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列岛
马祖列岛(英文名:Matsu Islands)是中国福建省下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正北方,面临闽江口、连江口和罗源湾,距大陆最近点约9.25 公里。主要由南竿岛、北竿岛在内的36个岛屿构成,总面积29.6 平方千米。
马祖列岛形成于三叠纪晚期,是新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的结果。马祖列岛的岛屿均由火成岩及其变质岩所组成,以花岗石为主。岛上多丘陵、海岸、山谷等地形。岛屿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受周围海洋及地理因素影响,早晚温差大,春夏降水较多。马祖列岛沿海岸线曲折,弧度较大,形成天然的海湾、港湾,如鹊石湾、后澳等。岛屿范围内生物丰富,分布有马祖紫檀、马祖野百合、痕掌沙蟹等特色动植物。
马祖列岛的开发历史始于北宋中期,清代实行海禁和“迁界移民”政策曾阻断该地发展,该地在清末形成农渔牧诸业等协同发展的格局。如今马祖列岛遵循“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发展要求等,实施“主动融入福州新区、精心打造新兴三城”等发展战略。岛内的海滨名胜古迹较多,涵盖人文与自然领域,是一座海上花园,如大岛、“国之北疆”等。马祖列岛也是妈祖民间信仰文化的代表区域。
命名
马祖岛原名南竿乡,列岛以“马祖”为名,始于宋代。相传宋时,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湄州岛东螺搓渔民林愿之六女默娘,秉性贤淑,事亲至孝,且热心公益,每于黑夜燃薪为火,为渔舟导航,深获乡民感佩。某日,其父出海捕鱼,不幸遇风罹难,默娘痛不欲生,乃投海寻父,最后负父尸漂至南竿岛。乡人感其孝行足式,厚葬立庙祭祀,尊称之为“妈祖”,民间为避讳,乃将“妈祖”改为“马祖”,作为列岛总名。
位置境域
马祖列岛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位于闽江口外海,其经纬度范围介于东经119°54'至120°00',北纬25°56'至26°17'之间。西距福州市16 海里,东距基隆市114 海里,南距金门县152 海里;与黄岐镇半岛隔海相望,最近处仅8 公里。
马祖列岛主要由南竿岛、北竿岛、高登岛、亮岛岛、大坵岛、小坵岛、东莒岛、莒光乡、东引岛、西引岛及其附属小岛共计36个岛屿、礁屿组成。马祖列岛总面积为29.60 km2,其中南竿岛面积最大,约有12 km2,占列岛总面积的35%,为马祖列岛的行政中心。北竿岛次之,总面积9.3 km2,占全列岛的31%。
历史变迁
据研究大约在一万四千年前的冰河时期,马祖列岛与福建沿海相互连通,冰河时期结束后海面上升,造成了两地隔离。
马祖列岛的形成与福建省沿海的造山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从中生代的燕山造山运动到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蓬莱造山运动,马祖列岛皆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动,各岛屿由花冈岩与花冈闪长岩等深成侵人岩体构成,地表为花冈岩经风化所形成的黄棕色粉质沙土与沙质粉土。同时,还形成不同时期的海阶地形。最后一次的冰期融冰后,海水上升,侵入中国东南沿海,形成谷湾式海岸地形。
更新世时期以前,受燕山运动影响,马祖列岛属于隆升地块。之后,地块逐渐稳定,但是仍然受到蓬莱造山运动影响,地壳仍不稳定继续隆开,但台湾海峡至福建省沿海-带地区受此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小凹。
马祖列岛受到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时期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造成海水人侵与主要的陆地分隔。因此,其诞生与距今二亿年前的三迭纪晚期一系列之大地构造运动有关,如燕山运动与喜马拉稚运动等,由于一系列的构造运动。形成福建沿海的平潭一东山褶皱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又因为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在此褶皱带与断裂带的东缘形成一系列的岛屿,马祖列岛即为其一。中更新世时明的构造活动较为稳定,并有广泛的红土台地发育。晚更新世以后,断裂与差异性断块活动加剧,西北向的断裂活动增加,此与东北向及北东向的断裂带交织,形成福建省沿海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如福州盆地、长乐平原、莆出平原、泉州平原和九龙江平原等。
地理特征
气候
马祖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有分明的四季天气,冬冷潮湿,春夏交际多雾,秋天一般天候稳定。马祖的纬度略高于台湾北部(约1 度),因靠近大陆的大陆型气候,气温比台北市低,年平均温度为18.6 摄氏度,早晚温差亦大,每年气温12月至2月间最低,3月份以后慢慢上升;7、8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温度在29 度左右,此后逐渐下降,2月份月均温最低,仅10 度左右。
风速在10月至翌年3月间,冷气团南下,有强烈东北季风吹袭,故风速最大;尤其是3至5月间,开始吹南风形成多南岳云雾茶的天气。每年春天,南风从台湾海峡带来暖湿空气,和气温较低的马祖地面、水域接触,便形成浓雾。平流雾的厚度可达七、八百公尺以上,天气好时的日间太阳辐射最多只能消除云层顶部一部分。
马祖地区全年降雨量多集中于4至5月,台风则多发生于7、8月,年平均雨量约1060 毫米,雨季集中在4至9月的梅雨季及台风季。
地质
马祖列岛各岛屿主要组成为花冈岩质,地势起伏较大、海岸线曲折,海岸岩石裂隙受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沟、显礁、海蚀凹壁、海蚀柱等海岸景观。
地质构造
地层
残积层主要分布在列岛境内海拔200 米以下丘陵,台地残积层较为发育,以海拔50米以下圆缓状的低丘地保存较好,一般厚4~20 米。残积物多为花斑状粘土、粘土以及棕黄、黄灰色砂粘土与粘土。
丹阳市组洪积层为境内第四系最老的沉积地层,分布在丹阳一带。因丹阳盆地东部出露较好,特征明显而取名。在丹阳盆地东部山前地带呈扇状分布,海拔90~150 米,自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倾斜,坡度1~5 度,组成三级基座阶地堆积物,呈平缓垄岗状。
龙海组冲洪积层主要分布连江盆地和官坂、透堡一带。县良种场3657钻孔厚度14.55 米,上覆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
海积层组成为海滩、海积平原或一级海积阶地。岩性为淤泥,粉砂质淤泥,砂质粘土,砂砾卵石,泥炭等。厚度10~50 米。主要分布凤城市、透堡、马鼻、官坂、浦口、琯头等地。岩性厚度各别,幕浦附近钻孔厚度24.1 米。冲积层沿敖江流域呈带状分布,组成一级冲积阶地(或平原)及漫滩。其物质以砾石、碎石、粉砂、细砂等为主。主要分布凤城、横槎、保溪、潘渡、朱步、陀市、贵安一带。冲洪积层:小面积出露于山间盆地及平原的山前地带。岩性上部砂质、粘土,下部砾石层。分布东湖、东塘、西庄、湖坪一带。风积层:是全新统现代期的堆积物。主要分布半岛及岛屿地区,是迎风砂质海岸,多呈长条带状,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展布,典型的如粗芦岛的龙沙等地。
地形地貌
马祖列岛由许多大小岛屿所组成。其中的南竿岛为丘陵地形,起伏大,地势陡峻。壁山海拔达298 米,为马祖的最高点。
马祖列岛由许多大小岛屿所组成,海岸线很长。海岸型态主要是以湾为主,海岸地形受到构造运动、风化与波浪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海岸地形景观,如陡峭的海崖、海蚀洞、海蚀凹壁、海蚀台、海蚀沟、显礁等,部分湾澳地区因局部冲积作用,甚至有陆连岛“及连岛沙洲发育,风格独具,全县只有东引地区没有沙滩堆积。
马祖列岛的海岸地形受到构造运动、风化与波浪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海岸地形景观,如陡峭的海崖、海蚀洞、海蚀凹壁、海蚀台、海蚀沟、显礁等,部分湾澳地区因局部冲积作用,有陆连岛以及连岛沙洲发育。
水文
海洋水
马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正北方,面临闽江口、连江口和罗源湾。马祖列岛沿海岸线曲折,弧度较大,形成天然的海湾、港湾,如鹊石湾、后澳等。这些海湾、港、澳多数水道较深,潮汐落差大,近海滩地开阔,湾内风小浪弱,锚地良好。
基岩裂隙水
由于基岩裸露,植被不发育,河沟短浅,汇水条件差,雨后地面径流大部直泄入海,地下水甚贫乏,以构成裂隙为主,泉水出露较少,流量少。常见值为0.05 升/秒,单孔涌水量1.56~5.53 吨/日。但在石英正长斑岩为基岩的地区(如下宫乡4号泉),泉流量则达2 升/秒。在山坡脚(海拔30米)或谷地部位(如筱埕36号钻孔、风化厚度达47 米)单孔日涌水量也达117.5 吨。
生物
植物
马祖列岛临近台湾海峡,浮游植物620种(底栖种仅包括因风浪的搅动而浮游于水中的物种),其中广温类群263种,暖水类群280种,温带类群77种,其中属于赤潮种类有117种。马祖因为地理位置较接近中国大陆,兼有著海岛与大陆的特性,孕育出许多独特的动植物物种,如圆盖阴石蕨、黑足鳞毛蕨等。且马祖还有因岛屿特性而逐渐演化而成的特有植物,如马祖石蒜、马祖紫檀与马祖野百合等。常见的野花如裂叶月见草、长萼瞿麦、蔓荆等在山坡与海滩遍地生长。
动物
马祖列岛为重要海鸟与候鸟栖息地,列岛上栖息的鸟种有15科30种,其中以燕鸥类为多,如:白眉燕鸥、大凤头燕鸥、红燕鸥、苍燕鸥、黑尾鸥、岩鹭、叉尾燕等。此外,还有许多保育与濒临绝种鸟种,如中华凤头燕鸥等。黑嘴端凤头燕鸥因稀少神秘而被称为“神话之鸟”,全世界仅存150只左右,在马祖发现最高数量达20多只。马祖附近有许多洋流交汇,渔产丰富,海滨海洋动物种类极为丰富,海中有黑棘鲷、石斑鱼属、鲈鱼等;沙滩中有痕掌沙蟹、文蛤、寻氏肌蛤、歧脊加夫蛤、龟爪、藤壶等生物。
主要岛屿
马祖列岛为福建闽江口外沿海的一群岛屿,总面积为29.05 平方千米,各岛屿散布在闽江口外,自北而南依序为东引岛、高登、北竿、南竿、西莒、东莒以及众多无人岛礁。位置上高登岛和大陆北茭半岛仅隔9.25 千米,距离最近;北竿岛处于马祖列岛中心位置,和南竿隔海相望,最近距离不到3 千米。
南竿岛
其中南竿岛面积最大,约有12 平方千米,占列岛总面积的35%,为马祖列岛的行政中心。南竿岛内景色秀丽、丰富多元。岛内有北海坑道、海中铁堡等马祖战地精神的代表景观。岛内分布有牛角村的传统聚落及马港天后宫,还有包括马祖酒厂、八八坑道、云台山远眺等在内的人文景观。
北竿岛
北竿岛总面积9.3 平方千米,是列岛面积第二大的岛屿,占全列岛面积的31%。北竿地形狭长、岛小山高,有第一高峰壁山,全岛地形起伏剧烈。此外沙滩多、离岛多也是北竿岛的地理特色。岛上还有保存较为完整的马祖传统聚落建筑石头屋。
人类活动
开发历史
马祖列岛的开发历史悠久,至迟在北宋中期,福建连江、长乐区等县的沿海居民,已经涉海徙居南北竿塘谋生,筑塘垦田,耕渔为业,追至元末,已然“居民丛集,颇称繁盛”了。
明初实行海禁及“迁民墟地”政策,尽徙南北竿塘居民于内地,使竿塘诸岛的开发遭受严重挫折,一度成为荒岛禁山,楼寇、海盗的出没之地隆庆年间开放海禁以后,内地贫民又陆续迁往竿塘,披荆斩棘,重新开发,追至明末,又是“村落掩映,耕渔稠密”了。
清初实行更为严厉的海禁和“迁界移民”政策,不仅驱迫海岛居民尽徙内地,而且将岛上房舍田园悉行焚毁,再度使竿塘诸岛成为不准民人涉足的禁山。
从康熙帝后期开始,特别是爱新觉罗·颙琰十四年肃清蔡牵等大股“洋盗”后,连江、长乐区等县沿海贫民又陆续迁居岛上,艰苦创业追至清末,南竿乡已有四五百户人家,兼营农渔牧诸业,为此后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发展战略
遵循“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发展要求,落实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北翼强县发展部署,围绕“一核、两翼、双轴、五组团”空间布局,实施“主动融入福州新区、精心打造新兴三城”发展战略,坚持山海互动、产城联动的发展措施,努力建设更富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现代化新连江。
经贸往来
黄岐港自2008年重新启动对台小额贸易以来,“黄岐—马祖”航线凭借航程短、航线稳定等优势,成为台商自用急用物品运输的首选途径。多年来,共往返货轮3549 航次,进口贸易量4.4 万吨,进口贸易额8586 万美元,出口贸易额12 万美元,位居全省对台贸易口岸前列,已然成为了两岸经贸往来的“黄金水道”。
2023年2月21日,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一行在马祖县长王忠铭的带领下到连江县考察。表示,连江将进一步加强与马祖方面的旅游协作、榕台民间交流,尽快启动黄岐—马祖海峡文化交流中心、台湾免税商场、黄岐—马祖海鲜城等标志性项目建设,紧密连马两地互动交流。
归属争议
马祖和其他岛屿曾经是大陆福建省的一部分,1949年被中国国民党从大陆赶到台湾时被占领。此后,南部的马祖岛和金门岛成为台湾与大陆之间持续紧张局势的中心,随后两者都受到大陆共产党军队的定期炮击。1958年发生的一次这样的事件引发了一场国际外交危机,当时共产党人将猛烈轰炸与要求国民党投降相结合。直到美国将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部署在大陆和台湾之间后,对峙才得以化解。直到1992年,该岛群一直处于军事统治之下。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说,马祖列岛隶属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设为马祖乡。但因解放战争时期遗留的问题,马祖列岛被台湾当局控制,并且成立“连江县”管辖将这些岛屿,由此与大陆形成了两个连江县并存至今的情况。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海洋垃圾
马祖是海洋垃圾的重灾区,受大陆沿岸流、日本暖流和季风影响,被迫成为东亚与南亚海洋垃圾的拦截网,加上自己产出的垃圾,成了被垃圾包围的岛屿。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报告显示,每年有800 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把一辆垃圾车的塑料倒进海里,污染程度严重,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重量可能超过鱼类。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分成境外污染以及境内污染两种,虽然马祖列岛大部分离岛地区境内自己产生的污染较少,但还是会受到境外污染的影响,且冬季与夏季各有不同。冬季空污来自原北方沙尘与工业区,随著东北季风南下造成严重污染;夏季则因西南风气流带来的华南沿海污染物所导致。
环境保护
2021年11月06日,第二届海峡两岸(环马祖澳)海洋生态环保净滩活动在连江、马祖两地同时举行。连江环保志愿者与马祖乡亲携手隔海净滩,标志着“两岸一家亲,共筑生态梦”的海洋生态环保净滩系列活动全面启动。还通过“云端视频连线”分享交流两地环保经验做法,共同提升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风景名胜
大坵岛
有“梅花鹿岛”之称的大坵岛位于北竿乡北方,与高登岛相邻。该岛是一座无人岛,也是马祖唯一可以登上游览的无人岛。这里有约400~00 公尺的生态步道,在步道上可以看见各种梅花鹿。除了梅花鹿外,夏天还可以看到燕鸥。
“国之北疆”
“国之北疆”位于清水澳管制哨的西北方向,其观景台坐标为N26°22'58.8",E120°28'34.0"。石牌上写有「國之北疆」的字样,供游客拍照留念。
东犬灯塔
马祖东犬灯塔旧称白犬灯塔、东犬山灯塔。东犬灯塔,位于东莒(东犬)岛福正山巅,海拔约66 米。东犬灯塔建造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系当时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主导、营造师韩德善设计建造的洋式灯塔。灯塔座身为圆形,是一座以花岗石材建造的灯塔。灯塔总高约19.5 米,座身向上微微收缩,沿着塔内螺旋形石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
马祖民俗文物馆
马祖民俗文物馆始建于1974年,后于2002年新建。该馆通过渔、农、婚、丧、节庆等建筑和生活民俗民物品,展现出马祖独特的闽东文化特色。文物馆整体也采用闽东建筑风格。馆内提供租借语音导览服务,内有上百个展品。
马祖神像
神像于2009年落成,365 块花岗岩雕琢而成,象征着“365日,日日平安”。神像伫立在邻近海岸的山丘上。周边陈列十二幅雕塑,述说马祖得道成仙的故事,神像前有瞭望台。
相关文化
民间信仰
马祖曾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文化和信仰是建立在母体文化的基质之上的,即对异地文化的涵摄有选择性、排他性。早期的马祖移民,绝大多数是社会下层民众,他们迫于生计、冒险渡海,开拓新的生存空间。迁居之后,为了抵御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他们形成了集体力量。他们按照同一祖籍聚居一起,结成地缘性的社会群体以相互照应。当移民中同姓宗亲的人数不断增多之后,宗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又逐渐取代了同一祖籍的地缘组织。由于早期的马祖移民文化程度偏低,所以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信仰文化中的各种地方神便成了他们生存的有力精神支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民间信仰祭祀圈。
神灵崇拜
地方性的神灵崇拜构建了马祖民间信仰文化的主要内涵和区域特色。产生于福建省本土的地方神,影响最大的是天后妈祖。据林金炎《马祖列岛记》记载,目前马祖列岛上是设有多座天后宫,其宫庙遍布马祖列岛上的南竿乡的津沙、马祖澳等地。除妈祖信仰外,在马祖列岛上还有对于陈靖姑、五灵公、白马尊王、万寿尚书公等地方神的神灵崇拜。马祖列岛开拓之初,瘴丛生。移民水土不服,瘟疫流行,五方上帝信仰在岛上曾大规模传播。马祖的神灵崇拜,呈小区域传播的特点,基本上流行于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江流域和闽东方言区之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其影响力便会减弱。
参考资料
马祖概况.常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共常州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2024-01-14
连江县(马祖)概况.中国台湾网.2024-01-14
台军已经饿得在沙滩求救了…….环球网.2024-01-14
马祖街头现“我要新四通”标语 连江县议长:百姓普遍心声.中国台湾网.2024-01-14
四、海 湾.连江县志.2024-01-15
马祖.Wikitravel.2024-01-14
“印象福州”之连江概况.东南网.2024-01-15
两岸同属一个连江的传奇.福建省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2024-01-14
地球动力学模拟揭示岛弧-陆块碰撞背景下俯冲极性反转新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2024-02-13
断裂带:地震的“老巢”.中国科学院.2024-02-13
Ages and petrogenesis of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intrusive rocks in the Matsu Islands: Implications for lower crust modification beneath southeastern China.sciencedirect.2024-02-13
地震的全球分布.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2-13
第二篇自然地理.连江县志.2024-01-15
潮汐的形成原因.OSGeo中国中心.2024-02-13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四章 水 文--> 第二节 地下水--> 二、半岛、岛屿基岩裂隙水.连江县志.2024-01-15
动植物生态.马祖国家风景区管理处.2023-07-13
“神话之鸟”现身马祖.福州新闻网.2024-02-14
南竿乡.马祖国家风景区观光资讯网.2023-07-13
北竿乡.马祖国家风景区观光资讯网.2023-07-13
“黄岐—马祖”对台小额贸易航线正式复航.中国日报网.2024-01-16
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来连江县考察.福州市人民政府.2024-01-16
Matsu Island.Britannica.2024-02-04
台湾遭遇海洋垃圾危机.人民日报.2024-01-16
连江县,马祖附近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和PM2.5空气污染.IQAir.2024-01-15
air-pollution.Encyclopédie de l'environnement.2024-01-16
连江与马祖携手净滩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新闻网.2024-01-15
大坵.马祖国家风景区观光资讯网.2024-01-15
国北之疆.马祖国家风景区观光咨询网.2024-01-15
东犬灯塔与东涌灯塔.闽都在线.2024-01-17
马祖印象:故事馆·民俗文物馆·渔村展示馆.环球网.2024-01-15
深入马祖 摇橹追蓝眼泪.中时电子报.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