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印地语

印地语

印地语(天城文:हिन्दी或हिंदी,英语:Hindi language)是印度越南语,也是印度中央政府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印地语广泛使用于印度中部、北部地区,地理分布范围还涉及到斐济、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全球约有5.713亿人以印地语为母语,以使用国家数量来算是世界排名第八的语言。

印地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雅利安语支。其起源可追溯到吠陀时期的普拉克利特语以及吠陀梵语,先后经历古代印度雅利安语时期的吠陀普拉克利特语、吠陀梵语、古典梵语,中古印度雅利安语时期的巴利语和碑文语言、书面化的普拉克利特语、阿伯布仑谢语,在现代印度雅利安语时期形成初期语言形态。19世纪,特别是民族大起义以来,印地语与乌尔都语和英语不断接触互动形成现代印地语。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巴基斯坦国语)合称印度斯坦语,二者除文字和词汇的差异(前者用天城文字母、多梵语借词;后者用阿拉伯字母、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语法几乎完全相同。从使用人口的角度,印度斯坦语是世界上第四大语言。宝莱坞电影工业基地的大部分电影使用印地语。印地语是SOV(主语—宾语—动词)语言,动词通常位于句子末。句中间接宾语位于直接宾语前,定语形容词位于其所修饰的名词前,副词位于其所修饰的形容词前,否定标记和疑问词在动词前,助动词总是在主动词之后。印地语有四种简单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假定式)和虚拟式。动词变位展示主语的性、数和人称。主语无后置词,则动词与主语的人称、数和性保持一致;印地语标点使用西方的逗号、感叹号和问号。句末有时用句号,传统的“完全停顿”(पूर्ण विराम)仍在使用。

印度实施了三语教育方案,保护母语,同时推广印地语,使其成为大众媒体中的全国通用语言。小学1-5年级学习一种语言,6年级后学习三种语言。

形成历史

起源

印地语源自古印度雅利安人使用的语言,吠陀语和梵语;在吠陀语和梵语之后,阿伯布仑谢语成为了印度雅利安语的最后阶段,其语言形态更加自由、语法简化,被称为“没有语法的语言”。现代印度雅利安语以阿伯布仑谢语的末期语言形态为基础,称为阿沃哈特语(Avhatth)。印欧语系,也称为“印度·雅利安语”,早期包括吠陀语和梵语,中期通称俗语,晚期是现在印度流行的语言,包括印地语、旁遮普语、拉贾斯坦语、马拉地语等。

英国殖民之前

印地语分西部印地语与东部印地语两大类。西部印地语起初主要流行于恒河上游地区,即德里马图拉一带,在十三、四世纪,它成为莫卧儿帝国的行政官员与士兵用语,并逐渐发展到其他地区。这种语言在印度伊斯兰教教徒中尤为通行,吸收了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汇,后来并采用波斯文书写,形成现在的乌尔都语。东部印地语主要流行在东部印度教中,它严格屏除波斯与阿拉伯词汇,保持了印欧语的纯洁性。东部印地语采用印度传统的天城体字母书写,现在是印度政府的主要官方语育。

英国殖民时期

印度的语言政策主要是为了殖民统治者的利益服务,英语以殖民者统治语言的优势地位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英语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培养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促进了印度的对外交流,但同时也对印度本土语言的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英语和本土语言之间的矛盾随着印度独立运动的发展而激化,印度民族主义的觉醒推动了印度本土语言作为国家团结统一的象征与英语这一殖民语言相对立。

印度独立前后

印度国内的语言矛盾更加错综复杂,除英语和本土语言的对立之外,甘地民族主义思想主张“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统一国家提出“越南语”的概念以摆脱殖民统治痕迹,引发国内各民族之间为争取各自语言地位的激烈斗争。为缓和语言问题引发的民族矛盾,在独立之前的制宪会议中,印度确定了一种单语政策,即唯一官方语言为印地语,英语则在宪法实施后的15 年内使用。这一政策被写入宪法。

独立之初

这种单语政策引发了印度南部非印地语使用地区的强烈抗议。面对民族和地区的激烈冲突,最终政府选择了和平解决矛盾以保证国家统一发展,于1967年印度通过了《官方语言法》,明确了英语作为辅助的官方语言,并规定了三语教育模式。这标志着印度由单语政策向多语政策的转变,也体现了印度独立后不以宗教立国,而是立足于世俗民族主义以和平解决国内民族区域争端、促进统一国家发展的转变。多语政策和三语模式自此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印度语言现状。

20 世纪末

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随着印度人民党成为印度第一大党而复兴。随着2019年纳伦德拉·莫迪的连任,印度教民族主义在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稳固。莫迪政府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2020》体现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色彩,包含了印度的大国雄心和文化自豪感,对三语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整,强调母语教育,发展本土语言以促进印度文化的传播,强化印地语的中心地位。然而,新的语言政策对于印地语地位的强化和对汉语教育的抑制引发了诸多争议,新的语言政策未能破除狭隘宗教民族主义的影响,印度的语言问题仍得不到根除。如何应对多语问题、保护语言多样性,如何在国家构建中提高印地语作为通用语的地位,印度语言政策仍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地理分布

印度国内分布

印地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是从古梵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现代印度-雅利安语。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北部。

印地语又分西部和东部印地语方言班加鲁(或哈里阿尼)方言、勃拉吉巴沙方言、卡诺吉方言和德里方言等属于西部印地语方言,阿瓦语属于东部印地语方言。北印度(北方邦中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和喜马偕尔邦等)是印地语主要使用地区。

世界范围分布

印度语是印度两种官方语言中的一种,全世界共有约5.713亿人以印地语为母语。

以上参考资料

语言特色

语音

印地语标准语有元音11个,10个原有的元音有对应的鼻化形式,辅音43个,辅音有清浊的对立,清音中还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没有重音和声调。

元音

辅音

以上参考资料

语法

印地语是SOV(主语—宾语—动词)语言,动词通常位于句子末。句中间接宾语位于直接宾语前,定语形容词位于其所修饰的名词前,副词位于其所修饰的形容词前,否定标记和疑问词在动词前,助动词总是在主动词之后。

动词有三种体:惯常体(未完成体)、进行体(连续体)和完成体,通常通过动词होना(“是”)的变化辅助表示时态。印地语有四种简单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假定式)和虚拟式。动词变位展示主语的性、数和人称。主语无后置词,则动词与主语的人称、数和性保持一致;否则,则须与无后置词的宾语性、数一致;主、宾语均有后置词,则动词不一致于二者。

词汇

印地语没有定冠词。基本词汇大部分从梵语演变而来,有大量的借词。名词分阴阳性、单复数和三个格(直接格、间接格、呼格),名词在句中的关系通常由后置词表示。代词不区分阴阳性,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为指示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有三级敬语。

代词

印地语只有一个性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因此不像英语,这里没有“他”和“她”的区别。更严格的说,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同于指示代词(“这”/“那”)。动词在变位的时候通常指示出性的区别。代词有额外的宾格和属格,但没有呼格。代词在宾格中还有两分方式的变格。注意对于第二人称代词(“你”),印地语有三级敬语:

आप(/ɑːp/):正式的和尊敬形式的“你”。在单数和复数之间没有区别。用于正式场合和谈论在工作或年龄上居高的人。复数可通过说आप लोग(/ɑːp loɡ/,“you people”)或आप सब(/ɑːp səb/,“you all”)来强调。

तुम(/t̪um/):非正式形式的“你”。在单数和复数之间没有区别。用于非正式场合和讨论在工作或年龄上居下的人。复数可通过说तुम लोग(/t̪um loɡ/,“you people”)或तुम सब(/t̪um səb/,“you all”)来强调。

तू(/t̪uː/):非常不正式形式的“你”。完全的单数,它的复数形式是/t̪um/。除了对非常亲密的朋友或涉及神的诗歌语言,它在印度会被视为冒犯。

祈使语气(请求和命令)在形式上对应于使用的敬语的等级,动词屈折变化来展示想要的尊敬和礼貌级别。由于祈使语气可能已经包括了礼貌,可翻译为“请”的词kripayā比在英语中要少用;它一般只用在著作和通告中,在日常口语中使用它甚至表示嘲弄。

基数词

文字

天城体(देवनागरी)是元音附标书写系统,每个字母表示一个辅音,并承载固有元音अ/ə/。与其他元音拼合或去掉元音时,辅音的字母会有写法变化:辅音丛需合写、除固有元音外的元音在和辅音拼合时写为元音符号(मात्रा)、没有辅音的元音位于词首或其他元音后时写成完整的字母、词尾的辅音标记去元音符号(हलन्त)्去除固有元音。文字从左向右书写,由顶杠把字母连接起来。

天城文

印地语使用天城文字母书写。天城文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辅音自身带有一个固有的缺省跟随元音,即schwa。当辅音与其他元音拼写时,用额外的符号标注。文字从左向右书写,由顶杠把字母连接起来。以下为用于印地语的天城文字母表:

语言保护

印度独立后致力于本地化,将印地语定为官方语言。规划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目标是限制和取代英语。第二阶段,大力推广印地语,但南方各邦的反对使1965年目标未实现。1967年,英语被确定为辅助官方语言。第三阶段,目标是保卫既得成果,防止英语回潮。1991年,全国50.98%人口使用印地语,其中42.22%把印地语作为第一语言。2000年,印地语已成为大众媒体中的全国通用语言。语言教育方面,一方面保护母语,另一方面致力于印地语在非印地语地区的传播。为此,印度实施了三语教育方案。至2000年,小学1-5年级学习一种语言,6年级后学习三种语言。同时也拍了大量的印度语电影。

语言文化

文学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印度小说界涌现出多个流派,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印地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30年代的“进步主义”小说,主张通过文学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40年代的“心理小说”则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探究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到了50年代,“边区小说”和“新小说”等流派也应运而生,它们或以边远地区为背景,或以新颖的艺术手法为特点,为印度文学界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印地语小说界,伊拉金德拉·乔希(Ilachandra Joshi)是“心理小说”流派的早期代表之一。他的作品《船鸟》与传统的心理小说有所不同,不再局限于对多疑者、固执者等特定人群的描绘,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在这部小说中,乔希以孟买为背景,结合自己青年时代的经历,刻画了一群普通人的心理矛盾和精神苦闷。通过对这些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乔希成功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电影

在印度,电影是最流行、最重要的娱乐与交流手段。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印度电影,至今仍然以正直善良的人与不平等现象作斗争并获胜的种种故事取悦于其忠实的观众。印度的电影蜚声于世,在中国也享有盛名。目前,印度电影年产量居世界之首。据有关统计,到80年代中期,印度拥有66家电影制片厂,26个电影实验所,400多种电影杂志,1.2万家电影院,25万电影从业人员,年耗资约20亿美元,每天观众多达1250~2000万人次。以上数字表明,印度的确不愧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王国”和“东方好莱坞”。

参考资料

..2023-11-22

Hindi.印地语全球发行.2024-02-26

印地语简介.上海外国语学院.2024-02-18

全知识.网站.2024-02-23

..2024-02-18

..2024-02-08

语言的分类.中国民族文学网.2024-02-18

..2024-02-23

..2024-02-08

..2024-02-08

..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