1. 简单百科
  2. 角果木

角果木

角果木(拉丁学名:角果木属 tagal (Perr.) C. B. Rob.)是红树科角果木属的植物,别名剪子树、海枷子、海淀子(广东省、海南)。角果木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

形态特征

角果木为灌木或乔木,高2-5米;树干常弯曲;树皮灰褐色,几平滑,有细小的裂纹;枝有明显的叶痕。叶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长4-7厘米,宽2-3 (-4)厘米,顶端圆形或微凹,基部楔形,边缘骨质,干燥后反卷,中脉在两面凸起,侧脉不明显;叶柄略粗壮,长1-3厘米;托叶披针形,长1-1.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具总花梗,长2-2.5厘米,分枝,有花2-4 (-10)朵;花小,盛开时长5-7毫米;花萼裂片小,革质,花时直,果时外反或扩展;花瓣白色,短于萼,顶端有3或2枚微小的棒状附属体;雄蕊长短相间,短于花萼裂片。果实圆锥状卵形,长1-1.5厘米,基部直径0.7-1厘米;胚轴长15-30厘米,中部以上略粗大。花期秋冬季,果期冬季。

产地生境

分布于非洲东部、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的徐闻县海南省的东北至南部海滩、台湾的高雄港。生于潮涨时仅淹没树干基部的泥滩和海湾内的沼泽地。角果木嗜热、喜光。原产地常年无霜,年均温24℃,极端低温2℃。较耐寒,半致死温度为-4至-6℃。适合生长于淡水河口受海水浸淹的泥滩或微带粘性的砂质壤土,在只有大潮、特大潮才淹及的高潮岸带也能生长。

生长习性

角果木耐盐性很强,但不耐海水淹没和风浪冲击,没有明显的支柱根,仅借基部侧根变粗而起支持作用。耐寒性较强,曾在中国浙江温州引种,经过严寒的冬季,次年仍能继续生长,但生长慢,20年生的树高仅2米,胸径3-4厘米。

繁殖方法

采用红树林滩涂苗圃营养袋育苗。苗圃建于中国湛江雷州保护管理站,选择天然红树林内缘(高潮带)风浪小、盐度低并相对平坦的林中空地建圃。清理苗圃内的低矮杂树、禾本科杂草,用四齿耙翻挖圃地,耙净树根、枯枝及其它杂物,筑高育苗床。苗床高度一般为10厘米左右,长度600-800厘米,宽度100-120厘米,步道宽约50厘米,苗床走向与潮水涨落时的水流方向平行。

营养土由潮滩土加入有机肥(95%干粪+5%过磷酸钙经过充分发酵而成)制成,将营养土装入育苗袋(规格为10厘米×20厘米)中,然后按每行10-12个码放在苗床上。

种源地位于中国湛江徐闻县迈陈镇官曹海岸,每年的6-8月前往种源地采集胚轴(胎生种子)。选择生长发育良好、健壮无病虫的母树,采摘成熟、饱满、完好的胚轴,胚轴长度在20厘米以上、直径大于0.8厘米为好,因为胚轴越长越饱满,培育出的小苗越健壮。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胚轴与果蒂相联,播种前要将果蒂部分去除,裸露出嫩芽;然后将胚轴的根部(即自然朝水部分)朝下,顶芽向上,竖立放置于阴凉避光处。

1.消毒:用5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胚轴和苗床进行消毒。取出贮存的角果木胚轴,将其根部浸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液深度约10厘米,时间约5分钟;苗床消毒在退潮裸露时进行,将高锰酸钾溶液直接泼洒在苗床(营养袋)上。

2.播种:将消毒后的种胚直接插植于育苗袋里,每袋插1株,注意尖端的尾部朝下插,入土深度约为种胚长度的1/3-1/2,种子插入袋后用手轻轻按压一下其基部。种子播完后,用250厘米的薄钢片(也可用棍条)在苗床上弯成弓形插牢,并盖上遮光率75%左右的遮光网。播种10天后即生根,20天后开始抽芽(出叶)。

1.遮光与炼苗:胚轴(种子)抽芽前不能揭开遮光网,当长出2片叶子后,应适当掀开遮光网,逐步让幼苗接受阳光照射,以促进生长和炼苗。但每天10:00-16:00时阳光猛烈时段仍然要遮荫,否则幼苗易被日光灼伤。

2.浇水:浇水的目的不是补充水分,而是降低盐度和温度对幼苗的影响。每天要注意海水潮汐和海水盐度的变化,用盐度计测苗床水中的盐度,根据盐度的变化和光线强弱调整浇水次数。一般早晚各浇1次淡水以降低盐度,每天中午(退潮时)用淡水对苗床进行喷淋降温。不同苗期的幼苗对盐度的适应能力有差异,通常4片叶以下的幼苗盐度宜控制在10‰以下,4片叶以上的幼苗盐度控制在15‰以下,因此,幼苗前期应该适当增加淡水浇灌次数和用量。

3.越冬防寒措施:角果木为嗜热树种,苗期忌冻害,苗木越小,抗寒性越差。气温的突然下降,会使其落叶、枯顶或冻死。故当气温低于15℃,苗床须搭起薄膜棚(两端留空隙,让潮水畅流)防寒,以确保苗木安全越冬。

4.苗圃地清理:及时清理苗圃内潮水带来的杂物,叶片上附着污泥会影响到光合作用,可用淡水冲洗。

5.苗木出圃:角果木幼苗期生长较慢,1年生苗抽出4-5对叶片,苗木高度在35厘米以上便可出圃造林。将苗木分成Ⅰ、Ⅱ、Ⅲ级,其中苗木高度45-60厘米,地径≥1.2厘米的健壮苗为Ⅰ级苗;苗木高度35-45厘米,地径0.8-1.2厘米的为Ⅱ级苗;苗木高度<35厘米,地径<0.8厘米的为Ⅲ级苗。Ⅰ、Ⅱ级为合格苗,可出圃造林,Ⅲ级为不合格苗。

栽培技术

红树林的造林季节为春、夏季,而对于角果木来说,最适宜的造林时间是5-7月。

角果木主要分布于高潮近岸带盐度较低的滩涂,故造林宜选择位于河流出海口处的高滩地带进行。栽植行株距一般为2.0米×2.0米,要拉线定穴,穴规格为20厘米×20厘米×25厘米。种植规格可根据潮滩土壤质地、土壤养分、淤泥厚度、风浪大小等生境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将250克有机肥放入穴中,与泥土拌匀,然后取角果木营养袋苗,剥去全部薄膜或底部薄膜,将苗放入穴中,扶正苗木后填土压实。定植后每天注意潮水涨落时对苗木的影响,如有倒伏苗,在退潮后要及时扶直,定植1个星期后,苗木开始逐步长出新根,这时苗木可自行固定。

角果木栽植后要加强管护,一要封滩育林2年以上,配备专人管护,禁止任何外来人员或禽畜进入林地,防止幼树遭人践踏、挖掘,或遭畜禽甚至鸟类啃食而破坏;二要及时清理幼树上的藤壶(Balanus,1种可分泌胶质的贝类,吸附力极强)、垃圾;三要防治病虫害;四要定期对倒伏、根部暴露等受损的幼苗、幼树进行必要的修补,对缺损的幼树或成活率低于70%的幼林地进行适当补植,以确保造林成效。

病虫防治

角果木苗期较少病害,偶发立枯病和灰病。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滩涂苗圃不能施用农药,以免污染海水。虫害主要是螃蟹为害其根部及茎部,以人工捕抓消灭为主。

红树幼苗易受藤壶危害,大量藤壶吸附在造林幼苗上,直接影响苗木的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严重者导致死亡。据调查,新造红树林受到藤壶危害程度大约在30-40%。对藤壶的防治可采用生石灰涂抹法,即在太阳光照较强且刚退潮时,用浓度为1.25克/升的马拉硫磷溶液(氢氧化钙)涂抹于幼苗上,一般每2周涂1次,防治效果较好。

主要价值

材质坚重,它的耐腐性为红树科各种之冠,可作桩木、船材和其它要求强度大的小件用材。树皮含单宁达30%,提取的胶质量特别好,在马来半岛名“当加皮”,过去、由中国华侨制成商品作染料,主要染风帆、鱼网,也有染棉织品和席子,在印度名“可郎皮”,主要用来制革,制成的底革呈红色,其耐久性不亚于其他单宁。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近危(NT)。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2-0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