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阿拉伯语专业:الربيع العربي,英语:The Arab Spring)是2010年12月起以“民主”“民生”为口号发生在西亚北非等阿拉伯地区的革命运动。“阿拉伯之春”这一说法最早源自西方媒体的报道。
21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失业率激增,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阿拉伯地区低民主化的政权统治下,阿拉伯世界的社会矛盾愈发激烈。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的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事件引发了突尼斯群众的愤怒情绪。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伊拉克为主要国家,阿拉伯世界相继发生示威游行:2010年12月开始,突尼斯发生了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游行示威和民主活动;2011年1月中旬也门爆发反政府示威游行;2011年1月25日,埃及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2011年2月14日巴林爆发反政府游行;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民众在班加西举行了抗议活动;2011年3月15日,叙利亚爆发国内冲突。其他阿拉伯国家在2010年到2011年间都爆发了不同规模的示威游行,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大部分国家都进行了政治改革甚至政府改组。突尼斯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带领全家逃亡到沙特阿拉伯,结束了他在突尼斯23年的执政;埃及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被迫辞职,结束了其长达30多年的专制统治;利比亚前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被反政府武装打死。
“阿拉伯之春”既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也没有带来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更没有向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而是引发了经济衰落、社会动荡、难民危机和“伊斯兰国”的兴起。伊拉克战乱升级,国家面临分裂;叙利亚内战僵局难破,和平遥遥无期;利比亚教俗冲突持续升级,重建进程困难重重;埃及持续动荡与变革;突尼斯机遇与挑战并存;也门发生“代理人”战争,大量难民出逃前往其他国家。阿拉伯人民所希冀的阿拉伯之“春”没有到来,阿拉伯之“冬”却挥之不去。
词汇来源
“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一词来源于“1848年欧洲革命”(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和“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人民之春发生在1848年,起源于西西里岛并快速蔓延到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帝国,是一场反对欧洲君主制的起义。布拉格之春是发生于1968年1月至1968年8月20日的捷克斯洛伐克,旨在实现经济和政治自由化。阿拉伯之春由二者引申而来,用以形容阿拉伯民主运动。“阿拉伯之春”的说法最早源于网络,后被美国《外交杂志》使用,进而扩散开来。
背景
政治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推进,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相继独立,各国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机遇。阿拉伯国家也顺应潮流建立了共和制和君主制这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然而,由于实际发展状况、历史基础、宗教势力等原因,阿拉伯各国的政治体制大多采取政教合一的方式,实行极权主义的政治统治。这导致阿拉伯地区民主化程度较低,社会矛盾长期被积压,这是阿拉伯之春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背景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了几乎整个阿拉伯地区。阿拉伯地区作为世界石油产地与西方国家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阿拉伯世界尤其是波斯湾产油国家的经济就受到了猛烈地冲击。虽然海湾国家凭借石油、自身经济储备以及美国的援助还能支持,但其他国家如埃及、叙利亚、约旦等一旦财政收紧,就面临全面的萧条。金融危机迅猛地扩散使整个中东地区难以应对。金融危机后,阿拉伯国家尤其是非石油国家面临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国民生活保障不到等问题。这导致阿拉伯世界各国经济整体低迷,失业率总体偏高,且就业人口呈现青年化、男女就业不平衡以及失业等普遍状况。阿拉伯世界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不平衡导致的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一直以来都是阿拉伯世界社会矛盾的所在,也是历次引发战争的根源之一。
社会背景
人口激增
从1960年到2000年,阿拉伯世界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在资源有限的国家,就业机会大量减少。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前夕,阿拉伯国家的总失业率和年轻人失业率都相当高。教育普及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教育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固化和就业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人口激增也使得阿拉伯青年流动到中东地区甚至欧洲寻求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
社交媒体的作用
21世纪起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在阿拉伯之春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会矛盾将阿拉伯世界的年轻人推向网络。社交媒体成为青年人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和组织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允许人们在一个更开放、自由的平台上分享想法和经验,并促进了更开放的社会对话。
此外,社交媒体还助长了有关抗议活动信息的传播,成为活动组织者的宣传工具,吸引了更多人加入抗议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思想和消息传播得更加迅速,突尼斯小贩自焚的视频引发了广泛的愤怒和反抗情绪,进而演变成整个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之春。互联网成为了民众组织和传播声音的平台,而政府在面对这场革命时毫无准备。同时一些亲西方的媒体利用互联网进行选择性的传播和报道,使得原本纯粹的媒体变得不纯粹,它导致假新闻和谣言的传播,从而激化矛盾,革命也逐渐偏离了正轨。
发展历程
突尼斯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的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事件引发了突尼斯群众的愤怒情绪。从2010年12月开始,突尼斯发生了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游行示威和民主活动,导致了几十人的伤亡。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运动的起点。由于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因此发生在突尼斯的这次政权更迭被称为“茉莉花革命”。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的执政者扎因·阿比丁·本·阿里逃离了突尼斯,结束了他在突尼斯23年的执政,突尼斯成为中东地区首个被民众推翻的政府,随后迈巴扎出任代总统。然而,突尼斯国内的罢工游行等抗议活动仍在继续,国家运转和社会生活持续受到影响。突尼斯的政治过渡历时5年,期间经历了5届临时政府、两次政治暗杀事件以及多轮大规模社会风潮。2014年12月22日,突尼斯最高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世俗政党呼声党领导人埃塞卜西在第二轮总统选举中获得55.68%的选票,成为突尼斯2011年政治变革后的首位民选总统,而伊斯兰政党则排名第二。新一届政府和埃塞卜西在未来施政中仍面临许多挑战。新政府在财务困难的情况下需要推动增长、推行改革,同时保持稳定和改善民生。
埃及
2011年1月25日,埃及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要求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人民的抗议持续了18天之后,穆巴拉克总统失去了军队和美国的支持,2月11日,穆巴拉克被迫辞职,结束了其长达30多年的专制统治。2月11日,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军队接管了国家政权,并迅速废除了宪法。11月28日,埃及举行议会下院选举,“穆斯林兄弟会”赢得选举。2012年6月24日,穆兄会推举的候选人穆罕默德·穆尔西以51.7%的选票当选埃及第五任总统。但总统与军方矛盾激化,导致埃及危机不断。2013年7月3日,军方领导人阿卜杜勒·塞西宣布解散穆尔西政府。此后,穆斯林兄弟会和支持穆尔西的群众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示威抗议。12月24日,埃及政府宣布“穆斯林兄弟会”为恐怖组织。2014年6月8日,塞西领导的新政府宣布成立。塞西政府上台后面临着恢复政局和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处理与美俄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利比亚
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民众在班加西举行了抗议活动,与警方和政府支持者发生了冲突,之后局势迅速升级,反对派与政府军开始交火。为了保护平民,联合国安理会于3月17日通过了禁飞区的决议。随后,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于3月19日对利比亚进行了空袭。10月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在被反政府武装打死。10月31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宣布结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2011年11月22日,利比亚过渡政府在首都的黎波里成立,战后重建和政治经济学进程面临着巨大困难。利比亚战争造成了超过2万人死亡,5000多个大小武装组织相互对抗,分离主义现象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2012年,利比亚举行了“国民议会”选举,宗教势力占据了议会的多数席位。按照原定时间表,该议会应该在2014年2月解散,并进行新一轮的选举。然而,议会自行决定延长任期至2014年底,引起了世俗势力的不满。支持世俗势力的津坦民兵和支持宗教势力的“利比亚黎明”民兵之间不断发生冲突。2014年6月25日,利比亚举行了“国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宗教势力遭受惨败。随后,世俗势力召开了议会并建立了政府,然而原议会和政府仍然存在,导致利比亚陷入了两个议会、两个政府并存的困境。这种局面加剧了背后不同地方武装武装之间的冲突。2015年12月,利比亚各派签署了《利比亚政治协议》,设立总理委员会并组建民族团结政府。然而,该政府未获得国民代表大会的认可。2017年8月至9月,首都黎波里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随后停火。2020年4月27日,国民军宣布《利比亚政治协议》失效,并试图接管国家政权。然而,民族团结政府在土耳其的支持下逐渐收复西部战略要地。2021年2月,利比亚政治对话论坛选举产生了新的总统委员会和临时政府总理,“未来运动”政党领导人阿卜杜勒哈米德·德拜巴当选过渡政府总理。2023年1月,国民代表大会和国家最高委员会在联合国和埃及的斡旋下开始就全国大选和制定宪法草案进行磋商。然而在10月国家最高委员会退出了选举联合委员会。
也门
也门于2011年1月中旬爆发反政府示威游行。6月3日,也门总统府内一座清真寺遭到炮击,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受伤被送到沙特阿拉伯进行治疗。9月4日,数十万名民众在首都萨那的变革广场和第六十大街进行了大型的示威游行,塔伊兹、荷台达、哈贾、伊卜、阿姆朗等省份也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萨利赫立即下台。11月23日,也门发生了政权交接的事件。长期执政的萨利赫,受到“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影响,在民众的反对声中签署协议,交出了权力。也门在2012年2月举行了总统选举,出身逊尼派的哈迪当选总统。这导致政府与什叶派胡塞武装之间的对立因宗教差异而变得更为尖锐。局势在2015年1月急剧恶化。胡塞武装攻占了也门总统府,总统哈迪被迫逃往南方重镇亚丁。3月24日,胡塞武装大规模进攻亚丁市,哈迪再次流亡沙特阿拉伯。作为回应,3月25日,沙特阿拉伯联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科威特等国对也门胡塞武装进行了空袭。胡塞武装的支持者主要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等什叶派国家,而哈迪总统得到了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逊尼派国家的支持,也门的内乱实际上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代理人冲突。战斗导致大量平民死亡和伤害,并且也门面临着人道危机和粮食危机。冲突还导致了国家基础设施的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
巴林
巴林反政府示威游行于2011年2月14日开始,示威初期示威者提出了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政治自由、赋予什叶派平等权利地位等要求。2011年3月14日,在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帮助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出动军警帮助巴林平息了动乱。
叙利亚
2011年3月15日,叙利亚爆发国内冲突。这场冲突起初是由于民众对政府腐败、限制言论和政治权力集中的不满,要求政治改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叙利亚内战逐渐升级,并涉及更广泛的问题和势力。2013年8月21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郊区发生了一起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导致许多平民死亡。此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激起了各方对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的指责。最终,叙利亚政府同意交出并销毁化学武器,以缓解危机。然而,这并没有解决国内战争的根本问题,也没有带来持久的和平,叙利亚至今仍然处于动荡之中。自2014年以来,叙利亚政府军逐渐收复了一些重要的战略要地,并扭转了战局的形势。在这场长期的冲突中,越来越多的外部极端势力也进入了叙利亚,特别是受到美国空袭的“伊斯兰国”组织重新进入了该国。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加入了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这使得叙利亚的战局更加复杂。叙利亚境内发生着“伊斯兰国”、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和叙利亚政府军之间的三方混战,同时还有美国、俄罗斯、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势力在该地区角逐利益。由于多方势力的角逐和冲突,叙利亚内战陷入僵局,和平解决问题的前景遥遥无期。战争使得数以百万计的叙利亚人民流离失所,成为难民。2016年12月30日,在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三方的推动下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同意在全国范围实行停火。2019年10月30日,叙利亚宪法委员会在日内瓦正式启动。2023年7月,联合国主持召开9轮叙利亚问题日内瓦会谈、8轮宪法委员会会议,叙利亚、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主持召开20轮叙问题阿斯塔纳会谈。
伊拉克
2011年2月,受“阿拉伯之春”浪潮的影响,伊拉克发生地区性普遍抗议以要求惩治腐败并争取就业和社会福利。2011年12月,美国从伊拉克撤出全部作战部队。2012至2013年,伊拉克多地连续发生连环袭击事件。2012年12月,逊尼派财政部长拉菲·埃萨维的警卫人员被捕,使得以逊尼派为主的安巴尔省、尼尼微省和萨拉赫丁省爆发抗议,民众反对时任总理努里·马利基的宗派主义,并要求公正对待逊尼派。这一示威活动被政府镇压。2013年2月8日,伊拉克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游行示威,示威者要求平等参与国家政治进程,指控政府实施教派镇压。2013年9月3日,叙利亚难民人数突破200万。2014年1月,受叙利亚内战影响的“伊斯兰国”恐怖组织返回伊拉克,建立了“伊斯兰国”。在这一年中伊拉克发生了各类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2014年8月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对“伊斯兰国”进行了空中打击,但该组织尚未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甚至还不时发动进攻,导致伊拉克的战乱不断升级。据伊拉克政府2015年1月公布的数据,该年共有15,538人死亡,22,000人受伤。在“伊斯兰国”的打击下,伊拉克面临着分裂的危险。主要有三个势力分裂控制着伊拉克:由什叶派阿巴迪主导的中央政府、逊尼派地方武装以及库尔德自治区自治政府。
阿拉伯世界其他地区
其他阿拉伯国家及地区如摩洛哥、科威特、巴勒斯坦加沙地带、苏丹和伊朗在2010年到2011年间都爆发了不同规模的示威游行。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部分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阿曼进行了政治改革甚至政府改组。在约旦,2011年2月,由于抗议活动的加剧,首相里法伊被迫辞职,随后国王解散了整个内阁。不久之后,新的首相马鲁夫·巴希特上任,但由于继续的抗议和不满,他也在短时间内被迫下台。在科威特,首相纳赛尔·阿尔赫莱菲下台。在阿尔及利亚,长达19年的紧急状态于2011年正式解除。在摩洛哥,政府进行了宪法改革。在黎巴嫩,政府承诺提高40%佣金。
影响
“阿拉伯之春”波及了整个阿拉伯国家,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政治上,各地政治民主化进程受挫,民主转型失败;经济上,中东地区经济持续下行,城市化发展进度受阻,贫困就业等问题难以解决;社会文化上,阿拉伯世界社会出现反美热潮,极端宗教主义出现复苏。一些国家跟随中东的脚步陆续爆发抗议活动。同时,这场运动还滋长了恐怖主义,“伊斯兰国”借机崛起;因中东战乱爆发的难民危机也威胁着世界其他地区的安全。
政治
2011年以来,阿拉伯世界的动荡持续加剧,阿拉伯人民所希冀的阿拉伯之“春”没有到来,阿拉伯之“冬”却挥之不去。“阿拉伯之春”既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也没有带来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更没有向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在中东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受挫。虽然阿拉伯之春运动带来了一波独裁政权的崩溃和宪法修正,但社会动荡却使中东人民对民主制度失去了信心。在突尼斯,有81%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发展的方向是错误的,而72%的人对民主制度失望。在埃及,选举舞弊问题严重,民众对民主体制渐失信心。阿拉伯之春使伊斯兰教政治力量复苏,并加重了反美情绪。在政治重建的过程中,伊斯兰政治力量迅速崛起,并在选举中获得了胜利。阿拉伯之春引发的宗教恐怖仇杀对当事国周边地区产生了“外溢效应”。部分黎巴嫩的世俗政权衰落后,宗教极端势力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宗教极端分子纷纷汇聚于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导致了“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的崛起。随着“伊斯兰国”的兴起,地区内外各种势力加大介入,地区局势更趋复杂化,地区格局继续加速演变。“阿拉伯之春”以狂飙突进运动开始,以地区国家经济衰落、社会分裂告终,既没有建立现代民主制度,也没有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没有向青年人提供其所企盼的就业机会,这势必使“希望的春天”转变为“沮丧的冬天”。
经济
自“阿拉伯之春”以来,中东地区面临着许多经济问题。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油价低迷等因素影响,中东地区长期面临较大下行风险压力。低油价对石油出口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经济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东地区存在高人口增长率、低经济增长率和教育体系缺陷等结构性发展矛盾,导致失业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女性和年轻人的失业率较高,就业缺口不断扩大。中东地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长期保持在高位,主要原因是本币贬值和财政赤字严重。通胀导致民众生活成本增加,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战争和冲突导致难民潮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上升。中东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较低,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失业加剧、环境污染和住房紧张等。
社会和文化
“阿拉伯之冬”也引发了中东地区的反美热潮,其中较著名的事件就是美国大使遇刺。2012年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大使馆遭遇袭击,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森(ChristopherStevens)和另外3名官员遇刺身亡。记者称袭击事件是对电影《穆斯林的无知》的报复,该电影亵渎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埃及,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驻埃及大使馆周围,一些示威者甚至爬上围墙将美国国旗换成埃及国旗。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美国反恐前线国家和非北约盟友的巴基斯坦也不乏反美情绪。此外,伊拉克、突尼斯、也门、摩洛哥、加沙地带、苏丹和伊朗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反美示威运动。除了穆斯林世界的反美示威运动外,西方国家也发生了穆斯林暴力抗议运动,穆斯林极端主义者袭击美国使馆和欧洲外交机构。尽管阿拉伯人民对西方文化持有排斥态度,但长期的外来文化渗透不可避免地对阿拉伯本土文化特性造成了破坏。阿拉伯社会目前陷入了民族认同危机,阿拉伯民众对于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并不自信。此外,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对阿拉伯地区的政治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阿拉伯领导人盲目追求完全世俗化政府和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偏离了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民众诉求。在本土文化不自信和外来文化排斥的情况下,阿拉伯民众对宗教的认同有所复苏,甚至出现了极端宗教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
2010年年底以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的系列“占领”运动和发生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在空间上遥相呼应、在时间上次第发生。“占领”运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埃及革命的战略、策略方法”。发生在西亚北非的社会运动为“占领华尔街”运动提供了“刺激和样板”,最终使其演变成“美国之秋”。两者爆发的原因都是自由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社会不满”,在抗议方式和技巧上,“占领华尔街”运动效仿了西亚北非的抗议运动。
欧洲难民危机
当本民族同胞拒绝提供帮助后,叙利亚难民开始涌向与阿拉伯国家相邻的欧洲地区。2015年以来,非法移民横渡地中海进入欧洲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超过了2014年的总和。2016年,德国成为接收难民最多的国家,在德国提出难民庇护申请的规模急剧扩大。整个欧洲因大量难民涌入而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负担加重、社会治安问题以及政治危机。南昌大学万小慧认为难民危机还对欧洲的传统价值观产生冲击,甚至间接导致了英国脱欧,成为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后续发展
伊拉克
2017年底,伊拉克政府宣布“伊斯兰国”在伊拉克被击溃,开启了自主重建。然而,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仍未停止,执政困难和民生问题持续存在。2018年5月,伊拉克举行议会选举,什叶派宗教人士穆罕默德·萨德尔领导的“沙戎联盟”赢得了选举。但之后在政府组建问题上,各派都试图扩大自身在议会中的权力,阻碍了政府组建进程。为了在各方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最终阿迪勒·阿卜杜勒-迈赫迪被提名为总理,并组建政府。2018年9月初,伊拉克南部地区发生了近年来最严重的抗议活动,民众因公共设施糟糕、失业等问题爆发抗议活动,甚至直接冲击政府办公大楼,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加剧。2019年12月1日,就任未满一年的阿卜杜勒·迈赫迪就提交了辞呈。伊拉克的困境根源在于政治上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和民生问题的累积,出路则在于政府的稳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民生状况的改善。
苏丹
2017年10月开始,苏丹民生问题愈发严重,食品短缺、燃料供应。2018年1月,苏丹首都喀土穆已出现抗议食品价格上涨的游行游行。后续也陆续出现一些游行示威,但效果并不大。2018年12月,苏丹货币大幅贬值,普通民众生活更加困难。此后游行的主题逐渐转变为推翻统治苏丹长达近30年的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政权。2019年1月1日,反对派联盟“自由与变革力量”成立,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长期静坐。经过长期谈判,过渡军事委员会与反对派联盟达成一致,同意组建过渡期国家治理机构,最终组建成立临时政府。2019年8月17日,过渡军事委员会与“自由与变革力量”联盟共同签署《宪法宣言》,阿卜杜拉·哈姆杜克(AbdallaHamdok)就任苏丹过渡政府总理。
阿尔及利亚
2018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阿尔及利亚民众举行游行,要求当局释放博主Merzoug Touati并谴责政府限制公民自由。游行一度遭到警方强行驱散。2019年4月26日,数千名阿尔及利亚抗议者聚集在首都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要求阿尔及利亚统治精英下台。在阿尔及利亚民众持续的示威游行和阿尔及利亚军方的压力下,执政20年的阿卜杜拉·阿齐兹·布特弗利卡辞职,阿卜杜勒-卡德尔·本萨拉赫取代布特弗利卡担任临时总统。2019年7月4日,阿尔及利亚正式举行总统选举。2019年12月16日,阿卜杜勒-马吉德·特本赢得选举成为新任总统。
相关作品
相关研究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Friedrich, baron von Gagern.Britannica.2023-10-30
Prague Spring.britannica.2023-10-30
阿拉伯之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30
“阿拉伯之春”:沦为“美式民主”试验品的悲剧十年.中国新闻网.2023-10-24
埃及游行示威引发冲突 至少18人死数十人伤.中国新闻网.2023-10-24
利比亚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3-11-27
也门发生反政府示威游行.中国新闻网.2023-10-24
[视频]巴林反政府游行进入第三天 示威者要求巴林政府进行改革.央视网.2023-10-24
叙利亚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3-11-27
叙利亚.UnitedNations.2023-11-27
伊拉克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3-11-27
联合国难民署:叙利亚难民人数突破200万大关.UnitedNations.2023-11-27
伊拉克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人民网.2023-11-27
试论伊拉克周期性抗议运动的政治过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2023-11-27
阿拉伯之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4
2020鉴往瞻来丨“阿拉伯之春”引发的变革还将延宕几十年.澎湃新闻.2023-10-30
阿尔及利亚民众继续示威要求变革.今日头条.2023-11-04
阿尔及利亚将于7月4日举行总统选举.今日头条.2023-11-04
人民的春天.豆瓣读书.2023-10-09
阿拉伯剧变.豆瓣读书.2023-10-09
阿拉法——殒于阿拉伯之春的他们生存过的地方 Where Dead People Used to Live.豆瓣电影.2023-10-09
脸谱网改变了世界:阿拉伯之春 How Facebook Changed the World: The Arab Spring.豆瓣电影.2023-10-09
「阿拉伯之春」之后 After A Revolution.豆瓣电影.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