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
大埔(bù)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梅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地处北纬24°01'~24°41'、东经116°18'~116°56'之间。大埔县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边远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246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30948人(2020年11月1日)。全县人口主要为汉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等26个少数民族的少量居民。截至2021年10月,大埔县辖14个镇,另有丰溪林场、大埔林场、洲瑞林场。县人民政府驻湖寮镇。
晋朝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清远、氵恋洲二都重置县,改名“大埔”。2021年,大埔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00.27亿元,同比增长6.7%。对外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联通,有高速公路2条(梅龙高速、大埔—潮州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国道1条(G235线)、省道6条。境内航道总长104千米,能通航梅江、韩江干流;有梅坎铁路过境,县级站设于三河镇,为大埔站。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大埔县的来历存在两种说法:
第一种以大埔村得名。
据乾隆四年(1739年)张廷玉撰《明史·地理》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民国二十年(1931年),吕式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县之大埔村置县因以为名。”
第二种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据清乾隆九年(1744年)《大埔县志》载杨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
同时大埔的得名,还有个较为趣味的说法,据县志记载:曾有乡贤大布先生,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使用大布谐音,命名为大埔县。
建置沿革
晋朝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时以韩江上游的5个流民营为单位组成义招县),属义安郡(潮州市前身)。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万川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
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潮州府海阳县光德乡。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立饶平县,县地域属之。
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市、氵恋洲二都置县,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明置大埔县延续至今。
1949年后,大埔县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市专区、梅县地区。1988年始属梅州市。1961年以前,县治设于茶阳镇;1961年春,县治迁湖至今。
行政区划
2021年,大埔县辖14个镇(湖寮、百侯镇、枫朗镇、大东、高陂、光德、桃源、大麻、三河镇、银江、洲瑞镇、茶阳、西河、青溪)另有丰溪林场、大埔林场、洲瑞林场。县人民政府驻湖寮镇。
地理
位置境域
大埔县位于梅州市东部、广东省东北部,居韩江中上游,地处北纬24°01′~24°41′、东经116°18′~116°56′之间,东和北紧靠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和龙岩市永定区,东南连接潮州市饶平县,西依梅县区、梅江区,南邻丰顺县和潮州市潮安区,距梅州市区直线距离58.5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2.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4千米,总面积24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298万亩,耕地24.759万亩。
地质地貌
大埔县处于莲花山脉北端,属东南沿海华夏系、新华夏系构造带和东西向构造带的复合交接地段。大埔县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分布,县境山脉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处,其中无名峰14处,均散布于四周边界。境内最高峰为位于西南部的明山嶂银窿顶,海拔1357米。最低处是高陂镇桃花村黄竹居自然村的韩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广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约占10%,海拔100~500米之间的高中丘约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约占10%。
气候
大埔县地处亚热带,靠近南海,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山、丘陵广布,略似不平坦的一块盆地。在季风交替影响下,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即四季温和、雨热共季、夏长冬短。同时,季风和地形、地势作用,使县境具有山间盆地的气候特征:风力微弱(年平均风速小于1米/秒);秋、冬、春多雾(全年各月相对湿度变化小,仅浮动5%);年雨量偏少(80%保证率为1131.6毫米),年际变化大,雨、旱季明显,季节分布不均;还有春寒(多阴霾)、夏热(多酷暑)、秋凉(温差大)、冬冷(有霜冻)等现象。同时,大埔地处低纬度,靠近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较高,光照时间长。
大埔县年平均气温21.1℃,1月份平均气温12.4℃;7月份平均气温28.1℃。平均气温年较差15.9℃,无霜期年平均328天,最长达399天,最短为274天。年平均日照数1663.1小时。0℃以上持续期365.3天(一般为1月1日~次年12月31日)。年平均降水量1531.5毫米,年≥0.1毫米降水日数162天,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53.4天。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至9月,6月最多。
2021年,大埔县年平均气温22℃;年总降水量805.4毫米,年降水量≥0.1毫米降水日数128天;年日照时数2231.5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9.2℃,出现在7月28日,年极端最低气温-2.9℃,出现在1月13日。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5℃。一日最大降水量53.4毫米,出现在6月22日。2021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年降雨量偏少,年日照时数较历年偏多。
水文
大埔县地处韩江中游,河川如网,流经县内的主要河流有韩江、汀江、梅江、梅潭河、漳溪河,这些江河的集雨面积均在800平方千米以上,所有水流尽归韩江。韩江源出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地,流向大致为东南,河流曲折,年最大流量1.3万立方米每秒,年最小流量28.6立方米每秒,常年四季通航。但因河流上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情形较重,河床日高。发源于县域的小靖溪、莒溪、银江河、赤山溪和合溪,集雨面积也分别在100平方千米以上;另外,集雨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小溪有40多条,更短小的坑涧处处皆是。
每逢汛期,降雨集中,万壑争流,尽归溪河,河流自然落差大,峰高量大,易涨易退,荡涤冲刷亦相当严重。丰水期流量占全年的80%,枯水期明显减少。汀江溪口水文站1963年纪录枯水期径流量仅21.3立方米每秒,径流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00多倍。2000年8月,三河坝水文站水位高达47.5米,超过警戒线7.8米,古野溪口水位达65.6米,越警惕戎线5.7米。每年由此及彼邻省区流入县内的容水量约200亿立方米,县自产水约20亿立方米,合计约220亿立方米,人均6.7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大埔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53.10万千瓦,已开发39.95万千瓦。
植物资源
大埔县野生植物有155科748种。其中蕨类18科62种,棵子植物4科4种,被子植物133科682种。以杉科、松科、樟科、壳斗科、茶科、蔷薇科、大戟科、木兰科、禾本科、莎草科、十字花科、芸香科等植物较为常见。主要林木树种有:马尾松、杉木、荷木、黎蒴(牛包衣)、青冈栎、香樟苗、红锥(赤)、毛锥(南岭)、孔雀豆、毛竹、青皮竹、油桐、油茶、南岭黄檀等。
动物资源
兽类:主要有鬣羚、金钱豹、云豹、豺、狼、大灵猫、小灵猫、狸、鳞甲目、山猪、豪猪、赤麂、野山羊、野牛、水獭亚科、黄鼬、松鼠、蝙蝠等。
鸟纲:主要有环颈雉、野鸡、灰胸竹鸡、鹧鸪、画眉、斑鸠、八哥、啄木鸟科、猫头鹰、苍鹰、夜鹰目、角鹞、麻雀、长尾𫛭莺、黑枕黄鹂、翠鸟科、菜雀、棕背伯劳、大天鹅、鸬鹚、乌鸦、喜鹊、野鸭、燕子、白头鹎、白鹭、杜鹃鸟、杜鹃科、黄胸鹀等。
鱼类:江河鱼类品种多。主要有鳗、鳒、白领、泥鳅、胡子鲇科、黄鳝、虾、螃蟹、螺、蚬、蚌、、链、鲮、鲤、鲫、黄尾鲴、石斑鱼属、、鲈鳜、枪鱼、翘嘴红鲌、鳟鱼、白哥鱼、龟、鳖等。
蛇类:主要有“南蛇”、蟒蛇、百步金钱、青竹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马鬃蛇、三索线、红糟蛇、布荆根、草花蛇、田泥蛇、狗婆蛇、两头蛇属、墨蛇、水鳖蛇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铅、锌、钨、、锡、铜、金砂等金属矿,有磷、水晶石、长石、石英石、瓷土、紫砂陶土等非金属矿。瓷土储量4.38亿吨,紫砂陶土储量超1亿吨。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11月1日,大埔县常住人口33094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减少43783人,下降11.68%。17个镇(场)中,超10万人的镇1个,人口在1至5万人之间的镇9个,少于1万人的镇(场)7个。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54719人,占46.7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76229人,占53.25%。城镇化率46.75%,比六普42.98%提高3.77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大埔县人口主要为汉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畲族、高山族、水族、景颇族、土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赫哲族等26个少数民族的少量居民。
经济
综述
2021年,大埔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00.27亿元,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3亿元,同比增长5.1%,两年平均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54亿元,同比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0.43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3.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33亿元,同比下降42.5%,比全市降速低27.7个百分点。
2021年,大埔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8亿元,同比增长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8亿元,比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8.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51.2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0:19:51。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0%。
农业
大埔县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烤烟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
2021年,大埔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亿元,实现增加值28.67亿元,同比增长5.1%,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达到22%,起到了稳定性作用,总产值增速排位全市第五。粮食总播种面积10.9万亩、总产量3.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0.05%、0.14%;蔬菜及食用菌收获面积约为12.8万亩、产量约为20.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3.2%、7.2%;水果收获面积为21.8万亩、产量22.3万吨,分别同比增长5.7%、3.2%。年末生猪存栏10.2万头、全年出栏15.7万头,分别同比增长0.7%、1.9%;季末家禽存栏127.6万只、全年出栏521.1万只,分别同比下降7.4%、11.1%。
工业
大埔县工业形成以陶瓷生产、水力发电为主的工业体系。
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84亿元,实现增加值17.46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全市增速10.8%高6.4个百分点,排位全市第二;规下工业增加值2.27亿元,比增6.5%;火电全年产值24.6亿元。
商业
2021年,大埔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1亿元,同比增长3.8%,比全市增速高0.7个百分点,排全市第三;批零住餐业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12.6%,起到了轻微拉动作用。其中城镇人口消费占比75.8%,农村人口消费占比24.2%。
交通
大埔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的边远地区,县境山川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水路运输,几乎没有公路交通,出门要步行,陆运靠肩挑,十分闭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交通机构,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发展交通运输事业。1956年开通第一条埔城至福建永定峰市的公路。
至2021年年底,大埔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63.8千米,有高速公路2条(梅龙高速、大埔—潮州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国道1条(G235线)、省道6条、县道6条、乡村道1153条,公路密度144.5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县乡镇通车率100%。对外实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联通;对内实现县城至15个镇(场)及245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并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公路硬底化。境内航道总长104千米,能通航的有梅江、韩江干流64千米;还有梅坎铁路(梅州市至福建坎市)2000年9月通车,大埔段里程48.59千米,县级站设于三河镇,为大埔站。
梅州经漳州市至厦门铁路项目,总投资244亿元,全长167公里(梅州段80公里),拟双线时速350公里/小时,建设起止年限为2025-2028年。
社会
教育
明嘉靖六年(1527年),大埔开始办书院。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办四所官学。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29年)、咸丰七年(1857年)建民办公助的义学三处。除书院、官学、义学外,各地纷纷办私塾。清末,废科举,设学堂,初办中等学堂两所。宣统三年(1911年)全县已有小学堂71所。
2019年,大埔县有中小学校119所,其中高中1所(虎山中学),完全中学7所,职业学校1所(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88所(含县直小学5所、镇中心小学11所、村完全小学31所和教学点41所);幼儿园61所,其中民办幼儿园42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6所);全县在职教职工4392人,其中普通高中739人,家炳职校124人,初级中学1274人,小学、幼儿园2239人,特殊教育学校9人,青少年活动中心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677人,中级职称教师2793人;全县在校中小学生有5.4万人,其中普通高中7487人、职业高中2039人、初中生1.33万人、小学生3.1万人,6~14周岁适龄残疾儿童在校中小学生114人;全县在园幼儿1.27万人,其中公办园幼儿5743人、民办园幼儿6918人。
科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埔科技落后,农业一直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工业也是小作坊手工操作,科技人员极少,地方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科学技术,1958年成立大埔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运用多种形式培训人才,使科技人员不断增加,群众性科研活动逐步开展起来,鼓励发明创造,推广应用新技术。1978年改革开放后,实施“科技兴县”战略。1979~2000年全县共组织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项;获县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176项。
2011年末,大埔县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广东宝丰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申报的“低温烧成纳米复相强化瓷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被确定为重大专项,此项目在全釉薄胎陶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
2019年,大埔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共获得2个发明专利。
医疗卫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萧启元、詹润生倡募基金在县城设同善堂,戴芷汀在三河创办医局,丘清澄在高陂创办博爱医局,百侯乡人民公设惠济医局,坑乡人民公设广济医局,为群众施医施药。但大部分群众没有卫生医疗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大埔县内有大小医疗店铺60个,医药合一,人民健康状况很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各区设卫生所。先后设立县人民医院、县大坪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防疫站、县慢性病防治院、县中医院服务民众。1979年,有医疗卫生机构29个。2000年,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0个,镇级卫生院20所,村卫生站(店)352个。能进行肝、胆、胰、泌尿、颅脑外科、断指再植、输卵管吻合等高难度手术,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019年,大埔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个,病床230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5.96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672人,其中执业医师343人,执业助理医师249人,注册护士64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3人。
体育
民国时期,大埔县曾举行过两届全县初中学校联合运动会和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947年,派出代表队参加省十五届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政府注重学校体育,培训师资,修建体育场地,增添体育器材,成立业余体校,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1979~2000年,全县共有811人成为大学体育教授、专家、学者、体育中学高级教师、国家教练员、国家裁判员、国家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工作者,县内先后成立体育协会11个。多次派出代表队参加市(地)、省、国家和国际多种体育项目比赛。
2011年末,大埔县有体育场地312处,体育社团12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98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15次、14项,其中包括体育节、老年运动会等活动。45%的城镇社区和8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7%。
2019年,大埔县成功举办2019年大埔县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县级决赛,成功举办“顺兴杯”男子3V3篮球赛、“禁毒杯”羽毛球赛、农商银行杯男子足球赛、“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欢乐跑、2019年“体育彩票杯”机关干部职工男子篮球赛、梅州市首届足球联赛和第四届乡镇足球联赛。
文化
方言
大埔县境语言属客家次方言。全县大致可分5个方言区:其一是百侯、湖寮;其二是岩上、西河、茶阳、青溪、长治;其三是三河、大麻、英雅、银江;其四是高陂、古野、洲瑞镇;其五是桃源、光德、平原、枫朗、双溪、大东。除光德镇九社、古野乡蒲田分别在内部兼讲漳州、潮州话外,全县通行客家话。但由于受邻县方言的影响,县内各地之间的方言声调又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如“包车”一词,湖寮人念“bāochā”。高破人念“bàochā”,枫朗人念“báochà”,又如“看望(或拜访)你”,湖寮人说作“捞吾(lāo ń)”,百侯人说作“捞衡(lāo hén)”,茶阳、西河、大麻等处人说作“喇吾(Iá ń)”。
代表大埔县方言的是湖寮方言。
大埔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真正与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的不到20%,如:同、持、斯、资、烧、志等。
客家文化
大埔居民属客家,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客家先民根自中原,历史上由于战乱灾荒及官职迁调等原因,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辗转南迁,来到大埔。
文物古迹
大埔境内古民居建筑、古文化遗址、名胜古迹、革命旧址有212处,特别是古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浓厚的客家风格。有建于隋大业年间的万川古城、明嘉靖年间的茶阳老县城(座南朝北,全国仅有两处)和三河坝司城等3处古城遗址;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丝纶世美”石牌坊和建于清乾隆“奕世流芳”木牌坊;有全国最早兴建并保存完好的中山纪念堂。2023年6月,大埔2处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大埔县百侯镇侯南、大埔县茶阳老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埔县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广东汉乐),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大埔广东汉剧、茶阳花环龙、百侯鲤鱼灯、青溪仔狮灯、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青溪黑蛟龙灯舞、西河漳溪墟扫街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5项;共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16人,县级传承人27人;非遗项目传习所32个,示范点43个。
广东汉乐,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地方特产
大埔县有西岩乌龙茶、大埔青花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埔蜜柚、大埔乌龙茶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其中梅州柚•大埔蜜柚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西岩乌龙茶,产于粤东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辖区。西岩乌龙茶属乌龙茶类,为半发酵茶。它的品质特性具有香、甘、清、滑、醇五大特点。其内质具有天然花蜜香,汤色橙黄明亮,耐冲泡。
大埔青花瓷,属釉下彩瓷。以大埔当地的瓷石矿、长石、石英等原生矿物作为主要原料,绘画颜料采用氧化钴化工原料。经1320℃—1350℃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描绘在陶瓷坯体上的钴料烧成后呈蓝色,画面平滑光亮。大埔青花瓷始于宋末元初,明、清两朝青花瓷成为大埔的主流产品。
大埔蜜柚,主要品种有白肉蜜柚、红肉蜜柚苗,还有少量的黄肉蜜柚。大埔产的蜜柚果肉柔嫩、多汁、化渣、无核或少核,甜酸适中。
风景名胜
综述
大埔县主要旅游景点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阳镇“父子进士”牌坊、大东花萼楼、湖寮泰安楼、西河光禄第、百侯肇庆堂、三河中山纪念堂)6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百侯名镇旅游区、张弼士故居旅游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坪山梯田旅游区、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大埔县江畔人家休闲旅游度假区、李光耀祖居旅游景区、大埔西河北塘乡村旅游区、瑞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西岩茶乡度假村)8个,还有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广东大埔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粤东名胜万福寺、大埔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田家炳祖居拱辰楼等。
百侯名镇旅游区
百侯名镇旅游区位于梅州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百侯镇侯南、侯北村,占地约3平方公里,以古镇保存完好的客家古建筑为依托,展示了千年客家小镇的生活画卷。景区分为“百侯印象”“耕读世家”“古巷风韵”“虚市旧梦”“侯北人家”等五个主题片区。
西岩茶乡度假村风景区
西岩茶乡度假村风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枫朗镇西岩山,景区面积2万平方千米,由茶乡别墅区、茶园等六部分组成,属山地地貌,主要景点有茶乡别墅区、茶叶加工厂、西岩茶场、西岩山、西竺寺。
万福寺
万福寺是佛教旅游胜地。位于大麻英雅坑尾村。该寺始建于唐大和八年(834年),万福寺香客不断,香火鼎盛,绵亘千年而不衰。该寺由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建筑构成。
三河坝烈士纪念园
三河坝烈士纪念园位于三河镇汇东村笔枝山顶,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在朱德的率领下,打响了闻名遐迩的三河坝战役。196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大埔县在当年三河坝战役主战场所在地兴建了一座“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15米,碑身用35种规格、356块花岗石砌成,朱德委员长亲自为纪念碑题字。1974年,大埔县政府在纪念碑所在地笔枝尾山建设“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陵园。200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修。内有“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馆、朱德雕塑浮雕墙、门楼、长廊、花架、凉亭、广场等建筑。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0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枫朗镇大埔角新村仓下,一正二间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24平方米。“皖南事变”后,全国革命斗争形势急剧变化。1941年9月,南方局党委书记方方(化名王子华)与黄维礼同志接上关系。南方局党委机关先由西河迁至恭州后又转移到大埔角仓下,设在一间小屋子里。在离仓下不到500米远的大埔角圩开办“天成”商号,作为南方分局党委地下组织联系指挥部。1985年,上级拨款把南委机关旧址修复,安排专人管理。1985年4月,南方工委旧址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列为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湖寮镇龙岗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筑布局大体为两斋一场一围楼,内有古井等设施,拥有主楼、两侧书斋等建筑3处,特色是外观雄伟、粗犷,布局合理,是客家围楼中的典型代表。
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 45公里,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土围楼。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大埔县境内著名人物有“父子进士”(饶相、饶与龄)、“一腹三翰林”(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一县同期“四位省主席”(广东省罗卓英、湖南省吴奇伟、热河范汉杰、安东赵公武)、“兄弟三将军”(范汉杰、范剑江、范作人)。
著名政治人物有何如璋、张善铭、罗明、饶彰风、连贯;著名军事人物有罗卓英、吴奇伟、范汉杰、赵公武、杨辉图;著名科学家有陈志强、张志英、杨伯极;著名画家有廖逊武钟健飞、张望;著名书法家有余寄梅、刘桂发:著名作家、诗人有范荑香、杜埃、碧野;著名音乐家有何育斋、罗九香、张棣昌;演艺明星有黄桂珠、管石銮、罗恒报、黄粦传;企业实业家有张弼士、罗新权、姚美良;医药专家有张思明、廖亚平、房晓文、柳步青;电影摄影专家有杨霁明、邹健东、黄永湖:著名教育家有邹鲁;工艺美术家有范凌云、郭寿民。
城市荣誉
2009年,大埔县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成为广东省首个中央苏区县。
2020年7月,大埔县荣获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
2019年3月,大埔县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
2021年12月,大埔县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参考资料
大埔概况.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9-22
大埔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9-24
2021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2-09-22
大埔县2021年1-12月经济运行简析.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9-22
大埔县志.广东省情网.2022-09-24
历史渊源.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9-22
大埔县志(1979-2000).广东省情网.2022-09-25
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数据发布.大埔县政府门户网站.2022-09-24
大埔县2022年1-12月经济运行简析.大埔县人民政府.2023-12-16
名 称: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04-15.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2-18
大埔年鉴(2020年).广东省情网.2022-09-25
2021 年大埔县教育局部门预算.大埔县人民政府.2022-10-14
2020年梅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信息表.梅州市人民政府.2022-10-14
投资环境介绍.大埔县人民政府.2022-10-14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12-17
全省唯一!梅州市大埔县入选2018年度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南方+.2022-10-23
广东汉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0-23
西岩乌龙茶.广东省情网.2022-10-23
大埔青花瓷.广东省情网.2022-10-24
大埔蜜柚入选“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公示清单.大埔县人民政府.2022-10-24
百侯名镇旅游区.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9-25
土圆楼——大东花萼楼.大埔县人民政府.2022-10-14
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广东大埔为全国中央苏区县——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2-10-14
【创文在行动】大埔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大埔县人民政府.2022-10-14
全国爱卫会关于命名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的决定.卫健委网站.2022-10-14
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2-10-14
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县拟授牌命名名单的公示通知-中国长安网.中国长安网.2022-10-14
我县举办2021年度大埔县“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大埔县人民政府.2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