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
闽越是中国福建省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建立于公元前334年,是先秦时期的部落名称,属于百越的其中一支。闽越部落是汉族先民之一,也是闽越国的前身。在远古时代,福建已有人类居住,这些原始人类在距今3000年以前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到了周代,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七闽”。与“闽越”部落关系较密切的是附近的北面于越部落,与西南面的南粤部落也偶有联系。在中国战国时期,越国主要势力被楚国所灭,于越人外迁至闽中地区,与当地的百越土著“闽人”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主体部族为当时的闽部落和于越部落,后世人便将融合了越国文化并承袭了越国衣钵的古闽人称为闽越人。闽越王无诸定都于东冶(今福州市),后东越王余善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部的兴田镇)所建的其中一个王城。闽越国的存在时间大致上在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11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中国东南方势力最强的国家。闽越在汉朝时期被并入汉帝国。
考古发现
根据三明市万寿岩灵峰洞发现的距今1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漳州市、清流县、三明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化石、人工石铺地面等,证明福建早在18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创造出远古文明。当时的原始人类,大多选择靠近江河两岸的台地和滨海的丘陵上居住。考古发现证明,大约在5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已经广泛分布在闽江、汀江、九龙江、晋江流域和边海岛屿地区。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代的文化比较,既有一些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从福建省原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内容看,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渔猎、采集与农业经济结合,形成多形态的经济结构,可以为原始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促进人体成长发育;二是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根据考古的发现,福建原始人类除从事农业、渔猎外,还从事手工业劳动,主要有陶瓷业、纺织业和造船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不利于交换经济的发展;三是锄耕农业获得高度发展,却始终没有向犁耕农业过渡,而且畜牧业也不发达,社会前进步伐较慢。
历史
先秦时代
在允常时代,越国部落有人进入福建省定居。如铸剑能手欧冶子,曾受越王派遣,带领助手在南平市(今松溪县)湛卢山建炉,铸造质量优良的宝剑。福州市的冶山和欧冶池,相传也是欧冶子铸剑地。姬扁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国(前身是于越)为楚国所灭,不愿臣服于楚的于越国贵族和平民向福建迁移。
无诸复国后,分别在福州和武夷山建起完全表现汉代风格的宫殿官署。铁器使用已很普遍,器形和中原汉代铁器遗物相似。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生产,产品种类增多,制造十分精美,如荃葛等,成为驰名且专供诸王侯享用的精品。已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活动,货币普遍使用。清代,在建瓯、崇安开山时,掘到23窖汉代铜钱;后在邵武市、福州市及闽北各地也发现汉钱。可见汉代闽越社会经济已初步繁荣。
于越首领无诸统一“七闽”,自称闽越王。原先比较落后的七闽迅速发展成为百越诸部中强大的一支。七闽和于越部落融合而形成闽越部落;七闽的分布,除今福建、台湾外,还包括浙江南部(古代温、台、处三州)以及广东的潮梅地区。
秦末汉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岭北的九州地区,将中原划分为36郡,随后派兵南下平百越。大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南越后,秦兵打到福建省,削去无诸等王号,置闽中郡,从此福建正式纳入秦朝版图。
胡亥时期爆发农民起义,无诸和摇率领闽越军参加反秦队伍,接受鄱阳令吴芮的领导。后又佐刘邦攻楚,表现得非常勇敢。刘邦登帝位后,先后封无诸、摇、织为王,有13人封侯。闽越人民参加反秦斗争,加速了闽越社会的华夏化和封建化进程。汉廷对闽越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从刘知远五年(前202年)起,先后把闽中地分封给闽越王无诸、东瓯王摇、南海王织。
闽越国社会以宗族为纽带,宗族权是王权的支柱。王位是继承的,并获得汉王朝的认可。王以下有将军、侯、户将和队将等封建职官。在无诸时代,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于是国势日渐强盛,成为东南地区最强的一支。到郢和驺余善时代,则经常“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在今福州市、邵武市、建阳区、武夷山、浦城县建筑城邑,与汉廷相抗衡。
刘恒初年,属于闽越部落一支的南海王反汉,刘安刘长派楼船将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举国被迁于江西上淦(《汉书·严助传》)。南海之地遂归闽越王所有。刘启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刘濞为首的七王国叛乱,不久失败。吴王逃到东瓯,汉廷收买东瓯王将其诱杀。吴太子驹逃入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郢和馀善自恃强盛,终于公开叛汉。刘彻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武帝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在苏州)的水师救东瓯。汉兵未至,闽越王郢即自动撤兵。东瓯王因怕闽越军再次骚扰,便主动向汉廷请求,举国4万多人迁移于庐江郡,东瓯地盘也为闽越占有。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闽越王郢举兵于冶南(今漳州地区),进犯南越边邑。南越王上书汉廷告急。汉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今苏州)征讨闽越。闽越王即派兵扼险抗汉。郢弟余善遂与宗族合谋杀郢,请求免战。刘彻即命王恢、韩安国退兵,封未参与谋乱的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因馀善在王国内威望高,“国民多属”,繇王无法节制。武帝不愿再次兴兵,就封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史记·东越列传》)。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相吕嘉反汉,武帝兴兵灭南越。不久,余善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秋起兵反汉,自立为武帝。汉武帝发四路大军入闽。到元封元年冬(前111年),横海将军韩说的水军首先进占东冶,被驺余善“劫守”到南平市前线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谋杀死余善,降于汉军。刘彻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为由,下令将闽越民众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
风俗习惯
闽越人的风俗习惯和中原地区部落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一,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驾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捞水产。喜欢居住“巢居”。
其二,“断发文身”,在身上刺上龙、蛇一类图案花纹,这是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反映。
其三,凿齿,即拔掉左右门牙或者侧齿,以为成年或婚姻标志。
起源
综述
百越,亦称百粤,是中国上古时期南方部落的统称,分为东越、闽越、南越国……等等,但百越不符“共同祖先所连结起来的共同体”的民族定义,其后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大禹(汉族)、雄王(京族)、布洛陀(壮族)、袍隆扣(黎族)等等,加上先秦的的“夷夏之辨”仅仅是“教化之内”和“教化之外”的区别,并不是依据血缘、体质、语言的差别而固定不变的“民族”差别,所以虽然现代人称越人为“族”,但并非民族概念。
那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有以下各种说法。
禹后裔说
这是传统的观点,大致又可分为两种说法。一说越部落起源于中原少康之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贺循《会稽志》云:“少康,其少子号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显见,这是有史可查的证据。一说越部落是夏朝被商消灭后,夏桀和一部分遗民向南迁移的一支。按《尚书》、《史记》记载,商汤和夏桀战于鸣条,桀败,成汤放桀于南巢。巢湖即今安徽省中部的巢湖市,春秋战国时期在吴国、越国之间。此后,这些夏朝贵族及一部分夷人由安徽南迁至江南,成为越部落的先民。
楚越同源说
有文献资料说楚、越共同渊源于一个芈姓的部族,是一个氏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族。《国语·吴语》中韦曜注曰:“勾践,祝融之后,允常之于,姓也。”战国时史官所编的《世本》,则直言:“越为芈姓,与楚同祖。”可见,楚、越的形成是同源的。
混合说
从史籍记载看,越人经常与夏人、楚人发生战争,人员对流频繁,因此越人不是纯土著部落,而是由夏人、楚人和当地的土著融合形成的。
外来说
此说又有两种意见。一是太平洋人种,持论者认为,南太平洋人种曾经分两路进入中国,其中一支就是由越南进入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的。一是马来人种,此说认为,越部落就是所谓的马来人,春秋战国以前就已住在山东半岛及江浙闽广湘赣等地。然而,考古发现,证明越文化接近仰韶文化。这样看来,越部落似乎不可能是外来的种族。
综观上言,诸种说法各有道理,孰是孰非,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
闽越国
综述
闽越国的前身是闽越部落。闽越之"闽"源于图腾崇拜,闽越部落把蛇当作是部落的图腾。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称为闽。
闽越位于今中国福建省,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原住民部落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活的时间大致上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中国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国家,闽越王无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边的兴田镇)所建的王城,也是当时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
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期,那个由越王勾践所恢复起来、位于今浙江省绍兴一带的越国,再一次遭到灭国之灾。西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越国遂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于是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则徙居越迁山(今福建省长乐区)。
两千多年前,福建还是远离中原黄河流域的偏远之地,毒蛇很多。人们敬畏蛇,把蛇当作是部落的图腾。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把这里称为闽。
按照台湾学者吴守礼的考证:汉朝许慎著作《说文解字》时解释这个“闽”字为“东南越蛇种”。请看:“闽”字的构成,从“门”从“虫”;“门”是音符,“虫”是义符。依我看,这义符“虫”,可能就是许慎解释做“蛇种”的由来,就是说许氏据字形而做的解释。如今我们似乎可以用民俗学的眼光,把“闽”解释为:以蛇纹的形状做“图腾”(Totem)的部落,并不是“蛇”变“人”,这样比较合理。
失去家园的越人在福建省北部定居下来后,与当地原住民逐渐融合成闽越人,建立了闽越国。闽后来也就演变成福建省的简称。
地理与人口
闽越国辖境南界南海国北(今福建九龙江一带),西达武夷山北至东瓯国南,境内有泉山。
闽中郡
公元前221年,秦在秦灭六国之战以后,派军队向福建进军。第二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了“闽中郡”。当时秦朝认为闽中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于统治。因此,“闽中郡”虽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建制却不相同,秦未派守尉令长到闽中来,只是废去闽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因此,秦只是名义上建立了闽中郡,实际上并未在闽中实施统治。但是,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部落人迁移到长江与淮河之间﹔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政策一方面造成了各个不同部落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闽越原本的土著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的互相交流。
闽越王城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无诸率闽越兵从闽中北上,响应中原的农民起义,打击秦政权。西元前206年,秦灭,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再次北上中原,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西元前202年,因为无诸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仙游县一带正是属于其势力范围内。也是在这一年,无诸开始在城村修建闽越王城。
闽越王城占地48万平方米,有四个城门。东西城门之间是一条宽10米的大道,用鹅卵石铺成。大道北面是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宫殿区,仅主殿就有900多平方米。当时的闽越国是汉代时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国家,城村的王城也是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往后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闽越人民一方面保持了福建省远古百越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文化、艺术等,又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受到华夏文化某种程度的影响,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
无诸死后,子孙内讧叠起,频频挑起战争。曾经北征东瓯,南击南越国,百越诸民因此臣服,周边的刘姓诸国均以财物珍宝讨好闽越国,闽越国已成为西汉南方的一股强大势力。闽越王无诸的后代东越王驺余善最后发展到刻“刘彻”玺,自立为帝,并发兵反汉。这时的西汉王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国富民强,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他不能容忍各边远地区政权的日益强大。
汉武帝在击败北方匈奴、解除北方边患之后,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汉王朝同时对闽越国内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争取了闽越繇王居股和部分贵族杀余善后降汉。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后患,诏令大军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闽越国的城池宫殿在战争中被焚毁。城村古城及其宫殿正是在西元前110年被刘彻所派遣的大军所毁。
古城遗迹
1958年,闽越古城遗迹正式被发现,并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城平面似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宽约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在已发掘的高湖坪,出土了一个大型的宫殿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完整,底下还铺设了流畅的排水系统。在城内外还发现了多处居住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铁器、陶器、建筑材料和铜器。其中的陶器,无论是形制或纹制,皆与中原的“汉式”陶器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2000年,在城村汉城遗址东南3公里处,又发现了一处古墓。2002年10月,研究人员开始了探索性的挖掘,经考察后,发现这是一处闽越王时期的贵族古墓。
君主列表
唐朝开元二十一年以后始称福建省,闽后来也就演变成福建的简称。
史记·东越列传
福建地方志通讯,福建省古闽地学术讨论会述要会议秘书组,一九八六年
汉书·高帝纪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福州地铁工地挖出2000多年前闽越王城宫殿遗址
此间闽越王世系不详。根据《汉书·严助传》记载,闽越王郢进犯东瓯国的时候,刘安曾向汉廷上表,内有一句:“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可见在此期间可能有一位名叫“甲”的闽越王。
研究书目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收入书籍篇章和期刊论文)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文化厅编,2003,闽越文化研究。福州市:海峡文艺出版社。
黄荣春,2002,闽越源流考略。福州市: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沈孝辉,2002,闽越历史自然双星遗产‧武夷山,赵勇等摄影。新北市新店市:大地地理。
吴春明、林果,1998,闽越国首都考古研究。厦门市:厦门大学出版社。
杨琮,1998,闽越国文化。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