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
高山族是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少数民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光复,统称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为“高山族”,称居住在30个山地乡者为“山地山胞”,居住在山地乡以外的为“平地山胞”。现在则统称为“原住民”。据2004年台湾省行政主管部门统计,台湾省“原住民”共有452579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本岛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上。此外,根据中国大陆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高山族还有3479人散居在福建省、武汉、北京等地,他们大多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从台湾省移居大陆的高山族的后裔。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及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高山族内部分为阿美族人、排湾人、泰雅族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雅美人、鲁凯人、卑南人等。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泰雅语、邹语、排湾语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
关于高山族的形成,目前较为通用的说法认为,高山族是古越人飘洋过海到台湾岛上的后裔,此外还有一些是源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居民以及浮海避元的金人和汉族。这些人到达台湾岛后,深入高山族的聚居地区并接受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逐渐融合为高山族。自三国孙吴时期,台湾岛就已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而高山族与中国大陆内地的联系在此时已然展开。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后,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台湾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高山族人在此期间一直顽强地与侵略者抗争,爆发了如雾社起义等数次重大起义。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勤劳的高山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努力,使高山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迁,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结构已被现代化的社会与经济所取代,台湾高山族的社会经济已完全转型。
高山族信奉灵魂不灭。灵魂永存于人们的周围,给人以吉祥或凶煞的征兆,庇护和引导人们行事。因此,高山族的民族文化大都与宗教信仰相关,其风俗习惯大都依赖于宗教信仰,如服饰上的图案纹样,不同的丧葬方式以及于祭祀相结合的传统节日等;其文艺作品也有宗教信仰的影子,如与生活和风俗息息相关的民俗音乐,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舞蹈等;其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宗教文化色彩,有的又与传统婚俗、大丰收等密切相关,这些体育活动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沿革。
族名由来
历史上对台湾省少数民族的称呼一般都与台湾省当时的地名联系在一起。
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遣将士乘船到海上探求夷洲及澶洲,结果发现了夷洲,根据三国时人沈莹著《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舅姑子妇男女队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 。”夷州就是指今日的台湾,文中所谓夷州的“人”或“夷”,当系指高山族。
到隋朝,杨广时期,因福建省航海家何蛮推测东边海上应有陆地,杨广便于大业三年(607年)派朱宽偕同何蛮东去,到达流求国,就是台湾省,隋书记载:“流求……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三年,隋炀帝令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同蛮俱佳。因到流求,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复令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返。”此时,隋朝称台湾省为“流求国”,称高山族人为“流求人”。唐朝时期沿用隋朝使用的“流求”说法,但写法不同。《新唐书·地理志》泉州市:“……又一日至流求国。”韩愈《送郑尚书序》、柳宗元《岭南节度使军堂记》并记有“流求”。
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宋史写作“流求”,宋人赵汝适著《诸蕃志》亦写作“流求”,元史又写作“求”。明朝,台湾省又东番、小琉球、北港等名称,将高山族称为“东番夷”、“东番”、“夷人”等名。明朝万历年间,台湾省一词才出现,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省后,改称台湾为东郡,后又改称东宁。这时,高山族被称为“土番”。清朝,称高山族为“番族”、“番人”。1895年,清朝政府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日本侵占台湾50年,称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为“高砂族”或“番(蕃)族”。西方人称台湾少数民族为“福摩萨人”或“福摩萨土著”,意为“美丽岛上的土著民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光复,统称台湾的少数民族为“高山族”,称居住在30个山地乡者为“山地山胞”,居住在山地乡以外的为“平地山胞”。现在则统称为“原住民”。
历史沿革
族源
关于高山族的民族来源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土著居民说”。 连横在《台湾通史》 中说:“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认为高山族是台湾地区最早的居民。二是“南来说”。主要根据高山族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许多与马来族相似的特点,从而认为他们来自菲律宾、加里曼丹岛诸群岛的马来西亚人,持此说者多为西方历史语言学者,如泰勒因·波特、赫特·黎斯等。三是“西来说”,又称“大陆说”。主要根据考古发掘的原始文化都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同属于一个类型,因而主张台湾省地区的高山族来自大陆古越人的一支。持此说者有林惠祥、凌纯声等。一九八O年第十二期历史教学刊载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史辞条“高山族”说:“高山族是百越的一支”,“应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过去的”,实际上也是持西来说的。
高山族的来源应该是多种来源,似乎更接近于事实。其中从大陆迁过去的古越族人,时间较早,人数较多,是构成台湾省高山族的主要民族成份。他们与后来来自各个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经济文化发生了密切交流,互相影响融合,逐渐形成一个民族,早已劳动、生息在中国领土台湾省上,称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发展历史
三国到隋代
在中国文言文记载中,有关于台湾省和高山族的史料,最早出现于后汉书三国志关于夷州和夷州人的记载,以及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中关于夷州和山夷的记载。关于当时高山族的生活习俗,沈莹还记载说:“其地亦产铜铁,唯用鹿角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刀斧等”,当时金属工具还不多,仍多实用石器和骨角器,还处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生活。沈莹还有记载,在两性婚姻关系上,是男子嫁给女子的“从妇居”,即是“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风俗残遗。
公元六世纪,根据隋书》记载,高山族的原始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野蛮时代中级阶段。他们没有文字,没有日历,“望月亏盈以记时节,候草荣枯以为年岁”。隋书还记载:这时高山族的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犯罪有部落中的酋长负责责议决制裁,过着人人平等的原始中期的生活。
宋代到明代
宋朝,据《诸蕃志》和宋史记载,在淳熙年间(1147-1189)有一部分高山族人,曾到泉州市的水澳、围头等地。到元朝,元史记载:1292年,元朝政府任命海船副万户杨祥为宣抚使,和吴志斗等人携带诏书到台湾省“诏谕”高山族“来朝”。次年,杨祥等到达台湾省高山族居住的地区候,因言语不通,没有结果,1297年(元贞三年),福建省平章事高兴,遣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带兵到台湾省,曾带高山族一百三十余人回到大陆。元史还记载高山族同胞常以台湾省土特产交换汉族的日常用品。
明朝,据陈第《东番记》和张燮《东西洋考》记载,当时的高山族人民之间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差距,但仍然过着原始社会后期的生活。十六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统治势力逐渐衰落,1563年,倭寇在福建省沿海遭受打击后,大股逃入台湾省,在鸡笼一带烧杀抢掠,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区遭到破坏,部分高山族人民被迫迁往山地居住。
荷兰殖民者侵略时期
台湾省自16世纪开始就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觊觎和侵略,高山族人民更是不断地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奴役和掠夺。荷兰侵略者对台湾省资源丰富和高山族人民的生活都有过详细的记载,C.E.S.所著《被忽视的福摩萨》记述到:当时高山族人民分为许多村社,他们之间相互平等,“没有主仆的关系”,人人都尊重老人,还处于原始公社部落的组织。
郁永河《神海纪游》中说到“八里社者,旧在淡水港紫南之长豆溪,荷兰时后最悍,歼之几无遗种,乃移动港之东北”,又说:荷兰侵略者对待高山族人民的屠杀极为残酷,“剿灭无孑遗”。该记载,概括地集中反映了荷兰侵略者对于高山族人民的残暴镇压和屠杀。
1629年目加瑠湾社高山族人民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搜捕,曾杀死荷兰人一人,后来麻豆社高山族人民起而响应,共杀死荷兰人六十余人。又如1652年郭怀一起义,号召和带领一万多汉族和高山族同胞反抗荷兰殖民者。爱国志士何斌反映高山族人民反抗的情况说:“土番受红夷欺凌。每欲反噬,以天威临之,如猛虎逐群羊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登陆台湾省后,高山族和台湾省汉族人民便纷纷起来反抗,配合军队,经过九个多月的战斗,将荷兰侵略者赶出台湾省,台湾省结束三十八年(1624-1662)被侵占的历史。
据《台湾外纪》记载,收复台湾后,郑成功有率领部下多人,到高山族地区进行访问,并带烟、布等日用品赠给他们。后来,郑成功还委派部下管理高山族事务,“(永历十六年)三月,成功以洪开、祁辟等十人,分管社事。”当时高山族的农耕还比较简陋,不知道用铁犁、耙等农具,郑成功的部下杨英曾记述:“……目睹禾稻遍亩,土民逐穗采拔,不识钩镰割获之便……”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带给高山族铁器农具及汉族先进农业技术,推动了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
公元1683年(爱新觉罗·玄烨二十二年),清朝派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打台湾的郑氏政权,郑成功的孙子降清,台湾省与大陆实现统一。高山族也进入一个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在清朝的文献记载中,高山族都是以“社”未单位,社有大社、小社之分。大社实际上就是部族或胞族,小社实际上就是氏族。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后期,高山族共有二百七十七社,其中分布在南部台湾县的有三社;凤山县的有一百二十三社;分布在中部诸罗县的有三十社,彰化县的有五十一社;分布在北部淡水县的有七十社。在清朝文献记载中,也常以社名作为该社高山族的名称,但其中多数都是高山族语的音译,含义不详;也有少数民族的音译。
清朝统治者对高山族的政策,除在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发展外,同时也采取了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同化的政策。1758年(爱新觉罗·弘历二十三年),为进一步贯彻民族同化政策,谕令台湾府“归化各番”“剃发畜辫”,强迫接近汉族地区的高山族,改变本民族的习惯。封建势力和高山族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清朝统治者所谓的“三年一小乱,五年一大乱”,正是高山族人民反抗的写照。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
1895年清朝与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所属各岛屿。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侵占台湾省之后,把高山族视为“劣等民族”,对他们进行野蛮的军事镇压和经济掠夺。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统治者划定所谓“汉番界线”,控制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来往,企图分而治之。在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期间,高山族经济及人口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从1895-1915年的二十年间,“三月一小乱,半年一大乱”,可以概括台湾省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坚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殖民统治的斗争历史。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台湾省建立了共产党组织,领导台湾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展开对敌斗争。台湾省人民的抗日运动配合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的托洛茨基论反法西斯斗争,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高山族人民在汉族人民的帮助和影响下,自觉地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最著名的就是1930年10月雾社起义高山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战后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25日台湾省回归中国,高山族同胞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但是在蒋介石的统治下,高山族人民仍然没有民族平等的地位和生活,1947年2月28日爆发的:“二·二八起义”就是高山族人民对于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反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密码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蒋介石政府的反动统治,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美国政府概况在建交公报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希望台湾省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中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
人口与分布
高山族内部分为阿美族人、排湾人、泰雅族人、赛夏人、布农人、邹(曹)人、雅美人、鲁凯人、卑南人等。
人口
据2004年台湾省地区行政主管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台湾省地区“原住民”共有452579人,占台湾省地区总人口的2%左右。此外根据中国大陆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高山族还有3479人散居在福建省、武汉、北京等地。在高山族,人口最多的是阿美族,是山胞中的第一大族;其次是泰雅族;第三是排湾族。
分布
台湾省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本岛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上,中国大陆的高山族分布在福建省、武汉市、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山东省和安徽省,他们大多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从台湾省移居大陆的高山族的后裔。
阿美族主要居住在台东纵谷地带的花莲县东部和台东县的东北部。泰雅人,分布在台湾中部埔里以北的整个山区,包括浊水、北港、大甲、大安、后垅等溪流域。排湾人居住在台湾本岛最南部,北起大武山,南至恒春镇,西起枋寮乡,东到大麻里以南的海岸三角地带。其居住高度在海拔五百至二千米之间。布农人分布地区之广仅次于泰雅人,位置介于泰雅人和排湾人之间,东接啊没人,西邻曹人,主要聚居在关山和玉里等地区,海拔在五百至三千米之间,是高山族同胞居住地区的最高部分。鲁凯人分布在阿里山以南,大武山以北地区。卑南人分布在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海岸区域。曹人居住在玉山以西的阿里山一带的溪谷中。雅美人居住在台湾岛东南45里的兰屿岛。赛夏人,居住在泰雅人西南边的阿里山的五峰山一带地区。
语言文字
所属语系、语族
由于对高山族的族群称呼有“高山族”和“平埔族”这样的说法,于是学界对高山语又有“高山族语言”和“平埔族族语言”这样的叫法,但台湾省地区的一些人并不认同,他们更愿意被称为“原住民语言”。高山语按照语言发生学,归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根据库洛·阿姆布拉斯特对南岛语系的分类,该语系的下位共有4支,台湾省地区以外的南岛语系划归马来一玻利尼西亚语,台湾省地区的南岛语系分归另外的三支,分别为泰雅语、鲁凯一邹语和排湾语,台湾省地区现在约有30多万人使用着南岛语系的十几种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目前高山族的语言全体进入濒危阶段,消亡的速度相当快,很多族群都遇到了母语断层的问题。
台湾省地区的南岛语系言在整个南岛语系中占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近数十年来很受语言学家的重视,每一种语言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语言学家除了把台湾省地区的南岛语系拿来互相比较、寻求其历史渊源关系外,还将其与台湾省地区以外的南岛语系作比较进而探求它们的发生学关系。语言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南岛文化最初起源于亚洲大陆,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省地区以及东南亚、太平洋岛屿的古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古南岛语系中所出现的动、植物群常见于台湾岛内不同的地形及气候区内,这些证据显示台湾省地区的南岛语系言十分古老。有这些语言研究上的证据作为基础,语言学家相信台湾地区是整个南岛民族的“祖居地”之一。
内部方言
根据高山族语来分类,台湾省地区南岛语系群的方言众多。高山族居民使用的南岛语系有泰雅语、赛德克语、赛夏语、布农语、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鲁凯语、排湾语、卑南语、阿眉斯语和雅美语。
文字
高山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高山族原始宗教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大陆百越民族的原始信仰。由于高山族与中国东南沿海的古越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从文化特质的角度来看台湾的高山族与古代的“百越”有着非常相似之处,保留了许多“百越”人的遗风。在《台湾府志》中所列高山族特殊风俗习惯一百条,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人的特殊风俗习惯相比较,其中相同的占18%;与南方大陆少数民族特别是与古越族人有密切渊源的壮侗语族的各族比较,相同或接近的占82%。
刺青
高山族的“刺青”渊于古越族人的“文身”。其共同之处就是以针刺皮肤,刺成龙文或网文或几何图形文图案,再涂以紫色植物液体或烟灰或火药,使之永不褪色。“文身”、“刺青”是一种巫术,源于越人的龙图腾崇拜。越人近水而居,以渔捞为农业的补充,相信龙图腾的徽记可以护身。“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说宛·奉使篇》说:“彼越……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图腾崇拜
高山族对蛇、鸟、竹的敬畏源于古越族人的蛇、鸟、竹图腾崇拜。“图腾”在原始社会是氏族之徽号或标志,同氏族的人相信自己的群体是由图腾演生而来的,因而对之进行崇拜。
蛇图腾
金山白宛人不仅有丰富的以蛇为图腾的传说,而且产生了“蛇生”始祖神话内容的图腾艺术灵蛇图案和文饰。排湾族人相信剧毒的尖吻蝮是头目的祖先,因而虔敬百步蛇,并守多种百步蛇的禁忌,而翠青蛇为一般村民之祖先。鲁凯族在其传统服饰上,住屋的门梁上,刺绣、雕刻上百步蛇文。这种对蛇的崇拜,与古越族人一脉相承。
鸟图腾
泰雅族传说,人类的祖先是一种鸟,此种鸟涉水过河,上岸后变成两个俊俏的男女,自相夫妻,繁衍后代。由于相信与鸟有血缘关系,鸟被神圣为高山族的图腾崇拜物。泰雅族、卑南等族盛行的鸟古,即是由对鸟的图腾崇拜演化而来。
竹图腾
卑南族传说,他们的始祖原是海外的竹子所生,后来下海遭遇台风,才飘到台湾省定居,因而他们逢年过节有面向大海遥祭祖先的习俗。雅美族传说,天神看到兰屿岛浮现,便差遣两个孩子藏在天上的石头和竹子里,投到岛上,成为石、竹两系的始祖。古越族人系统的民族也多有竹生的图腾神话,最为典型的就是《华阳国志•南中志》关于夜郎竹王的传说。
祖灵崇拜
高山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各个不同的族群除了相信宇宙由自然神灵主宰之外,还相信人体或人体的各个器官均有灵魂在控制,而人的睡眠、做梦、疾病、出生、死亡、吉、凶、祸、福等状况都是灵魂作用的结果。
赛夏族认为人有八条魂,分别位于两手动脉、两胸、头顶、两肩及中央背脊之上,他们称活人的灵为azem(心),死者的灵为habon(灵),而八条魂有缺者即为白痴。认为善灵居于右肩,故组人不喜欢左撇子。
雅美族认为人活着靠灵,包括头灵、双肩灵等,人死了灵就成为死灵。头部灵是中性的,在人死后远走南方白岛,与活人无涉;而肩部灵长居坟地,被认为是各种坏事的作祟者。他们相信已故祖先之灵与人有亲情,能帮助后代,所以子孙总是以祭祀祖先之灵来求福避祸。
泰雅族相信人是由灵魂与饲体共同形成的,但每人只有一个灵魂,死亡就是此灵魂和肉体相离。他们认为人的天地间充满着各种神灵,唯有祖灵给予子孙的恩惠最多,故称其为“大祖先”。因此他们都会将祖先的尸体埋在屋内,从而让其对子孙进行守护。
排湾族认为每个人都有左右两个灵魂,两灵通常居于左右两肩。右灵是主灵、善灵,左灵则为不好的灵,因为他常常离身在外游荡。凡是人去做好事或遇好运就是右边善灵所为,而做梦、跌伤、生病、做坏事等就是左灵做的。本家去世的长辈亲友的死灵都是家族祖灵,而时代久远凡是过去自己部落的死灵都是本部落的祖灵。前者护佑家人,而后者则保护整个部落平安、丰收,不受外族侵害。祖灵有时候也会害子孙,即对子孙的不轨行为进行惩罚,使其生病。
祖灵崇拜是高山族原始宗教崇拜的主轴,常使农耕仪礼与祖灵崇拜祭祀融为一体。高山族的许多部落把自己的祖先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他们认为祖先带领族人,从事狩猎、农耕、捕鱼,为部落的生存和发展竭尽全力。在他们死后,他的灵魂对其子孙具有关爱和保佑的能力,同时对子孙的不轨行为进行惩罚。因此,在农事、捕鱼、狩猎和各种祭祀庆典之前,要先祭祖灵。
现代宗教
道教、汉地佛教及西方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使高山族宗教信仰出现多元化趋势,高山族经济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高山族原始宗教受到了历史性的冲击 。台尔县卑南乡南王村距台东县城很近,经济、社会生活现代化的步伐很快,现代物质设施及精神思想,己使其迈入新型社会。基督教长老教派和天主教在上世纪中叶传入村中,汉族宗教住村中的影响也在扩大 ,这使全村的宗教信仰出现表层是基基督教、天主教 ;中层是汉族宗教;底层是原始宗教的宗教多元化信仰格局。
民族文化
生产和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
山族的聚居单位是村社,社一般有六七十户。大的村社如阿美族的马兰社有五六百户,每户多则三四十人,少则五六人。布农的村社多则七八十户,少则八九户,每户人口多的有二十多人,少的有六七人。排湾的村社最多有几百户,少的也有八九十户,每户平均有八九人。社内有公共活动,包括祭祀、围猎、捕鱼、农业协作等。社的头目一般由本社群众推选,其主要职责为调解内部纠纷、主持祭祀活动、聚众商议或评判社内外大事等。各社也都有自己的公有土地,一部分公有土地可由本社成员自由使用。各社之间界限分明,一般情况下互不侵犯。在日本帝国主义占据时期,各社原来的头目多被废除,侵略者强迫少数受过日本教育的知识青年充当头目,称为“势力者”或“保甲役员”,他们被作为侵略者统治高山族人民的工具。
生产情况
农业
高山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稻米和小米、芋头、番薯、玉米等杂粮,小米中以粘小米为最多。此外还有花生、豆类等。水稻一年可以收两系;小米、旱稻、番薯等一年种一次。花生和芋头有些地区种两次。水芋是台湾雅美人的主食,在兰屿常年可利用水田种水芋。住在山区的高山族通常以小米和芋头作为主食。在东部纵谷地区的阿美人和靠近平地的泰雅人、排湾人地区,因灌溉条件较好,稻米的产量较大,全年的粮食消费中大米占大部分。
在农业较发达的高山族地区,农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汉族大致相同,畜力以水牛和黄牛为主,牛车的使用也很普遍。在山区的高山族主要生产工具大都是从汉族地区买来的。部分地区的布农人能自己制造锄、镰刀、柴刀等简单的工具。
狩猎
台湾的山区有茂密的森林,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等。住在山区的布农人、泰雅人、赛夏人、曹人和排湾人比较重视狩猎。狩猎完全是男人参加,大都是集体活动。住在平地的高山族一般是在农闲时或是在举行祭祀之前进行一两次的集体狩猎。
在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统治时期,因土地被日寇大量侵占,狩猎地区日益缩小。后来狩猎使用的枪支也被日本帝国主义多次没收,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限制高山族人民狩猎,因次,猎获物逐渐减少,农作物因兽害而遭到的损失越来越严重。
捕鱼
捕鱼除在台湾雅美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外,在其他的沿海地区居住的大都是临时性的副业。捕捞的鱼类主要有旗鱼科、飞鱼科、虾、蟹等。捕捞的工具主要由渔网、鱼叉、弓矢等。此外,还有的用筑堰法和毒鱼法捕鱼。捕鱼时都是由男人集体进行操作。捕鱼量以台湾雅美人地区为最大,每年可捕鱼二百万斤以上,其中飞鱼最多,主要方法是用网捞法和照明法捕鱼。
交易
住在山地的高山族,物物交换比较普遍,主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必需品如盐、火柴、棉布等都要到汉族地区去交换或买来。过去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禁止高山族自由交易,设立“交易所”一百多处,通过不等价交换掠夺了高山族人民的大量财富。在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血腥统治时代,住在山区的布农人和泰雅人经常突破封锁线,深夜到附近的汉族地区,用山地特产换区他们迫切需要的试验和柴火以及重要的生产工具等。
风俗习惯
饮食
高山族的饮食通常是一日三餐,有的地区也曾有一日两餐的习惯,主食为稻米或小米,辅以薯类和杂粮,副食有各种豆类、南瓜、竹笋等等,肉类有猪、牛、鸡等,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沿海地区则多以鱼、贝类为主。蔬菜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调味品有盐、生姜、胡椒等。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高山族喜欢吃粘小米饼。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或外出狩猎时食用。泰雅族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族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高山族不论男女在喜庆节日都喜欢喝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高山族喜欢吸烟,也会培植烟草。但雅美人不喜欢吸烟和喝酒。阿美族人和排湾人的成年男女还嗜好嚼槟榔。
服饰
高山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内部各支系的服装有一定差距,除排湾人地区以外,头目与人民的服饰没有多大差别。高山族衣服男女式样各有不同,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包头巾,裹腿布等。妇女穿有袖或无袖短上衣、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披的偏衫、裤子或裙子。泰雅族人和赛夏人上身有披肩、背心、胸襟;下身有裤、裹腿布等。布农人和邹人有头布、皮坎肩(御寒和打猎用)、胸巾、肚套、裹腿布等。此外妇女还有短上衣和长裤。布农男子的盛装威武阳刚,他们头戴鹿皮或山羊皮帽,竖插一根美艳的鹰羽,一条绣花深蓝布和头发卷在头上;夜光蝾螺制成的耳饰悬挂在耳轮下面闪烁发亮,颈上、胸前则是一串贝珠或玻璃珠制成的项链。排湾人男子的衣服有和汉族马褂一样的短上衣;妇女有长衫和围裙等。头目的装饰品多,花纹也与一般人不一样,十分华丽。阿美族人的服装,男子有长袖短襟的小上衣、围裙、披肩、缠头布等;青年女子的盛装与男子大致相同,但裙子较长,还有包头巾。成年男子经常佩戴特制的烟袋,里面装有烟具和槟榔。雅美人男子的衣服比较简单,上衣为麻织的、藤皮编制的或椰树皮制成的对襟坎肩,下装为丁字裤。盛装时头上带有银兜,形如斗笠,外敷银片,银兜覆盖着整个头部,仅在眼睛处有眼孔供外视,显得神秘莫测。银兜通常只有新船试水、住宅竣工与飞鱼祭期间佩戴。女装有无袖的短上衣、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披的偏衫。高山族妇女会染织各种彩色麻布,喜欢在衣襟、衣袖、头巾、围裙上面绣上精美的图案,还喜欢用贝壳、兽骨等磨制成各种装饰品。
住宅
高山族的房屋建筑依照材料可以分为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等五类。住在山地的高山族,房屋多为茅根屋顶的木板房。有些地区屋内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环墙摆设床铺。门有正门、后门或左右旁门。窗户只有一、二尺见方。
排湾人多居住以长板石作屋顶的石头房屋。他们的板岩住屋大都建在山腰的倾斜坡地上,埋立石板作为屋柱,四周的墙壁也是板岩做的,山形的屋顶用交替成龟甲形的板岩做瓦。屋内也多用长板石铺地,床铺是用长板石架起,上面铺木板搭成的。头目的住宅与一般人不同,房屋前面的庭院用石板铺成一座高台,是头目讲话的地方;在台子的中央有高大的石板一块,上面刻有人像,相传是祖先神灵附托的地方。
雅美人的房屋多建筑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带,为了预防暴风的侵袭,用厚木板作墙壁,外墙用卵石砌成半地下状,房顶铺茅根。室内地下铺卵石,上铺木板。室内地面多凹下二、三米,所以房檐离地面只有一米左右。
赛夏人的住房则选择在较平坦的山地上,房屋建筑没有一致的方向要求,建筑的地基和建筑的平面一般要求在同一水平线上,入口有两个,是平入式。
布农人的住房选择在险峻山岳的中腰地带。门户往往朝向低地的方向,房屋地基比前庭地面低30厘米,有的甚至低一米左右,类似坚穴房屋。房屋的墙壁是由石头积垒而成的,上头排列木板。
邹人的建筑特色是在山腰平坦的地方筑屋,掘穴立柱,以茅草编织成墙壁及屋盖,屋顶四面倾斜。
鲁凯人的住房建筑与北部排湾人相似,主要建筑材料是板岩和木材,木材主要用做木柱、本梁等支架,房顶则由一层木板加盖石板构成。
卑南人的住房是茅顶竹壁,屋顶为两个倾斜面,木梁柱上用藤皮扎缚。房屋除了前后二门外,门的左右还开了窗户,厨房和卧室分开。
阿美族人的房屋内部区分更为细致一点,除了卧室和厨房外,还有起居间。
婚俗
高山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如有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同时他们的婚姻必须遵守传统的习俗,男女结婚都要在成年之后,但各族对年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的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权利,他们通常是在劳动中选择对象,或者在唱歌和舞蹈等集体活动中,他们也都能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婚姻必须取得父母的同意。在布农族和邹族,男女婚事是由父母包办的。邹族大多实行嫁娶制的部落内婚,多半由双方家长许婚。赛夏族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地区也有极少数实行指腹为婚的。鲁凯族婚姻以嫁娶婚为多,入赘婚很少。
在阿美族居住的地区,男子在十四五岁时就被编入“巴卡露该”(少年组),在集会所锻炼三四年以后升入“戛巴哈”(青年组),这时男子取得成人的资格并可以结婚。在泰雅族、布农族和邹族地区,男子要在十七八岁时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算成年,才有谈婚论嫁的资格。而高山族的女子都要在十五六岁时熟练掌握编织的技术之后才能结婚。总之青年男女想结婚,都要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并要通过一定的结婚仪式才能结为夫妇。
各族人的婚姻结成之后,仍都有一些各自独特的习俗。如阿美族与其他高山族地区不同,男人结婚后要入赘女家,邹族男子结婚以后有随妻到岳父家帮助劳动的习惯,时间少则一二年,多则五六年,而且要在生一子女之后才能回到自己家里。年轻的夫妇中,若丈夫去世,妻子在服丧期满后可以再嫁;妻子病故,丈夫同样也要服丧期满才能再娶。
丧葬
高山族坚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他们把灵分为善、恶两种,死亡也同样分为善死与恶死。善灵是善死的灵魂,即祖灵,都隆重埋葬并需多加祭祀;恶灵是死于非命者所化,常在人间作怪,多简单掩埋并在葬地多插标识以避之,其居室亦多废弃或请巫师逐。
高山族各地区对善终之人的埋葬方法也有所不同,有的男女老少皆裸体,有的用鹿皮包起,有的用草席裹起,有的用棺木,有的用石板,还有的用大窑缸及竹编器,殉葬品则用死者生前所用之物的一半陪葬。死者多葬于内、厝边或山上,也有葬于竹林之内,盖一小茅屋再上插鸡毛和小布旗。丧服的颜色也不同,有皂色、白色丧服,也有披乌布于背或绊乌带于肩。服丧期短的几天,最长的有一年,在服丧期间所有人不能着华艳服饰,也不能有任何歌舞欢宴之举,甚至农事活动也受到短时间的限制。
此外,在高山族的一些地区还有鸟葬、崖葬、风葬、火葬、树葬等丧葬方式,埋葬仪式都在当日或次日进行,需着丧服举行。
传统节日
高山族的传统节日有:播种祭泰雅族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族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邹族人、鲁凯人、达悟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达悟人的飞鱼科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
禁忌
禁忌,是最为消极的巫术。由于禁忌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范围,因此成为全社会成员消极性的行为准则。高山族流行形形色色的禁忌限制本社会成员的行为举止。
大体说来,禁忌有共通的与各地特有的;就具休一个地方来说有水久性的禁忌和临时性禁忌。前者,如各地普遍必须格守的男子禁忌做妇女干的事情,诸如:织布、饲养、扫除、洗涤等等,也禁止接触妇女专用的工具。反之,妇女也禁忌碰男子的用具。有会所制度的地方女子禁止进入会所,孕妇禁止参加重大祭仪等。此外,祭祀时狩猎时禁止触麻,妇女禁止织布,忌火熄。祭祀、播种、收获期间不能同社外人相交通,不能入他人耕地,祭祀期间不能食鱼等等。后者之间与个别地方,如泰雅人忌妇女未见面就成婚,忌猪在圈外下崽,忌怀孕的母猪交尾等等。
原始宗教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在许多方面通过禁忌而表现出来。
艺术
民歌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高山族民歌有丰富多样的体裁、题材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和风俗歌三大类。
劳动歌是在农业、狩猎、渔业及其它劳动中唱的歌曲。高山族多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农业劳动歌最多。由于劳动方式不同,劳动歌又分为个体劳动歌和集体劳动 歌。它们的作用是组织劳动、传递信号、鼓舞情绪、解气 解闷和抒发感情。
生活歌的种类较为广泛,有抒情歌、讽刺歌、舞歌、 酒歌、叙事歌和儿歌。抒情歌没有一定的演唱场合,就歌词的不同类别与创作方式而言,有以虚词为主,实词可有可无、可多可少,有实词用即兴方式创作,与曲调结合不固定的,也有实词 和曲调相结合的固定形式。讽刺歌是伴随抒情歌产生,也是有词曲结合相对固定的特征,常见的题材是讽刺那些劳动不好,专门讲打扮的人,情趣诙谐,节奏鲜明,歌词的音节没有拖腔。舞歌和酒歌是高山族人民业余活动,包括祭日、婚礼 或劳动结束后演唱的。 阿美族的舞歌是高山族舞歌中比较丰富的一种,主要是集体演唱,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领唱者的独唱大多比较复杂和富于变化,集体的齐唱比较简单。叙事歌是叙述性的歌曲,是在祭日、婚礼或平时劳动之余,由年长者演唱的。《训词》就是阿美族长者在夜晚给青少年讲故事时所唱,唱段中穿插说白,形式生动活泼。儿歌反映高山族儿童生活,或结合儿童游戏与歌谣演唱。曲调简单,节拍均匀。有时只有孩子演唱,有时由成人带领孩子演唱。
风俗歌应用于传统仪式和习俗,分为婚礼歌、丧歌、 祭奠歌和巫咒歌。婚礼歌和收获祭歌采用舞歌和抒情歌的形式或曲调;丧歌则别具风格,音调、速度和演唱形式都 和舞歌与抒情歌不同,例如卑南的《悼歌》,就是在初春,由村中老者带领青年们为过去一年内逝去的亲人吊唁而演唱。曲调开始三个小节的主题材料由大小二度与十三度音程连接而成,情调悲凉。
文学
据刘登翰先生等主编的台湾文学史》介绍,台湾省高山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民族文化蕴涵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反映他们民族起源、生产斗争、风俗习惯与历史发展的神话、传说和民歌,但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作为一个潜在的文化基因,直到以后大陆来台的文人进行采风,才展示原始住民的民族文化色彩。到了近年,受到世界性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才开始出现自己民族的作家。
民族作家如田雅各、莫那能、施努来、柳翱、郭建平等,他们都属于高山族多个分支民族。民族作家许多都是当地的知识分子,他们上过大学;但也还有个别的,未读过多少书,只是在民间演歌、作诗。田雅各,生于1960年,在高雄医学大学毕业。他的作品很受社会欢迎。他的《拓拔斯·搭玛匹玛》《最后的猎人》等,反映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揭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面临的种族危机;表现民族在社会中的矛盾,暴露本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遭受到的不平及其苦难的遭遇。莫那能写的长诗《燃烧》,表达一个高山族青年对本民族命运与前途的忧虑。长诗表现对殖民者西班牙人、荷兰人与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对民族歧视的不满,为民族友爱、尊重与和平而呼号。
反映高山族生活面貌的汉族作家,如古蒙仁、钟肇政等,他们的作品具有特色。作品有的描绘高山族受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冲击,反映古老住民的境遇;有的为高山族悲壮的历史放歌。
舞蹈
据相应文献记载,无论是祭祀活动、喜宴还是生日宴上,高山族人都会载歌载舞、共同庆祝。高山族有很多特色歌舞一直流传至今,以拉手舞、杵舞最为有名。随着时代的变迁,高山族传统民俗舞蹈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拉手舞
拉手舞是高山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舞蹈,可在节日仪式上表演,也可在平时自娱。日常跳拉手舞的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盛大节日时参加者可达数百人之众。跳舞时参加者围成一圈或数圈,多沿着圆圈或面向圆心进退,此外还有单排、双排、螺旋、龙摆尾等队形。舞蹈中通常由一位歌舞能手担任领唱,所唱歌词多是歌颂祖先、赞美英雄、祝贺丰收、鼓励生产、歌唱团结之类的内容。
杵舞
杵舞是古时高山族人在用杵臼米时留下来的一种劳动娱乐方式,也称为杵音、杵乐或者杆歌。杵舞的乐器十分独特,由不同长度、重达几斤的大木杵组成。大木杵在石板上敲击,不同木杵代表不同音阶,多根合敲,就可以演奏出一首动听的曲子。由于高山族人民以种植茶叶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因此他们也将茶文化融入杵舞之中,采茶叶、筛茶叶等的动作被提炼加工,后构成了杵舞的一部分。
乐器
嘴琴长约十厘米,宽约二到三厘米,用竹削成薄片,中央开一细长的小孔,孔的一端,镶上极薄的铜舌,竹片的右端结着线绳,左手将凸面放在口上,右手轻轻地拉动线绳震动铜舌便发出声音,和呼吸配合起来就成为了音律。
鼻笛是用长约三十七到三十八厘米的两根竹笛绑在一起,用鼻孔吹的乐器。这种乐器在曹人地区很流行。
弓琴形状似胡弓,弓弦用月桃草的纤维制成,下端用左手握紧,右手拇指和食指拨弄弓弦变发出音律来。
杵乐是具有高山族独特风格的音乐,尤以日月潭附近的杵乐最为著名。每当月明星稀的夜晚,妇女们便三三五五地聚在门前的石臼旁,手执长杵捣米。长杵一上一下发出铿铿锵锵的声音,伴着清脆悦耳的歌声随风在湖上荡漾,余韵袅袅,美妙动人。
科学技术
造船
高山族造船技术技术最出名的是邵人的独木舟和台湾雅美人的拼板舟。台湾雅美人认为船是男人身体的一部分,造船是男子神圣的使命,女子不能参加。造船有一定的季节,有雕刻的渔船在七八月建造,没有雕刻花纹的白船在十一十二月建造。一般造船需要3个月,若精雕细琢可能需要5个月。船的种类分为大船和小船,大船长十余尺、宽二三尺,小船长五六尺、宽二尺。大船有六人船、八人船与十人船;小船有一人船、两人船与三人船。船的使用期限一般为3年,长者可达5年。
农耕水利技术
高山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宝贵的农耕与水利技术,通过观察自然物象变化与征兆展开农耕。如台湾雅美人独具特色的水渠系统,水渠将溪流引入水田,渠底用大卵石和生石灰造成。大的水渠有石砌的堤坝和渠道,横列于村落水田上方,用支渠将溪流引入水田。台湾雅美人的水渠系统,把每条山溪整理成大小水渠,不仅灌溉了农田,还预防了水患。
历法
高山族各族群的历法都是太阴历法,用各种植物的生长时间作为提示。布农人居住在高寒山地,必须严格遵守农时,如果稍有延误,一年的辛勤劳作就会毁于一旦。他们的历法是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复杂自然规律的概括。台湾雅美人认为飞鱼是天神恩赐,每年定时自天上之海游至地上之海,累到兰屿附近。因此,岁时历法以飞鱼文化作为主轴,季节的划分与飞鱼捕捞的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季节都有固定的生产作业和行事历
手工艺
高山族的手工艺制作很发达,大致包括纺织、刺绣、琢珠、木作、雕刻、制陶和编织等技艺。排湾、鲁凯、阿美族群的陶器,排湾、鲁凯、雅美、卑南等族群的木雕,排湾、鲁凯、卑南、泰雅族、赛夏等族群的夹彩织布,泰雅族、排湾和鲁凯族群的缀珠工艺,排湾、鲁凯族群的贴布和刺绣都堪称艺术精品,同时各族群都很擅长饰物制作和编织。高山族人还擅长雕塑和绘画,尤以排湾族人最为出色。他们在各种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以至住房和独木舟上都会雕刻或画着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有人物、动物、花卉和各种几何形纹饰,不仅美观,也反映了他们狩猎、劳动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体育
高山族不同的群族具有不同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一些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宗教文化色彩,有的又与传统婚俗、大丰收等密切相关,这些体育活动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沿革。
背篓球
背篓球又称背篓会,原是高山族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形式,逐步发展成传统体育项目。在台湾省,高山族许多族群每逢喜庆佳节,都举行以槟榔为球,以竹篓为篮的球赛。
台湾省高山族,在庆祝劳动丰收、婚宴典礼、春节、祭祀礼拜等重要节日时,都会有背篓球。每当春节时,高山族人都聚会在一起,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并即兴表演背篓投球。当背篓球开始,头人将红布一晃,未婚男女就迅速散开,小伙子每人选中1棵槟榔树向上攀登,采摘槟榔。头人再一晃红布,背背篓的未婚女青年就跑到树下,于是小伙子便开始向自己心爱的姑娘的背篓里投槟榔。头人再见红布,姑娘们开始奔跑,小伙子们从树上跳下在后面追赶,按规定需和姑娘保持4~5m的距离,并不断地投掷槟榔。姑娘中意小伙子便徐步不前;若不中意,则把投中的槟榔倒出来,继续向前跑。
节庆中背篓球不仅仅表达高山族人对两性爱情的美好的向往,还诠释了高山族人对自由空间的热爱和自由心情的追求。背篓球是高山族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刺球
高山族流传着一项独特的球戏称刺球,又称“竿球”“判球”“顶球”“卡隆不”球,也称“托篙”。“托篙”系汉语闽南语借词,是“描竹竿”的意思。这项娱乐活动源于一种叫“竹竿祭”(五年祭)的古老祭祀仪式。作为体育运动,每次参加刺球者为十几个人。刺球活动多流行于卑南人和排湾人。
据考证,刺球是由猎头祭仪演变而成的。高山族历史上有猎头以祭神灵,馘首者视为豪杰的习俗。猎人头的也称做出草。台湾省少数民族除雅美族人外,历史上均有猎首之风。起初,当他们猎首回来时,要用人头来从事祭祀活动,一是告慰亡灵,祈祷被杀的人不要报复。二是祭祀神灵口,以预测来年的收成如何。高山族猎人头是刺球最早的雏形。后来高山族以猎取动物的形式来代替“人头”演变为用草、藤、竹编的“藤球”代之,祭祀意义日见淡薄,这一变化过程大致在清朝完成。清人黄叔礅卷七《台海使槎录·番俗六考》也记载了,刺球在清朝有的地方已经成为高山族聚众集会的一项民俗。比赛时社人各持长竿,一人将藤球抛起,众人以长竿竞相刺之。
发展现状
社会制度
1945年以来,台湾省地区当局进一步迫使山上的高山族下迁定居,并以法治程序确立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将高山族原有的部落与部落制度予彻底破坏。随之建立的是以乡、村、邻为基础的地缘管理机构,乡长、村长、邻长初期由上级政府委派或指定,后来则由民众选举产生。每个乡都有农会,农会自主决定种植和管理。另外又设有管理户籍及治安的警察派出所,至此传统的部落组织已完全解体,完成了向地缘政治的转型。
经济
高山族现已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原始农业与狩猎采集经济。1945年后,穿越中央山脉的东西横贯公路的修通,给居住在这些区域的高山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台湾省地区当局为了安置退役军人,在公路沿线建立了大型的农场、林场,附近的高山族人受其影响纷纷转向定居农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高冷蔬菜、温带水果的推广,使得经济作物的种植逐渐成为高山族在农村的主要产业,水果、花卉、茶叶、香菇等多种作物的种植取代了原有单一的粮食种植。
21世纪后,后工业社会意识在台湾省地区兴起,观光旅游产业在台湾地区蓬勃发展,高山族地区风光峻秀、人文独特,借此扩展了自己的旅游业市场,并逐渐成为一些地区在经济上的支柱产业。
文化
高山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开始产生裂变,具体表现为民族语言的流失、物质文化的现代化等。1945年以后,台湾省地区当局在高山族的民族地区广泛设立学校,推行小学及中学(初中)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均用汉语教学,加之汉语在社会中的流行与运用日益扩大,高山族的民族语言已趋于消失尽。
高山族的物质文化也发生了很大变迁。他们的传统食物结构、饮食基本与附近的汉民趋同,饮酒现多为啤酒。服饰均已与汉族相同,对传统民族服饰能纺织或制作者已属稀有。住房基本材料已全部改用水泥和砖,屋顶用水泥预制板或铁皮,室内家用电器普遍皆有。公路遍及村落,连接干线、省道,富有家庭有小汽车,一般家庭有摩托车。
著名人物
历史人物
摩那•罗达奥
摩那•罗达奥(1882—1930)高山族。台湾中南部南投县仁爱乡雾社地方马汉博社首领。1930年台湾雾社起义的组织者和总指挥。
雾社地区位于台湾岛中部,雾社部落属高山族泰雅族人的一支,由11个社组成,他领导了6个社的1236人直接参与起义,起义的第一天就杀死137名日本人,并重创6人、轻伤12人,摧毁了一个警察分室和12个警察所。这场起义迅速传遍世界,起义者得到了海峡两岸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持和声援。但在11月18日,日本侵略者出动十多架次飞机对起义军据守地施行了国际法明文禁用的毒气,将参与起义的包括妇孺在内的一千多名群众几乎全部毒死于山谷中,以摩那•罗达奥为领袖的起义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阿禄
阿禄(?—1874)清台湾琅峤(今恒春)牡丹社人。番族(高山族)。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军在琅峤登陆,进攻龟山、竹社、凤港、石门一带,阿碌父子率部众奋起抵抗,在石门要隘战斗中牺牲。由于番族人民坚决反击,日军留侵占区半年,不敢前进。
现代人物
胡德夫,台湾省民谣之父、台湾省的鲍勃·迪伦、台湾省流行音乐的活化石。哈古(陈文生),雕刻艺术家。
参考资料
概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6-18
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国家统计局.2023-10-30
高山族节日活动.民族网.2023-10-15
历史沿革.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6-20
发展现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6-18
流求国历史词典解释.词典网.2023-10-30
风俗习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6-20
高山族拉手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0
高山族科技.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11-14
高山族背篓球运动的历史变迁与运动形式.中国知网.2023-10-15
405.中国科普博览.2023-10-30
阿碌_阿碌介绍_阿碌历史知识_阿碌历史词典.词典网.2023-11-14
胡德夫:“声生不息”的“台湾民谣之父”.微信公众平台.2023-10-30
图说台湾:哈古和他的卑南木雕.新浪网.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