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
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和第八位(1457—1464)皇帝,年号正统、天顺。朱瞻基朱瞻基长子,生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明代宗朱祁钰之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初六,出生不足三个月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驾崩,朱祁镇登基,次年改元正统。因朱祁镇尚且年幼,国事交由太皇太后张姓操持。正统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驾崩,朱祁镇正式亲政。此后,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等人,致使明朝宦官专权。北方游牧民族瓦剌崛起,威胁明廷,朝廷官员多次上疏请求朝廷整军备战,都被王振拦截。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王振怂恿朱祁镇亲征。朱祁镇率军亲征期间,刚愎自用,致使三万大军惨遭杀戮,朱祁镇也在逃亡途中被瓦剌俘虏于土木堡,史称“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后,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改元景泰。
景泰元年(1450年),朱祁镇被释回京,被朱祁钰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等乘朱祁钰病重之机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杀于谦、范广等。此后,朱祁镇开始主理朝政,期间任用贤臣,明朝政治逐渐清明。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病危,同年2月,朱祁镇去世,享年三十八岁,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朱祁镇遗诏取消了明朝的宫妃殉葬制度。《明史》赞誉道他“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生平事迹
少年天子
年少即位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宠冠后宫的孙贵妃为朱瞻基朱瞻基诞下长子,这个孩子就是之后的明英宗朱祁镇;次年二月,朱祁镇被立为太子,宣宗废当时的皇后胡姓,改立其母孙贵妃为皇后。
宣德十年正月(1435年),宣宗因病无法处理朝政,朝中众大臣只能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同月,宣宗病重驾崩于乾清宫,留下遗诏尊皇太子朱祁镇为新皇,年号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此时,登上尊贵皇位的英宗朱祁镇,年仅九岁。
三杨治国
英宗即位初期,因为年龄尚小,众大臣奏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太皇太后并未允准。但即便如此,国事实际仍旧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并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史称“三杨”,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之治的政策。
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彼时的明朝,因诚孝张皇后和三杨的治国有方,呈现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随着掌控者的逐渐去世,少年皇帝开始初掌大权。
初掌大权
宠信宦官
随着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的相继去世,皇帝初掌权力,一直以来被朱祁镇宠信的宦官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一时间,其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侧目,从此开启了明代宦官专权的时代。
王振,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入宫后,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喜爱,后因做事小心谨慎,受宠三朝,圣眷不断,最后被选为英宗的贴身太监,备受英宗信任。正统八年(1443年),实际朝政掌权者太皇太后张氏病逝,王振便开始了勾结内外官僚,其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
王振就这样利用手中的权力,一面结党营私、遍受贿赂,一面对忠臣残忍出手,残酷地镇压那些反对自己专权和对自己不恭不敬之人。王振控制朝政以后,对朝中党同伐异,大耍淫威,导致朝廷陷入混乱。
三次北伐
英宗在正统年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北伐战争:即亦集乃之战(正统三年丨公元1438年)、丰州之战(正统六年)、以克列苏之战(正统九年)。
亦集乃之战:正统二年(1437年),阿台汗入侵明朝边境,英宗任命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王骥督军。正统三年(1438年)春,明军分路东西夹击鞑靼,迫使鞑本部兵马几被全歼,自此,鞑靼实力日渐衰弱。
丰州之战:正统四年(1438年)十月九日,英宗以“勑沿边诸将,近有自虏中来者言:瓦剌脱欢人马,猎于近塞沙净州。此贼谲诈测,其意不专在猎。尔沿边诸将当豫为方,振作士气以御之,毌视为泛常。”决定整军殄灭丰州滩以肃边境。正统六年(1440年),英宗朱祁镇调度指挥事石亨、戴旺率兵追捕胡虏至丰山,奋勇进击,俘获而还。
以克列苏之战:正统九年(1443年),杨洪擒获兀良哈部长朵栾帖木儿,其部下得知后,向西逃至大同市、延安市,明英宗命沿边诸将及在京官军出境勦杀,明军在迤北克列苏擒获兀良哈首领。
再下西洋
正统元年(1436年),辅政大臣杨荣和杨士奇以英宗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下西洋就此暂时落幕。
正统八年(1443年),英宗朱祁镇命郭琰督造下西洋海船,遣下西洋和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重新联络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剌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厂。正统十三年,府军卫卒赵旺等自西洋还,献紫檀香、交章叶扇、失敕勒叶纸等物。起初,赵旺等人是随太监洪保入西洋,导航错误,漂至卜国(一说甘蒲)。随其国俗为僧,后得知其地距离云南省不远,才得以脱身归国。始西洋发时,舟中三百人至卜国还是百来人,十八年之后,惟有赵旺等三人还。朱祁镇赐之衣钞,令他继续为僧于南京报恩寺。朱祁镇复辟后欲重启再下西洋,但因忠义前卫吏张昭反对逐罢。
麓川之役
“麓川政权”是以傣族为核心在云南西部建立的强大地方政权。元朝时,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区建立土司制度,授封瑞丽江河谷一带政权为麓川路。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思可法继任政权,开始对外扩张侵占周边领土,“麓川政权”逐步强大;到了明朝,麓川政权持续扩张,西南动荡、严重威胁明中央政权。
明朝时期,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了地缘政治地震。到了正统初年,又因为当时的宣慰使刁宾玉实力衰弱,无法平息诸夷族叛乱,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乘机发挑起叛乱,大肆杀掠孟定镇(今云南临沧)、湾甸(今云南保山)等地,并于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继续掠夺腾冲、孟养(今缅甸西北克钦邦境内莫宁)等地,并占领潞江,自称曰“法”。明政府多次谕令无果,为了平反战乱,在次年正月,对思任发一族发起四次征伐战争,史称麓川之役。
正统四年(1439年),英宗命镇守云南省的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思任发,太监吴诚、曹吉祥监军。思任法阻拦明军过河,而因为沐晟轻信思任发,导致麓川军多次袭击明军,最后疲惫不堪,连连败退;次年击败麓川军,并迫使思任发派人入朝和谈朝贡;正统六年(1441年),英宗第二次派人征伐麓川,此次明军一鼓作气,大败麓川军,斩敌数万,思任发逃至缅甸,自知大限已到,便在缅甸绝食而死。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任发之子思机法仍然无视明朝政府的警告,多次掠夺孟阳地区,英宗皇帝随后命靖远伯王骥领军,明军和麓川军再次对峙,几番交战过后,王骥考虑大军连年征战仍无法彻底消灭麓川军,便与思机发之子思禄为约。
《明史》中称麓川之役为“以一隅骚动天下”。明政府为对抗西南这个土司小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方面扰乱了西南各地区的经济秩序,另一面也使得明朝经济下滑,且对于北方蒙古瓦刺的防御力量严重不足。明朝史学家高岱称这次战役为“轻病重疗,举措大谬“。
皇位易主
任性亲征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首领派遣两千人马向明政府邀赏,由于王振不肯满足他们要求,同年七月,瓦剌大举攻明,瓦剌部首领亲自率领人马攻打明朝边境大同市,又分兵骚扰辽东、宣府、甘肃省。
在宦官王振的极力怂恿下,年轻气盛的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攻打瓦剌。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带领文武官员、将士共五十余万人从北京出发、亲征瓦剌。虽然起阵前很多大臣都对此次进攻持反对意见,认为皇帝此举太过冒险,然而,朱祁镇心意已决,无论是谁来劝说都不能叫他打消亲征的念头。在行军途中,朱祁镇多次收到朝臣的奏章,恳请他班师回朝,朱祁镇都不予理会。
八月,明军进入大同,瓦剌也率先得知了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消息,便假意撤退,迷惑明军,诱敌深入,然后趁他们不备时,再伺机出动。明军果然上当,在与瓦剌军的交战中惨败,死伤众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祁镇和王振最终商定要班师回朝。此时,王振又打起了小主意,因为王振是河北蔚州人,离开家乡多年,一直没有机会衣锦还乡,王振想,此次班师回朝,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向家乡亲人证明自己的飞黄腾达。所以,王振向朱祁镇提议修改回朝行军路线,从蔚州绕道返回京师,随行的大臣纷纷表示此举会延误撤军的最佳时机,若是瓦剌大军乘机追上来了,后果必将不堪设想。只可惜朱祁镇和王振一意孤行,执意率领数十万大军转道蔚州。至宣府,瓦剌追兵闻讯赶来,斩杀明军三万余人。
八月十三日,仅剩的一行人逃至土木堡,连日以来,降雨不断,导致明军在进军的途中历尽艰辛,朱祁镇和王振都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所以此行连粮草都没有带齐,将士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迷。瓦剌骑兵破阵而入,明军立刻陷入了瓦剌骑兵的围困,全军覆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英宗被俘。土木堡之变导致明军精锐死伤几十万,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由此明朝国力严重下滑,使明朝由盛转衰。
朱祁钰登位
经由土木之变,明军主力在土木堡惨败被屠,英宗被俘,瓦剌的蒙古大军继续向明帝国的京师进发,京师震恐。但此时,皇帝被俘,全朝上下,群龙无首,此时的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孙氏为了避免瓦剌用明英宗要挟明朝中央,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同年,在皇太后的支持下,于谦等朝中大臣拥立朱祁钰为帝,九月六日朱祁钰即帝位,次年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被俘虏的明英宗则被遥尊为太上皇。因为明朝已册立了新皇帝,瓦剌以明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得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
京师保卫
正统十四年(1449年)寒衣节,瓦剌大军兵分两路直抵京师,一路正面进攻居庸关,一路经大同逼近紫荆以迂回京师。于谦坐镇京师进行指挥调度,发动强攻,安排上千名神机营士兵诈败,扮作居民隐藏在民居中,待瓦剌骑兵前来试探,瓦剌以为德胜门防守空虚,有机可趁,随后发动万余骑兵来袭,于谦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火器、火炮,火器攻击瓦剌骑兵,使其仓皇逃离,明军大获全胜。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明京师保卫战后,瓦剌元气大伤,率军退至塞外,不过其亡明之心仍然不死,数次南下,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得逞。十月十七日,瓦剌撤出紫荆关,不久退往关外;十月二十日瓦剌单独遣使进贡,来北京议和。至此,明军取得了保卫北京的完全胜利。
政治诱降落空,军事进攻又遭失败。在长期的战争中,瓦剌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绰罗斯·也先只好将没有利用价值的英宗朱祁镇毫发无损地送回明朝,以期内部生变。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朱祁镇被释放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这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君主被外族掠去,又无条件释放回国的还是第一次。其后,在蒙古族内部的相王争斗中,也先的势力一落千丈,日渐衰竭。
上皇南宫
明京师保卫战后,明中央立即又立新皇,瓦剌人手里的太上皇朱祁镇已经毫无用处。为了求和,瓦剌无条件释放了英宗朱祁镇,并且想要造成明朝中央一国二君的分裂局面。朝中大臣纷纷上书,想要迎回上皇朱祁镇,在群臣的力争下,代宗朱祁钰虽百般不愿,但也只能顺应时势,派李实出使瓦剌,决定仿前朝唐肃宗迎上皇唐玄宗的礼节迎接哥哥英宗。
《明史纪事本末▪景帝登极守御》上这样记载:代宗朱祁钰这样说道,“上皇朕兄,岂有不迎?彼情叵测,正欲探之。倾诚而迎,又何暮焉”(上皇是我哥哥,怎么可能不想迎接他?也先动机不明,我正先要仔细了解。我怀着真诚的情感迎接他,又怎么能说晚呢?),可以看出,代宗对哥哥回朝并不是太情愿。于谦看出了代宗的疑虑,从容地说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天位已经确定,难道还会有其它,只是按照道理应当快速迎回罢了!”)在于谦的支持下,代宗无奈地说道:“从汝,从汝”。(依你,依你)最终答应迎回上皇朱祁镇。
景泰元年(1450年)的八月丙戌,中秋节,上皇终于南归,自安定门入京师,景泰率百官朝见。匆匆朝见完,景泰就送上皇至南宫(故宫东南,今南池子大街缎库胡同)休息,然后赏赐迎归有功群臣,大赦天下。关于这两位皇帝的见面方式,史书记载不一。《明史纪事本末》说兄弟二人见面之后,相互谦让了一番。《明史》记载“帝(明代宗朱祁钰)迎见(朱祁镇)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但无论是哪种接见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上皇朱祁镇从此被软禁在皇城的南宫之中;并且朱祁钰派遣锦衣卫,严加看管,南宫的大门从此紧锁,任何人不得出入,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重夺皇位
景泰八年正月(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无力掌控政局,连国家祭典都得派遣官员代为行礼,太子又还未确立。武将石亨、宦官曹吉祥、文臣徐有贞蠢蠢欲动,想要通过拥立上皇朱祁镇重新为帝,立下不世之功。宦官曹吉祥面见孙太后,孙太后虽大惊,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有了太后的支持,负责京城守备工作的石亨收了各城门的钥匙,夜里四鼓时分放军士进入皇城,守卫的士兵都惊愕不已,不敢轻举妄动。正月十二日到十六日晚,石亨、太监曹吉祥为代表的主要夺门队伍一直潜伏着等待最佳的时机,同时,这群武夫和太监又很清楚地认识到自身队伍的不足,所以他们拉拢“躁于进取”的徐有贞作为智囊入伙。纵观整个政变过程,从策划到具体行动,徐有贞无疑都是绝对的主角,他首先提出要事先和上皇朱祁镇沟通好,不仅要“南城知之”,而且行动前必须“侯得审报乃可”,这样看来政变好像是奉太上皇的命令发动的,从而将朱祁镇和夺门队伍的命运栓在了一起。随后,他又审时度势地提出可利用边更报警的消息以警备之名向宫中调兵,这就巧妙地解决了调兵的“合法性”问题,待队伍入城后,为防止内外夹攻,他又锁上城门并把钥匙投入水窦中。
正月十七日晚,及至南宫,徐有贞等人又发现宫门大锁曾被朱祁钰派人灌注过铜汁,因而十分坚固。于是,徐有贞命军士悬巨木合力撞门,同时又派勇士翻墙而入,内外一齐毁墙,终于墙坏门开。徐有贞、石亨、张軏等顺势进入南宫拜见上皇朱祁镇,并跪倒齐声道:“请皇帝登位”,同时搀扶朱祁镇登上早已准备好的御。行至东华门,守门士兵喝令他们停止前进,朱祁镇说:“朕太上皇帝也”,守门士兵不敢阻拦。于是众人拥护着朱祁镇径直到了皇极殿升座,石亨、徐有贞等人立即高呼万岁,并敲响钟鼓,大开诸门。时正值拂晓,群臣都在朝房中等待朱祁钰临朝宣布皇储问题,忽然听到宫殿中的呼噪声和钟鼓声,正惊疑之际,徐有贞到来大声道:“上皇帝复位矣”,并催促大家前去朝贺。百官无不震惊,但是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又已经获得支持,自然没有人会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反对。英宗朱祁镇宣谕复位,下诏改景泰八年(1457)为天顺元年。就这样在复辟派的帮助下,英宗朱祁镇又重新登上了阔别已久的皇位,英宗立即就把病重的李豫朱祁钰软禁于西苑,同年三月,代宗离奇去世。
两帝并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英宗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复位当日,朱祁镇就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二十二日便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仓促之间,英宗来不及罢黜代宗朱祁钰,因此在英宗复位之后的十几个日子里,他是皇帝,躺在病床上的朱祁钰也是皇帝,一个朝廷,同时有两位合法皇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帝共存的时期。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郕王去世后,皇帝赐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晚年之事
重用将臣
在复辟后的初期,经历了南宫的幽禁岁月,英宗朱祁镇磨炼出了更为老练的政治手腕。英宗朱祁镇复辟的第一年,清洗了从后宫的太监到朝廷的文武官员再到边关武将的用人系统,使整个官僚体系,顿时被清理一空。并用“奖罚分明”的措施推翻了景泰年间推出的所有举措,还废掉了于谦设立的“十团营”,重新成立“三大营”,并利用“三大营”除掉了石亨与宦官曹吉祥,重新任用了耿九畴、年富、王翱、马昂、轩輗、杨善等名将。并且,英宗还十分热衷于边关事务的管理,所以任命重用了一大批边将,如张辅、王骥、杨洪、石亨(石兵)等人。
天顺不顺
复辟成功之后的英宗朱祁镇,起初还能施行仁政,励精图治,但是到了中后期,在一帮奸臣和太监的怂恿下,又恢复了往日的昏庸与懦弱。其对景泰帝一朝的重臣大行杀戮之事,比如其复辟成功、宣谕朝臣的当天,就将太子少保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制造不轨言论,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于谦的谋反之罪,最后几人被审判定罪,判处死刑,当年夺门之变拒绝开门的守将都被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或被贬。在这番胡作非为之下,不仅将景泰时期好不容易积累下的国力再度消耗殆尽,社会矛盾激化,还引起了流民起义。从他这一代开始,明朝正式开启了下坡路,被视为是明朝没落的起点。不止如此,英宗复辟之后,对之前帮助自己重登皇位的大臣大加封赏,并不在乎这些人的真才实学,英宗对他们委以重任,无疑将大明朝拖向了无底的深渊。
善待“庶人”
自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沦陷后,朱允炆自焚毁宫,下落不明,皇次子朱文圭被俘时年仅两岁,后被囚禁于凤阳五十多年,因其身份较为特殊,根本没机会接触外界生活,每日仅能在广安宫内反复行走。夺门之变后,英宗朱祁镇复辟,想起已经被关押五十五年的朱文圭,觉得他实在可伶,便下令将其释放,让其重获自由,还赐予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以照顾他。身边官员得知消息纷纷劝说朱祁镇不可轻易放朱文圭,奈何朱祁镇心意已决,排除一切阻碍给已经被囚禁五十五年朱文圭自由。但五十五年监禁彻底毁了朱文圭的人生,让他完全没法再融入新生活他居然连牛马都不认识,不久后便离开人世,朱文圭死后不久,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曾经上书英宗,希望能将朱文圭、吴庶人(即朱文圭的后人)重新关押到有军队城中关押,英宗不允许。
遗诏废殉
明朝自太祖起恢复了殉葬制度,皇帝驾崩后,除了皇后、太子生母及皇帝、太后特旨赦免的个别妃嫔外,其余妃嫔一律殉葬。明成祖朱棣驾崩时,殉葬者有30多人,据《李朝实录》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朱瞻基驾崩时,也有10个妃嫔殉葬,其中包括育有三个亲王儿子的郑贵妃。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朱祁镇病重,临终前,据史料记载,明英宗朱祁镇病重时,“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凡四事,付阁巨润色”。从此以后,明王室消灭了人殉制度。他把太子朱见深叫到床前,将大明的未来托付给了他,并颁布了最后的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
身后之事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崩于乾清宫,年38岁,他前后在位共22年,死前遗诏罢宫妃殉葬。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北京昌平裕陵,王世贞也在《弇山堂别集》中称:“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
历史评价
方志远《成化皇帝大传》:“成化初给了他一个‘英宗’的庙号,既是为了圆他的英主梦,其中也不乏讥讽之意。”
张廷玉《明史卷十二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四库全书明史》: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滥,失亦多矣,乃或胪举盛德以为无甚稗政,岂为笃论哉。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
朱瞻基朱瞻基(1398—1435),明朝第五代皇帝,年号宣德,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明景陵。
母亲
孝恭章皇后孙氏(?—1462,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明宣宗即位之后,便册封胡姓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废胡善祥,退居景仁宫,而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逝世,皇太子朱祁镇登基为皇帝,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兄弟姊妹
弟弟
景泰(1428—1457),明朝第七代皇帝,在位7年(1450—1457)。朱瞻基朱瞻基次子,生母为柏贤妃吴皇后,明英宗朱祁镇之弟,明宪宗朱见深之叔。
姊妹
顺德公主朱氏(1420—1478),明宣宗朱瞻基之女,生母为恭让章皇后胡善祥。正统二年(1437年)下嫁石璟。天顺五年,曹钦谋反,石璟率众杀贼,擒其党脱脱,受到奖赏,成化十四年奉祀南京,第二年逝世。
后妃
皇后
孝庄睿皇后钱皇后(1424-1469),原名钱锦鸾,江苏连云港市人,明英宗朱祁镇的发妻、正宫皇后,其父为钱贵官至指挥佥事,终生未生育。明宪宗即位,尊为慈懿皇太后,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太后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同年九月四日,葬裕陵,谥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
孝肃皇后周氏,(?-1504),昌平区文宁里柳林村(今北京市海淀区)人,明英宗朱祁镇的贵妃,明宪宗朱见深生母,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皇子朱见深,即宪宗,天顺元年(1457年)始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四月加上徽号“慈圣仁寿皇太后”。是年八月宪宗卒。孝宗即位,十月加上尊号:“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卒,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睿皇后。但朝中大臣议,仍称太皇太后,嘉靖年间始定题主(牌位)曰皇后,不系帝谥“睿”字,以别嫡庶。
嫔妃
宸妃万氏(1431—1467),明英宗朱祁镇的宸妃,是英宗后宫生育最多儿女的妃嫔。为英宗生四子一女: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朱见浚朱见浚、忻王朱见治、广德公主。
淑妃高氏(1426—1511),明英宗朱祁镇的妃嫔。在明英宗被囚禁南宫期间照顾过他,为英宗生下一男一女,秀怀王朱见澍和隆庆公主,明英宗复辟后被册封为淑妃。正德六年去世,时年八十三岁,谥号庄静安荣,葬在旧金山。
子女
儿子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初名朱见濬。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生母为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明十三陵的明茂陵。
朱见潾朱见(1448—1517),初名朱见清,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生母为靖庄安穆宸妃万氏,明朝第一代朱由枢。
秀怀王朱见澍(1452—1472),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生母为庄静安荣淑妃高氏,天顺元年(1457年)受封秀王,终身无子。
朱见泽朱见泽(1455—1505),明英宗朱祁镇第六子,生母为孝肃皇后周氏;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六日受封崇王,弘治十八年(1505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谥号简。
朱见浚朱见浚(1456-1527),明英宗朱祁镇第七子,生母为靖庄安穆宸妃万氏;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初六日,两岁时被封为吉王,嘉靖六年(1527年)七月二十日,年七十二岁,谥号简王。
忻穆王朱见治(1458―1472),明英宗朱祁镇第八子,生母为靖庄安穆宸妃万氏。成化二年(1466年),被封为忻王。未就藩,成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472年)去世,年十四岁,终身无后,谥号周穆王。
朱见沛朱见沛(1460—1506),明英宗朱祁镇第九子,生母为恭端庄惠德妃魏氏/恭庄端惠德妃魏氏,成化二年(1466年)封徽王,正德元年(1506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谥号庄王。
女儿
重庆公主(1446—1499),生母为周贵妃。天顺五年(1461年),下嫁周景,朱见深时期担任宗人府事。弘治八年(1495年),周景去世。又过四年,公主去世。
隆庆公主(1455—1480),讳玄真,生母为高淑妃。成化九年丙巳八月七日册封为隆庆长公主,下嫁驸马都尉游泰,成化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薨,享年二十五,生女二人,成化十六年三月十六日奉葬于翠微山。
合葬裕陵
裕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西峰石门山的南麓,至今未对公众开放,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皇后、周氏的合葬陵寝,“一帝多后”的合葬模式自此开始。裕陵在天寿山南麓,较之其他明代帝王陵来说,裕陵的地理位置和规制都很不错。《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影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桥三、砖石桥二、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由此可见,裕陵也颇具帝王陵气魄。
裕陵始建于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由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随着时间的推移,裕陵也在风雨飘摇中日渐残破,尤其到清末民初,曾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民国年间,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专家们才逐渐修缮裕陵。2011年9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启动了对裕陵的抢险修缮,这也是十三陵最后一座亟待抢修的陵寝。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萍踪侠影录 ( 1985 ).时光网.2022-11-10
大明王朝1449 (2004).豆瓣电影.2022-11-10
正义令天下 (2004).豆瓣电影.2022-11-10
萍踪侠影 (2003).豆瓣电影.2022-11-10
女医明妃传 (2016).豆瓣电影.2022-11-10
大明风华 (2019).豆瓣电影.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