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关汉卿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中国元曲家。生卒年有争议,目前有学者考证其出生于金代末年,即完颜守绪完颜守续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前后。中年定居大都,接触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时进行创作,晚年南下游历,后回到祁州,终老祁州,卒于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到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年间。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现存18种,其中以《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最为知名,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此外,关汉卿创作的散曲今存约49首(一说57首),描绘都市的繁华与艺人的生活,羁旅行役与离愁别绪,以及自抒抱负的述志遣兴。关汉卿的剧作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被评为元曲四大家、中国最伟大的戏曲家和世界文化名人。

人物生平

关汉卿的生平记载历史流传资料较少,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众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考据,但观点各异。以下生平内容为总结各家之言。

早年经历

关汉卿的祖先曾供职于金代太医院,出身医户,籍贯可能是大都(今北京)、祁州(在今河北省安国县)或解州(在今山西省运城市)。也有观点认为他是祖籍解州,后迁至祁州伍仁村,后定居于大都。关汉卿的出身虽说不算好,但也不算特别差,起码能让他在青少年时代读书识字。而且,医生这个职业,能让关汉卿更了解百姓的疾苦,更早地感受人间的苦乐悲欢。其生于金朝末年,即完颜守绪完颜守续正大七年(1230年)前后。在家乡成长后,关汉卿离家赴京,并往来于开封市洛阳市之间。

大都生活

中年以后,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当时的大都也正是当时演艺活动最繁华的地方,城中出现了专门从事剧本、曲艺和散曲创作的“书会”,以关汉卿为核心的“玉京书会”在当时十分著名。关汉卿在这一阶段结交了众多戏剧家和演员。当时元代歌妓往往兼为娼妓,关汉卿与她们的交往,这一方面使得他接触社会底层人物,以妓女为主要角色撰写了诸多作品,但另一方面关汉卿自身也具有沉沦放荡的私生活。

晚年生活

关汉卿晚年离开大都,南下游历,大致路线为由大都陆路经由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进入两湖地区,后东行至南宋首府杭州,写下了《杭州景》套曲,勾勒杭州风光。而其南下的游历,同时也开了“北杂剧中心南移”的先河。关汉卿在杭州游历的时间里,与当地戏剧界人士多有往来,并结识了当时的著名演员珠帘秀。约在这一阶段,杭州有名的古杭社为关汉卿的《单刀会》出书,称为《古杭新刊的本关大王单刀会》,这是现存最早的关汉卿剧目的元刊本。

八十多岁时,关汉卿自杭州乘船沿古运河北返,经扬州市返回祁州,同行者有杨显之费君祥等人。因妻早亡,晚年是儿子陪在他身边。在晚年,关汉卿仍旧未停止元曲创作,据考证其代表作《窦娥冤》就是在其晚年,甚至是去世前才创作完成的。据考证,关汉卿卒于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到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年间,死后葬在祁州伍仁村。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为《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中国十大悲剧之首。作品原型为《汉书·于定国传》及《搜神记》所载东海孝妇事迹。《窦娥冤》叙述的是寡妇窦娥被冤枉,行刑时她的血逆流溅在白练上,当时正值六月,却随后飞雪。后来她的父亲担任廉访使,窦娥的魂魄向其诉冤得以重审案件,为窦娥平反。

王国维在《元剧之文章》中称其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剧作。在写作上,《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结构严谨,叙事张弛有度,激烈冲突贯穿全剧,曲词上自然悲怆。关汉卿书写了窦娥由认命到抗争再到觉醒的过程,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元代政治、经济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将剧作的思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杂剧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作品的确切数量,向无定说,据《录鬼簿》著录有62种,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著录关剧存目共67种,今存18种,按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散曲

今存关汉卿散曲,计套曲14、小令35(一说57)。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绘都市繁华与艺人生活,羁旅行役与离愁别绪,以及自抒抱负的述志造兴。

其中部分作品同样与他的杂剧一样展现了其斗士精神,如《不伏老》《骋怀》,部分作品体现着传统诗歌的景物情韵和离别愁绪,如《杭州景》《别情》。但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放浪的艳歌情曲,涵盖相思、幽会、调情、妓家风月,其中俗笔颇重。

创作特点

元曲由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构成。其中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可抒情可叙事;而杂剧是从元代成长起来的新型歌剧。关汉卿的创作整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专注于散曲的创作。中期和晚期则以作品类型和时代进行划分,中期的创作主要以历史故事为主,而晚期则更关注于社会问题。

杂剧

关汉卿的杂剧体裁多样,构思新颖。包括正剧、悲剧和喜剧。按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历史故事剧、男女风情生活剧和现实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剧,同时也表达了不同的思想主题。在《单刀会》《西蜀梦》等历史剧中,关汉卿通过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其拯物济世的愿望和强悍不屈的民族自尊心。在《救风尘》《望江亭》等风情生活剧中,关汉卿多写士妓之恋和才子佳人之恋,这一方面集中反映了文化转型时期的浪子风流和超越世俗偏见的爱情婚姻理想,并塑造了众多有胆识的抗争女性,但同时也是当时落魄文人在困顿境遇中狂自恋的宣泄。在《窦娥冤》《蝴蝶梦》等社会剧中,关汉卿展现了元代前期激烈的矛盾,尤其是百姓们在剧中与黑暗吏治和权豪势要爆发的激烈冲突。

关汉卿的杂剧艺术结构完整,情节动机统一,很少出现头绪纷繁、线索模糊的情况。如《窦娥冤》的戏剧冲突环环相扣,线索分明,并无多余的事件和人物。尽管关汉卿喜欢用偶然事件推动情节发展,但是场面之间仍存在着合理联系和现实的必然之感。

人物塑造上,关汉卿重视平民生活,塑造平民角色。不同于传统文人书写王侯将相,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基于了平民全方位的描写。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像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其现存的18部作品中,11部作品是以平民生活为主题,涉及日常生计、婚丧嫁娶,债务官司等多方面。其中女性角色是关汉卿书写的重点,他共计写了12本作品是以妇女为主角的“旦本戏”,这些女性形象大多既有中国女性温柔善良的传统美德,又有同恶势力抗争的坚毅刚烈品格。关汉卿对其抱有讴歌、赞美和同情的情绪,将其塑造为具有才智、品德和力量的反抗角色,如六月飞雪的窦娥、抗争改命燕燕和冷静周旋的谭记儿。

在语言上,关汉卿的作品用语精炼且富有感情。风格通俗自然,不避俗典,深入浅出,千人千腔。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此外,一些日常责骂用语也被关汉卿组织进杂剧中,曾有学者粗略统计在18部剧本中,明显的责骂行为或者用语就达到了200处以上,甚至有的部分连续几段都是责骂内容。关汉卿的总体风格被归为“本色”和“当行”,即最大程度展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其杂剧语言上以雅俗共赏为其显著特征。

散曲

不同于斗争性极强的杂剧,关汉卿的散曲多写其身边琐事,主题包括但不仅限于倾诉爱情生活、抒发离愁别恨、描绘自然景色。其艺术手法的使用具有特色,对偶典雅、比喻浅俗、双关委婉、夸张诙谐,总体以辛辣明快的语言显示其放荡不羁的情致。

关汉卿的散曲作品的评价两极分化,赞者认为其“所作散曲,亦为有元一人”“珠玑语唾”“字字本色”,批评者则认为其散曲“苟且偷生的处事态度、浑浑噩噩的生活情趣,跟杂剧中那种敢怒敢言、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逼人锋芒相较,直是判若两人。”

人物影响

本土影响

关汉卿的剧作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其优秀作品七百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中国各地的舞台上,在南戏、明清传奇、京剧和各种地方戏里不断上演。

元朝时期,政治压迫残酷,等级制度严苛,社会矛盾尖锐。加之元代重武轻文,废止科举,中下层的文人失去晋升渠道,转而与民间艺人结合,推动元曲,尤其是折子戏的兴盛和繁荣。元曲不同于以往诗词的创作,需要牵扯角色、演员、形象、观众等诸多方面,关汉卿作为“杂剧之始”,不畏艰难创作出了诸多作品,为元曲的创作开路。故而关汉卿在世时,便已是元代的知名的剧作家。时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中便有“关、郑、白、马”的提法,这也就是后世“元曲四大家”之说的缘起。而后在明清存在尊贬两大派别,但贬关的风潮内部缺乏理论论证且分歧严重,难以动摇关汉卿的声望和地位。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学者王国维吴梅王季烈等人的研究在系统性和规模上远超前人,并对关汉卿极为推崇。王国维的肯定一出,关汉卿重新受到最高肯定,此后也少有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汉卿的研究工作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北京隆重举行了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年纪念大会,陈毅在会上发言,认为关汉卿“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此后在中国大陆迎来了研究关汉卿的热潮。在对于关汉卿作品内容、思想、人物、语言和结构等多方面的肯定后,关汉卿被推崇为中国伟大的戏曲家。

国际影响

关汉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自十八世纪以来就被翻译为英、俄、法、德、日语,介绍到了多个地方。1957年10月28日,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名人名单,中国戏剧家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而后国际汉学界对于关汉卿的研究也随着国内的研究热潮一并有所升温,并受到重视,将关汉卿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在目前的东西方的主要国家的百科全书中,关汉卿多以13世纪中国的伟大戏剧家而出现。在世界文化格局之中,关汉卿是世界三大古典戏剧形态之一的中国戏剧之父,有学者认为其具有“世界古典戏剧奠基人之一”的资格。

人物评价

元代《析津志》作者熊自德: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

明代《太和正音谱》作者朱权: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以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

中国戏曲史研究先师王国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学者郑振铎:“他(关汉卿)是一位感情十分丰富的人”“又是一位很幽默的诗人”“以整个生命和感情来写作”“他不仅剖析人民的身体上的病症,他同时更有成就且更为成功地剖析着社会的病症。”

后世纪念

关汉卿邮票

1958年6月20日,为了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志号为纪50《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纪念邮票,并由中国近代印刷公司印制。该套邮票由孙传哲设计,其中(170)《蝴蝶梦》由李曼曾雕刻;(171)《关汉卿像》由现代画家李斛绘制,唐霖坤雕刻;(172)《望江亭》由高振宇雕刻。

八天后,邮电部还发行了孙传哲设计的志号为纪50M《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小全张)》。图案采用了上述三张邮票原图,上方有郭沫若题字“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下方装饰着一枝繁茂的梨花

关汉卿墓

关汉卿墓位于保定市安国市伍仁村东北五百米处,有观点认为关汉卿生于安国伍仁村,并于晚年返回伍仁村,奋笔创作至终。

此前村里只知这墓地无主,但流传着“谁动了关家的坟头,谁就头疼”的说法,故而墓地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时任全国剧协主席田汉视察后,国家拨款修成砖墓。1986年县政府拨款重修。现为直径10米,高3米的砖基大墓,四周遍植松柏,墓前树碑,碑上刻着“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之墓”。

河北省安国市的关汉卿相关纪念

尽管关汉卿的出生地有争议,但河北省安国市流传着关汉卿的传说,当地留存着关汉卿墓、关家园、普救寺等文化遗址和关汉卿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当地的学校和剧院取名为关汉卿小学、关汉卿中学和关汉卿大剧院,用以纪念关汉卿。此外安国市(当时还是安国县)还于1987年设有关汉卿纪念馆,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题写馆名。

人物争议

关汉卿的生卒年

关汉卿的生卒年尚存争议。其中主要有三种意见。郑振铎、赵万里认为关汉卿是“金之遗民”,其生于1210—1227年左右,卒在1280—1300年间;胡适王季思吴晓玲则认为关汉卿不属于“遗民”,应是生于1224至1230年间,卒于1300年前后;孙楷第认为关汉卿生年大致在1240—1250年间,卒年在1320—1323年间。此外,冯沅君认为金元时期有两个关汉卿,后人误合为一。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罗忼烈、赵兴勤、黄天骥、尚达翔、徐沁君等人继续研究。张云生在作《关汉卿传论》时,对比多家论证,考证关汉卿出生于金朝末年,即完颜守绪完颜守续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前后。卒于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到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年间。此外徐子方在90年代时曾发表《关汉卿生卒年辨正》指出,表示“关汉卿生于公元1210年至1214年间,卒于公元1300年至1305年之间。”

关汉卿的籍贯

关汉卿的籍贯存有争议。其中有大都(今北京)、祁州(在今河北省安国县)或解州(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等说法。

“大都”的说法源于《录鬼簿》和《析津志》。《录鬼簿》中记载他是“大都人”,而《析津志》中称他为“燕人”。王国维吴梅等学者都坚持这一说法。而赵万里、么书仪等人认为《析津志》可信。

“祁州”说法是冯沅君吴晓玲根据《祁州志》卷八《关汉卿故里》的记载提出的。河北师范大学杨国瑞张月中常林炎等均等力主此说。1987年4月,河北省元曲研究会与安国政府举行了“伟大戏剧家关汉卿墓碑揭幕仪式”,并召开关汉卿研究座谈会,肯定了这一说法。

“解州”的说法源于朱右《元史补遗》记载:“关汉卿,解州人”。王季思和王雪樵力主此说。王雪樵从关汉卿作品的语言中发现古代解州特有的方言。而王季思则认为“关汉卿在《单刀会》中把关羽的形象塑造得如此雄伟,至少可以助证他以祖籍解州自豪。”

关汉卿的官职

关汉卿的工作有说是担任“太医院尹”,但学者们并未在《百官志》等史书中找到这一官职名称。赵景深和蔡美彪两位学者从天一阁藏明蓝格钞本和明钞《说集》两种《录鬼簿》中发现“太医院尹”其实是“太医院户”,指的是关汉卿的特殊户口,是通行本错抄。所以关于关汉卿担任“太医”的说法是讹传。

人物轶事

两卿友谊

关汉卿在大都城内结交好友,其中王和卿是他的至交,两人皆是高才风流之人,时常互相比较。关汉卿在王和卿面前总是挖空心思进行较量,但每每都败下阵来。直到王和卿坐在一处,打盹后就再未醒来,人们发现他鼻腔里垂下两条一尺多长的鼻涕,大为惊讶。其他人说这是玉筋,而通医术的关汉卿说这是嗓(六畜痨伤时鼻中留的脓水)。

夫人作诗

关汉卿的夫人姓甚名谁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姓名,但传关汉卿曾看上了夫人的陪嫁丫头,并为其写了一首《从嫁滕婢》。其夫人知道后写了一首诗回应关汉卿,“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王大丈夫。金屋若将阿娇贮,为君唱彻醋葫芦。”

棺材哭泣

乾隆修的《祁州志》中记载,关汉卿境遇艰难,在《会真记》的基础上《西厢》以寄托自己的愤懑,但因书稿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棺材中会传出哭涕之声。状元董君章在前往吊唁时,捡到遗稿,表示要为其续写,于是哭声便平息了。后来董君章为其续写完后四出,并将作品刊发。这一故事在《祁州志》中就写明“此言虽云无稽”,但因伍仁村内的传说,故将其记录在册。

相关作品

话剧《关汉卿》

1958年,现代剧作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全剧共分为12场。讲述关汉卿因不平于民女朱小兰被诬处死,愤而完成了《窦娥冤》的创作并因此得罪权贵并获罪的始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这部话剧在1958年、1963年和2017年对这部话剧进行了三次排演。

画像《关汉卿像》

关汉卿的生平史料较少,更无图像资料,只能从零星记载中窥其大概。1958年为推出纪念邮票,多位作家参与创作关汉卿的画像,最后画家李斛的作品被选中,他的作品结合了传统肖像画法与西方造型、光影等技法,加以线描勾勒胡须,使人物脸部丰满生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关汉卿的豪迈性格与儒雅气质,被美术界人士称为“一幅表现历史人物肖像画的杰作”。

1962年,李应友人之邀又绘制了一幅关汉卿像,这幅作品被称为《关汉卿像1962》,是目前被引用得最多的关汉卿画像,也出现在了中学课程之中。

电视剧《关汉卿传奇》

古装电视剧《关汉卿传奇》讲述了关汉卿的人生故事,涉及他的创作经历和感情生活。创作方面主要讲述了关汉卿通过创作和演杂剧为广大穷苦百姓呐喊。而感情生活讲述的是关汉卿和大都女名伶珠帘秀之间的感情。关汉卿和朱帘秀的这段感情历史上并无记载,是编剧基于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形安排而虚构的情节。

该剧由黄力加柏杉、江洪导演,于荣光、史兰芽、朱娜主演,共计21集,2002年4月8日开播出于中央电视台八套,曾获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参考资料

在戏里演认真写戏的人——北京人艺《关汉卿》开演.光明新闻.2023-02-13

关汉卿(元代 戏曲作家 运城).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02-13

关汉卿:风流才子的关怀.中国作家网.2025-03-10

《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网.2023-02-13

从窦娥之冤到经典之冤.光明网.2023-02-13

关汉卿应成为人文奥运的“嘉宾”.光明网.2023-02-13

李斛与《关汉卿像》邮票.凤凰网文化.2023-02-13

邮票上的戏剧家关汉卿.微信公众平台.2023-02-13

《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纪念邮票赏析.微信公众平台.2023-02-13

【文化安国】一部《梦华录》读懂关汉卿.安国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02-13

从《梦华录》走近关汉卿.微信公众平台.2023-02-13

【方志安国】安国历史大事记(四十四)1987年(1—5月底).微信公众平台.2023-02-13

关汉卿.豆瓣.2023-02-13

关汉卿像作者 “李斛的艺术步履作品展”亮相中央美院.人民政协网.2023-02-13

2002年 第12期——《关汉卿传奇》.央视网.2023-02-13

关汉卿传奇.豆瓣电影.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