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季风
西南季风(southwest monsoon)是盛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的夏季风,源自印度洋和南海。
西南季风形成于南半球高压带下降气流向北吹向赤道低压带时,地球自转使得原本的南风偏转为东南风,即东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也向北移动,跨越赤道到达赤道与北纬10°之间地区。在那里,受地球自转和北部低气压中心的影响,东南风转变为西南季风。
西南季风主要影响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为当地带来充沛的降水,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水源。然而,由于其到来的时间和强度不一,西南季风也可能导致旱涝灾害。此外,西南季风还会影响中国的西南和华南地区,有时甚至会向北延伸至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引发暴雨。
形成和特点
形成
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信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以印度季风为例,冬季信风带南移,赤道低压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信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而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是一个低温高压区,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
在季风的影响下,南亚也是冬干夏湿,但是它和东亚季风有一个明显差别,即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因为冬季亚洲南部远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西藏高原的阻挡,再加上印度半岛面积较小,纬度较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冬季风不强。相反,夏季印度半岛气温特别高,是热低压中心所在,它与南半球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大,因此南亚的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特点
(1)西南季风变化的特征周期以41ka和23 ka周期为主;
(2)西南季风水汽输送以纬向为主;
(3)主要盛行风向为西南风,有着明显的雨季干季相互交错的特征;
(4)西南季风属于热带季风,西南季风的主体区域地处0。~30。N之间,具有全年温度较高的特点,是一支夏季风势力强大的季风系统,与中高纬环流及其相关联的冷空气活动关系较小。
影响范围
长期以来,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区普遍被认为是以红河大断裂为界,分为来自西太平洋北部湾的东南暖湿气流形成的东南季风气候区,以及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西南季风气候区,或者直接以昆明市准静止峰的多年平均位置为界,以西为西南季风区,亦为印度热带季风区,以东为东南季风区但在近期的研究中,这一分界线将重新被确认: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位于西至97.50E、东至142.50E的东亚地区。夏季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交汇区中,太平洋净水汽贡献率向西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印度洋净水汽贡献率的空间分异规律较太平洋的复杂,但大致向东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位于云南省,极具代表性的、以纵向山系和大河为主体特征的纵向岭谷区的水汽就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研究发现,6月、7月云南区域内印度洋净水汽贡献率远大于太平洋水汽,云南区域主要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8月时,云南区域内太平洋净水汽贡献率逐步超过印度洋水汽,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