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鱼藻

金鱼藻

金鱼藻(学名:金鱼藻属 demersum L.),别名细草、软草、灯笼丝,金鱼草科(Ceratophyllaceae)金鱼草属(Ceratophyllum)。金鱼藻为多年生沉水草本,茎平滑,具分枝。叶轮生,裂片丝状或丝状条形,先端带白色软骨质,边缘仅一侧有数细齿。花直径约2毫米;苞片条形,浅绿色,透明;雄蕊微密集;子房卵形,花柱为钻状。坚果为宽椭圆形,黑色,平滑,边缘无翅。其花期为6~7月,果期为8~10月。

金鱼藻是世界性分布的沉水植物,原产于美国、墨西哥等国,引种栽培于夏威夷、新西兰等处。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处,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多生于池塘、湖泊和沟渠等处的静水里,是淡水湖泊常见的主要优势种之一,耐盐,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金鱼藻可以在较深的水中生存并越冬,并且可以通过折断的或完整的茎来无性繁殖,或通过种子的有性繁殖来繁殖,具有一定的侵入性。

金鱼藻是优良的食草性鱼类饵料与喂猪饲料,抗污染能力极强,且具有富集重金属的潜力,也可用其净化富营养化水体。

形态特征

金鱼藻是悬浮于水中的植物,无根或仅有假根,根系几乎仅具备附着功能,只通过假根与底泥相连接,它对营养盐的吸收主要通过根以上的部位来进行。

金鱼藻的茎长约40~150厘米,平滑,具分枝,其茎很容易折断,但折断后能分开继续生长。

金鱼藻的叶4~12轮生,1~2次二叉状分歧,裂片丝状,或丝状条形,长约1.5~2厘米,宽约0.1~0.5毫米,先端带白色软骨质,边缘仅一侧有数细齿。

金鱼藻的花直径约2毫米;苞片9~12,条形,长1.5~2毫米,浅绿色,透明,先端有3齿及带紫色毛;雄蕊10~16,微密集;子房卵形,花柱钻状。

果实

金鱼藻的果为宽椭圆形,长4~5毫米,宽约2毫米,黑色,平滑,边缘无翅,有3刺,顶生刺(宿存花柱)长8~10毫米,先端具钩,基部2刺向下斜伸,长4~7毫米,先端渐细成刺状。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金鱼藻是世界性分布的沉水植物,原产于美国、墨西哥等国,引种栽培于夏威夷、新西兰等处,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北纬60度~南纬55度之间的区间。

中国分布

金鱼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处,如湖北省广东省云南省,安徽省,四川省等地。

生长习性

金鱼藻经常作为单一特定群落生长,一般春末夏初开始生长,在生长过程中,植物倾向于将大部分生物量集中在其高度的上半部分,并经常到达水面。在生长季节结束时,植物迅速衰老,并在此过程中损失大量养分。其群生于淡水池塘、水沟、稳水小型河流及水库中,是喜氮植物,水中无机氮含量较高时长势较好。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5℃,也可以越冬,在较深的水中可以生存,较能耐盐,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金鱼藻离开水足够长的时间,最终会干燥并死亡,但碎片可以在潮湿的岸上存活数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金鱼藻为雌雄同株的植物,花是单性的,在同一株植物上既有雄花又有雌花,其既可以通过折断的或完整的茎来无性繁殖,也通过种子的有性繁殖来繁殖,一般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来扩散。其花期为6~7月,果期为8~10月。有性繁殖时,雄蕊从雄花上脱落并浮到表面,将与水密度相同的花粉洒在雌花上,其果实则被水流和鸟类散播。

人工繁殖

首先,采集生长状态良好,无病虫害的金鱼藻植株,清洗除去杂质得到外植体;然后在室温为25℃的条件下,将切好的外植体放入培养液中培养,培育一定周数。当侧枝生长至一定长度时,将其从培养液中取出,清洗并种植到育苗田中;最后,在育苗田中保持一定的水温和水深,培育近一个月,当植株长至一定高度时,即可作为种苗移栽。

栽培技术

水深

金鱼藻属于沉水植物,栽植水深对于沉水植物的成活率存在不小的影响,栽植水深不合适,会影响植物的群落稳定性和成活率,一般而言,金鱼藻适应水深2.5米以上。

种植密度

初始种植密度,对金鱼藻的生长状态,存在不小的影响,随着初始种植密度的增大,植株获得的光照随之减少,因而对生长空间和养分的竞争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更大。金鱼藻的针型叶片,具有较强的摄取养分能力和生态空间利用能力,种植密度对其株长的影响不显著,但其有较强的产生分枝的能力,较大的密度会抑制其侧枝的生长。

功用价值

生态价值

密集生长的金鱼藻群落,为幼鱼、昆虫幼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庇护栖息地,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的生态效益。金鱼藻的抗污染能力极强,具有富集重金属的潜力。金鱼藻也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广泛存在,可有效的吸收水体中含氮有机化合物和可溶性磷,从而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因而可被当成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

经济价值

金鱼藻干物质中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矿质元素种类齐全,其重金属含量也符合渔用配合饲料行业标准的要求,是优良的喂猪饲料和食草性鱼类饵料。

物种危害

阻塞水道

金鱼藻形成非常大的漂浮物,可以阻塞水道,其阻塞水道的能力远强于其他水生植物,往往给水力发电计划带来问题

庇护蚊虫

金鱼藻为疟疾的携带者蚊子幼虫,与和血吸虫的携带者蜗牛创造了栖息地,从而增大了其传播疾病的风险。

物种入侵

金鱼藻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其繁殖快,生命力强,传播迅速,侵入了广泛的水生栖息地,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往往能引起诸多问题。在新西兰的一些湖泊中,可以发现金鱼藻形成了茂密的水下森林,取代了该地区的所有本地沉水植被,另外也对划船、钓鱼等人类活动造成影响。

防治金鱼藻时,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方法。生物防治可以选用三倍体草鱼,其在布鲁克郡的睡莲生产池塘和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康罗湖等地成功地用于控制包括金鱼藻在内的水草,一些水螟也被认为具有防治金鱼藻的潜力,如Parapoynx diminutalis的幼虫可以大量消耗金鱼藻。化学防治时,敌草腈、敌草快、草藻灭等都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