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科(拉丁学名:Musaceae Juss.)叶片大,长圆形至椭圆形,具粗壮之中脉及多数平行之横脉。

3属,60余种,分布于亚洲及非洲的热带地区,我国连栽培的在内有3属,12种,花单性或两性,一或二列簇生于大型、常有颜色的苞片内,下部苞片内的花为雌性两性花,上部苞片内的花为雄花;花被片连合呈管状,顶端具齿裂,而代表内轮中央的一枚花被片离生,发育雄蕊5枚;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数,生于中轴胎座上;果为肉质浆果或革质,不开裂。

物种简介

中文名:芭蕉科

拉丁名:MUSACEAE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或无;茎或假茎高大,不分枝,有时木质,或无竹秆。叶通常较大,螺旋排列或两行排列,由叶片,叶柄及叶鞘组成;叶脉羽状。花两性或单性,两侧对称,常排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生于一大型而有鲜艳颜色的苞片(佛焰苞)中,或1-2朵至多数直接生于由根状茎生出的花葶上;花被片3基数,花瓣状或有花萼、花瓣之分,形状种种,分离或连合呈管状,而仅内轮中央的1枚花被片离生;雄蕊5-6,花药2室;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数,中轴胎座或单个基生;花柱1,柱头3,浅裂或头状。浆果或为室背或室间开裂的果,或革质不开裂;种子坚硬,有假种皮或无,胚直,具粉质外胚乳及内胚乳。

本科分3亚科,约140种,产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7属,19种,其中3属为引入属,主产南部及西南部。

本科中所产的香蕉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我国台湾、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省区均有种植,台湾和广东出产最多;此外,还有蕉麻亦为著名纤维作物之一。

形态特征

多年生高大草本,单生不分枝,结一次果或多次果。叶螺旋状排列,有厚的中肋和多数羽状平行脉;幼叶芽时呈卷筒状。花通常为单性,偶有两性,成1或2列簇生于着色的大苞片内。花序直立,下垂或半下垂。雄花着生于上部的苞片内,雌花(偶为两性花)着生于下部的苞片内。合生花被片位于外轮,先端具5(3+2)齿或为3深裂成条形,中裂片两侧各有一个小裂片或无小裂片,外侧的齿或齿裂具附属物或无。离生花被片位于内轮,长圆形至近圆形,全缘或具尾尖或具3尖头,后种情况时两侧裂片近圆形而中裂片为狭长且具长尖头。雄蕊5,完全,第6个雄蕊不存在或为较小的退化雄蕊;花丝丝状;花药线形,2室,花粉粒表面为规则的疣状(象腿蕉属)或为细颗粒状(地涌金莲属、芭蕉属)。下位子房,3室,每室有多数生于中轴胎座的胚珠。花柱丝状,柱头具小裂片或近头状。浆果肉质,通常不开裂,3室。种子有厚而硬的外种皮,光滑或具疣;胚直,有丰富的胚乳。染色体基数x=9(象腿蕉属),10或11,稀7或9(地涌金莲属、芭蕉属)。

地理分布

有3属6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及非洲热带地区,种数最多的在印度东南亚至泰国地区,其次是印度尼西亚。中国有3属12种,除1种(香蕉树)可北达秦岭淮河露地栽培外,其余各种均产于西南至东南及台湾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本科植物喜生于潮湿的沟谷中或水分条件较好的坡地上,海拔一般在1600米以下,以种子及吸茎进行繁殖。花期一年四季,花中富含蜜腺,再加上鲜艳的苞片,一般借蜂及鸟类传粉,但亦可进行孤雌生殖结出没有(或有少数的)种子的果实

经济价值

本科植物中经济价值最大的是栽培的香蕉及芭蕉,品种繁多,据S.T.西蒙兹等人的研究,认为均来源于野生的野蕉小果野蕉,或为经过选育的本种,或为杂交种,或为2倍体、3倍体和4倍体。香蕉及香蕉树果实做果品或制成芭蕉干或粉做食物或用以提制乙醇

据粗分析,香蕉及芭蕉含水分1.2~1.9%,淀粉74%,蛋白质3.7~4.2%,脂肪0.51%。芭蕉假茎及果皮可喂猪,雄花可作蔬菜,芭蕉干心可酿酒或制粉,茎皮纤维可作麻,并可织布(称蕉葛),叶可包物,提取蜡粉,汁液可作食物防腐剂。蕉麻的假茎可供制作耐海水浸泡的绳缆纤维(马尼拉麻)。

野生种类的芭蕉多用作遗传育种的原始材料,其中有些种类花苞红色鲜艳,花序直立,可供观赏,但其果实及花、嫩心、根头有毒,不能食用(如指示蕉、阿希蕉等)。地涌金莲除假茎作猪饲料外,花可入药,有收敛止血作用,茎汁用于解酒醉及乌头中毒。其他种类如甘蕉假茎煎服可解热、利尿。

分类

兰花蕉亚科

Lowioideae K. SCHUM.

多年生草本;茎极短。叶二列。花两性,两侧对称,单花或排成聚伞花序;萼片3,花瓣3,侧生的2枚特别小,当中的1枚与萼片近相等或较大,形成唇瓣;雄蕊5;子房顶端延伸呈柄状。蒴果,室背开裂为3瓣。

1属,9种,产东南亚;我国有2种,产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兰花蕉属

Orchidantha N. E. Brown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茎极短。叶基生,二列,叶片披针形或长圆形,具明显的方格状网脉;叶柄长,基部具鞘。花两性,两侧对称,排成聚伞花序或单生,由根状茎生出,具宿存的鞘状苞片,每一苞片内有花1-2朵;花萼3,披针形,近相等;花瓣3,很不相等,中央的1枚大型而有色彩,称唇瓣,具柄或无,平展或折叠,侧生的2片很小,顶端常具芒状尖头;雄蕊5枚,花丝短,花药2室,平行,纵裂;子房下位,顶端延伸呈柄状,颇似花萼管,3室,胚珠多数,倒生,着生于中轴胎座上,花柱1,柱头3,裂。蒴果3室,室背开裂;种子具3裂的假种皮。

9种,产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种,产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模式种:O. borneensis N. E. Brown

1、兰花蕉

Orchidantha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

多年生草本,高约45厘米;根状茎横生。叶2列,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22-30厘米,宽7-9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稍下延,横脉方格状,稠密,干时十分清楚;叶柄长14-18厘米。花自根茎生出,单生,苞片长圆形,长3.5-7厘米,位于花葶上部的较大,下部的较小。花大,紫色,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9.5厘米,宽1.5-2厘米;唇瓣线形,长9厘米,基部宽8毫米,先端渐尖,具小尖头,中部稍收缩;侧生的2枚花瓣长圆形,长2厘米,先端有长5毫米的长芒;雄蕊5枚,花药长1厘米;子房顶端延长呈柄状的部分长2厘米,花柱和花药等长,柱头3枚,其中1枚较长,长8毫米,余2枚稍短,先端具细锯齿,背面具“V”形附属物。果未见。花期:3月。

产我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于山谷中。模式标本采自信宜市

2、海南兰花蕉

Orchidantha insularis

多年生草本,高约45厘米;根状茎平卧。叶2列,叶片长椭圆形,长19-23厘米,宽5.5-6.5厘米,先端渐尖,具小尖头,基部急尖,近叶柄处稍下延,横脉方格状;叶柄长14-25厘米,上部有槽,中部以下扩大呈鞘状。花单生,自根茎生出;苞片紫色,长圆状披针形,长约4厘米;花萼线状披针形,长约6厘米,宽7毫米;唇瓣和花萼的裂片相似,长5.5厘米,宽约6毫米;侧生的2枚花瓣长2厘米,褐黄色,顶部具紫色小斑点,先端有长4毫米的芒;雄蕊5枚,花药室长9毫米;子房延长呈柄状的部分长4厘米,粗1毫米,花柱线形,长9毫米,柱头3枚,其中1枚较长,长5毫米,余2枚稍短,先端有细锯齿,背面具“V”形附属物。蒴果圆球形,长1厘米,先端有长5毫米的喙尖,成熟时室背开裂为3瓣;种子半球形,宽约4毫米。花期:6月。

产我国广东省海南岛);生于林下。模式标本采自海南岛。

芭蕉亚科

Musoideae K. SCHUM.

叶和苞片螺旋状排列;叶鞘层层重叠包成假茎。花单性或两性,一或二列簇生于大型、常有颜色的苞片内,下部苞片内的花为雌花两性花,上部苞片内的花为雄花;花被片部分连合呈管状,顶端具齿裂,而代表内轮中央的1枚花被片离生;发育雄蕊5枚;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数,生于中轴胎座上。果为肉质或革质浆果,不开裂。

3属,6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及非洲热带地区,印度东南部至泰国地区种数最多,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我国连栽培的在内有3属,12种。

象腿蕉属

Ensete Bruce ex Horan.

单茎草本,结一次果;假茎通常高大,由叶鞘层层重叠而成,基部稍膨大或十分膨大呈坛状;真茎在开花前短小。叶大型,叶片长圆形,通常下部渐狭成一短或较长的叶柄,叶柄下部为通常稍疏松抱茎的叶鞘。花序初时呈莲座状,后伸长成柱状,下垂。苞片绿色,通常宿存,每一苞片内有花二列,下部苞片内的花为两性花雌花,上部苞片内的花为雄花。合生花被片往往3深裂成线形,中裂片两侧常不具小裂片;离生花被片往往较宽,具3尖头或全缘,具3尖头时由两侧近圆形的裂片及中央具长尖头的狭裂片所组成;雄蕊5枚,子房3室,中轴胎座,胚珠多数。浆果厚革质,干瘪或有很少的果肉,内含少量的种子。种子通常较大,一般直径在(5)10毫米以上,球形或不规则多棱形,大都光滑;种脐明显,不规则且凹入。染色体数目:X=9。

约20余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但延伸至印度泰国、缅甸及我国云南省,再往南经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云南产下述1种。

芭蕉属

Musa L.

多年生丛生草本,具根状茎,多次结实。假茎全由叶鞘紧密层层重叠而组成,基部不膨大或稍膨大,但绝不十分膨大呈坛状;真茎在开花前短小。叶大型,叶片长圆形,叶柄伸长,且在下部增大成一抱茎的叶鞘。花序直立,下垂或半下垂,但不直接生于假茎上密集如球穗状;苞片扁平或具槽,芽时旋转或多少覆瓦状排列,绿、褐、红或暗紫色,但绝不为黄色,通常脱落,每一苞片内有花1或2列,下部苞片内的花在功能上为雌花,但偶有两性花上部苞片内的花为雄花,但有时在栽培或半栽培的类型中,其各苞片上的花均为不孕。合生花被片管状,先端具5(3+2)齿,二侧齿先端具钩、角或其它氧化镁或无任何附属物;离生花被片与合生花被片对生;雄蕊5;子房下位,3室。浆果伸长,肉质,有多数种子,但在单性结果类型中为例外;种子近球形、双凸镜形或形状不规则。染色体数目:X=10或11,稀7或9。

约40种,主产亚洲东南部。我国连栽培种在内有10种;此外据记载台湾还有M. formosana (Wall.) Hayata 及 M. insularimontana Hayata 2种,因标本未见,未收入本志。

地涌金莲属

Musella (Fr.) C. Y. Wu ex H. W. Li

多年生具根状茎、丛生草本,多次结实;假茎矮小症,高不及0.6米,基部不膨大;真茎在开花前短小。叶大型,长椭圆形,叶柄下部增大成一抱茎的叶鞘。花序直立,直接生于假茎上,密集如球穗状;苞片淡黄色或黄色,干膜质,宿存,每一苞片内有花2列,下部苞片内的花为两性花雌花,上部苞片内的花为雄花;合生花被片先端具5(3+2)齿,离生花被片先端微凹,凹陷处有短尖头;雄蕊5枚;子房3室,胚珠多数。浆果黑三棱状卵形,被极密硬毛。种子较大,扁球形,光滑,腹面有大而明显的种脐。

1种,产云南省中部至西部。

鹤望兰亚科

Strelitzoideae K. SCHUM.

茎干高大或无;叶、苞片二行排列;花两性,两侧对称,排成蝎尾状聚伞花序,生于一大型佛焰苞中;花萼3,花瓣3,发育雄蕊5-6;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1-多颗。蒴果,开裂为3瓣或不裂。

4属,87种,产热带美洲及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我国全为引种,有3属,5种。

赫蕉属

Heliconia L. nom. cos.

多年生草本;叶二列,叶片长圆形,具长柄;叶鞘互相抱持呈假茎。花两性,两侧对称,数至多朵于舟状苞片内排成蝎尾状聚伞花序;苞片常多数,有颜色,二列于花序轴上,宿存;花被片部分连合呈管状,而顶部具5裂片;发育雄蕊5枚,花药2室,线形,基着,退化雄蕊1枚,花瓣状;花柱线形,柱头头状或棒状,3裂;子房下位,3室,胚珠在每室的基底单生。蒴果通常天蓝色,分裂成3个分果爿;种子近黑三棱形,无假种皮。

80种,产热带美洲;我国仅台湾省有引种,栽培供观赏。除下述1种外,据记载还有2个园艺种:H. aureostriata Bull., H. illustris Hort. 因不常见,故未收入本志。

旅人蕉

Ravenala Adans.

乔木状。叶2列于茎顶,呈折扇状;叶柄长,具鞘。花序腋生,较叶柄为短,由10-12个呈二行排列于花序轴上的佛焰苞所组成,佛焰苞大型,舟状,内有花数至10余朵,花两性,白色,在佛焰苞内排成蝎尾状聚伞花序;萼片3,相等,分离;花瓣3,侧生的2枚与萼片相似,中央的1枚稍较短且狭;雄蕊6枚,花药线形,远较花丝为长;子房3室,胚珠多中轴胎座;花柱于顶部增粗。蒴果木质,熟时室背开裂为3瓣;种子多数,具蓝色或红色、平邑雪萝树状假种皮。

1种,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现各热带地区多栽培供观赏;我国广东省、台湾有栽培。树型别致,颇富热带风光。

模式种:旅人蕉 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 Adans.

鹤望兰属

Strelitzia Aiton

多年生植物;茎干高大,木质,或无。叶2列,基生或冠于茎顶;叶片长圆形,具长柄,柄上有深沟。花大,两性,高度两侧对称,数朵排成蝎尾状聚伞花序,生于一舟形的佛焰苞中,具长或短的总花梗;萼片3,黄或白色,狭披针形;花瓣3,白色或蓝色,中央的1枚小,舟状,侧生的2枚靠合成箭头状(园艺上称为花舌),其中藏有雄蕊和花柱;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线形;子房3室,胚珠多数,生于中轴胎座上,花柱细长,柱头3。果为蒴果黑三棱形,木质,室背开裂;种子长圆形,具红色、条裂的假种皮。

4种,原产非洲南部;现热带地区常引种供观赏。我国引种栽培的有3种。

模式种:鹤望兰 S. reginae Aiton

图文介绍

(1)千层蕉原产地为马来西亚,植株与一般香蕉无大分别,但果房由细小果指组成,可持续生长成长型果穗为其特征。不宜食用,作观赏用!

(2)仙人蕉北蕉芽变种,民初在台竹子坑发现,曾具抗萎缩病特性,对山坡地适应良好,故中部种植最多。植株比北蕉稍高,叶片也稍宽长,开花后,芭片脱落。与北蕉相同,香甜可口。

(3)北蕉25~30公斤,平均有8~9把果手,果实绿色,催熟后转为黄色,果肉淡黄色,肉质细致,味甜芳香,是品质极佳的品种。

(4)台蕉一号是从北蕉组织培养苗筛选出来,本品种于1992年7月通过命名为台蕉一号;果房上下整齐,产量较北蕉稍轻,但外销合格率高,催熟后转色均匀,风味与北蕉相似。

(5)台蕉二号该品种于1993年通过命名为台蕉二号,产量及品质均与北蕉相似,推株高比北蕉微矮,茎粗壮,耐风力强。

(6)吕宋蕉本种系由菲律宾引进台湾,俗称南洋蕉或芭蕉,芭蕉果串重较轻,可达21公斤,约7~8把,果指短小约10~15公分,果实淡绿色,熟果橙黄色有条纹,果皮薄易裂,果肉黄白色,带有酸味,香味甚浓。

(7)红皮蕉原产中南美洲及东南亚,果指短而肥,果皮栗色,催熟后转为砖红色,果肉黄白色,味甜而香,主要产地在台中市,南投,因栽培较少,价格较高。

(8)牛角蕉平时少见的蕉种,因形状类似牛角,故名思意较牛角蕉,但因甜度、质地、味道都不比其他蕉种来的好,较不受人欢迎,也较少蕉农在栽种。

(9)苹果蕉夏威夷种,俗称苹果香蕉的红皮香蕉,因颜色特殊,红色代表吉祥,吸引许多好奇的民众购买,大都是拜拜之用,其果实较肥短,果肉仍是黄白色,但果皮经过催熟后会转苹果红,甜度很高,质地太软,味道独特,因为红色,用来拜拜很适合。

(10)香蕉树香蕉、芭蕉属于芭蕉科,是高大的草本植物,由叶鞘构成的假茎,新叶从地下真茎(根状茎)抽出,呈螺旋形排列。芭蕉属具假茎。假茎由紧紧抱在一起的叶鞘构成,是由真茎抽生许多吸芽。

(11)粉蕉

粉蕉,一名低脚种。个小肥胖,全年有产,又称小米蕉

扩展阅读

1.生命经纬

2.山川草木、植物图。

植物学特点

芭蕉科(Musaceae s.s.)分为象腿蕉(Ensete)、芭蕉(Musa)和地涌金莲(Musella)三个属,香蕉和香蕉树芭蕉属(芭蕉科,姜目)单子叶植物。他们属于巨型草本植物,一般高达3米,他的茎没有一般树木的特征,不会木质化也不产生次生加厚。有旬枝;假茎厚而粗,由叶鞘覆叠而成;叶巨大,长椭圆形;花序由叶鞘内抽出,为直立或下垂的穗状花序,有扁平的花束覆于有颜色的大苞片下;花单性,在总轴上部的花束为雄性,下部的为雌性而结成果束;花被片合生成管,管顶部5齿裂,其中外面3裂齿为尊片,内面2裂齿为花瓣,后面一枚花瓣离生,较大,与花被管对生;雄蕊6枚,其中1枚退化: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极多数,生于中轴胎座上;果为圆柱形的浆果

芭蕉属植物的地下茎非常发达,从地下茎的茎节上可以产生出大量吸芽形成分株。有些类型的地下走茎甚至可以延伸,能够长达2米多。

芭蕉属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在东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区域,分布于21个国家和地区;多样性的中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热带亚洲和澳洲间断分布类型。

植物的作用

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系香蕉树科芭蕉属植物,作为苗族的常用药材,可用来治疗多种疾病。例如芭蕉根外用可以治疗暑,乳糜尿和阑尾周围脓肿;芭蕉根配合石膏可以治疗癫狂症;芭蕉花干燥后煎服可治疗脑出血。检索文献发现,关于芭蕉药理学活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朱尚琴等发现从芭蕉茎中提取的总生物碱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血压,且静脉注射比灌胃效果好;钱海兵等对芭蕉根不同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芭蕉根石油醚正丁醇提取物可以明显的减轻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和棉球肉芽肿的重量,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小鼠足肿胀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芭蕉根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相同剂量下,芭蕉根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炎药活性,而80%乙醇和水提取物相对具有较好的镇痛活性;顾仁勇等发现芭蕉汁对G和G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香蕉树汁中的抑菌成分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

药用价值

芭蕉花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本草衍义》谓“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茎只一花,全如莲花”。《二如亭群芳谱》谓芭蕉“花苞中积水如蜜,亦名‘甘露’,早晨取食,甚为甘香’。而且芭蕉花味道清香,有一种独特的香甜味,可以做成多种美味佳肴,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中医认为,蕉花,味甘淡,微辛,性凉,具有化痰消痞,平肝化淤,通经等功效,可适用于胸隔饱胀,肮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痢疾,妇女经行不畅等症。《岭南采药录》谓其可“治红白痢,能通经”。民间多做成复方,用来治疗胃痛、心痹痛、心绞痛等。检索文献,未发现关于其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

富有诗意

我国,香蕉树历来是诗人、画家吟咏、描绘的对象。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芭蕉雨》中咏道:“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铿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簌不生中秋节静。十分贴切、细致地描写了秋夜雨打芭蕉的情景。苏辙用“芭蕉移植未多时,灌溜芳茎已数围”。形容芭蕉生长快。明代王守仁则用“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赞美芭蕉的绿荫防暑功能。纵观历咏芭蕉的诗句,以描写雨打芭蕉的最多。著名的还有: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香蕉树先有声”;陆游的“茅管三日萧萧雨,又展芭蕉数尺荫”等。这也说明芭蕉具有喜温暖、多雨环境的特点。在词中描写芭蕉的也不少,著名的如李清照的《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余光分外清。

从以上诗词中不难看出,自唐宋以来我国民间即喜植芭蕉,以增添生活乐趣。至今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芭蕉仍为农村乃至城市的自然景色之一。十分有趣的是;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予家所藏摩洁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香蕉树,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人神,迥得天意”。从此画面可想见,下雪天芭蕉仍能生活。不知现实生活中真有此情景否。

芭蕉属于芭蕉科、芭蕉属。芭蕉之名源出《本草衍义》。《植物名实图考》中名为甘蕉。《二如亭群芳谱》记载芭蕉又名芭芭、天直、绿夭、扇仙等等。且记曰:“草类也。叶青色,最长大,首尾稍尖。菊不落花,蕉不落叶。一叶生,一叶蕉,故谓之芭蕉”。在《清异录》里还记载了一些与芭蕉有关的趣闻和神话故事:唐朝有个叫怀素的人,好书法,但家境贫寒,买不起纸,于是种了好多香蕉树,以蕉叶代替纸,刻苦练习,终成为一代书圣。南汉时有个叫赵纯节的人,酷爱芭蕉,在房舍附近都种上了这种植物,人称其为“蕉迷”。另外还有一个叫冯汉章的人,夏天傍晚在书斋窗前看见一个穿绿衣的女子。此女自称蕉氏,十分美丽,冯近前去拉女子的衣裳,女匆忙而走,只扯下衣角一健央。冯将这块衣角放在卧篇下面,次日再看,方知是一块芭蕉。原来冯汉章的庭院中植有芭蕉一株,那绿衣女子就是芭蕉变的。从以上种种可见,芭蕉在我国民间自古便受人喜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