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拉丁语:Tamesis,威尔士语:Tafwys,英语:River Thames),又称泰姆河,是英格兰流程最长的河流,也是英国第二长河。泰晤士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流经英格兰南部9个郡,包括威尔特郡牛津市格洛斯特郡伯克郡白金汉郡萨里郡埃塞克斯郡肯特郡大伦敦,最后汇入北海。泰晤士河全长346千米,流域面积1.3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8.9亿立方米,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伦敦地标之一,被称为英国的母亲河。

泰晤士河最初形成于约1.7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时期,在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泰晤士河作为实体开始出现,第四纪时期,盎格鲁冰川覆盖了英格兰东部和中部的排水系统,堵塞了泰晤士河和伦敦以北的南岸支流,导致泰晤士河改变路线,流经当今的伦敦地区。约在25万年前,泰晤士河形成了现在泰晤士河谷的地貌。13000年前冰河时代末期,大不列颠岛从欧洲大陆分割出来,泰晤士河从前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之后则变为一条独立的大河。泰晤士河分为五个河段,其中有三个非潮汐河段和两个潮汐河段,由51条支流提供水源。主要支流有梅德韦河、韦河、利河、罗丁河等。泰晤士河流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河的东面和南面是奇尔特恩丘陵的白崖和伯克希尔丘陵,西部是科茨沃尔德山脉,北部是北安普敦郡高地。泰晤士河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征为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泰晤士河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仅有30多万只候鸟和野鸟,还有多样化的鱼类种群,如:三文鱼、褐鳟鱼比目鱼等;同时也生长有多种草本植物,包括欧洲白蜡树、单子山楂、中华常春藤西洋接骨木欧防风刺荨麻匍枝毛茛等。

人类在泰晤士河地区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之后泰晤士河河畔成了古罗马人和撒克逊人的聚居地。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工业的急剧发展和人口大幅度增加,泰晤士河受到严重污染,曾先后4次发生霍乱女王陛下政府耗资300多亿英镑,经过150年的不懈综合治理,终于使泰晤士河成为世界上流经首都的最干净的河流。泰晤士河河畔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岸边的宫殿、码头、教堂、桥梁、剧院、博物馆以及崭新的摩天大楼、世界著名的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宫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等均坐落在这里。泰晤士河也是许多诗人和小说家创作的灵感源泉。由于泰晤士河的重要地位,许多特色民俗也在此诞生,比如天鹅清点、冰冻集市和划船比赛等。

命名

泰晤士河的释义是英国的河流,拉丁人称这条河为Tamesis,威尔士人称这条河为Tafwys,凯尔特人称这条河为塔梅沙Tamesa及塔梅西斯Tamesis,罗马人称这条河为Thamesis,撒克逊人称这条河为泰梅斯Temes或泰梅西Temese。它来自凯尔特语中的塔姆(tam),意思是顺滑或广泛蔓延。在公元699年的一份手稿中被称为Thamise,在八、九世纪早期被称为Tamisia,在1750年至1842年的议会法案中被称为“泰晤士与伊西斯河”。牛津大辞典中它被称为伊西斯河(River Isis),Isis的含义是“王座”,同时也是古埃及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个伊西斯女神的头饰便是一个王座;作为古埃及历代法老王权的化身,她被埃及人视作亡灵和幼童的保护者,被当做母亲和保护神一般崇拜,而这种崇拜传遍了整个希腊和罗马世界,也传到了英格兰岛。

位置境域

泰晤士河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发源于英格兰科茨沃尔德山区的赛伦塞斯特镇。经纬度范围为西经2°08'~东经0°43',北纬51°00'~52°3'。河流全长346千米,流域面积1.3万平方千米,河流先由西向东流,至牛津转向东南方向流,过雷丁电动汽车(Reading)后转向东北流,至温莎市(Windsor)再次转向东流经伦敦,在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千米的河口,最后汇入北海。 河的东面和南面是奇尔特恩丘陵的白崖和伯克希尔丘陵,西部是科茨沃尔德山脉,北部是北安普敦郡高地。

成因

地质演化

泰晤士河流域地质演化,从侏罗纪至今,可以用两个主要事件来表征: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构造伸展和盆地沉降,沉积了主要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含水层;第三纪和第四纪则是以沉积事件之间的长地层间隔为标志。在构造挤压、区域抬升以及气候和海平面波动的作用下,形成河流阶地砾石、冰水堆积、解冻泥流堆积物和风化残积物这些覆盖基岩地质的产物。

在大约1.7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时期,泰晤士河由石灰岩黏土形成;在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泰晤士河作为实体开始出现;第四纪时期,盎格鲁冰川覆盖了英格兰东部和中部的排水系统,堵塞了泰晤士河和伦敦以北的南岸支流,导致泰晤士河改变路线,流经当今的伦敦地区。约在25万年前,泰晤士河形成了现在泰晤士河谷的地貌。13000年前冰河时代末期,大不列颠岛从欧洲大陆分割出来,泰晤士河从前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之后则变为一条独立的大河。

冰河时代末期,泰晤士河下方的艾尔斯伯里山谷的大部分基岩黏土和白垩组成;盎格鲁时期,泰晤士河的河流阶地以沉积物为主,主要是砾石。泰晤士河弯弯曲曲,河岸线的内凹,是大约2500万年前泥沙移动的结果,在奇尔顿山(Chiltern Hils)与北边之间,以及北部丘陵地带(North Downs)与南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向下的斜坡。在大冰河时期以前,泰晤士河一直向北流市,在大冰河时期改道向南,接着在寒冷期和温暖期,河流走向和河水量都发生了变化。河道每改变一次,冲积平原就向外扩展一次,留下冲积层台地或过渡性地带和砾石台地。泰晤士河北边的石灰岩山地与北边之间所形成的巨大的蝶状盆地,就是在这种进化作用下形成的。在冰川时期,泰晤士河出现了砾岩鹅卵石黏土层以及各种砾石层和肥土层。

流域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泰晤士河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三个非潮汐部分和两个潮汐部分。它由51条命名的支流提供水源,这些支流有80个岛屿和45个堰和水闸。其支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从北向南,第二种是从南向北,最后均汇入泰晤士河。所有支流都发源于山区,然后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去。泰晤上河主要支流有梅德韦河(River Medway)、彻恩(Churn)河、科恩(Colne)河、科尔(Kole)河、温德拉什(Windrush)河、埃文洛德(Evenlode)河、查韦尔(Cherwell)河、雷(Ray)河、奥克(Ock)河、肯尼特(Kennet)河、洛登(Loddon)河、韦(Wey)河、利(Lea)河、罗丁(Roding)河以及达伦特(Darent)河等。

主要支流

梅德韦河

梅德韦河(River Medway)位于英格兰东南部,流程110千米, 发源于威尔德(Weald)地区的中心,至北海域肯特郡的希尔内斯泰晤士河口。

利河

利河位于英格兰东南部,全长68千米,它起源于贝德福德郡,向东南流经赫特福德郡,再沿着埃塞克斯郡流入大伦敦,在BowCreek与泰晤士河汇合。它既是伦敦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泰晤士河最东端的支流。

韦河

韦河,是塞尔伯恩河在海德利汇入黑冈河,黑冈河在蒂尔福德桥与奥尔顿和法纳姆河交汇形成。韦河河道宽阔,在戈德尔明镇段,船只可以航行。从戈德尔明镇起韦河流经吉尔福德镇,并在韦桥汇人泰晤士河,最终在诺尔注入日耳曼海。

水文特征

径流变化

泰晤士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8.39 亿立方米,其中感潮河段有100余千米,淡水河段有245千米,由于河川径流具有年际变化小、年内分配均匀的特点,目前水资源供需矛盾不很突出,可以满足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水能资源

泰晤士河流域位于英格兰岛的南部,流域内人口密度为885人/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157万人,其中伦敦市人口700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60%,其他较大城市有雷丁、牛津市等。此外,每年大约还有2000万人次的旅游者,是英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流域内人均水资源量为418立方米,仅为全英国人均水资源量2700立方米的1/7左右。泰晤士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泰晤士河每天排入河道的污水量高达432万立方米,占径流量的65%,遇到大旱年份,伦敦地区用水的80%是来自上游净化处理后的污水。

水质

泰晤士河流域由于白垩和石灰岩地质, 具有非常高的颗粒碱度和高pH值,平均值范围从7.66到 8.07。磷富集水平相对稳定,磷浓度在中游最高,磷主要以SRP形式存在。由于集水区孔隙率高,粪便和肥料易于从地表输送到地下水含水层,泰晤士河下游的硝酸盐浓度从钙开始增加,河中的钠、钾、钙、镁和硼负荷几乎完全以溶解形式存在,铁主要以颗粒形式存在。泰晤士河流域河水水温遵循相对一致的最高模式,每年8月份气温最高,每年12月至2月气温最低,pH值在7.6和8.2之间;泰晤士河流域的昼夜pH值波动明显,最高可达0.6pH单位。

补给类型

泰晤士河的补给类型同大气降水和水分平衡有密切关系,流域内最大降水在秋季和冬季,夏季和春季降水减少。根据观测得知,泰晤士河1月份的平均流量是每秒129立方米,而到了夏末秋初的9月则降为每秒28立方米。泰晤士河河面结冰的情况很少,只是在特别寒冷的冬季才结冰,而且为时很短。泰晤士河流域的年平均降水量为704毫米,降水年内分配较均匀,是英国的少雨区。降水中约有49%消耗于蒸发;51%形成地表径流及下渗成为地下水。如折合水量,则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92.22亿立方米。其中,形成河川径流和补给地下水的量为47.03亿立方米,约占全英国水资源总量的3.48%。洪水发生在冬季,枯水出现在夏季。泰晤士河日供水量381x104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占60%,地下水供水占40%。地下水主要来自白垩含水层

其他地理特征

气候

泰晤士河流域内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征为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为4℃~7℃,7月为13℃~17℃。每年2月至3月最为干燥,10月至来年1月最为湿润。

地质

地质构造

泰晤士河盆地下伏有厚厚的中生代-新近纪岩石序列,这些序列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区域:西北的米德兰大陆架、中部地区的伦敦盆地、东南方向的威尔登背斜。米德兰大陆架由一系列侏罗纪岩石包括鲕粒灰岩黏土组成,伦敦盆地是由白垩系和古近系岩石组成,威尔登背斜是由下白垩统黏土和砂层序列组成。

地层特征

泰晤士河的沉积物除帘石和角闪石外,还有石榴石和普通石。石榴石中充满了包裹体,往往呈缸色或红褐色。 除了标准的褐色普通辉石以外,这里有时还见到绿色的普通辉石。荷兰学者赫布兰德·巴克把主要是在英国沿岸海底出露的第三岩石,列为独立的一组,属于这一组的沉积物是细粒的,其重组份多半是由锆英石、石榴石与金红石组成。

地形地貌

泰晤士河流域地形以平原为主,从恒河平原往南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一个由泰晤士河冲积而成的大三角洲,也被分成了许多小平原,如伦敦平原、萨福克平原、诺福克郡平原、英吉利海峡沿岸平原等。这里地势低平,土地肥沃。这片平原一直延伸到海边,海边则是白色的悬崖,几乎垂直坠下,高逾百丈。泰晤士河河床倾斜甚微,流速缓慢。流域多石灰岩和白垩岩,透水性较强。

泰晤士河以北,其白垩岩和石灰岩的较高部分被侵蚀剥落形成了一系列马头丘,这些马头丘首先出现于伯克那丘陵和奇尔特恩丘陵,其次出现于自科茨沃尔德丘陵至约克郡高沼的那一丘陵地带。欧洲大平原从欧洲大陆通过北海海底进入英格兰,穿过这里的丘陵地带,在东英格兰沼泽区马头丘与邻郡之间扩展,同时,莱茵河沿途汇合了东不列颠的各支流,在设得兰群岛与挪威海岸之间流入大西洋英吉利海峡排出的水流逐渐切割了连接英格兰和法国的白垩岭,形成多佛尔海峡,并继续向前汇入了泰晤士河和斯海尔德河。在西北部,泰晤士河上游河谷及其支流形成的粘土谷被山脉隔开,成为科茨沃尔德山脉的一部分。

土壤

泰晤士河位于从奔宁山脉往南的地区,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含有较多的腐殖质,比较肥沃,分布有这些土壤的地区是英国的主要农业区。河谷上游是由泥岩、高尔特黏土(Gault Clay)、金默里奇(Kimmeridge)和安普蒂尔(Ampthill)粘土、牛津粘土(Oxford Clay)以及利亚斯(Lias)和麦西亚(Mercia)泥岩组成的主要沉积层,其中有一些中间层形成具有区域或地方重要性的含水层,这些含水层的特征是岩粒之间或沿裂缝流动,或两者兼而有之。泥岩是粘土,经过数百万年的努力,它们被固结成较硬的岩石,成为对该地区各个含水层单元之间非常有效的屏障。最年轻的泥岩层是高尔特黏土,在泰晤士河谷上游的地表厚度可达100米,它发生在伦敦盆地最深处的白垩岩下,最低可至海平面以下440米。在该地区的最西部,较年轻的沉积基岩包括一些非常厚的沉积层序,这些层序构成伦敦和泰晤士河谷地区以西的地表,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泰晤士河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此处不仅有30多万只候鸟和野鸟,还有多样化的鱼类种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记录有121种鱼类。其中水禽包括:鸬鹚科黑头鸥和鸥、疣鼻天鹅黑天鹅、绿头鸭、鸳鸯、花斑鸭、大凤头䴙䴘、白顶鸡、黑水鸡苍鹭翠鸟科等;海洋哺乳纲包括:灰海豹、斑海豹、宽吻海豚和海豚;淡水鱼类包括:三文鱼、鳗鱼、褐鳟鱼、鲢鱼、鲮鱼、泥鳅、须鱼、鲈鱼、魣属、斑鲽鱼和比目鱼等。

植物

在泰晤士河发现了100种果实植物,包括欧洲白蜡树、单子山楂、中华常春藤等;也发现了100种有毒植物,包括西洋接骨木欧防风等;泰晤士河上还有丰富的禾本科杂草,如刺荨麻匍枝毛茛等。

人类活动

城市发展

泰晤士河流域为英国经济文化发达区域,经济贡献占英国GDP的四分之一。泰晤士河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沿岸有许多风景名胜之地,如伊顿、牛津市、亨利和温莎等。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尼治,以海军和军事联系以及绿地而闻名;从格林尼治西上进入伦敦市区,可见伦敦塔、索思瓦克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等古建筑。在中世纪,泰晤士河流域最直观的变化是贸易增加了,像亨利、勒克利德和雷丁这样的商贸小镇也沿河而生。

伦敦

伦敦沿泰晤士河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大约有近10条水系在伦敦汇入泰晤士河。几百年来,伦敦因为泰晤士河,成为英国进出口物资的转运枢纽,其中东伦敦靠近泰晤士河口,城市发展以航运为主;伦敦市区河上的桥及两岸的建筑物,已成为伦敦的象征,是政治、金融、历史文化、商贸旅游中心;西伦敦泰晤士河河道变窄,河水清澈平静,适于泛舟、垂钓,沿河两岸有草地树林,一派恬静的郊野风光,有各种旅游营地与别墅,成为繁忙的伦敦市民重要的休闲度假区域。泰晤士河流域,英语为官方和通用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另有天主教会和佛教、印度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16世纪,大部分伦敦人通过泰晤士河来谋生。16世纪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伦敦的规模迅速扩大。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5年,伦敦的人口增长到100万,1850年又进一步猛增至250万。18至19世纪,伦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从19世纪开始,伦敦港便是欧洲最重要的枢纽港,港口和航运活动的积累和集聚,造就了伦敦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官方2017年最新数据显示:伦敦年度游客人数达2.97亿,夜游客人数超过2800万,境外游客占比为58%。伦敦是全球奢享品牌最为集中的大都市,伦敦Mayfair地区的奢享品牌老店比比皆是,购物文化成了伦敦的时尚代言;在西区,50多个剧院每天都在上演各种经典剧目,上座率高达90%以上;伦敦泰晤士河两岸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城市雕塑、城市主题广场。1985年,伦敦市政府对泰晤士河进行了合理定位,泰晤士河被认为具有以下5种重要的功能:水利功能、水路运输功能、旅游娱乐功能、城市形象功能、自然生态保护功能。

牛津

牛津,英国牛津郡的县城。它最初在撒克逊时代被占领,后来成为一座城堡,用于保卫威塞克斯北部边境免受丹麦人的攻击;它在公元912年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首次被提及。这座城市是英国内战中的保皇党总部。

牛津大学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学术中心,地处泰晤士河与查韦尔河交汇处。在公元700年左右,撒克逊公主圣弗丽德丝维德在此地修建了一座修道院,从而成为牛津最早的建筑。13世纪众多修道士聚集在牛津,他们既是布道者又是哲学家,逐渐形成牛津大学。不到100年时间,牛津大学就拥有了1500名学者,在全欧洲享有盛名。牛津市共有人口十一万八千八百左右,其中学生占一万三千人左右,分布在市内约40所大学。牛津大学被誉为政治家的摇篮,至2015年已培育出26位英国首相和多位著名外交家。牛津大学市内有很多塔状建筑,故又有“塔城”之称。牛津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工业较少,主要有汽车、酿酒、印刷出版等。

温莎

温莎(Windsor)市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与伊顿相望。 温莎古堡,是这座现代化城镇的主体,这座城堡经常被用作皇家住宅。温莎如今是一个住宅区和当地服务中心,它有多种轻金属工业和印刷业。附近有伊顿公学和赛马场。

交通运输

泰晤士河有250个河边码头、大量的工业设施和三个大船坞系统,年交易量攀升至4860万吨,价值68亿7200万英镑。泰晤士河是最繁忙的内陆水运河。内河航运线总长3200千米。海运承担了95%的对外贸易运输。2009年,英国共有1000吨以上商船701艘,总吨位为1730万吨,港口总吞吐量为5.01亿吨。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的港口有:格里姆斯比因明翰、伦敦、蒂斯-哈特浦尔、福斯、米尔福德-黑文、南安普敦市利物浦、萨仑沃、菲利克斯托、多佛等。在1700年至1800年间,泰晤士河两岸从桥到伦敦塔之间有三十八座码头,下游有十九座。泰晤士河两岸筑有坚固的防护堤,有18条公路、6座铁路桥,4条隧道,历史上第一条水下隧道,位于伦敦泰晤士河下,自罗瑟海斯至沃平,建于1825年1842年,现为伦敦地下铁路线的一部份。

在公元前3000年,铜和锡就在泰晤士河运输;另一大贸易价值是渔业。1700年,伦敦码头运输全国80%的进口物资,69%的出口物资。河上运输的有茶叶、瓷器、棉花、胡椒、朗姆酒、咖啡、糖、可可、烟草、玉米、大米、油、大麻织物、动物油脂、铁、亚麻布等。河上穿行着各种小船、豪华游船、短途驳船、顶篷船和渡轮,为伦敦带来丰富的货物,包括香料、皮草和酒。据估计,任何时候河上的船只数量都在2000艘左右。

泰晤士河的入海口与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口遥遥相对,向欧洲地区打开了一条直接航运的通道。泰晤士河促使伦敦成为世界上的一大良港。1801年,蒸汽船第一次出现在泰晤士河上;1830年左右,泰晤士河上大约有57艘蒸汽渡轮。19世纪末,世界上第一座高压电厂在德特福德的泰晤士河边落成,随后在巴特西、富汉姆(Fulham)和班克赛德(Bankside)也建了发电站。1930年,伦敦的港口和船坞为10万人提供了工作机会。

工程建设

泰晤士河流域内建有13座水库,总蓄水能力9亿立方米,用于调蓄伦敦市的供水。全流域有水厂120座,供水管道总长约3万千米,377座污水处理设施,8万多千米长的城市污水收集管道。

泰晤士河隧道

泰晤士河隧道是一条水下隧道,穿过伦敦泰晤士河,宽11米、高5米,从罗瑟希特(Rotherhithe)通至瓦平(Wapping),长396米。隧道顶端距离泰晤士河面23米。隧道为双拱门结构。每一个拱门包含一条通道,宽4.2672米、高6.0960米,两条通道之间有相互连通的宽0.914 4米的行人通路。泰晤士河隧道整个工程于1825年开工,至1843年运营,历时18年。泰晤士河隧道是近代第一条成功建造在通航的河流下面的步行隧道(后来改建成铁路隧道)。泰晤士河隧道工程中使用的盾构的工艺原理,与今天仍在使用的更先进的盾构的原理相似。隧道盾构的发明和使用是隧道施工技术的一个革命性的进展。

第一个尝试建造泰晤士河隧道的是一个叫 Ralph Todd的人。他试图在Gravesend 和 Tilbury之间建立一条隧道,却因流沙和资金匮乏,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尝试建立一条泰晤士河下隧道的是Robert Vazie和Richard Trevithick(蒸汽机车的发明者)。他们率领一群矿工挖掘一条从Rotherhithe 到Wapping的地下穿河隧道。这些矿工熟于在坚硬的岩石上挖掘,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办法来挖掘柔软的黏土和流沙。泰晤士河在1808年1月26号决堤,挖掘一度中断。1808年2月2日泰晤士河再次决堤,隧道超过了对面的低水位标记。泰晤士水上执行官下令停工。

泰晤士河挡潮闸

泰晤士河水闸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动拦洪坝之一,它保护了伦敦市中心125平方千米的区域不受洪水侵犯。它的十道钢闸门可上升到一定位置,横跨整条河。升起后,主闸门的高度足足有五层楼高,宽度可比伦敦塔桥

1099年,是伦敦最早的涌潮为患的记录;1236年,泰晤士河漫过堤防,使伍尔威治周围的沼泽成为汪洋一片;1663年12月最大的潮水起于河中,白厅全部被淹 。此后,在1791年、1834年、1852年、1874年、1875年、1881年、1882年和1928年均出现较大的洪水。1953年,一次涌潮位则达到5.41米,东海岸一带被淹,300人死亡,损失极大。1953年洪灾后,伦敦政府机关开始修建防洪设施。其中包括位于伍利奇(Woolwich)的泰晤士堤坝,巴金(Barking)、本弗利特(Benfleet)、达特福德(Dartford)、东黑文(East Haven)和福宾马(Fobbing)以及皇家码头和蒂尔伯里(Tilbury)码头入口处的两个主要防洪水闸。这些堤坝和防洪水闸分布在337千米长的线性防洪工程沿岸,其间还散布着300个河岸防洪闸门和400个小型可移动工程结构。

泰晤士河水闸由10个高20米的独立的可旋转升降的扇形钢闸门组成,全长520米,每个闸门都是中空的结构,重约3700吨,能承受超过9000吨的负荷。10个闸孔中4孔为主航道,每孔净宽61米;南岸2孔为副航道,北岸4孔不通航,每孔净宽均为31.5米。中墩厚7米至10米,内部为空腔,其中安装闸门启闭机械。水闸底板为预制的空腔结构,两侧各有圆形交通廊道一条。通航孔道底板顶面有一道与闸轴线平行的凹槽,凹槽底面为圆弧面,其圆心轴线即闸门的转轴线。闸门的启闭设备采用摆梁链杆装置,用液压油缸活塞连杆驱动摆梁,然后通过与闸门销接的链杆来转动闸门,以上升和下降。另外,还有一套锁锭装置固定闸门,使闸门关闭有双重保险。通航时,闸门的弧形面板滑入闸底板凹槽内,闸门里板与闸底板顶面齐平,使船只畅行可允许河水和船舶经过;挡潮时,将闸门上转90度,使面板从凹槽中滑起,露出水面到竖直位置,闸门关闭大致需要75~90分钟,完全关闭后可形成一个空的水库;必要的时候可通过控制闸门减少朝向上游的水量,巨大的涡轮可以把水抽出河道,以调节水闸内外的水面高度;闸门还可再转动90度,使面板朝上里板朝下,以便于检修。

朱比利人工渠

朱比利人工渠(Jubilee Artificial 运河),于2002年7月由英国王子安德鲁殿下正式宣布开始启用,曾投资9000万英镑,这是环境机构迄今最大的一项内陆防洪工程。新修长约11.6千米的人工渠道和5千米长的防洪堤,目的是为了保护12000人免受洪水威胁。新渠道始于梅登黑德区域,然后流向泰晤士东部,经Taplow在伊敦重新汇入下游河段。这条渠道穿过3条铁路和若干条公路,包括4号高速公路。新渠道从泰晤士河引入基流10立方米/秒,使其像一条天然河流,恢复已消失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还可供旅游之用。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水域污染

泰晤士河历史上发生两次水质严重恶化的时期。第一次水质恶化是19世纪前半叶(1800~1850 年),从伦敦到格雷夫赛河污染尤为严重。特别是1850年英国法律规定房屋的卫生间要使用抽水马桶,所有废水都排入下水道,再经下水道排入泰晤士河。这一措施加重了河水污染,1850年河水含氧量几乎为零。第二次水质恶化发生在20世纪的前半叶(1900~1950年)。这个时期伦敦人口增长到800万,污水量和生化需氧量(BOD)负荷不断增长,使得泰晤士河长达30千米的河段完全缺氧。由于水体长期污染,伦敦霍乱频发。1831到1832年、1848到1849年、1853到1854年和1865到1866年,伦敦连续爆发的四次霍乱夺走了4万多人的生命。最令人震惊的是1878年“爱丽丝公主号”游艇在泰晤士河北岸贝肯顿下水道出口处沉没,死亡达640人,而多数人并非溺水而亡,竟然是因污水中毒而死。1931年到1932年伦敦又连续发生霍乱,造成上万人死亡。1950年初,泰晤士河水质恶化状况达到顶点。

泰晤士河是感潮河,每逢涨潮,污水与垃圾便倒灌进伦敦,令泰晤士河终日臭气熏天。十九世纪,英国踏上工业革命的春风,成为领导世界的大英帝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巨大的污染。1866年, 英国皇家河流污染调查委员会的第一份报告指出:“泰晤士河从克里科雷德到伦敦排水系统端点这一段河道,因沿途城镇、村庄排放的污水不断注入其间,使得河水总是污浊不堪。有不少的造纸厂、制革厂等工厂企业的废水也流入了泰晤士河。”到1857年,仅粪便一项,伦敦每天就要向泰晤士河排放约250吨;直接将各类生活污水排向泰晤士河的下水道,就有近150条之多。另一方面,化工厂、涂料厂、石板作坊、冶炼厂、地毯厂、酿酒厂、橡胶厂、肥料厂、油漆厂、造纸厂、制碱厂、焦油厂、水泥厂、肥皂厂等工厂在两岸大量建立。其污水也大多直接排往泰晤士河。1858年6月,伦敦遭遇了高温天气,在烈日炙烤下泰晤士河臭气弥漫,刺鼻的气味随着热浪笼罩住了整个伦敦伦敦人苦不堪言,将其称为“大恶臭(the Great Stink)”。6月20日,维多利亚女王陪同来访的比利时国王泛舟泰晤士河,打算欣赏沿岸风景,因臭气熏天,紧急令人撤掉了游河计划。

航道阻塞

英格兰河流阻塞情况早在13世纪之前就已出现。卡芬对1200-1600年间英格兰河流首次阻塞时间进行了细致梳理,发现在此期间河流通航明显恶化。在他统计的58条河流中,41条集中于1250-1400年间,占比71% 。其中泰晤士河牛津段于1227年堵塞,堵塞的主要原因是磨堰和鱼堰。在佩伯迪的研究显示,泰晤士河1086年有磨坊18处,1300年增加到25 处。航道阻塞造成的具体损失,包括:财产受损、阻碍交通,导致运价高涨;会造成生命的陨灭,1377年一份请愿书提到,由于鱼堰的妨碍,船只通行有着极大危险,每年都有多人死亡、船只受损,甚至还有妇女和襁褓中婴儿遭遇不测,被洪水吞噬。

环境保护

治理污水

大恶臭令治理泰晤士河提上了议程。工程师约瑟夫巴泽尔杰特受命主持下水道改建工作。他依照伦敦东高西低的地形,顺势设计了三条主干道,再将各支线与主干道进行衔接,从而令污水被引导至泰晤士河出海口排出,不再直接排进泰晤士河。并在出海口加设了水泵站,污水会先被送往地面储水槽,每日海水退潮时才会打开水闸,令污水顺潮势被海水冲向远处。

二十世纪50年代,泰晤士河遭遇了第二次水质恶化,令几乎所有鱼类都无法生存。在1951年英国国庆节期间,大量船只停泊在泰晤士河码头,船体铅镀层竟然被污水腐蚀发黑,再次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影响,迫使英国政府下决心进行第二次泰晤士河治理。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Thames Water Authority,TWA)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180多个污水处理厂被整合为十几个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其中贝肯顿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相当于泰晤士河最大的支流梅德韦河的流量,其日污水处理量达到了114万立方米,日容纳273万立方米的流量。为了提高河水的溶解氧浓度,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购置了两台混合空气动力增氧机,每天向河水里注入10 吨的氧气

经过大量的治理投入,从1955年到1980年,泰晤士河的污染物负荷降低了90%,河水溶解氧的最低水平提高了10%。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污染治理成就。1967年,比目鱼率先返回泰晤士河。紧接着,陆续有19种淡水鱼类和92种海洋鱼类出现在泰晤士河口和下游河段。而1980年左右三文鱼的回归,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如今,泰晤士河常出没的鱼类达125 种,已经是世界上最清澈的城市河流之一。

治理航道

在民众、议会和国王的共同努力下,中世纪英格兰一共通过了23项涉及河流的法令,5项排水法令,18项河流通航法令,主要集中在泰晤士河(2项)、塞文河(3项)和利河(2项)。河道治理举措主要是签发令状通过普通法诉讼,还有一种方式是权利受损者向国王或议会提交请愿。河流请愿主要集中于14世纪和15世纪上半叶,请愿内容聚焦河道阻塞和自由通航;绝大多数请愿都获得积极回应。从实际成效看,部分河流通航情况差强人意,河流堵塞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但重要河流如泰晤士河等水域,河流堵塞问题已趋于缓解。

风景名胜

伦敦桥

伦敦桥(London Bridge),横跨泰晤士河,以童谣闻名的老伦敦桥由科尔彻奇的彼得于1176年至1209年间建造,取代了早期的木桥。伦敦桥在建造围堰时遇到障碍,拱跨度从4.6米到10.4米不等,因为不平坦的结构导致经常需要维修,但这座桥幸存了 600 多年。伦敦桥在1820年代被拆除并被新伦敦桥取代,该桥由老约翰·雷尼(1761-1821年)和他的儿子小约翰·雷尼(1794-1874年)设计和建造。在1960年代,它再次被取代,旧的砖石饰面被拆除并重新竖立在亚利桑那州哈瓦苏湖市,作为旅游景点。

格林尼治天文台

格林尼治(Greenwich)是位于英国首都东南8千米处的一座小市镇。1675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钦定在此建造英国皇家天文台。天文台的使命是描绘天图,以帮助解决海上船只的航行定位问题。1767年天文台开始出版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基准的《航海天文年历》,在国际航海界广为流传。1884年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通过伦敦格林尼治、南北两端分别止于南北极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或经线零度线,而太阳直射在这条子午线上的时刻,即称为格林尼治平时(Greenwich mean time)中午12时,定为世界标准时间的基准。由此,格林尼治时间便成为世界标准时。从这里往东和往西每隔15度,子午线推前和推后1个小时而划分出世界不同的时区。

伦敦塔

伦敦塔,南临泰晤士河,是一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中世纪建筑群。伦敦塔为威廉一世所建,原是保卫和控制整个伦敦的要塞,占地18公顷,这里展出皇冠、王袍、兵器、珍宝等国宝,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作为一个防卫森严的堡垒和宫殿,英国数代国王都曾在此居住,国王加冕前住在伦敦塔则更成为一种惯例。塔内最重要最古老的建筑是位于要塞中心的诺曼底塔楼,因其用乳白色石块建成,又称白塔。白塔位于伦敦塔的中心,是一座诺曼底式的三层建筑,四角建有塔楼,除了东北角塔楼呈圆形以外,其他三个塔楼都是正方形。白塔高27.5米,墙的根基部分厚4.57米,上部厚3.35米。白塔四周有多座防御性建筑,其中以威克菲塔、血塔、比彻姆塔最为著名。今天我们所见的伦敦塔建成于14世纪。伦敦塔作为国家监狱使用时,犯人多被关押在白塔的地下室内。在整个要塞西南角的外城墙下有一道水门,是要塞惟一的入口,犯人经法庭判决后押入伦敦塔囚禁,必须经过泰晤士河,经这道水门方能进入,故这道水门被称为“叛逆者之门”。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坐落于泰晤士河畔。是英国著名的大教堂,又名圣彼得联合教堂,华人习惯称它为西敏寺,它由英王爱德华于1050年下令修建,1065年举行奉献仪式。它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教堂里的一块块长方形大理石底下埋藏着英国王室和著名人士的遗体,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包括从亨利三世乔治二世等20多位国王以及查尔斯·狄更斯艾萨克·牛顿、达尔文等名人。教堂的“诗人角”是诗人和作家的墓地,还有著名的无名战士墓。可以说墓室累累,纪念碑林立,是英国著名历史文物荟萃之地。这个教堂还是历代英王举行婚礼和加冕典礼的地方,从11世纪胜利王威廉起,除了13岁即被谋杀于伦敦城中的爱德华七世外,所有英王包括现在在位的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都是在这个教堂里加冕登基的。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反映了英国人文历史的一部分。在教堂的地窖中有一个博物馆,陈列着安放在无盖棺材中供人凭吊的国王、王后和贵族们的雕像,其中以爱德华三世的最为古老。大教堂总长度超过320英尺,拥有三座靠东的后殿和两座西边的尖塔,是当时英格兰最大的教堂,也是中世纪早期欧洲最大的建筑之一。

邱园

邱园,位于伦敦西南的泰晤士河南岸,占地达300英亩,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原是英国皇家园林(Royal Botanic Gardens),现在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收集约5万种植物,约占已知植物的1/8。邱园内设有26个专业花园和6个温室园,其中包括水生花园、树木园、杜鹃园、杜鹃谷、竹园、玫瑰园、草园、日本风景园、柏园等。园内还有与植物学科密切相关的设施,如标本馆、经济植物博物馆和进行生理、生化、形态研究的实验室。其中棕榈室(Palm House),是棕榈科植物展示中心,这里展示了974种植物;温带植物温室(Temperate House)展示了1666种亚热带植物,包括茶和各种柑橘属植物等。睡莲温室(Water Lily House)则种植了多个睡莲品种,也有部分葫芦科植物热带食虫植物

相关文化

艺术作品

河流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泰晤士河为诗人、小说家和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包括诗人约翰·德纳姆(John Denham),他的诗歌《库珀的小山》(Cooper's Hill),将泰晤士河比喻为有限的生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ordsworth)则认为泰晤士河就是伦敦“伟大的心脏”,静静地躺在那里;沃尔特·雷利爵士(Walter Raleigh)受泰晤士河水流的深切影响,在牢房里写下了《世界史》(History of the World)一书。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更是与泰晤士河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一生都是泰晤士河滨的“闲逛者”, 他以河为中心兼及河滨、小岛、船、桥、码头等河流场景成为狄更斯小说经常出现的叙事意象。《匹克威克外传》《奥立弗·退特斯》《董贝父子》《大卫·考坡菲》《艰难时世》《小杜丽》《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德鲁德疑案》中,经常出现泰晤士河河流。

特色民俗

划船比赛

泰晤士河是享誉国际的划艇比赛地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每年在这里举行比赛,从伦敦码头到萨里郡汉姆河长达21.6英里的大河赛也在这里举行。

现代赛艇运动最早起源于18世纪初的英国,最初是由商业船夫在闲暇时进行划船比赛,逐渐有很多人员参与进来,期间比较知名的是1829年开始的牛津剑桥划船赛。1829年,两个分别就读两大名校都叫蒂娜·查尔斯的好友突发奇想,搞一场两校划船对抗赛。英国媒体把这场比赛称作“泰晤士河上的罗密欧和朱丽叶”。1829年3月12日,战书下达,剑桥大学特此挑战牛津大学,在泰晤士河进行一次8人赛艇比赛,时间定在复活节期间。6月10日,第一次比赛举行,有两万人观看,牛津获胜。据英国媒体的统计,每年定期大约会有25万人到泰晤士河两岸观看比赛,收看英国广播公司直播的约700万人,还有116个国家和地区的5亿观众同步收看卫星转播。而在比赛现场,泰晤士河上临近赛道的桥上早就“人满为患”,还有人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赶两队赛艇的脚步。   

天鹅清点

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天鹅清点是一项举足轻重的活动。因为那时候,天鹅不仅是一种价值不菲的商品,而且经常在贵族之间进行交易。每只天鹅嘴上都会标上记号,它们的拥有者会受到王室的法律约束(王室下令所有公开水域的天鹅都属他们所有)。这项活动每年都会在一个叫“swan upping”的仪式上进行,用来统计泰晤士河上天鹅的数量和健康状况。尽管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象征性地举行,但在每年七月份第三周的星期一仍然照常不误。

巡游典礼

十六世纪时,泰晤士河成为王室的巡游之河。亨利八世以及伊丽莎白一世均巡游过此河流。1533年,安妮·博林穿着用金子做成的布料,沿泰晤士河顺流而下去完成自己的加冕礼。

冰冻集市

在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泰晤士河很少有封冻的时候。其最早的举办时间可以上溯到公元695年。1608年,冰冻集市正式定名,冰面上除了各种卖饮食的小摊,还有踢足球、打保龄球、跳舞、表演木偶戏等活动,甚至还有不畏寒冷在冰上摆摊理发的。规模最大也最著名的一次集市发生在1683年底至1684年初,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在1684年2月的集市上,因为正逢“圣烛节”,国王查理二世和王后亲临现场,观看了斗牛犬活动,还吃了现烤的牛肉。最后一次冰冻集市在1814年举办。

洗礼

洗礼是泰晤士河上比较古老的仪式之一,由浸信会教徒在泰晤士河非潮汐区进行。

参考资料

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历史变迁.上海市地质学会.2024-02-07

River Thames.Britannica.2024-03-25

英国泰晤士河气候特征.滁州气象.2024-02-12

ScienceDirect.sciencedirect.com.2024-04-14

Multivariate Hydrologic Risk Analysis for River Thames.the Special Issue Water Environmental System Analysis.2024-03-21

泰晤士河不能承受之轻.经济日报.2024-03-01

英國, 牛津郡, 泰晤士河上的亨利前20名最常見植物.植物照护与识别.2024-03-03

关于泰晤士河,你所不知道的事(上篇).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2024-02-19

泰晤士河:如何用照片重现一条河流的过往?.澎湃新闻.2024-02-02

泰晤士河上的冰冻集市.光明网.2024-01-30

牛津剑桥赛艇传统为何能延续百年?清华北大曾出“山寨版”.澎湃新闻.2024-02-28

(国际)英国炎热 泰晤士河源头干涸.新华图片.2024-01-30

Mid-Late Quaternary Fluvial Archives near the Margin of the MIS 12 Glaciation in Southern East Anglia, UK: Amalgam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Citizen-Science Data Sources.中国知网.2024-01-29

River Medway.Britannica.2024-03-25

这条隐秘的伦敦小河River Lea,缘何给Adele留下无限的眷恋和羁绊?.英国房产圈.2024-02-12

泰晤士河流域管理.水知识助手.2024-02-04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2024-03-20

Overview of the Thames Basin.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2024-03-21

London and the Thames Valley - Geology.Earthwise.2024-03-21

Greenwich meridian.britannica.com.2024-04-14

泰晤士河:流动的历史.中国经济网.2024-04-14

英国泰晤士河河岸文化经济带如何发展?.成都日报 .2024-02-29

Oxford summary.Britannica.com.2024-04-05

Windsor.britannica.com.2024-04-14

泰晤士,大河中流动的大城塑造史.澎湃新闻.2024-01-30

伦敦泰晤士河地理位置.地质地理网.2024-02-04

彼得·阿克罗伊德 | 泰晤士河,穿过伦敦的心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4-02-08

泰晤士河水闸游客中心 171.访英网.2024-02-07

新型水闸案例分析——泰晤士河隐形水闸.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024-02-07

泰晤士河的逆袭:从城市臭水沟到世界治污标杆.腾讯网.2024-02-02

London Bridge summary.Britannica.com.2024-04-05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国国家地理.2024-01-30

伦敦邱园.中国国家地理.2024-01-30

英国邱园.中国公园.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