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昆明湖

昆明湖

昆明湖(Kunming Lake),古称“七里泊”“金湖”“金海”“瓮山泊”“大泊湖”“西湖”,是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的主景区,水域面积约占全园四分之三。

昆明湖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达3米。大约3500年前,昆明湖是一小型天然湖泊,到金朝已成大湖,金朝皇帝在此修建了金水院,故大湖有了“金湖”或“金海”之称。元初水利专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注入昆明湖,使之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库。它历经元明清三代,畅通漕运、调剂京城用水。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在此地修建了大承天护圣寺,使瓮山泊成为景观控制中心,“西湖景”开始流行。护圣寺与周边三山一湖,奠定了瓮山泊皇家特色的基础。

朱瞻基在护圣寺遗址上重建了大功德寺,功德寺的建设带动周边风景的开发,西湖成为风景游览区。到了清朝,爱新觉罗·弘历下旨疏浚整治,西湖成为设施完备的大型水利枢纽。乾隆帝于十五年改金海为昆明湖,修建颐和园,组成三山五园的核心。清代晚期,昆明湖遭到军队的破坏,后由慈禧翻修为颐和园。1949年,颐和园作为上海人民公园开放。中国政府又通过治理将昆明湖恢复原貌。1966年,密云之水流入颐和园,成为昆明湖的水源之一。

昆明湖以西堤为界划分为里、外湖。昆明湖湖中有荷,岸边植柳。再配以各种春花秋叶,形成春花、夏荷、秋叶、冬松的四季景色。昆明湖中西堤与一条短堤将昆明湖分割成三个水域,打造了“一水三山”的造园布局。昆明湖的主要景点有三岛二堤,其中三岛是象征东海的蓬莱、方丈、崇明岛三座仙山的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岛。东堤景区包含十七孔桥、廓如亭、铜牛、知春亭等景点,西堤包含西堤六桥景明楼。2021年10月22日,昆明湖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名称由来

昆明湖原是由瓮山下的泉流汇集所成,古时称为七里泊。金朝皇帝在此处建起一座金山行宫,并在湖畔修建了金水院,大湖因此有了“金湖”或“金海”之称。据传金代时,有位老人在金山下挖出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石瓮,金山遂改称瓮山,金海称瓮山泊,俗称大泊湖,元末至清乾隆时期,人们认为瓮山泊可与西湖相媲美,称其“西湖”或“西湖景”。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爱新觉罗·弘历决定在万寿山一带兴建颐和园,也就是今天的颐和园前身。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选取刘彻长安开凿滇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为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市湖泛舟,留下“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的诗句。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昆明湖位于海淀区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6’,北纬39°59',离天安门约15公里。

水文

昆明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约有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达3米。

昆明湖是由水源工程、调蓄水库、节制闸工程、堤坝桥梁等水利工程构成的复杂工程体系。其最初是由源自昌平区白浮村的神山泉所形成的白浮瓮山河进行注入补充的,后来,它又由来自玉泉山东的玉泉水汇流而成,并通过北长河从东北角流入。昆明湖除了承担市区的供水任务之外,还拥有多处出水口,为西郊的水田以及圆明园、清华园等园林提供用水。这部分供水量大约占到出水量的三分之一,最终全部流入清河。1965年京密引水工程建成,开辟了昆明湖新水源。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昆明湖挺水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荷花、香蒲香蒲水葱千屈菜红蓼、芦苇等。这些挺水植物以其姿韵、线条、色彩的自然美态,形成了稳定的景观。在昆明湖的浮叶植物有睡莲荇菜属、萍蓬、芡实紫萍等,沉水植物有金鱼藻、湿柳藓、湖柳等多种水草。

动物

昆明湖适宜水禽栖息,包括黑天鹅大天鹅野鸭、绿头鸭、鸳鸯、䴙䴘科灰雁白鹭等多种水禽和候鸟都在昆明湖中找到了繁衍的栖息地。昆明湖内共发现鱼类14种,分属3目7科13属。其中,鲤形目11种,占鱼类种数的78.57%。颐和园昆明湖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湖内分布的鱼类基本上为我国东部黄河以北或更广泛地区较常见的种类,如马口鱼棒花鱼麦穗鱼黄颡鱼子陵吻鰕虎大鳍鱊等;湖内未发现特有或稀有的种类。

历史沿革

起源

大约3500年前,西山东麓的支脉玉泉山东侧的一座小孤山(原瓮山,今万寿山)脚下形成了一个小型天然湖泊。历经千年岁月,这个小型天然湖泊在历史变迁中渐渐长大。关于这片水域的记载,最早见于《元一统志》中收录的金朝碑记:“燕城西北三十里,有玉泉自山而出,泓澄百顷,及其放乎长川,浑浩流转,莫知其涯。”足见在金代已是一个深广清澈、烟波浩渺的大湖。

金朝金湖

金朝皇帝见此处风景不错,且距离中都城不远,便建起一座金山行宫,并在湖畔修建了金水院,大湖因此有了“金湖”(又称金海)之称。后来,完颜璟下令将玉泉山泉水引入金湖,并开凿一条从金湖通往高梁河的人工河道(今南长河),导引金湖水沿高梁河,汇入中都东北郊的白莲潭(今积水潭、北海、什刹海一带),沟通了玉泉山水系和高梁河水系,使琼华岛一带(今北海公园)水域更加广阔。孛儿只斤·忽必烈迁都燕京,正是以琼华岛的金朝万宁宫为中心,营建起元大都

元朝治理为水库

元初,为开辟大都新水源发展漕运,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忽必烈的支持下,曾尝试引玉泉山泉水和永定河河水,因玉泉山水量有限、卢沟水混浊暴虐,漕运状况始终未能适应庞大首都的发展需要。在以后的20余年中,他仔细勘测大都四郊的水文状况和地形地貌,综合考虑水量、泥沙和坡度等因素,最终把引水来源锁定在大都以北、昌平神山(今凤凰山)脚下的白浮泉等多处泉水。寻找到合适的水源后,郭守敬又找到了一条绝佳的迂回路线:先开挖一条名为白浮瓮山河(或白浮堰)的引水渠,使白浮泉水西行后南下,绕过地势低洼的沙河、清河谷地,再沿着平缓的山坡,沿途拦截西山一带的泉水、山溪,一起注入瓮山泊,之后沿长河、高梁河滚滚而下,从和义门(今西直门)水关进入大都城,汇聚到积水潭,通过大首都东边的旧闸河,最终到达通州高丽庄入北运河(今北运河)。

同时,郭守敬对瓮山泊进行疏浚治理,以容纳来自玉泉山和昌平神山的泉水。又在东岸修筑一条北自瓮山、南至麦庄桥(今麦钟桥)附近的“十里长堤”。

至元三十年(1293),整个引水工程告竣。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漕船抵达通州区后,将货物改装到小型漕船上继续向西行驶,直至大都城内的漕运码头积水潭。当年秋天,孛儿只斤·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经过积水潭时放眼望去,只见水面漕船如织、百舸争流,为这条从通州到大都的人工河道赐名通惠河

经过郭守敬的改造,瓮山泊上下皆有河流衔接,并设有上下水闸控制,蓄泄自如,从此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库。它历经元明清三代,一直发挥着畅通漕运、调剂京城用水的重要作用。元末至清乾隆时期,人们认为瓮山泊景致可与西湖相媲美,称其“西湖”或“西湖景”。

元朝西湖景

天历二年(1329年)四月,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来到瓮山泊,认为此地景色绝佳,于是命建大承天护圣寺。根据元文宗的布局,打算修建的是一处背山面水、环寺安居,兼有拜佛祭祖、休憩游览与农业生产的风景小镇,这与以往概念中的寺庙远远不同。

为充分欣赏湖景,寺庙正门延伸出甬道与栈桥,径直伸入湖中,并成T形分叉,2个分叉端头各建一座琉璃阁,东为“圆通阁”供奉观音大士;西为“仁寿阁”为皇帝使用,在T形交汇处安放了汉白玉宝座。

以当时技术在湖水中建设高阁难度巨大,不过这一构想使瓮山泊水景效果最大化,也突破了传统寺院或园林“自闭型”模式,成为中国园林史上一个独特范例。寺院经常定期举办大型佛事活动,具有全民性,每年二月八日就举行迎佛活动,吸引众多民众,成为京城大型的节庆活动。

在此之前,瓮山泊仅是玉泉山的前景陪衬。护圣寺的出现成为景观控制中心,将视域内3个方向的山体——原本各自独立的景观单元——联为一个整体,收万象于一寺一湖。同样,大众游览也是以湖水为中心,2座佛阁成为统领性的视觉焦点。从此瓮山泊成为京城最著名的游览胜地,“西湖景”一名开始流行,取代了“瓮山泊”。

护圣寺与周边三山一湖,经过近17年的构思设计、建设经营、诗文歌咏,从一个天然莽野转变为一个风景园林区,奠定了瓮山泊皇家特色的基础。

至正初年(1351年),一场大火毁掉了护圣寺,尽管后来做了修复,但无法挽回。更大的危机来自湖水的萎缩,元末时湖泥淤塞,堤堰失修,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行了整治,但湖水风光不再。而此时元朝即将末路,护圣寺、瓮山泊风景的衰败也就在所难免。

明朝西湖

宣德四年(1429年),由朱瞻基朱瞻基主持,在元代大承天护圣寺遗址上又重建一座皇家寺庙,两年后完工,赐名“大功德寺”。寺庙延续了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实际也是中原地区风景园林选址的思想,与元代相比,“田园”进入了考量视野。

功德寺主景——西湖已从衰败中得到恢复。元末湖床的淤积曾导致明初西湖堤闸的2次崩溃淤塞,朝廷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整修,至宣德时期又呈现出烟波浩渺的景色。田园风光成为游览新内容。以功德寺为中心的水田,形成大地景观,农业生产逐渐附加了审美功能。

功德寺的建设带动了周边风景的开发,西湖成为京城最负盛名的风景游览区,以及春日踏青的目的地。功德寺前临湖平台成为码头,嘉靖、万历皇帝都曾由此登舟游湖。帝王的巡游强化了功德寺环境、特别是湖水湖堤的保护。周边山地风景的开发大大超过前代,形成以西湖为中心,东起青龙桥、西至金山口,三山一湖围合的大景区,功德寺在风景区中的地位以及枢纽作用显而易见。

功德寺的没落始于嘉靖年间,因朱厚熜本人笃信道教,嘉靖一朝采取了尊道排佛的政策。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北京地区遭到俺答汗蒙古的掳掠,功德寺也有火灾记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一次的修复,风景依然动人。

功德寺虽然未再建设,但遗迹更具怀古意味,成为西湖地区吟咏最多的景点,明代文人士大夫多会于此,如李东阳文徵明徐渭袁宏道等都留下诗篇。到了明末,对于水田的过度开发,这些又为新的水患埋下了危机。

清朝扩建治理

明初,因白浮瓮山河年久失修,昌平神山泉水再难导引,勉强靠西湖一处水源接济漕运。清代,随着西山一带建起越来越多的皇家园林,要从西湖大量引水,导致西湖水量不足。同时,洪水季节水患频发,又对东岸地势较低的农田及畅春园等处造成较大威胁。乾隆十四年(1749)冬,爱新觉罗·弘历决定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疏浚治理。

西湖水域向北扩至瓮山东麓,向东扩至今观音阁镇一线,并修筑东堤,阻挡湖水东下。将原东堤改造成西堤,仿照杭州西湖苏堤,修建了6座形态各异的桥梁。西堤及其支堤将扩展后的湖面分成大湖、西南湖(今团城湖)、西北湖3块水域。随后,开凿西湖西北部河道,经瓮山西麓,通过青龙桥,沿元代白浮瓮山河故道与清河相连。同时,疏浚元明时的引水渠故道,以西湖为中心,上连玉泉山,下接京城。

通过一系列的扩建整治,西山亠带的泉水源源不断汇入新疏浚的湖中,湖水面积增至原来的两倍多,周长达30余里,形成一套完整的供水系统。这样不仅缓解了漕运水源问题,还可以向西山皇家园林和周边农田供水,并为颐和园(今颐和园)的营建创造了先决条件。

西湖水面扩大后,为防备遭受山洪冲击,在湖的西面又开了养水湖和高水湖,形成阶梯水库,以停蓄湖水,同时灌溉高处农田,保障水源的充分利用。

为保证西湖水源充足,爱新觉罗·弘历还颁布谕旨,开发西山十方普觉寺(今卧佛寺)泉水和香山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通以水道”,引沿途诸水入湖。

乾隆帝下旨在西湖北端青龙桥改建青龙桥闸,在西湖东岸文昌阁以南建造二龙闸,在西湖南端与南长河相接处建造绣漪桥闸。3座闸门按需开闭,调节水位。城内用水时,就开启绣漪桥闸,将西湖水从最大的出水口注入南长河,向东南流入京城。海淀诸园以及万泉庄、巴沟、六郎庄村等御用稻田用水时,就开启二龙闸让湖水东流。洪水季节,就开启青龙桥闸向清河泄洪疏浚整治后的西湖,成为一个蓄排灌兼具、设施完备的大型水利枢纽。

清朝三山五园

与水利接续的是景观美化工程,爱新觉罗·弘历于十五年(1750年)改万寿山万寿山、金海为昆明湖,联湖带山整体设计,一气而成颐和园。同期还将偏居玉泉山南部的静明园范围扩展至全山,将原有景点整合为十六景,并把山体东麓水田区域纳入管理范围,与清漪园相连接、不设界墙,形成浑然一体的景观大空间,组成三山五园的核心。

随着万寿山佛香阁、玉泉山定光塔的竖立,视觉焦点也从前朝的功德寺转向两山。功德寺周边与两山之间形成五湖三河的水网体系,即昆明湖三湖、养水湖、高水湖,玉河、北旱河、金河。湖以堤相隔,河以田相连,视线通透,景深丰富。

清朝晚期的昆明湖

1860年,颐和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昆明湖的生态环境亦受到影响。1867年,清内务府对昆明湖水源做了一次调查查得清漪园被焚毁后,昆明湖的上游水脉未遭破坏,水源流畅。但园林荒废无人管理,湖泊受到损伤。1886年,执掌政权的清代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开始了修复清漪园(1888年更名为颐和园)的工程。颐和园的修建工程进行了10年,至1895年才基本告竣。由于当时资金筹措困难,园林没有完全按照清漪园复建,仅恢复了昆明湖大湖的原貌。因慈禧常年居住在颐和园园内,昆明湖得到了特有的维护和保养。颐和园时期的昆明湖,依然保持了清漪园时期的水源、水道、水面、水位,基本维护了清漪园时的景观风貌,但自然环境比清漪园时已大为逊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颐和园第二次遭受劫难,昆明湖亦受到影响。1902年慈禧挪用巨金,将残破的颐和园修复,昆明湖景色又复现出昔日的风采。

民国时期的昆明湖

1914年,颐和园曾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私产售票开放。1924年,溥仪出宫,颐和园南京国民政府接收,辟为公园。为保障游船运行,1936年4月,昆明湖曾清理过一次船道,清理后仅可通行一般船只,御舟因为船体大、载重深而不能行驶。由此得见,昆明湖在旧公园时期未能得到妥善的维护和利用。在此时期,昆明湖的水源依然出自玉泉诸脉。

景区布局

昆明湖以西堤为界划分为里、外湖。昆明湖湖中有荷,岸边植柳。再配以各种春花秋叶,形成春花、夏荷、秋叶、冬松的四季景色。

昆明湖又被称为“寿海”,万寿山称为“福山”,而寿海之中有四处水域是仿国内名湖之意境而辟的。西堤、东堤相护之水域,仿西湖;凤凰墩小岛四周水域,仿太湖黄埠墩景象;景明楼水域,仿洞庭湖岳阳楼之意境;昆明湖仿长安刘彻滇池。后湖以三孔桥为中心,修筑成蝙蝠形,故同万寿山,取谐音称为“福河”。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

昆明市湖中长长的西堤与一条短堤将昆明湖分割成三个水域,分别点缀着象征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岛。这种“一水三山”的造园布局早在汉武帝修造建章宫遗址时就出现了,寄托着封建帝王祈求长生不老的幻想。

主要景点

南海岛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岛面积约十六七亩,周围用条石砌岸,以青白石雕栏围护。该岛有十七孔桥与东岸相连。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建筑,均寓意此岛为月宫仙境。岛中的主体建筑为岛北假山上的涵虚堂。这里曾是清代帝后们赏月和观看北洋水师表演的地方。

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现称广润灵雨祠。由赵恒西海龙王为广润王而得名。祠前匾额“灵岩霞蔚”,是名刹映照着霞光的意思。其中“灵岩”是中原地区名刹的代称,喻此处为名刹。

祠内原供有龙王及风雨雷电诸神泥像,在“十年动乱”中被毁。修复后,重塑了龙王像,仍是金面白袍。龙神及广润灵雨祠的保留,意在体现它们在造景中的象征作用。

南湖岛位于昆明湖之中,主要是与对岸的佛香阁起对景作用:万寿山佛香阁是主,南湖岛是宾。南湖岛北岸假山堆起,有岚翠间石洞,上面原建有仿洞庭湖黄鹤楼式样的望蟾阁,寓意这里是“月宫仙境”。

凤凰墩

在昆明湖东南隅,绣绮桥北面的湖面中,有一象征东海三座仙山之一瀛洲的圆形小岛,名凤凰墩。南湖岛上的龙王庙是原有的,凤凰墩是增添的。龙与凤是封建皇帝与皇后的象征。万寿山坐北朝南,北为上。因此在龙王庙之南修建凤凰墩,恰好就构成北龙南凤的布局,有“龙凤呈祥”的寓意。

凤凰墩是仿无锡运河中黄埠墩而建的湖中小岛。乾隆有“诸墩学黄埠,上有凤凰楼”之诗句。乾隆奉母下江南,乘舟运河,其母生病,御舟在黄埠墩靠岸,乾隆母亲在佛寺暂息,后转入支渠去寄畅园。乾隆在黄埠墩佛寺眺望惠山山顶上的龙光塔,心情甚是舒畅。于是在颐和园园内修建了凤凰墩,也可以眺望玉泉山上的玉峰塔,与黄埠墩水景确实非常相似。墩上原建有不死鸟楼敞阁一座,阁中铸铜凤凰。爱新觉罗·旻宁皇帝有公主九位,相比之下,儿子少了。风水先生说,凤凰属阴,而岛上偏建凤凰楼,故皇帝多女,因而把楼拆去。后来因填湖造田,使小岛与南岸连成一片。现在又恢复原来景观,岛上建了小亭。

藻鉴堂岛

西湖的南半部湖中,隔湖与建在西堤上的景明楼相望的小岛为藻鉴堂岛。藻鉴堂意为选拔人材之堂。藻鉴堂为岛上中心建筑,原是一座五开间的二层楼,楼前原有高台,名为“春风啜茗台”,乾隆曾游湖在此舍舟登岸与词臣品茶观景赋诗。岛上的建筑也于1860年被毁。该岛的特点是远离前山,而近昆明湖水。

治镜阁岛

治镜阁岛在西湖的北半部湖中,是个圆形小岛。

当年建造的治镜阁为圆形城堡式高大建筑群,据《日下旧闻考》记述,城堡共有内外二重城墙,各设四门。内层上建二层重十字形楼阁,雄伟华丽,可以隔水环眺四面不同风光,正如四面的匾额所书:“晖朗东瀛”“南华秋水”“爽凝西岭”“北苑春山”。治镜阁可以与佛香阁媲美:佛香阁八角楼阁建在方形石台之上,治镜阁重十字楼阁建于圆形城堡之上;佛香阁高居山上,治镜阁位于水中;佛香阁可观三面之景,而治镜阁四方观景一览无余。两阁异曲同工,各具殊胜。

治镜阁楼阁早在1860年被毁,现仍存城堡。近年清理环境,建造湖岸,也已辟为游览区。

东堤景区

昆明湖东岸,由大石砌成,即东堤。东堤上主要有昆仑石、廓如亭、颐和园铜牛十七孔桥等。

十七孔桥

南湖岛向东堤走,须经十七孔桥。十七孔桥长150米,是乾隆时仿卢沟桥而建。颐和园有桥二十多座,最大的是十七孔桥。作为园林景物,十七孔桥不像芦沟桥那么平坦,桥身呈弧线形。同芦沟桥相似,十七孔桥栏杆柱头也雕刻着形态各异、大小相依的古柳。石狮子,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

十七孔桥下配置了十七个大小不同的孔洞,由于从桥正中的大孔向桥两端数正好是“九”数。而“九”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十七孔。十七孔桥的中孔涵洞最为高大,该涵洞是两个“九”的重合处。相传,鲁班帮助修建十七孔桥。

昆仑石

东堤有块刻有乾隆“西堤诗”大石碑,名叫“昆仑石”。此处是东堤,题为“西堤诗”是有来由的。

原来在清代时,此堤东面是畅春园西墙外之护堤,后来由于乾隆往东扩展昆明湖至此,与此堤相连,这里便成了昆明湖的东堤。称西堤的原因,是相对畅春园而言。所以乾隆在诗中写道“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指的就是这一变化。

现在,为了方便游人,特在东堤开辟了一座新宫门。

廓如亭

十七孔桥的东端,有一亭,叫廓如亭。

廓如亭,即豁然开朗之意,取意于圆明园玉泉山的“廓然大公”。乾隆建此亭时,四周空旷,故名廓如。

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着,枋间绘以彩画,亭体舒展稳重。它以单体建筑经十七孔桥与南湖岛连接,十七孔桥好像一根扁担挑起与南湖岛相称的这一景物,形成从湖上南望的主要景观。

廓如亭、十七孔桥和南湖岛连接在一起,形似一只乌龟的头、颈和身躯三部分,据说这是用乌龟造型来象征长寿之意。

铜牛

从廓如亭向北,有一铜牛,牛身下是一个由青石雕成的有海浪纹的须弥座。颐和园东堤的铜牛铸于1775年,是个独特景物,也深有寓意。

湖岸铸铜牛,典出夏禹治水铸铁牛镇水患。传说大禹治水,每治好一处,就铸造一只铁牛沉入水底,说是可以镇服水患。这种做法传到唐朝时,就改为将铁牛放置岸边。由于昆明湖向东扩展,湖东的土地挖得只剩下一条狭长的东堤,因此要防止水患,东堤更为重要。在东堤铸铜牛镇水,确也符合传统的迷信做法。

同时,园林中一切景物的安排布置,首先要符合造园艺术的需要。昆明湖东堤狭长单调,在与十七孔桥相交处,湖岸形成弧度,堤面展宽。在这里,建有高大的廓如亭作为点景,岸边仍嫌空旷,需要安置园林小品来点缀。但是,如在这里堆石或种树,妨碍观赏湖光。如此便安置了这个奇特的园林小品一颐和园铜牛,一来点缀风景,二来镇服水患,颇具匠心。

昆明市湖本来是仿刘彻滇池取名,故在东堤铸铜牛,在西堤建了名叫“耕织图”的一组建筑。用颐和园铜牛和耕织图寓牛郎与织女。

可如今来到西堤,游客们却找不到“耕织图”。颐和园毁,“耕织图”也被火焚。慈禧重修时,没有重修“耕织图”,而是建起园墙,把“耕织图”基址划在墙外,在基址上改建“水操内学堂”。现在颐和园西墙外“耕织图”旧址上,仍存有一块高1.5米、宽1米、厚0.7米的石碑。碑面刻有乾隆御笔所书“耕织图”三个大字,碑背面刻着他的《御制诗》。

文昌阁

沿东堤北行,有一城关式建筑,即文昌阁。文昌阁在湖东岸,横跨环湖路,令游人有“过关”之感觉。

在清漪园时,文昌阁以南未建园墙,文昌阁实际上就是一处园门,所以建成城关式样。站在文昌阁上,不仅可以北看万寿山,西眺西山,而且可以东望畅春园景。因此在文昌阁上,建了一座十字形二层楼阁,四角又配建了一层的角阁,楼阁造型纤丽,既是东堤上的主要景物,又可供游人登楼观景。

文昌阁有一座张亚子铜像,左右两小童陪侍,旁铸一匹铜马,体态自然。“文昌”本是星名,也叫“文昌星”。古代天文家把魁星以上六星总称文昌星。星相家则认为它是吉星,主大贵。相传文昌帝君主宰人间的功名利禄,所以旧时深受仕途者的信奉。

知春亭

沿文昌阁南下,可见昆明湖滨有一小岛,岛上一亭名叫“知春亭”。

知春亭小岛遍植桃柳,我国有“见柳而知春”之说,故该亭以此意而命名。该亭建于乾隆时期,1860年被毁,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重建。

该亭是最佳观景点,屹立于该亭举目纵览,昆明湖、万寿山、玉泉山宝塔及西山群峰等等,均尽收眼底,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若于知春亭作270度环视,则合成长达2000多米的天然风景画卷。

耶律楚材祠

从知春亭向东,就是耶律楚材祠。该祠墓建于元代,现仅存墓穴及殿房三间。庭院中竖有石翁仲及清代乾隆御碑一座。

耶律楚材是一名深通汉族文化的契丹族人,做过元朝的宰相,是历史上的名臣。由他提议建立了赋税、郡县、户口等项制度,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巩固了元朝政权的统治。他的坟墓在瓮山之南,乾隆建园时,坟墓早已湮没。乾隆为了缓和当时满汉民族矛盾,提倡重社稷大业,不论民族。于是为耶律楚材在园边建聂氏宗祠,中塑耶律楚材像,堂后修起坟墓,堂前立起大石碑,正面由乾隆御笔书写,又令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汪由敦撰写《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表彰耶律楚材,刻在碑后。近年在耶律楚材祠之南出土了耶律楚材墓前的石像生,证实了这里确是墓址。

西堤

西堤六桥

从耶律楚材祠沿环湖路向西,可到昆明湖西堤。昆明湖西堤是仿西湖苏堤六桥修建而成的。其为纵贯昆明湖的一道南北长堤,把昆明湖水分成东西两半。西堤一带风景好且幽静。颐和园时堤上不仅植桃柳,还广植果树。在昆明湖西堤上,亦能体会到“苏堤景致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意境。

西堤上建有风格各异的六条桥。桥上置亭,既为造景,又供休息。西堤六桥的桥名由南往北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

柳桥为西堤最南之一桥。因旱柳得名,同时取意于杜甫“柳桥晴有絮”的诗句。桥亭是重檐歇山的卷棚顶

练桥之“练”,是形容水的,由玉泉山来的水流经练桥入昆明市湖,桥下水流如漂白的布帛,古人称“帛”为“练”,故名“练桥”,也符合南朝诗人谢朓澄江市静如练”的诗意。

镜桥则是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境界。乾隆也有诗咏:“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游客现在看到的桥上的八角重檐亭,是解放后根据原柱基础重新设计修复的。

豳风桥颐和园时叫桑苧桥,与西部的耕织图机织房为同一组建筑,即“织女”所在地,桥旁植种桑树。与湖东南岸的“牛郎”(颐和园铜牛)隔“天河”(昆明湖)相望。慈禧重修时,因为咸丰爱新觉罗·奕詝,“苧与“𬣞”音,为避皇帝名讳而改为今名。“豳风”是《诗经》中记叙豳地奴隶生产一章的篇名,以此为桥命名,大概也是表白帝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豳风桥桥亭为重檐庑殿顶

细看柳桥、练桥、镜桥、豳风桥的桥与亭,一桥一式,互不雷同。桥洞有单孔、三孔;桥拱有圆拱、瓣拱、方拱;桥亭有八角、四方、长方;亭顶有攒尖、歇山、卷棚各式,表现出设计者的智巧。

玉带桥是六桥中最负盛名的,它是颐和园内最高的桥,桥体洁白,桥身瘦高,拱形倒影落入湖中。桥上有对联:“螺黛一痕平铺明月,虹光百尺横映水帘”,此联把桥比作“螺黛”、“虹光”,把昆明湖比作“明月”、“水帘”,既状景又抒情,概括了这桥的奇观妙景,登桥而望犹如置身“瀛洲”、“蓬岛”。桥下是昆明湖的入水口,在昆明湖东南端另有一座造型与它完全相同的绣漪桥,则是昆明湖的出水口。玉带桥不仅装饰效果最佳,而且是西堤六桥中唯一具有实用功能的桥。玉带桥是中国古代石桥中实用性与园林艺术性巧妙结合的杰作。

界湖桥位于西堤最北端的前湖和后湖转折处,为昆明湖进水口。

景明楼

西堤不只有六桥,还有楼阁点缀堤景。在西堤南部柳桥与练桥之间的景明楼,是仿洞庭湖岳阳楼而建,是当年帝后观赏风景及游玩的地方。岳阳楼在湖南洞庭湖畔,宋朝重修后,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景明楼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之意。

景明楼为一组东西向建筑,四面抱厦正楼三间、配楼两座各三间、穿堂殿五间、抱厦殿五间、净房二间、方亭二座、游廊六十六间。乾隆有《御制诗》:“长堤纤屈界明湖,上有层楼绿树扶,高下珠帘全倒映,东西玉镜各平铺,天光水态披襟袖,岸芷汀兰入画图,比拟岳阳应不让,范家记语最廑吾”,述及这楼不让岳阳楼之美,并推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景明楼也于1860年被毁,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未修,残址荒凉。1992年依原式重建正楼一座及配楼二座,因原楹联早失,便以乾隆诗句写入楹联。三楼均四面明窗。登楼北望,右侧有南湖岛接十七孔桥的中景,左侧有佛香阁高耸山上的远景,西眺玉泉山全景。近年重建时未建三楼以外之殿廊,去繁从简,使三座明楼崇阁成为自东堤西眺的衬景。

时令景观

春季,昆明湖候鸟归来,大天鹅黑天鹅同框,成为颐和园一道别样景观,还有中华秋沙鸭,绿头鸭、普通海鸥白鹭等在湖面上觅食游弋、飞舞,呈现一派春意融融,充满活力的景象。

夏季,昆明湖荷花盛放。昆明湖的荷花从元、明时期的西湖(昆明湖旧称)相沿至今,曾享有“莲红坠雨”的美名,被誉为“西湖十景”之一,如今更成为颐和园夏季主要水生景观,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专门来到颐和园观荷赏莲。颐和园时期,昆明湖三个水域都划出一定的范围种植荷花,其中西堤以西的外湖水域最为繁茂。

秋季,两岸种植的白蜡树、银杏、朴树,以及槭树类、槲栎类植物逐渐呈现出橘、黄色。树叶与河湖面形成了北方秋季景观,旅游船由后溪河往返于苏州街和昆明湖,动静结合,景色优宜人。

冬季,颐和园里秋叶落尽,昆明湖开始结冰,园林回归其原本的样子。这个季节,最适合静赏园林。园中的一切都呈现出一种与皇家建筑契合氛围。

文化活动

冰上健体活动

自2014年起,颐和园昆明湖每年冬季举办冰上健体活动,冰场营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5000人同时在冰面嬉戏。2023年,昆明湖冰场设置了单人冰车、双人冰车、冰上自行车、冰上电动游艺设备四个项目,投入设备4000余台,在4个出入口、场地隔离栏、冰场外围设置道旗、彩旗等节日装饰,并在东堤沿线举办“双奥之城”主题图片展,营造冰雪文化氛围。

七夕之夜活动

2019年,“我在颐和园等你”七夕之夜文化活动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演。昆明湖,被喻为牛郎织女化身的“镇水颐和园铜牛”与“耕织图”建筑群隔湖相望,连接昆明湖的双龙桥就成了他们相会的“鹊桥”。活动中,利用灯光技术,将十七孔桥装扮成一座由“星星”组成的“鹊桥”,昆明湖面花灯绽放,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瞬间点亮,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环昆明湖长走

国际友人环昆明湖长走每年秋季举办,是专门为在京外国人打造的室外健身大型公益性专场活动。自2001年启动以来,截至2023年11月,已连续举办了23届。

外国朋友们从十七孔桥一路向南出发,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沿着绣漪桥、西门、耕织图、石舫、佛香阁、谐趣园、文昌阁这些颐和园的打卡地环昆明湖一周,行走8公里返回终点。

该活动是由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京促会联合海淀区政府、市政府新闻办、市公园管理中心、市体总等单位共同主办,由海淀区外办、海淀区友协、颐和园管理处承办的一项传统性国际交流活动。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49年4月10日,颐和园作为人民公园开放。

玉泉山水源渐少,1960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北京市人民提供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必用水源的京密引水工程动工。京密引水渠密云水库至昌平西崔村,向西经龙凤山、马池口、阳坊镇再转向南,过温泉、青龙桥直入昆明湖,自绣漪桥流经南长河,在八里庄塔南与永定河引水渠汇合同入玉渊潭公园。其中,从西崔村至颐和园一段属二期工程,于1965年10月开工,1966年5月1日此水脉开通,密云区之水流入颐和园,成为昆明湖的水源之一。

1967-1968年,北京市政工程局河道管理所用挖泥船在昆明湖西北青龙桥入水口至绣漪桥出水口之间,深挖了一条输水道。1974年为供燕山石化公司用水,调整京密引水入昆明湖水流,利用北长河一段长840米的故道,从颐和园西面入团城湖。入园后分水流为三:其一,在团城湖西岸建泵房以水管引水入燕山石化公司用水之渠道;其二,通过团城湖堤旧有水口流入藻鉴堂湖,往东入昆明湖大湖;其三,从团城湖开渠至畅观堂西,再向南折往东至绣漪桥。此河道全长1775米,宽20米,1981年工程竣工。

保护

1949年,政府对昆明湖予以保护和修整。自1952年始至1961年间,政府利用挖泥船清挖昆明湖西湖、西南湖、西北湖,将湖底降至47.0米(海拔),使水深达2米。

由于昆明湖底沉积年久,1972年,昆明湖水位降至48.87米(水深0.5米),1980年,湖东北角50-60米处旱裂。至1982年2月8日,出现了昆明湖历史上第一次全湖干涸见底,后水利部门勉强供给少数水源。1989年北京市进行东水西调,昆明湖水从园西墙闸口出园,水位面临更多困难。

1990年市政府决定由北京市组织力量对昆明湖进行1749年建园后240余年以来的首次全面清淤,工程从1990年11月28日开始至1991年3月10日结束,清挖面积120万平方米,平均深挖57厘米。清淤后的昆明湖,基本恢复了颐和园时期的湖光景色。

2021年10月22日,昆明湖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中国近代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所做《颐和园词》包含昆明湖的风景,该作品通过对颐和园的描写,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壮丽和奢华,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被称为封建王朝最后的挽歌。

近现代诗人李大钊所作《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潺潺有声,闻通三海》包含了昆明湖的泉水来源,表达了诗人对辛亥革命胜利的喜悦,并对为革命献身的战士表示哀悼之情。

历史人物

清朝爱新觉罗·弘历题诗:“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另外,乾隆还治理了昆明湖,修建了建筑,观看昆明湖水操,经常在此地看书、观画、写诗和钓鱼取乐。

1927年6月3日,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

影视作品

1956年的纪录片《颐和园(纪录片)》,介绍了颐和园的大戏台、长廊、十七孔桥玉带桥等景点。该片获得1956年德国第二届莱比锡市文化纪录片展览周荣誉奖。

昆明湖也是许多影视剧的取景地,如1926年播出的电影《燕山隐侠》,2006年播出的电影《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颐和园》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的6集纪录片,纪录片于2010年12月26日首播,六集分别为清漪出锦绣、昆明市有乾坤、绝艺筑颐和、风雨梦乐园、禁苑演外交、沧桑续文明。

重大事件

重要荣誉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颐和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颐和园被北京市安监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正式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单位。

2021年10月22日,昆明湖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2021年,北京市颐和园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2021年8月,颐和园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23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热门事件

2022年,北京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主会场活动”在颐和园举办。该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承办,以“下一个50年:挑战与发展共存的世界遗产”为主题。同年,以“双奥之城,未来之光”为主题的双奥文化主题展在颐和园开展。

2022年,颐和园举办第八届“圆梦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约颐和”活动。

参考资料

Kunming Lake.en.tripadvisor.com.hk.2024-07-30

【运河知多少】带你看海淀.www.beijing.gov.cn.2024-07-28

颐和园等66家单位通过5A级旅游景区试点验收.www.summerpalace-china.com.2024-07-30

颐和园见证毛泽东的为民初心.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23-05-29

北京概况.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0-19

公园简介.www.summerpalace-china.com.2024-08-02

北京市水务局 2021 年度工作总结.北京市水务局.2024-07-29

北京市海淀区:昆明湖畔美如画.vip.people.com.cn.2024-07-28

昆明湖.北京旅游.2024-08-01

7处京城水利遗产公布 完善水利遗产管理体系.www.bj.chinanews.com.cn.2024-07-29

寻源瓮山泊-河湖科考活动之京城最早的水库.www.bses.org.cn.2024-07-29

昆明湖的历史演变及其环境效应.sls.iwhr.com.2024-07-29

颐和园:园子大了,什么鸟都有.s.visitbeijing.com.cn.2024-07-29

最新实拍!候鸟来了,颐和园昆明湖变“天鹅湖”,美翻~.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4-07-29

盛夏至,荷花开,颐和园赏荷打卡方式在这里!.xinwen.bjd.com.cn.2024-07-29

京城赏彩叶 | 市区园林秋意浓.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4-07-29

冬至|一起邂逅颐和园的冬日景观.peking.bjd.com.cn.2024-07-29

頤和園昆明湖冰場迎客 中國傳統冰嬉上演.中国新闻网.2024-07-29

北京:颐和园里感受七夕文化的魅力.www.sohu.com.2024-07-29

200余名国际友人环颐和园昆明湖长走 在北京感受多元文化.搜狐网.2024-07-29

颐和园词.微信读书.2024-07-29

颐和园.movie.douban.com.2024-07-29

燕山侠隐 (1926).movie.douban.com.2024-07-29

人物:叶京的传奇.搜狐网.2024-07-29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movie.douban.com.2024-07-29

《颐和园》.央视网.2023-05-31

颐和园(纪录片).豆瓣电影.2023-05-3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31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国家文物局.2023-03-10

66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www.gov.cn.2024-07-30

颐和园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单位.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2023-05-29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 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29

中国侨联确认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www.chinaql.org.2024-03-27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表彰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首都绿化委员办公室.2024-07-30

中国4个项目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29

双奥文化主题展在颐和园开展.北京海淀区人民政府.2023-05-29

聚焦冬奥丨北京最大冰场正式开放,颐和园喊你来打卡!.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