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土

红土

红土(red soil;laterite),别名为红壤,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具有高岭化和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红土在地球陆地表面分布广泛,其程度仅次于黄土。

红土外观一般呈棕红色或褐黄色,黏粒含量均大于40%,属黏土。红土是玄武岩等富含铝质岩石经强烈风化分解作用而成,主要形成于第三纪。主要矿物是高岭石伊来石,还有铝矾土褐铁矿沼铁矿方解石白云母长石石英等。化学成分中Al2O3、Fe2O3含量较高,SiO2较低,硅率1.4~2.6,铝率2~5。红土可分成钙质红土和铁铝质红土。又可分为普通红壤、黄红壤、褐红壤。还可分为原生红土和次生红土两类。

红土系列的土类大多处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生物循环作用旺盛,土壤肥力可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红土分布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植物生长期长,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红土风干后可直接用作建筑材料,是水泥和砖瓦的主要原料之一。

定义

红土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湿润环境下,岩石经强烈氧化和脱水作用使碱和碱金属硅酸溶失,而铁、铝氢氧化物残留富集而成的土。

成因

形成条件

红土形成于中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左右,大多集中于上半年,7~8月常有干旱,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5~22℃,≥10℃积温为4500~6500℃,最冷月均温2~4℃,最热月均温28~30℃。自然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构成。林木层次简单,藤本和附生植物较少。中国这类森林保存不多,一般多为稀树灌丛及禾本科草类。少数为马尾松、杉和云南松等组成的次生林,湘、赣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成片人工油茶林分布。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也有中山和高原地形。母质多种多样,主要有花岗石玄武岩、砂页岩石灰岩的风化物以及第四纪红色粘土。

成土过程

红土是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铝(铁)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产生了以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铁铝等游离氧化物,而分解过程产生的可溶性物质受到下降的渗透水淋溶而流失。在淋溶初期,水溶液近于中性反应,硅酸和盐基因溶解度大,淋溶流失多,而铁、铝氧化物因溶解度小而相对累积起来。当盐基淋失到一定程度,以致土层上部呈酸性反应时,铁、铝氧化物开始溶解而表现较大流动性。由于土层下部盐基较多,酸度较小,使下移的铁、铝氧化物达到一定深度后发生凝聚沉淀作用;部分的铁、铝氧化物在旱季还会随毛管水上升到达地表。在炎热干燥条件下发生不可逆的凝聚。这种现象的多次发生,遂使上层土壤的铁、铝氧化物愈聚愈多,产生铁质胶膜或结核。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物循环过程十分强烈。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很丰富,常绿阔叶林每年凋落于地表的枯枝落叶干物质每公顷可达3.75~4.5吨,凋落物以极快的速度矿质化而使各种灰分元素再进入土壤。使物质的生物循环在数量上经常维持着较高水平,可见生长植被的红土表现出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和养分循环。

分类

分类一

普通红土

在红土中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省、湖北、福建省浙江省南部等低山丘陵及昆明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原,平均海拔大多在600米以下,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砂页岩花岗石千枚岩片岩等。本亚类具有红土的典型特征,但不同母质发育的属性略有差别。第四纪红色粘土和老风化壳上发育的红土,土层可达数米,粘粒含量高达40%,粘粒的硅铝率近于2,并有显著的粘化淀积现象,透水通气性差。花岗岩、片麻岩、砂页岩、千枚岩发育的红土含砂粒较多。土层厚度随地形而异,山地上部,陡坡常不足50厘米,山下部和缓丘台地,土层厚度可达1米以上,玄武岩发育的红土质地较粘,土层较浅,坡度大,易遭侵蚀。

黄红壤

本亚类是红土向黄壤过渡的红土亚类,主要分布在鄂东、皖南、苏南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分布区湿度高于普通红壤亚类,而热量略低。土壤受水化作用,呈黄棕色(10YR5/4)。但因干湿季仍较明显,水化作用又不及黄壤强,而富铝化作用比红壤弱,粘粒硅铝率较普通红壤亚类高,约2.5左右,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还伴有一定量的三水铝石,粘粒的淋溶淀积作用较明显,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钙镁量较红壤亚类稍高,土壤肥力也较红壤亚类高。

褐红壤

分布在云南高原中部及其边缘的深切谷地和残丘地带。由于受焚风效应的影响,气候干热,降水量较少,干湿季明显,有的地区年降水量不及1000毫米。植被表现旱生的生态特点,土壤酸性较弱,盐基饱和度一般在40%以上,表层有钙、镁累积的趋势。淋溶淀积层的结构面上有明显的粘质胶膜,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还有一定量的水云母和少量的三水铝石

分类二

一般黏粒含量较高,可分成钙质红土和铁铝质红土。前者亦称“石灰质红黏土”,由碳酸根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风化后形成;后者亦称“砖红土”,为含硅氢氧化铝盐类岩石的风化壳,因含氧化铁使土呈红色。其成因类型主要是残积和坡积。

分类三

红土可分为原生红土和次生红土两类。液限大于或等于50%的高塑性土,一般可判定为原生红土,原生红土经搬运、沉积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液限大于45%的黏土,一般可判定为次生红土。

分布

红土在地球陆地表面分布广泛,其程度仅次于黄土。在中国北纬35°以南的广大地区有广泛的分布,尤以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为典型;在四川盆地南缘和东部、鄂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南、粤北、皖南和浙西等地也有分布。红土主要为残积和坡积成因,一般分布在山坡、山麓、盆地或洼地中。

成分

红土中含有的主要矿物是高岭石伊来石,还有铝矾土褐铁矿沼铁矿方解石白云母长石石英等。化学成分中Al2O3、Fe2O3含量较高,SiO2较低,硅率1.4~2.6,铝率2~5。

性状

①土壤颜色以红色为主,剖面构型为Ah—Bs—C,在自然植被下,腐殖质层一般厚度20~30厘米,暗棕色。团粒结构,淋溶淀积层厚度一般0.5~2米,有的达2米以上,呈亮红色(5YR5/6)或浊黄色(10YR5/4),紧实粘重,呈块状结构,在结构面上多铁锰胶膜,少见网纹层和铁锰结核,向下逐渐过渡为岩石风化层,或红色风化壳,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土,剖面下部常出现网纹层。②自然红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开垦后有机质迅速矿化,有机质含量降到20克/千克以下。红土腐殖质组成中,富啡酸含量较高,胡敏酸与富啡酸的比值<1,胡敏酸分子结构也较简单,多呈块状结构,水稳性差,干时坚硬,湿时粘糊,但由于红土富含铁、铝氢氧化物胶体,具有一定的粘结力,可促进微团聚体的形成,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土壤疏松。③红土的富铁铝系数为0.51±0.11,粘粒硅铝率2.27±0.27,粘土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④土壤多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值在4.5~5.5。有效阳离子交换量10~15厘摩(+)/千克粘粒,或阳离子交换量16~24厘摩(+)/千克粘粒,交换性铝含量大,交换性氢含量少。

影响作用

按红土地区的气候、地貌、土壤条件及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业、牧业,以获得有效的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红土以及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土和黄壤等土类,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红土总面积约1.28亿公顷,是重要的土壤资源,其利用特点为:①优越的水热条件。红土区年均温在14~28℃,年雨量在1200~1500毫米,红土区内热量与降水量的差异,是因南北纬度与平均海拔不同所致。东西经度差异也会造成热量与雨量在季节分配上的不同,如东南丘陵区,夏秋高温、秋易受旱、冬季严寒,而西部云贵高原高原则夏秋无盛暑,冬季无严寒,夏秋多雨,冬季干旱。由于水热条件优越,因而红土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生长量大,宜种植物种类多。②红土区的地质与地形条件变化大,既有东部的广阔丘陵,又有西部起伏很大的山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并存,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物广布。坡度相差较大,土层厚度不一,使土壤发育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垂直性与多层性,因而在红土利用中又具有各种作物与林牧业配合的多样性。

利用

农业

红土地种植经济林果及其他作物已有不少丰产范例,它们都是经改良克服了红土中障碍因素后取得的。红土改良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治本与治标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

合理用地

用作经济林果地及农用地的红土,应选择土层深厚、未经侵蚀或侵蚀不明显的、坡度在25度以内的土地。对易引起冲刷的类型,在坡度上更应控制在15度以内。土地须平整,修成梯地,以防止或减轻冲刷,增加土壤蓄水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肥力。这是红土改良的根本性措施。为达到合理布局、等高平整、渠系与道路配套的要求,一般可采取以下形式:①缓坡梯地。坡度在5度以内的,按等高线筑地埂,内侧开沟,经几年等高耕作,地面可趋于水平。②等高梯地。坡度大于5度的,可按等高线作埂,然后平整地块,要求地面基本等高或外侧略高于内侧,上下田块落差要基本相等,但不要求每一地块等宽等距。③等距梯地。地块要求等距,宽窄一致,但不苛求水平,故难于按等高线作埂,地块落差有大有小。以上三种形式各有其特点,应因地制宜采用。

培养地力

增加有机质是红土培肥的关键措施。其主要途径是种植绿肥、秸秆还土和积造农家肥。热带亚热带的绿肥种类很多,属豆科的有紫云英苕子、箭筈豌豆、车轴草属、猪屎豆、豇豆、豇豆、剑麻田菁草木樨等,属禾本科的有黑麦草雀麦鸭茅、狐茅等,属十字花科的有萝卜菜、油菜等。它们的鲜草产量一般为每公顷22.5~40.0吨,高的可达75吨,含干物质量10%~30%,干物质中含氮1.30%~4.80%,含磷0.21%~0.53%,含钾1.24%~4.06%。它们的作用,不仅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还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豆科绿肥更能大量增加土壤氮,种任何绿肥均应适当施肥,以小肥养大肥,促使土壤养分有效化。选择适宜的绿肥品种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气候、土壤的适宜性、绿肥的生长速度、生长量、肥效、腐殖化系数和速率,还应注意不同经济林种、耕作制度、经济效益、对后作物及主作物的影响等。秸秆是红土区极为普遍的肥源,其利用方法:一是经腐烂后施用,即先作甲烷原料,既可解决农村能源,沼渣、沼液又是优质肥料。二是秸秆破碎后覆盖农田,可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面蒸发、调节土温、增强抗旱能力,以后耕翻入土,又能培养肥力,产生多种改土功能。

合理施用化肥

养分贫乏是红土低产的重要原因。故施用化肥,能获得显著增产效果。红土普遍缺氮,不能满足作物需要,应按需氮水平补施化肥。主要作物需氮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玉米>大小麦>油菜>番薯>花生。红土缺磷严重,新垦红土尤甚,施磷效果最佳。磷肥效益以十字花科豆科作物最好,禾本科次之。故磷肥先用于豆科绿肥,使其生长旺盛,有利于固定大气氮,达到“以磷增氮”的更好效益。在一般情况下,磷肥与氮肥配合使用,增产效果更加明显。红土钾的盈缺受母质影响极大,以玄武岩及沿海沉积物发育的红土最缺,其次是石灰岩、红砂岩发育的,再其次为第四纪红土及风化程度深的花岗石发育的,千枚岩及花岗岩发育的红土含钾较丰富。钾的土壤供应潜力大致是:缓效钾含量在160毫克/千克土以下为极缺,160~330毫克/千克土为缺乏,330~500毫克/千克土为较丰富,500毫克/千克土以上为丰富。红土区由于肥料结构变化,作物产量提高,钾肥需要量不断增大。经济林木如水果、橡胶、茶树等施用化肥的经济效益最大,但必须按需肥特点合理配施氮、磷、钾。例如茶树特别重视在氮的基础上配施磷钾肥,橡胶要在氮磷基础上重施钾肥。红土中各种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很不一致,锰、铜丰富,而钼、锌、硼则极缺乏。不同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反应也不同,如钼对所有豆科都是必需的,对十字花科也表现良好;玉米对锌需要量特大,锌对柑橘、桃树的效果也很好;硼对柑橘、杨梅等果树有特别好的保花增果作用,对十字花科、豆科及马铃薯等增产也十分明显。

调节酸度

施用生石灰调节酸度在改良红土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①红土钙易被淋溶,是普遍缺乏的营养元素。施石灰可补充钙,部分石灰中钙镁并存,可弥补土壤镁的不足。②红土结构不良,施钙后有利于团粒结构形成,并保持稳定。③红土酸性主要是由于胶体表面吸附了大量铝离子,当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对很多植物有毒害。施石灰可使铝离子形成氢氧化铝沉淀,避免毒害。④氮磷钾等重要元素在近中性的土壤里有效性和利用率都高,红土施石灰能促进作物对各种养分的吸收。生石灰施用量应根据土壤交换性酸量而定,并须考虑影响交换性酸的其他土壤因子,如砂质土壤石灰用量可少些,粘质土宜适当增多;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可少施,丰富的宜增多。中国常用氢氧化钙作改土原料,作用较快,施用也方便。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碳酸钙粉作为原料,其作用虽较迟缓,但有效期长,一次施用,可多年受益。

建筑材料

红土具有遇水不崩解特性,故风干后可直接用作建筑材料。中国江西、湖南省、湖北、福建省等省分布量较多,是水泥和砖瓦的主要原料之一。

相关文化

涂红土

康巴藏区丧葬习俗。周岁内婴儿早逝,要放入陶罐行土葬。入罐前,要在死婴手心涂抹一点红土。据说婴儿早逝,在阴间要过搓手关,即把手放在雪地或沙地上用力摩擦,直至满掌脱皮流血,十分痛苦难忍。入罐埋葬前涂上红土,阎罗见双手红色,以为已过搓手关,可避免搓掌之苦,早日步入轮回之路。

吃红土

布朗族妇女食俗。旧时,布朗族妇女常在村落旁选挖湿润、洁净的红土,用竹筷子扬净其中杂物,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或放在火塘边烘干,倒入竹筒内,以备随时食用。经过干燥处理后的红土色泽晶莹、鲜亮,味麻而辣,具有止吐、除腥、提神的效用。布朗族妇女一般都喜欢食用,尤其最受孕妇的喜爱。

参考资料

红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