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侯祠

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号,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223年,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君臣合庙的形式,明末,祠庙却毁于战乱。现存的主体建筑实际上是在清康熙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蜀汉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2020年11月18日成都武侯祠·锦里入选“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以高票数入选“成渝十大文旅领军人物”。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荣获2021年度四川博物院“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十佳文博短视频”“十佳博物馆海报”“十佳研学实践教育案例”“文物活化利用优秀作品”五大奖项。

修缮历史

唐朝以前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 263年),后主刘禅为其在勉县(今陕西省勉县)修建祠庙。成都武侯祠何时修建无正史记载,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可知成都武侯祠修建于晋朝末至东晋初李雄据蜀时期(303—334年),位于“少城”内,是蜀地第一座纪念蜀汉英雄的专祠。由此可见,千年前的蜀地百姓已对诸葛亮深切敬仰和怀念。

公元500年前后的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于刘备陵、汉昭烈庙旁。这是成都历史上第一次整合三国历史文化遗迹,为人们拜三国蜀汉英雄以及后来保护和利用打下了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前蜀王建称王蜀地不久,下诏“赠诸葛亮为安国王”,使武侯祠、惠陵及汉昭烈庙得以在乱世中留存,也对武侯祠的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李纯元和四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领裴度杨嗣复等27位僚属到武侯祠拜谒,为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爱慕之情,铭记诸葛亮的文治武功,武元衡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缅怀蜀汉遗德,以此激励后世。

宋明时期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至十四年(1144年),吏部尚书张焘任成都知府,维修武侯祠,将庙宇油漆一新。

淳熙年间(1174—1189年),赵汝愚任成都知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修万里桥。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椿朱椿来到成都,全面修缮武侯祠,并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刘备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君臣合祀格局。

清代

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张德地四川省巡抚,拜谒武侯祠时见祠庙破败不堪,遂决定修复武侯祠,但限于当时条件,只进行了局部修整。康熙六年,他下令修建了一座碑亭,将“三绝碑”保护起来,后来又捐款修建惠陵牌坊。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巡抚于养志见武侯祠“其有梁柱之桡弱而不支,瓴垣之缺断而不承者”于是更换了部分腐朽糟坏的梁柱、椽,并及时修补了垮塌的墙垣。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成都县丞黄铣与华阳县丞王开业主持修缮刘备陵及刘备殿,改变了原来殿内刘备、关羽张飞刘谌并排而祀的格局,将关羽塑入新建的东偏殿,张飞塑入西偏殿,刘谌则塑在刘备左后。修缮完毕,黄铣刻碑记事,碑文载:“铣与开业承命维谨,鸠工材,率作兴事。其结构程式,悉遵上宪之手指口画,而为之营缮焉。始事于乾隆戊申二月十八日,落成于是年五月十三日。顿觉庙貌巍峨,山陵巩固。”

道光五年(1825年),四川省各大衙门官吏捐资培修惠陵,重修牌坊一座,增修享堂及影壁,并在惠陵周围筑垣墙五十四丈,沿用至今。清代最后一次修缮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四川总督鄂山主持,修补了部分已塌的墙垣以及殿宇中糟朽的梁椽,耗时三个多月。

民国期间

1921年, 川军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成勋在成都耆老劝说下,筹款修缮祠庙,对汉昭烈殿、诸葛亮殿、文武两廊建筑均进行了大规模修整。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89年,新的文物库房落成;1994年,《三国文化陈列》在新落成的文物展厅亮相,三国文化的保护与展示得到极大改观。2008年,“5·12”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根据文物保护规划,全面开展文保工程和科研工作。从2011年起,循序完成了孔明殿院落文物维修工程、刘备殿院落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彩塑及壁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孔明苑及东西厢房改展项目、刘湘墓园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和三国文化陈列改展提升项目等,不久还将开展三义庙、刘备陵建筑群的维护工程。

建筑风格

武侯祠建筑整体风格为明清宫殿式,灰的青石砖雕墙面,红的砖木结构,屋顶覆盖着曲向旋进的琉璃瓦,加上巧妙的彩绘和精美的装饰,使其具有典型的汉传佛教建筑特。

主要景点

三绝碑

唐元和四年(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裴度柳公绰杨嗣复等僚属到武侯祠拜谒,因当时祠内尚无记载诸葛亮事迹和功德的碑石,武元衡遂命裴度撰写碑文。裴度撰写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文情并茂,加上由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蜀中最著名的刻工鲁建雕刻,因此被誉为“三绝碑”。

明碑

记录武侯祠的历史沿革。武侯祠为数不多的明代碑刻,与唐碑相呼应的是明碑,由明代张整体构造是将碑石置于一只石龟背上,憨态可扬,明碑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相传由明代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主要记录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

文臣武将廊

有汉文臣武将的塑像。刘备殿前东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东廓称文臣廊,以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西廊为武将郎,以赵云领先,也塑有14人。人物像扮装扮、衣着借鉴于清代的戏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过厅墙壁两侧分别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字体恣意狂放,尽显诸葛亮的赤胆忠诚。

汉昭烈庙

纪念汉朝皇帝刘备的庙宇。坐落在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成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士建筑。大殿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制作精巧。大殿正中刘备塑像高三米,全身贴金,双手持圭,左右侍者捧着传国玉玺和尚方龙泉宝剑。塑像前牌位上写的刘备的谥号刘备皇帝”,体现了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东西偏殿为关羽塑像和他儿子及部将的塑像,西偏殿是张飞和其子孙的塑像。体现了刘、关、张忠义相投的君臣关系。

武侯祠

纪念诸葛亮的祠庙。殿宇宏敞开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仅为刘备殿的一半。诸葛亮的塑像在在一神中,悬挂着“静远堂”匾额,表达诸葛亮一生的情操。塑像塑于清康熙。他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披却鹤,神态儒雅,颇有一代名相风度。塑像两侧各有一书童,一捧兵书,一执龙泉宝剑。诸葛亮两旁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三义庙

祭祀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始建。现在所见建筑和匾联主要是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 殿内刘关张塑像造型,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而作,形象比较年轻,富有生气,身着单色布衣。

盆景园

川派盆景与吴地盆景不一样,特有贴梗海棠金弹子树、银杏及梅花等古稀桩头,树木盆景,以展示曲多姿、苍古雄奇的特色,同时体现出悬根露爪,状若大树的精神内涵,讲求造型和制作上的节奏和韵律。山水盆景以展示巴蜀山水的雄峻高险为基本法则,在气势上构成了高悬斗胜的大山大水景观。

红墙夹道

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围绕在惠陵门前的两侧红墙青石路的夹道,通向沉睡了一千多年的一代君王夹道,上可以看到两旁是红色的院墙外面,生长着茂密的修竹,整个红墙夹道就这样掩映在竹林之中走到夹道上。

惠陵

诸葛亮殿的西侧就是刘备墓,又称惠陵。这是由诸葛亮亲手挑选的宝地,将刘备葬于此地。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由影壁、山门、神道、享堂等组成,依次排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墓前有清乾隆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保存完好,从未被盗和发掘。

三国文化陈列室

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枉、兵争社稷,还有残壁石刻明杨慎的《临江仙》等组成。展厅共分为5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内容丰富多彩,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

锦里

还原“西蜀第一街”。坐落在武侯祠隔壁的一条美食民俗一条街。传说中锦里曾是谯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现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市民俗作内涵。有很多四川名小吃,传统文化气息浓,包括川剧馆,巴蜀文化,一些书画馆,茶馆酒馆等。锦里街道建议晴天的夜晚去打卡,灯全部亮起的时候真的非常好看。

开发与保护

1、晚清民国时期的修工程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四川省巡抚于养志在其《诸葛忠武侯祠堂碑记》中记录他维修的情况,碑记道:祠庙“其有榱椽梁柱之桡弱而不支、瓴甓垣墉之缺断而不承者,与诸大夫相为倡率,悉举而更新之。”(该碑至今尚立武侯祠)于养志就所见一些梁柱、椽桷腐朽糟坏者予以更换,对垮塌的墙垣及时予以培修,其余修整并未提及。比较大的修缮工程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华阳知县程煜、成都市县丞黄铣进行培修。黄铣碑今尚存,碑中记载:“铣与开业承命维谨,鸠工庀材,率作兴事。其结构程式,悉遵上宪之手指口画,而为之营缮焉。始事于乾隆戊申二月十八日,落成于是年五月十三日。顿觉庙貌巍峨,山陵巩固。”清代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修缮工程是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由刘沅主持的。刘是清代四川省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曾任天门知县,晚年在家乡致力于教学,创立槐轩学派。此次修缮刘沅根据自己所定“纯臣”的标准,将两庑(即今称为文武两廊)的法正许靖刘巴,以及于史无考的李彪、张虎塑像去掉。原来两庑各有12尊蜀汉人物像,经刘沅的修订之后,两庑各有14尊像共28位蜀汉英雄。计东庑文臣廊: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庑武将廊: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此外刘沅在文臣武将每位塑像前增加了一块人物事迹简要说明石碑,文字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加以提炼而成。由此,参观者就能对人物有所了解,其传播三国文化的功能大大加强了。(刘沅碑记石刻今存武侯祠内)清代最后一次修缮在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由四川总督鄂山主持。当时陵庙已经出现部分墙垣坍塌,殿宇的一些梁椽剥蚀、糟朽。鄂山出面于是年五月初二开始施工,工程结束于八月二十六日,共耗时近三个多月。

民国十一年(1922),当时川军临时总司令刘成勋在成都耆老劝说下,筹款修缮祠庙,具体维修情况见今存祠内尹昌龄《重修诸葛忠武侯祠记》碑。完工之后,刘成勋在刘沅更换的大庙大门匾“汉昭烈帝庙”上,增加题跋,变成“献 汉昭烈帝庙 四十八代裔孙刘成勋”,以刘备之后自诩。

2、1949年以后的保护维修

1949年之后,武侯祠成为对公众开放的景点。文革中武侯祠被迫关闭,因周恩来有口授保护孔子庙和武侯祠的指示,内部工作人员采取种种措施加以保护而未受到大面积毁坏。1971年,文革中被特邀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1917-2012)到成都市,专门提出要到武侯祠参观。鉴于武侯祠尚处于关闭状态,且部分人物塑像胡须、手指等有残断,所有匾联均被毛泽东语录和文革口号标语覆盖,祠内一片残破景象。于是工作人员借机集中精力对环境予以打扫,清除覆盖物,并特邀民间艺人对人物塑像残破处加以修复,外宾走后武侯祠遂逐渐对公众开放。

3、“5.12”大地震后的维修“是历史上最重要一次保护工程

武侯祠自上世纪开放以来,保护维修工作虽一直未间断,但限于当时保护手段和技术落后,维修其实仅仅是局部修缮,而涉及到大型工程维修则没有实施。2008年“5.12”大地震后的维修保护工程,应算是近代最重要的保护工程,略作介绍。

2008年“5.12”大地震,造成了武侯祠古建筑部分受损,其中诸葛亮殿院落出现:大殿屋脊中堆灰塑断裂;殿北面廊间1根随枋榫头断裂并掉落;钟楼古钟挂梁纵纹开裂,伴随余震的产生,裂纹不断蔓延;钟楼、鼓楼翼角断裂、脊饰脱落、檐上瓦垄下滑;过厅排架倾斜等。在2007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成都武侯祠文物保护规划》诸葛亮殿院落被定为“核心文物保护区”。从2008年——2010年,各级财政先后拨付700余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其中300万元用于诸葛亮殿院落文物维修项目。

馆内藏品

博物馆现存塑像47尊,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余副,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

文化价值

2004年和2009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打造的“锦里”古街一二期相继开肆迎客,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省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550米长的街道上,各种特色商业循序分布,热闹非凡。锦里的热情和张扬与武侯祠静谧悠远的气氛相得益彰。2006年,锦里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锦里游客攀升至近千万人次,商品销售收入达2.7亿元。

2005年春节起,成都武侯祠整合文物区、西区、锦里三个功能空间,打造成都大庙会,并且在传承和彰显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鲜明地打出了“三国牌”,并恢复了“游喜神方”传统民俗。传统文化很快引爆了公众热情,每年大约18天的大庙会,吸引超过百万人次的观众。

充分利用武侯祠三国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

武侯祠博物馆借世人对三国英雄的崇拜和三国文化的影响,利用199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划拨的土地,精心打造出“锦里”仿古一条街,作为文化产业的一次尝试。一期工程于2004年完成,二期工程于2009年竣工。锦里是一条街,既古色古香又充满现代气息。它紧邻武侯祠东侧呈南北走向,蜿蜒曲折约550米,锦里的兴建并非是无源之水,也非单纯的为游客建一处购物中心,它是有生命力、有历史渊源的。

1.锦里的历史渊源

锦里曾作为成都的代称,其历史悠长,而冠名锦里者,自然与蜀锦有关。西蜀之地自古就兴养蚕,从考古出土的古蜀兵器上就有蚕纹,足见古蜀国蚕桑业的兴旺,它是蜀地对华夏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战国时期的丝织业已相当成熟,到秦汉已发展为蜀地最大的手工经济,两汉更进入兴盛发达时期。西汉大文豪扬雄《蜀都赋》中有描写当时蜀锦的绚丽多彩句子:“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縿缘卢中,发文扬采,转代无穷。其布则细都弱折,绵茧成,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筩中黄润,一端数金。”有专家指出首通西域的张骞在大夏所见的“蜀布”,就是黄润。可见这华美无比的蜀地生产的纺织品,早已沿着丝绸之路远销到西域诸国了。

汉末三国,虽然战乱频仍,但对蜀地的织锦业似乎影响较少。《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对左慈说“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增市二端。”《三国志》中也有刘备占领益州后犒赏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金、银、钱外,另有“锦千匹”的记载。左思《蜀都赋》记载成都市织锦业的盛况说:“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南梁人山谦之在《丹阳记》中也记载有“江南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蜀汉,至是始乃有之。”诸葛亮更是将织锦当成国家恢复生产、抵御外敌的支撑,他在《教令》中提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南,《华阳国志·蜀志》载:“夷里桥南岸……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唐人李《益州记》载:“锦城在笮桥东,流江南岸,昔蜀时锦官也,号锦里,城墉犹在。”故蜀汉老臣谯周说:“成都市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现在的锦里是原遗址区域的浓缩,它依托于武侯祠,北临锦江,东望彩虹桥。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将历史与现代有机地融入,既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又于古老的祠庙注入了新的活力。

2.锦里的文化表象

锦里不是老成都简单的重复,而是高度的浓缩。这里有老成都的影子,更多的是老成都精华的聚集。铺面全都临街而建,仅五六米宽的街道两旁,房屋相望,人声互答,摩肩接踵,其乐融融。锦里的房屋同老成都市房屋格局的一样,一般都分上下两层,下面作铺面,上面另作它用。铺门不采用对开式的,而是在上下嵌入带槽的长条木块,用20~30公分宽,3~4米长的板材竖立依次沿着木槽滑入排列形成关闭。这种木板门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开门的宽度可随主人的需要随意取舍,可大可小极为方便。

锦里是有文化底蕴的,锦里的文化除了建筑特色还表现在石雕碑刻和楹联中。锦里南大门高悬“锦里”大匾,为当今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手书。里中的茶坊、酒肆,各家各店匾刻、楹联纷纷亮出各自特色,可谓琳琅满目,争奇斗艳。三顾茶园的联文:“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来自阆中古城的“张飞牛肉”联文:“数三国英雄夸翼德虎威智勇双全惊天下,建四川美食品张飞牛肉鲜香两绝耀古今。”锦里北端一家小吃店,其匾、联均耐人寻味,联文:“样样皆精抄手汤圆担担面,人人难舍兔丁肺片冷锅串串。”将成都市名特食品“抄手(馄饨)、四川抄手”、“赖汤圆”、“担担面”、“凉拌兔丁”、“夫妻肺片”等巧妙串连在先,又将本地新生的“串串香”收尾于后,融传统与现代小吃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锦里依托武侯祠三国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影响,街道房屋造型为川西民居建筑展示老成都民俗风貌,业态设计要求展现成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比如被列为非遗项目的手工织锦作坊、传统美食、手工剪纸等等。尤其是锦里二期工程完成之后,融入了老成都水文化的形态,同时增加富有特色老成都特色的茶文化展示地。极大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2006年,锦里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4月被评为“成都市新十景”年平均吸引游客700万人次以上,已成为成都闪亮城市名片。

3.从“游喜神方”到大庙会,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新形态

博物馆作为一个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兼具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等多项功能,成都武侯祠既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久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蜀汉英雄纪念地,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三国遗址博物馆。自锦里打造成功之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又于2004年进行了一种新的传承历史民俗、展示非遗项目的重大文化活动尝试——举办成都大庙会。

庙会的源起似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春秋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先祖和自然神。在祭祀先祖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组织仪式,如向神灵献供品、演奏乐曲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所谓“庙”指的是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的建筑。成都市为神立祠庙的习俗有文字可考的,见载于《华阳国志·蜀志》:“鱼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蜀王本纪》也说道:“(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于湔。”

民俗庙会作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活动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博物馆和庙会两者虽然都服务于大众,但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交集。文革中,庙会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恢复了不少传统庙会,如北京地坛庙会、南京夫子庙庙会、成都大庙会等等。

旧时成都市的庙会亦称作花会,起源与蜀地产丝有关。发展到清代,则又与农商交易、出售观赏花木活动结合在一起。清人周询对此有明确说明:“成都花会原始最早,蜀产蚕丝,三代时,每春蜀都皆有蚕丝之会,当即兹事之权舆。唐诗浣花遨头,亦尝称盛。会地例在城外之青羊宫举行。二仙庵在青羊宫间壁,故亦在会地范围内。清时当光绪季年前,皆人民自行集会,所售物品,以农具为最多,附近一、二百里购农具者,无不来此。又莳养花木者,亦皆移此求售。成都市地平阔,人家多有隙地种花,购者亦于是时云集,遂沿称曰:‘花会’。”成都平原秦汉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便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是以成都人好游乐、享受生活,过年逛庙会、赏花会就是人们享受生活最为盛大的活动。

2004年之前,武侯祠新年期间恢复的民俗活动是“游喜神方”。有必要说明的是,晚清、民国时期成都市民过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出南门“游喜神方”,民国《华阳县志·礼俗》记载“旧历元日,人家祀先,;礼神毕出,向历书所载喜神吉方。市人皆闭户出外游览。大抵以至南门外武侯祠者为盛。”也就是说,清末民国的成都人在新年正月初一清早,便会携家人往喜神所在吉祥南方去踏访武侯祠,拜谒三国英雄,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此谓之“游喜神方”。周芷颖《新成都·风土人情·岁时习俗》说:“废历正月过年,初一佛晓敬神出天方敬喜神,初一至初五、初九、十五均游武侯祠、望江楼公园、昭觉寺。”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学者何韫若有专咏“游喜神方”竹枝词道:“神有喜怒与人同,四时方位兆吉凶。独怪年年南门好,起因侯庙敬无穷。”并解释说:“正月初一出行,有‘游喜神方’之说。旧日街头所售访刻皇历,所载喜神,每年皆在南方,历年莫不如此。意其原由,或以成都南郊有诸葛武侯祠之故,又南方丙丁,于五行属火,亦红运兴旺之象。是以每年正月初一,成都人联袂出游喜神方,即参拜武侯祠,若干年来已成惯例。”武侯祠紧紧抓住这一节令习俗,于1999年恢复了“游喜神方”。 2003年,成都市政府首次在文革后恢复传统逛庙会,举办地点仍然选择在青羊宫,2004年成都市政府将庙会的地址改在武侯祠,此后“喜神庙会”取代过去的“游喜神方”,以后更名为“成都大庙会”沿用至今。“游喜神方”这一成都老习俗在新时代有了新定位,过年出南门到武侯祠逛庙会、拜“喜神”,传统民俗活动运用于今天已然成为广大市民新年新风俗。

在博物馆举办传统庙会本身是一种挑战,如何在新年观众暴增、人群拥挤情况之下,既保证文物区的安全,又方便观众参观。这是一项新的课题。武侯祠采取了以下重要举措:首先是增加人力加大对文物区的保护力度,并限制开放时间,晚上六点关闭核心文物区。二是庙会上所有民俗非遗展示、娱乐表演、特色小吃等都放在西区,即原南郊公园范围。如此一来,热闹喧嚣的过年气氛与庄重、肃穆的核心文物区有了明显的隔离。三是大打三国文化牌。把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对三国英雄的崇拜,化作具体的形象,更名后的庙会之重大变化是诸葛亮作为智慧之神华丽变身为“喜神”,如此一来,当“喜神”诸葛亮的形象出现在大庙会现场时,吸引的不仅仅是众多游客的目光,同时也将人们在过新年时讨个好彩头的敬神心理紧紧抓住。基于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喜神”诸葛亮这个三国文化重要形象,从此在成都大庙会上深深的扎下了根,并定型化,真正将历史人物与当今和谐社会所的价值观融入到大众心中。四是推出各类非遗项目满足广大市民怀旧心理需求。成都有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非遗文化节。这显然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十一届庙会上,每次都有四川地区的非遗项目竞相登场展示,如极具观赏性的川剧变脸四川皮影、黄龙溪“舞火龙”、木偶戏,还有手工艺人展示的剪纸、青神瓷胎竹编、吹糖人糖画、捏泥人等等。将“游喜神方”传统民俗活动嫁接在成都大庙中,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产业转型。成都市大庙会创新性地把博物馆与民俗庙会有机结合起来,在展示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为非遗展示提供了舞台。让非遗走近社会生活,提高保护遗产的理念,给传承人一个空间其实就是保护了人与文化,这也是博物馆本身应承担的职责之一。庙会上非遗的展示,为市民的新年增添了一道民俗盛宴,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支持。

自2004年阔别45年之久的成都大庙会正式回归以后,连续十余年,武侯祠的成都大庙会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百万人,近几年人数更是突破百万大关,门票收入相当可观,很好拉动相关产业,博物馆的文化产业与庙会经济发展也真正开始受人重视。成都大庙会可以算是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与民俗结合的成功尝试,它以依托古祠,借助民俗传统的强大的生命力,精心打造出中原地区新型庙会模式。武侯祠最重要的是三国文化,这也是成都市大庙会的核心亮点也是不同于其它传统庙会核心竞争力。有了文化灵魂的庙会,经济才能唱好戏。把文化、旅游融合在一起,古老的庙会才会焕发生机。

成都大庙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同地域的庙会,皆体现着地区的特点,深入挖掘地方庙会文化内涵并充分与当地民间民俗和文化特点结合,才能让庙会上可看的、可玩的、可吃的都深具地方特色,让游客在玩耍的同时充分领略该区域的民俗文化、学习传统技艺。如今,“拜武侯区,泡锦里,逛庙会”已经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大庙会也成为成都市春节期间举办的深受百姓好评和外地游客期待的节庆活动品牌。当然,在挖掘传统庙会文化内涵之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还需要开发更加贴近群众现实生活、融入时下潮流的新项目,以期符合现代人求新求变的尝试心理。因此,融入现代科技的创造型庙会,将有利于增强庙会的文化旅游吸引力,促进庙会文化的发展。

旅游发展情况

2015年10月十一旅游黄金周,10月2日当天武侯祠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同比增长67.35%。10月3日上午11点,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发出提示:“目前武侯祠景区人流量已达到历史最高峰,武侯祠及周边异常拥挤。请各位游客错峰前往。”

2023年5月18日当天,成都武侯祠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上午九点多,记者来到武侯祠,无论是入口还是院内,都早已挤满了游客,还有许多游客是外地来的,来到“三国圣地”武侯祠,就是为了在这特有的地方品味三国历史,感受三国文化。

景区开放时间

开馆时间:08:30  停止售票时间:17:30  闭馆时间:18:30

门票价格

全价门票:50元/人  半价门票:25元/人  年票:100元/人/年

半价信息:1.6周岁以上(不含6周岁)—18周岁以下(含18周岁)的未成年人凭身份证或户口本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预约购票。购票成功后,持身份证或户口本至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大门(南门)检票口验证扫码入馆。

2.19周岁(含19周岁)—23周岁(含23周岁)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身份证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预约购票。购票成功后,持身份证和学生证或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在籍证明至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大门(南门)检票口验证扫码入馆。未携带有效证件(学生证或学信网在籍证明)的学生不能入馆参观。

参考资料

导览及展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06-13

成都武侯祠.四川省文物局.2023-08-26

文博人谢辉:愿做三国文化守护者和推广者|这十年,我的获得感.百家号.2023-08-24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简介.成都文明网.2023-08-26

【历史文化】成都武侯祠重大新发现!.腾讯网.2023-08-26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08-21

四川古建筑中关于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搜狐网.2023-08-24

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来成都必打卡的地方.网易.2023-08-24

成都武侯祠:让珍贵文物过好年.光明网.2023-08-25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3-08-25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入选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人民网.2023-08-25

博物馆动态.成都武侯祠.2023-06-13

成都武侯祠简介.欣欣旅游.2023-06-13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颁奖典礼连中双元.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成都市文物局.2023-08-24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荣获2021年度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等五大文博相关奖项播报文章.百家号.2023-08-24

【历史文化】罗开玉 ‖ 成都武侯祠纪事——迁建南郊成唐代胜景.澎湃新闻.2023-08-21

【历史文化】罗开玉 ‖ 成都武侯祠纪事——迁建南郊成唐代胜景.搜狐网.2023-08-24

【历史文化】罗开玉 ‖ 成都武侯祠纪事——迁建南郊成唐代胜景.四川省情网.2023-08-24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市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唐碑:武侯祠“三绝碑”.腾讯网.2023-08-21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武侯祠纪事——宋明时期逐渐形成君臣合祀格局.澎湃新闻.2023-08-21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刘谌:身死祭蜀汉 国破留丹心.澎湃新闻.2023-08-21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武侯祠——清代重修奠定格局.澎湃新闻.2023-08-21

【历史文化】成都武侯祠——清代重修奠定格局.四川省情网.2023-08-21

【方志四川•记忆】成都武侯祠纪事——民国时期艰难生存.澎湃新闻.2023-08-21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三国文化的圣地.中国网锦绣天府.2023-08-21

四川成都武侯祠简介.文化旅游网.2023-08-21

绝了,历史与容貌并存的成都古建筑! .搜狐网.2023-08-24

http://www.scdfz.org.cn/whzh/slzc1/content_38131.四川省情网.2023-08-24

文物精粹-明张时彻撰《诸葛武侯祠堂碑记》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08-26

武侯祠在什么地方 武侯祠在哪里.天气网.2023-08-24

武侯祠有哪些景点.旅泊网.2023-08-24

埃克苏博物馆照明项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搜狐网.2023-08-24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三义庙:肝胆相照两昆仑 兄弟同心三结义的化身.澎湃新闻.2023-08-24

武侯祠内昭烈帝刘备汉惠陵巡礼 .搜狐.2023-08-24

西蜀第一街“锦里”.新浪看点.2023-08-24

武侯祠历史上几次保护和维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08-27

成都暑假亲子游目的地丨遛娃推荐,说走就走!.网易.2023-08-24

文物精粹-明豆青釉诸葛碗.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08-26

文物精粹-蜀汉铭文青铜弩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08-26

文物精粹-唐斐度撰《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08-26

文物精粹-清赵藩撰《攻心联》匾.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08-26

文物精粹-东汉四耳蹲蛙青铜鼓.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08-26

文物精粹-蜀汉直百五铢铜钱.成都武侯祠.2023-08-26

导览及展览.成都武侯祠.2023-08-27

武侯祠游客比去年多七成 大熊猫基地一度限流.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08-24

博物馆日游武侯祠打卡三国文化.百家号.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