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姓
姓,中国姓氏之一,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调查统计,邝姓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名列第295位。如今邝姓的分布,以广东省、湖南省最为集中,约占全国邝姓人口的4/5。
邝姓是神农之裔,源于方氏,始祖本为邝谆,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进士,官至京城大尹,封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宣城侯爵。邝谆原居南海,晚年自京城南归,定居河源市。后裔散居紫金、南海、从化区、新会区、开平市、台山市各市,部分后裔移居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日本以及西欧等国家(地区)。
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共收录邝氏9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7例。邝姓的历史名人唐代有邝师虞,明代有邝文,南海人,任淮安市同知,又有邝子辅、邝林土父子,皆为宜章人,另有邝彦誉,任钱塘知县。
姓氏起源
邝(Kuàng )姓源出有四
出自古旷国之后人
以国名为氏。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见姓苑邝庐江,人于姓编临淮。”《姓苑》:“邝氏,南海区、高要区多此族。”《姓解》:“邝,音荒”。古旷国,在今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十国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邝,谨按《唐叛臣传》:高骈故吏邝师虔,收葬骈。”邝姓与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
邝姓起源
邝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地区。当代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总人口大约有24万。
邝姓名义和图腾
邝,源自此姓的用途。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群体被称为邝氏族,邝入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邝姓的起源与演变
邝姓起源于古邝国。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出现在宋朝,至今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清代的《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等。
外族基因的流入
自邝姓诞生后,一直稳定的往下传递,邝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发生很少。当今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发现有此姓。
历史上邝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邝姓大约有2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大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当时湖南省、广东省是邝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省也有分布。
当代邝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邝姓的人口大约有2 4万,为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目前邝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居住了大约一半邝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海南省、江西省等地。
邝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闽、湘赣大部、浙江省南端、黔云东部,邝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覆盖面积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7 8%的邝姓人群。
邝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邝姓的郡望是庐江县,以郡望的地名作为其堂号。庐江,汉置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庐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巢县、舒城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海和河南商城等地。
楹联有关邝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一副:
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
家谱目前上海市图书馆收藏邝姓族谱1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邝姓族谱6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邝姓历代名人9名,占总名人数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九十位;邝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四百四十位;邝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邝姓历史著名人物:明朝陕西省按察副使邝子辅,永乐进士、兵部尚书邝埜,广东省按察使邝彦誉,成化进士、监察御史邝文,弘治进士、河南省按察副使邝约,弘治进士、瑞州知府邝,崇祯进士、襄阳市推管邝曰广,中书舍人、诗人邝露;当代内科学家邝安堃。
邝姓血型
邝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9.2%,A型占28.5%,B型占25.3%,AB型占7% 。
出自黄姓
湖南省邝氏起源出自黄姓,旦改旷姓,丞改邝姓。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区(江西省)。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侯邓禹孙女。
邝(旷)(Kuàng)
源流·派语1941年(常德市)《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省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郡,再徙吉安市,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续派)玉大文章房 嘉言自汝昌 贤能待国用 名成必有光(再续派)庆余由善积 宏第焕湖湘。
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曰:"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其后东汉至唐神龙年间近800年,传至云孙(8代以后之孙)生子名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生二子,长曰旦,次于丞,原姓黄,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赵匡胤乾隆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县、宁远等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1279)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按:《广韵·荡》:"邝,姓。出庐江。"《统谱》:"邝音旷,一音荒。广东省南海、高安多此姓。"《广韵·宕》:"旷,姓。"《古今姓氏书辨证》:"《风俗通义》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绍兴二年进士。"《姓》:"《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湖南省邝、旷氏族谱,均称由黄姓而易,姓氏书无载,不知所本。今从俗,邝即旷。又考湖南邝、旷氏,似以衡山为界,衡山以南各县为邝,衡山及其以北各县为旷。
郡望·堂号庐江郡
南阳堂、庐江堂
堂联溯姓源氏;宗河阳侯。
嵝传《易》(邝敏本);六柱定(邝楚贤)。
土木之役万古(邝埜);岭南抚夷千秋(邝彦誉)。
历代名人宜章县人邝,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官由兵部侍郎晋尚书,勤慎为政,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临武县人邝彦誉,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衡山人旷敏本,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执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旷圣元,清乾隆,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讲席;旷楚贤,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平狱定谳,董修千里长堤,均有政绩;耒阳人邝鄘,曾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后遭敌伏击牺牲;衡山人旷经荣,林业特等劳动模范;嘉禾县人邝靖,台湾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长沙人旷习模,教育学家;等。
出自方姓
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赵昚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 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市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出自广成子之裔
邝氏先世,是广成子之裔。
郡望堂号
郡望
庐江郡:秦朝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代庐江郡治舒(今安徽省庐江西南、长江以北庐江一带)。隋废。隋唐曾以庐州为庐江郡。
堂号
邝姓的主要堂号有:“宣城堂”等。
迁徙分布
今在下列地区均有邝氏族人分布
广东省
南海区大沥镇大镇村、钟边村、奇槎村、丁圃村、凤岗村,狮山镇凤岗村,雷州市乌石镇邝宅村、英利镇那卜村、南兴镇高华村、塘尾村,吴川市塘缀镇灵垌村,广州市白云区两上村、两下村、登塘村、湴湖村、东凤村、大龙头村、田心村、龙塘村,黄埔区长洲村下庄,河源县源城区风光村、南坡村、庄田村,东源县仙村、观圹村、埔前村、桥头村、田心村、半江村、到吉村,三水区西南街青岐阁尾村、竹洲村、金本龙洲村、上桂村、柏木村、白坭镇塘下村、乐平镇范湖赤东村,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东湖村、象湖村、永乐村、东方村、仙阁村、狮岭镇罗洞村、合成村、花东镇七庄村、赤泥镇竹洞村,揭阳市榕城火烧地、月城下市村、玉湖厦园村,龙川县瑶坑村、梅坑村,大埔县茶阳镇迪麻村、七昌坝村、西湖村、高輋村、岗子下村,紫金县附城镇黄花村、义容镇、永兴路、蕉坑村,深圳市宝安区上沙村、光明街道,新会区,开平市水口镇泮村,台山市市冲云墟忠心村、白沙镇、台城、三八镇、三合三镇、都、四九、斗山、广海、海晏、川山岛(下川)、赤溪、那扶,斗门区小冲村、安峨村、斗门村、深氹村、上新杭村、南村,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大朗镇水平村、步镇圹边村、塘边村,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尾坊、村、天堂镇上新村、内洞村,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冷坑镇冷坑街、梁村镇梁村街、蓝钟镇沙平村、大岗镇圩镇村,信宜市洪冠镇锦衣村、朱砂镇安村、六卜村、白土村,从化区向阳村、江浦村、联星村、高步村、枫洞村、新围村、上罗沙村、白兔村、登堂村、沙冈村、水底村、冲口村、长湖村、新田村、木梅岭村,英德市上呔乡仁里老围、黎溪镇、含光镇、犀牛镇、水边镇,佛冈县二土水村、九曲坑村,乐昌市三溪镇、秀水镇、梅花镇、浪头村、车头园村、谢家塘村、神乾岭村、石村村、梅花村、燕石岭村、寨岗村、下邝村、上邝村、茬脚邝家村、菜子窟村,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新屋村、塘圳村、寨南镇石径村、细凹村,连州市市瑶安瑶族乡清水村,城区、捷胜镇,阳山县小江镇大塘、邝屋、立寨墩、岩下,德庆县,肇庆市端州区,惠州市惠阳区,南雄市,中山市坡头沙南头圩、浮圩,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五洞礼步村。
湖南省
临武县武水镇邝家村、土桥村、沙元脚村、拔昌村、茶元坪村、新木圹村、老木塘村、庄田村、枫山村、贵钱村、白乐坪村、四排头村、蓬水头村、大泉村、勾巷村、香塘村、寨江村、东田江村、龙水村、大广村、贝溪村,永兴县马田镇邝家村、龙口村、上仙村、丹平村、玉浆邝家、背冲、金华、下源、等,油市镇、高亭乡,宜章县广田洞、白石渡老湾村、赤石乡力坪村、梅田镇龙村邝家,嘉禾县行廊镇邝家村、青石下、石凉亭村、桥下山村,耒阳市仁义镇邝村,宁远县县湾井镇油盏洞村、舜零镇邝家村,蓝山县竹管寺镇、大慈乡、凤感乡、舜乡、南平乡、桃源坝村、漕溪河村、十八湾村、龙泉塘村、小里园村、青布源村、南洞村、良村洞村,新田县邝家村、塘厦村、水府头、洪仁村,浏阳县青草乡青山村、溪江乡炭棚村、古港镇宝盖村,湘潭县杨嘉桥镇、荆州乡邝家村邝家山,攸县黄丰桥镇东岳山村、峦山镇高堂村,安仁县县城南,茶陵县春风村。
江西省
寻乌县留车、南桥、长宁、晨光、吉潭、桂竹帽、龙廷、芩峰、文锋乡(镇)、黄姜村、雁洋村、车头村,赣县储潭乡摇前排、南坑村、茅店乡太阳坪、老庙前,金溪县何源镇北源村、王家山村、岩坑村,上犹县安和乡黄坑村、黄埠镇龙头村,宜春市西村镇模沙村、国桥村、王华乡农特试验场,井冈山市睦村镇河桥村,南康县内潮乡、朱坊乡花村、新民村、塘江镇江牙口、九驳桥,全南县金龙镇,修水县山口镇,宁都县。
海南省
海口市博养村、拔南村、当黎村、淋水湖村、云路村、岐山村、行岸村,澄迈县海河村、深田园村、石头村、土岸村、吊牛村,定安县新竹镇足岭村、吉秀坡村,文昌市美孝村、石盘村,屯昌县黄土岭村、加禄塘村,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罗马村,琼海县中岭村,琼山区,万宁县。
河南省
项城市邝花园村、邝庄村、邝楼村、邝园村、老邝庄村、南邝庄村、邝韩庄村、大吴集村、胡营村、邝桥村,商水县胡吉乡南岭村、北岭村、中岭村、西胡村、邝西头村、新集村,上蔡县杨集镇安村、东北庄村、中街村、大张村、邝庄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
灵山县烟墩镇、灵城镇、陆屋镇、那隆镇、新圩镇、古榕村、科第村、六禾塘村、文头塘村、木村、三苏塘村、华屋村、波心圹村,藤县象棋镇留村、富祝村,北海市合浦县大南门城外俊魁坊,梧州市。
四川省
广元市,内江市,南充市,眉山市,德昌县,邻水县城北镇翠柏村、九龙镇、西天乡杨河村,中江县中兴镇,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万年巷,泸州市南田坝四公里。
陕西省
汉阴县先锋村、四一村、公星村、三堰村、观音河村、沈坝村、蒲溪镇田河村、双乳镇三同村,紫阳县蒿坪镇,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袁庄村。
福建省
松溪县郑墩镇,福州市市三山,泉州市南外天源,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漳浦县赵家堡,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浦城县。
山东省
济阳县于谦村、吴家寨村、南关村、小邝家村、毛官庄村、秦家庄村、姚头村、王家碱村。
河北省
湖北省
浙江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重庆市
梁平区,江津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安徽省
宣城市。
其他
新加坡、越南、缅甸、泰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留尼汪、秘鲁、古巴、斐济以及西欧等国家地区。
家乘谱牒
湖南省氏族源流邝
炎陵东坑邝氏
始迁祖良恪公,清雍正年间自宜章迁此。
平江芦洞邝氏
始迁祖国正公,清康熙39年(1700)自宜章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2人。
宜章广田洞邝氏
始迁祖千禄公,原籍江西庐江县,元至元16年(1279)由拔贡授宜章县教谕,遂开基于城西广田洞。传五世至忠肃公邝埜,字孟质,永乐进士,官兵部尚书。族人多分布于宝云山及广田洞。至1948年,已传24代,有740人。宗祠建于清乾隆9年(1744),位于近城得胜门。
宜章龙村邝氏
元时自临武县寿塘迁此。
宜章白石邝氏
明洪武时自临武县挂榜山迁此。
宜章玉溪邝氏
元末自安徽庐江以官迁此。
宜章县车田邝氏
明末自临武迁此。
嘉禾蟠溪坊邝氏
始迁祖三六郎,宋时由新田县班村迁嘉禾蟠溪坊,后以近太公钓鱼岩,故名神渡邝家。至1930年,凡21户,男39人,女40人,共79人。
嘉禾下川砠邝氏
始迁祖海祥公,由上蔡邝家迁此。
嘉禾龙江邝氏
始祖著公,字子晦,行幼四八郎,宋绍兴间由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即今世科里大邝家。子三:富国、安国、定国。富、安守寿塘,定之孙右甫分迁宜章白石渡;含甫仲子志联,字安道,于庆元间迁今东区邝家,是为龙江邝氏,至1930年,凡243户,男528人,女449人,共977人。
永兴邝氏
始祖黄贤,生旦、丞,因族难,旦公改姓旷,居河南陈留;丞公改姓邝,居吉州敖城。丞公生公,传十馀世至幼四八公,宋绍兴间迁湖广临武寿塘,又十馀传至元至正间,千三十郎分居永兴金陵塘老鸦山。清宣统二年(1910)续修族谱。排行:都千万如文,邝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国。秉道笃家绪,贤良应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圣明。
临武寿塘邝氏
始迁祖著公,宋绍兴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至1982年,有10892人,主要分布在武江(3062人)、土桥(2038人)、双溪(1883人)、南强(1017人)。
蓝山大慈乡坎源坝邝氏
始迁祖才荣公,清嘉庆年间由郴州市迁此。至1931年,凡43户,男52人,女53人,共105人。
蓝山凤感乡十八湾邝氏
始迁祖代宇公,明正德间由宜章县县迁此。至1931年,凡7户,男19人,女21人,共40人。
蓝山凤感乡龙泉塘邝氏
清康熙间由临武迁此。
蓝山舜乡小里园邝氏
始迁祖洪基公,清乾隆时自临武迁此。至1931年,凡15户,男67人,女58人,共125人。
蓝山舜乡青布源邝氏
始迁祖转苟公,清道光时自宁远迁此。至1931年,凡4户,男7人,女8人,共15人。
蓝山舜乡五家村邝氏
始迁祖元甚公,明时自江西迁此。至1931年,凡14户,男28人,女43人,共71人。
蓝山舜乡良村洞邝氏
始迁祖喜恒公,清顺治时自江华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21人,女18人,共39人。
蓝山南平乡南洞村邝氏
始迁祖代昌公,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10户,男18人,女18人,共36人。
新田颁村邝氏
迁湘始祖仁表公,字爱民,赵恒景德年间由河南陈留县东村迁湘,始迁宜章县县马口冲,后因瑶民作乱,偕孙昭复迁永州市宁远县陶岭(今属新田县),再迁本邑颁村。逮友伟、友仲、友伸,友伸分居临武县榜山,友仲徙居嘉禾。至1948年,已传37代,有598人,族人分布于洪江、塘下、水富坊等处。宗祠在后龙山。
临武邝家村源流
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省,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开封市,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区(江西省)。
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郡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安市(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县。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原载1990年新修宗谱首页首段)
宜章邝氏族谱
我祖始于轩辕黄氏,越至东汉河阳侯,讳,神龙年间生子一,讳贤,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灭族易姓焉,旦添日于左为旷,丞添邑于右为邝,丞公由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拂当事,天宝乙未年谪居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绯,绯生伯芳,伯芳生显申,显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季定国,定国之后生二子,长桂次桃,桂公迁宜章,为宜章之始祖。(光绪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谱第十六页)
嘉禾县邝氏族谱
稽我族姓,起点于周师旷,为晋屏公之臣,职司乐师,后以名为姓,东汉时远祖讳宣,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之孙女,其后裔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讳旦,次讳丞,因避兵乱,旦仍原姓,迁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之后讳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附马,封平安侯。天宝乙末以言拂上,调吉州区长史。佑之子讳懋,传十世孙讳有容,徙居高州。再传诞生幼四八公,迁居临武寿塘,即我族始祖。”(民国丁亥夏华清编)
永兴县邝氏族谱序
远祖宣为东汉河阳侯,家南阳郡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族难改姓易名。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后唐开元间举进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宝已未,因以言诤,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成参军团练使,家居敖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迁湖广临武之寿塘,时大宋绍兴年间也,又十余传,至元正末年间,千三十朗公分居于永兴金陵乡之老鸦山前焉。
---喜庆谨录
淡墨堂记
在昔宋时方盛,邝姓日兴,英[]挺生,宗族列惠连之秀,甲科累掇,阙廷接王相之荣榜。后先之淡墨偕书,胜事会承于白水,美谈远播乎庐江,龙文繁周尹之支,大有人以绳武螺子灿欧苏之谱,因取此以名堂。
--景善谨识
宜章县定国公派下邝氏族谱序
(宜章梅田龙村,定国公派下茂甫公世系)
(摘录)
稽我族肇自宣公治水有功,封河南省候。传二世贤公,拜右相,居汴梁邓州白水村,封郓国公。生二子,曰旦、曰丞。旦公潜心理学,去邓州,移陈留,遂为陈留之邝氏。丞公唐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候,后亦去邓州,徒江右吉州永新之新田县,遂为永新之邝氏。累世存节,匾其堂,名曰三忠堂。三世懋公,唐上元初,授银青光禄大夫,至五世绯公,贞元间以武功封淮阳候,皆世居新田。六世伯英公,任南海县令,居扶南大镇村,遂为南海之邝氏。伯华公由新田徒泰和,遂为泰和之邝氏。伯芳公元和二年,举进士,授归安节度使,加太尉太保,生二子,长以敬,次以梯,敬公宝历元年,以文明拜御史中丞,梯公官临武令,家临武之寿塘,遂为寿塘之邝氏。生二子,曰清、曰湖,湖公曾任宜章县教谕,清公子自幼四八公名著公,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三定国,富安同居寿塘,代有闻人。安国子孙,亦有徒四川,遂为四川之邝氏。富国子孙,元善公徒宜章,遂为白石渡之邝氏。生子宣,再传而生本廉,本庸,本,本序,而庸公以平彝卫参年显。定国徒宜章,遂为龙村之邝氏。再传至志大,生三子,长天福,次天禄,三天寿,禄公居广田,兵部尚书,即其苗裔也。寿公徒陕西,遂为陕西之邝氏。福公子运亨,生初福,徒居龙村,生开穆,至泰极,由宋历传至元,至明,至清,其中为参军,为知府,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至于登仕路者,若而人,受荣封者,若而人,炳炳琅琅,不可尽述。峰祖仁公,寿享百龄,恭赐旌表,皆其彰彰者也。继至今派衍繁昌,有由宜邑徒湘潭市,去长沙,即称湘潭长沙之邝氏。徒益阳市,移安仁,迁兴宁市,即称益阳、安仁、兴宁之邝氏。总之出自郓国公之苗裔也。道光三年,岁在癸未,立夏月之吉
十五世孙庠生奇峰敬撰
湖南省邝氏源礼公派下源流
溯余邝氏源流,启于轩辕黄氏,越东汉河阳侯、讳宣,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二子,长曰旦,此曰丞,丞于开元间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败关灭族而改姓,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徒居吉州,历传至宋,日以蕃衍,有分于庐陵郡、泰和、永新、遂宁市,以及两粤三楚,临武,宜章等处者。
而泰和太祖居正公之后,源礼、源惠二公,生于南宋绍兴年间。礼公幼业诗书,复姓颖异,怡情诗酒,不介意于富贵,唯以遨游山水为快,于宋乾道年间,由吉州太和游访名胜,途径临武县、见其山川秀丽,遂定居于蓬水头。后惠公六传至才安公,亦于南宋末叶,携琴书游临,定居寿塘之四排头。(古铁炉头,今罗家巷。)
礼、安二公乃我居临武二族之鼻祖。今二户宏开,子孙繁衍,诣临虽有先后,而源流一贯,皆吉州之所出也。
根据邝氏宗谱乾隆四十七年安公派下十六世孙维新序整理。
整理人:礼公派下二十六世裔孙鸿章谨录
邝氏族谱旧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岁维辛丑,余于邑西宝华山。适邝氏修宗谱工告竣。门人光珍,代明等请序于余。余接其手阅之,始知来临之始祖讳,源礼,出自豫章吉安府泰和县。由宋乾道年间,遨游山水。道经临邑县,见其山川秀丽,遂肇基于平田乡之蓬水头。生子者四:太一、太二、太三,得授抚州巫教。剌赐都灵,都慰,都广,三位圣号。法力广大,身显神通,至今雕像庙祀,威灵赫濯,故其所出自由来矣。
惟四曰安道,号二郎,长生伯川,次生伯州,迁居金三乡之大泉。川生子者二,长曰清辅,次曰清辂。清辂之裔至七世文昌,又徒居于斜江。支分两房,历今二十世,子姓繁多,孙枝蕃衍。
康熙六十年岁在辛丑,浦月完之吉日
邑庠年家卷友生曾光斗顿首拜撰
续修族谱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唯我太祖讳源礼,源惠发迹来临。公礼卜居蓬水头,公惠六传才安公卜居四排头寿塘。二公先后来临。一脉而派分由稽 者,先民详载备矣,兹不必重赘。迨我二世祖讳安道,则派又分孟伯川、仲伯州。流庆蕃衍,厥后四处。唯公州后裔传十三世祖讳友富公,迁居坪石浪头。今以户族森森,但未合籍,余则以斯事竞竞焉,朝夕剔励,殷思勤思,诚恐缤纷之无所,輵之无绪。泊此之时,家乘宜修尚矣。
中华民国九年岁官庚申仲冬月之吉日
礼公派下二十四世裔孙献廷薰沐谨撰
浪溪邝氏族谱序
(广东浪溪,季锜公世系)摘录
民国纪元,第一甲戌族中前清增生邦华先生,见族中识丁人少,族谱丞应提前重修,以号召族众,安魁先生为箸筹之一。族人以科举巳废,通儒无望,然其说邦华先生遂为主修,安魁先生为庶务,安兰先生以前清庠生亦列名总理,遥领厥事,各房亦派人襄理之。余以读书治军为国民革命奔走二十余年,今岁因亲老催归,得投戈息马,整理家事。曾闻谱牒重修,主持有人,私人窃慰,继以同支叔侄百余丁口之责难,方回老居视查矣。考我邝姓乃伯益之后,有封于黄者,以黄为姓。至东汉黄宣娶粱候邓禹孙女,生子贤,家南阳白水村,唐神龙间拜右相,封郓国公者,史佚其名。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之祸,旦易姓为旷,丞易姓为邝,皆内隐黄字,示不忘本。旦乃徙居河南陈留东村,丞乃徙居江西吉州。丞之孙佑,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候,安禄山叛,调安城参军团练使。后以诤,天宝获罪,谪吉州区长吏,遂家居敖城云云。余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奉绥靖河南之命,师次开封市,曾策骑访东村,已无复存。至邓州市之白水村,系密迩于光武故里之贵人乡。询诸故老,亦同隔世,苍凉吊古,不禁嘘。旋返戈入赣剿匪至吉安,距敖城仅九十里,道途梗阻,可望而不可即,然幸得与敖城旷氏之避难吉安者相往还。云旷为长房,旦公后,邝为次房,丞公后,始祖同为现葬敖城之园园,公语虽真确,而谱牒陷诸匪窟,无从稽考。敖城邝为光序,又说邝姓在赣湘散居状况,似皆实在,而考吉安府志,并详询吉安、泰和县、永新县各旷氏之知识分子,始知江右历无邝姓,并有丞公后裔已迁湘南之说,则为光之序似无据,设使有据,未必皇皇大族,曾几何时,乃式微至此。源流谓丞居敖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父,始迁临武寿塘,幼父即寿塘始祖著公。盖幼父寿塘之迁,实为吾族存亡之一大关键。源流所载,宋以前世系不明,唐代有败关之祸,转徙流离,黄巢之发难,亦适逢其会。黄氏能不株累而悻存,实关天命,隐姓匿名,亦势所难免。又我邝氏以庐江县为郡,考江西水道敖城,地滨庐水,庐水又名庐江,或在迁徙之后,纪念故居,即以庐江为郡,则来自敖城已无疑义。且著公以前,谍记无存,考祖其所。可知则系出丞公,源从庐水,较为明确。我浪溪始祖琪富公,由临武县徙居粤省乳源之浪溪,上溯世系为寿塘邝氏第九世之季锜公,琪与锜音同义近,当为后之更名,此清时安兰二前辈,前曾亲赴寿塘考查,更无可疑之点。自锜富公生章可公,章可公生绍渲、绍海、绪澄、绍清、绍深、绍淳。渲公无传,其海、澄、清、深、淳、五房,瓜绵椒衍巳二十代,丁口数千人,历朝科第,文武仕途,显达者不乏其人、耕读世其业,技术晋其身者,比比皆是,此皆吾族人天赋异质,堪为谱谍之光,亦未始非祖宗厚德之报。
民国二十三年 十一月吉日
第十七世孙,陆军步兵上校,历任上校团长,
上尉连长,中、少慰排长少校议各级参谋副官,
师司令部训育委员,中国国民党团党部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驻粤滇军韶关讲武堂修业,民国五年湖南省明德中学毕业
恤源撰
惟富国、安国,仍居寿塘。公族蕃衍,屡世缨,而其出仕者,每代有之,采芹者,不可胜数,亦由祖宗积德而流光远也。因又究及浪溪,何辈开派,皆谓季辈派分。余随查其谱谍,果系季锜与季,同为兄弟,乃富国八世之后,移居我浪溪,今而知季锜公,实我浪溪之始祖也。……于是各房议立首事,共重修族谱,依临武寿塘季锜为始祖,居一世章可,即彦可,居二世深淳,即绍行,列居三世,本源已清,命余督掌聊撰谱序,并录寿塘排行,以记始末,俾后世知有本也。若夫移易始祖之名,非出余之已见,实出祖居寿塘之本源,确确可据者,故易之也,苟无实据,而敢妄为之乎!
爱新觉罗·颙琰十年,岁在乙丑,季冬月,中浣日,吉旦
十三世后裔孙朝华章氏撰
宜阳县邝氏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县)《宜阳邝氏族谱·序》中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河南省邝氏族谱
周口市、驻马店市两地有邝姓十多村庄,人口一万余,周口八千余,2001年重续族谱。
一:邝氏考,据《姓氏探源》载,春秋时,在庐江县有一四等小国,国人以国为姓,始有邝姓。
二:邝氏来龙片断录:起南海,迁高安,徙麻城,来横七。祭祖牌撰:始祖橐来祖道安公;两侧对联曰:湖广麻城迁来客,横七沟村移来人。
后谷旷氏宋德佑丙子纂修旧谱序
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余,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於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姓黄讳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於南阳郡。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黄,长子旦添邑于右为邝,次子丞添日于左为旷。窜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谪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於长史公也。由长史公而八世孙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市,有卜居诗。云自宋季之变,昆第子姓散漫诸外,而容五世孙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诗文显其族,而云亭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绍祖君既登公车,尝以世系置念。今观其谱,贤宦必书,坟墓姻娅必书,功勋义烈必书。且其先,或以科第发身,或以功名封,或以子爵袭赠,簪缨圭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审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谓至矣。君之族,曾经兵铁,而斯谱之旧类掇拾於灰烬之余,至今世系炳然,曾无确失,俾后之若子若孙,兴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实君始之也。语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旷氏之后必有兴者,斯谱之作,固百世之信贷矣,岂虚车云乎哉?吾与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请而为之序,且以诗弁其首。云: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后
字辈派语
庐江著国甫,志发道相承,垂诸孟仲季,彦绍思宗兴,祖贤良世德,崇熹兆祥凝,诗书生孔代,文献载周乘,景星光荣第,佳瑞庆联登,友爱敦家训,和顺启休征。
永兴县邝氏字辈排行
都千万如文,邝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国,秉道笃家绪,贤良应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圣明,忠孝芳声远,诗书代显荣,同享平安福,时逢富贵春
(以下四修与临武统一字辈,从贤辈起对应启用,下同)钟榜山晴岚,武水泽恩,群杰聚寿圹,众裔会临城,偿前哲夙愿,统全族派行,和睦臻甯泰,团结呈升平。
宜章县邝氏字辈排行
梦期火逢士,贤良富贵春,荣耀光先烈,远播奇勋,书香克济美,庆泽永留馨,丕承基绪业,擒藻献彤廷。
宜章县广田洞邝氏字辈排行
千君瑞子,土人玉日,绍金拱之,启存中正,继德发祥远,书香素有声,庐江开泰运,宜署振文名,勋烈辉先代,谟猷裕后英,传家惟孝友,奕冀庆昌荣。
宜章县老湾力坪村龙村邝氏字辈排行
荣华发达,宜传世代,积善允修,孝忠继美,诗书贻谋,宜章衍庆,武水源流,睦族昭德,敦伦显猷。
嘉禾县邝氏字辈排行
庐江著国甫,志发伯材仁,孙纵增彦祖,贤良世德崇,文章舒锦秀,廷庆玉金雄,运启祥光瑞,时雍豫泰征,诗书辉圣代,孝友乐天伦,忠厚贻谋远,箕裘继述鸿。
耒阳市邝氏字辈排行
壬贵道彦清,思均廷孟万,朝时永世昌,志大必光祖,才高望自隆,兴邦须贤俊,承先发燕翼,启后向春荣,英杰普华夏,廉明德超群,齐家秉忠信,卫国振乾坤。
宁远县邝氏字辈排行
錡章绍文义,良臣宗祖传,世代朝廷用,安邦治国贤,诗书生孔圣,礼献载周乘,景星光荣第,佳瑞庆联登,友爱谆家训,和顺休启征。
新田县邝氏字辈排行
人以朝思椿,绍金裕万大,富贵荣光国,世代永华昌,宗厚开支远(曰击关上国,世代永荣昌,中后开知远),诗书裕后长,恒丰生礼仪,益寿历曾玄,德化传家庆,祯祥锡类全,英豪绳武祖,兰桂喜腾芳
安仁县邝氏字辈排行
传家惟善嗣,孝友发前人,烈祖恩谋远,名宗建造新,守成宁易事,创业表奇兄,目族多书勇,三忠重展亲
安康市季錡公邝氏字辈排行
錡章绍文义,良成宗祖传,世代朝廷用,诗书家国贤,吉安县显胜化,礼献载周乘,景星光大地,嘉瑞庆联登,友爱绵长厚,和顺启祥徵。
安康市宗裴公邝氏字辈排行
贤学玉成公,普安先吉,廷显胜华。
乐昌市邝氏字辈排行
錡章绍文义,良成宗祖传,世代朝廷用,安邦治国贤,忠孝承家德,诗书继美全,克崇源本盛,荣华庆光先。
邻水县邝氏字辈排行
彦绍思宗祖,贤良世德崇,永昌万代兴,福禄寿宜通。
奉节县邝氏字辈排行
有正子方梁,贤良仕大夫,金枝常荣贵,世代永兴隆。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邝氏字辈排行
万里朝华国,声名震乡邦,宗祖德泽厚,世代人文昌市,俊杰本天生,圣哲期良臣,谋猷敷布优,百禄耀门庭。
山廷怀国天,忠孝传家远,诗儒祖泽延,存心惟吉庆,义理钦继全。
禄丰市邝氏字辈排行
宗,庆,云,天,永,思
仲万受壬成政崇玉权均宗日荣,受曰建昌大基世振先宏(平)光文元,家学腾达,祖德弘扬,枝叶繁盛,治国兴邦。
金溪县邝氏字辈排行
政良元,绍立廷霖开,承际运上翼,文明财游心,建福自天伸,发达兴隆起,旺前裕后仁。
井冈山市邝氏字辈排行
仲万受壬成,政崇玉权均,宗日荣受曰,铨建昌大基,世振先宏(平)光,文元如云起,家学长发祥,端凤兆盛治,景逢庆明良,清贞延福履。
灵山县邝氏字辈排行
廷邦邝必登世德,文源而启绍,惟积善家友余庆(庆远),受(古)天之(好)万斯年,仁义礼智承祖泽,泰运鸿开永其昌。
藤县邝氏字辈排行
耀公郁伯正炬,廷绍瑞贤明日,少怀远志成文华俊茂光耀汉国,永建嘉业葆品德荣尚恩泽兆民。
学芳仁怀士,鸿文崇国家,书香传自远,宪则守维嘉。
中江县邝氏字辈排行
仲万寿臣,政崇湘权钦,宗佳荣受曰,铨建昌大基,世正宣城光,文元如云起,家学长发祥,思凤垂瑞裔。
世振先平光,文元如荣起,家长成发祥,家学腾达,祖德弘扬,枝叶繁盛,治国兴邦。
泸州市邝氏字辈排行
公侯伯子,万国太平,世德俊秀,永定朝廷,大开未明。
济阳区邝氏字辈排行
金江松炎坪,钧泾林辉,锋清桂煦尧,锦渭栋桦城
正士必巨昌,俊杰能经邦,宏开富贵运,奕世传名芳。
澄迈县邝氏字辈排行
大宗垂裕,观国之光,永昌百世,长发其祥。
连州市市邝氏字辈排行
福如自友志,财金富文士,裕开振朝廷,世代龙科第,国运政昌名。
玉带新如祥,桂基永文章,华平兴伟业,国裕兆民昌
居朝生仕有,文上天大其,国兴才源广。
文善才道继敦起行传作家国学猷。
三水区邝氏字辈排行
祖德善诒谋慈孝友恭铭为世范,家声隆绍述文章经济蔚作邦。
宗派衍花峰,孙枝奕叶葱,富源广发达,贵子迭兴隆,文章冠东亚,武艺振世中,国光繁焕彩,家声显灵通。
若时学特先,群羡守书香,兴旺惟和睦,永昌在乐天,智慧仁爱信,忠孝礼义廉,昭穆振家声,箕裘承祖泽。
龙川县瑶坑邝氏字辈排行
清必仲友法廷显,南仕梦广玉,文绍荣华耀,世德永宏昌,兴仁锡国瑞,才学振家邦,科名如云起,大运发祥光
龙川县梅坑邝氏字辈排行
仲景思福钰,邦誉来安玉,嘉金斯宜正,受荣天开运,志泰兴国瑞,奕世达皇朝,伟仁进仕宴,富贵永祥昌。
大埔县邝氏字辈排行
宣城市传宗,祖德弘扬,博书贺捷,和顺安康,勤能育富,诚汉腾辉,乐献报颂,续优功衍,家声千秋,世派延绵。
浏阳县邝氏字辈排行
仲荣穆惠其,万裕遴招明,天文汝子彦,习有德世泰,运启文章本,善农家庆。
开高师世粤,乃兆其以维,懋德希同敬,慕增嗣启宜,道培昭守则,应选象崇荣。
增城区邝氏字辈排行
公侯伯子男,圣朝轮序顺,长日落辽天。
开平市邝氏字辈排行
惟仁隆自天,崇庆集由德,敬修光乃祖,永衍世科泽,功勋显高宗,绪业宣城侯,朝堂尚太保,礼义重贤豪。
东莞市邝氏字辈排行
宣城世泽,宋代贵徽,怀东初莞,爱源太公,吕潜家史,兴旺敦伦。
可其定永有,上仕俊德,特作朝廷,佑宗胜道,皆学万岁。
重庆市梁平区邝氏字辈排行
启存忠正世,庆衍大道昌,龙焕文章胜,宁荣遂最霞,光明泽必茂,美既德芳家,仕吉宗乾列,才元坐国华。
楹联典故
邝姓宗祠通用对联
〖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同一脉;
衍以三宗。
——佚名撰雷、方、邝三姓宗祠“溯源堂”通用联
全联典指邝氏之先,始自方姓,方氏始自雷姓,雷、方、邝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建在开平市水口镇中山东路的溯源家塾的这副门,肯定了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同源分流的关系。三姓上溯源自炎帝(即炎帝)是上古时代姜姓部族的首领,居陕西岐山一带,后发展到中原一带,取莽水氏生子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帝榆罔,帝榆罔生雷(雷氏始祖)。雷,相黄帝有功,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遂以地为姓取方氏,方氏始于此,延至江南方氏始祖方。方纮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王莽之乱举家迁到江左,为江南方氏始祖。
宗祠七言通用联
海雪堂遗臣死节;
土木堡兵部殉忠。
——佚名撰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南海人邝露,字湛若,工诗善书,慷慨而自负,曾游历粤西及吴越。李自成灭明后,郑芝龙等人拥立朱聿鐭朱聿键在福州市称帝,召邝露为中书舍人。永历时,他奉使回广州市,清兵破城,他在所住海雪堂自杀。下联典指明代宜章人邝埜(同“野”),字孟质,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朱祁镇正统年间,蒙古族瓦剌部绰罗斯·也先南犯,太监王振极力怂英宗率兵亲征,邝埜力谏阻止,但未被采纳。至土木堡,英宗被俘,邝埜战死。
三忠堂
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
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
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
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
邝氏,是中国汉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一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南海区、高州市多此族。”据汉阴县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南阳市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
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县《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县、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市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邝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县)为郡望,号“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
二
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迁入三户12 口。宋时,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
今临武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 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赵祯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省贸易,“历尽粤中山水,至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
三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省和陕南(尤其是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代“湖广填四川”,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 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瑶族自治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梁山县。
邝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 年之后,邝世才深感此地非创业繁衍之所,乃携家带口于雍正六年(1728 年)远徙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东路蒲溪铺。世才公“见此地高山四围,江河南绕;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数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属。乃谓之曰:此即楚所谓汉中六百里之地,史称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汉阴县尤为沃饶,遂定居于此。越二年,世才公复往梁山,搬来长房侄儿(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代烈、代伦、代崇;后又回乳源瑶族自治县浪头村搬取兄嫂。
邝世才之长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头,两年后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迁途中去世,长嫂邓氏偕孙朝安、朝舜随世才公迁入汉阴县蒲溪铺。由是,乳源邝氏定居在汉阴县蒲溪铺繁衍生息,数十年中,邝氏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蒲溪铺望族,号称邝氏三大门。
邝世才为邝氏家族远迁川陕、开发秦巴山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四年,邝世才53 岁寿辰时,汉阴知县张应梅亲临邝氏庄园为其祝寿,并赠匾额“以介眉寿”。邝世才之子邝代荣,字东升,乾隆八年中举,在河湾邝氏庄园的大门外,曾建有木牌楼和旗杆。邝氏在汉阴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邝氏家族后裔已有数千人之众,分布在安康市的汉阴、汉滨区、紫阳三县区的蒲溪、涧池、小街、凤亭、城关、观音河、沈坝、叶坪、梅子铺、蒿坪等地。
四
邝氏子孙虽然辗转迁徙,历经千年,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客家文化承传。
邝世才率子侄定居汉阴30 年后,在蒲溪铺王家坝(今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
邝氏家族十分注重尊祖敬宗和家族文化。传说邝氏尊奉的“朝王爷”三弟兄,因在王母娘娘蟠桃会上分食仙桃而位列仙班,世代有木雕像三尊和竹轿一顶轮流供奉,每年春节,邝氏家族都要举行盛大集会。除夕之夜,三大门阖族男女老少在本门族长率领下,敲锣打鼓,鸣放火鞭炮,高舞竹龙到宗祠向“朝王爷”跪拜请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将“朝王爷”抬至聂氏宗祠前的广场上,阖族大小分班次围坐,依次跪拜进香。焚化纸钱之际,三条龙灯舞动,鼓乐齐鸣,以此向“朝王爷”拜年,迎春花祈福。寅时再次向“朝王爷”进香,卜卦预测来年农事收成、生意盈亏、人畜平安等事项,一直热闹到天明,阖族丁壮在祠堂休息,联宗笃谊。正月初三由族长安排当年农事及工商贸易事项,并对族中学业有成者进行褒奖,发给学费,然后各自归家。
清明节祭祖,是邝氏家族的又一项重大活动。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长掌管,用于族中集会开销。每年清明节,邝氏家族由族长主持清明会,并筹备酒菜,阖族大小均来聂氏宗祠祭祀先祖,展读家谱,认祖追宗,按辈请安,俗称“吃清明会”。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烛、行叩拜大礼之外,还要给列祖列宗焚烧纸钱,谓为“烧包”。烧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风俗,即给每一位先人的纸钱要分别封包,上边写明先人的称谓和名讳,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节会上,同时还要对不遵守国法族规、不忠不孝的子孙进行责罚,以儆效尤。
据调查,今天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湘南音调的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汉语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
姓氏名望
古代名人
邝靖:嘉祐三年(1058年)进士,潮阳区人;嘉禾县人,前中华民国中将。
邝淡: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辛未科特奏名进士,曲江人。
邝埜:(公元1385~1449年),永乐九年(1411年)进士,字孟质,宜章县人,兵部尚书。
邝仪:明朝代户部郎中。
邝璠:字廷瑞,河北任邱(广东高要)人,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瑞州知府。
邝珩:字廷用,河北任邱(广东高要)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至平凉府知府。
邝约: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南海人,任河南省按察副使。
邝灏: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河北任邱(广东高要)人。
邝汴: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河北任邱(广东高要)人。
邝彭龄: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南海人,1571年(隆庆五年)任上海市知县。
邝彦誉:湖南临武人,著名明朝大臣。
邝露(公元1604~1650年),字湛若,号海雪;南海区人(今海南大津)。著名明末期大臣。
邝曰广: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南海人,明代襄阳市推官。
邝廷保:嘉庆六年(1801年)武进士。
近现代名人
邝兆雷: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广东新宁(今台山市)三八冲云人,钦点即用知县。
邝恩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武进士。
邝富灼: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游学毕业进士。
邝振(1885-1932年):江西寻乌人,中华民国少将。
邝昌都:山东人,中华民国师长,督军。
邝任农(公元1910~2003):江西寻乌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原副司令员。
参考资料
【史志园地】 玄秀后裔分迁广的邝姓.南方+.2024-01-02
邝(kuàng)姓.大槐树.2024-01-02
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的14名空军中将.m.toutiao.com.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