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东阳

李东阳

李东阳(公元1447年-1516年)字实之,号西涯,是明代中叶在政治上有重大影响的阁臣之一。他曾担任礼部郎中,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兼中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等职。也是明朝中期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以及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李东阳生于北京顺天府,籍贯湖广茶陵,祖上曾在燕山左护卫服役。李东阳幼年便以神童才华闻名。景泰元年(1450年),四岁的李东阳就能写出规范的汉字。后来明景帝朱祁钰召李东阳进宫亲自面试,李东阳表现优异,明景帝特赏赐水果和银两。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盛名入顺天府学习,先后师从黎淳、柯潜 等。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两年后成为了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弘治七年(1494年),李东阳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负责知制工作。次年他担任礼部左侍郎并参与朝廷机务。弘治十一年(1498年),李东阳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时兼任太子少保和文渊阁大学士。弘治十六年(1503年),他被进一步晋升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还兼任谨身殿大学士。弘治十八年(1505年),他又被加封为少傅和柱国,与刘健、谢迁一同受到赵昚的亲信。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势力抬头,内阁变得虚弱无力。刘健谢迁同时罢职而去,但李东阳却留下来挽救受害官员。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终于受到惩罚,而李东阳辞官请回。正德十一年(1516年),李东阳因病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文正,享年70岁。

李东阳从政五十余载,在阁十八年,弘治时期协助孝宗推动政治改革,政绩得到肯定,但正德时期对刘瑾容忍退让,被嘲笑为“伴食宰相”。文学上,李东阳开创茶陵派,诗歌创作主张学古,强调中庸之美,注重修辞韵律,留下约3000首诗和近千篇文稿,辑为《怀麓堂集》等文集。李东阳擅篆、楷、行、草等书,楷书方面成就突出,作品浑圆雅正,被誉为“李楷第一”“东阳书法”,代表作有楷书《庵解》、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行草书《自书诗卷》等。

《明史》中评价李东阳是从明兴时期以来,除了杨士奇之外,唯一一位以文学造诣领导士绅的宰臣。杨一清评价李东阳孝顺友善,尽管品德高尚,名遍天下,但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总能灵活应对,坚守自己的原则。文才和成就都非常卓越,是一个可以媲美世间的杰出人物。

人物生平

初露才华

朱祁镇正统十二年(1447年)六月初九,李东阳生于北京顺天府。他的家族在洪武年间移居北京,祖上曾在燕山左护卫服役。

李东阳幼年便以神童的才华闻名。景泰元年(1450年),四岁的李东阳就能写出规范的文字,朱祁钰朱祁钰听闻召李东阳进宫亲自面试,因李东阳聪明伶俐,表现优异,明景帝特赏赐水果和银两。

景泰三年(1452年),李东阳六岁被明代宗召见,讲《尚书》大义。景泰四年(1453年)李东阳师从展学习。第二年明代宗朱祁钰复召,让他试讲《尚书》,因表现出色,李东阳被命前往顺天府游学。此后五年李东阳先后多次游学顺天府。

天顺五年(1461年)李东阳与刘大夏、杨一清同入黎淳之门。第二年,李东阳参加乡试中举。

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李东阳在廷试中荣获二甲第一名,被选拔为翰林庶吉士,蒙受皇帝诏命,师从刘定之柯潜,历任编修、侍讲、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郎等职位。

入仕之后

成化二年(1466年)李东始担任编修(正七品),与倪岳谢泽焦芳陈音程敏政等人参与《英宗实录》的编写工作。第二年他因撰写有功升至正六品官职,同时得到明英宗白金和文绮的赏赐。成化五年(1469年)春,李东阳任校文礼部职位。此后几年,李东阳的原配妻子刘姓、父亲、二弟和三弟接连去世。李东阳也患了脾病,寄情文学。这段时间他编写了《集句录》。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二月,李东阳的九年任职期满,升至翰林侍讲(正六品)。成化十六年(1480年)李东阳主持乡试并与罗璟南合作编写了《北上录》,五年后被提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

朱祐樘弘治元年(1488年),李东阳被命令修订《宪宗实录》,第二年被晋升为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

弘治五年(1492年),他开始担任日讲和经筵讲官,并为黎淳撰写祭文。次年他精炼了《孟子》七篇的大意,受到明孝宗的赞赏,后被升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

进入内阁

弘治八年(1495年),他进入内阁参与朝廷机务,并晋升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被称为贤相。第二年,他担任廷试读卷官,并参与编写《进士题名记》。弘治十年(1497年),他与徐博、刘健、谢迁等人共同编了《大明会奉诏与阁臣至文华殿议事》,次年被封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弘治十二年(1499年)李东阳遭到弹劾并请求退职,他力救大臣江珞,担任会试考官并写下《会试录序》。此后他多次请辞都被拒绝。

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担任殿试读卷官,并为继子兆蕃荫补国子监生。弘治十六年(1503年),因修订《大明会典》的功绩,他被提升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并成为谨身殿大学士。次年他编写了《拟古乐府》,并上疏谴责邪说。

弘治十八年(1505年),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并参与讨论盐政整顿。同年五月,孝宗年仅十五岁的独生子朱厚照即位,李东阳辅佐朱厚照处理朝政。。同年七月,李东阳被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同年八月,李东阳与刘健和谢迁一同上疏,请求根除官府内的弊政。八月十日,他被封为光禄大夫、勋柱国曾祖父父母、祖父母、父母和妻子并获封诰命荣誉。十二月,李东阳奉命修撰《孝宗实录》,为历史记录和官方文献做出了贡献。

力诛刘瑾

正德元年(1506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之后不喜政事,大权旁落太监刘瑾之手。他多次对不满自己的官员下手,其中崔璿、姚祥和张玮等人都深受其害。李东阳等人上书请求救助崔、姚祥和张玮等人,并劝谏明武宗诛除太监刘瑾,都被明武宗拒绝。同年十月,他与刘健、谢迁请求辞官,明武宗同意刘健、谢迁辞职,由李东阳担任内阁大学士

正德三年(1508年),李东阳继续在政务中发挥作用。他成为殿试读卷官,并力图救助遭到刘瑾逮捕的杨一清。他还支持汪俊,并反对焦芳的排斥。他多次上书救助被刘瑾扣押的官员,并因多种疾病向皇帝请病假,并请求退休,但未获批准。

正德四年(1509年),李东阳提议选拔四夷馆的教师,并协助刘瑾试图逮捕刘健和谢迁。他完成了《孝宗实录》,并因纂修实录功绩被提升到正一品俸。他请求减少馆阁的酒食供应,并支持陈熊,试图拯救他脱离生死危险。

正德五年(1510年),李东阳上疏请求宽政爱民,废除连坐法,并参与除掉刘瑾。他引入梁储和刘忠人加入内阁,自己也晋升为特进左柱国。此外,他还请求停止宫内修建寺观,并对异端观点表示反感。他帮助救援宿进,并因在朝廷任职九年而被允许兼领大学士的俸禄,并赐予诰命。

正德七年(1512年),李东阳多次上疏请辞都未获批准。他与门人陆深何瑭讨论国事,上书请求重新开设每日讲经筵,并劝告武宗勤政务学、用人贤良。他在直隶、山东省等地的义军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运筹帷幄之功,受到赏赐,并荫封他的侄子为锦衣卫、世袭正千户。最终,李东阳获准辞官回乡。

晚年生活

正德七年(1512年),李东阳获准辞官还乡,结束了多年的政治生涯。因为官期间清正廉洁、生活俭朴,辞官之后,生活较为贫困,依靠为他人书写诗文、书篆等获得微薄银两,维系日常生活。正德八年(1513年),李东阳编写了《求退录》,向故旧门人通知他已经告老还乡,这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终结。正德九年(1514年),他在家中新建了一座亭子,这座亭子成为他与杨一清赏月、唱和的地方。他也举办了一场集会,客人留下了纪念诗篇。

正德十一年(1516),李东阳迎来了七十寿辰并得到了故旧门生的祝贺。七月一日前,李东阳完成《怀麓堂稿》。七月二十日,李东阳不幸离世,安葬在北京白石桥北侧的畏吾村祖,被赠予太师的尊号,谥号为文正。

个人成就

政治成就

李东阳的政治成就主要集中在弘治、正德二朝,明朝经历了中兴的好时期。当时的孝宗以恭俭有度、勤政爱民著称,李东阳作为内阁次辅,与首辅刘健、三辅谢迁合作,协助孝宗推动政治改革,维护清宁的朝政和民生的繁荣。在这个时期,李东阳的政绩得到广泛肯定。正德时期朝政发生了逆转。太监刘瑾一度专权,引发混乱。尽管后来成功铲除刘瑾,但新皇帝李炎的执政风格不够严肃,导致朝纲混乱。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李东阳表现出容忍退让的态度,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在历史上备受争议,被人嘲笑为“伴食宰相”。

文学成就

李东阳在位近五十年,主盟诗坛达十几年之久,他所开创的茶陵县诗派,在明代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陵诗派主张自由奔放的性情,反对模拟和复制他人作品,推崇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的风格。他们不受限于一种固定的格律形式,注重诗歌的声调、节奏和用字,追求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以替代过于僵化的台阁体。

书法成就

他的书法作品包括篆、楷、行、草等,每种书体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他的书法作品浑圆雅正,具有优美的线条和韵律感,尤其在楷书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李东阳对于传统书法的吸收和继承,同时自己又不断地创新求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书法风格。其中草书书法颜真卿,代表作有《自书诗卷》,行书有《长江行》;篆书在赵孟頫复兴高潮之后再次振兴,有《赵孟頫烟江叠峰诗卷》的引首『松雪翁真迹』等。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被后人誉为“李楷第一”“东阳书法”。

人物作品

李东阳一生作品颇丰,现存于世的有《怀麓堂稿》103卷、《怀麓堂续稿》20卷、《燕对录》1卷、《玉堂联句》1卷,《麓堂诗话》1卷。另外还有散落在各类文史中的诗文300余篇。另外李东阳先后主持或参与编撰:《通鉴纂要》《大明会典》《孝宗实录》。

其中《怀麓堂集》李东阳生前自辑诗文成集,编为《怀麓堂稿》,正德十二年,张汝立又将李东阳致仕后的诗文编为《怀麓堂续稿》,到清康熙二十年,重刻《怀麓堂稿》并更名为《怀麓堂集》。

《怀麓堂稿》共90卷,其中试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是李东阳在翰林时作;诗后稿十卷是其在内阁时作。后附《南行稿》《北上录》以及经筵、讲读、东祀、集句、哭子求退诸录皆附于全稿之末。其集旧板已毁,后在康熙帝朝由学正廖方达重制。

人物争议

政治立场

正德初年刘瑾专政,刘健、谢迁去任,只有李东阳留在内阁,原因众说纷纭,出现四种解读。

明朝史书《皇明世说新语》中提到李东阳曾与刘瑾有旧交,当时朝廷上下都渴望摧毁刘瑾的势力。在这个背景下,李东阳被指责知情不报,泄露了这些密谋,因此得到了刘瑾的青睐。随后,刘健和谢迁等人被免职,但李东阳却被保留在内阁。

杨一清在《李公东阳墓志铭》中提到刘瑾掌握朝政权力的时候,李东阳曾公开反对他的统治,导致刘健和谢迁等人被罢免了职务。李东阳感到非常难过,多次上书请求与刘健、谢迁一同罢免。尽管他在朝廷中的声望较高,皇帝和皇后都希望他继续留任,最终,刘瑾不情愿地同意了这一要求,使李东阳能够继续留在官位上。

陈洪谟在《继世纪闻》中提到李东阳门徒众多,开始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文学名家,因此才能够保留在朝廷中不被罢免。

薛应旗在《宪章录》中提到在之前讨论是否处决刘瑾等人的时候,刘健曾推案哭泣,谢迁也多次强烈谴责刘瑾等人的行为。与此不同的是,李东阳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表态,保持了沉默。正是因为他没有发表明确的立场,最终导致他被独自留下来,而刘健和谢迁等人则被罢免了职务。

谥号

相传在李东阳生命的最后阶段,内阁大臣杨一清前来探望他,表示要为他取谥号“文正”。由于“文正”之谥最为崇隆,李东阳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甚至跳了起来,准备要向杨一清叩头以示感谢。然而也有人以诗歌来嘲笑这一情况,讽刺说:“文正谥号本范王,如今文正难称当。大风吹倒梧桐树,旁人总是议论长短。”这句诗意味着虽然杨一清提议为李东阳取谥号“文正”,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和争议,暗示谥号的选择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明代史学家郑晓评价李东阳为人廉洁,去世时家里无法承办丧事,是由门徒和旧部自发地筹集了资金来帮助他安葬。

明代史学家陈建在《皇明通纪》中评李东阳与刘瑾派系周旋,与钱宁江彬一起共事,却没有做一件危害国家的事。

李东阳门人孙承恩评价李东阳品德和业绩堪比古代的皋和韩孟。他在四代朝廷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忠诚和勤勉,一心一意地为国家服务,但他的功绩却往往默默无闻。在国家陷入内乱和西方入侵的困境中,他起到了关键的维护作用,稳定了局势。尽管他曾多次担任宰相,但直到韦贤之后,他的文学成就才开始为人所知。他在官场上取得的成就可能有所耽误,但他的晚节和清廉始终不变,成为了一代的楷模。

明代官员陈洪谟在《继世纪闻》中评价李东阳在位后,主要关注诗文发展,并培养了许多后进之士,让他们在文学方面崭露头角。

《明史》中评价李东阳是从明兴时期以来,除了杨士奇之外,唯一一位以文学造诣领导士绅的宰臣。

杨一清评价李东阳孝顺友善,尽管品德高尚,名遍天下,但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总能灵活应对,坚守自己的原则。文才和成就都非常卓越,是一个可以媲美世间的杰出人物。

《明史》中李东阳品行卓越,十分孝顺。尽管他年轻时热爱夜间的宴会和饮酒,但一次深夜未归后,他的父亲李淳不忍入眠,守夜等待儿子的归来。自那以后,李东阳终身不再夜间外出饮酒,以表达对父亲的尊敬和孝心。

尹选波在《李东阳评价》中提到刘瑾专权时期,李东阳在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发挥了积极作用。李东阳灵活应变和默默拯救的行动让一些人免受迫害。 并且他在一些方面成功纠正了弊政。例如李东阳坚决反对刘瑾制定的《勾军捕盗新例》,挽救了很多无辜人的命运。

《明史》中评价李东阳在金石之中的书法被天下人看重如珍宝,无与伦比。

邵宝在《书太原陈氏所藏西涯公字刻》中也称赞李东阳的品德和文章对天下有重要影响。他的篆书、真书、行书、草书都源于古代的篆字,并结合时代特点发展而来。

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在《李东阳论》中评李东阳能承担困难工作,眼界大,是做大臣的材料。

负面评价

明代史学家陈建评价李东阳在内阁任职时,贪图权位和财富,卑躬屈膝地迎合权力之徒,沉迷于虚浮的文辞,导致他备受嘲笑,与权贵为伍,丧失了正直。

尹选波在《李东阳评价》中提到对李东阳在刘瑾专权时期的作为有限,无法改变朝政的整体大局。他没有展现出强大的领导能力,更多地是依附于强大的人物,随着政治的起伏而浮沉,缺乏独立主持大局的才干。尽管他可能面临一定的困境,但他选择继续担任内阁首辅,对太监刘瑾的专权放任纵容,没有采取坚决的措施来维护朝政的清宁。这导致他在一定程度上与刘瑾同流合污,被指责为伴食中书。他的软弱态度和未能有效制止乱政。

韩爽在《李东阳后期心态及文学研究》中提到李东阳在政治上多采取忍让的态度,不管和宦官、外戚等都相处很好,在政治上也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尤其是在正德年间被人讥笑为“卢怀慎”。

家族关系

轶事典故

对答如流

李东阳四岁时就能对答如流,他因被顺天府举荐为神童而获得了觐见明代宗的机会。当时由于他年幼体小,无法跨越门槛,一位太监不禁嘲笑道:“神童脚短。”李东阳回应说:“天子门高。”代宗很高兴,将李东阳抱在膝上。当时李东阳的父亲也一同被召见,却站立一旁。代宗提到父子之间的礼节问题,说:“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机智地回答:“嫂溺叔援,权也。”

相传李东阳和程敏政都以神童身份受到明英宗的召见。当时英宗正在享用螃蟹,他以此为题出了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回答说:“凤凰遍体文章。”而李东阳则淡定地答道:“蜘蛛满腹经纶。”英宗当时就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宰相。”事后,李东阳的确成为了内阁辅臣,而程敏政则只担任了学士一职。

才华显露

李东阳因被举荐为神童而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关注,他们想考验一下他的才华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出众。一位老翰林将李东阳的名字嵌入联语,要他来续对“李东阳气暖。”李东阳回应道:“柳下惠风和。”

正德年间,刘健谢迁两位内阁成员遭到贬离开京城,留下了李东阳独自承担内阁的责任。当时刘瑾垄断朝政,李东阳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几乎无法扭转局势。有人为嘲笑他画了一幅讽刺画,画中描绘了一个丑陋的老妇人骑牛吹笛,额上题写着“此李西涯(李东阳的号)相业”,意在嘲弄他。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东阳,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以一首绝句作出回应:“杨妃身死马嵬坡, 出塞昭君怨恨多。 争似阿婆骑牛背, 笛中吹出太平歌。”

李东阳与彭蠡经常一起唱和作诗。但是彭泽对李东阳的诗歌评价并不高。后来,彭泽在官场上遭受挫折,不得已离开京城返回故乡。在彭泽离京前,李东阳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诗中表达了对彭泽的惋惜和友情,以及对彭泽未来的祝愿:“地哀歌兴未阑, 归来长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犹短, 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 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 惭愧先生苜盘。”彭泽读到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就被深深感动,读完整首诗时更是热泪盈眶。认可李东阳的诗写得好。

曲奉刘瑾

朱厚照时期,由于太监刘瑾垄断了朝政,大学士刘健、李东阳和谢迁多次上书请求致仕,他们认为时局困难。然而,武宗只同意刘健和谢迁致仕,却留下了李东阳。李东阳对此感到不安,他上书表示:“我们三人同心协力,我独自留下,感到难以自处。不知如何应对。”尽管他多次上书请求离职,但最终未获武宗批准,反而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因为刘瑾看重他的文学声誉。然而,李东阳在官位上大多依附于刘瑾。据传刘瑾在朝阳门外兴建玄真观,李东阳撰写了碑文,大加称颂刘瑾。后来,刘瑾被朝廷逮捕,情报泄漏,有人怀疑是李东阳搞的鬼。一名国子监的学生趁夜间在李东阳的门上题诗嘲讽他:“才名应与斗山齐, 伴食中书日已西。 回首湘江春已绿, 鸪啼罢杜鹃科啼。”这首诗中提到鹧鸪和子规的啼声,意指“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意味着李东阳应该离开政坛。

“西涯”情结

李东阳在西涯诞生,也以此为号,自出生至成化十八年(1482)十二月,在太仆巷购买林司寇房屋前,李东阳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西涯的风光也经常被他写入自己的诗作中,如《重经西涯》七首、《西涯杂咏十二首》《次李白洲侍郎督复西涯旧业韵二首》等等。这些诗作展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也彰显出西涯之地对他的启迪和影响。

曲线戒诗

成化十三年(1477年),李东阳突然罹患了一场严重的疾病,使他的生活陷入低谷,诗歌成为他宣泄情感的途径。他的好友陆釴劝告他写诗会耗费体力,需要戒掉,李东阳决心听从这个建议,写下了《戒诗》一首,誓言戒诗。然而李东阳很快就打破了自己的誓言。他收集古诗句,将它们组合成篇章,编成了《集句录》一卷。

后世纪念

李东阳的故居位于西涯(即积水潭的东侧)。李东阳在《西涯十二咏》中描绘了西涯附近十二个景点,包括海子、西山、响闸、慈恩寺、饮马池、杨柳湾、钟鼓楼、桔亭、稻田、莲池、菜园和广福观。 李东阳墓在今大慧寺西北50米处,并与畏吾村村口相距500米左右,后由法式善重新修了两次。

相关作品

影视类

文学类

参考资料

..2022-07-07

..2022-07-07

杨一清.古诗词网.2023-10-08

..2022-07-07

..2022-07-07

..2022-07-07

谁能成为“文正”公.云南网.2021-10-01

大明会典.古诗词网.2023-10-31

..2022-07-07

..2022-07-07

凤临阁.豆瓣网.2023-09-29

..2022-07-07

大明帝国之也来风雨.豆瓣网.2023-10-11

回到明朝当王爷 (2018).豆瓣电影.2024-06-16

..2024-06-16

..2022-07-07

..2022-07-07

..2022-07-07

..202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