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英语: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瑞典语:Nobel priset i litteratur)是根据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于1901年首次颁发。

根据诺贝尔遗嘱,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有五个。首先,要求候选人是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其次,作品候选人的标准必须是前一年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它没有考虑到国籍。第四,是要为文学作出突出贡献。第五,作品必须是理想主义的。

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5名院士组成的评委会负责评选,经历提名—遴选决选名额—开会讨论—投票最终人选。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提名人的姓名和其他提名信息50年后公布。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诺贝尔奖获得者将获得:诺贝尔奖文凭、诺贝尔奖章以及确认诺贝尔奖金额的文件。截至2024年,该奖共颁发117次,113次由一人获得,4次由二人分享,有18位女性获奖 ,2人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中途有7年因故停颁。其中1931年埃利克·卡尔费尔德死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死后追授的获奖者。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获得此奖已经成为作家国际化的一个标志,为世界各国作家文学创作交流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平台,也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民族文学成就的舞台。

奖项由来

1895年11月27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以下简称:诺贝尔)签署遗愿和遗嘱,将其最大的财富分给了系列奖项——诺贝尔奖(Nobel prizes)。如诺贝尔遗嘱所述,他的遗产用于建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用于设立五个诺贝尔奖的资产占诺贝尔总资产的94%,即3100万瑞典克朗。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是其中之一,用于致力在“在文学领域—以理想的方向创作出最杰出作品的人。”

1897年4月26日,诺贝尔的遗嘱正式经挪威议会通过执行,执行人朗纳·索尔曼和吕多尔夫·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设立诺贝尔基金会。基金会于1900年6月29日,经瑞典国王批准,正式宣布成立,管理遗产和奖金。

1900年,文学方面依照遗嘱对其具体内容加以细化,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而后议会委任瑞典文学院为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机构,诺贝尔基金会其后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判据上达成了协议。

基本概况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基本遵循了诺贝尔生前提出的评奖原则,把奖金授予“曾经写出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院士马悦然在题为《瑞典学院与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解释这一规则时强调指出,文学上的诺贝尔奖“不只是文学奖,也是精神上与道德上的卓越表现奖”。经由瑞典国王批准,将文学作品的范围扩大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与哲学著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保守的理想主义作品,就属于有理想倾向的杰作。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对“理想倾向”一词的解释变成了“对人类深刻的同情”和“广泛的人文主义”。4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学奖大多颁给具有“勇敢精神”的探索者们。7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又规定必须颁给仍在创作的作家,并且要注意到“尚未获得世界声誉的地区”的作家。进入21世纪,世界舆论促使瑞典文学院将目光转向第三世界各国,使更多第三世界作家获得了获奖机会。

1901年至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发117届,共有121位获奖者,其中113次由一人获得,4次由二人共享,其发展历程中有7年因故停发,有8年延迟一年颁发,其中有18位女性作家获奖。

组织流程

机构组成

1786年,瑞典国王仿照法兰西学院模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瑞典文学院。瑞典文学院起初致力于纯洁瑞典语言,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而编撰大量瑞典语辞典、瑞典语法相关的书籍。首批院士18名,由国王选定,去世院士缺额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补选,然后经国王批准聘任,公布于众。根瑞典文学院章程,院士中始终有一名法律界权威。

1896年,瑞典文学院接受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这才改变机构过去的语言研究重点,功能逐渐向文学方面倾斜。越来越多的文学家被补选为院士,作为“文学院”终算名至实归。

瑞典文学院选出三至五名院士(目前为五名)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奖评委会”),任期三年,任期结束后可连任。诺贝尔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瑞典文学院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尽管每个院士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和政治倾向。

奖项设置

奖品

诺贝尔文学奖包括一枚塑有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奖金的金额取决于诺贝尔基金会那一年的收入。在有多于一位获奖者的情况下,奖金会平分,或是其中一人得一半,另外二人各得四分之一。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

奖金

诺贝尔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每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会获得一笔奖金以及记有奖金金额的一份文件。2009年的奖金为1千万瑞典克朗(约140万美元)。2012年,由于削减预算,奖金降至8百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奖金金额会随着诺贝尔基金会当年的收入而变动,如果同时有多于一位得奖者,则奖金可以平分。

评选流程

就诺贝尔文学奖而言,按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规定,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向有资格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发送邀请函。有资格推荐获奖者的人员分别是:

1、各国科学院院士或相当于院士资格的人;

2、大学和学院文学和语言学教授;

3、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或副主席。

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评奖委员会每年会收到400至500份推荐提名。

每年2月1日起各诺贝尔奖评委会开始评选工作,评委会首先将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再交由文学院审核,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200人左右的“长名单”。

4月份之前,评委会根据标准淘汰大部分候选人。如果剩下的候选人作品缺乏适当译本,评委会会安排紧急翻译;如果对作品不熟悉,评委会会征求专家意见,将人数压缩到15至20人,形成一份“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5月评委会最终候选人委员会将名单缩减为五名优先候选人,供学院审议。

从6月开始,院士们便进入暑期阅读,审阅最后五名候选人作品。诺贝尔委员会还编写个人报告,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此三个月内完成。

9月假期结束,院士们便以书面形式报告自己选择的人选及其入选理由。此后,于每星期四晚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半数以上。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

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同时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记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评选结果一旦公之于众,即便有所失误也不再更改。

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安排在当年12月10日亦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奥斯陆分别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提名流程

根据规定,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有能力和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机密文件,由他们推荐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选,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如下:

1.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

2.高等院校的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4.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评选考核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由瑞典文学院负责,瑞典文学院共有18名成员,负责从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推荐的候选人中选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是审查提名并甄选候选人的工作机构,它由四到五名成员组成。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法规规定,被提名人名单从不向公众发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会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记录封存50年。

颁发历史

1901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首次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苏利·普吕多姆

1914年至1918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诺贝尔文学奖未授奖。

1931年,埃利克·卡尔费尔德死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死后追授的获奖者。

1940年—1943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诺贝尔文学奖未授奖。

1958年,俄罗斯出生的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面对苏联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拒绝领取该奖。

1964年,让-保罗·萨特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因此同样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1974年,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除非诺贝尔奖宣布后死亡,否则不得追授诺贝尔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8年5月4日,由于性丑闻风波,瑞典文学院取消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保留到2019年一起颁发。

2019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小说家彼得·汉德克

2021年10月7日,英国(出生于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获得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2022年10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法国作家安妮•艾诺(Annie Ernaux)获奖。

2023年10月5日,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揭晓获奖者,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挪威作家乔恩·福斯。马尔姆表示,福瑟获奖是“因为他的创新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喻的事物发出了声音”。

2024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授予韩国作家韩江,“因其充满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创伤并揭露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性。”

获奖情况

历年获奖名单

截至2024年,共有121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117次由一人获得,4次由二人分享。

数据统计

写作语言统计

文化传统

设立宗旨

诺贝尔文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奖牌证书

奖牌

自1902年起,诺贝尔科学奖奖牌都在瑞典皇家造币厂(瑞典语:Myntverket)和挪威造币厂制造,属于诺贝尔基金会的注册商标。每枚奖牌的正面都印有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左侧头像和以罗马数字写出的生卒年份(1833-1896),诺贝尔文学奖的设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及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同,但与和平奖及经济学奖有些许不同。奖牌反面图案为缪斯女神(左)正在演奏着里拉琴,一位年轻人(右)坐在月桂树下边听边记录着。月桂树是荣誉的象征。缪斯女神共有9位,奖牌上这位取材于厄剌托,是司爱情诗与抒情诗的女神,上面还刻着:Inventas vitam iuvat excoluisse per artes(翻译为:通过对艺术的探索,有益于改善〈人类〉生活),获得者的名字刻在图下方的铭牌上,还有文字“ACAD. SUEC.”代表瑞典文学院。自2012年以来,诺贝尔奖章由埃斯基尔斯蒂纳的瑞典语 Medalj制造。

证书

瑞典国王会亲自将诺贝尔文学奖证书颁给得主。证书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设计,每位得主的证书都是独一无二的。证书上有一幅图画,以及获奖者的姓名和得奖原因。

颁奖典礼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典礼于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在1896年12月10日下午16:30去世的,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下来。典礼上,瑞典国王会给得主获颁发一份证书、一枚奖牌以及一份记有奖金金额的文件。

每年出席颁奖仪式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圣莫雷是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

奖项评价

19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在获奖演说中谈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时认为,它是“来开拓人类文明的花园,使文化苗圃去芜存菁、欣欣向荣。”

1927年中国作家鲁迅就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很坏。”

196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在获奖演说中称赞瑞典文学院选择的获奖作家,已组成一个影响人类精神的家族,“这个家族就是高擎着光明火炬的诺贝尔家族。”

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在获奖演说中所评价:“如果诺贝尔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它使人们将它的理想传播开来。出于全世界广泛联合的观点,他们认识到:没有一个单独的社会、国家或大陆能擅自假定自己创造一个真正的、适用于全世界的人类文化。作为获奖中的一员,过去或现在,都属于同一世界的若干种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曾经说:“名叫地球的这个行星上的作家,实际上人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管他们是不是说出或承认这一渴望。”

文学评论家刘再复曾经评价:“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火炬家族确实共同展示了一种‘心灵的真理’,宇宙的理性,这就是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反此真理的另一极,即仇恨、暴力、堕落、冷漠、自私等等,瑞典文学院则给于断然拒绝,不管他们拥有多大的才能。”

西班牙作家卡米洛·塞拉称它为“人类创造力所能追求的最高平台”,代表了大量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的心声。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曾说过:“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作家,但是好象也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奖,这都是毫无科学说法的,不是说我要努力,刻苦训练,本来我能跳过两米,结果跳过两米一就得奖了。文学奖有时候正好相反,你铆足劲说写一本书要获奖,那也不一定。”

奖项影响

文学内涵促进文学译介工作

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出的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它的世界性意义、权威性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不同国家优秀作品的广泛传播,不仅开拓了读者的艺术视野,形成的强大的艺术导向,同时也使得翻译工作得以繁荣发展。

助力跨文化文学的对话

作为世界性的大奖,诺贝尔文学奖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获奖作家和作品,体现出世界文学创作的多元化特点,为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平台,是近百年来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发展和文学创作艺术的多元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虽然也有部分获奖作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大部分获奖作家的作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经典。

相关事件

丑闻事件及处置

2017年底,瑞典《每日新闻》曝出18名女性指控瑞典文学院院士、诗人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让-克洛德·阿尔诺(Jean-Claude Arnault)性骚扰和性侵的消息,不端行为发生在1996年至2017年间。英国《卫报》称,早在1996年就有年轻的女艺术家向瑞典学院举报阿尔诺性侵,但举报信长期被忽略。2018年4月,又有瑞典媒体爆出,阿尔诺2006年在一场宴会上企图对瑞典女王储维多利亚行为不轨,被王储助理当场制止。《德国之声》新闻网称,阿尔诺曾威胁多名女受害人,扬言要动用人脉做出不利她们的举措。瑞典学院为此专门请律师调查阿尔诺与该学院的关系以及他的生平作为。结果显示,从1996年起,阿尔诺涉嫌7次对外泄露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名单。

2018年5月4日,由于深陷性丑闻风波,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保留到2019年一起颁发。6月12日,瑞典检方对性侵丑闻事件的让-克劳德·阿尔诺正式提起诉讼,或将面临6年刑期。7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百余名瑞典作家、演员和其他文化工作者成立了一个新学院,该学院在10月份颁布2018年的文学奖得主,以此来抵消此前诺贝尔文学奖和瑞典学院的丑闻所带来的影响。11月19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表示,将请外部专家加入现有的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意图在2018年文学奖因性丑闻停发后重建公众的信任。

2019年3月5日,诺贝尔奖基金会表示,该届诺贝尔文学奖恢复颁发,一并选拔出2018年与2019年的两位得主。

参考资料

线上荐读:诺贝尔文学奖大师作品推荐(上).南阳市图书馆.2023-01-13

Alfred Nobel’s will.The Nobel Prize.2023-01-13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The Nobel Prize.2023-01-13

Bingbon优质图书分享之诺贝尔文学奖系列.今报网.2023-01-13

Facts 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The Nobel Prize.2022-12-21

Nobel Prize facts.Nobel Prize facts.2024-10-10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诗人路易丝·格吕克获奖.光明网.2023-10-07

2024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今日头条.2024-10-10

All Nobel Prizes in Literature.The Nobel Prize.2022-12-21

FAQ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The Nobel Prize.2023-01-29

诺贝尔文学奖是这么评选出来的.中国网.2023-01-13

The Nobel Foundation.The Nobel Prize.2023-01-13

Full text of Alfred Nobel’s will.The Nobel Prize.2022-12-21

Nomination and selection of literature laureates.The Nobel Prize.2022-12-21

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谁会笑到最后?.中国吉林网.2023-01-09

The Nobel Prize amounts.The Nobel Prize.2022-12-21

prize amounts since 1901 .The Nobel Prize.2022-12-21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流程.中新网.2023-01-09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流程.新知网.2023-01-13

“开奖周”开启,诺贝尔奖巨额奖金为啥“发不完”?.荆楚网.2023-10-07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是他!.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23-10-07

2018和2019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揭晓 又一位女作家获奖.海外网.2023-10-07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法国作家获奖.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2023-10-07

挪威作家约恩·福瑟获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新华网.2023-10-07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腾讯网.2023-06-02

苏利·普吕多姆 Sully Prudhomme.豆瓣读书.2023-06-02

特奥多尔·蒙森 Theodor Mommsen.豆瓣读书.2023-06-02

高行健的诺贝尔文学奖永远不能代表中国.红色文化网.2025-04-18

世界文学新动向|写作对他而言是逃离自己,而非表达自己.澎湃新闻.2023-09-21

韩国作家韩江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今日头条·澎湃新闻.2024-10-10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约恩·福瑟获奖.新京报-今日头条.2023-10-05

2023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快讯-今日头条.2023-10-05

The Nobel Prize medal in literature.The Nobel Prize.2023-10-07

Two Nobel literature prizes to be awarded this year after Swedish Academy cleans house.NEW STRAITS TIMES.2023-10-07

莫言一家为其着装伤脑筋:要代表中国作家形象.人民网.2023-10-07

鲁迅曾谈诺贝尔奖: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人民网.2023-01-13

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网.2023-01-13

莫言:最好忘记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日报网.2023-01-13

The Swedish Nobel Prize.Sweden Sverige.2023-10-07

受性丑闻风波影响 2018年将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海外网.2023-10-07

诺贝尔文学奖丑闻祸首被正式起诉 或将面临6年刑期.人民网.2023-10-07

瑞典欲消除诺贝文学奖丑闻影响 设立新奖项替代.新京报-网易新闻.2023-10-07

这对夫妻坑惨瑞典文学院.今日头条.2022-12-21

诺贝尔文学奖因性丑闻停发 将请外部专家参与评审.海外网.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