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柴宗训

柴宗训

柴宗训(公元953年—公元973年),又名郭宗训,后周恭帝,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是后周最后一任皇帝。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八月初四,柴宗训于澶州(今濮阳市)出生。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初九,柴荣病重后封柴宗训为梁王,同年六月十九日,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在柴荣灵前承继皇位。其养母宣慈皇后临朝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沿用“显德”年号。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时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欲代周称帝。在宰相范质的提议下,柴宗训于同年正月初四举行禅代仪式,将皇位“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易号为郑王,后周灭亡。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春,柴宗训于房县(今湖北房县)逝世,时年20岁,谥号“恭皇帝”,归葬于顺陵。

柴宗训即位之初,遵照柴荣柴荣生前安排,在辅政大臣的协助下完成了京城换防,另颁布了赈灾、抗击辽朝等施政举措,然而京城换防后赵匡胤在禁军中名望大增,而其令赵匡带禁军精锐抗击契丹的举措则诱发了“陈桥兵变”。

北宋史学家薛居正在《旧五代史》里认为,柴宗训幼年为帝,但面对突来时局变故能顺应时势禅位于赵匡胤,做出了很好的选择,而他的谥号“恭”也很贴切。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认为,周亡宋兴,是因五代乱世中的“君臣之际,可胜道哉”。而近代史学家蔡东藩认为,柴宗训刚过20岁便离世,死因不免可疑。

人物生平

幼冲即位

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八月四日,柴宗训在澶州(今濮阳市)出生,是后周世宗柴荣的第四个儿子。在柴宗训出生之前,柴荣的另三个年长的儿子,已在后汉刘承祐三年(950年)柴荣跟随养父郭威起兵反汉时,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率军北征途中生病,回到东京汴梁(今开封市)后病情加重,遂在同年六月初九将儿子柴宗训封为梁王,将继室符氏立为皇后,令她抚育柴宗训,并开始为柴宗训继任皇位做准备。

当时,东京分掌禁军的高级将领当中,要属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和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李重进权势较高。而柴荣在之前返回东京途中,曾捡到过一个写有“点检做天子”的木牌,于是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心生猜忌,以其“缺乏主见”为由将他调往澶州(今濮阳市)任节度使。随后,柴荣将在这次北征中立有战功的韩通升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和李重进一起掌管侍卫亲军,将此前名位较低但较得他信任的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司。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柴荣病死,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在柴荣灵前即位,同年八月,柴宗训将父亲柴荣的谥号定为“睿武孝文皇帝”,同年十一月又将其归葬庆陵,与其第一个皇后贞惠皇后刘姓合葬,随后又下令史馆修撰完颜雍实录为柴荣立传。柴宗训即位后沿用“显德”为年号,尊宣慈皇后为太后。此后,符皇后临朝听政,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辅政,加封赵匡胤为开国侯,让他掌宋州(今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军,负责东京汴梁防务。

被迫禅宋

柴宗训登基后,朝廷官员对柴荣安排的多数辅政大臣心存不服,认为宰相魏仁浦出身小吏,且没有参加过科举,才能不足;认为范质和王浦只会循规蹈矩;又认为韩通有勇无谋,而名位在他们之后的赵匡胤因为善于恩威并济,反而赢得了多数朝臣的信服。随着赵匡胤人望越来越盛,后周谏官郑起、杨徽等试图劝说柴宗训限制甚至除掉赵匡胤,但没有被后周朝廷采纳。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京中突然传来契丹和北汉欲入侵后周的消息,宰相范质慌忙和次相王浦商议对策,私下已经投靠赵匡胤的王浦劝说范质,让他派赵匡胤统领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所有精锐禁军北上抗敌。范质听从他的建议后,柴宗训又依照范质的奏议下诏让赵匡胤带兵北征。

同年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北征途中与部下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随即率兵返回京城,意欲代周称帝。韩通听闻消息欲集合军队反抗,却被赵匡胤手下王彦升杀死。赵匡胤控制住京城后,宰相范质为保柴宗训及后周宗室性命,建议柴宗训禅位于赵匡胤,并以此为条件请求赵匡胤优待后周宗室,赵匡胤为尽快稳定新王朝局面,答应了范质的要求。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四,柴宗训在崇元殿举行禅代仪式,后周灭亡,柴宗训被易号郑王,符太后改称周太后,随后,他们迁居西宫,赵匡胤建立宋朝

英年早逝

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柴宗训被赵匡胤下令迁居房州(今房县),房州位于大巴山区,人烟稀少,是自秦汉以来惯有的流放地。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赵匡胤派自己的启蒙老师辛文悦去房州“管理”柴宗训。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春,年仅20岁的柴宗训离世。赵匡胤闻听消息,不顾朝臣劝说穿丧服举哀,派朝廷官员去为柴宗训办丧事,还辍朝十天以示哀悼。同年十月,柴宗训被定谥为恭皇帝,将他葬在柴荣柴荣的庆陵旁,陵墓被命名为顺陵

施政举措

换防京城

宋恭帝即位后,根据柴荣生前安排,继续更换在京的高级将领。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此前被调离京城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在禁军中势力愈发强盛,柴宗训登基后,下诏令他赴淮南任节度使治理扬州。原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也被柴宗训调离京城去北境巡防。

同时,柴宗训晋升此前名望较低的军事将领来负责京中军务,比如此前官职较低的高怀德张令铎先后被升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成为禁军中的高级将领。而此前在禁军中名望不如李重进的赵匡胤被晋封为开国侯,出任宋州(今今河南商丘睢阳)归德军节度使,负责东京开封的防务。

换防之后,在京高级将领名望普遍较低,此举原是为了巩固柴宗训的帝位,但同时也使赵匡胤在京中权势加重,成为禁军中名望仅次于韩通的高级将领。

北抗契丹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宗训登基之后,契丹在北面袭扰后周边境,柴宗训令原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率兵巡防,后在霸州市北(今辽宁朝阳市)击败契丹的500骑军。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因为相信契丹和北汉来侵的消息,柴宗训派赵匡胤统帅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精锐禁军北上抗敌。

赈济水灾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十二月,连降大雨四日,柴宗训派人去赈济遭水患的灾民。

相关争议

关于后周末年外敌入侵是否属实的争议,《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皆称赵匡胤是听闻辽朝、北汉入侵的消息后奉命北征,在途中被将士胁迫称帝,在赵匡胤建宋后“契丹与北汉军皆遁去”。《旧五代史》也认为,当时的确有契丹入侵的消息传来。但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契丹发生内乱自顾不暇,且主编《宋史》的脱脱等人在编著《辽史》时,没有关于契丹在此前后向后周用兵的记录。学者邓广铭认为陈桥兵变是赵匡胤所策划,而学者陈振则进而认为所谓外敌入侵是赵匡胤为发动陈桥兵变故意令人谎报的军情。

关于柴宗训禅位后迁居地的争议,据《宋史》载,柴宗训禅位后被安置在开封市的西宫(迁居西宫),《续资治通鉴长编》则认为,柴宗训和宣慈皇后(符太后)被迁居到西京(今洛阳市),清代毕沅在《续资治通鉴》里对此进行考异,认为周太后在柴宗训禅位后居住在西宫,而柴宗训则被迁至西京洛阳。学者仝相卿在《建隆初年政局与赵宋政权应对补论》一文中认为,北宋建立之初,政局不稳,赵匡胤会选择将柴宗训安置在可供他监视的西宫,而不会将他送往有很多后周旧臣居住的洛阳,所以应该作“迁居唐长安城”。

关于柴宗训是否受到宋朝优待的争议,《宋太祖的固权之法迁分析》一文中认为,宋太祖赵匡胤为稳定新政权,选择对柴宗训以及后周宗室进行优待,还立下“太祖誓碑”名令后世皇帝善待柴氏子孙,学者李峰在《宋太祖誓约“不诛大臣、言官”新论》则认为,所谓太祖誓碑并不存在,且赵匡胤在位期间,对年幼的柴宗训多有防范,而柴宗训英年早逝,或与赵匡胤相关。

历史评价

北宋史学家薛居正在《旧五代史》里认为,柴宗训虽然是个年幼的皇帝,但面对变故时能顺应时势禅位于宋太祖赵匡胤,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他的谥号“恭”也很贴切。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认为,柴宗训禅位,周亡宋兴,是五代乱世中的“君臣之际,可胜道哉”。《南村辍耕录》认为,周宋恭帝柴宗训之失国,和南宋的恭帝幼年失国形成前后对照。近代史学家蔡东藩认为,柴宗训刚过20岁便离世,不免可疑。

家族成员

相关轶事

宋仁宗初年,官员李淑到郑州市为官,职责之一就是祭祀后周陵墓,李淑祭祀周陵后,又在恭帝陵前赋诗一首《题周恭帝陵》:弄楯牵车挽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荒坟断陇才三尺,犹认房陵平伏来。诗中流露出对周恭帝的痛惜之意。此事被宋仁宗知道后心生不快,令朝臣参议此事,翰林学士叶清臣说,北宋朝是后恭帝禅让给赵匡胤的,李淑却把重点放在“干戈”上,是大不敬。宋仁宗随后罢免了李淑且二十年不用。

墓葬略述

慎陵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陵上村东北200米处,和柴荣的庆陵临近,和后周其他陵墓相若,顺陵规模较小,仪设也比较简单,墓冢高4米,周长40米,墓门朝南,用黄土封冢。陵墓曾被窃盗,墓内壁画也已经剥落,墓内今尚存壁画《文吏迎侍图》和《武吏端斧图》。2001年时,顺陵已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研究书目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恭帝纪》

《新五代史·卷十二》

《全唐文·卷126》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首播于1986年的电视剧《绝代双雄》,首播于1995年的电视剧《大宋王朝赵匡胤》,首播于1996年的电视剧《情剑山河》,首播于2007年的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首播2015年的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里都有关于柴宗训的叙述。

参考资料

绝代双雄 (1986).豆瓣电影.2023-06-04

大宋王朝赵匡胤 (1995).豆瓣电影.2023-06-04

情剑山河 (1996).豆瓣电影.2023-06-04

问君能有几多愁(2005).新浪娱乐.2024-04-21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2015).豆瓣电影.20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