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范阳

范阳

范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和行政区划,其历史所辖区域多有变动,大致位于今北京市和保定市北部交界一带。在唐大历四年(769)之后,范阳主要指的是涿州范阳县,即今涿州市。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发动了反唐战争,史称“安史之乱”,这是范阳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范阳,初设于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因位于范水北而得名,治所在今定兴县固城镇。历史上,范阳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调整,包括顺阴县、范正阳侯国、范阳国、范正阳郡(三国)、范阳郡北魏)、范正阳县(隋)、范阳县、范阳节度使、幽州(唐)等。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范阳县被并入涿州。

范阳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也是许多名门望族的发源地。两晋时期,北方许多望族南渡后,仍将范阳视为祖籍。其中包括著名的卢姓家族,如东汉末年大儒卢植北朝隋之际诗人卢思道、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六祖慧能、明朝名将卢象升等。此外,邹姓简姓燕姓的堂号为范阳堂,苑姓、邵姓祖姓(如祖冲之祖逖)以及董姓(据《元和姓纂》记载,范阳为董姓郡望之一)等家族也与范阳有关。

沿革

•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设固城镇,因在鸡爪河之北而得名(范水:今定兴县固城镇鸡爪河),辖区大约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

• 西汉继续为范阳县,新朝更名为顺阴,东汉又称为范阳侯国。

• 曹魏黄初5年(224年)置范阳国,黄初7年(226年)又将涿郡改名为范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县,辖今北京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涿州市一带。晋朝泰始元年(265年)复置范阳县。同年以范阳郡改置范阳国,封宣帝弟子绥为王。永嘉五年(311年),范阳王司马黎于长安遇害,无嗣国除。

• 北齐武定年间,范阳郡领县七:涿,固安,范阳,乡,方城,容城,遒。

• 北周废遒县。

•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范阳郡,范阳县改为遒县。于旧遒县置范阳县,开皇六年(586年)改为固安县,八年(588年)废。十年(590年)又置,为永阳。十八年(598年)改为涞水县

• 天宝武德7年(624年),涿县改为范阳县。天宝元年(742年)将幽州涿郡改置幽州范阳郡,治所在蓟县,辖境屡变,约在今河北怀安、高碑店以东,抚宁、昌黎以西,霸州市、天津以北的地区。原来的幽州节度使更名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后来在这里发动了安史之乱,此地升格为燕京。宝应元年(762年),李怀仙投降唐朝,这里又改回幽州大历4年(769年),与固安县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 北洋政府于1913年建立了范阳道,属直隶省,治所在今保定清苑县,但第二年范阳道又改名为保定道。

范阳名人录

燕昭王

(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才)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南燕第39任君主。燕王哙之子,曾经在赵国做人质,子之之乱平定后,由于原先的燕太子平被杀,遂由赵武灵王派送重兵回国即位,史称燕昭王。

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即位后招贤纳士,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朝鲜、真番,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前279年,燕昭襄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郭隗

(帮燕昭王筑“黄金台” )

郭隗,(约公元前351年~公元前297年),战国中期燕人(今保定市满城区)   。燕国大臣、贤者。燕王哙七年(前314),齐宣王攻破燕国,哙被杀。赵武灵王闻燕国内乱,将燕王哙的庶子职从韩国送回燕国。燕昭王元年(前311),职被燕人拥立为王,称燕昭王。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 ,昭王并尊郭隗为师。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秦始皇统一燕国,燕国召揽的人才纷纷外地避世,为怀念此地(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设涞水县),后世走到哪里都称自己为范阳人或范阳堂,范阳美名传天下,范阳一带是历史上很多名门望族的发源地:影响了中华历史2000多年。

燕太子丹

战国末期燕国太子)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战国末期燕国太子。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秦灭韩之战前夕,被送至秦国当人质,受辱后于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国。他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曾策划过荆轲刺秦王事件,事情败露后,燕王喜担心秦国出兵攻打燕国,便杀燕太子丹,将其头颅献秦军以求和。

高渐离

(我国最早的音乐家)

高渐离,(生卒不详)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燕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荆轲

(荆轲刺秦王)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荆轲荆轲、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燕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卢敖

(范阳卢氏由来)

卢敖(约公元前275年-前195年),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

卢敖后代有:卢绾(被刘邦封为朱棣)、卢植刘备的老师)、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六祖慧能祖师(俗姓卢,祖居范阳)

蒯通

(向韩信献三分天下之计)

通(kuǎi tōng),本名蒯彻,(生卒不详),范阳(今徐水区北固镇)人,因为避刘彻之讳改为通。代表作品: 《隽永》论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之术,也加上自己的评论,著书立说,号称《隽永》。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太子宾客。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郦炎

涿州市郦姓始祖)

郦炎(公元150年~公元177年)东汉诗人。字文胜。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人。秦汉之际策士郦食其之后嗣。精通音律,很有文采,应对敏捷,善辩,众人服其能。灵帝建宁熹平年间,州郡多次召用,都未应诏。平生擅长写诗,诗文多写个人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感愤,有《大道》、《灵芝》诗二首存《后汉书》文苑列传、本传。刘宏建宁三年庚戌(170年),从范阳迁居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是为涿州郦姓始祖。后患疯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产儿的妻子被惊死,因妻家诉讼入狱,炎病,不能理对被囚。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死于狱中,年仅28岁。尚书卢植为其作辞哀悼,彰其美德。炎自幼聪颖过人,十四五岁时就已著书多部,可惜存世者不多。其中以《见志诗》著名。

卢植

东汉末年名臣)

卢氏播誉天下,始于东汉卢植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

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东观汉记》。黄巾军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后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在上谷军都山,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去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等,今皆失佚。唐朝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

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刘备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范阳卢氏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家族。

刘备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刘备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涿州市)人,西汉刘胜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军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市让与刘备。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刘备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郦道元

(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市(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郡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郦道元年少时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祖逖

(闻鸡起舞成语人物之一)

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其故里是定兴县祖村(现分为:北祖村店村、南祖村店村),东晋军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河南省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市,以牵制祖逖。祖逖见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闻鸡起舞

祖逖与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

祖逖后代有: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

祖冲之,(429-500),汉族人,字文远,祖籍河北范阳遒县 ( 今河北涞水县)。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圆周率,天文历法和机械四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卢照邻

(初唐四杰)

卢照邻(公元636年-公元680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

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

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贾岛

(推敲一词由贾岛而来)

贾岛(公元779年~公元843年),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涿州市)人。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李炎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

宋太祖赵匡(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洛阳市河区东关)。五代十国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刘承祐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宦途,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

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柴宗训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石敬瑭石敬献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张世杰

(民族英雄)

张世杰(?~公元1279年),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河内村)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

王实甫

(《西厢记》作者)

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保定市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六乙一折。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

有关氏族

范阳一带是很多中国家族的发源地。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不少各地氏族都称范阳为祖籍。

其主要的有:

1.卢姓,其中北魏时期的名门望族范阳卢氏县即出于此。在今涿州市有卢氏宗祠。

2.邹姓简姓燕姓的堂号为范阳堂,即来源于此。

3.苑姓、邵姓

4.祖姓,其中祖冲之祖逖皆出于此。

5.董姓,据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范阳为董姓郡望之一。

历代有关官吏

• 秦朝范阳县令徐公

• 唐代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文化渊源

古范阳地处幽燕沃壤,督亢膏腴之地,自史前既有先民活动遗迹,相传涿州城始于炎黄涿鹿之战(涿州),因督亢之地土壤肥沃,又是京南重地,邦千里,故自古经济发达,又因经济繁荣而有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卢氏文化、禅宗文化、郦学文化、桃园结义三国之源文化、邵雍易学理学哲学文化等等灿烂的文明,拥有两位开国皇帝,众数文人武将,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绕不开的华北重要城市,历史悠久的京畿重地,涿州市更是御赐“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

具体涿州地区历史人文文化、自然情况等可查看涿州。

参考资料

【志载冀往】名人辈出的范阳在哪?.www.thepaper.cn.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