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郡,古代郡名。治在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西南),辖今天的安徽省铜陵市池州市,江西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市等市。汉置,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二十里。汉末徙治,在今安徽潜山县。三国魏置,在今安徽六安市北。晋置,治今安徽霍邱县西五十五里。刘宋置,北魏因之,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隋置,唐初废,天宝复名庐江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废。今安徽合肥市治。南齐置,隋废,改舒县曰庐江,即今安徽庐江县治。汉庐江郡:治所在舒县,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历史沿革

根据《安徽省志.建沿革志》记载: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九江郡属汉,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地名大城坂,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这里是三国时曹操筑建的军事城池,并不是舒县治地)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此时庐江郡领12个县,除境外英山县黄梅县外,在今安徽境内设10个县,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松滋县(治今宿松柳溪乡,古名仙田)、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襄安县[治今无为襄安镇(后王莽改为庐江亭)]、临湖县(治今无为百胜乡临湖圩山临壁村)、枞阳县(治今枞阳县城南下枞阳镇)、居巢县(治今巢湖市区东北)。王莽建立新朝,改舒县为昆乡。

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章和二年(88年),刘肇即位,复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10个县、侯国。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治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居巢侯国(治今巢湖市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治今无为市湖百胜乡临壁村)、龙舒侯国(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治今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治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治今霍邱县临水镇)、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刘协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封宗室曹徽为庐江王,改庐江郡为庐江国,四年(223年)废国为郡。曹魏庐江郡治六安县(今安徽省六安市北),领六安、、阳泉、雩娄、蓼、安丰、安风7县。黄初年间(220-226)分阳泉、雩娄、蓼、安丰、安风5县置安丰郡。正元二年(255年)安丰郡安风、阳泉、雩娄、蓼、安丰、松滋6县来隶。曹魏末领六安、灊、安风、阳泉、雩娄、蓼、安丰、松滋8县。

孙吴庐江郡治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领皖、寻阳县2县。黄初二年(221年)寻阳县移属武昌郡。吴末领皖县。

两晋时期,泰始年间(265-274)安风、雩娄、蓼、安丰、松滋5县移属安丰郡。晋平吴后,领原孙吴庐江郡皖县,并增置舒、龙舒、居巢、临湖、巢州5县。太康二年(281年)武昌郡寻阳县来隶。永兴元年(304年)寻阳县移属寻阳郡。永兴元年(304年)至光熙元年(306年)为司马颖司马颖之子司马普封国,称庐江国。晋朝末领六安市、灊、阳泉市、皖、舒、居巢、临湖、襄安、龙舒9县。东晋时,六安、阳泉、皖、居巢、临湖、襄安镇、龙舒等县均已废弃,仅存舒、灊2县。义熙八年(412年)实行土断,改属河南省

南北朝时期,南朝庐江郡属南豫州(梁时改称合州),梁末陷于北齐太建五年(573年)为陈将黄法氍收复。太建十一年被北周攻占。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省庐江郡入庐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