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普林尼
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公元23年或24年—公元79年),又称老普林尼(其养子为小普林尼)。古代罗马的作家、政治家、博物学家。
老普林尼出生于罗马富裕的克利夫兰骑士队家庭。罗马皇帝提图斯·韦斯帕芗未执政之前,普林尼曾与之一起在军队服役,并有一定的私交。老普林尼不仅是当时罗马帝国政府的要员,而且还是那时一位科学家。他公余之暇,勤奋好学,留传巨著《自然史》,还有160多卷的笔记和文史方面的作品。普林尼曾任纳博尼西斯高卢(今法国南部)、阿非利加、塔拉科西斯西班牙、比利时高卢的财政长官。这些职务使普林尼有机会亲眼观察帝国各地的实际情况,这对于写作《自然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77年,老普林尼编写完成了西方古代百科全书式著作《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老普林尼一生著述丰富,是一位百科学术式的博物学家,但他的作品中只有《自然史》留存至今。 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中世纪时广为流传,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重新关注和研究,对当时欧洲的知识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自然史》虽然不能作为当代概念的文学作品,但它完全符合当时作为文学作品的各种特征。时至今日,《自然史》仍然是人们了解古希腊建筑罗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材料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约公元23—24年间,老普林尼出生于新高卢(今意大利)一个富裕的骑士阶层家庭。作为家里的长子,老普林尼12岁便赴罗马深造,并且涉足罗马宫廷,学习文法、辩论术和法律等课程。
踏足政坛
老普林尼从小就表现出了政治天赋。23岁时,他完成了在罗马的学业,开始了军旅生涯,服役于现在的德国地区,在莱茵河畔指挥过军队,并周游了欧洲各地。晋升为骑兵指挥官。他在战争期间也不忘学习、写作,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知识。公元59年,由于老普林尼对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的暴政很不满, 因此退役后回到罗马从事长达10年的法律工作。尼禄死后,老普林尼成为维斯帕西安市皇帝的忠诚拥护者,重新活跃于罗马公共事务,很快获得重用并成为皇帝顾问团的成员之一。历任西班牙、高卢等地的财税监察官;最后担任罗马海军司令,驻守在那不勒斯的米赛奴姆。
著作生涯
老普林尼的外甥盖尤斯·普林尼·采西利尤斯·塞孔都栯( 拉丁语 :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过继给老普林尼为养子,并继承了他的研究工作,史称小普林尼。老普林尼把他生命后期的全部空余时间都用在写作《自然史》。老普林尼阅读大量著作,参考了三千一百四十六位罗马作家和三百二十七位非罗马作家的作品进行抄录,然后把它们按一定的方面进行分类。老普林尼撰写这部著作的目的不仅在于展示古代科学达到的水平,同时也在于把它们与当时经济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正如他自己声称的,以满足农业和手工业实践者的需要。
人物逝世
普林尼的最后一次任务是在那不勒斯湾担任舰队指挥官镇压海盗。根据小普林尼的记载,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火山爆发,老普林尼意图上岸查明原因并安抚惊恐的市民,结果他被火山活动产生的烟雾窒息,并于79年8月24日死亡。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自然史》
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又译为《博物志》)是保存至今的西方最早涉及艺术史的文献之一。《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共 37 卷,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部以分类描述的方法来定义客观自然与人类文明关系的著作。
《自然史》共三十七卷,是当时罗马在各种自然科学以及艺术史等方面的知识的百科全书式总汇。老普林尼引用了473位学者(罗马学者146人,外族学者327人)的著述,引用的资料达34707条之多。小普林尼评价这部著作“规模庞大,富有学识,如同自然本身一样缤纷。”老普林尼撰写这部著作的目的不仅在于展示古代科学达到的水平,同时也在于把它们与当时经济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正如他自己声称的,以满足农业和手工业实践者的需要。全书结构基本如下:第一卷是引言和写作基本情况介绍,概述了全书内容和材料来源;第二至六卷叙述天文学、人种学、地理学;第七卷叙述人类学;第八至十一卷叙述动物,鸟类,昆虫,鱼类;第十二至二十二卷叙述灌木,乔木,花草及其药效;第二十三至二十七卷叙述医学:第二十八至三十二卷叙述动物性药物:第三十三至三十七卷叙述矿物学和金属,由此涉及艺术史,介绍了著名的艺术家和雕塑家,谈到绘画色彩的使用和制作艺术作品材料的技术等。
其他作品
以上作品均未留存下来,《自然史》是老普林尼唯一保留下来的作品。
创作特点
作为老普林尼留存下的唯一作品,《自然史》体现老普林尼善于使用修辞式议论,例如在谈论人的命运,谈论人的欲望和恶习,在对水和各种泉源进行称赞,在谈到黄金的害处、铁的实用价值等时。《自然史》虽然不能作为当代概念的文学作品,但它完全符当时作为文学作品的各种特征。作者也擅长利用比喻、对照等手法搭配词语,以增强整个叙述的文学性。
忠实
老普林尼创作地忠实性体现在了《自然史》中,这部书未对前人的观点、参考书的记载加以甄别、批判,而是几乎原封不动地转述。这样做的优点是,为后人研究那些已经失传的参考书提供了宝贵的、忠实的第二手资料。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内容会大大偏离科学。例如其中对鬼神、妖魔的描述:又如,书中认为蜜蜂属起源于牛的尸体,这种谬论就与当时马库斯·瓦罗在《论农业》、普布留斯·马罗在《农事诗》中的记载完全相同。这部鸿篇巨制的基本哲学思想大部分是大普林尼的人类中心说,而这又被日益兴盛起来的基督教所认同,这种认同无疑有助于它流传于后世。
务实
出于实用目的,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论述了天文、气象、地理、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动物界、植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化学和建筑学等方面内容。他循循善诱的向人们介绍了日常生产经验,教导人们如何防止蛇在肥堆上里面繁殖,教诲人们如何预防谷物病虫灾害,传授了几千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极具有现实意义。希姆(Himly,公元1800年)研究Jusquiamus以及对瞳孔的作用时,即先研读了普林尼关于在白内障手术前使用anagallis汁那段话。作为一个地理学家,老普林尼到过多瑙河的源头,他的著作第一次涉及了德国成斯巴登市温泉的水源问题。他在书中还介绍了航海知识,记叙了适于航海的时节,如何利用信风加快航海速等问题。他记载的航海知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夸张的记录手法
由于《自然志》的内容繁杂,难以判断内容中那些是老普林尼的亲身考察还是摘录而来的段落,全书穿插大量古代传说和艺术家的逸闻趣事,让读者感觉到夸张并且怀疑记录的真实性。尽管第一卷给出明确的框架,但后面的部分又包括大量的细节,时不时突然插入一些故事和别的话题,经常离题不觉。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自然志》是一本因时间仓促未能完成的一本书。但德国学者芒泽认为,普林尼在阅读材料时经常做不同类型的笔记,其中一部分是对原材料快速阅读之后的归纳总结,另一部分是直接引用原始材料的段落,这两种材料的运用使得书的内容常常显得突兀。
主要思想
斯多亚主义
普林尼在《自然史》的这一部分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他眼中的宇宙和世界,他最基本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当时流行的斯多葛主义(创始人是塞浦路斯的西提姆的季蒂昂的芝诺,主张自然是有精神色彩较浓的世界理性所规定的,自然将宇宙万物和各部分结合成一种内在联结的、动态的连续体,而人的灵魂更有理性,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处于自然阶梯的最高级,具有神性)。
在《自然史》第二卷开头,老普林尼表示:“世界应当有一个神,把所有的事物都囊括其中,这个神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本身。”相对于原子论者机械的、可朽的、无限的世界来说,普林尼更相信一个神圣、永恒而有限的斯多葛主义的世界。(斯多葛主义,斯多亚主义学派强调神,自然与人为一体,认为每个人与宇宙一样,只不过人是宇宙缩影)斯多葛主义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生活中责任的强调正好也与普林尼的兴趣相吻合。
人和自然/世界/神的关系是普林尼思想的核心。普林尼认为自然是神,而且在他看来在神圣自然与人类利益之间是和谐的。强调“人类利益”通常是晚期斯多亚主义的特征,不过像塞内卡也主要是关注道德价值和对死亡的终极恐惧,他基本上主张轻视生活。相反,普林尼带给人的对生活的印象却是积极的和适度愉快的。实际上他对人类需求的兴趣可能不仅仅是斯多亚主义的影响,他的思想形态中很多与早期智者有一定的类似,可以说是理性的、人本主义者的和功利主义的。不过智者派更多地强调人类社会的进化而普林尼则比较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当然普林尼的自然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类活动的中性背景,人与自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张力,两者的关系可能是复杂和模糊的,但总是紧密的。
艺术观念
老普林尼认为,他所著的《自然史》实质上是“指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性质,而不是寻找这些属性可疑的原因”,点明了老普林尼自然探究的关注点是尽可能收集关于自然的知识,汇集成一个知识库,展示具体自然物的性质,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之本质,向罗马人展示自然的精妙设计,与此同时实现对罗马人的教化,为人们的实际生活提供指导。
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涉及到艺术部分是围绕着“实用”构建起来的,他认为自然是唯一完美的存在,因为它所有的产物都是有用的,自然是生产宝藏的,而人类则是发现宝藏并且创造新的宝藏使人类受益。老普林尼很少对相应的艺术品风格进行评论,但是他认为莱西普斯和阿佩莱斯是最顶级的艺术家,因为他们的雕塑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完美地再现了自然,这也说明了老普林尼对艺术的标准。老普林尼追求的不仅仅是“接近真实”,而是“包含真实”,是一种更加自然的、惊为天人的浑然天成的真实自然。
成就影响
作为罗马帝国遗留下来最宏大级文学作品之一,《自然史》包含了众多领域,被看做为现存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正是因为有了老普林尼的这部作品,西方世界的相关探究和作品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才得以延绵不断推出,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缓慢积累的文化传统。同时,老普林尼给后来西方博物学文化基本的样式和做法做了示范,对西方百科全书式知识书写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评价
芬德伦 (Paula Findlen)在《剑桥科学史》中提出:“自然历史是一种古老的科学知识形式,与罗马百科全书家老普林尼的著作最密切相关……他的诙谐诙谐的《博物志》为这一主题提供了广泛的定义。(它)广义地描述了在罗马世界中可以看到并在其书中读到的所有在自然界中发现或衍生自自然界的实体:艺术、人工制品、民族以及动物、植物和矿物都包含在他的著作中。”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中写道:“虽然人们经常查阅老普林尼的自然历史一了解事实和好奇心,但他是一位质的阅读的作家,因为他对存在的一切的钦佩和对无限的尊总使他充满活力表现一切现象的多样性。”
作品争议
关于老普林尼作品争议的是尼科洛·列奥尼切诺于 1492 年在费拉拉出版的《关于普林尼错误的小册子》。此后,普林尼的影响力减弱,因为越来越多的作家质疑他的言论。到17世纪末,《自然史》已被主要科学家拒绝,这一情况反映了古代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自然史》所属的博物学作为区别于科学的另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在地的传统知识,全书围绕的是自然为了人而设计产生的各种自然物,一级它们对人又实用价值级承载的文化内涵。老普林尼将万物融为一体进行探索自然的道路,开辟了一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博物学家的罗马式博物写作传统。
人物轶事
一次老普林尼和他一个朋友一起听任朗读书籍,在朗读的过程中,读书的人读错了一个字,就在这个时候老普林尼的那个朋友就出言打断,要求他重新读一遍这段话。而老普林尼看了他一眼说道既然已经听懂了知道他读的是哪个字了,为什么还要重读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有这个时间他又能多读几行字了。
相关作品
《书信集》
小普林尼收集自己寄给朋友、熟人和当时的知名人士的信件,共发表了10卷,369封信。其中前9卷包括248封信。第十卷包括小普林尼与马尔库斯·图拉真努斯之间的书信往来(共12封信,其中包括图拉真的回信)。其中在给塔西佗的信中,小普林尼描述了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情景和老普林尼牺牲之前的经历和过程。
参考资料
「古罗马穿越指南」中的葡萄酒.网易.2023-11-15
汤加火山延伸阅读:关注全球16座“十年火山”.新浪网.2023-11-15
奇想博物志 中西方奇想与真实的交响曲.新京报电子报.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