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 OF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位于海南岛中南部的穹窿构造山区的中国国家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4′32′′-110°04′43′′,北纬18°33′16′′-19°14′16′′,涉及琼中、白沙、东方等9个县(市),区划总面积4269km2。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涵盖并连通了五指山、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尖峰岭、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吊罗山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干湿季分明,是亚洲热带雨林和世界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带上唯一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土壤类型分为9土类11亚类,基带土壤为砖红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海南岛主要水系发源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野生维管植物220科1142属3577种,脊椎动物5纲38目145科414属627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目海南长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目前该物种仅存7群42只。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亲自谋划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2019年4月1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吊罗山揭牌成立。2021年10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2023年6月10日,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申报工作。2025年2月11日,海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聚焦工作重点、突出海南特色,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岛屿型热带雨林的代表、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和海南岛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全球保护意义。
历史沿革
1976年10月,广东省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成立,这也是海南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4年,吊罗山被批准成为省级保护区。2008年,吊罗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5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五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五指山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1986年,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热带雨林和海南长臂猿等野生动物类型保护的自然保护区。
2004年,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海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鹦哥岭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亲自谋划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
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4月1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吊罗山揭牌成立。
2021年9月26日上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在海南省新闻发布厅发布,国家公园提供的生态产品贴上了“价格标签”。经核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2019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2045.13亿元,单位面积GEP为0.46亿元每平方公里。10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2022年4月22日消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兰花资源专家黄明忠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了两个兰花新物种,该研究成果日前在植物分类学专业期刊《Phytotaxa》上发表。
2023年6月10日,海南省林业局副局长李新民10日在海口市举行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开幕式上宣布,海南省已正式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简称“海南‘双遗产’”)申报工作。这是1999年武夷山入列世界“双遗产”以来,中国时隔24年再度申报。
2024年6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工作人员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发现一海南新记录物种,经科学采样与形态鉴定,该物种为三丝水玉杯。
2025年2月11日,海南省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聚焦工作重点、突出海南特色,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起海南省万宁市南桥镇,西至东方市板桥镇,南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北至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地理坐标北纬18°33’16”-19°14’16”,东经108°44’32”-110°04’43”。涉及海南省中部的五指山、琼中、白沙、东方、陵水、昌江、乐东、保亭、万宁9市县。区划总面积4269km2。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2331km2,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4.6%,一般控制区面积1938km2,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45.4%。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面积3829km2,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89.7%。园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5.86%,其中天然林面积3267.93km2,占国家公园面积的76.56%;人工林面积824km2,占国家公园面积的19.3%。
地形地貌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南部的穹窿构造山区,包括中南部山脉的东支五指山脉和西支黎母山脉(黎母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雅加大岭)的大部分区域,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台地;最高点为海南岛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最低点为吊罗山都总河河谷(海拔45米)。
气候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干湿季分明。本区域年均气温22.5~26.0°C,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59毫米;台风活动频数多、强度大,并伴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
土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土壤类型分为9土类11亚类,基带土壤为砖红壤。土壤垂直带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草甸土。其中海拔400米以下丘陵地带主要分布砖红壤,海拔400~750米低山丘陵主要分布赤红壤,海拔750米以上山地主要分布黄壤,海拔1600米以上山地分布有少量草甸土。
水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海南岛主要水系发源地,雨林公园内大部分河流汇入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主要水系,仅吊罗山南部和尖峰岭西部、南部河流直接注入南海。
自然资源
生态系统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森林覆盖率为95.9%,其中低地雨林、山地雨林和云雾林等热带雨林总面积为3154平方公里,约占雨林公园面积的73.9%。植被有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草丛,包括了9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组和82个群系。
植物资源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为95.86%,植被有热带雨林、南亚松林、橡胶林、桉树林、马占相思林、加勒比松林等类型,形成海南热带植物特殊的生态系统。负氧离子含量均在8000个/cm³以上,核心区达15000个/cm³左右,可谓天然氧吧。雨林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0科1142属357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坡垒、伯乐树、海南苏铁、葫芦苏铁、龙尾苏铁、台湾苏铁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土沉香、降香、海南紫荆木、蝴蝶树等34种,特有植物有尖峰青冈、霸王玉兰、吊罗山萝芙木、五指山含笑、海南菊、海南翠柏、雅加松等428种。
动物资源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脊椎动物5纲38目145科414属62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长臂猿、坡鹿、云豹、蟒蛇、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8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水鹿、熊瞎子、中华穿山甲、小爪水、红原鸡、白鹇等67种,海南特有动物有海南长臂猿、鹦哥岭树蛙、霸王岭睑虎、海南山鸪、海南孔雀雉、海南毛猬等33种。
水资源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海南岛主要江河发源地和上游汇水区,为海南省86.0%的饮用水源地提供了保障,被称为海南岛的“水塔”。
矿产资源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探测有铁、铜、铅、锌、金等金属矿产,石灰岩、白云岩、水晶等非金属矿产,以及地下热矿水、天然矿泉水等水气矿产。
方位布局
规划范围
为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满足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需求,遵循自然规律,兼顾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海南岛中南部五指山、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尖峰岭、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吊罗山、黎母山等雨林集中分布的自然山脉为主体,划定雨林公园范围,东起万宁市南桥镇,西至东方市板桥镇,南自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北至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
保护分区
按照热带雨林空间分布特征和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需要,结合海南长臂猿等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分布和扩散趋势,将雨林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差别化管控。
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是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区,面积2331平方公里,占雨林公园总面积的54.6%。包括天然林分布区、海南长臂猿等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和关键生态廊道,以及海南岛主要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等区域。
一般控制区
一般控制区是热带雨林分布以及海南长臂猿的扩展缓冲空间和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区域,面积1938平方公里,占雨林公园总面积的45.4%。是核心保护区外,连通生态廊道、拓展栖息地、实施生态修复的重要区域,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的主要场所,也是雨林公园内原住居民有限开展生产生活的区域。
主要景点
五指山
五指山,海南省第一高山,素有“海南屋脊”之称,是海南的象征,海南的名片,其中五指山二峰1867米,是海南岛的最高峰。位于海南岛中部,整个山体南北长40余公里,东西宽30公里,峰峦起伏成锯齿状,形似人的五指,故得名。
2020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在海南五指山市管理局、海南省通什林场的基础上组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以下简称“五指山片区”)位于海南岛中部,东经109°23′47"-109°49′31",北纬18°42′35"-18°59′42",横跨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534.08平方公里,其中五指山市境内411.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06%;琼中县境内122.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94%。按功能区划分,一般控制区288.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4%;核心保护区245.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按林地权属划分,国有林地35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7%;集体林地1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3%。
黎母山
黎母山是海南岛绵延最长的一组山地,整组山地位于岛中部偏西南一带。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苗族自治县与白沙黎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交界地带的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其余部分向东北延伸至琼中境内的黎母岭,向西南延伸至乐东黎族自治县与昌江黎族自治县及东方市交界地带的毫肉,长约80千米,宽约13千米。自古以来被誉为黎族的圣地,黎族人民的始祖山。据古代星官与地学家认为,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女宿对应着黎母山,故古称为"黎婺山"。
黎母山自古以来被誉为黎族的圣地,黎族同胞的始祖山,黎母神话传说形成了黎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的动植物物种达4300多种。林区主要景点有:黎母庙、黎母石像、石臼、曲林古林等旅游资源,这里山高林密,雨水丰富,风光奇特,四季如春,素有“黎人之祖”“海岛之心”“三江之源”“土沉香之冠”等美称。
霸王岭
霸王岭的由来,霸王岭常有熊瞎子出没,过去可经常听见黑熊的叫声,声音与狗的叫声相似,在黎族语言里“狗”发音为“坝”,故当地黎人称此岭为“坝汪岭”,意思是“狗叫的山岭”,后来慢慢习惯就写成了“坝王岭”。1997年坝王岭林业局向上级请示将局名“坝王岭”改为了“霸王岭”。2020年8月,在原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南省猴猕岭林场(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基础上组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为隶属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分局下辖12个管理站29个管护点。
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分局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北部东部与白沙黎族自治县接壤,西部与昌江黎族自治县相连,南部和东方市相邻。地理经纬度范围为:北纬18°48′—19°12′,东经108°55′—109°17′,国家公园面积128.5万亩。景区内不仅山、水、石、林巧合成景,岩、溪、树、藤自然成趣,雨林奇观独具特色,而且生态环境优越,负氧离子含量高,被人们称为“天然氧吧”。近年来,成功举办了“木棉花节”和“万人相亲活动”,推出了“中国好空气—海南昌江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高浓负氧离子空气”系列产品,面向全球发售。
鹦哥岭
相传绯胸鹦鹉岭曾经生活着成千上万只绯胸鹦鹉,人们把鹦鹉叫鹦哥,这片大山就被叫做鹦哥岭。这一说法在《海南纪行》一书中得到验证,1882年美国传教士香便文来海南考察旅行,他路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什运乡地区,看到漫山遍野飞舞的绯胸鹦鹉,景象十分壮观。
鹦哥岭主峰的奇特和险峻美,可以领略四季不同的景观美;仰望元门红新瀑布的激流和壮观,两岸森林景观的变化,能直观体会到人工林演替到次生林的生态变化;在南开,有清澈的溪流,美丽的鱼类,还有黎、苗族的风土人情,更能体验民俗文化的特色。
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内有琼崖纵队司令部遗址,这一历史遗址是革命时期先辈历史们不屈不挠争取独立与自由的见证。鹦哥岭不仅有历史人文的积淀,更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鹦哥讲堂的新时代人文韵味,可以感受到鹦哥岭人“坚守理想、奉献青春”的新时代人文情怀。
吊罗山
相传古时吊罗山树木十分繁茂,但由于当地人烧山种粮,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加节制,惹怒了天神,下令禁雨三年,以示惩戒,致大地干裂,庄稼枯死,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勤劳勇敢的苗族青年南喜,为了拯救乡邻百姓,历尽艰险,攀爬到1499米高的三角山顶,跪了七天七夜,向天神求取能唤雨的神锣。天神之女“小妹”为南喜的大义和至诚所感动,从天神那里智取到神锣,下到凡界和南喜一起把神锣吊在寨子里最高的树上,敲锣唤雨。从此这里年年风调雨顺,大地恢复了往日的秀色。“吊罗(锣)山”名称由此而来。与这个生态文明神话故事相关联的地名还有南喜河、小妹水库、七仙女瀑布、姐妹瀑布等。
吊罗山是中国重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之一,也是中国稀有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也是中国热带雨林的典型代表;园区内空中花篮、高板根、根抱石、紫荆、独木成林、倒木再生、滴水叶尖、植物绞杀等热带雨林独特景观丰富;园区气候宜人,阴离子含量最高达12.5万个/立方厘米,为国内同类森林之最,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曾获“中国森林氧吧”等荣誉,是海南避暑康养休闲胜地,也是中国最适于度假的北纬18度热点区之一;园区内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山体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形成了多河谷、多瀑布的特点,水体景观壮美独特,在海南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得天独厚,吊罗山不仅有“海南第一瀑”---枫果山瀑布,还有网红瀑布---大里瀑布、石晴瀑布和未起名大小瀑布上百个,享有“梦幻雨林百瀑吊罗”“吊罗归来不看水”的美誉。除上述景观外,园区内还有海南最高避暑康养休闲度假村---吊罗山度假村、海南最美风情小镇---吊罗小镇、天湖、吊罗神树、苗王寨旧址、河谷石滩、小妹湖等景观景点以及低地热带雨林、山地热带雨林、沟谷雨林3个自然生态教育基地。
尖峰岭
尖峰岭是中国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无论在具体的科属组成、结构特征和外貌景观等方面与东南亚热带的山地植被都极为相似。从植物区系的组成来看,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最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它们之间热带植物起源的共同性。这里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随处可见,有胸径超过2米的“板根巨树”,有树干上附生多种植物的“空中花园”。有被绞杀榕紧紧围困“绞杀”的百年大树,有为了传输养分和方便授粉,而在茎干上开花的“紫荆”,有悬吊空中的“气生根”,经过百年生长,逐渐长成一片树林的“独木成林”。在这里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粗榧、北油丹、坡垒、青梅,均可见到。
开发保护
开发
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
交通设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已形成由高速G9811,国道G224、G361、G540、G642,省道S314、S215和县道X705、X546等为主体,乡村道路为脉络组成的交通网络,可实现与外部海南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铁路的有效连通。
水利电力设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有大型水库1座(大广坝),中小型水库20座(小妹水库、五指山水库等);建有琼中抽水蓄能电站配套设施1处,小水电站62座(其中已退出9座)。雨林公园内的社区已基本实现集中供水供电,仅局部山区未与国家电网连通。
通信基础设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行政村、自然村基本实现移动信号和光纤网络全覆盖。园区内约34.5%的区域没有移动信号和通信网络。
保护
保护法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立法和政策体系,主要有《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
保护管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现有管护用房129处,科研中心(定位站)5处,自然教育基地6处。尖峰岭和吊罗山等区域已建设电子围栏、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在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区域建有雨林公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雨林公园已基本实现“网格化”巡护管理。
保护范围
一、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符合条件的天然林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进行管理,落实天然林全面保护制度。通过封禁保护、自然恢复、人工促进恢复、重点生态区人工林改造等措施,提升热带雨林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加强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区管控,按照有关规定科学划定滨岸带管控区,保护修复退化河流、滨岸带等湿地生态系统。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
野生动物
保护海南长臂猿种群。重点保护海南长臂猿种群及其栖息地核心分布区,以自然恢复为主,采取严格封禁措施;严格保护海南省长臂猿潜在扩散区,开展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建设,建立野外种群遗传基因库。
海南坡鹿-1种群野化放归。建设坡鹿野化放归基地,科学开展野化训练、放归,加强跟踪监测和个体档案信息管理,通过改造落叶季雨林、人工补植牧草等方式恢复栖息地,逐步恢复野生种群。
其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护修复亚洲小爪水獭、水鹿、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海南孔雀雉等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潜在栖息地,加大巡护及监测监管力度,建立完善救助体系。
野生植物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建立雨林公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信息数据库,开展坡垒、葫芦苏铁、观光木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扩繁研究与示范,建立种质资源库,对珍稀濒危植物实行集中保护,建立植物新种信息档案,科学实施就地保护。
保护特有植物。开展特有植物资源调查,建立特有植物保护机制,掌握重要特有植物种群分布及变化趋势。
三、自然景观保护
雨林景观
开展低地雨林、山地雨林、云雾林等景观分布调查与禀赋评价,加强雨林景观轴线和节点的原真性、完整性封育保护,对低海拔基带受损雨林景观开展近自然修复,减少人为活动干扰。开展五指山等区域雨林垂直带谱景观演替动态监测,维持其景观完整性。规范访客行为,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地文景观
开展山地、峡谷、热带喀斯特等地貌景观与遗迹调查与评价,建立重要地文景观资源信息档案。完善保护管理设施及地文景观标识系统,加强“水上喀斯特”“仙安石林”等特色地文景观风貌管控,保护好俄贤岭、五指山、尖峰岭、鹦哥嘴等区域地文景观观赏视廊。
水文景观
开展枫果山瀑布、大里瀑布、南喜河等特色水文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加强主要水文景观带综合治理,最大限度保持雨林公园内河流、瀑布、库塘等原有自然风貌,严格规范水利水电设施建设和水上体验活动,对受损景观进行科学修复。
四、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黎苗雨林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雨林公园内黎族聚落和文物;推动黎族传统制陶、织锦、树皮布制作等技艺传承;开展黎苗民俗音乐、竹木器乐、打柴舞等非遗文化活动。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明确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南长臂猿等珍稀物种、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目标,并实施针对性保护,提出海南长臂猿15年数量翻番目标及路线图,确定了海南长臂猿种群的具体保护路径。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和共建长臂猿科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工作方案,局省共同推动海南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野外研究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一线监测站点,不断健全保护研究长效机制。实施海南长臂猿种群定期监测,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至7群42只。建立坡鹿迁地保护基地,将首批30头坡鹿迁至海南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片区,生活状况良好。陆续完成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白鹇、红原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建立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编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并开展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研究。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有效扩大了国际和社会影响。
稳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4—2030年)》印发,科学制定生态修复计划,明确生态修复方向和修复方式。开展国家公园林业有害生物常态化治理,实施金钟藤治理、薇甘菊治理。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工林转型天然林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人工林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取得显著成果。率先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推动国家公园内9个市县间按照“上游护水、下游补偿,季度核算、年终结算”的方式,建立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创新了国家公园全域保护方式。制定并印发小水电站“一站一策”实施方案,分期分批有序开展小水电退出工作。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项目稳步实施,探索构建覆盖国家公园“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监测体系,以信息化,智能化设备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成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开展实时监控,多个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持续产出。监管有力度、监测有方法、科研有成果的国家公园科技建设稳步推进。园区内4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组网,依托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获取相关部门水文、水质、气象等监测数据,初步建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开展常态化巡护监管,提升保护基础能力。将国家公园内集体林纳入公益林统一管理,划定管护小班,实行网格化管理。实施国家公园保护站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一管护人员着装装备,促进管护队伍规范化、专业化。
完善应急预警监测。开展全省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建设,强化森林火灾预警防控。开展松材线虫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实现“县级疫区、乡镇级疫点、发生面积均为零”的防控目标。在国家公园内建设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实现疫源疫病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组建面向全球的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助力破解国家公园建设难题。获批成立海南保护与发展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国家公园研究平台设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海南黑长臂猿保护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建立了汇集国内外各领域3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的专家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推动国家公园优良研究成果持续产出。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依托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科研项目,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6部,实施系列科研项目117项。
人文文化
周边人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社区是黎族、苗族世居地,文化底蕴深厚,以黎、苗族为代表的民俗风情缤纷多彩,尤其在婚姻、丧葬、节庆、饮食、居住、服饰、待客、礼节、文娱活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仅保存了众多历史悠久的古迹遗址,而且形成了瑰丽多元的民族风情,黎族织锦、制陶以及苗族蜡染等制作工艺精良,黎苗歌舞、海南村话民俗音乐等异彩纷呈,“三月三”等民间节庆独具特色,黎族船型屋与金字形屋等传统民居别具一格,这些独特的民族工艺、民族风俗、民族建筑和民族神话无不彰显着当地少数民族的智慧,是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保存着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
公园文化
2020年11月2日,海南省省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形象标识。
海南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标识由上方的写意五指山和海南长臂猿、中间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英文名称和下方的红色印章标识等部分组成,在视觉上形成了浓厚的中国风,具有很强的形象代表性。
在造型方面,形象标识源自海南名山五指山和海南热带雨林旗舰物种长臂猿融为一体的写意造型。绿色的线条生动地勾勒出五指山雨林的勃勃生机。两只长臂猿身体并列犹如中国古篆中的“林”字。亲密相拥的一雌一雄长臂猿正好位于五指山的第三峰,此创意出自《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寓意为以海南长臂猿为代表的热带雨林动植物生生不息、延绵不绝。造型标识体现国家和海南省对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视程度,象征海南岛的沃土及阳光成就了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
在色彩方面,使用代表海南热带雨林的4种不同的绿色,同时用深咖啡色和金黄色巧妙地描绘出两只雌雄海南长臂猿。(现实中长臂猿雌性为金黄色,雄性为黑色)。
在字体方面,采用曾在海南生活三年且极为重视生态的大文豪苏轼的书法。鲜红的“雨林”篆体二字中国印,表明要兑现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庄严“承诺”。
价值意义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亚洲热带雨林向常绿阔叶林过渡的代表性森林类型。以五指山为中心向吊罗山、尖峰岭、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和黎母山辐射,沿海拔梯度发育了较为完整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在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和旗舰物种上表现出较高完整性,热带自然生境维持着极高原真性。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海南长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目前该物种仅存37只,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目。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高,其中特有维管植物419种、特有陆生脊椎动物23种,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是全岛的生态制高点,是海南岛森林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是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海南岛主要江河的发源地。茂密的热带雨林既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库,又是防风、防洪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建设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为加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南长臂猿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方案。雨林公园优化保护地管理体系、统筹保护与发展,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及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科研及宣教平台搭建和社区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为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奠定了基础。
相关事件
2025年3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片区,枝花竞相绽放。监测队记录下了海南长臂猿采食木棉花的珍贵画面。海南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数量已从40年前的不足10只增长至如今的42只,保护成效显著。
参考资料
简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7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 .南阳市林业局.2025-03-18
国家林草局发布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中国政府网.2025-03-18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2025-03-18
秘境雨林焕发蓬勃生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取得丰硕成果.海南林业局.2025-03-18
时隔24年,中国再度申报世界“双遗产”.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9
海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9
海南党史百件大事 | 首个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成立.南海网.2025-03-18
关于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海南省人民政府.2025-03-18
2045.13亿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身价”出炉_新闻_.央视网(cctv.com).2021-09-26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两个兰花新物种.中国新闻网.2022-04-22
物种“加新”!海南中部山区发现罕见三丝水玉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9
五指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8
黎母山.海南热带雨林森林公园.2025-03-18
霸王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8
鹦哥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8
吊罗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8
尖峰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8
政策文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官网.2025-03-18
雨林人文风情.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5-03-18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形象标识对外发布.中新网.2020-11-02
海南长臂猿花丛里吃木棉花.央视新闻官方微博.202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