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地盾

地盾

地盾(英语:Shield)是地质学名词、构造地貌的术语,是指克拉通中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高级变质岩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的地区。

地盾形成于大约2500Ma前,由于放射性热的进一步衰减,火成岩与在陆核周围堆积的各种沉积岩共同组成了新的地质体,发生褶皱、变质、隆起而形成。地盾的岩石组成较为复杂,通常由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和英安质片麻岩组成,也会出现沉积岩带,通常被变质的火山-沉积序列和绿岩带围绕。主要地盾有北美地盾、南美地盾、波罗的地盾等。

形成原因

地盾形成于大约2500Ma前,由于放射性热的进一步衰减,火成岩与在陆核周围堆积的各种沉积岩共同组成了新的地质体,发生褶皱、变质、隆起而形成。

历史发展

3500Ma前

大约距今3500Ma前开始,随着地球热量逐渐散失,特别是放射性热的快速衰减,便出现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因而这一时期除了继续有超基性岩浆活动外,有可能出现安山玄武质岩浆。大量岩浆在海底喷发和堆积,最终在海底上由火山喷发物质构筑起岛屿,它们便成为缺早的陆地,从此才开始了陆地的风化剥蚀,形成陆源碎屑物质,并在陆地周围的海域中准成陆源碎屑沉积岩。这些最早的陆地成为后来的大陆的核心,这就是陆核。

2500Ma前

大约2500Ma前开始,由于放射性热的进一步衰减,超基性岩浆活动减弱,安山玄武质岩浆及其由其结晶分异而成的酸性岩浆相应增多。正是这些在成分上有所更新的火成岩与在陆核周围堆积的各种沉积岩共同组成了新的地质体,在后来的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的作用下,发生褶皱、变质、隆起,并焊接到陆核的边缘,使陆核扩大,形成面积较为广阔的地块,这就是地盾。地盾成为新的陆地,也是古大陆的前身。

主要地貌

地盾通常具有平缓的凸面,且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它长期稳定隆起,遭受剥蚀,没有盖层,或只在局部坳陷中有薄的盖层沉积。

主要地盾

北美地盾

北美地盾(North American shield)位于北美洲中部、北部及格陵兰绝大部分地区的地盾。北美地盾的东、西两侧分别与阿巴拉契亚山脉造山带和科迪勒拉造山带接壤。10亿年前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形成了统一的基底。在加拿大境内,地表广泛出露由前拉伸纪(相当于青白口纪)结晶岩系组成的基底,因此这个地区被称为加拿大地盾。而在南部的美国,发育有拉伸纪(相当于南华纪)以来的沉积盖层,而盖层的发育并非到处均一,而是显示有次一级的古隆起和古坳陷存在。

南美地盾

南非地盾(South American shield)是位于安第斯山脉以外的南美大陆地区的地盾。南美地盾的基底基本上形成于元古宙末期。盖层由古生代新生代沉积组成。其中,从古生界开始到志留系、石炭一二叠系为冈瓦纳型陆相地层。中生代是裂陷作用和岩浆活动期。地盾南缘的巴拉那盆地,在侏罗纪裂隙内有火山喷发,形成大量暗色火山岩系。

波罗的地盾

波罗的地盾(Baltic shield)包括芬诺斯堪迪亚(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西北部、丹麦北部和波罗的海,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地盾区,可视为东欧地台或俄罗斯地台的一个次一级构造单元。贝洛莫里片麻岩带和拉普兰花岗岩穹隆,代表基底杂岩的高级变质部分。在斯维科卡累利造山运动期间,基底杂岩经受了强烈改造和重结晶。多数地区基底片麻岩时代为26亿~28亿年,但在科拉半岛发现有30亿~35亿年的基底片麻岩。

其他地盾

世界上的其他地盾还有南极洲地盾、澳大利亚地盾、苏格兰地遁、阿尔丹地盾、阿拉巴尔地盾等。

参考资料

地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16

continental shield.britannica.2024-12-16

北美地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16

南美地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16

波罗的地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16

澳大利亚地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16

南极洲地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16

苏格兰地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16

西伯利亚地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