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敬瑭

石敬瑭

石敬(892年3月30日—942年7月28日),沙陀族太原市人。李嗣源的女婿,五代十国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936年11月30日—942年7月28日在位)。

石敬瑭因善骑射,熟读兵书被李嗣源看重。石敬瑭随李嗣源转战各地,并于邺[yè]都兵变中力劝李嗣源进位,并协助李嗣源攻占汴州,进入洛阳市,拥立李嗣源称帝。石敬瑭因此先后被任命为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逝世,其子李从厚即位,是为闵帝,加石敬瑭中书令,调任成德节度使,后又镇守太原。后闵帝被杀,李从珂即位,是为后唐末帝,拜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封为赵国公,赐号“扶天启运中正功臣”,然而石敬瑭不断受到李从珂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谋反,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向辽朝求援。十一月,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立石敬瑭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改元天福。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灭亡后唐,并定都汴梁。石敬瑭称帝后,在政治上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厚礼以待契丹,安抚藩镇。军事上训练士卒、修缮兵器、整顿禁军,完善武备力量;经济上勤务农桑生产,来充实仓储;通畅商贾贸易,来交流丰富财货。但石敬瑭在位期间,兵变四起,屡遭叛乱,中原动荡不安。

天福七年(942年),因招纳吐谷浑遭契丹责问,石敬瑭忧郁成疾,病逝,时年五十一,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今宜阳县)。

人物生平

名动军中

石敬瑭,父亲名叫“捩[liè]鸡”,本来是西部少数民族,自从沙陀族部归唐,跟随朱邪部到阴山山脉居住。后来李克用李克用的势力在云、朔地区发展起来,皋捩鸡善骑射,常跟着晋王作战立功,官至州刺史。皋捩鸡生敬瑭,改姓石。

石敬瑭年少沉默寡言,熟读兵书,李嗣源看中他,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为妻。石敬瑭隶属李嗣源帐下,李嗣源跟随李存出征远行时,命令石敬瑭统率其亲卫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将其倚为心腹。

天祐十二年(915年),李存勖兼并了黄河以北地区,在邺州设置了府衙,后梁派遣上将刘鄩[liú xún]率领五万兵力在莘地扎营。天十三年(916年),李存勖攻占魏州后,与梁将刘鄩展开对峙。刘鄩急攻清平,李存勖尚未立好行阵就被刘鄩包围袭击。石敬瑭率十数骑横拿长矛奔入敌军,帮助李存勖突围回师。李存勖拍着他的背感谢他,手拿乳酪给他吃,送乳酪,这是少数民族的重礼,因此石敬瑭名震全军。

协助明宗

天祐十四年(917年),辽朝围攻幽州(治今北京),守将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存勖、李嗣源与刘鄩战于莘城,李嗣源与石敬瑭陷于阵中,石敬瑭挺身救援,大败刘鄩。

天祐十五年(918年)十二月,李存勖由州境内的麻家渡渡过黄河,进驻胡柳陂[bēi](今山东城西北),与梁军展开血战。晋军大败,周德威战死。石敬瑭率领左射军跟随李嗣源击败梁兵。天祐十八年(921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在戚城遗址(在今濮阳市)大破梁将戴思远,斩首二万级。天祐十九年(922年),在胡卢套作战,后唐军队逐渐败退,石敬瑭迎着敌军精锐,以长剑保护李嗣源撤退,敌人无人敢上前阻击。天祐二十年(923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观察梁军阵地杨村寨,部下都没有披甲,突然敌军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袭李嗣源,兵刃将要刺到李嗣源背部,石敬瑭手持战戟冲上前,用力一击,几个凶悍的敌人从马上滚落下来,李嗣源才免于一死。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邺城遗址(治今河北大名东北)称帝,建立后唐,是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嗣源孤军深入袭取郓[yùn]州。,石敬瑭率五十个随骑兵李嗣源渡过济水突入城中,虽受伤但仍保护李嗣源并在大道上坚守,直到后续援军赶至,才攻取郓城。接着平定汴水,灭掉了后梁宗室,成就了李存勖一统天下的局面,李嗣源建立的功绩,其中石敬瑭与后唐末帝李从珂功劳最大,李存勖时,石敬瑭官位不显赫是因为石敬瑭不喜欢自我夸赞的原因,这只有李嗣源心里明白。

拥立明宗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恩州(治今河北清河)哗变,推赵在礼为首领,攻入邺城遗址。李存勖初命元行钦征讨,但却连连失利,只得起用李嗣源,让他率从马直(皇帝亲军番号)北上,会合元行钦平叛。三月,李嗣源抵达邺都,驻扎于城西南,并定下攻城日期。从马直却在攻城前夜哗变,劫持李嗣源,声称要与邺都叛军合势,拥其称帝河北。赵在礼率将校出城迎拜,将李嗣源迎入邺都,但不许乱军入城。李嗣源借口收抚散兵,逃出邺都,抵达魏县。他命牙将张虔钊前往元行钦营中,召其前来一同平乱。元行钦却疑其有诈,率一万步骑退至卫州(治今卫辉市),诬奏李嗣源与叛军合谋叛乱。

李嗣源遂率军南归,并数次上表申诉,向李存勖表明心迹,但皆被元行钦阻遏,未能上达。石敬瑭献计说,哪有在外发生兵变,上将却没有责任的事,犹豫不决是兵家之大忌,应该立即进兵。他愿率三百骑兵先攻开封市,拿下天下的要害夷门即可获胜。李嗣源同意了,给他三百骑兵,渡黎阳做前锋,顺利攻占汴州。李存勖知道局势已不可挽回,行至万胜镇(在今中牟县西北)便下令回师,仓皇返回洛阳市。李嗣源命石敬瑭为前锋进军汜水,并收集散卒。李存勖与李继岌[lǐ jì jí]会合,再联兵进剿李嗣源李存勖亲率宿卫出战,杀死数百乱军,最终被流矢射中,死于霄殿。同年四月,李嗣源率军入洛阳,命诸将平定京中乱势,让百官各安其职,接受百官朝拜后,嘉奖石敬瑭的功劳,提拔他为陕州府兵马留后。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西宫称帝,升石敬瑭为安国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五月,加封石敬瑭为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担任陕州保义军节度使,不到一年,那里的军事民政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加封检校太傅兼六军诸卫副使,进爵位封为开国伯,增食邑四百户。同月,石敬瑭进京,兼任六军诸卫副使。八月,又增食邑八百户,实封一百户,以表彰他治理政务的成效。

受帝器重

天成二年(927)十月,李嗣源驾临开封市,封石敬瑭担任御营使。汴州节度使朱守殷叛乱,李嗣源命石敬瑭出兵,夺取了浚[xùn]城。任石敬瑭为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总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加封爵位为开国公,增食邑五百户,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名号。

天成三年(928)四月,移镇天雄,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唐尹。五月,授给驸马都尉。董璋东川区反叛,石敬瑭任行营都招讨使,未攻下而回。再兼六军诸卫副使。移镇河阳三城,未行,辽朝吐谷浑、突厥都进犯边境,那时秦王李从荣统率六军,石敬瑭怀疑他必然生出祸端,不愿当他的副手,就自己请求出镇御敌,谁知制书出,没有免去副使之职,又再去请求辞职出镇。李嗣源几次要大臣讨论谁能出镇防边,范延光赵延寿等人都推荐石敬瑭,于是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免去六军副使,出镇地方。

受珂猜疑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二月,李嗣源病死后,应顺元年(934年),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加封石敬瑭为中书令。潞王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自幼随父征战,在后唐灭后梁之战中屡立战功,官至凤翔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也是战功卓著,深得军心。二人的官位、声望皆在朱弘昭、冯之上,因而深受忌惮。应顺元年(934年)二月,李从厚听从朱弘昭、冯赟的建议,通过枢密院调令对凤翔、河东、成德、天雄四镇节度使进行易地调动,并派使臣监送。其中,李从珂被调离凤翔,改镇山西省,石敬瑭被调任镇守常山。李从珂在部将的鼓动下,趁机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叛乱。李从珂以眼泪哭得许多攻城的军士动了恻隐之心,转而支持他,先后劝降曾经的部下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都指挥使尹晖等攻城将领,并趁机一举击败李从厚派遣的所有军队,随即拥兵东进,兵锋直指首都洛阳。李从厚难以抵挡逃奔魏州,途中,在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城东数里处遇到了率军入朝的石敬瑭。他将近日发生的变故告知石敬瑭,向他询问兴复之策。石敬瑭指使牙内指挥使刘知远引兵入驿,将李从厚的随从侍卫全部杀死,软禁李从厚,而后率军赶赴洛阳。后李从珂进入洛阳,派人杀死李从厚。

李从珂继位以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市、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李从珂与石敬瑭两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骁将,皆以勇武著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李从珂即位为皇帝,石敬瑭不得已入京朝拜,安葬完李嗣源以后,不敢提出归还镇所。当时石敬瑭久病之后很疲弱,慈圣光献皇后和魏国公主几次替他说情,而从凤翔来的将佐大多劝说李从珂把他羁留洛阳,只有韩昭、李专美认为宣武节度使赵延寿正在开封市,逼近洛都,为了避免赵延寿的疑惧,不应当猜忌石敬瑭。李从珂见石敬瑭如此削瘦衰弱,便消去疑虑,便仍任用他为河东节度使。辽朝侵扰应州后,石敬瑭返归镇所,暗中谋划如何保全自己。李从珂喜欢咨访外边的事情,常常命令端明殿学士李专美、翰林学士李崧[lǐ sōng]、知制诰吕琦、薛文遇、翰林天文赵延等轮换在中兴殿庭院值班,有时候同他们谈论到深夜。当时,石敬瑭的两个儿子任内使,曹太后则是石敬瑭之妻晋国长公主的母亲,石敬瑭贿赂太后的左右,让他们暗中侦查李从珂的密谋,不论事情的大小他都能知道。石敬瑭常常在太子宾客面前自称病弱不能领兵为帅,企图使朝廷不猜忌他。当时,契丹族频繁侵扰北部边界,守卫的禁军大多设防在幽州太原市,石敬瑭与赵德钧都请求朝廷增兵运粮,日夜相继不断。

清泰二年(935年)六月,当时河东水灾、旱灾使得百姓饥饿,石敬瑭派人督催缴纳非常严厉紧急,山以东的百姓流离失散,开始露出了动乱的兆头。石敬瑭率领大军屯驻忻州市[xīn zhōu],朝廷派使臣赏赐军士夏衣,传布诏书加以抚慰,军士曾多次呼喊皇帝。石敬瑭害怕,他的幕僚河内段希尧请求杀了那些带头呼叫的,石敬瑭命令都押牙刘知远斩了挟马都将李晖等三十六人作为此事的宣示。李从珂听说这些情况,更加怀疑石敬瑭。

清泰二年(935年)七月十三日,李从珂派遣武宁节度使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监视石敬瑭。清泰三年(936年)正月二十三日,李从珂在自己的生日千春节置酒设宴,晋国长公主上寿祝贺完毕,告辞回太原市。当时李从珂已经醉了,说道:“为什么不多留些时候,忙着赶回去想帮助石郎造反哪!”石敬瑭听说后,更加害怕。过去,石敬瑭想试探李从珂的意图,多次上表陈诉身体羸弱,请求解除他的兵权,调迁到别的镇所。李从珂与执政大臣商议后答应了他的请求,把他移镇郓州清泰。同年五月,李从珂又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权。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名号。石敬瑭很是疑惧,便和他的将佐计议造反。桑维翰刘知远等都认为可以成功。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立即将皇位让给许王(明宗第四子)。李从珂大怒,撕毁奏表,削其官爵,同时派遣张敬达率兵数万进攻太原市,并命各镇联合讨伐。

割地求援

石敬瑭派使者从僻路求救于辽朝,让桑维翰草写表章向契丹主称臣,并且请求用对待父亲的礼节来侍奉他,约定事情成功之日,划割卢龙县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刘知远劝谏他说,称臣足以,不必以父礼相待。用丰厚的金银财宝贿赂他,自然是足以促使他发兵,不必许诺割给他土田,恐怕那样以后要成中国的大患,后悔就来不及了。石敬瑭不听,表章送到契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非常高兴,便向石敬瑭写了回信,答应等到中秋节时节,发动全国人马来支援他。九月,契丹主亲自率军五万增援石敬瑭,但因后唐各镇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死伤万余人。随后,石敬瑭与辽朝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市。此时,后唐兵力还很强,但李从珂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坐等灭亡。各镇将领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

登基为帝

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契丹主命筑坛于晋阳城之南,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十一月十二日,石敬瑭即帝位,改元天福,国号晋。他信守承诺把幽、涿、、檀、顺、瀛[yíng]、莫、蔚、朔、云、应、新、、儒、武、寰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契丹改幽州为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后唐遂亡,石敬瑭追降潞王从珂为庶人。天福二年(937)春二月一日,石敬瑭到文明殿接受臣僚的朝贺,仪仗侍卫依礼仪制度行事,将中兴殿改名天福殿,门名也跟着改换。天福三年(938年)十月五日,辽朝使者中书令韩颊来奉册石敬瑭为英武明义皇帝。石敬瑭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唐长安城

屡遭叛乱

石敬瑭被契丹主册封为大晋皇帝,朝纲紊乱,叛乱四起。天福二年(937),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反叛,石敬瑭宣谕派客省使李守贞到范延光府第兴师问罪。不久命令护圣总指挥使白奉进率领一千五百名骑兵奔赴白马渡巡视检查军情。派遣侍卫使杨光远率领一万步兵骑兵奔赴滑州防守。范延光派牙将王知新携带奏表到京城,石敬瑭不让朝拜见。张从宾也反叛,与范延光合计密谋。石敬瑭命奉国总指挥使侯益、护圣总指挥使杜威率领五千多步骑兵驻扎虎牢关,以备张从宾进犯。滑州节度使符彦饶发动叛乱,诛杀侍卫马军总指挥使白奉进,马万旋即率领所属军队擒获了符彦饶,并派立功都虞候方太押送赴京。石敬瑭处死符彦饶,并削除范延光所任官职爵位。任杨光远为魏府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攻克汜水关后,张从宾投河自杀。天福三年(938年)范延光呈奏疏表,自首服罪,九月二十五日,恢复范延光官职。天福四年(939年),杨光远擅杀范廷光。

天福五年(940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辽朝,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天福六年(941年)正月,镇州牙将从西廓水碾门引导官军入城,杀了守城民众两万人,抓住了安重荣,杀了他。杜威杀了引导入城的人,把入城据为自己的功绩。庚申(初五),安重荣的首级送到邺城遗址,后晋高祖命令涂了漆防腐,装入匣中送往契丹。

抑郁而终

天福七年(942年),契丹因为晋朝招纳吐谷浑,遣派使者来责问。石敬瑭忧郁不知怎么办为好,五月十六日,开始生病。没过多久石敬瑭就重病不起,一天早上,召来冯道独自对话。石敬瑭叫幼子石重睿出来拜见冯道,又命令宦官抱着石重睿放到冯道怀中,意思是要冯道辅立他为幼主。六月十三日,石敬瑭死于保昌殿。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宜阳县西北)。

为政举措

政治

根据学者张建宇《石敬瑭议》研究,石敬瑭夺得帝位后,面临的是战争焚掠之后民间困苦,辽朝索要五度的局面。他继承、遵行李嗣源在位时的政纲施政,明令要求“应明宗朝所行敕命法制,仰所在遵行,不得改易”。同时接受辅臣桑维翰的建议,诚心诚意、放弃前怨,来安抚各地藩镇;谦卑厚礼以待结好于契丹;训练士卒、修缮兵器,来完善武备力量;勤务农桑生产,来充实仓储;通畅商贾贸易,来交流丰富财货,治国颇见成效。石敬瑭礼待朝臣,每逢大雨,大雪天,文武百官不入阁朝拜。他鼓励臣下百官陈政事得失,对待臣下提出的有关沙汰冗官、严密朝纲、举贤荐能等有利于政治清明节的主张,他都嘉奖,并试图付诸实行。石敬瑭为帝“旰[hàn]食宵衣,礼贤从谏,慕黄、老之教,乐清净之风,以绝为衣,以麻为履”,能在一定程度上体恤民生,颇有善政。学者张建宇认为这些举措更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 ,在位期间“天下粗安”,国力增强。”

军事

整顿禁军

天成二年(927年),石敬瑭为开封市节度使,兼任六军诸卫副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将唐朝以来的禁卫六军系统与五代时期形成的侍卫亲军逐渐合一。石敬瑭免除跋扈的禁军将领杨光远的兵权,代以亲信掌握侍卫亲军。

挫抑藩镇

天福三年(938)十一月,后晋分天雄军所辖的澶州卫州隶于相州,设立彰德军;又以天雄军所辖的博州,成德军所辖的冀州隶于贝州,设立永清军。石敬瑭则于天福五年(940)肢解襄阳市所辖复州,升为防御州,直属京。同年,在李金全叛乱后,后晋撤销了剑州节度使,并将安州降为防御州。

外交

石敬瑭在辽朝关系上是“外敦信好,内勤边备”。在对外礼仪上 ,他事契丹甚谨,每有契丹使至,必于别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契丹在北方兴起之后,对中原北境不断地进行侵扰掠夺。中原王朝初时采取招抚 、武力征服、武力镇压等手段、未能奏效,继而则用重兵防守抵御的办法,但只能收一时之效,不能有效地防止和杜绝契丹的侵扰掠夺,空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辽朝的侵掠,边境人民生活的安宁、生命财产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据学者张建宇《石敬瑭刍议》研究,以仅相当于数县租赋的收入作为岁币,取代了李嗣源以武力抵御契丹侵扰的办法 ,每年只需给契丹输纳相当于数县税赋的岁币,就可保边境长年基本安宁,人民生产、生活免遭破坏,互通有无的贸易得以正常进行,因此,比起武力守边抵御来,输币对双方更为有益。据学者曾国富研究,契丹吸纳大量汉地的知识分子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传播。

经济

在盐货方面石敬瑭在天福元年(936)十一月下令在京都的盐货,原是官府出售,从今以后,一概不加禁止垄断,任凭人们随便买卖,并下令太原市府,再不准开官场出售盐货,麦曲的价格每斤减价三十文。

钱币方面天福三年(938)十一月二十日石敬瑭颁令允许天下私铸钱币,把“天福元宝”作为钱币刻文。

文化

天福四年(939)春一月,石敬瑭应允选拔有才华学术的人,收聚《唐六典》《前后会要》《礼阁新仪》《大中统类》《律令格式》等,精密详实地编纂汇集,使不要遗漏失落,另编成一书,命名为《大晋政统》。但由于太子少师梁文矩陈状驳斥而停办。

天福五年(940)石敬瑭爱好《道德经》,曾经传召张荐明讲解阐释它的意义,石敬瑭高兴,所以有此敕令。不久,又让张荐明把《道》、《德》二经雕刻在印板上,让学士和凝另外撰写新的序言,放在书的开头,使它在全国颁布流行。天福六年(941)共同修编《唐史》,同年编撰的《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评价石敬瑭:石敬瑭是他的至亲,应该要信任他,如果是流言就会使得两人不欢而散。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评价石敬瑭:向对方称臣可以,但是将对方认作父亲则太过,外加丰厚的金帛贿赂,让他可以养并对即可,不必要承诺给他天地,这样必定是中国的大祸,以后会悔之莫及。

辽朝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评价石敬瑭:他是中原的天主。

五代至北宋史学家薛居正评价他“引大海的水来救火,喝毒酒解渴,最终会死亡。只图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后患,最终会灭亡。”“勤于政事,优礼贤臣,善于纳谏。”

近代史学家蔡东藩认为:石敬瑭乞怜外族,恬不知羞,向对方称臣,还不如造反。既已经成为皇帝,为什么还要接受封赏,这是逆行倒施。

人物争议

出身问题

史书上都说石敬瑭是沙陀人。但是,他究竟是出身汉族,还是胡族(沙陀),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就有不同的看法。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称石敬瑭的父亲名字叫臬捩鸡,其石姓“不知得其姓之始也”。薛居正则直接说石敬瑭乃太原人士,还把他的老祖宗追溯到春秋时期卫国著名大夫石碏[shí què]、刘启时著名的丞相石奋。汉末乱离,子孙后代流落到西北边地,最后在张掖市(今甘肃张掖)定居下来。

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最后能战胜李从珂,是因为有辽朝的支援。契丹之所以支援石敬瑭,是因为后者答应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被后世唾骂的,也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及甘当“儿皇帝”一事。所谓“燕云十六州”,包括云中郡(治今大同市)、应州(治今山西应县)、寰州(治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治今山西朔州)、蔚州(治今河北蔚县)、幽州(治今北京城区)、涿州(治今河北涿州)、蓟州(治今天津蓟州)、檀州(治今密云区)、顺州(治今北京顺义)、瀛州(治今河北河间)、莫州(治今任丘市)、新州(治今河北涿鹿)、妫州(治今怀来县)、儒州(治今北京延庆)、武州(治今宣化区)。但就实际控制权而论,石敬瑭掌控的不过蔚州镇而已。学者夏庆宇认为网上流传的“石敬瑭为了当皇帝,以割让十六州为代价,邀请辽朝出兵相助”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石敬瑭在937年并未献出十六州,只是献了两三个州,而且契丹并未接受;可见双方在契丹出兵之前并未以割让土地为条件达成协议,也未约定割让多少土地。

轶事典故

明察秋毫

曾经有一店铺妇人与一士兵打官司,妇人说:“我在门口曝晒的玉蜀黍属,被他的马吃掉了。”然而那士兵则恳切申辩,但没有办法使自己清白。石敬瑭命审问的官员杀马剖肠,马肠里没有粟米,因此杀了那妇人。治区内人民因此肃然,没有谁敢欺骗诈坑人了。石敬瑭调任镇守常山时,经他治理的方镇,都以孝道为先,看到民间有父母在世而兄弟分居的人,必依法处死。勤于政事,官衙没有滞留的诉讼案子。常山的属邑九门,有人把土地卖给分居了的兄长,价格谈不好,于是转卖给他人。那人要他兄长帮助订立契约,兄长坚持压低土地价格,因而诉讼到县令那里,县令认为弟兄都不仁义,送到了府衙。高祖督察此案说“:人的不仁义,是由于州里长官我才到,教化还没有达到,我很是惭愧啊。如从大道理上讲,兄长要良田,弟弟求好价,顺应弟弟是正确的,阻止弟弟是错误的。兄长更不仁义,应该重重地鞭笞他,用高价买田的人应得到那块土地。”官吏百姓都佩服他的明察。

儿皇帝

唐末五代是一个叛卖的时代。朱温先是叛变黄巢起义,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后又叛变唐朝,自立后梁李嗣源本来还不想背叛晋王李存勖,被他的女婿石敬瑭说动,背叛和消灭李存勖后,自立为后唐。石敬瑭背叛后唐,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辽朝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11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国君,其书常曰:“报儿皇帝云。”

天十四年

朱温刚灭大唐帝国不久时,天子脚下传出一则“新闻”,说有人在砍树的时候发现,树心里有红色的字样:天十四载石进。当时,群臣都拍朱温的马屁,说到建国十四年时,必有祥瑞进献,这个谶[chèn]就是给您做预报来着。但是有这么一位大臣,觉得不对:从古到今,就没有过“天十四年”这样的说法,所以大家的解释必定是错误的。把“天十四”这三个字重新组合,“四”字拆成“口”和“儿”,分别配给“天十”,就得到“丙申”二字,说明是“丙申年”有祥瑞进献,这才对嘛。结果,南梁命短,没有挨到丙申年,后唐倒是有个丙中年,可李家就在这一年亡了国。这一年,石敬塘果然就“进”了。按说,把这个谶的宣传工作做到这个份上,也就够了。可石敬瑭不介,他怕就有人看不起自己“儿皇帝”,所以还要加强宣传,强化自己做“儿皇帝”的合理性。他接茬儿散布消息,说其实“天十四载石进”还有一种解释方法。原来,后唐的势力起于前唐的河东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以后,河东与之武力对抗,依然沿用前唐的最后一个年号“天佑”。直到公元923年,李存助称帝建立后晋国,才废“天佑”年号。所以,“天十四年”中的“天”,指的是“天佑”。天佑年号停用14年之后,石敬璃建立了后晋国。

不收黄金

天福四年(939年)六月一日,陈郡百姓王武挖地得到几饼黄金,州里长官收取进贡给石敬瑭,石敬瑭说“:以前就储藏的物品,既然不是符节印玺,不应没收充公。”命令退还给挖得黄金的人家。

研究书目

《旧五代史·卷七十五·晋高祖纪》

《新五代史·晋高祖纪》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2023-10-17

..2023-10-07

兵权.豆瓣电影.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