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粗榧
海南粗(学名: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H. L. Li),俗称红壳松、薄叶篦子杉等,为红豆杉科(Taxaceae)三尖杉属(Cephalotaxus)乔木,产于中国、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在中国产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区。海南粗榧常散生于海拔1100m以下的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山地森林中。
海南粗榧高10~20米,树皮通常浅褐色或褐色,裂成片状脱落。叶条形,排成两列,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雌雄异株;雄球花5~6朵聚生成头状,基部具膜质苞片,雄蕊4~16枚;雌球花头状,具长梗。种子2粒着生在短柄上,假种皮成熟后常呈红色。花期5月,果期11月。
海南粗榧木材优质,适做上等家具、细木工、室内装饰等用材;种仁含油率可达28%~32%,可食用或做肥皂等工业用油;其树枝和树皮可作中药材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海南粗榧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根据3.1标准,评估等级为濒危(EN);并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等级为Ⅱ级。此外海南粗榧还被列入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
形态特征
茎
乔木,通常高10~20米,胸径30~50厘米,稀达110厘米;树皮通常浅褐色或褐色,稀黄褐色或红紫色,裂成片状脱落。小枝细柔,一年生枝绿色,二、三年生枝淡黄绿色或淡褐黄绿色。
叶
叶条形,两列,质地通常较薄,向上微弯或直,长2~4厘米,宽2.5~3.5毫米,基部圆截形,稀圆形,先端急尖、微急尖或近渐尖,边缘干后向下反曲,上面中脉隆起,下面具2条白色气孔带。
球花
雌雄异株;雄球花5~6朵聚生成头状,每朵雄球花基部具一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的膜质苞片,总梗长约4~5毫米,雄蕊4~16枚,各具2~4枚花药;雌球花头状,具长梗,生于小枝基部苞腋处,稀顶生,梗上部有数对交互对生的苞片,每苞片着生两枚胚珠。
种子
种子2粒着生在短柄上,通常微扁,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圆形,长2.2~2.8厘米,顶端有凸起的小尖头,成熟前假种皮绿色,熟后常呈红色。
分布
分布范围
海南粗榧产于中国、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在中国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市、尖峰岭、黎母山,信宜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云南省富宁县、广南县、麻栗坡县、龙陵县,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等区域。
生境
海南粗榧常生长于年平均气温19℃以上,极端低温-2℃,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大于85%的地区,散生于海拔1100米以下的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山地森林。
习性
海南粗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酷暑,不耐干旱瘠薄,喜深厚肥沃的酸性山地红壤、红黄壤。海南粗榧为喜光树种,幼林耐阴性强,有萌芽性,伐根上常有萌条,天然生长较慢。花期5月,果期11月。
繁殖
海南粗榧的雌株于春季3~6月开花,秋季授粉,翌年春季果实开始发育并于秋季10~11月成熟。自然状态下海南粗榧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但是其天然授粉率和结实率低,种子收获困难,每株最多仅能采集到数十粒种子,且种子具有休眠期,种子落地后不会马上发芽,而是等到第2、3年春天才能发芽。如果未接触土壤,大部分的种子在休眠期丧失活力。因此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形成的幼株较少。
栽培
育苗
播种育苗
在9~10月海南粗榧种子成熟时,将种实采回经过多天得堆沤后,待假种皮呈腐烂状时,置水中搓擦漂洗得种子。由于海南粗榧的种子有约1年的后熟期,因此可将种子用湿沙层积催芽,待第三年春天播种。播种后萌发出的幼苗需遮阳,防止夏季时的烈日直射,每月追施稀薄氮肥水数次,阴雨天揭开荫棚,保持床面通风。待1年生苗达一定高度可出圃定植。
扦插育苗
海南粗榧的插育苗可在2~3月进行,可用2~3年生实生苗或1~2年生的萌蘖枝进行扦插。将枝条带叶或带顶芽截成长度适宜的插条,留顶芽或上端叶片并剪去下部的叶片。用生根粉、生长素、1-萘乙酸等处理处理插穗下端,插入湿润的沙床内,可大大提高扦插成活率。插后搭棚遮阳,经常雾状喷水保湿,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温度在18~30℃。生根后移入圃地,也可移到容器继续培育。
选地与整地
选择气候温暖湿润,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小平地进行造林,纯林需要在造林前3个月,清除造林地的全部乔灌草,挖设种植穴。也可以在沟谷、溪涧旁的稀疏林地里套种海南粗榧,方法为在稀疏林和残次林中选择林窗处,稍作清理整地后,即可挖穴种植形成混交林。
田间管理
造林前1个月提前施用基肥或复合肥,基肥以堆沤腐熟后的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为主。造林时间可定于雨季初期,如在中国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省可选择4~5月,中国海南和云南省等省可选择7~9月。雨后林地湿透后可进行造林,移栽后需浇足定根水。移栽后3~5年内,每年需要进行多次除草和松土工作。结合抚育工作可适当进行追施复合肥。
采收
海南粗榧根据不同的栽培目的具有不同的采收模式,在药用栽培下,在胸径达到要求后,于5~6月采收叶片及枝条,清明节到夏至期间采割树皮,数年后树皮愈合恢复原状后可继续采割;在材用栽培下,可视生长情况在郁闭后可间伐或间挖移植部分海南粗榧。
保护
物种现状
根据IUCN2010年的统计数据,海南省约有126000株海南粗榧,但是其中成熟植株的数量未知。随着海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海南粗榧的栖息地质量和范围在持续下降,该物种在海南的占地面积较小,可能仅有100平方公里。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海南粗榧的数量具有不断降低的趋势。
保护级别
海南粗榧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根据3.1标准,评估等级为濒危(EN);并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等级为Ⅱ级。此外海南粗榧还被列入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
致危因素
海南粗榧为残遗种,其母树结实少,种子不易发芽;种子发育的关键时期常遇台风天气,导致大量落子;此外松鼠、果子狸等动物都喜欢食用海南粗榧的种实;以上因素均使得海南粗榧自然更新困难。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也使得海南粗榧陷入濒危境地。随着森林面积减小、环境旱化,海南粗榧的适宜生境面积逐渐减小。再加上其具有较高的工业价值和药用价值,导致出现了过度的采伐利用和破坏,使海南粗榧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陷入濒危乃至灭绝的境地。
保护措施
海南省如五指山、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吊罗山等保护区已经禁止所有和海南粗榧相关的采伐活动,以减少采伐和剥取树皮对于海南粗榧的破坏。
用途
工业原料
海南粗榧木材纹理直、结构细致、均匀,稍硬重,干燥后不开裂,不变形,刨面光滑,油漆性能良好,适做上等家具、细木工、室内装饰等用材。海南粗榧的种仁含油率可达28%~32%,可食用或做肥皂等工业用油。
医学药用
海南粗榧的树枝和树皮可作为中药材入药,根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该药材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味苦、涩,性寒,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其中的生物碱如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 、脱氧三尖杉碱和异三尖杉酯碱在治疗小鼠白血病上有显著功效,可用来治疗恶性淋巴癌、白血病等。
相关研究
内生真菌
海南粗榧的树皮、枝叶中存在部分内生真菌,这些微生物不会使宿主植物表现出发病症状,且随着协同进化,部分还可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通过镰刀菌病筛选模型和细胞模型初步进行筛选,发现190株内生真菌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有16株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NB4、人肝癌细胞Hep G-2具有较高的抑制率。通过对于内生真菌的相关研究,可以缓解自然资源不足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Cephalotaxus hainanensis.植物志-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6-23
海南粗榧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3-06-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23
海南粗榧.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6-23
粗榧.植物志-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