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莺歌海镇

莺歌海镇

莺歌海镇,隶属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乐东县的西南端,东与黄流镇相邻,北靠佛罗镇,南临南海,面临北部湾。土地总面积2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公里。耕地面积997.80亩(其中坡地面积977.80亩)。

1985年,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公社改为莺歌海镇。1986年,改区公所为镇。截至2020年6月,莺歌海镇辖6个社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莺歌海镇常住人口数为17870人。莺歌海镇是渔业重镇,餐饮服务业遍布镇墟,各类海鲜、渔产品长期供应各大城市。莺歌海镇观光景点有南方最大的莺歌海盐田、灯塔夕照、鹦哥嘴、莺歌海革命烈士园、莺歌海妈祖庙、亲水广场、景观栈桥、渔港码头等。2022年度收入总计1294.46万元,支出总计1298.31万元,与2021年度相比,收入总计减少109.33万元,下降7.79%。支出总计减少145.33万元,下降10.07%。

1998年,莺歌海镇被评为“海南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文盲先进单位”和“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1998—1999年度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点”。1999年,莺歌海镇被评为“全国知名乡镇”。2002年——2010年度莺歌海镇先后荣获省、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县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等。

名称由来

莺歌海”之名称由来已久,清光绪《崖州志》有载:“莺歌海湾,城西十百四十里,湾之上游,海滨有片石,长二十丈,宽丈余。” 这一片海域之所以得名“莺歌海”,相传是因海边原有一大片沙墩,此处树木苍翠茂密,成群结队的“莺歌鸟”在此栖息繁衍,群鸟叫声婉转、动听,久而久之,这片海域被称为“莺歌海”。莺歌海海边原有一地名曰“莺歌嘴”,人们在此聚居成村,取村名“莺歌海村”。后来,莺歌海建镇,镇政府驻地在莺歌海村,因而得名“莺歌海镇”。

历史沿革

元、明、清朝,莺歌海镇属三亚市(今三亚市)。民国时期,置崖县,莺歌为市,后被划分为第五区,属崖县洪流公社管辖。1946年,改为英海村。1950年,划入乐东黎族自治县第五区。1959年底,从洪流公社划出,成立莺歌海公社。1983年,设莺歌海区公所。1986年,改区公所为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莺歌海镇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西南端,东与黄流镇相邻,北靠佛罗镇,南临南海,面临北部湾。

地形

地形主要是滨海平原,海拔低。

气候

季风气候,年平均年降雨量111.9毫米,平均年蒸发2331.0毫米,全年无霜。

土壤

土壤主要有砖红壤、水稻土、滨海沙土、滨海阶地燥红土等类型。

生物多样性

境内共有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岩鹭、鹅白腹 、游集、褐耳鹰黑耳鸢黑翅鸢、褐翅鸦 、小鸦鹃等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然资源

莺歌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气。土地总面积24平方公里,海岸线13公里。耕地面积997.80亩(其中坡地面积997.80亩),林地面积7200亩,建设用地面积35000亩。

行政区划

莺歌海镇辖6个行政村(社区),分别为莺一社区、莺二社区、莺三社区、新兴社区、新二社区、新一社区,3个自然村,村民小组26个。

政治

机构设置

参考资料

领导班子

参考资料

人口

莺歌海镇总人口为18230人,4095户,劳动力11638人。(其中:莺一社区居委会有943户4509人、莺二社区居委会有761户3327人、莺三社区居委会有787户3673人、新兴社区居委会314户1192人、新一社区居委会570户2479人、新二社区居委会720户3050人。)

经济

综述

农业主要以渔业和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主要是水稻、热带瓜果、热作等,渔业包括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高位池海水养虾业是镇内的一大经济产业,大棚沙滩哈密瓜种植业为镇内第二大经济产业。造船工业、织网、维修、海产品加工和冷藏、运输等行业较发达。境内莺歌海盐场是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年生产能力25万吨。共有352艘渔船(其中莺一社区148艘,莺二社区98艘,莺三社区65艘,新一社区19艘,新二社区8艘),渔业劳动力约有6728人,2016年全镇生产总值40577万元,同比增长5%,人均纯收入7158元,同比增长4%。以渔业和大棚哈蜜瓜为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

莺歌海镇不断引导广大养殖户进行转产转型,为养殖业发展寻找新的出路。高位池海水养虾业是我镇的一大经济产业。不断引导养殖户发展石斑鱼和其它海水鱼类的孵化养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前全镇的石斑孵化和养殖面积已达到340亩。

大棚沙滩哈密瓜种植业经过几年来的迅速发展,逐渐成为莺歌海镇第二大经济产业,目前种植规模已达到5200亩。

第三产业

近年来,莺歌海镇以打造生态旅游为目标,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整合渔耕、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和特色小镇建设。

交通

全镇交通相对便利,共计有道路146条(水泥路77条,沙土路69条),主要街道有海滨街,海莺街,海中街,海建街,海防街等。各村至镇墟道路已实现硬化,连接友邻乡镇的县道X780共计21.9公里长。交通相对便利,通过780县道与225国道(海榆西线)和环岛高速连通

社会

文化事业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间,全部是平顶房或楼房,镇活动中心一个(含一座新建的戏台,可承办大型琼剧演出活动)。

教育

莺歌海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1所,分别是莺歌海中学和莺歌海中心学校。(其中,莺歌海中学有3个年级,教师队伍共有38人,学生人数有397人;中心学校(小学)6个年级,教师队伍共有52人,学生人数有982人。

医疗卫生

镇墟建有莺歌海镇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共有5个卫生室,医生8人,医护人员35人,床位数30张;1人是中级主治医师职称,5人是助理医师,7人取得护理资格证。

社会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8%以上,城镇合作医疗参合率99.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42.5%。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全镇农村低保282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14年惠农资金发放率100%,一卡通办理282户。

社会治安

全镇社会治安状况日趋稳定。2017全年共抓获吸贩毒人员44人,强制戒毒30人(其中:抓获其它镇吸贩毒人员20人,强制戒毒18人)。全年共处理调解土地纠纷28宗,成功率达90%以上。2017全年共捣缴4个聚众赌博场所,社会综治工作保持平稳的态势。

文化

渔耕文化

莺歌海人民长期在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掌握捕鱼和航海的科学技术,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许许多多与“渔”有关的生活习俗,并不断得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独特的渔耕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景观特征。因此,莺歌海的渔耕文化不仅包含着莺歌海人的渔业生产中独创出来的渔具渔法和在神奇耕作技巧中总结出来的潮汐流水表、海底打桩、海底割根等方法以及在贸易经商绘制出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图、水程志录,而且还包含在渔事礼仪中推崇的祭船、喊彩、祀海神、谢妈祖在内的宗教活动等等。这些珍稀的行为表现和方法都是莺歌海渔耕文化的组成部分,既真实地反映莺歌海渔民的智慧和思想,更完美展现出莺歌海历史河流中渔耕画卷。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莺歌海渔耕文化资源,打造渔耕文化旅游特品,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及本地区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

莺歌海革命斗争史(1926—1950年)是琼崖革命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光辉历史的组成部分。莺歌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长20多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文光、陈世德组织成立“莺歌海渔民协会”,发动群众抗捐抗税,并向国民党民团开战,打响了莺歌海革命斗争第一枪。1930年,林克泽根据琼崖特委指示,在莺歌海成立了琼西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并成立莺歌海海上游击队,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红五连,在莺歌海暴发了闻名“打盐警斗争”事件。和敌人开展游击战争,把革命的火种播遍崖西沿海,打得敌人胆战心惊。抗日战争时期,在琼崖特委刘秋菊、史丹的带领下,陈世德、张开芳、李大和等组织“抗日同志会”,成立了“莺歌海抗日救亡会”、“莺歌海妇救会”等革命活动组织。莺歌海抗日游击队联合陈曼夫抗日游击队在木头园、黄流村、槟榔园一举狠狠打击日寇和三昼三夜包围攻打黄流日军司令部。打响了莺歌海游击队崖西抗日救国的第一枪。

妈祖文化

莺歌海妈祖文化随闽人渡琼传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莺歌海妈祖庙历经几番劫难,虽几度搬迁,但每年都举行祭祀活动,众多包括渔民在内的善男信女都前来进香祀拜,期间还举行舞龙耍狮、演戏装师、神像巡游等文化活动,以祁求风调雨顺、船安仓满、人海和谐。

旅游景点

莺歌海镇观光景点有南方最大的莺歌海盐田、灯塔夕照、鹦哥嘴、莺歌海革命烈士园、莺歌海妈祖庙、亲水广场、景观栈桥、渔港码头等。

莺歌海湾

莺歌海湾的得名有多个古老传说,但都大同小异。其中一个传说是在这片海湾上有一大片沙墩,生长着酸豆、鸡啄树、野波萝、龙骨树等树种和丰富的水草。因草木茂盛、翠绿葱青,吸引首一种叫“莺歌”海鸟成群结队常年在这里栖息,故得“莺歌海湾”这如此美妙的名字。莺歌海湾天海一色。每当夕阳西下,云朵变幻莫测,海市蜃楼,令人遐想。

沸水石

站在水道口岸上向海面望去,在距离海岸1.5公里的区域,有一片长约20多米,宽3米的海面上,海水像是被烧开了的一样沸腾着,乒乓球般的气泡随着海浪的起落,源源不断地从海底往上冒,并浮现出一些五光十色的油花,在阳光下一会儿蓝,一会儿黄,变幻莫测。这些油花泡泡当时被莺歌海渔民俗称之为“沸水石”。然而这处藏在深闺无人知的“沸水石”却是价值连城的海底石油汽。1956年,发现中国海上石油第一人曾汉隆和郑关兴向政府报矿。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探测和开发,终于在莺歌海这片“沸水石”的地方,诞生了中国海上石油第一井。

滨海沙滩

莺歌海海岸有一片一望无际,长15公里宽200—500米不等,亲水10—30米不等的天然沙滩,沙滩平缓绵延,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沙堤。莺歌海沙滩沙质洁白细软,颗颗沙粒仿佛都是自然界经过千万年岁月精筛细选出来的。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优质滨海沙滩之一。

石尾畦

“石尾”是一条细长礁岩,它横亘在离滨海大道海岸300多米的海水浅滩当中,退潮时显南北偏西方向隆出海面,是一条长200米,宽30米,渐深渐小,最尾端为10米的天然礁岩带,莺歌海渔民称之为“石尾畦”。这段叫“石尾畦”的礁岩带,北与“公下头”礁盘守望,南隔“门子嘴”与鲨鱼落雁盘相近,形成了一条鬼斧神工的断续堤坝,犹如一条天造地设的天然屏障,对外挡住激流汹涌潮水,对内营造了风平浪静的环境,成为一个天然港湾。港湾内水深2—3米,潮汐落差约0.8米。正因为“石尾畦”所造就的这个天然港湾的存在,才吸引莺歌海的先民们前来此建埠繁衍生息。从这个意义上讲,“石尾畦”就是莺歌海人的母亲畦。60年代未因兴建港口时错误地将“门子嘴”和“石尾畦”失去了原来的功能。如果将“门子嘴”和“石尾畦”恢复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以前的本来面目,并将其打造成像三亚大东海海湾的模样,这样, “石尾畦”所打造的天然海水港湾将可供应上千上玩海踏浪,也可做阳光、沙滩浴的疗养健身场所,也不失为旅游的一方好去处。

日落景观

黄昏时段,站在美丽的莺歌海湾的沙滩上向西望去,那落日的景观会让你感觉到这里的夕阳火红火红的特别圆特别大。晚霞、彩云、碧波、帆影、渔歌、沙滩、游人袅袅炊烟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有如“丹霞满半天,彩云生百态”的写照景观。霞辉半海映,天海一色秀,远处帆影点点,渔歌高亢萦绕,让人禁不住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美丽的莺歌海湾日落景观,被不少来过这里的游人誉为“最壮观的落日景观”。

获得荣誉

1998年莺歌海镇被评为“海南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和“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镇容村貌整治,环境优美,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和县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8—1999年度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点”;1999年被评为“全国知名乡镇”。2002年—2007年度莺歌海镇先后荣获省、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县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等。

相关事件

2024年4月3日,巴拿马共和国籍集装箱船SITC DANANG(“海丰岘港”)轮与渔船“粤南澳渔36062”在距离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西南方向22海里处发生碰撞,碰撞造成渔船沉没,渔船上8人落水失联。截至4月3日20时,暂未发现失踪人员,搜救行动正在进行中,事故原因正在调查。4月3日1时50分,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接到SITC DANANG轮船东的险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核实险情并协调各方力量开展搜救。截至17时30分,现场已有21艘船舶和5架飞机开展水面和空中搜寻。据了解,事故海域海面出现白色塑料框等漂浮物,现场已找到一艘无人的救生筏,以及事故渔船的卫星紧急无线电示位标。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三亚救助基地3名潜水员携专业救助装备已到达现场,相关专业力量投放遥控潜水器开展水下搜寻,暂未发现失联人员。海事部门已发布航行警告,提醒过往船舶注意航行安全和加强瞭望,并协调过往商船参与搜救,发现落水人员及时救助。海事部门表示,将加强现场交通组织,提醒过往船舶注意避让,避免发生次生事故。

参考资料

莺歌海镇概况.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4-03

莺歌海镇简介.乐东党建网.2024-04-03

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人民政府2022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报告.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3-08

山海有名:依海成镇 各有名堂.中国新闻网.2024-04-03

莺歌海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03

莺歌海镇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业工作.乐东党建网.2024-04-03

莺歌海镇风情小镇基本概况.乐东党建网.2024-04-04

莺歌海镇旅游文化简介.乐东党建网.2024-04-04

海南西南海域一外籍货船与广东籍渔船发生碰撞 8人失踪.新华网.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