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
洞庭湖(英文名称:DongtingLake),刨花鱼云梦、九江和重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三洪泽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湖区面积2625平方千米,湖盆周长803.2千米,被誉为“八百里洞庭”,湖区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洞庭湖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后下陷形成盆地,盆地中的低洼区汇水逐渐演变为洞庭湖,洞庭湖东、南、西三面高山耸立,北部冲积平原直抵长江,湖区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组成,对应面积分别为1313平方千米、905平方千米、407平方千米。洞庭湖湖区经纬度为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湖区属于东亚季风气候,湖区年平均气温16.8度,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湖区蓄水量约11.13~156.37亿立方米,平均深度6~7米,最大水深18.67米。洞庭湖洞庭湖生态资源丰富,含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9种之多,包含丹顶鹤、白头鹤、白鹳等,鱼类多达117种,维管植物766种,包括龙舌草、水马齿、苦草等。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湿地,在维护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保证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洞庭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周敦颐、曾国藩等对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起到了积极作用,艺术上以湘剧、湘绣,花鼓戏为代表,诗词文化方面以范仲淹《岳阳楼记》最为著名,“洞庭渔歌”自战国时期便已广泛流,渔歌曲调流畅、婉转、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并于2014年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洞庭湖是唯一调蓄长江的通江大湖,也是人类稻作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并且洞庭湖湿地开发模式,一直是传统农业的典型,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稻谷产量的6.6%。洞庭湖也于1986~1995年、1998~2009年相继开展一期、二期治理工程,2000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林,至2021年已取得显著成效,东洞庭湖也成为中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六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洞庭湖风景名胜资源丰富,包含岳阳楼、君山等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名称来历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民间传说,君山是神仙的洞府,所以又称为"洞府之庭"和"洞庭山"。古人就借"洞庭"之名来命名环绕君山的一片水域,称为洞庭湖,并沿用至今。
位置境域
洞庭湖,处于湖南省境内,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荆江南岸,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2625平方千米,湖盆周长803.2千米,另有内湖1200平方千米,湖区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湿地和水鸟保护区、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部分组成,对应面积分别为1313平方千米、905平方千米、407平方千米,洞庭湖由长江淞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四口”分流而来,再与湘江、资江(资水)、沅江、澧水汇入所组成,经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湖区地跨常德市6县(市)和2区,益阳市所辖3县(市)和2区,岳阳市所辖6县(市)和3区以及德山、朝阳、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等地区,洞庭湖也是荆江段唯一与长江干流直接相通的湖泊,承担着调节和分蓄长江大量超额洪水的任务。
历史变迁
距今11亿年左右发生的“武陵运动”在湖南段形成“洞庭古陆”,之后在距今约1.5亿年前左右燕山地壳运动后洞庭古陆发生下陷形成洞庭盆地,盆地四周断裂,盆地内岩层下降,盆地外岩层上升,盆地中的低洼区汇水即为洞庭湖。由于荆江河床难以通过汛期的巨大水量,而在如今的江汉平原地区泛滥,形成了著名的古云梦泽,至明代中期,荆江北岸地面逐渐淤高和开垦种植,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于荆江洪水的南侵,洞庭平原演变成“八百里洞庭”,因受虎渡河“西水南射”的影响,南洞庭平原沉没为南洞庭湖,洞庭湖进一步扩展。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公元1821~1850年),《洞庭湖志》记载全盛时期洞庭湖面积6000平方千米,由于入湖泥沙淤积、高洲围垦、并垸合流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清代末期时湖泊演变剧烈,湖盆抬高、入湖河流三角洲快速发育、湖面南移缩小,湖体演变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首尾相接的三个部分,至1860年、1873年,长江在藕池、松滋先后溃口形成四口分流后,破坏了300多年的湖区稳定关系,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涌入洞庭湖,洞庭湖迅速由大变小,至1896年,水面减少至5400平方千米,1949年时以缩减至4350平方千米,至1977年,洞庭湖水面只有2740平方千米,1998年,湖南对洞庭湖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措施,至2003年,洞庭湖湖泊面积2625平方千米。
地理特征
气候
洞庭湖区地处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属东亚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洞庭湖水系气候的主要大气环流。日照市1348~1772小时,无霜期263~276天,境内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方便,特别适宜于水稻等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农作物的生长。
气温
湖区气温南部高于北部,根据1961-1990年湖区19站29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湖区南北相差1度~2度,东部高于西部,东西相差2度~4度。七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6度~30度,湖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6.8度,1月最低,多年平均气温为4.5度,极端最低温为-18.1度(临湘1969年1月31日),绝对最高温为43.6度(益阳1969年1月31日)。
降水
据1956-2000年实测资料统计,洞庭湖水系各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200~2000毫米。山地多雨区一般在1600毫米以上,丘陵、平原区为1200~1600毫米。年降水量的分布总趋势是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原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4~6月3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44%,4~9月连续6个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最大月降水量一般出现在5~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13%~20%。多年平均降水日为135~160天,东北部年降水曰少于140天,为湖南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日照时数
洞庭湖区年日照市时数多年平均值为1650.8小时,最多为1963年1947.3小时,最少为1989年1351.1小时,二者相差596.2小时,1960~1979年为偏多时段,平均值为1750.4小时,1980~2012年为偏少时段,平均值为1590.5小时,较第一个时段少159.9小时。
蒸发
水面蒸发
洞庭湖水系(1980~2000)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600~900毫米,平均值为736.5毫米。洞庭湖水网藻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00~870毫米,由西向东递增,城陵矶站年水面蒸发量为862.9毫米。湖区年水面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较小,年内分配各地不同,一般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陆面蒸发
据1956~2000年资料统计,洞庭湖陆面蒸发量为656毫米,其中,湘江衡阳市以上658毫米,衡阳以下665毫米,资江冷水江市以上574毫米,冷水江以下688毫米,沅江浦市以上642毫米,浦市以下680毫米,澧水647毫米,洞庭湖平原区757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洞庭湖属于构造湖,距今约2.8亿年前的晚古生带二叠纪早期,洞庭湖所在的江南古陆是横贯湘鄂赣的一片浅海盆地,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后,江南古陆发生断裂,并陷落成宽大的洞庭盆地,至晚第三纪时,湖盆已完全干涸,形成一片起伏微缓的准平原,在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由于强烈的地壳升降运动,在桃源、常德市一带山间凹陷盆地,洞庭湖的雏形形成,至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晚期,盆地向东迁移,并逐步扩大,形成了由西向东的一系列凹陷,在距今约248万年前的第四纪时,开始在湖盆区形成几个独立的小湖盆,在距今约200万年前,各湖盆逐渐互相连通,湖盆面积扩大到9500平方千米,至距今约161万年的早更新世初,盆区面积已达13300平方千米,至距今约20万~1万年前的晚更新世初,湖水迅速排干和湖面急剧萎缩,至距今7500~2500年前的第四纪全新世中期,暖湿气候环境,导致洞庭湖重新扩大。
地层特征
洞庭湖黄淮平原地层为白垩纪、早第三纪,主要由泥岩、泥岩膏泥岩、泥岩砂岩互层、泥岩泥质砂岩互层、泥岩白云岩油母页岩、泥岩砂岩、泥岩白云岩油页岩、泥岩砂岩互层等组成。
矿产资源
洞庭湖区矿产资源丰富,资源主要有烟煤、铁、食盐、石膏、重晶石、芒硝等24种。
地形地貌
洞庭湖东、南、西三面高山耸立,依次为山地、丘陵、岗地向中间凹陷递降,北部冲积平原直抵长江。洞庭湖盆地在大构造上属扬子淮地台江南地轴一部分,环湖阶地的外侧多位丘陵,海拔200~500米,呈零散分布,位于盆地中的滨湖平原主要由个入湖水道的三角洲组成,河流从横,湖泊密布,海拔均在50米以下。湖区常德市境内的西部,武陵山系横亘西北,多为中低山区,中部为红岩丘陵区,其间也出现段块隆起山和蚀余岛状弧形山;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组成中山区,构成南北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凹的基本轮廓,益阳市境内的地貌格局是西南部雪峰山山高坡陡,中部丘岗起伏,逐渐向北面的洞庭湖倾斜,岳阳市境内多为花岗石、变质岩山区或低山丘陵区,向西主要为花岗岩、变质岩、红岩、或红土的低山、中低山、高丘陵、低丘陵、高岗地、低岗地和江河冲积平原。
水文
流域
洞庭湖南纳四水,北接荆江四口,由湘江、资江、沅江、澧水、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与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四口水系等8个水系的水域组成,洞庭湖流域面积约262800平方千米,约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14%,若加上长江四口分流入湖的流域面积,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约达13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7。
水系特征
洞庭湖区受地貌格局影响,四水入湖河流呈扇形分布,形成以湖泊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湖区内河湖划分为四口水系与东、南、西洞庭湖湖区水系。
东洞庭湖水系
东洞庭湖湖区水系指屈子祠镇汨罗市磊石镇与南县草尾镇以北,岳阳市城陵矶与岳阳县南堤角以南,南县八百弓、青树嘴镇以东,汨罗江、新墙河源头以西的河湖,湖区水系东部高,整个地势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洪道有藕池河东支,主要湖泊有大通湖、东洞庭湖、岳阳南湖、大莲湖、瓦岗湖等。
南洞庭湖水系
南洞庭湖湖区水系系指沅江市赤山以东,湘江河口(河口)与资水河口(甘溪港)以北,藕池河东支以南,罗江河口以西的水域,流域南部与东南边缘丘陵、平原相间,以平原为主。
西洞庭湖水系
西洞庭湖湖区水系系指湖南省沅江市赤山以西,澧水河口小渡口与沅江河口德山以东,松滋河瓦窑河、虎渡河梅景窖、藕池河中支团山寺以南,资水河口甘溪港以北的区域,湖区水系西、南部,其境内浅丘与平原相间,以平原为主。
四口水系
四口水系,俗称“北水”“西水”,系指长江荆江段分流入湖的松滋河松滋至瓦窑河、虎渡河太平口至团山寺、藕池河藕池口至梅景窖、调弦河调弦口至南堤角区域的入湖河流及其分支,湖北省俗称为荆南四河,四口水系西部高,东部有高山、浅丘等,其他区域为滨湖平原。
入湖水量
根据1951~2008年的统计数据,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为2897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四口为940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2.4%,四水为1679亿立方米,占总量的58.0%,区间为278亿立方米,占多总量的9.6%。四水入洞庭湖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根据1959~2010年数据显示,四水月平均最大入湖水量分别为111.1亿立方米,115.6亿立方米,33.6亿立方米和27.7亿立方米。其中,1981~1990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563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减少106亿立方米,减少幅度6%,1991~2000年平均入湖水量1848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增加10.7%。
水位
水位特征
洞庭湖的水位,4月开始连续上涨,湖区各站最高水位在7~8月出现,9月后来水减少,出湖水量大于入湖水量,水位逐渐下降,进人平水期,洞庭湖的水位受流域降水及江、河水情变化的制约,最高、最低水位年内变幅都很大,湖口城陵矶水位年变幅最大,达16.74米(1998年最高水位35.94米,年最低水位18.94米),多年平均年水位变幅为12.99米。
湖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湖区各地最高水位有差别,西洞庭湖水位为37~45米,南洞庭湖水位为35~37米,东洞庭湖水位为35~36米,湖口城陵矶水位为34~35米,洞庭湖出口1951~2008年最高水位为35.94米,多年平均年最高水位为32.10米,多年平均年最低水位为18.41米。湖区最大水深18.67米,平均水深6.39米,洞庭湖丰水期湖面海拔平均33.5米,最深处30.8米,洞庭湖2000~2006年年间蓄水量变化范围为11.13~156.37亿立方米。
调蓄能力
洞庭湖是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洪峰的汇流中心,同时也可以蓄纳长江“三口”流入的洪水,通过调蓄后,洪水缓慢泄出后重新进入长江,从而起到减缓洪水流速,减少下游洪水压力的作用。
1954和1998年洞庭湖发生近百年来两次特大洪水,其组合入湖洪峰流量分别为64053立方米/秒和63360立方米/秒,致使城陵矶最高洪峰水位分别达到34.55米和35.94米,均超过当时的历史最高值,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951~2000年洞庭湖多年平均总入湖洪峰流量为40408立方米/秒,出湖流量为27550立方米/秒,削峰流量为12857立方米/秒,削峰比为31.8%。最大削峰值出现在1998年,削峰28020立方米/秒,削峰比为43.9%,最大削峰比出现在1990年,削峰比为49.1%。最小削峰值出现在1983年,削峰1028立方米/秒,削峰比为2.9%。
湖水沉积
洞庭湖受“四口”分流的影响,分流过程中会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湖,据统计,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年平均量14497万立方米,最大为26630万立方米年,其中83.5%来自长江四口,沉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年平均量为10317万立方米,最大为20990万立方米年,这些泥沙30%沉积在西洞庭湖,70%沉积在东、南洞庭湖,大量泥沙的倾吐也成为洞庭湖水面锐减的主因。
洞庭湖据湖南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估算,入湖泥沙量为284万吨,占总入湖沙量的1.6%,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进人洞庭湖的泥沙约26%自城陵肌输出进入长江,约74%的泥沙淤积在东、南、西洞庭湖及湖区洪道内。
湖水化学
洞庭湖TN(总氮)和TP(总磷)浓度的年均值分别为1.12—2.06mg·L~(-1)和0.062—0.146mg·L~(-1),TN和TP浓度总体均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其中枯水期、平水期与丰水期TN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游S6—S11断面TN浓度明显高于上游S1—S5断面,除S6断面外,洞庭湖各断面之间TP浓度相差不大;TN浓度总体表现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各湖区相互之间TN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浓度总体表现为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南洞庭湖。
土壤
土壤特点
整个洞庭湖区有9个土类、17个亚类、77个土属,在立体分布上,既有红壤亚类、棕红壤亚类,也有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并以红壤土中棕红壤亚类为主,约占65.7%,水稻土类中以紫潮泥、黄潮泥为主,约占65.3%。
洞庭湖区农业土壤(耕地)约1.31万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39.48%,以水稻土为主,集中分布在滨湖平原,伪水、玩水、泪罗江、新墙河的河谷平原及丘岗谷地,早地土壤绝大部分集中在滨湖平原的西部和北部,宜林土壤面积约1.37万平方千米,占洞庭湖地区土壤资源总面积46.82%,且绝大部分为红、黄壤土,适种性广,但宜林土壤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都较低。
土壤资源评价
土壤资源评价按照耕地亚类土壤资源评价质量等级,由下表可见,在全区1971.66万亩耕地土壤类型中,一等土壤资源面积明显大于三等土壤资源面积,宜农亚类土壤资源绝对数量大,有1375.48万亩,对本区发展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人工牧草、经济林果等非常有利但质量偏低,无一等宜农土壤,须采取一些改造施,宜林土壤资源方面,全共有2054.42万亩,一等资源面积占比较大,三等土壤面积有58.6万亩,土壤侵蚀严重。
数据来源: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洞庭湖的地理环境适宜大量的野生动物栖息、生长、繁殖,动植物资源丰富。截至2023年3月,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20目70科36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9种,Ⅱ级保护鸟类70种,省级保护鸟类124种,洞庭湖鱼类有117种,分别隶属于12目23科,其中,主要的经济鱼类有鲤、鲫、、青、草、鲢、、等。
截止2022年9月,洞庭湖共发现底栖动物24种,其中水生昆虫10种,软体动物门5种,寡毛类4种,其它动物5种,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类有霍甫水丝蚓和钩虾。
植物
洞庭湖湿地维管植物131科398属766种,并多次记录到生态向好指示物种龙舌草、水马齿、苦草、黑藻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杉、红豆杉、珙桐,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毛红椿等,众多的植物资源,其中不乏经济价值高、用途广泛的种类,如:药用植物种类有600余种,野生油料植物90余种,芳香油植物70余种,野生纤维植物50余种,饲(饵)料植物80余种,可利用淀粉植物50余种,经济树种250种等。
截止2022年9月,洞庭湖共采集浮游植物5门41属,其中绿藻门16属,占所有浮游植物物种数的39.0%,硅藻13属,蓝藻10属,隐藻门和裸藻门各1属,洞庭湖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蓝藻门为主。
植被
洞庭湖湖区北部丘陵岗地群种为懈栎、栓皮株“、白栎和锥栗,并伴生有冬青、香樟木和苦槠等常绿落叶阔叶树,南部丘陵岗地,山坡部一般出现常绿阔叶林,其类型较北部丰富,有拷树林、苦林、钩锥润楠林、石栎林、青冈栎林和樟树林,在洲滩,其植被主要由落叶阔叶林、荻、薹草属等群落组合而成,形成沼泽化草甸植被景观,湖泊植被主要有眼子菜、苦草、黑藻、莲、芦苇等群落。
洞庭湖约有2260平方千米的湖洲滩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适水性和通气性好,自然肥力高,适宜芦苇、红花苜蓿、鸡眼草、狍芽根等多种植物和优质牧草生长,鲜草产量可达25.2吨/公顷,湖洲年产鲜草170.4万吨,牧草利用率在62%以上。
自然保护区
洞庭湖经历围垸垦殖、围湖造田、开挖河渠、修筑道路等人为破坏后,湖区垸内垸外湿地景观进一步破碎,1980年后遭外来物种杨属的入侵,更使原始洲滩植被景观破碎,洞庭湖的湿地生境破碎化进一步加速。之后于1982年开始,陆续成立如下保护区: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洞庭湖东部,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1992年成为中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六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570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保护区有鸟类36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二级保护的64种;有维管植物486种;鱼类1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2种;两栖纲12种,爬行纲11种,哺乳类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3种。
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洞庭湖的西南面,总面积1680平方千米,核心区390平方千米、缓冲区610平方千米、实验区680平方千米,1997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2年2月被批准加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区内生长着863种湿地植物,孕育着164种鸟类、114种鱼类、29种爬行类和8种两栖类,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6种,它们分别是白鹤、白头鹤、水老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汉寿县境内,总面积300.44万平方千米,2002年1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区内有维管植物87科,260属,416种,区内记录到的鸟类有15目50科205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鱼类9目20科111种,此外,还记录到底栖动物4目9科65种,两栖动物1目5科13种,爬行动物3目8科20种,哺乳动物7目14科26种。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唐代以前
洞庭湖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洞庭湖周缘及丘陵地区,发现了大溪文化及以前文化遗址45处,湖区的西北部及西部五县市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居家岭文化遗址,商周至战国时期,文化遗址均分布在湖区边缘,汉晋南北朝时期,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的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史记·秦始皇本纪》叙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与桂水的上源,自灵渠开通后,洞庭湖东部不仅舟通长江,而且溯湘江可到桂水,航运两广,成为南北的运粮通道,东晋永和年间,江陵城东南建造荆江上的第一座堤——金堤。魏晋南北朝时,湖区和湘江流域物产已经殷盛,水运事业已经比较繁忙。
唐代至宋代
唐宋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洞庭湖流域植被明显破坏,泥沙淤积日甚,人类的围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洞庭湖面积大为缩小,当时湖泊总面积只有3300平方千米左右,人类活动在唐宋时期已经逐渐成为洞庭湖演变的最主要因素。洞庭湖虽然在进一步萎缩,但航运还很发达,宋代潭州(治所为今长沙市)、鼎州(治所为今常德市)已成为湖南省造船和航运的两个中心。
元代至明代
元明时期,由于荆江大堤经常溃口,进入洞庭湖的洪水量增大,湖泊面积有所扩大,元代统治者改以前宋代的堵筑为疏导,在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市等县开6穴,其中杨林、宋穴、调弦三穴“挟江水而南,百里之内皆与洞庭接壤”,明代,洞庭湖区人民不堪苛税,纷纷破产流亡,堤垸无人修补,废田还湖现象严重,估计当时湖泊面积为5600平方千米左右。
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清代初期,统治者对围湖造田积极鼓励、扶持,湖区人口快速增长,围垦出现高潮,咸丰、同治年间藕池镇、松滋相继溃口,形成了四口南流局面,新的江湖关系形成,从1918~1931年间,大约修筑垸田2670平方千米,北岸堤垸不断向南发展,逐渐与赤山接近,洞庭湖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湖区进行了三次大的围垦,洞庭湖湖泊面积进一步萎缩,到1983年时,洞庭湖湖泊面积仅剩2691平方千米。之后通过1986~1995年、1998~2009年相继开展一期、二期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湖泊面积维持在2625平方千米
科考研究
科研活动
2015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团队以洞庭湖优势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取得了包括短尖薹草的幼年种群来源、短尖苔草分配到有性繁殖的生物量和繁殖株的密度等多项阶段性进展。
2020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江和东洞庭湖生态保护教学科研基地在岳阳市成立。
2022年,洞庭湖江豚科学考察活动启动,活动将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环境现状,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长江江豚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效果,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长江江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2023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谢永宏科研团队以洞庭湖湿地越冬水鸟为研究对象,结合地面调查、遥感反演、物种分布模型模拟等方法,对三种典型水鸟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模拟分析,识别了各类群水鸟栖息地的关键保护区域和潜在修复区域,研究可用于指导洞庭湖水鸟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实践。
考古研究
2008年10至12月,在洞庭湖地区湘阴县青潭乡青山遗址发现了数处其他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迹包括灰坑、墓葬、房址、黄土台及栅围(墙)等,出土的遗物包括陶、石、玉、骨等,初步推断该遗址相对年代大约在距今55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中、晚期。同年12月在马栏嘴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代的陶器,距今5600~6500年。
2017年在常德唐林遗址挖出大量新石器晚期石家河文化和西周、宋元时期的遗物,近5个月的考古发掘共发现灰坑114个,灰沟17条,柱洞47个,房屋建筑基址2处,出土了大量陶瓷器(片)、少量石器、极少的青铜器残块和铜镞等,将西洞庭管理区地区的文明史推进到4000年前。2022年,在南洞庭湖莲花岛村一处河滩发现古墓葬遗迹,共发掘9座墓葬、5座灰坑,并在遗迹周围采集到一批文物,实证南洞庭湖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就有人居住。
交通运输
宋代,洞庭湖上已经出现了“桨轮船”,唐期间,境内水运、水利建设,先后二次大修灵渠陡河,在西洞庭湖滨修“槎陂”,筑“崔陂”,围“津石陂”。洞庭湖区交通工具在九十年代初期以前主要通过轮渡,1996年12月,开始建设洞庭湖大桥,该桥于2000年12月通车,2013年10月,开工建设G56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桥,该桥于2018年12月建成通车,位于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的城陵矶港是湖南最大的港口,也是湖南外贸物资入海的唯一口岸,港区有码头36座泊位50个,其中有5000吨级的江海外贸码头2座,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
水利工程
洞庭湖在1952年建成荆江分洪工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洞庭湖全面的整治修理,规模较大的有3次:荆江分洪工程、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荆江分洪工程,1950年冬经毛泽东批准,1952年4月5日开工,6月20日全部竣工,整个工程包括建筑了一个大型水库(蓄洪区),一座长达1054米的进洪闸,一座长达3360米的节制闸,在水库的四周建筑了一道围堤,在荆江北岸对长达133千米的荆江大堤进行培养加固工作。整修南洞庭湖工程,1952年12月15日全面开工,1953年3月20日全部完工,新修大堤530多里,兴建水闸3座,堵塞河口13处,全区41个垸子并为3个大垸。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1954年12月1日全面开工,1955年4月15日完成,新修和培修垸堤4710千米,堵口62处,清除隐患30428处,开挖引河17113米,新建大型水闸、中型涵闸和小型石闸25座。
2015年,三峡枢纽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洞庭湖区的防洪形势得到改善,通过三峡水库调蓄,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万立方米/秒,从而保障荆江地区防洪安全,避免洞庭湖区遭受毁灭性灾害,洞庭湖水沙入湖格局发生明显改变,泥沙淤积大为减缓,2003~2011年,年均淤积量0.0325亿吨,仅为1956~2011年年均淤积量的3%。
2022年,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开工仪式在湘阴县举行,一期工程治理堤防长658千米,堤身加培33千米,堤身防渗及隐患处理316千米、堤基防渗287千米、护坡87千米、护脚134千米、穿堤建筑物重(改)建、加固及拆除234处、堤顶防汛道路460千米等。
经济发展
农业
洞庭湖区是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发祥地,8000年以前便出现稻谷遗存,约6500年前便出现稻谷、大米、豆类、蔬菜、莲荷等的籽实数十种,几千年的传承和演进使洞庭湖区成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唐宋以来,洞庭湖就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和工业原料基地。洞庭湖区是湘鄂地区工农业生产基地,已建成现代化的石油、化工、电力、纺织、造纸、卷烟等大型企业。湖区工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约占湖南省1/3,棉花约占湖南省7/8,油料和水产品约占湖南省1/2。
洞庭湖还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生生物及鱼类的栖息地和资源库,鱼类物种的数量基本稳定在110~120种,最高捕捞产量为1996年的8.28万吨,近年,由于三峡截流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洞庭湖捕捞渔获量逐年下降,年均渔获产量约为2.91万吨。至202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水田面积达2197.2万亩、占全国水田面积47088万亩的4.7%,稻谷种植面积3273.4万亩、占全国稻谷种值面积44880万亩的7.3%,稻谷产量1408万吨、占全国稻谷产量21284万吨的6.6%,为全国人均提供稻谷10公斤,水稻种植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体育旅游业
洞庭湖区域所辖得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三市为承办国家女子排球联赛、全国城市运动会、世界杯羽毛球赛、世界围棋名人争霸赛等大型赛事,兴建的一批现代体育场馆如:柳叶湖国家水上训练基地、岳阳市体育中心、八一女排益阳体育馆、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国家级学生定向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仅在2010年,洞庭湖区域举行的2010年岳阳端午旅游文化节南湖国际龙舟赛、2010年益阳茶马古道探秘活动、“中国·常德杯”2010世界围棋名人争霸赛等为主的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达到3千多万人次。
环境问题与治理
水污染
2005年,湖区造纸行业年排放废水1.07亿吨,年排放化学需氧量17.40万吨,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泊,水质污染严重。
2008年,洞庭湖区主要污染物CODCr、总磷和总氮的入湖量分别为323351、6913和59049吨。CODCr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工业和畜禽养殖污染,占入湖总量的72%,总磷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农田径流和城镇生活污染,占入湖总量的83%,总氮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城镇生活和农田径流污染,占入湖总量的81%。
洞庭湖区截至2008年共有工业企业2477家,创造工业产值2899亿元,排放废水2,77亿吨,CODCr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2万吨和6598吨,造纸CODCr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73%,居各行业之首。
洞庭湖区截至2008年城镇人口有660万人,排放生活污水403亿吨,CODCr、总磷和总氮排放量分别为157942,1975和27703吨,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洞庭湖区是中国重要的禽畜养殖和淡水水产基地,养殖业发达,畜禽排泄物利用率低,流失入洞庭湖的CODCr59378吨,总磷3347吨,总氮22469吨,湖区年化肥施用量为72.5万吨,农药使用量约2.2万吨。
泥沙淤积
荆江四口由于口门淤积,河口下移,洪道断面萎缩,分泄干流水沙能力日渐衰减。三口口门和分洪道逐年淤积,使同水位下过水面积减少,河道向萎缩方向发展。
湖泊治理
1949年堵口复堤工程
1949年冬,湖南省临时政府共计动员27万余人,从当年11月至次年4月,修复溃垸347个,占溃垸总数的79%,复堵溃口709处,总长54613米,培修大堤3211千米。
1952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
1952年11月,资江以南的烂泥湖区,堵三里桥、小河口、西林港、乔口四处,并修成烂泥湖大圈,资水毛角口至临资口之间堵南湖洲、塞梓庙、王家河、易婆塘、黄口潭五处,并修成湘滨南湖垸,资水干流以北堵茈湖口、刘家湖、高渍湖、大潭□四处,并修成民主垸,修建了白马寺、八字哨、刘家湖、新塘湖、塞梓庙、南湖洲小涵闸六座及新泉寺八孔(每孔宽4米、高5米)的中型排水闸一座。
1954年治理洞庭湖工程
1954年,西洞庭湖区堵口24处,南洞庭湖区堵水矶口,修成大众沙田重点垦区。
1959年松澧分流工程
堵观音港、彭家港、濠口、郭家口、青龙窖、挖断岗、王守寺、小望角八口,把中支洪道由原来的150~200米宽拓展至800~1000米。
1986-1995年洞庭湖一期治理工程
—期治理工程自1986年开始建设,至1995年完成,重点堤垸主要完成了堤防加高1076千米,应急处理涵闸555处,护坡316千米,护脚148.15千米,填塘固基192.66千米,大堤灌浆352千米等工程项目。
1996年开始的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
1998年10月开始,湖南省洞庭湖区有333处堤垸和巴垸陆续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2000年8月进行退耕还林试点。截至2009年,有22个蓄洪垸和岳阳县麻塘垸加固堤防905千米,在钱粮湖等8个蓄洪垸兴建安全区15个,总面积52.7平方千米,修筑安全台32座,疏浚洪道175千米,加固堤防41千米,刨毁废堤10.24千米。
2016年以来,湖南省政府先后推进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专项行动、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至2021年,湖体总磷浓度下降为0.063毫克/升,比2015年下降43.8%,其他考评指标均达到或优于III类。
相关事件
洞庭湖空战
1937年底,中国空军力量在抗战中几乎损耗尽,制空权完全被侵华日军控制,1943年10月,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正式在桂林市成立,由中国空军和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部分人员共同组成。
1944年7月23日,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派出21架P-40战斗机,掩护6架B-25轰炸机返航途中于洞庭湖上空与日军40架零式战斗机飞机遭遇,这场遭遇战中,混合联队共击落零式飞机10架,而自己无一被击落,创空战中0比10的纪录。洞庭湖一战使中国空军尽雪前耻,随后在1945年“芷江攻略战”中,中美空军配合地面部队一举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企图。
洞庭湖2024年第1号洪水
2024年汛期,洞庭湖水情呈现较为复杂的趋势,6月中下旬,湖南省发生最强降雨过程,湘资沅澧四水来水显著增加,洞庭湖水位在10天内上涨超过5米,水面扩大约1400平方公里。长江三口及湘资沅澧四水入湖流量从6月17日8时的每秒12900立方米增至6月27日8时的每秒34900立方米,洞庭湖水位上涨速度明显快于往年。城陵矶站6月17日8时水位26.48米,6月27日8时水位涨至31.82米,10天上涨了5.34米。南洞庭湖沅江站已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洞庭湖水面面积相应扩大到2510平方公里左右。6月30日,洞庭湖水面面积约为2570平方公里,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水位突破警戒水位33.0米,“洞庭湖2024年第1号洪水”在6月30日形成。
2024年7月16日11时,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发布洪水黄色预警:受长江、四水来水影响,预计未来48小时内,洞庭湖南县河段将出现警戒水位(35.5米)左右的洪水;城陵矶(七里山)河段将接近警戒水位(33米),南咀河段将接近警戒水位(34米)、沅江河段将接近警戒水位(33.5米)。
2024岳阳华容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堤
主词条:7·5湖南岳阳华容县洞庭湖决堤
2024年7月5日16时许,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桩号19+800)发生一处重大管涌险情。17时48分许,紧急封堵失败后堤坝决堤,决堤口宽度约10米,约一个小时,决堤口宽度从10米扩大至近100米。截至7月6日11时,团洲垸与洞庭湖水位差为0.1米,溃口宽226米。截至7月7日,垸内蓄洪区和安全区7680名群众已安全转移,无一人员伤亡。
2024年7月6日下午,洞庭湖决堤口水位落差缩小,堤坝两侧的水位基本已持平,封堵合龙工作已开始推进。截至6日15时,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在25个作业点开展救援行动,现场共营救转移群众271人,未发现人员死亡情况。截至7月8日22时31分,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口完成封堵。
2024年7月9日7时许,湖南消防救援队伍排涝专业编队前往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坝,开始第一批抽排积水,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国家消防救援局调派湖北、重庆市、贵州省三地消防救援力量实施跨省区增援,于7月9日上午全部抵达现场。7月9日18时,湖南省基本完成团洲垸险情第三道防线建设。7月10日6时,洞庭湖流域最后一个超警水文站点——岳阳站水位退至警戒水位32.5米以下并继续回落,标志着洞庭湖流域全线整体退出警戒水位。
相关文化
湖湘文化
洞庭湖水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在社会心理层面,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重新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作为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等对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思想学术
宇宙理学
周敦颐,字茂淑,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省周敦颐)、洛(洛阳市张载)、关(关中程、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其精研《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创作《太极回·易说》,并提出宇宙生成论的体系,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被朱熹推崇,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书院文化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公元976年开始,弦歌不绝,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由于岳麓书院的带头作用,湖南各道府州县书院相继成立,并迅速连成网络,成为理学在湖南学术研究和传播体系的载体,书院也成为湖南的教育体系,凭借浓厚的氛围和深厚的积淀,湖南成为中国理学重镇和义理之乡。
船山哲学
王船山,本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因其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逝世前写下绝笔之作《船山记》,以船山顽石自比,后人广以“船山”称之,船山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峰,在方法论上,他强调“变”,出自王船山《尚书引义》的“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便是其哲学的概括,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批判总结和启蒙开新,是超越前人、启蒙后来的。
湖湘理学
湖湘理学是贯穿近代中国坚守与创新的思想武器,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曾国藩坚持理学,化解儒学内部纷争,一致对外,并将“经济”从“义理”中独立出来,从此“经世致用”在学术和思想上开始独立,曾国藩也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对推动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施,机器大工业和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风民俗
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代表剧种,融合了梅山武术、湘中曲艺等艺术成分,形成独有的地域特点,动作以粗犷火爆为美,兼具滑稽幽默,声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语。2009年,涟源湘剧列入湖南省非遗名录,2021年成为国家级非遗。
湘绣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工艺,湘绣在民间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苏绣、粤绣的长处而卓然兴起,1910年,湘绣在南京举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初露头角,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期,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素有“湘绣甲天下”的美誉。
花鼓戏
花鼓戏是在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歌舞演唱方式,清代以来,以“两小戏”和“三小戏”为主,解放后,它才从剧目、音乐到表演艺术节目日益形成大型剧种的规模,湖南花鼓戏音乐非常丰富,曲调具有朴素自然、活泼开朗、健康清新的特点,尤以岳阳花鼓戏是最具典型,岳阳花鼓戏起于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7年,岳阳花鼓戏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正式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重点保护项目。
洞庭渔歌
洞庭渔歌流传于岳阳市岳阳楼区,渔歌源自战国时期,最迟在北宋年间,就已广泛流传于古岳阳地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便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描述,渔歌曲调流畅、婉转、有浓厚的地方风味,节奏鲜明,曲调丰富,辽阔,带有很浓的地方风格,湖区人民广泛流传,2014年,洞庭渔歌成为岳阳市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
文学作品
洞庭湖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留下诸多文学作品,尤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其它诗词相关如下:
数据来源:
影视
2017年,电影《洞庭情缘》开拍,该片以洞庭湖为故事背景地,讲述了一批年轻人保护洞庭湖,保护候鸟、麋鹿等野生珍稀动物和湿地保护工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故事。
2019年,岳阳市作家刘子华的长篇小说《大湖》改编的电影《大湖儿女》开拍,长篇小说《大湖》通过描写洞庭湖区陈暑秋一家四代人近百年波澜壮阔的生活变迁,充分展示出洞庭湖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湖乡地貌、淳朴的风土人情。
风景名胜
岳阳楼
岳阳楼矗立于岳阳市古西门城头,其前身为三国时期孙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它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兴于唐,盛于宋,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岳阳楼名闻天下,岳阳楼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2011年荣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点。包括: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小乔墓、瞻岳门、洞庭风韵诗廊、汴河街、双公祠、五朝楼观、碑廊、吕仙祠等多处景点。
桃花源
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千米处,距今有约1600多年历史,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废于明清,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现留存有诗词2500余首,国家二级以上文物20余处,唐宋以来的古碑刻数十方。
君山
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总面积0.96平方千米,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九福地,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位于汨罗市弼时镇,始建于清末,为砖木结构民宅。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后离家求学,投身革命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故居于195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989年进行维修,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江起义旧址
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城天岳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于清同治六年迁建于此。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二日,由中国共产党人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平江起义”,成立了以彭德怀为军长,滕代远为党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
参考资料
CCTV.com-国家地理.央视网.2023-06-30
沧桑巨变的洞庭湖.中国科学院.2023-07-02
洞庭湖简况.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06-30
洞庭湖.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01-30
洞庭湖.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2023-06-29
八百里洞庭战“悬湖”.新华网.2023-07-02
湖湘地理丨为什么洞庭湖君山是江南第一山.红网.2023-07-02
聚焦丨建好洞庭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洞庭粮仓的提出及其意义.红网.2023-07-02
岳阳市河湖水系概况.岳阳市水利局.2023-07-02
旅游景点——洞庭湖.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23-06-29
探访洞庭湖湿地最新发现的物种.湖南日报.2023-07-03
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湖南省林业局.2023-07-31
洞庭湖湿地知多少?.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2023-07-03
李文才: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利在千秋.湖南智库网.2025-04-27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新湘评论.2023-08-03
湘剧之美,被更多人“发现”.北青网官方账号.2023-08-0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花鼓戏.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08-03
花鼓戏.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08-03
湘绣.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08-03
洞庭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对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李跃龙.华声在线官方帐号.2023-07-31
湖湘文化.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07-3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渔歌.岳阳市文旅广电局 岳阳市文物局.2023-07-31
「守望乡土文化」“我的渔歌万万千”——洞庭渔歌非遗传承人陈岳林的文化守望.华声在线官方帐号.2023-07-31
重识母亲湖系列丨洞庭湖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湖泊.红网.2023-07-02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解读《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07-03
国际重要湿地湖南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7-03
岳阳楼.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07-03
岳阳楼君山岛旅游区.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07-03
看这“四水”“五河”如何吞吐长江?.中国水事.2023-07-02
洞庭湖区拟建9个湿地公园 新增7个环城滨水景观带.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07-02
绿色观点 | 干旱对洞庭湖水生生物的影响.湖南省生态保护联合会.2023-08-03
除了江豚,原来洞庭湖还有这么多保护动植物呀~.澎湃新闻.2023-08-03
湖南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湖南省林业局.2023-07-31
科研人员在洞庭湖湿地植物芽库研究中取得进展.微信公众平台.2023-07-31
学校建立长江和东洞庭湖生态保护教学科研基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3-07-31
2022年洞庭湖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活动在岳阳启动.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07-31
洞庭湖湿地水鸟栖息地保护和修复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2023-07-31
洞庭湖掩盖的青山遗址.湖南日报.2023-06-30
洞庭湖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政府网.2023-06-30
湖南考古发现:洞庭湖区域现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临湘市人民政府.2023-06-30
湖南沅江在洞庭湖河滩发现成群古墓葬.中国新闻网.2023-06-30
曾经的八百里洞庭.中科院地质地球所.2023-06-30
湖南水运演进钩沉.中国水运网.2023-06-30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丨水运篇·潇湘四水汇洞庭入长江.红网.2023-06-30
揭秘档案背后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荆州分洪工程预算以“斤”为单位.荆楚网.2023-07-02
治理洞庭湖简介.湖南省档案局.2023-07-02
工程概况.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2023-07-03
总投资85亿元 湖南省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开工.中国青年报.2023-07-03
洞庭湖一战雪前耻——中美联合空军击败日寇空军.抗日战争纪念网.2023-07-31
洞庭湖水位10天上涨超过5米.湖南省水利厅.2024-07-07
封堵决口的条件有哪些?动态影像看洞庭湖水位上升过程.新浪网-央视.2024-07-07
卫星视角看洞庭湖决堤前后影像.新浪网-央视.2024-07-07
湖南发布洪水黄色预警,洞庭湖南县河段预计出现警戒水位洪水.界面快讯-今日头条.2024-07-16
华容县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堤险情 沈晓明作出批示 毛伟明指挥调度.岳阳日报-今日头条.2024-07-05
华容洞庭湖大堤决堤抢险:溃口宽220米,内外水位差0.17米 .今日头条.2024-07-06
华容县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堤险情.岳阳日报-今日头条.2024-07-05
湖南通报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险情情况.三湘都市报-今日头条.2024-07-06
总台记者直击洞庭湖一线堤防管涌溃口险情救援.红星新闻-今日头条.2024-07-06
持续更新|华容洞庭湖大堤决堤抢险:封堵溃口工作已开始.今日头条.2024-07-06
抢时间 抢速度 ——湖南全力以赴应对处置岳阳团洲垸决口险情.华声在线-今日头条.2024-07-08
最新!洞庭湖决口开始封堵合龙.今日头条.2024-07-06
全力以赴!洞庭湖决堤口抢险救援进行时.今日头条-人民网.2024-07-07
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口完成封堵.今日头条.2024-07-08
湖南华容县团洲垸开始排涝 增援力量将于9日上午全部抵达.新京报-今日头条.2024-07-09
湖南华容团洲垸险情第三道防线建设基本完成.澎湃新闻-今日头条.2024-07-10
洞庭湖全线退出警戒水位.环球网-今日头条.2024-07-10
周敦颐.大余县人民政府.2023-08-03
衡州访古:船山故里看文旅.华声在线官方账号.2023-08-03
船山思想:湖湘文化的精神高地.湖南智库网.2023-08-03
关于「洞庭」的诗词(20首).诗词名句网.2023-08-03
《三湘棹歌(三首选一)》拼音译文赏析.古诗文网.2023-08-03
桂湖五首.古诗文网.2023-08-03
已亥杂诗 138.古诗文网.2023-08-03
梦洞庭.汉辞网.2023-08-03
湿地生态保护电影《洞庭情缘》9月开机.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07-31
洞庭湖区第一部反映“湘商”的电影《大湖儿女》正式进入筹拍.岳阳广电.2023-07-31
“5A时代”的中国桃花源!带你复盘追梦之旅.常德发布.2023-07-0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2023-07-0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