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雷鸟

雷鸟

雷鸟别名柳雷鸟鸟纲鸡形目雉科雷鸟属,是典型的寒带鸟类,终年留居在严寒的北方,会飞,善于奔走,飞行迅速,亦能在雪地上疾驰,但不能远飞,类似山鹑。全世界共有4种雷鸟,中国产2种,柳雷鸟和岩雷鸟,因数量稀少,都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由于长期在冰雪中生活,雷鸟形成一系列适应在冻原地带生活环境的特性。腿上的毛被厚而长,一直覆盖到脚趾;脚距周围有很多长毛,这样既保暖,又可以增大脚与雪地的接触面积,利于在松软的雪地上奔跑;鼻孔外也覆盖着羽毛,可抵挡北极的风暴。也有利于向雪下啄取食物。冬季时藏在雪穴中,躲避北极的暴风雪。雷鸟几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以青苔、植物的嫩芽、嫩枝和根等为主食。

雷鸟羽色因季节而异,与环境一致:冬季羽毛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这是雷鸟最典型的特点。它们夏季和冬季完全更换新的羽毛,而春季和秋季只是局部替换。雌鸟每年3次换羽,婚前不换。雄鸟繁殖前还有换“婚羽”的习性,是为了用华丽的羽饰来博得雌鸟的青睐。雌鸟羽毛不如雄鸟艳丽,更便于隐蔽自身和保护幼雏。雷鸟随季节频繁的更换羽毛的特点很早就引起动物学的注意,是研究物种进化与自然选择的典型例子。

形态特征

雷鸟是一种中小型鸟类,体长36-40厘米,翅长约190毫米。由于长期在冰雪中生活,形成一系列适应在冻原地带生活环境的特性。腿上的毛被厚而长,一直覆盖到脚趾;脚距周围有很多长毛,这样既保暖,又可以增大脚与雪地的接触面积,利于在松软的雪地上奔跑;鼻孔外也覆盖着羽毛,可抵挡北极的风暴。它的羽毛随季节发生变化,在冬季以外的季节,羽色变异很大。但大都是上体暗褐色,下体胸部暗色,翅为白色;跗蹠被羽到趾,虹膜褐色,嘴黑色。春季时,雄鸟头部、颈部、背部、喉和胸栗棕黄色;喉、胸有时具狭窄的暗色横斑,上背特别明显;尾羽褐色,尾上覆羽与背同色;翅为白色。夏季时,上体呈黑褐色,并间有黄棕色斑纹,羽端具有白色的狭边;喉部及胸部为沙黄色,并有黑褐色横斑;下体呈白色,尾部为黑褐色,先端有白色狭边,脚及趾均覆盖有白羽。秋季时,雄鸟头部及颈的上面暗棕黄肉桂色,具宽阔的黑色带斑和斑块,上体及其他部分与头颈同色,但黑色斑点较多,有时在羽毛中有显著粗斑;颏、喉、头侧肉桂色,有时颏羽及颈羽具狭窄的黑色的羽缘;喉部具暗色斑点;胸和腹亦为淡棕黄色。冬季时,雌、雄鸟均为白色,但嘴及外侧尾羽及飞羽的羽轴为黑色,自嘴角至眼后有一条宽的黑色过眼纹,眼上红色裸皮十分夺目。

生活习性

雷鸟是典型的寒带鸟类,善走而又飞行迅速,但不作远距离飞行。在夏秋季中栖息在桦树幼林、青苔沼泽地和以桦树为主的混交林。冬季栖息在河边柳丛、小片森林及农田附近的灌木丛中。有时在低矮的树枝上跳来跳去,常结成20-30只的小群,一直到春天才拆散成对。在冬季雷鸟大都向森林冻原或森林地带迁移,仅少数留在原地越冬。

雷鸟四季换羽毛,它们夏季和冬季完全更换新的羽毛。而春季和秋季只是局部替换。雌鸟每年3次换羽,婚前不换。雄鸟繁殖前还有换“婚羽”的习性,是为了用华丽的羽饰来博得雌鸟的青睐。雌鸟羽毛不如雄鸟艳丽,更便于隐蔽自身和保护幼雏。

繁殖后代

在春天,雄雷鸟发出响亮的鸣声以吸引雌雷鸟。雌雄在整个繁殖时期都生活在一起,巢筑在地上,每窝产8—12个卵,孵卵期23天。双亲一直跟早成雏在一起,一遇敌人,雏鸟就敏捷地藏在草里。6—7月产卵,每窝8—12枚。卵为淡黄色,有大小不等的淡肉桂色及淡栗褐色的斑点。卵径42.6×30.9毫米,孵卵期约23天,幼鸟为早成鸟,雌雄共同育雏。雄鸟在整个巢期中都与雌鸟在一起。巢置地上,大都在草丛及灌木丛下面。巢为盘状,内铺少量干燥的灌木和草的枝叶,有时铺有少量羽毛。

食物来源

雷鸟为植食性鸟类,主食草芽、树芽及嫩枝。雏鸟开始时吃昆虫,后来也和成鸟一样,主要吃浆果、树芽、嫩枝等。在冬季雷鸟大都向森林冻原或森林地带迁移,仅少数留在原地越冬。 雷鸟是北方很重要的狩猎鸟类,其肉鲜美,羽毛价值较高。

栖息环境

雷鸟是主要栖息于北极附近的冻原地带的鸟类,主要居住在苔原或森林苔原的青苔沼泽中,有时也到杨柳或北极矮白桦丛里。

分布区域

雷鸟生活在北半球北部大部分地区的亚高山和亚北极栖息地,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它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爱尔兰、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流域和阿勒泰市山地区。

岩雷鸟广布于北美洲的北部以及欧亚大陆极北部的北极圈内,但在法国北部、意大利北部、蒙古北部、俄罗斯东部、中国新疆北部以及日本中部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保护等级

雷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数量极稀少,近年在东北地区从未采到标本。

主要品种

全世界共有4种雷鸟,产在中国的有柳雷鸟与岩雷鸟2种,因数量稀少,都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雷鸟共有4种。中国产2种:柳雷鸟和岩雷鸟,柳雷鸟分布黑龙江省流域,岩雷鸟见于新疆北部。柳雷鸟和岩雷鸟均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柳雷鸟

又叫“柳鸡”、“雷鸟”,是一种典型的寒带鸟类。雄鸟体长约33厘米。它像个魔术师,能根据季节变化改变自己羽毛的颜色,可以说春、夏、秋、冬四季羽色都不相同。春天,当积雪刚开始融化时,大地露出了深褐色的泥土,这时柳雷鸟的羽色是栗棕黄色的。夏天,树木花草郁郁葱葱,柳雷鸟的羽色换成了栗褐色或带褐斑的淡黄色。秋天,地面上的植物逐渐枯萎,柳雷鸟的羽毛变成了棕黄肉桂色。冬天,大雪纷飞,大地成了银白色的世界,雌雄柳雷鸟又摇身一变,穿上了雪白的冬装。柳雷鸟的自卫能力很差,幸好它有奇妙的变色本领,这才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柳雷鸟栖息在幼桦林、混交林、块状松叶林的苔薛沼泽地,以及耕地附近的小块阔叶林和落叶松林中;冬季迁往河边柳丛、小片森林及农田附近的灌木丛中。常二三十只一起活动,能在疏松的雪层上奔走。它的腿和脚趾周围有很长的细毛,好像穿上“滑雪板”一样,可以增大爪与雪地的接触面积,奔跑起来爪不会陷进去。一到早春,它们分开成对生活。柳雷鸟在起飞时常常鸣叫,虽然飞行迅速,但距离不长,降落前常作弧形回转。柳雷鸟几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如桦、柳、山杨的嫩芽和嫩叶,野生植物的浆果等,有时也在农田中啄食谷粒,但很少发现吃昆虫。冬天也在雪下啄食,因为它的鼻孔外面披着又厚又密的羽毛,所以不会被雪堵住鼻孔。4-5月是柳雷鸟的发情季节,它的发情姿势很像家鸡,尾翘起并展开,扇动双翅发出似家鸡的叫声,多在晨昏时鸣叫。雄鸟间常发生夺雌争斗。巢筑在地面,大多在草丛或灌木丛下面或中间。6-7月产卵,每窝7—12枚。雄鸟积极护巢,并与雌鸟一起抚育早成雏,以后共同栖居在一起。柳雷鸟在国外分布很广,在中国产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等地。由于这种鸟肉味鲜美、绒羽价值高,过去是重要的狩猎禽,因猎杀过多,目前数量十分稀少,已多年未见,面临灭绝的险境。

岩雷鸟

又叫“藏雪鸡”。此鸟体长约38厘米。它的羽色与柳雷鸟一样,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羽雪白,仅嘴角至眼后有一条黑色的眼纹,尾羽黑色;春羽、夏羽和秋羽似岩石表面的茶色,上有斑纹。此鸟栖息于高山针叶林、雪线以下的矮桦灌丛、小半灌木荒漠草原,亚高山草甸以及零散砾石的高山草甸,也可生活在海拔2500米的高山草甸地区。夏季多3-5只-起活动,冬季时常结成大群,有时数量可达几百只。一受惊吓或遇上危险,它们就隐藏在雪窝中,仅露出头部。它的自卫能力很弱,主要靠羽色的变化来保护自身,得以生存。它们主要以植物(如桦树、柳树等)的芽、嫩枝为食,很少吃昆虫。和家鸡一样,有时也吞食小石子,用来研磨嗦囊里的植物纤维,帮助消化。4~5月发情,雄鸟眼上的红色部分变大,把岩石或林中空地作为自己的求爱表演舞台,不是微微跃身飞舞,便是装模作样地行走,以此来引诱雌鸟进行交配。岩雷鸟在地面草丛中筑巢,每窝产卵5~12枚。此鸟在中国仅分布于阿勒泰市山地区,数量也很稀少,应当进行保护。

经济价值

雷鸟是北方很重要的狩猎鸟类,其肉鲜美,羽毛价值较高。

神化传说

雷鸟对于北美美洲原住民来说,是一个神通广大的鸟形精灵。由于它的存在,给人类带来大地的滋润,草木的繁茂。他们神话中的雷鸟是令人感到恐怖的、强有力的雷电以精灵的形式出现的化身。它们的形体非常巨大,大到几乎难以想像。从它们的眼睛里或者嘴里会发出闪电。当它们煽动着巨大的翅膀飞翔的时候,就会产生霹雳。雷鸟参与了发生在美洲大陆上的战争,与长着角的巨蛇搏斗,与其他有害的怪物搏斗。而世间的地震、洪水以及令人心惊胆颤的雷雨、暴风等这些现象都是这些搏斗的产物。在加拿大西北部的育空地区,雷鸟在海洋上空飞翔,捕捉它们的猎物鲸目

对于提顿人(美洲原住民的一支)来说,雷鸟有时托梦给人类,并与他们开一些恶意的玩笑,让人们做出一些反常的动作。比如,炎热的夏天在大草原上让人们穿上冬天的衣服。不过,这些精灵也会给人们带来有益的东西,比如,赋予他们占有的人以治病的神力;或者下雨以维持农作物的生长。在银匠的手下,雷鸟常被用在印花珠宝首饰上。

参考资料

..2025-01-02

..2025-01-02

..2025-01-02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5-01-02

..2025-01-02

..2025-01-02

..2025-01-02

..2025-01-02

Willow Ptarmigan.abcbirds.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