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
赤潮(红色 tide),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红色幽灵”,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界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灾害性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根据其引发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常见有红色或砖红色、绿色、黄色、褐色等。
关于赤潮现象最早的描述出自于《旧约·出埃及记》,其中记载:“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书中将赤潮描绘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一种灾难。中原地区最早的赤潮记录可能为1933年发生在浙江省镇海一台州一石浦镇沿海一带的夜光藻、骨条藻赤潮。在早期研究中,往往采用和海水颜色变化相关的词汇来介绍赤潮,如赤潮、褐潮、绿潮和金潮等。赤潮的成因有内因、外因两类,内因是赤潮生物本身的存在并过度繁殖;外因是气候、地形、物理、化学、生物等外部因子的诱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海水水体颜色异常、发黏、透明度降低、温度升高、高化学耗氧量、高营养盐等。赤潮类型的划分标准较为多样,常见的标准有根据赤潮的毒性、成因和来源、发生区域的地理特征等,可以将赤潮分为无毒无害型、无毒有害型、鱼毒型、有毒型;外来型和原发型;河口型、近岸型、内湾型、外海(或外洋)型等。
赤潮作为一种灾害性生态现象对海水养殖、人体健康及水域景观等都有着严重危害,其危害方式及程度因种类、季节、海区及成因不同而不同,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之一。为了减少赤潮的危害,人们建立海洋环境环境监视网络以加强赤潮监视,开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利用社会教育和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海洋环境。
定义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界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灾害性生态现象。
目前对赤潮的定义仍不统一,如在1985年的中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赤潮定义为“由双鞭毛虫门(鞭毛藻)引起的海水变色,每随甲藻周期性大量增殖而出现”。在1987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赤潮定义为“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1990年,《大美百科全书》将赤潮定义为“海洋中含有大量有机化合物,使海水泛红,鱼类因水中浮游生物,尤其双鞭毛虫门过多而至死的现象”。1991年,《海洋世界百科全书》将赤潮定义为“甲藻的大量繁殖或高度富集,毒化表层水体造成的现象”。赤潮不仅是双鞭毛虫门浮游生物引发的,某些硅藻、蓝藻、隐藻、针脆藻(Raphidophyceae)等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界及某些细菌都可以大量繁殖和聚集而形成赤潮。因而,齐雨藻、梁松、张小浸、华泽爱等一些中国赤潮专家则给赤潮定义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目前,世界上多数学者对赤潮扼要定义为“有害藻类的水华(Humful Alge Bloom,HAB)”。
研究历程和命名
赤潮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被居住在红海海滨的古埃及人发现,海水会在一夜之间变成红色,海水中会浮起死去的鱼虾,人们把它当做神在发怒并虔诚地记录下来,称之为“赤潮”,例如最早描述海洋中赤潮现象是出自于《旧约·出埃及记》,其中记载:“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中国对赤潮的记载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尽管当时并未使用“赤潮”这一现代术语,但相关的自然现象在古籍中已有描述,《姑苏志》《嘉定县志》等方志、《耳中人》等志怪小说中均提及了水域突然变红的现象;在日本,腾原时代和镰仓时代同样有赤潮方面的记载。
1803年,法国人马克·莱斯卡波特(Marc Lescarbot)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美洲原住民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青口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年至1836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在《比格尔号航海日记》(The Voyage of the Beagle)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海面发生的由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赤潮的发生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而次数增多。1916年至1948年期间,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沿岸只发生过3次,但在1952年至1964年期间几乎年年发生;在日本1955年以前,濑户内海(せとないかい)几十年间仅发生过39次赤潮,后随着仅1976年就高达326次之多,东京湾(とうきょうわん)、伊势湾(いせわん)等其他浅水海湾,自1963年以来也频繁发生赤潮,夏季尤为严重;印度洋的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 Coast)、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沿岸、智利和秘鲁沿岸、南非的沃尔维斯湾(Walvis Bay)、荷兰沿岸等许多海区都曾多次发生赤潮。
早期海洋学研究主要关注由藻类大量增殖或聚集导致的海水颜色异常变化,强调其异常性和偶发性并往往采用和海水颜色变化相关的词汇来介绍赤潮,如赤潮、褐潮、绿潮和金潮等。自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重心转向藻华造成的毒性和危害效应,有害赤潮和有害藻华等概念逐渐得到认可。后又转向双鞭毛虫门等有毒鞭毛藻类得研究,推动了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体系。
1992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和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等国际组织先后成立了多个赤潮工作专家组,倡导开展赤潮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
1998年,在IOC和SCOR联合支持下,“全球有害藻华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计划(GEOHAB)”启动,计划先后围绕“富营养化系统中的有害藻华”“层化系统中的有害藻华”“上升流系统中的有害藻华”“峡湾和海湾中的有害藻华”和“底栖系统中的有害藻华”设置了5项核心研究计划(Core Researchproject,CRP),在美国、中国、欧洲和亚洲也启动了相应的区域和国家研究计划,如欧洲海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计划(EUROHAB)、亚洲海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计划(GEOHAB-Asia)、美国海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计划(ECOHAB)、中国海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计划(CEOHAB)、菲律宾海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计划(PhiHAB)等。
形成
形成条件
赤潮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主要成因包含两个方面即内因、外因,内因是赤潮生物本身的存在并过度繁殖;外因有气象、化学因子、地形、营养物质、洋流影响、人为因素等。
内因
赤潮生物存在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在中原地区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也被称为“赤潮生物”,其中包括硅藻24种、双鞭毛虫门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界1种。在中原地区,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分别为夜光藻、红色中缢虫、束毛虫藻、长耳盒形藻、威氏海链藻、中肋骨条藻、浮动弯角藻、短弯角藻、柔弱角毛藻、聚生角毛藻、角毛藻、尖刺菱形藻、地中海指管藻、二角多甲藻、具齿原甲藻、短裸甲藻、红色裸甲藻、微型裸甲藻、菱形裸甲藻等。其中,主要的赤潮种为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和具齿原甲藻,这3种占有记录赤潮种的82.4%。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其密度未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尚未形成赤潮。
外因
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都属于是赤潮的重要诱因。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等,通常会导致赤潮的形成。当海水温度在20-30℃时,是赤潮发生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封闭半封闭的浅海或内海的地形通常利于赤潮生物的繁衍。这类地区风力小、海水流速缓、水体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低,会使得该地区富营养化明显。如日本濑户内海在1976年一年内暴发赤潮高达326次。
洋流能加速赤潮生物在地域上的扩展。近岸有上升流的地区,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次表层水和底层水带到表层,导致表层海水富营养化并把赤潮生物的孢囊带入海水表层,从而使它得到充足的光照条件和营养物质,促其萌发。
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海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
海水中的营养盐类(主要是氮和磷)、微量元素(铁、锰)及某些特殊的有机质(维生素、蛋白质)是赤潮生物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满足了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需要,成为赤潮暴发的基础。
由于生产生活废水的增多,加之环保法规不健全、环保措施不得力,大量含氮、磷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流入河湖,最终使得流入海洋,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前,赤潮主要发生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沿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则波及了世界几乎所有沿海国家的海域。
发展周期
赤潮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仅为数小时,长的则可达十天甚至数个月。研究表明,赤潮的生消过程基本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起始阶段、发展阶段、维持阶段和消亡阶段。在赤潮发生过程中,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赤潮的发展过程。
起始阶段是赤潮生物的生物量缓慢增长的阶段。在特定海域,赤潮能否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控制因素:生物控制因素即为赤潮生物种源,包括营养细胞核孢囊;化学控制因素包括营养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的存在形态和浓度;物理控制因素包括水体垂直混合和水温等。
赤潮的发生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赤潮生物的种源必须充足;其次,捕食者对赤潮生物的捕食压力降低;此外,海洋中氮、磷等营养盐的丰富供应,为赤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如果赤潮生物的种源是孢囊,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孢囊的集中萌发,而水体的垂直混合则有助于营养细胞获取营养,加速增殖,并使新萌发的细胞更容易扩散到整个水体中。当赤潮生物的繁殖速度超过了由于沉降、溶胞和动物摄食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损失速率时,赤潮就会发生。
发展阶段又称为“形成阶段”,是赤潮生物的生物量指数增长的阶段。在此阶段,赤潮生物基本适应了所在区域的水温、盐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在缺少捕食者和竞争者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增殖。在这一阶段,赤潮生物量随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呈指数增长趋势,可以达到主要有可利用营养盐和微量元素等所决定的最大生物量,适宜的生物学特性和有利的环境条件促使它们相对高速增殖并很快发展成为赤潮。
维持阶段又称为“持续阶段”,是赤潮生物的生物量最大的阶段。在此阶段,赤潮的持续时间主要受水体物理环境一水团的稳定性、各种营养盐的丰富程度一表层内异养过程产生的营养盐和赤潮生物过量吸收的营养盐再分配的影响。其中水体稳定性的作用最为突出,极易受到风、潮汐、海流等影响而导致赤潮的持续性发生变化。如若此阶段海面风平浪静,水体垂直混合和水平扩散较弱,营养盐、微量元素、光照、水温等物理化学因素稳定,则赤潮持续时间将会较长。
消亡阶段是赤潮生物的生物量下降直至消亡的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水体水平扩散和垂直混合的加剧,使得赤潮生物趋于分散。在这一阶段,由于营养盐耗尽、水温等的变化、赤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以及其他生物的摄食压力增强和浮游生物间竞争性激烈等导致赤潮生物的沉降、死亡、分解,最终引发赤潮生物的生物量急剧下降而导致赤潮消失。同时,由于环境条件的不适导致赤潮生物的孢囊形成。
主要特征
感官特征
赤潮发生时水体的颜色、透明度、气味等会产生明显变化。
赤潮的特征可以从海水的颜色变化和物理性质的改变中观察到。海水在赤潮发生时可能会出现多种颜色,包括但不限于红色、红褐色、黑褐色、棕黄色、绿色、黄褐色以及乳白色等,以及出现海水发黏等物理性状是发生赤潮的特征。
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色是评估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们也与赤潮的发生有关。当虾池的透明度维持在20-30厘米,且水色指数在19-20时,这可能是赤潮发生的征兆。若透明度进一步降低至20厘米或以下,且水色指数超过20,这可能预示着严重赤潮的风险增加。
海水产生恶臭,海面上出现死的鱼、虾、贝等,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表征。
理化特征
赤潮发生区域的营养盐浓度相对较高,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相对较低。这表明富营养化状态是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如2002年中国东海赤潮高发区的溶解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7.93±2.46μ摩尔L-1、0.59±0.11μmol.L-1和15.34±3.23μmol.L-1,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节高于春夏季节。此外,无机氮、无机磷、可溶性锰、可溶性铁和羟钴胺素、叶绿素a浓度(Chl-a)等在赤潮发生前后也有着显著的含量变化。
在光谱方面,赤潮与正常海水的光谱差异主要在687-728nm波段的特征反射峰,其中红光波段的反射峰由吸收、后向散射以及叶绿素荧光共同控制;赤潮种类间存在显著的光谱差异,特别是红色中缢虫赤潮的第二反射峰波长大于720nm,与其他赤潮有明显区别。此外,赤潮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Chl-a)、海水表面温度(SST)及波段光谱信息(如Rrs比值、nLw比值)在赤潮发生前后也有着明显变化:当赤潮发生时,叶绿素a浓度急剧升高,赤潮退去后平稳下降;海水表面温度变化平稳;部分波段光谱信息在赤潮严重时有极大值。
生物量特征
赤潮的主要相关生物种类包括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等。
研究表明,塔马亚历山大藻在与某些海洋细菌共同培养时,其生长会受到抑制,这可能对控制有毒赤潮有一定的帮助。
棕囊藻赤潮的爆发是由海洋环境变化和棕囊藻自身特性共同决定的。特别是高浓度的氮、磷、铁、锰等营养物质,以及对可溶性无机氮的高需求量,为赤潮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研究显示,海洋原甲藻在适量氮存在的条件下易于形成赤潮,其生理特性使其能够快速生长并累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当外界氮源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时,细胞内储存的蛋白质可用于维持指数生长。
中肋骨条藻、夜光藻、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等赤潮生物在中国近海海域广泛分布,其中中肋骨条藻为高频赤潮引发种,夜光藻在近岸及近远海海域都有分布,东海原甲藻主要分布在黄海和东海的近岸和近海海域,米氏凯伦藻分布较为广泛但出现的站位较少。
主要类型
关于赤潮的分类,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分类标准不同。
按照是否有毒性划分
无毒无害型赤潮是一种某些赤潮藻类数量增多,但对养殖水产品和人类均无毒性的赤潮。该类赤潮通常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反而可能促进养殖水产品生长,如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圆筛藻(Coscinodiscus)、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等引起的赤潮。
无毒有害型赤潮是一种对人类无害且也不产生毒素,但对鱼类及无椎动物有害的赤潮。该类赤潮中的一些藻类在分解时产生大量对养殖生物有毒的物质并消耗水中溶解氧;某些种类,如硅藻中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会生长出可破坏鱼鳃的长刺,使鱼类窒息致死;某些藻类呈胶团状,如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会黏附于鱼鳃,引起鱼鳃气体交换能力减弱,令鱼类因机械性窒息死亡;一些赤潮生物的死亡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并放出硫化氢和甲烷等对鱼类有害的物质等,导致养殖生物大量死亡。
鱼毒型赤潮是指对人无害,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毒的赤潮。这类赤潮生物能产生对鱼类毒性极强的毒素,可在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2小时)造成大量养殖的鱼类死亡,但此尚无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报道,如米氏凯伦藻赤潮、球形棕囊藻赤潮和海洋卡盾藻赤潮等。
有毒型赤潮是赤潮生物可产生毒素,毒素通过食物链在水产品中积累,最终令人类中毒的一类赤潮。这类赤潮可产生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西加鱼毒(CFP)等毒素。产生麻痹性贝毒素的赤潮藻类有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等;产生腹泻性贝毒的赤潮藻类主要是尖鳍藻(Dinophysis acuta)、渐尖鳍藻(Dinophysis fortii)、圆鳍藻(Dinophysis rotundata)、利马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等;产生神经性贝类毒素的赤潮藻类主要有双鞭毛虫门中的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产生记忆缺失性贝毒的赤潮藻类为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伪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seudodelicatissima),它们多为硅藻中拟菱形藻属的一些种类;产生西加鱼毒的赤潮类为某些有毒的底栖或附着甲藻,如有毒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 toxicus)等。当人类误食被有毒型赤潮染毒的水产品后会引起消化系统、心血管或神经系统中毒。
按照生物特征划分
单相型赤潮又称单种型赤潮,是指赤潮发生时只有一种赤潮生物占绝对优势(占总细胞数的80%以上)的赤潮。中国的大多赤潮为单相型赤潮。
双相型赤潮是指两种赤潮生物共存并同时占优势的赤潮,也称两相型赤潮。
复合型赤潮是指有3种或3种以上的赤潮生物,且每种的数量(细胞数)都占总数量(总细胞数)的20%以上的赤潮。
按照起因来源划分
原发型赤潮是指某海域具备发生赤潮的物理化学条件,赤潮生物就地暴发性增殖所形成的赤潮。此类赤潮有明显的地域性,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当环境没有明显变化时,可以反复出现。因此当某种赤潮只在每天特定时间内出现于某些海域,应视其为同一起赤潮的时间延续,而不应认为是每天发生一起赤潮。如果赤潮生物发生更替,则另当别论。一般而言,在内湾发生的赤潮,大多属于原发型赤潮。
外来型赤潮则指并非在原海域形成,而是在其他水域形成后由于外力(如风、浪、流等)的作用而被带到该海区的赤潮,最常见的是束毛藻赤潮。外来型赤潮持续时间短,具有“路过性”的特点,因此易将同一起赤潮的迁移误认为是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起赤潮。
按照空间位置划分
河口区赤潮是指在河口区域形成的赤潮。淡水径流在该类赤潮的暴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夏季降雨之后,河流注入的淡水盐度低、温度高,赤潮生物增殖所需的营养盐、腐殖质、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大大增加。河流淡水和海洋盐水相互混合,导致河口区水体分层程度增加,向河口外盐度逐渐增加,表底层盐度垂直分布明显,使水体更利于赤潮的持续发展。
中原地区长江口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源要素在河口的时空分布不仅受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沉积过程的影响,也受到河口物理过程和地形特征的影响,海水中氮(N)、磷(P)、硅(Si)等营养盐浓度等值线在河口区的分布呈舌状;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河口(Galician rías)的研究也指出该地区赤潮同样受到河口特定地形、营养盐分布及多种浮游生物等条件影响。
海湾型赤潮是指在海湾区域形成的赤潮。引发该类赤潮的营养物质多来源于沿岸的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海湾区水交换能力差且封闭或半封闭型的海湾,水流缓慢,潮汐作用使得沿岸的有机化合物随潮汐的反复回荡,令底部营养物质推到沿岸,加剧海湾区域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积聚,同时沿岸的微量元素也易于进入海域,为赤潮生长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
外海型(又称外洋型)赤潮是指在外海或洋区上发生的赤潮。该类赤潮主要分布在滨内或滨外区,大多数出现在远离海岸且营养物质丰富的上升流区或水团交汇处,其赤潮生物主要类型为钙板金藻属(Gephyrocapsa),其被认为是地球上含钙最多的有机质。钙板金藻属最丰富的种类为颗石藻(Coccolithophores),该种赤潮生物在赤道到亚北极的广大浅海和陆架海均有发现,一直延伸到水温小于0℃的海域,其引发的赤潮叶绿素含量低,水体呈白色,具有较高的反射率,由其离岸较远,对海洋经济不会造成影响,但因其含有大量的钙而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外海型赤潮在中原地区只有少量报道推测,国家海洋局的海监船在巡航期间曾在距岸100千米的黄海中部海域发现过一次。
按照养殖区域划分
岸滩型赤潮是指因沿海滩涂养虾开发利用过度而形成的赤潮。引发该类赤潮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养虾废水、残饵和排泄物等。沿岸海滩的海水动力条件弱,污染物主要以潮汐作用聚集,稀释扩散速度慢,且海滩底泥易于保存和释放营养细胞,最终导致近岸海水富营养化而引发赤潮。此类赤潮发生的面积小,持续时间短,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大。
近岸型赤潮是指因人工养殖的滤食性贝类的大量排泄物和死亡个体堆积在海底而引起的赤潮。在引发赤潮的营养物质方面:海产养殖产生的排泄物和死亡个体在大量生物性堆积及高温、大风等异常环境条件下会加速矿化,并进入水体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赤潮发生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筏式养殖架及扇贝笼等为部分生物提供了附着基,附着生物的排粪也是赤潮生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之一。水体方面:大面积的人工水产养殖导致养殖水域食物链趋向简单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令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自我调节能力、抵御外界扰动能力减弱,容易爆发赤潮;吊笼和吊养的青口贝阻碍海水的正常流动,降低了海域水体的自净和自我调节能力,令有机污染物更容易在海底堆积使得海水富营养化;近岸养殖区的水体相对稳定,也有利于赤潮生物的聚集。
按照水动力条件划分
上升流型赤潮是指因上升流导致了海水富营养化而引发的赤潮。例如中原地区浙江近海因台湾暖流下层水向西北逆坡爬升而产生上升流,携带底层营养盐至表层;墨西哥湾海域因上升流将底部水域的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被带到表层。在拥有海水上升流的海域,上升流会携带底层营养盐至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导致了海水富营养化,上升流区及其边缘海水比较肥沃,进而引起浮游生物大量增殖。
沿岸流型赤潮是指因近岸水体的流动速度慢为主导因素形成的赤潮。沿岸水体的交换程度差,岸线为平直海岸,水体的运动方向与岸线平行,沿岸流型的海域在近岸污水排放或外部输入赤潮生物和营养物质后易发生赤潮。
按照营养状况划分
依赖富营养化
高密度赤潮是指在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使得赤潮生物暴发性增殖而引发的赤潮。
低密度赤潮是指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低密度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
不依赖富营养化
不依赖富营养化赤潮是指与海水中营养状况无关的低密度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
强度等级
赤潮灾害所造成的损害主要集中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三个方面。灾变等级和灾度等级是灾害分等定级的两个重要内容。前者是从灾害的自然属性出发反映自然灾害的活动强度或活动规模,后者则是根据灾害破坏损失程度反映自然灾害的后果。根据对中原地区多年赤潮发生的规模(面积)、造成的经济损失、贝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统计,将灾害等级定为五级。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的赤潮发生都很频繁。在中国附近海域,福建省沿海在2001-2008年共发生赤潮132起,累计面积为7530平方千米,其中无毒赤潮126起,有毒赤潮6起;在深圳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赤潮近年来的暴发频次大概以每年2.3%的幅度在增加。其中有害赤潮扩展较为迅速,例如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有害赤潮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在20世纪70年代仅知在欧洲、北美、日本附近的温带海域出现,但在90年代就扩展到了南半球;另一种产麻痹性贝毒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1988年仅发现于埃及,但此后在澳大利亚、意大利、爱尔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泰国、新西兰、日本、中原地区,以及北美地区也逐渐被发现。
中国分布
时间分布
由于中国早期有关记载海洋赤潮的资料难以找到,大多数学者将1933年发生在浙江省镇海一台州一石浦沿海一带的夜光藻、骨条藻赤潮作为中国首次赤潮记录。根据文献中收集到的资料统计,1933-1999年,中国沿海共记录了210次赤潮。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赤潮发生次数激增,面积也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中原地区平均每年约发生赤潮67次,其中2003年发现赤潮199次,是监测到的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2015年发现赤潮35次,是监测到的赤潮发生次数最少的年份:2005年赤潮发生累计面积为27070平方千米,是监测到赤潮面积最大的一年。2011年之后赤潮面积下降到1万平方千米以下,与21世纪前10年相比呈下降趋势,2018年和2019年面积也稳定在2000平方千米以下,且2018年监测到的赤潮面积最小。
中原地区海岸线长、纬度跨度大,从北到南跨过多个气候带,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每年赤潮高发的月份不同。南海海域因其全年气温、水温适宜,各月均有赤潮发生,但多集中于1-5月,特别是4月。东海赤潮大多发生于4-9月,尤其集中在5-6月,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极少有赤潮发生。黄海赤潮多发于7-8月,每年11月至来年3月几乎没有赤潮发生。渤海赤潮多发于5-9月,尤其是6-8月。总的来说中原地区各海区每年赤潮高发期有从南向北逐渐推迟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3-9月,尤其5-6月是赤潮的高发期。
空间分布
1980年以前,中国赤潮灾害主要发生在浙江省、福建省沿海以及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辽宁省大连湾等少数海域。但随着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整个沿海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赤潮灾害已经成为中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从2000-2019年中国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统计情况发现,东海海域,即上海市、浙江、福建沿海仍然是中国赤潮灾害的重灾区,该海区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均占中国赤潮灾害的一半以上。
渤海赤潮渤海赤潮主要分布在辽东湾的中部和西部海域、渤海湾和莱州湾的西侧黄河口附近。渤海赤潮的主要藻种有球形棕囊藻、裸甲藻和叉角藻。
黄海赤潮黄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黄海北部,即大连市至丹东市沿岸、烟台市、胶州湾、海州湾海域。黄海赤潮灾害多由无毒的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丹麦细柱藻和有毒的链状裸双鞭毛虫门引起。
东海赤潮东海赤潮多发生在马鞍列岛、嵊泗列岛、舟山市附近海域、三门湾、东矶列岛、渔山列岛、韭山列岛、南麂列岛、福建东山岛、海坛岛、厦门市附近海域。东海赤潮藻种主要包括无毒的具齿原甲藻、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以及有毒的米氏凯伦藻。东海赤潮主要集中在2个区域,一是长江口和杭州湾外海域,其中又以马鞍列岛北部的花鸟山和东南部的嵊山镇、枸杞一带海域最为频繁。该海域发生的赤潮规模动辄几百平方千米,大到上千平方千米的赤潮每年都有发生。二是浙江宁波至福建厦门沿海,这个区域赤潮多发区又可区分为沿岸海湾和近海。沿岸赤潮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象山港、三门湾、福建省东山岛、海坛岛、厦门市附近海域。
南海赤潮南海赤潮主要集中在珠江口外侧的香港岛、大鹏湾、大亚湾、红海湾、柘林湾以及南海岛附近海域。南海赤潮藻种主要包括无毒的中肋骨条藻和有毒的棕囊藻、多环旋沟藻。
影响
赤潮作为一种灾害性生态现象对海水养殖、人体健康及水域景观等都有着严重危害,其危害方式及程度因种类、季节、海区及成因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对海洋生态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中。赤潮发生时,海洋系统的平衡随之被干扰,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和海洋的正常生产过程遭到破坏,并进而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具体包括:某一种或几种赤潮生物的数量处于绝对优势,过度消耗水体营养物质,并抑制其他生物生长,造成一定海域的水体生物多样性锐减;赤潮生物大量繁殖且密集于海水表层,使得水下多种生物缺乏应有的氧和阳光,生存和繁殖受限,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导致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赤潮消散时,死亡的藻类变为向底层沉降,极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大量有机化合物在腐烂的过程中造成溶解氧的过量消耗,海底出现低氧甚至无氧区,厌氧菌随之大量繁殖,并产生硫化氢、氨、甲烷等有害物质,底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威胁底栖生物的生存;有毒赤潮产生的毒素会造成海洋原生动物界、鱼虾贝等海洋生物的死亡,并经由海洋食物链传递到较高营养级,导致高营养级海洋生物(如海洋哺乳纲或鸟类)中毒和死亡。
对海洋资源
赤潮对海洋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渔业资源的破坏上,其中的海水养殖业更容易因赤潮的出现而遭受灭顶之灾,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除因赤潮破坏海洋生态而带来的直接影响之外,还包括赤潮对渔场的饵料基础的破坏,渔业由此而减产;有毒赤潮藻种产生的毒素会对渔业的经济生物造成污染,使人们对水产品食用安全性产生怀疑,间接危害养殖业的发展,严重制约着海水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对人体健康
有毒赤潮藻种产生的毒素可以在滤食性贝类及植食性鱼类体内累积,造成水产品污染,毒素含量将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累积了赤潮毒素的鱼虾、贝类若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由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等造成的中毒事件在北美、西欧和亚太海域非常普遍,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的毒素比眼镜蛇属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据统计,1983年以来菲律宾有毒藻类造成的中毒事件,使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逾2000例,造成115人死亡;1987年南美危地马拉钱佩里科发生赤潮,并造成因误食含有此种毒藻的贝类而致26人死亡的事件。
对经济的影响
赤潮的爆发频率逐步增高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近海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有害赤潮导致的养殖鱼类、贝类、甲壳亚门生物的大量死亡事件在世界各地都有报道:1972年,日本濑户内海因赤潮事件损失71亿日元;1996年,墨西哥的环境问题中有45%是赤潮造成的,仅仅在贝类方面的损失就达几百万美元;1997年,南非西海岸的一次叉角藻赤潮造成了2000吨龙虾死亡,价值达5000万美元;2016年,在日本海域的数百种浮游植物中,有20多种有害物种对渔业造成严重破坏,浮游生物过度生长导致的赤潮造成的损害逐年严重,其中黄尾鲴和琥珀鱼的总损失每年可达数十亿日元;2022年,中原地区近海海域共发现赤潮67次,累计面积约3300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851万元。
赤潮的发生严重破坏了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使海岸海域使用价值降低,令旅游业受到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月中有17天或更长时间的赤潮,又增加了一天的涨潮,将使住宿行业的月度销售额下降1-2%,而餐饮业的月度下降0.5-1%。如2010年深圳市东部海域暴发了一起面积约15平方千米,持续时间长达20天的赤潮,导致接待游客下降50%,赤潮退去后才缓慢回升。此外,赤潮还会通过直接接触或食物链富集危害人类健康,进一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应对措施
监控措施
监测技术
通过建立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只监测以及浮标连续监测和台站、志愿者观测、实验室在内的立体监测体系,从而对赤潮高发海域进行高频率、高密度的监视监测,对监视监测的站、点以及项目、技术手段等进行改造和完善,逐步实现远距离、大面积、密集同步、长期连续、快速及时、高效准确的监测预警总体目标,提高赤潮的发现率和赤潮预报的准确率。
赤潮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为了有效监测和预防赤潮的发生,需要对特定的海域进行定期和定点的常规监测。这些海域包括河口海湾、沿海城市附近的海区、污水直接排放的入海口以及水产养殖区。监测的参数应包括水温、pH值、盐度、溶解氧(DO)、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三氮和活性磷酸盐等关键指标。对于已经出现赤潮迹象的海域,在进行常规监测的基础上,还应实施连续的跟踪监测,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可能导致赤潮的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已经发生赤潮的海域,除了进行应急的跟踪调查外,还必须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以期将赤潮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这种综合性的监测和应对策略对于赤潮灾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赤潮的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在国际上已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日本,其赤潮环境参数监测系统表现出色。该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包括观测站、驳船、自动测量仪器、自动取样装置以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系统内部装有各种分析仪器,能够自动且连续地监测一系列关键的环境参数,如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总磷、硅酸盐、化学需氧量、溶解氧、pH值、盐度、浊度以及叶绿素等。挪威的TOBIS海洋环境参数资料浮标配备了用于测量水文和气象要素的探头,集成发光藻类传感器、营养盐分析仪、溶解氧探头、放射性传感器,以及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的备用传感器通道,可提供多种海洋环境参数,并且能够提供海洋动态模式、海面溢油漂移模式以及迁移规律模式的信息,在内的海洋水质污染检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些监测技术和设备为赤潮的早期发现、预警和有效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减少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相关产业的负面影响。
在赤潮监测领域,除了实施常规监测和利用浮标进行自动连续监测之外,国际信息联网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特别设立了有害赤潮论坛,用以指导各国在赤潮研究方面的工作。此外,还成立了有害赤潮科技与信息中心,并建立了赤潮信息库,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赤潮监测与防治的信息交流。遥感技术在赤潮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能够探测到高叶绿素浓度的水域,并收集海流、水温等海水的物理化学信息。随着计算机算法的不断进步和对浮游植物光谱特征的深入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监测和识别多种赤潮现象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在大面积赤潮的监测中,遥感技术能够提供清晰的赤潮发展动态,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可能。目前,多种卫星平台和传感器,如地球静止环境卫星(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GOES)、海洋色扫描仪(Coastal Zone Color Scanner,CZCS)、海洋和大气飞轮光谱仪(Sea-viewing Wide Field-of-view Sensor)、地球资源技术卫星(Landsat Satellite)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监测大陆架和河口区域的水质状况。通过对收集到的物理化学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提前1至5天对海岸带的水质变化进行预测,从而为赤潮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这些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赤潮的有效监测和及时应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荧光遥测与有选择的现场观测也是研究河口和近岸大陆架水域浮游生物状态分布的有效手段。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都曾用遥测飞机获得过赤潮发生的有关信息。同时由于出现赤潮的海面水温略高于正常水温,因此还可利用红外辐射计来观测赤潮的范围和动向。
监测对象
赤潮的成功预测和预报需要对海区中存在的赤潮生物种类进行定性识别和鉴定,并对赤潮生物的数量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和监测。传统的显微观察技术主要依赖于形态学特征或超显微结构的研究和分析,通过人工方式直接进行赤潮生物种类的判别和丰度统计。尽管这种方法对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有较高要求,且难以实现实时监测,但在未知种群类型的生物识别和常见藻类的现场检测方面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是海洋赤潮生物定性及定量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近年来,赤潮生物检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包括:
建立多种技术的综合监测系统在海洋赤潮监测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例如结合光谱和图像分析、流式细胞法与荧光标记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赤潮生物的识别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在数量统计和分析精度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这种综合监测系统的建立,将为赤潮的有效预测和预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理化性质(水温、盐度、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微量金属Fe和Mn等)、气象(风速、风向、气温和气压)、海况(风浪和潮汐)等各种环境因子与赤潮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密切监视它们的变化,对于预测和研究赤潮至关重要。分析所有监测数据,研究不同种类的赤潮生消过程中气象、水动力、营养盐、海温、盐度等环境数据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赤潮浮游生物生长的关系,可以深入认识这些参数对赤潮的影响。赤潮监测应特别考虑海水中的营养盐(N、P、Si)、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水色、pH、微量重金属Fe和Mn、叶绿素a等因子的监测。一般应对各个环境因子实行定时、定点监测,观察水质长期变化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先后发展了对各个环境因子的连续、在线监测技术,更及时、更直观地观察水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预测预报方法
目前用于赤潮预测预报的方法很多,但综合起来可以分为3类:经验预测法、统计预测法和数值预测法。
经验预测法是一种基于赤潮发生过程中环境因子变化和赤潮生物行为规律的预测方法。当赤潮发生时,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环境指标的变化,例如表层水温的升高、海水颜色的变化、透明度的降低、pH值的突变、海水表层与底层溶解氧(DO)的显著差异、硫化氢(H2S)浓度的增加以及海水出现腥臭味。此外,海面上还可能出现漂浮的死鱼、虾、贝类等生物。除了这些环境指标,赤潮生物的细胞密度、活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物学特征也可用于赤潮的预测。
统计预测法是一种在赤潮预报中显示出较强能力的分析方法,它通过综合考虑多个与赤潮发生相关的因子。这种方法通常基于多元统计技术,包括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对大量的赤潮生消过程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识别出控制赤潮发生的关键环境因子,然后应用特定的判别模型来预测有害赤潮的发生。
数值预测法是一种基于有害赤潮发生机理的预测方法,它通过构建物理化学生物耦合的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赤潮从发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高潮、维持和消亡阶段。例如,大鹏湾赤潮生态仿真模式就是建立于海洋动力学和赤潮生物动力学基础上的一个模型,它在赤潮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模式由水动力学、扩散和生物动力学三部分组成,综合考虑了潮流、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对赤潮过程的影响,并能够再现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的某些特征。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建立多种模型,包括赤潮生态动力学模型、赤潮生物群增长模型、透明度监测赤潮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旨在提高赤潮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赤潮的监测和预报需要依赖于多层次的海洋观测系统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其中,多层次海洋观测手段是关键,建立有效的海洋综合观测系统是实现赤潮预报的必要条件。通过这些综合观测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和生物过程,从而为赤潮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防治措施
为尽可能降低有害赤潮可能导致的危害,需要建立和发展赤潮的应急治理技术,消除在养殖区、旅游区等敏感区域赤潮灾害的发生。针对赤潮的应急治理可以采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一种赤潮治理方法是撒播黏土法,这种方法使用混凝剂,如铁盐、铝盐和黏土,来促进赤潮藻类的沉淀。研究表明,使用改性黏土可以显著增强对赤潮生物的絮凝效果,并且能够吸附水体中过量的营养物质,例如氮(N)、磷(P)、铁(Fe)、锰(Mn)等,从而破坏赤潮生物生存和繁殖所需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黏土中加入聚羟基氯化铝后,其去除赤潮生物的效果可以提高近20倍。
其机理主要为依赖于吸附作用,通过黏土颗粒碰撞聚集增大,使其本身快速沉降,并清除携带的藻类;吸附在藻类表面的黏土也会影响藻类的生长和运动;黏土中溶出的铝离子对赤潮生物细胞具有毒性,导致藻类细胞死亡并沉降。
药剂法包括利用化学药物(硫酸铜)直接杀灭赤潮生物的无机化合物药剂法,以及使用有机除藻药剂来杀灭赤潮生物。有机除藻剂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并可能对非赤潮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使用成本也相对较高,使得有机除藻剂难以直接应用于海洋赤潮的治理工作。
生物防治以科学的赤潮治理策略强调预防为主,坚持防治结合原则,如保护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会对减少赤潮的发生产生积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防治逐渐显示出其潜在的优势,该种措施涉及分离和利用能够有效控制赤潮藻类生长的生物,通过它们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人工养殖的某些海藻(如铜藻和江篱藻),在生长旺盛期能够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赤潮易发的富营养化海域进行这些藻类的大规模养殖,并在其生长高峰期及时进行采收,可以有效地降低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从而减少赤潮的发生。
羟基自由基[一OH]是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以其快速的反应速度和强大的氧化能力而著称,被认为是一种净化环境的绿色氧化剂。羟基自由基通常由水和氧在外部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经过氧化分解后又能够还原为水和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残留物,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高浓度下,羟基自由基可以作为天然的、理想的绿色杀菌灭藻药剂,避免了化学药剂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残留和污染问题。此外,羟基自由基药剂在制备期间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不会生成废物或附加物,且不需要使用催化剂等辅助物质,是一个极为清洁和环保的生产过程。
利用动力或机械方法搅动底质,促进海底有机污染物分解,恢复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海区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长期预防
为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类的健康,就要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结合实际情况,为预防赤潮灾害可采取以下措施及对策。
海洋富营养化是赤潮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沿海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工农业发达,污水排放量巨大。据统计,沿海地区每年向海洋排放的污水量接近70亿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预计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污水超标排放,是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一环。根据国家制定的海水水质标准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所有排放入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必须经过处理,以满足排放标准。这包括对含有大量有机化合物和富营养盐的污水进行严格管控,以及在工业集中区和人口密集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
海洋环境的全面监视需要整合国家和地方力量,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通过扩大监视覆盖范围,可以及时收集赤潮及其相关污染信息。特别是对于赤潮多发区域和近岸水域,需要进行严密监视,以便及时发现并应对赤潮现象。尽管没有完善的预报模型,但加强赤潮预报模型的研究,深入理解赤潮的发生机理,对于减少赤潮灾害的损害至关重要。这需要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并在赤潮发生时进行跟踪监视监测,有助于理解赤潮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不合理布局可能导致环境恶化。因此,开展海洋功能区规划、科学指导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公众对赤潮的认识和抗灾防灾意识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科普宣传,可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重要事件
2005年,佛罗里达近海发生了一次持续18个多月的赤潮,称之为佛罗里达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赤潮。当今赤潮持续时间动辄几个月甚至一年,与以前报道的赤潮暴发几天、几周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原因很多,除了气候因素之外,充足的营养补充应是其维持生长的必要条件,由此也反映出近海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5月至6月,中国福建近岸海域发生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赤潮,影响面积近300平方千米,导致养殖鲍鱼大面积死亡,经济损失达20亿元人民币,创了当时中国近海因赤潮导致的经济损失之最。
2015年,北起美国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南至墨西哥沿岸暴发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拟菱形藻赤潮,海水中的神经毒素软骨藻酸(Domoic acid)突破历史记录,导致美国政府长时间禁止商业捕捞太平洋大竹蛏(Pacific razor clam)、太平洋黄道蟹(Rock 绣花脊熟若蟹)、珍宝蟹(Dungeness crab)等海洋生物。该赤潮6月份在加利福尼亚州近海开始形成,逐渐向北蔓延,至8月份已蔓延至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北部沿海,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2016年,全球第二大三文鱼出口国智利,因赤潮导致全国12%的养殖三文鱼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多亿美元,给智利近海养殖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由此引发社会动乱。
2017年10月,美国佛罗里达州近海暴发了近十年来持续最久、灾情最严重的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赤潮,持续时间达15个月之久,截至2018年8月当地政府已清理海滩上因赤潮死亡的海洋生物两千多吨。
2024年12月中旬,广东省在内的华南多个沿海城市海边出现大量“球形棕囊藻”,同时引发赤潮。此次过程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深圳市、广州市、中山市、珠海市、阳江市、广西北部湾、海南省都发生了赤潮现象,截至2025年1月20日,已经出现了近一个月之久。
参考资料
赤潮の発生を早期検知「赤潮原因プランクトン検出キット」を提供开始.fujitsu.2024-04-17
中国海域赤潮物种多样性.海洋与湖沼.2024-06-06
大亚湾海水呈红色:此为无毒赤潮 面积45平方千米.龙华网.2024-06-20
Red tide returns to Tampa Bay area.Baynews9.2024-06-19
Red tides in the Galician rías: historical overview, ecological impact, and future monitoring strategies.Publishing.2024-06-20
Understanding the 2017-2018 Florida Red Tide.UF/IFAS Extension.2024-06-19
赤 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2024-06-06
全球首次解密藻华,深圳科学家成果登上《Nature》封面.南方+.2024-06-06
赤潮的危害.中国政府网.2024-06-24
那些带给人伤害的毒6.国家应急广播.2024-06-24
那些带给人伤害的毒6.国家应急广播.2024-06-24
技术全球领先!治理赤潮跟着专家学习这样做.中国海洋外宣第一官网.2024-06-06
自然资源部:2022年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中国经济网.2024-06-06
有害藻类繁殖对旅游业的经济影响:使用样条回归方法检验佛罗里达西南部.X-MOL.2024-06-06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近20年赤潮灾害特征分析.广西科学.2024-06-06
A look back at the Red Tide outbreak in 2005.Tampa Bay Times.2024-06-28
2012年福建省赤潮灾害.中国海洋减灾网.2024-06-28
华南多地海域发生赤潮 专家提醒:不要去赤潮海域游玩、食用相关海产品.腾讯网.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