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是世界上语种数量最多的语系之一,共包括1200多种语言。截至2023年,该语系的使用人口接近3亿。该语系主要分布于西起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起台湾岛夏威夷群岛,南抵新西兰的广阔海域内的岛屿上。该语系包含印度尼西亚语族、波利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语族。旧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最早对南岛语系进行研究的是荷兰学者莱兰特(Hadrian Reland),在1706年,他提出马达加斯加与东印度群岛及科科岛的语言是相近的。1800年,西班牙学者班杜罗(Lorenzo Panduro)出版了《语言目录》,论证马来语和波利尼西亚语之间的发生学关系,真正系统地建立起“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假说”。1838年,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洪堡(Friedrich Wilhelm von Humboldt)首次使用科学的证据,在《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一书中仔细研究了马来半岛和波利尼西亚一带9种语言的词汇表,并首次把这些语言置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之下。1899年,德国学者施密特(Wilhelm Schmidt)在他的文章中采用南岛语(Austronesian)这个词取代了“马来-波利尼西亚语”,他还按地域将南岛语系分为4组,即印尼语、波利尼西亚语、美拉尼西亚语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语。2000年,格兰姆斯(Barbara F.Grimes)编辑的《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世界诸语言》把南岛语系分为两大次语系,即台湾南岛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前者包括23种语言,后者则有1239种语言。至2009年,《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世界诸语言》把南岛语系的语言增加到1257种,原台湾南岛语言的17种以及婆罗语群的139种被分拆为多个新语族,并提升至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同等的地位。该书现把南岛语系分为泰雅、卑南、东台湾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四个语群。

简介

南岛语系(Austronesian family)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分布于西自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智利复活节岛,北自台湾和夏威夷岛,南至新西兰。1706年荷兰人H.莱兰特发现了南岛诸语言的亲属关系。1836年德国人洪堡特使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这个术语来称说这个语系的语言。

19世纪末德国人施密特(1868~1954)把它们命名为南岛语。一般按地域分成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4个语族。这个语系主要由太平洋中各大小岛屿上的语言以及亚洲大陆东南端的中南半岛和印度洋中一些岛屿上的语言组成。语言的数目,有人认为有300余种,有人认为多达500余种。使用南岛诸语言的人口约2.5亿。

南岛语言属粘着型语言,主要构词和构形手段是词根添上附加成分和词根的重叠或部分重叠。常用词大多为双音节,音节构造较简单。大多数词根既能作名词,也能作动词。人名、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分别用不同的冠词。代词第一人称有我们和咱们的区别。数词有十进位的,还有五进位甚至四进位的。动词有式、时、体、态的范畴。词序往往随谓语的性质而变动,有的语言动词出现在主语之后,有的语言动词出现在句首。

历史沿革

关于南岛语的起源问题,是学界上还算热门的一个研究题目。比较早期的说法,包括该语言起源于麦克罗尼西亚、中国长江之南、中南半岛、西新几内亚岛等不同说法。不过,自从Shutler and Marck在197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并论证说台湾是南岛语最有可能的发源地以后,国际学界就逐渐接受这种说法。尤其是在Peter Bellwood于1991年在《Scientific American》这本期刊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发表以后,“南岛语的发源地在台湾“这一个陈述,就几乎已经是多数学者的共识(Bellwood 1991;另见Diamond 2000)。不过,近年来又有新的说法,认为该语言的发源地有可能是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或附近的岛屿(见微软 2004)。

如果根据Bellwood的说法,操南岛语的南岛民族是由亚洲大陆而来,可能与侗傣(Kam-Tai)民族或南亚民族原是一家,分家后到台湾来,年代大约是6000年前。大约5000年前,才开始从台湾南下扩散到菲律宾群岛,主要是北部吕宋一带。然后到加里曼丹岛、印尼东部,时间大约是在4500年前。然后往东、西两方扩散,东至马利安那群岛(关岛、塞班岛一带),也到了南太平洋部份地区,往西到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等,时间约在3200年前。再下一步才扩散到中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区域的加罗林群岛一带。然后往东,到波里尼西亚去,约在西元300年左右。今天在新西兰的毛利族(Maori),是最晚的移民,约在西元800年。

考古学角度分析,根据世界树皮布技术扩散过程,呈现由南方地区中南半岛-菲律宾中美洲的传播途径,并与人类学上南岛语族传播极为相似。树皮布技术是南岛语民族文化要素之一,中国环珠江口地区距今约7000年前树皮布制作石拍的大量出土发现,也将为未来南岛语言祖先来源的探索、研究开拓广阔前景。

最早对南岛语系进行研究的是荷兰学者莱兰特(Hadrian Reland),在1706年,他提出马达加斯加与东印度群岛及科科岛的语言是相近的。1800年,西班牙学者班杜罗(Lorenzo Panduro)出版了《语言目录》,论证马来语和波利尼西亚语之间的发生学关系,真正系统地建立起“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假说”。1838年,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洪堡(Friedrich Wilhelm von Humboldt)首次使用科学的证据,在《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一书中仔细研究了马来半岛和波利尼西亚一带9种语言的词汇表,并首次把这些语言置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之下。1899年,德国学者施密特(Wilhelm Schmidt)在他的文章中采用南岛语(Austronesian)这个词取代了“马来-波利尼西亚语”,他还按地域将南岛语系分为4组,即印尼语、波利尼西亚语、美拉尼西亚语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语。2000年,格兰姆斯(Barbara F.Grimes)编辑的《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世界诸语言》把南岛语系分为两大次语系,即台湾南岛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前者包括23种语言,后者则有1239种语言。至2009年,《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世界诸语言》把南岛语系的语言增加到1257种,原台湾南岛语言的17种以及婆罗语群的139种被分拆为多个新语族,并提升至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同等的地位。该书现把南岛语系分为泰雅、卑南、东台湾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四个语群。

台湾是南岛语系的源头,居住在新北市乌来区的泰雅族聚落,是目前全世界南岛语系居住地中,人口分布上地理最北端的聚落,而“台湾高山族族”在南岛文化中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族

南岛语系分为4个语族:①印度尼西亚语族分布在台湾(“高山族语言”)、菲律宾(他加禄语、比萨杨语等)、中南半岛(占语、马来语等)、马来群岛印尼语爪哇语等)、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语)。②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语族分布在菲律宾以东、赤道以北的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加罗林、帛硫、马绍尔群岛瑙鲁吉尔伯特环形山等地。③美拉尼西亚语族分布在印尼以东、赤道以南的新几内亚岛、俾斯麦、所罗门、圣克鲁斯、新赫布里底斯、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等地。④波利尼西亚语族分布在上述两个语族以东的广大区域,包括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右侧的中途岛夏威夷王国,赤道以南、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的菲尼克斯、托克劳、萨摩亚、法属波利尼西亚、皮特凯恩岛、复活节岛以及汤加新西兰等地,共有100多种语言和方言。

分布区域

所谓的南岛(Austronesia),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的字根“austro-”与“-nesia”所合组而成,前者为南方之意,后者意指群岛,所以我们将“Austronesia“翻译成南岛。使用南岛语系的区域包括中国台湾、菲律宾、婆罗洲、印尼、马达加斯加、新几内亚、新西兰、夏威夷、麦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里尼西亚等各地岛屿的语言,外加马来半岛上的马来语、中南半岛上越南与高棉的查姆语(占婆语)和泰国的莫肯(Moken/Moklen)。

南岛语系分布的区域很广,语言的数目也颇多,根据“Ethnologue”(民族语)这个世界语言资料库的资料,其总数有1262种之多(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4)。值得注意的是,在划分为南岛语系的区域内,部分的岛上也有使用非南岛语族的语言。以台湾为例,除了有隶属于南岛语族的台湾南岛语言以外,同时也有存在不同的汉语,比如说鹤佬语和客家语

种类

根据“Ethnologue”(民族语)这个网站上的分类,南岛语系可以再分为两大次语系,一个叫做台湾高山族语(Formosan languages),另一个叫做马来-波里尼西亚语(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前者有23种语言,可以再分成泰雅语(Atayalic)、排湾语(Paiwanic)、和邹语(Tsouic)三大系统。后者则有1239种语言,可以再分成中东部马来-波里尼西亚语(Central-Eastern Malayo-Polynesian)、西部马来-波里尼西亚语(Western Malayo-Polynesian)、以及两种尚无法归类的语言(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4)。

关于南岛语(Austronesian languages)和马来-波里尼西亚语(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的关系,除了以上引自“Ethnologue”的说法以外,似乎还有其他的说法。Diamond(2000)的说法是南岛语有十种次语系,其中有九种是在台湾,最后一种则是马来-波里尼西亚语。也就是说,虽然其分类方式和“Ethnologue”所列举的并不一致,但一样是将马来-波里尼西亚语当成是南岛语系的一个次语系。

台湾多数的相关文献,却似乎是将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等同于南岛语系。比如说台湾中央研究院(1996)就有以下的陈述,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马来语Polynesian)(sic),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nd, b)也说,生活在台湾的少数民族,即平埔族和高山族,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不仅自己相互之间有很深的关系,而且跟太平洋印度洋岛屿上的许多种语言都有亲属关系,形成学术界所称的南岛语族(Austronesian/Malayopolynesian)。

某些语言学者相信泰语可能也可以算是扩大定义之南岛语系的一部份,虽然多数学者似乎仍旧将其归类为台-卡岱语系(壮侗语系)。还有一些人试著要在南岛语系和南亚语系以及台-卡岱语系(壮侗语系)之间的关系作文章,而争辩说两者应当形成一个更大的南方大语系(Austric languages)。这两种说法似乎都还未得到多数语言学家的同意。

关系

关于南岛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同源关系,学者议论纷纷,目前有四个不同假设:

1、南岛语系和其他语系没有同源关系(传统的观点)。许多历史语言学家持这个看法。

2、德国传教士Wilhelm Schmidt 1904年提出南岛语系和南亚语系同源。

3、美国学者Dahl 1970年指出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同源。

4、法国学者沙加尔1990年提出南岛语系和汉藏语系同源,在中国获得邢公畹教授的赞成。

日常生活用语

英文→南岛语(中的萨摩亚语

Yes→‘ioe

No→Leai

Please→Fa‘amolemole

Thank you→Fa‘afetai

That's all right→‘Ua lelei

big - small→tele - la‘itiiti

quick - slow→vave/tope - gese

early - late→vave - tuai

cheap - expensive→taugōfie - taugatā

near - far→latalata - mamao

hot - cold→vevela - malulū

full - empty→tumu - gaogao

easy - difficult→faigōfie - faigatā

heavy - light→mamafa - māma

open - shut→tatala - tapuni

right - wrong→sa‘o - sesē

old - new→tuai - fou

old - young→matua - talavou

beautiful - ugly→'aulelei / 'auleaga

good - bad→lelei - leaga

better - worse→feoloolo - leaga tele

南岛语(菲律宾语)→汉语

kumusda ka?=你好吗?

baalam=再见

salamat=谢谢

maganda=美丽(说女孩子)

mataba=胖anong=什么

anong bang a lan mo?=你叫什么名字?

gusto=喜欢gusto mo?=你喜欢吗?

mahal=爱mahal gita=我爱你

gusto gita=我喜欢你

nagugudom ako=我饿了

dami=很多

saan=哪里

anong oras=几点了

sayang=白费,可惜

makolit=调皮,淘气

语法

南岛诸语言属粘着型,词根加附加成分和词根的重叠(或部分重叠)是构词和构形的主要手段,附加成分有前加、中加和后加3类。德国人谭博夫,日本人小川尚义、浅井惠伦、土田滋,美国人I.戴安等都对古南岛语语音作了拟测。常用词大多为双音节。语法特点:人名、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分别加不同的冠词。代词有人称和数的范畴,第一人称复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动词有时、体、态、式等范畴。数词有十进位、五进位、四进位等计数法。大多数词根既能用作名词,也能用作动词。词序往往随着谓语的性质而变动,谓语有的语言出现在句首,有的语言出现在主语之后。

印度尼西亚语族

分布在西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岛、爪哇、菲律宾、台湾、苏拉威西、马都拉、安汶、帝汶、马达加斯加等岛和马来半岛。包括台湾南岛语言,印度尼西亚印尼语爪哇语巽他语、马都拉语、米南卡保语、亚齐语、巴塔克语、布金语、巴厘语,马来西亚马来语,菲律宾的他加禄语、比萨扬语、伊洛卡诺语、比科尔语、邦板牙语、邦阿西楠语、伊戈罗特语、马罗瑙语,马达加斯加的马达加斯加语越南的嘉莱语、拉德语,越南和柬埔寨的占语等。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语极为相近。印度尼西亚语的辅音有p、b、m、w、t、d、n、r、l、s、tj、dj、j、k、g、、h、nj、sj;元音有i、e、é、è、a、o、ó、u、ai、éi、au、ou;重音一般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名词有专有人名名词、普通人名名词、专有物名名词、普通物名名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之分。代词除有人称、数、格等语法范畴外,还有亲属式和社交式的区别。动词有态、时、体、式等语法范畴。形容词的级分同等级、不等级和最高级。这些语法范畴通过附加成分(前加、中加、后加)、助词或词根的重叠表示。词序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和壮语在中心词之后。印尼语马来语都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但设计略有不同。使用印度尼西亚语的超过1亿人,使用马来语的约1000万人。爪哇岛的中部和东部约有4500万人使用爪哇语,老爪哇文约在9世纪从印度南部传入,新爪哇文采用拉丁字母。爪哇岛的西部约有1300万人使用巽他语,他人采用老爪哇文,也采用拉丁字母的巽他文。爪哇岛东部和马都拉岛上约有800万人使用马都拉语,东部有一种苏曼尼波方言,作为教育上的标准方言。马都拉人传统上用老爪哇文,现改用拉丁字母的马都拉文。

苏门答腊岛约有300万人使用米南卡保语,约有200万人使用亚齐语。苏门答腊岛的北部、中部和东部沿海一带约有150万人使用巴塔克语。巴塔克语原有16个基本字母的老巴塔克文,现改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苏拉威西西南的半岛上约有250万人使用布金语。布金文起源于老爪哇文。巴厘岛约有200万人使用巴厘语。菲律宾吕宋岛的中部和西南部包括马尼拉在内约有1000万人使用他加禄语。他加禄文采用拉丁字母。菲律宾群岛中部的比萨扬语是宿务语、希利盖农语、萨马兰语的合称。宿务岛、保和岛、内格罗岛的东部、莱特岛的西部和棉兰老岛的北部约有800万人使用宿务语。班乃岛和内格罗岛的西部约有300万人使用希利盖农语。萨马岛和莱特岛的东部约有150万人使用萨马兰语。吕宋岛北部约有300万人使用伊洛卡诺语。比科尔半岛约有 200万人使用比科尔语。吕宋岛上马尼拉西北的邦板牙省约有65万人使用邦板牙语。邦阿西楠省约有50万人使用邦阿西楠语。吕宋岛中部偏北的高山省约有25万人使用伊戈罗特语。明达瑙岛约有40万摩洛人使用马罗瑙语。菲律宾大多数语言辅音有 p、b、m、w、t、d、l、r、n、s、j、k、ɡ、嬜、h、q,元音有i、a、u。语法上有复杂的态和格系统,通过加附加成分、加助词、短语换位、重音转移等不同方式表示。马达加斯加岛约有700万人使用马达加斯加语,他们是大约1500~2000年前来自印度尼西亚移民的后裔,其中500万人说梅里纳方言,这是官方语言。越南和柬埔寨约有15万人使用占语。中国台湾岛的中部山区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约有20余万人使用台湾南岛语言,包括泰耶尔语、赛德语、邹语、卡那卡那布语、沙阿鲁阿语、排湾语、阿眉斯语、布嫩语、鲁凯语、卑南语、赛设特语、邵语、耶眉语。

波利尼西亚语族

分布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新西兰、萨摩亚、汤加、纽埃、库克、土阿莫土、马克萨斯、瓦利斯、夏威夷、复活节岛等岛屿上。包括毛利语萨摩亚语、乌维亚语、汤加语纽埃语、拉罗通加泰隆语塔希提语、土阿莫土语、马克萨斯语、夏威夷语、拉帕努伊语等共约100多种语言、方言和次方言。波利尼西亚语族语言的辅音有p、t、k、m、n、嬜、l、r、f、w、s、h、,元音有a、e、i、o、u,但长短元音是不同的音位。语法特点是名词前有不定冠词和定冠词,名词的复数在前面加特殊的助词,物主代词有独立形式,数词一般是十进位计数法(夏威夷语和马克萨斯语保存着古老的四进位计数法),形容词的级用句法形式表示,动词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谓语一般出现在句首。北岛现有20万毛利人,大约有一半使用毛利语。毛利文采用拉丁字母。萨摩亚群岛萨摩亚有12.5万人,东萨摩亚有2.5万人使用萨摩亚语。萨摩亚文采用拉丁字母。塔希提岛约有5万人使用塔希提语。塔希提文采用拉丁字母。汤加群岛约有7.5万人使用汤加语汤加文采用拉丁字母。夏威夷群岛上目前约有7500人使用夏威夷语。夏威夷文采用拉丁字母。瓦利斯群岛约有5000人使用乌维亚语。纽埃约有5000人使用纽埃语。库克群岛约有5000人使用拉罗通加语。土阿莫土群岛约有5000人使用土阿莫土语。马克萨斯群岛约有5000人使用马克萨斯语。

美拉尼西亚语族

分布在赤道以南,太平洋西南斐济新几内亚岛、俾斯麦、所罗门、圣克鲁斯、新喀里多尼亚、新赫布里底等岛屿上,包括斐济语、安布里姆语、利富语、莫图语、雅比姆语等。语言除有南岛语系的一般特征外,辅音有齿间音,软腭化音kw、gw、pw、bw、kbw、kpw、gbw。有二合元音ae、ai、au、oi。名词按表示的事物对所有者关系的亲疏可分成两类。数词有五进位计数法。动词有人称和数的语法范畴,用加短尾代词表示。斐济岛约有20万人使用斐济语。斐济文采用拉丁字母。

密克罗尼西亚语族

分布在赤道以北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加罗林、关岛、吉尔伯特、特鲁克、波纳佩、帕罗、雅浦、瑙鲁、帛硫等岛屿上,包括马绍尔语查莫罗语、吉尔伯特语、特鲁克语、波纳佩语、帕罗语、雅浦语、瑙鲁语、乌利蒂语、库赛语、塞班语、耶鲁脱语。语言的特点:有软腭化辅音,有元音同化现象。名词有数和领属格范畴。人称代词有复杂的数和分类系统。动词或动词前的时态助词加前加成分表示人称和数。马绍尔群岛约有2万人使用马绍尔语,马绍尔文采用拉丁字母。关岛约有4万人使用查莫罗语。查莫罗文也采用拉丁字母。吉尔伯特群岛约有4万人使用吉尔伯特语。特鲁克群岛约有2.5万人使用特鲁克语。波纳佩岛约有1.5万人使用波纳佩语。帕罗群岛约有1万人使用帕罗语。雅浦群岛约有5000人使用雅浦语。瑙鲁岛约有5000人使用瑙鲁语加罗林群岛约有4000人使用乌利蒂语。库赛岛约有3600人使用库赛语。

语言系谱

说明:根据《民族语》现时的记载,南岛语系共有1268种语言,最后面的数字是该语族或语群所包括之语言的数目。以下为最新的分类。留意原来的台湾南岛语族(Formosan)的17种语言及婆罗语群的139种语言被分拆成多个新的语族,并提升至与马来-波里尼西亚语族的地位相同。

南岛语系(Austronesian,1268)

泰雅语族(Atayalic,2)

布农语族(Bunun,1)

东台湾南岛语族(East Formosan,5)

中部语群(2)

北部语群(2)

西南部语群(1)

台湾南岛语族(Formosan,2)

排湾语群(Paiwanic,2)

马来-波里尼西亚语族(Malayo-Polynesian)(1248)

Bali-Sasak(3)

Barito(27)

中东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群(Central-Eastern)(708)

中马来-波里尼西亚语(Central Malayo-Polynesian)(168)

东马来-波里尼西亚语(Eastern Malayo-Polynesian)(539)

未分类之中东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群(1)

查莫罗语群(Chamorro)(1)

Gayo(1)

爪哇语群(Javanese)(5)

Kayan-Murik(17)

Lampungic(9)

Land Dayak(16)

Madurese(2)

马来语群(Malayic,70)

菲律宾语群(Meso Philippine,61)

中部菲律宾语(Central Philippine,47)

北菲律宾语群(Northern Philippine)(72)

北吕宋语(Northern Luzon,56)

卡拉米阿语(Kalamian,3)

巴拉望岛语(Palawano,7)

South Mangyan(4)

西北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群(Northwest Malayo-Polynesian)(84)

Melanau-Kajang(13)

北沙劳越语(North Sarawakan,37)

Rejang-Sajau(5)

沙巴语(Sabahan,29)

Punan-Nibong(2)

帕劳语群(Palauan,1)

萨玛-巴兆语群(Sama-Bajaw,9)

南民达纳娥语群(South Mindanao,5)

南菲律宾语群(Southern Philippine,23)

苏拉威西语群(Sulawesi,114)

苏门答腊语群(Sundic,12)

巽他语群(Sundic,2)

未分类之马来-波里尼西亚语族语言(1)

西北台湾南岛语族(Northwest Formosan,1)

赛夏语(Saisiyat)

排湾语族(Paiwan,1)

排湾语(Paiwan)

卑南语族(Puyuma,1)

卑南语(Puyuma)

鲁凯语族(Rukai,1)

鲁凯语(Rukai)

邹语族(Tsouic)(3)

未分类

凯达格兰语(Ketangalan)

台湾西部平原语族(Western Plains,2)

台湾中西部平原语群(Central Western Plains,1)

猫雾语(Babuza)

邵语群(Thou,1)

邵语(Thou)

参考资料

南岛语系.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9-24

南岛语族.凤凰网.2024-09-24

香港学者:纸张发明或起源中国南方.人民网.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