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英文名:Taiwan Strait),别名福尔摩沙海峡,位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岛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海峡。北通东海、南接南海,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长约400千米,北窄南宽,平均宽度180千米,平均深度约为6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海峡内岛屿众多,较大的有金门列岛和澎湖列岛。
台湾海峡的形成历经多次演化。燕山运动时期(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台成为地槽浅海;鄱阳湖冰期期间(约150万至137万年前),岛再次与福建省连成一片;晚更新世(约10万至1万年前),再次受到海侵,形成海峡;海峡海底的地形复杂,丘、谷相间,起伏较大,地堑、地垒相间排列。海峡具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的季风气候特点,雨热充沛,季风盛行期间,受台风影响显著,海面风大浪高,伴随有海雾。海峡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硅藻类447种,甲藻类143种,绿藻类1种,金藻类2种,蓝藻类5种;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栖底动物,其中鱼类273种,以暖水性种、底层类最多。
早在4万年前台湾海峡就有古人类进行活动。东汉末年,孙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进入台湾。隋朝3次派兵入台湾岛,台湾进入大陆政权的开发视野。从明末到清末,大批大陆移民由台湾省海峡进入台湾。2010年6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制度化、常态运行时期。2022年,台湾海峡两岸间海上直航完成货运量4723万吨,其中:散杂货运量为1478万吨;液体化学品运量为360万吨;液化气运量为71万吨;集装箱运量为229.8万。
台湾海峡属于地质活动强烈的区域,地震频繁,曾发生过2次7级以上的地震,强震多集中于西侧的滨海强活动断裂带;台西盆地和澎湖隆起内的地震则相对较弱,只发生过2次6级以上地震,其余多为4.7-5.9级地震。
命名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称台湾为“瀛洲”;三国称为“夷州”,隋代改称“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叫“东番”;后又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及“台湾窝”等称谓,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后,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清代复名为“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台湾海峡因此得名。
位置境域
台湾海峡(Taiwan Strait)位于中国台湾省与福建省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海峡,范围在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海峡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400千米,北窄南宽,平均宽度180千米,平均深度约为6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海峡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北自西起连江县的黄岐半岛东角,东至湾的富贵角;南由山岛的澳角东到台湾南端的猫鼻头。海峡内岛屿众多,较大的有金门列岛和澎湖列岛。
历史变迁
燕山运动时期(约2.5亿年—6500万年前),福建地区发生剧烈的断裂活动,沿断裂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花岗石浆的侵入,隆升的花岗岩体及上复岩层构成了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在长乐-南澳断裂带以东则发生沉降,台湾海峡成为地槽浅海。
早第三纪末(约2330万年前),发生喜马拉雅运动,台湾褶皱隆起,带动台湾海峡和闽海岸迅速上升,这时福建省与台湾连在一起。到了中新世末,台湾海峡发生断陷,海水侵入,福建与台湾分离。
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约260万年前),台湾海峡南部和闽东南沿海漳浦佛县、龙海港尾一带,有玄武岩喷发,形成澎湖群岛和玄武岩台地。
早更新世,鄱阳湖冰期期间(约137—150万年前),中国地平线下降约60米,台湾再次强烈抬升,与福建连成一片;中更新世(约100—10万年前),气候再度转冷,全球进入第二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台湾海峡全部露出海面;至晚更新世,气候转暖,进入大姑—庐山间冰期(约10-1万年前),台湾海峡再次受到海侵,形成海峡。
地理特征
气候
台湾海峡地跨北回归线。具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的季风气候特点,气温高,降水多,季风盛行期间海面风大、浪高,海雾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台风季节里受台风影响显著。
季风
台湾海峡的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的季风区,季节变化明显,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可形成较长时间的偏北大风,风力较强,5月中旬至8月为西南季风期,平均风速比东北地区季风小。4月和9月为季风的转换季节,风向分散。
海峡风力的强弱变化趋势与季节变化、风向转换有关,冬季风时期风速明显大于夏季风时期,大风频率也明显较高。其中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的月平均风速最高,风速可达10-12米每秒,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可高达50%。每年3月冬季风开始减弱。夏季6-8月份,在没有台风影响的情况下,海峡风力较小,月平均风速为5-6米每秒,是全年中月平均风速最小的时期,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只有5-10%。
气温
台湾海峡地处亚热带区域,海面气温终年较温和,通常年内变化不大,气温分布特征季节变化较大,等温线呈东北—西南走向,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1月份平均温度在13-19℃之间,温差最大可达6℃;4月气温升高,平均温度在20-26℃之间;7月海峡平均温度在28-30℃之间,达到一年中较热时期;11月海峡平均温度在20-35℃之间。
降水
台湾海峡年降水量为1000-1900毫米,降水(雷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年降水量的70%,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东岸多于西岸。夏季受黑潮暖流的影响较明显台湾近岸,其降水量远大于福建省近岸,福建省近岸雨季短促,出现在6月份,次高峰是台风雨的8月份;而台湾岛沿岸雨季较长,5-9月份为雨水集中的月份,月降水量均超过150毫米以上。冬季风时期,东北气流遇到台湾岛东北部山脉阻挡,产生质量堆积被迫抬升,形成海峡东北部多云雨的气候特征,而西南部处背风坡,气流过山下沉,形成“雨影”地带,降水稀少。
海雾
台湾海峡全年都有雾出现。1-5月是雾季,其中3、4月份是海雾出现最多的月份(海雾主要出现于东北季风盛行季后期和阴雨季),沿岸最多雾月份的雾日为10-15天,5月以后随着温度升高,雾季也逐渐结束。
地质
地质构造
台湾海峡的总体走向呈东北-西南走向,自北向南可划分为海峡盆地、澎湖-北港隆起及台西南盆地,其中海峡盆地又可分为西部盆地和东部盆地。
海峡盆地
海峡盆地的西界为福建滨海断裂,东界为屈尺-潮州断裂带,南以澎北断裂带与澎湖-北港隆起相邻,北以马祖-基隆市断裂和观音隆起与东海盆地相隔。根据沉积物发育的差异,结合磁性基底的特征,海峡盆地可分为西部盆地和东部盆地。海峡西部盆地含晋江凹陷、九龙江凹陷及两者之间的澎北凸起,向西变为斜坡带。凹陷的结构为半地堑式,呈东断西超;海峡东部盆地含新竹市凹陷和台中凹陷及二者之间的苗栗县凹起;两者之间为海峡中部低隆断带。
澎湖—北港隆起
澎湖-北港隆起呈东北东向横亘于海峡中、南部,长200千米以上,宽约50千米。隆起的基地由早白垩世海相沉积岩组成。岩性主要是长石砂岩、砂岩、粉砂岩及扮岩或玄武岩,被很薄的新生代沉积层和火山岩不整合覆盖。隆起的内部和南北两侧发育一组东北东走向的隐伏断裂,两条边界主断裂控制了隆起两侧晚第三纪岩层的沉积厚度和沉积相的变化。
台西南盆地
该盆地位于澎湖-北港隆起之东南,其西南与珠江口盆地相邻,盆地东部被屈尺-潮州断裂斜切。该盆地在地理上还包括台西南平原区。台西南盆地在构造上可进一步划分为北部凹陷和南部凹陷,以及两个凹陷之间的中央断垄带,凹陷和断垄均呈现东北东走向。凹陷地区的新生代沉积厚度达8000米,其厚度自西向东增加。中央断垄带发育有白垩纪、第三系渐新统中新统等地层。
地层特征
海峡底层自新到老可划分为:
上第三系(中、上新统)
在海峡盆地内较为发育,但在澎湖列岛附近较薄,仅500余米厚。地层呈水平层状,形变小,与下覆地层之间有角度不整合。本地层又常称为“形变后沉积物物”。
下第三系
根据地震反射结果,海峡内分布很少,仅存在于北端。也属于良好的成层单元,具有形变、有褶皱起伏和拉长(交混).波特征。本地层又常称为“形变前沉积物”。
火成岩与变质岩
地震反射波无法通过,常引起强的干扰回波或双曲反射波,通常称为“声波基底”。地磁剖面极不规则。岩性可能是熔岩流的岩囊或高度致密的沉积岩石。在澎湖,经钻探证实,基底为六性坚硬、受到热液蚀变的火成岩及沉积岩。时代为中生代,部分可能包括古新地层。
矿产资源
台湾海峡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和海底砂矿等资源。台湾海峡盆地西部坳陷,总聚烃量为3.7181×108吨,排聚系数为15.48%。在台湾海峡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统含油气系统各种地质事件基本匹配,发现油气田13个、含油气构造19个,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屈尺—潮州断裂以西的新竹市凹陷部分地区。截止到2020年,在台湾海峡东部地区有100多口钻井,发现了13个油气田和19个含油气构造。
海峡海底广布有砂质沉积物,砂粒圆度较佳,酷似现代滨岸砂,内含有一些滨岸及淡化条件下的贝壳化石,大部分可能是晚更新世后海侵淹没的古滨岸残留沉积,沉积物质来源于大陆沿岸富含有用重矿物的花岗石及长英质类岩石。已查明海峡两岸均有滨海砂矿的分布,澎湖附近海底有铃石、含性矿物及独居石富集。
地形地貌
地形
台湾海峡地形整体上南高北低,同时由两侧向中部逐渐变低,整体变化不大,绝大部分水深不到100米,四分之三的海域水深在60米以内。地貌可划分为2个地貌单元,即海岸带地貌新世河口水下三角洲和大陆架地貌。
陆地地形
台湾海峡两岸的地形特征差别很大,海峡西岸(福建省中部和南部海岸)岸线曲折发育众多港湾与海岛,海峡东岸(台湾岛西海岸)岸线则平直得多。
海底地形
海峡海底地形比较复杂,丘、谷相间,起伏较大,具体可以划分为六部分:
澎湖水道区,处在澎湖列岛、台湾岛西南海岸之间,南宽北窄,水深较大,为台湾海峡最深处,约为150-160米,水道两侧的地势变化较大,是海底中的谷地,属于地堑式下沉从而形成的地形。
海峡中部隆起区为澎湖列岛、台湾浅滩以及向西至福建南部岸边的一个呈弧状的海底隆起区,在台湾海峡南口区域形成了一条浅水带,成为澎湖水道的分水岭,位于该隆起区的东北部的澎湖列岛,由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玄武岩质岛确构成,列岛北部有一块浅滩区域,其最浅处水深仅9.6米。
海峡中部凹陷区,包括厦澎凹陷、乌丘凹陷、新竹凹陷三主要凹陷区,水深较大,大部分介于60-80米之间;(4)海峡西部区:西部与和福建沿岸相接,岸线曲折多岛多港,海底地势起伏较大,水深总体较浅。
海峡东部区,东部与台湾岛西岸相接,台湾岛海岸平直,海底地势平缓,水深较深,沿岸地势过渡较快,迅速向海峡内过渡为较深水域。
海峡南部浅滩区,位于台湾海峡南端,西与闽粤两省交界处海岸相接,东部与澎湖列岛南端相连,大致与海峡南分界线重合,范围较大,水深较浅多在10-25米之间。
地貌
陆地地貌
台湾海峡陆地地貌主要以水下岸坡、全新世河口水下三角洲和堆积平原为主。
海底地貌
新构造喜马拉雅运动初期,北北东向展布的台湾海峡在东、西两岸边界新构造活断层夹持下,地下深部上地幔长时间持续大幅度隆起,地壳长时间持续大幅度坳陷,形成现在的典型镜像倒影特征的大型地堑式活裂谷,谷底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第四系潟湖相、冲洪积相碎屑岩盖层,厚达1-10千米,形成以北东、北西向两组新构造活动断裂为边界的坳陷带与隆起带相间排列,北东向成带、北西向成块的地堑、地垒相间排列的地貌特征。
水文
水温
台湾海峡海水温度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由季风气候变化引起的浙闽沿岸流,和海峡暖流控制着海水温度。其变化情况为:冬季多年平均12-22°C,水温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春季多年平均19-27°C,气温回升,差异明显,表层海水升温比深层水快而产生分层现象;夏季多年平均27-29°C,水温水平分布均均匀,在海峡西南部出现的低温区由夏季上升流引起;秋季多年平均21-25°C,水平气温差异又逐渐变大。秋冬季节,海水垂向混合剧烈,在浅海区域水温垂直分布均匀,同时较深水域垂直变化很小。
海浪
台湾海峡盛行浪向与季风相关,春季,台湾海峡处在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风浪向比较零乱。夏季,受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台湾海峡最多风浪向为西南向频率为21%;次多风浪向为南向,频率为20%。最多涌浪向为西南向,频率为31%;次多涌浪向为东北向,频率为21%。秋季,台湾海峡处于夏季季风向冬季季风转换时期,最多风浪向为东北向,频率达70%;次多风浪向为北向,频率为27%。冬季,台湾海峡最多风浪向为东北向,频率高达63%;次多风浪向为北向,频率为25%。最多涌浪向为东北向,频率高达63%;次多涌浪向为北向,频率为23-31%。
海水盐度
台湾海峡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由沿岸低盐水和外海高盐水(南海水与黑潮水之总称)这两个性质不同的水系的消长变化决定的,它构成了峡区盐度分布的主要特征;台湾海峡东西沿岸江河的入海径流,对峡区近岸表层盐度有一定影响。盐度值具有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且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
冬季
盐度由峡区西部沿岸向远岸递增,从平潭县至东山的近岸海域盐度值不超过31;在峡区东南部水域为大于34的高盐区,东部近岸海域为33-34。
春季
随着南海水与黑潮水的增强北进,峡区盐度普遍升高,除了崇武至平潭岛靠岸的狭窄水域的盐度低于31外,海峡东部和东南海域都由大于34的高盐水所控制。
夏季
峡区盐度几乎为北上南海与黑潮高盐水所控制,盐度在33-34之间。
秋季
随着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的更替,盐度值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较明显,范围在32-34之间。
海流
台湾海峡底层流主体终年向东北流动,流速大致为春夏季大于秋冬季;表层流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峡东侧表层流几乎终年向北,西侧表层流冬半年往西南且流速高于东侧,夏半年往东北流动且流速低于东侧。
台湾海峡内还存在4个较明显的上升流区,即海坛岛附近海域上升流区(夏季出现,低温、高盐、低氧、高营养盐)、东山县附近海域上升流区(夏季出现,风生上升流)、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区(终年存在,地形上升流)以及渗湖列岛附近海域上升流区(几乎终年存在,位置受季风与地形影响)。
潮汐
台湾海峡内有仅次于杭州湾而居中国第二位的大潮区,也有除无潮点外而居中国第二位的小潮区;半日、混合和全日潮汐性质都有,潮时相差6个小时,高低潮同时发生,此起彼伏。海峡南、北与海峡东、西,台湾岛南北两端与东西两岸的潮汐差异悬殊,局部范围的潮汐变化如此急剧是世界罕见的,潮位涨落高达5-7米。
水团
应用“T-S点聚对照法”和“模糊聚类方法”,对海峡中的水团进行归类,划分为如下8种水团:
浙闽沿岸水
浙闽沿岸水位于台湾海峡西部沿岸一带,主要是由欧江、闽江和九龙江等入海径流与沿岸海水混合形成的。
海峡暖水
海峡暖水由海峡南部进入峡区的南海水与黑潮水组成。该水团在峡区内终年存在,分布范围季节变化明显,特别是表层。一般秋季海峡暖水出现于峡区南部海域;冬季,呈舌状向北延伸,分布范围随之扩大;春季,海峡暖水前缘越过24°N,并迅速向两侧扩展;夏初(6月),则占据了整个峡区。
海峡东北部高温高盐水
海峡东北部高温高盐水主要出现于冬季,分布范围较小,温盐性质与海峡暖水极为相近,可能是源自台湾东侧北上的黑潮水,在台湾北部地形和东北季风的影响下,部分海水进入该海域并与北上的海峡暖水合为一体。
海峡混合水
从秋季至次年春季(10-5月),海峡混合水分布于浙闽沿岸水和海峡暖水之间,是两水团海水混合而成的过渡性水团。其温、盐度值介于二者之间,即低于海峡暖水,又高于浙闽沿岸水。
粤东沿岸水
粤东沿岸水在夏季因受低温、高盐的近岸涌升水的影响,分布于台湾浅滩西南部近岸水域的外侧,并且主要受珠江冲淡前缘水的影响,以高温、低盐为特征。其它季节则分布在峡区南部的近岸水域,呈低温低盐特性。
台湾浅滩南部涌升水
台湾浅滩南部涌升水主要是由于台湾浅滩附近独特的地形因素,使之在浅滩南部水域生成的水团,显示了沿陆架坡流动的中下层海水的爬升现象,低温、高盐特征明显。
夏季近岸涌升水
夏季近岸涌升水主要出现在兄弟屿以南近岸海域,中心水温21.93°C,盐度34.35,属低温、高盐水。(8)次表层水,次表层水位于100-200米层。
中深层水
中深层水主要沿陆坡的200米等深线分布,终年存在于海区南部下层,其盐度在本海区内是全年最高的,一般在34.6-34.8之间。
生物多样性
台湾海峡主要植物为浮游植物,包括硅藻类447种,甲藻类143种,绿藻类1种,金藻类2种,蓝藻类5种。海峡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栖底动物,其中鱼类273种,以暖水性种、底层类最多。
植物
浮游植物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主要是热带—亚热带种和广布种,包括硅藻类447种,甲藻类143种,绿藻类1种,金藻类2种,蓝藻类5种。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量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期间并无明显差异,但西南季风期间平均植物量略高于东北季风期间,且夏季受季风和地形作用导致上升流和冲淡水等各种物理共同作用于台湾海峡近岸,造成夏季浮游植物空间变异大。台湾海峡浮游植物在季风尺度上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水团影响,呈现出2种不同模式:(1)东北季风期间模式:受大陆沿岸流影响,台海海峡西部近岸植物量较高,浮游植物以硅藻和隐藻占优势;南部外海受南海暖流影响,植物量较低,聚球藻和原绿球藻为主要优势类群;受黑潮入侵影响水体中定鞭藻8型比例有所增高;(2)西南季风期间模式:近岸上升流区浮游植物量较高,硅藻主导着整个浮游植物;外海浮游植物仍以聚球藻和原绿球藻为主。
海岸植物
海峡西岸共有海岸植物99种,占台湾植物种类总数的85.3%。其中,台南市以南含76种,台南以南和以北共有55种,仅在台南以南分布的有红茄、角果木、榄李、水芫花、双柱紫草、旱田氏爵床、海滨莎、二药藻、海黾草9类,均属热带性种类。海峡西岸共有海岸植物92种,占西岸总种数的79.3%,仅分布在厦门市以南的有木榄、老鼠筋、厦门老鼠筋、海漆、卤蕨、水黄皮、露兜树、艾堇和疾草等,多为热带和亚热带性种类,其中除老鼠筋、厦门老鼠筋等在海峡东岸未见记载外,其它种类在海峡东岸均有分布。
动物
浮游动物
台湾海峡浮游动物主要是热带—亚热带种和广布种,根据海区多变的物理化学环境,可以把海峡的浮游动物划分为五个群落:北部近岸群落、南部近岸群落、中部群落、东北部群落、东南部群落。
北部近岸群落,主要分布在闽江口至围头的沿岸带,该区域受浙闽沿岸水的影响较大,属于低温低盐水,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简单,主要以挠足类和枝角目为主。
南部近岸群落,主要分布于厦门市外海以南的近岸水域受到宁德市沿岸水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海峡暖流和季节性上升流的控制,水温常年较高,盐度较低,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复杂,季节性变动大。
中部群落,主要分布在海峡的中部,受海峡暖流的终年控制,水温和盐度均较高,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较复杂,主要以外海种为主。
东北部群落,主要分布于台湾西北部海域,该海域受海峡外海水的控制,同时受到黑潮的影响,属高温高盐区,群落结构组成简单,生物量较低。
东南部群落,主要分布于台湾浅滩东南部水域,同时受到南海暖流和黑潮水的控制,呈现高温高盐的特征,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简单,以深水种为主。
游泳动物
台湾海峡分布游泳动物共373种,隶属于23目109科212属。其中鱼类18目85科173属273种(软骨鱼类3目6科8属11种,硬骨鱼纲15目79科165属262种),鱼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73.2%;甲壳亚门2目20科33属81种,占总种类数的21.7%;头足纲3目4科6属19种,占总种类数的5.1%。在273种鱼类中,以鲈形目的种类最多,有40科76属125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8%,占游泳动物总种类数的33.5%。从季节变化来看,秋季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有232种;其次是冬季,有208种;再其次是夏季,有203种;最少的是春季,只有170种。
273种鱼类中,从适温性来看,暖水性种最多,有214种,占总鱼种数的78.4%;其次为暖温性种,有58种,占21.2%;冷温性种仅出现1种,为格氏虫鲽。从生态类型来看,底层鱼类最多,有152种,占55.5%;近底层鱼类有61种,占22.3%;中上层鱼类有42种,占15.3%;岩礁鱼类最少,有19种,占6.9%。主要优势种类为短带鱼、拥剑梭子蟹、二长棘鲷、龙头鱼hereus)、日本竹筴鱼、火枪乌贼等。
栖底动物
台湾海峡的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种类占优势,约占2/3鉴定的种类数目,达到1125种。海峡底栖生物突出的特点是种类多,每个种的数量一般不多,种的优势程度不够显著。
重要岛屿
澎湖列岛
澎湖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和大陆之间的台湾海峡中央,在台湾海峡位置偏南,距离台湾本岛最短距离约25海里,大致范围在北纬23°12′至23°47′,东经119°19′至119°43′之间,西与福建省沿岸相距约80海里,由10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和岩礁所组成,分布在东西宽约40千米、南北长约70千米的海面上。最北端为目斗屿,最南端为七美屿,最东端为查母屿,最西端为花屿。陆地之总面积约为127平方千米,其中以澎湖本岛、白沙岛和渔翁岛(渔翁岛)最大,占群岛总面积的80%以上。除花屿由安山岩组成外,其余各岛屿均由玄武岩、沉积夹层岩、凝灰岩与火山碎屑岩构成,分布十分广泛,保留完整。
澎湖的气候夏凉冬暖,雨量稀少,风力强大,全年平均风速超过6级的大风日多达144天,是台湾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干旱期长达180天左右。岛屿位于海上,土壤盐份偏高,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台湾澎湖列岛属于火山群岛,广泛发育有更新世碱性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和慢源包体,火山口众多。形成于中新世以来的火山活动,规模宏大从距今两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以来,产生了海峡西岸自长江口以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珠江三角洲及海峡东侧之台湾西部麓山带与澎湖列岛等一系列火山活动。
金门列岛
金门列岛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福建省厦门湾内,九龙江口外,范围在东经118°12'-118°29'E,北纬24°23'-24°32'。列岛以金门岛及烈屿(俗称小金门岛)为主,周围岛礁环绕,整个岛屿南北最长约16千米,中间最狭窄处仅有4千米,而东西宽约21千米。岛的四周,礁屿罗列,较大的有烈屿、大嶝街道、小、角屿岛、草屿等。金门岛西北角的古宁头距厦门市的何只有8千米,其间海水深度在10千米以内。烈屿位于金门岛的西方,中间隔着一道海峡,最窄处约为2千米,两岛的总面积约有146平方千米,若包含其他大小岛屿,其总面积则达150平方千米。
金门县地区的基盘岩层以中生代的花岗片麻岩及花岗石为主,其中夹杂着不同种类的火成岩侵入岩体,其上覆盖着红土层及现代冲积层。在小金门岛岛发现有晚第三纪的玄武岩熔岩流覆盖于已风化的花岗片麻岩或第三纪沉积岩之上。
金门列岛的各个岛屿在第四纪冰河时期与中国大陆相连,第四纪冰河时期全球的海平面较现今海平面低180米左右,冰河期结束之后,全球气候回暖,海平面上升,因而与大陆分开。
自然灾害
地震
中国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强烈,曾发生过2次7级以上的地震,强震多集中在中国台湾海峡西侧的滨海强活动断裂带,距离大陆距离较近,中国台湾海峡的台西盆地和澎湖隆起内的地震相对较弱,只发生过2次6级以上地震,其余地震为4.7-5.9级。
1994年9月16日台湾西南海域7.3级地震,震中位于台湾西南部海中,震中位于118.5°E、23.0°N,距福建省东山县约180千米。震感波及范围大,北至上海市、南京、合肥市、武汉,西至长沙市、南宁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福建南部沿海地区震感尤为强烈,漳州市5个县、市老旧的农家房屋普遍出现裂缝,墙壁抹灰剥落。
2006年12月26日台湾西南海域发生7.2级地震震中位于120.6°E、21.9°N,震中距台湾岛约15千米,距中国大陆最近海岸线约350千米。这次地震造成2人死亡,40余人受伤,3间民宅倒塌,震断24条海底光缆,造成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通信受阻。
台风
影响和侵袭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的台风均来自菲律宾群岛东面的洋面上,主要路径有三条:从台湾东侧北上再侵袭日本,约占总数的一半;从台湾南北两侧向西北移动,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这部分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从东向西移动而进入南海北部,约占总数五分之一左右。其中,对台湾海峡气候及海况影响较大者是第二条路径。第一和第三条路径的台风,只有当台风中心较接近台湾海峡时,才会在峡区出现大风,骤雨和巨浪。
在台风发生的夏秋两季台风是影响海峡的重要天气系统,尤其是7-9月份。台风在相当程度上千扰了夏季的盛行暖气流稳定性与集中性,海峡7-11月的平均风速分布特征更是完全由台风所决定。台风除了风暴外,还将发生暴雨,福建省近岸降水量的第二高峰期正是台风袭击最频繁的8月,在台湾岛沿岸,由于受台风影响更频繁以及地形抬升作用,致使那里的降水量逐月均大于福建近岸。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在4万年前台湾海峡就有古人类进行活动。晚更新世后期冰河时期的到来,全球性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使台湾与中国大陆相连,大量古人类从“东海路桥”迁移至台湾,活动时间大致为1.1万年至4.2万年前。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越王室势力南下进入“七闽”之地,发展为具有政权雏形的闽越族势力。在汉初相对安宁的政治气候下,闽越土地和物产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迅速成长为南中国一个称雄一方的地方政权。受封于中央政权的闽越国,是东南区域历史上首个正式的政权建制。
东汉末年,孙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进入台湾。隋朝3次派兵入台湾岛,台湾进入大陆政权的开发视野。宋代时期,东南地区出现了经济社会文化全盛的局面,已经成为中国最发达的汉族农业区之一,文化上则完全内地化。
明代时期,在贡徭制崩溃、佃农经营权扩大、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背景下,当地的商品经济已有相当的发展,但因海路不通,市场有限,明中叶闽潮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限。但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日本银金矿的开发,漳州月港开放与闽潮商人独占对外贸易,使环台海区域的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都有很大发展。商品流通使闽潮市场日益活跃,并向台湾扩张,形成环台湾海峡区域市场。从明末到清末,大陆移民由台湾海峡进入台湾,推进台湾土地由南到北、由西往东开发。1888年,台湾正式升格为东南区域的一个省份。
1894年,清朝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清廷于1895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1949年,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岛,两岸进入以军事、政治、经济等的全面对峙时期。
民族构成
海峡两岸福建省与台湾源远流长,关系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以畲族最多,其次为回族。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海峡东岸台湾岛民族主体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以高山族为主。
畲族
“”作为族群称谓也最早出现于漳州市、潮州市等地。在宋元时期,“畲”并不一定以血统为区分标准,在一些情况下,“畲”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政治或文化的身份。在明中叶以后,畲民在华夏化浪潮中不断被“王化”或“儒化”,表现为闽粤赣地区畲民的逐渐减少。明清以后,闽浙赣地区山区开发加快,宁德市、浙南等地区成为吸引“畲客”移民的重要地区。1956年12月8日,经过中共中央统战部确定畲族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至此,畲族作为一个族称在国家的政策下推行。
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人口数为0.35万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台湾地区高山族一般以“原住民(族)”来概称。不过所谓“原住民(族)”也不像是民族的名称,实乃权宜之称。另一方面,历史上高山族曾有过“夷”、“番”、“山胞”等不同称呼。台湾日据时期,高山族还被称为“蕃”和“高砂族”。
经济活动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既是东亚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也是中国南北沿海往来的必经通道,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因此更为密切。198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福建省,闽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加多样,实现了电子信息、石化、精密机械三大主导产业深度融合。两岸经济合作经历了垂直分工(90年代初前)、混合分工(90年代中后期)、多元分工格局(21世纪以来)三阶段。从台商大陆投资结构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以制造业为主,逐渐发展向层次较高的零部件及原材料产业、自然资源开发、百货、零售、饮食、娱乐、房地产开发、金融及旅游等产业。出于产业升级与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台资产业显现集聚,并进入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同步发展阶段。
台湾海峡经济区
2010年6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标志着中国新的次区域经济主体—台湾海峡经济基本形成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制度化、常态运行时期。海峡经济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福建省和台湾两省为主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海峡经济区包含福建省与台湾省,浙江省温州市、丽水市、衢州市,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梅州市、汕头市,江西省抚州市、鹰潭市、上饶市、赣州市、景德镇市。土地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面积的3.28%;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常住人口11882.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23%;地区生产总值136355.13亿元,占全国的11.03%。海峡经济区以3.28%的土地面积,承载着约8%的人口,创造了11.03%的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22年,台湾海峡两岸间海上直航完成货运量4723万吨,其中:散杂货运量为1478万吨;液体化学品运量为360万吨;液化石油气运量为71万吨;集装箱运量为229.8万。
交通运输
台湾海峡物两岸海岸线长,闽台两地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港湾优势。海峡西岸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众多天然港湾,主要有三个大港口,厦门港、福州港和泉州港;台湾有高雄港、基隆港和台中港等主要港口。
针对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闽台海空交通便捷,先后开通“小三通”航线、海上集装箱航线、客滚航线、货运定期航线等,完成与台湾主要港口的客货运直航全覆盖。向金门县稳定安全供水累计超过1700万吨,并为推动“小四通”与台湾积极接洽。厦门市中欧班列开通以来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货源地从厦门及周边企业辐射到赣州市、广东潮汕等城市以及台湾省。2019年,厦门中欧班列首次对接高雄港,台湾货物搭载中欧班列输往亚欧地区的机制模式逐渐完善。
2024年3月27日,福建海事局、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协同上海海事局在台湾海峡西侧水域开展联合巡航活动,对台湾海峡西侧水域及厦门港主航道、锚地、船舶交汇区、危险品船锚地、重要客渡运航线、桥区等重点水域开展现场巡航巡查,重点巡查水上碍航养殖、违法捕捞作业、违规占道作业、超航区航行、海上倾废排污、扰乱海上通信秩序等违法违章行为,巡检海上导航助航设施,进行通航安全隐患排查,全面开展商渔共治,维护航路安全畅通。
军事活动
1950年6月25日爆发朝鲜战争,美国政府在两天后宣布,派遣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并向台湾派驻美国空军。美国军队封锁台湾海峡和朝鲜战局的发展最终导致中国领导人决定推迟原定的作战计划。
从1958年夏季解放军炮击金门,从全程来看,解放军在事前并没有确定实施登陆作战,并在10月实际上停止了大规模炮战。
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台湾的两个主要海港基隆市东北地区海里和高雄市西南海里海面进行了导弹演习,发射发东风一15短程弹道导弹。与此同时,解放军海、陆、空部队展开第三次登陆联合作战的军事演习,演习地点海坛岛离台湾的岛屿不足70海里。
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环台军演,演习期间,东部战区空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战机编队出动百余架次,全部越过了所谓的“海峡中线”,分别奔赴台岛周边多处空域执行演训任务。火箭军部队发射多枚中短程弹道导弹飞过台岛上空击中了台湾东部的目标。
2023年4月5日,台湾海峡中北部联合巡航巡查专项行动启动。
2024年1月27日,台湾防务部门称,自26日上午6时至27日上午6时,中国人民解放军33架次军机、6艘次军舰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2月16日,台防务部门称,自2月15日6时至2月16日6时,有8架次解放军军机、7艘次军舰在台海周边活动。其中7架次战斗机在所谓“海峡中线”以西活动,一架辅战机越过“海峡中线”延伸线进入台湾西南“防空识别区”,最近时约在(台湾本岛最南端的)鹅銮鼻西南方58海里(106公里)。3月14日,台防务部门称,自3月13日上午6时至3月14日6时,解放军共26架次军机、10艘次军舰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3月22日,据岛内亲绿媒体《自由时报》报道,台防务部门21日晚间急发声明称,21日19时30分起陆续发现解放军军机20架次,配合军舰执行联合战备警巡。同日,台防务部门完整统计,自3月21日上午6时至3月22日上午6时,36架次解放军军机、军舰6艘次,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数量创2024年新高。
2024年5月8日,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李熹海军大校表示,美国“哈尔西”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对美舰过航行动全程跟监警戒,依法依规处置。战区部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
2024年5月23日,中国东部战区及中国海警接连发布消息。从7时45分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位台湾海峡,台岛北部、南部、东部及金门岛、马祖列岛、乌丘屿、东引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2024年8月17日至18日,交通运输部所属福建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共同实施2024年台湾海峡海上巡航执法行动,增强对台湾海峡海上交通管控和应急救援能力,切实保障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作业的船舶、设施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本次巡航范围比往年更大。
2024年9月17日,美1架P-8A反潜巡逻机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李熹海军大校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战机对美机过航行动跟监警戒,依法依规处置,战区部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
2025年2月10日至12日,美“约翰逊”号驱逐舰、“鲍迪奇”号海洋测量船过航台湾海峡。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李熹海军大校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对美舰船过航行动全程跟监警戒,有效应对处置。美方行径传递错误信号、增加安全风险。战区部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
2025年3月,日媒报道称日方舰艇2025年2月过航台湾海峡。日防务部门官员称这涉及自卫队运用,不会谈论此事;但对中国军队在日本周边活动趋于活跃表示严重关切,将冷静坚决进行应对。3月14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就此事回应称,中方尊重各国依据国际法享有的航行权利,但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在台湾海峡兴风作浪,侵犯中国主权安全,向“台独”分裂势力传递错误信号。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军队在相关海空域活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正当合理、无可非议,日方无端指责中方正常演训活动,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垃圾污染
海岸线居民、游客等抛洒入海的垃圾,包括食物残渣、纸屑、灰土、包装物、废品等;还有一些沿岸交易市场,如厦门第一码头、东渡水产市场等,交易者直接把鱼鳞、鸡毛、烂菜叶等垃圾倒入海中。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的研究显示,台湾地区的海洋废弃物八成来源于陆地,其中一次性餐具就占78.2%。
海产养殖、船舶作业等造成的生产垃圾。一方面,由于台湾海峡及其近海域的浴场缺乏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养殖活动产生的垃圾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大量破旧渔网被废弃在海洋中;另一方面,海峡两岸的渔民为节省垃圾无公害处理费用,经常将饮料瓶、塑料袋、食物残渣等抛掷入海。
工业、农业、畜禽养殖业等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水。包括工业生产中煤灰、炼制废渣、炉渣、尾矿、污泥、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料;石油化工、冶炼、制药厂产生的含有汞、镉、铜、铅等重金属类的污水;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畜禽尸体、动物排泄物、耕植农具、庄稼秸秆等污染物;畜牧场产生的粪便及污水等。
海峡两岸相关河流带来的污染物。河流沿岸工厂废弃物、畜禽养殖业、人类生活倾倒的垃圾等,都会随着河流冲刷入海。例如,台南市二仁溪出 海口 大量电子垃圾还未清 运便被冲刷入海,其中每千克土的铜含量高达6000毫克,远超过标准的400毫克;铅含量8000毫克,是土壤污染管制最高上限2000毫克的4倍。
船源污染
福建海区大部分地区全年雾日在20天以上。海上以平流雾(即海雾)为主。而海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能见度差,是造成船舶海上航行事故的原因之一,也是引发船舶溢油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大规模船舶油污事故,将对两岸的生态环境、航运业和渔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仅就渔业资源而言,当海域被有机物质污染时,将影响生物之生态平衡,使渔业环境恶化,影响鱼类的生长与繁殖,造成水产资源的严重损失乃至枯竭。
赤潮
夏季的台湾暖流水具有台湾海峡水和黑潮次表层涌升水两个来源,分别构成台湾暖流的表层水和深层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具有较低的磷酸盐、硝酸盐,而其亚硝酸盐含量极高,台湾暖流深层水则完全相反。夏季表层海水的密度超量较小,在80米等深线内侧的海区由于存在沿岸水和强盛台湾海峡水的垂向对峙,在近表层形成了较强的密跃层,密跃层的出现促使赤潮生物的聚集而引发赤潮,有害赤潮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东海海洋环境和水产事业的灾害之一。
环境保护
垃圾污染问题治理
2014年起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河流保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推进台湾海峡生态保护工作。台湾地区也积极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组织机构,并于2018年4月正式成立具体负责海洋政策、海域安全、海岸管理、海洋保育及海洋科技研究的“海洋委员会”,以期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2015年4月福建全省开展海洋漂浮垃圾治理行动以来,泉州市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人民币,用于海洋漂浮垃圾治理奖补、考评和宣传等;县级财政则按非经营性大陆岸线5万元/千米每年的标准,将海洋漂浮垃圾治理日常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一般预算。
截至2016年,福建省省沿海各县市均开展了专项垃圾整治行动,共配备238支固定保洁队伍、800多名临时保洁人员,每年清理垃圾达五六千吨,各市县每年由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净滩行动”多达上百次。在台湾岛内,仅2016年民间净滩活动就达240次,多达19000名志愿者共清理海岸线总长1300多千米,废弃物清理量共计近4万千克。2017年起,台湾新北市开始实施相关奖励政策,如渔民将垃圾带回可以兑换生活日用品等。
船源污染问题治理
改善船体结构可有效地减少事故溢油发生概率,当船舶发生碰撞、搁浅等海损事故时,采用双层边舱或双层底的结构船舶,其溢油的危险性比普通油轮减少35%,事故溢油量也减少70%。
2022年10月11日福州市人民政府针对船源污染问题,正式发布《福州海域船舶溢油应急预案》,加强溢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溢油监测常规的分析方法有重量法、红外法、荧光法、色谱法、遥感法。另外,进行溢油防范演习,提高对水域重大溢油事故处置能力、维护水域环境安全能力。
建设油污染相关法律法规,油污赔偿机制向国际接轨,交通部、财政部拟定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其中有关基金的设立、使用和赔偿范围、顺序,赔偿限额等,均参照《1992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索赔手册》和《油污指南》。
赤潮问题治理
水体中充足的营养盐常常被看作是赤潮发生和维持的一个必要条件,降低海域的营养盐污染和环境治理往往能够降低赤潮灾害的风险。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于2022年6月1日发布《赤潮危害及整治》一文中提出三种治理方法,即撒播粘土法,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1000毫克每升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右;化学除藻法,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生物学方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风景名胜
澎湖列岛景区
澎湖列岛,位于中国台湾岛西部的台湾海峡中,大致范围在北纬23°12′至23°47′,东经119°19′至119°43′之间,因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静如湖而得名。由台湾海峡东南部64个岛屿组成,主要岛屿有澎湖本岛、渔翁岛和白沙岛,其中有44个岛屿无人居住。澎湖列岛居台湾海峡的中枢,扼亚洲东部的海运要冲,被称为“东南锁匙”。其他还有观音亭、顺承门、孔庙、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桥、海水浴场,成功水库、西屿灯塔、果叶日出、通梁古榕等。
鼓浪屿
鼓浪屿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面积约1.88平方千米。鼓浪屿岛上留存着千余幢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风貌建筑,向世人呈现“万国建筑博览”的艺术氛围。鼓浪屿人保留着音乐文化的传统,建成了“中国国内首家、世界一流”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和“中国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鼓浪屿风琴博物馆。
作为风景名胜区,鼓浪屿以建筑为表,音乐为魂,有良好的旅游口碑和获得众多殊荣:中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中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中被评为“中国最美城区”榜首;2006年入选“外国人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金奖”。2017年7月8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鼓浪屿申遗成功表示祝贺,对传承鼓浪屿历史文脉作出重要批示。
相关文化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是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渔民文化。它产自福建省,千百年来,这种文化东及于台湾,西及于汕尾、惠东县、珠江三角洲、港澳,以至东南亚、海外。渔民为了自身的幸福,按着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妈祖”塑造成为一位聪慧灵悟、慈悲博爱、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热爱劳动、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美丽女神集所有美德于一身。
妈祖宫庙是民众公共活动、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福建等地社区的道德中心,在社会道德教化与民间秩序整合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莆田市有妈祖宫庙873处,福州市和宁德市有妈祖宫庙277座,泉州市(含金门县)104处、厦门市85处、漳州市133处。在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湄洲妈祖祖庙及各地妈祖庙(宫)都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范畴主要涵括谕祭仪式、会神仪式、巡安仪式和海祭仪式。原为祭祀仪式组成部分的谕祭仪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与民间的祭祀仪式相互融合,并发展而为回娘家仪式、海祭仪式,并在当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台湾海峡文化
台湾海峡文化,是汉族农业文化在南移的过程中,应对东南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新环境的刺激”而形成的一种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的复合型的区域文化。以海峡为轴心,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的区域形成文化圈,拥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进取性,东南区域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原的移民,冒险犯难是移民最突出的生存体验,因此闽台居民多有开拓进取的传统品格。
务实性,移民面临的是生存考验,严峻的现实逼使他们必须抛弃幻想,少说空话,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利、实用、实效;福建山多田少,资源有限民生问题始终突出,这种状况也迫使人们更多地考虑日常生活问题。
恋根性,闽台人走南闯北,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改变对乡土的认同和对故园的怀念,叶落归根、寻宗谒祖、衣锦还乡、造福桑梓的意识很强,对本土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尊重。
包容性,东南区域远离传统政治文化中心,与方外”文化接触较多,汉族文化说到底也是一种植入文化,因此该区域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
客家文化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客家文化源自于中原南迁而来的汉族人,他们以独特的客家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共同界定了客家人的族群形象。据考证,自秦始皇时代,客家人的先民共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其中,在清廷平定台湾后,海禁初开,受生活环境所迫的闽、粤沿海地区的民众,开始不断冒险东渡赴台谋生,成为台湾早期客家先民。
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崇尚节俭以及独特的语言。台湾客家文学也成为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湾客籍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更多描写了客家族群源远流长的中原血脉。例如女作家谢霜天的长篇小说《梅村心曲》三部曲,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李乔的《寒夜》黄娟的《杨梅三部曲》等文学著作,其中描写了客家人开拓台湾岛的艰苦历程,对大陆血缘以及华族的认同以及对外族侵略者的抗争历程。
乡愁文学
作为移民社会的台湾,“乡愁叙事”源远流长。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台湾文学“乡愁”思潮的出现源于两岸的隔绝与岛内政治文化高压生态,以及中国国民党政权在国际社会的边缘化。“乡愁”文学叙事,一方面反映了追随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的知识分子大陆故乡心结,另一方面是与台湾知识分子对60、70年代台湾岛内社会政治状况不满与岛外国际地位式微的反省有关。这种文学作品多是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思念家国之情,叶落归根的观念尤为突出,代表作有《投胎》《断奶》《乡愁》《白玉苦瓜》等。
参考资料
大陆海事部门在台湾海峡西侧水域开展联合巡航.今日头条.2024-03-28
台湾海峡中北部联合巡航巡查专项行动,今日启动!.京报网.2024-01-12
台媒紧盯:解放军39架次机舰在台海周边活动#看台海.今日头条.2024-01-28
台媒紧盯:8架次解放军军机巡台,“最近距鹅銮鼻仅约58海里”.腾讯网.2024-02-16
台媒紧盯:一天之内,26架次解放军军机绕台巡航。#看台海.今日头条.2024-03-15
台媒紧盯:解放军军机36架次、军舰6艘次在台海周边活动,“创今年新高”.腾讯网.2024-03-22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就美“哈尔西”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发表谈话.九派新闻-今日头条.2024-05-09
深夜,东部战区权威发布.湖南日报-今日头条.2024-05-09
对策改变?台军首将大陆海警船纳入监控对象.中华网.2024-05-24
历时30余小时 总里程413海里!台湾海峡海上巡航执法行动开展.央视新闻-今日头条.2024-08-18
东部战区组织战机对美机过航台湾海峡行动跟监警戒.央视新闻-今日头条.2024-09-17
东部战区回应美舰船过航台湾海峡:全程跟监警戒,有效应对处置.海外网-今日头条.2025-02-12
国防部:坚决反对日方无端指责中方正常演训活动.环球网-腾讯网.2025-03-14
《福州海域船舶溢油应急预案》印发.福建海事局.2023-07-31
赤潮危害及整治.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2023-07-31
台湾简介.南京与台湾.2023-07-31
鼓浪风情.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2023-07-31
国家地理.央视网.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