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四省

东四省

东四省,包括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以及旧热河省,是抗日战争以前合称的东北地区四省。具体指奉天、吉林、黑龙江和热河省。东四省在抗日战争前全部沦陷,成为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管辖范围。长城抗战失败后,热河省被划入伪满洲国的范围。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接收东北,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九省。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热河省,原热河省所属的承德市及8个县划归河北省,建昌、凌源市建平县等5个县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划归辽宁省,赤峰、乌丹、宁城县等3个县及敖汉、喀喇沁、翁牛特等3个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热河

名称来历

热河名称来源自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温泉,温泉水流入武烈河后,武烈河下游在承德市内的部分,在当地冬季寒冷的气候下也不结冰,蒸汽蒸腾,所以被称为“热”河。

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辖20县20旗

县:承德县,滦平县,平泉县,隆化县,丰宁县,凌源县,朝阳县,阜新县,建平县,绥东县,赤峰县,开鲁县,林西县,围场县,经棚县,林东县,鲁北县,天山县,宁城县,凌南县

旗: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土默特左翼旗,唐古特喀尔喀旗,锡图库伦旗,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左翼旗,翁牛特右翼旗,敖汉左翼旗,敖汉右翼旗,敖汉南旗,奈曼旗,喀尔喀左翼旗,札鲁特左翼旗,札鲁特右翼旗,阿鲁科尔沁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辖2市16县4旗

省辖市:承德市、赤峰市

县:承德县、平县、平泉县、隆化县、丰宁县、凌源县、朝阳县、建昌县、建平县、赤峰县、宁城县、围场县、乌丹县、青龙县、兴隆县、北票县

旗:喀喇沁右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

人口地理

面积17万9982.05平方公里,人口1947年上半年统计为610万9866人,下半年统计为619万6974人。

中西部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东部是平坦宽阔的台地,全省主要为辽河流域,以西辽河为主,南方还有滦河,东南方有大凌河小凌河。台地与河谷丘陵错综。

地方官员

“中华民国”时期

热河省政府主席

汤玉麟(1928年12月-1933年3月)

缪征流(1940年5月-1941年12月)

刘多荃(1941年12月-1948年2月)

范汉杰(1948年2月-1948年6月)

孙渡(1948年6月-1949年12月)

历史沿革

1914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热河特别区域,脱离直隶省直属于民国政府。同年7月,成立热河道。所辖区域包括原直隶热河都统管辖的14个县,另外将内蒙古自治区卓索图盟的7个旗、昭乌达盟的12个旗并入。

1928年9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将热河改为省,属于关外东北地区四省之一。辖15县和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共20个旗,省会设在承德县(现承德市)。由奉系军阀汤玉麟担任热河省主席。

1933年3月热河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划入伪满洲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热河省恢复以前的行政区划。

1947年5月,国民政府重新划定热河省区域,增设宁城、凌南、鲁北、天山4县,至此,热河省辖20县20旗。包括:承德县,滦平县,平泉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凌源市朝阳县阜新市建平县绥东县赤峰县开鲁县林西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克什克腾旗,林东县,扎鲁特旗,天山县,宁城县,凌南县,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土默特左翼旗,唐古特喀尔喀旗,锡埒图库伦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左翼旗,翁牛特右翼旗,敖汉旗,敖汉右翼旗,敖汉南旗,奈曼旗喀尔喀左翼旗,札鲁特左翼旗,札鲁特右翼旗,阿鲁科尔沁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保留热河省,重新划分为2市、16县、4旗:承德市、赤峰市;承德县、赤峰县、凌源、平泉、建昌、建平、宁城、围场、乌丹、青龙、隆化、丰宁、滦平、兴隆、北票、朝阳县等16县及喀喇沁右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等4旗。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热河省。原热河省所属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龙、兴隆、滦平、丰宁、隆化、围场等8县划归河北省;建昌、凌源、建平、朝阳市、北票等5县及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撤销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撤销热河省、西康省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决议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关于撤销热河省、西康省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建议。兹决定:

一、撤销热河省,将热河省所属行政区域,按国务院建议分别划归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

二、撤销西康省,将西康省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四川省

三、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一项的规定为:省、直辖市二十五人至五十五人,人口特多的省,必须超过五十五人的时候,须经国务院批准。

奉天辽宁

历朝的奉天

一。陕西乾县(陕西的奉天)

李治病逝后,葬于“乾陵”(今乾县境内的梁山上)。光宅元年朝廷将乾陵一带设为奉天县,县治定在今乾县城址。在李晔时又将奉天县改为乾州,民国时又将乾州改为乾县.

史书记载“乾州,唐以高宗乾陵所在,改泉县为奉天,又升为乾州。”由此可以看出,奉天一词含有“崇敬祖先”之意

二。清代盛京将军辖区(沈阳市的奉天)

随着满洲朝廷入关,其受汉人礼节文化影响渐深,从盛京的改称奉天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奉天是满洲龙兴之地,又安葬着太祖太宗两朝皇帝。因此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年改盛京为奉天,是为了表示不忘本,以及对太祖太宗皇帝的追思。

顺治元年(1644)﹐以盛京(今辽宁沈阳)为留都﹐置内大臣统辖东北地区全境。三年改内大臣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改汉称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四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至乾隆十二年(1747)定名盛京将军﹐主要负责当地军政事务(见清将军)﹐并兼管沈阳市府尹事务大臣﹐监督府尹。康熙後盛京将军辖境﹐东至赫图阿拉故城边二百八十里吉林市界﹐西至山海关区八百馀里山海卫界﹐南至金州(今辽宁大连)南境七百三十馀里海界﹐北至开原市边二百六十余里。将军下设副都统(初名梅勒章京)二员。雍正五年(1727)增为三员﹐分驻盛京﹑锦州市﹑熊岳三城。同时还於重要城﹑堡﹑关门地方设城守尉﹑防守尉﹑协领﹑佐领﹑防御等官率兵驻扎。後因海防紧要﹐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熊岳副都统移驻金州﹐更名金州副都统。光绪元年(1875)为守护清永陵﹐新设兴京副都统。五年添设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海龙总管﹐六年定围场总管加副都统衔。另沿沈阳市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柳条边设威远堡等十馀处边门﹐亦派官兵驻守﹐分属盛京兵部及各地副都统﹐并统属于将军。同时﹐盛京将军还负责监督通辽市科尔沁区六旗。

清统一全国後﹐奉天地区仿顺天府事例﹐设民署民官管理汉族事务。在时间上可分两个时期﹕

封禁期顺治十年至咸丰十年(1860)﹐除短时外﹐主要为“封禁”期﹐顺治十年设辽阳市府(今辽阳)﹐辖辽阳(附郭)﹑海城市二县。十四年罢辽阳府﹐於盛京置奉天府﹐设府尹(专管盛京地方民人事务)。康熙三年增承德(附郭)﹑盖州市(今盖县)﹑开原市﹑铁岭四县﹐升辽阳县为州。於此稍前﹐康熙元年在辽西锦州地方置凌海市﹐三年於广宁县(今辽宁北镇)设广宁府﹐另置广宁县﹑兴城市﹐并隶广宁府。四年罢广宁府﹐改设锦州府﹐移治锦\县。锦州府及所属州县﹐均受奉天府尹管辖。雍正四年奉天府境域扩大﹐於吉林市置永吉州﹐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置泰宁县﹐伯都讷(今吉林扶馀)置长宁县。此时奉天府辖境北至长宁县松花江八百七十里蒙古界﹐东北至永吉州穆稜河二千零四十馀里宁古塔界。西北至义县大宁堡四百五十馀里界。七年罢泰宁县乾隆元年罢长宁县﹐并入永吉州。十二年永吉州改吉林省厅﹐隶吉林将军。至此奉天府辖境缩小﹐仅及东北开原以南辽沈和半岛地区。至咸丰十年沈阳市府尹辖奉天﹑锦州二府﹐辽阳市等四州﹐以及五厅八县。这些府﹑厅﹑州﹑县主要分布在辽河两岸和滨海地区。

弛禁开放期咸丰十年後﹐根据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首开辽河下游牛庄为商埠﹐後因辽河淤积﹐十一年改为营口市﹐遂使营口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向外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此後清政府鉴於形势﹐废除“封禁”。光绪三十一年东北全部开禁。又兼东清(後改中东)铁路兴建﹐於是关内齐鲁﹑燕﹑晋一带农民大量移居东北。东北民政管理体制和区划体系逐步完备。为巩固海防﹐加强边疆治理﹐同治五年(1866)改山海关区监督为奉锦山海关兵备道﹐并加按察使衔﹐辖沿海金州厅﹑岩州﹑复州﹑海城市﹑盖平等地。同年设营口海防同知﹐以加强海关管理。光绪二年命盛京将军兼管沈阳市府尹﹐加兵部尚书都御史衔﹐总督奉天旗民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关防。加奉天府尹二品衔﹐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抚事。各州县满汉兼用。三十三年裁盛京将军﹐改设奉天省﹐置巡抚。至宣统三年(1911)奉天省共领四道﹑八府﹑五直隶厅﹑三散厅﹑六州﹑三十二县。光绪末年﹐辽宁省(阳)﹑丹东市大东沟辽阳市凤城市新民市﹑铁岭﹑通江子﹑法库门﹑大连市等十处辟为商埠。随著东清南满铁路支线(1903)﹑京奉(1907)﹑安奉(1910)等铁路建成﹐奉天省的交通和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港湾条件﹐取代营口市而跃居东北地区第一大港。昔日的辽河松花江鸭绿江水运日趋衰落﹐旧时驿站交通被取代﹔一些新的经济和交通中心很快集向铁路沿线。

1634年(清天聪八年),皇太极沈阳市为盛京(文言文天眷盛京、满文音为谋克敦、英译?Mukden?)。1644年(清顺治元年)迁都北京后,清以沈阳为陪都,并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古城区设奉天府,这便是沈阳又名奉天的由来。

辽宁

辽宁(LiaoningProvince)简称辽,寓意“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辽宁陆地面积14.69万平方公里,人口4315万(截至2008年年底),辖十四个地级市,省会沈阳市。辽宁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当代行政区划

沈阳市辖10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中共沈阳市委驻和平区青年大街150号。沈阳市人民政府驻市府大路260号。

沈河区皇姑区和平区大东区铁西区苏家屯区东陵区沈北新区(新城子区)于洪区浑南区

新民市

法库县(法库镇)辽中县(辽中镇)康平县(康平镇)

沈阳是副省级城市,是国内主城区面积名列前茅、工业门类齐全的特大城市,东北区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东北地区政治、经济、金融、交通、军事和文化中心。

大连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5个经济开放先导区。市人民政府驻西岗区人民广场1号,中共大连市委驻中山区捷胜街海军广场对面。

西岗区中山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

瓦房店市普兰店区庄河市(城关街道)

长海县大长山岛镇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连保税区大连花园口经济区

大连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也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辽宁省的重要沿海港口城市,省内第二大城市;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对外门户,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鞍山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铁东区胜利南路36号,中共鞍山市委驻铁东区胜利南路市政府对面。

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

海城市(海城经济开发区)

台安县台安镇

岫岩满族自治县阜昌街道

抚顺市辖抚顺市下辖四区三县和两个开发区。市人民政府驻新抚区临江东路21号,中共抚顺市委驻新抚区永安路21号。

顺城区新抚区东洲区望花区

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镇新宾满族自治县新宾镇抚顺县

抚顺经济开发区、抚顺胜利经济开发区

本溪市辖4个市辖区、2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平山区人民路18号,中共本溪市委驻平山区胜利路。

平山区明山区(新明街道)溪湖区南芬区

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

丹东市辖3个市辖区、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振兴区锦山大街,中共丹东市委驻振兴区九纬路。

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

东港市(大东街道)凤城市

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

锦州市辖4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松山新区市府路三段32号,中共锦州市委驻凌河区云飞街。

太和区古塔区凌河区松山新区

凌海市(大凌河街道)北镇市(北镇县)

黑山县(黑山镇)义县(义州镇)

营口市辖4个市辖区、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站前区渤海大街西1号,中共营口市委驻站前区辽河公园内。

站前区西市区鲅鱼圈区老边区

大石桥市(青花街道)盖州市

阜新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1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海州区中华路45号,中共阜新市委驻海州区人民大街(市政府北走不远即到)。

海州区新邱区太平区清河门区细河区

彰武县彰武镇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

辽阳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白塔区民主路38号,中共辽阳市委驻白塔区青年大街。

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太子河区弓长岭区

灯塔市

辽阳县首山镇

盘锦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市人民政府、市委驻兴隆台区市府大街18号。

双台子区兴隆台区

盘山县(太平镇府前大道)大洼县(大洼镇)

铁岭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银州区市府路15号,中共铁岭市委驻银州区南马路。

银州区清河区

调兵山市(调兵山街道)开原市(新城街道)

铁岭县(铁岭市银州区)昌图县昌图镇西丰县(西丰镇)

朝阳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双塔区朝阳大街三段7号,中共朝阳市委驻双塔区文化路。

双塔区龙城区

凌源市北票市

朝阳县(朝阳县柳城镇)

建平县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街道

葫芦岛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龙港区龙湾大街15号,中共葫芦岛市委驻龙港区龙程街。

龙港区南票区连山区

兴城市(市)

绥中县(镇)建昌县(镇)

黑龙江

简介

古时为肃慎地,汉为挹娄、夫余地。唐属渤海国,辽金为东京、辽上京遗址二道(路),元归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明属女真奴儿干都司。清1671年沿黑龙江岸筑城,名黑龙江城,后置黑龙江省。

当代黑龙江位于东北北部,东经121°13‘至135°06’,北纬43°26‘至53°34’,面积46.9万平方公里,简称黑。省会哈尔滨市。有长10公里,有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1700多条,多处平原海拔50-200米。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地区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属寒温带一温带湿润一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南北温差大,北部甚至长冬无夏。因而夏宜避暑,冬宜赏雪、观冰灯、进行冰雪运动。1月平均气温-31至-15℃,极端最低气温达-52.3℃(漠河1969年2月13日)。7月为18-23℃,无霜期仅3-4个月,年平均降水量300-700毫米。有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等民族。为中国木材、石油、大豆、甜菜亚麻主要生产基地,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煤炭、黄金、机车车辆、机械、矿冶设备等亦占有重要地位。

当代黑龙江省共划12地级市、1地区、17县级市、51县、1自治县。

历史背景

黑龙江省政区的形成

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对“龙兴之地”——东北地区的统治,设盛京总管统辖。为抵御俄罗斯帝国势力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今海林县境内)地方,翌年升为昂邦章京。于是,宁古塔、沈阳市两昂邦章京并存,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两大军事驻防区域,也即两个行政区域。1662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今黑龙江省地区位于宁古塔将军辖区之内。将军既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又是地方最高民政长官

1683年12月,清廷决定,划出宁古塔将军所辖之西北,在黑龙江中游东岸的黑龙江城,增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辖区。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宁古塔将军移住吉林市后,于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这是黑龙江自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黑龙江将军之下先后设有黑龙江(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市呼伦贝尔市呼兰区、布特哈、通肯等7城副都统和兴安城副都统衔总管。1862年(同治元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

1858年和1860年,俄罗斯帝国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行政区域大为缩小。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4月,清廷对东北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废将军,设巡抚,为一省之长。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在省之下、府之上设立道以为监察区域。在原黑龙江省区设有3道(瑷珲兵备道、呼伦兵备道、兴东兵备道),7府(呼兰区绥化市、龙江、海伦市嫩江黑河市胪滨),6厅,1州,7县。当时为吉林省所辖而现在属黑龙江省境内的尚有2道(设于哈尔滨市的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和设于三姓城的东北路分巡兵备道),7府(双城区、宾州、五常市依兰县密山市临江市宁安市),3厅、1州,7县。

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沿袭清代省、道、县三级体制,共辖龙江、绥兰、黑河3道。后增设呼伦道,共为4道,21县,6设治局。当时为吉林省所辖而今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有滨江、依兰2道,18县。1930年黑龙江省辖42县,11设治局。当时隶属于吉林省今属黑龙江省的有22县。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逐步收回中东路“附属地”的行政主权。1920年将该区域定为“东省特别区”。1922年东北当局设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以统一监督节制该区域内的军警、外交、司法各机关。1924年5月,北京政府批准东省特别区独立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区域之外,成为与省并列的特别行政区。

东北地区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实行省、县(市)二级体制。从1934年开始对东北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省的数量增多,区域划小。伪满覆亡前夕,东北地区划分为15省1特别市,其中在今黑龙江省省内设有龙江、滨江、三江、黑河市北安市东安区6省,下辖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东安5市,74县,3旗。

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是东北地区最高行政机关,后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下,实行省(特别市)、县(市)二级行政制度。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和全国解放较早的地区,自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在今黑龙江省境内先后成立了5省1直辖市民主政府,即黑龙江、嫩江市、合江、绥宁省、松江5个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1946年10月,绥宁省改设为牡丹江专区,直属于东北地区行政委员会。同年11月,哈尔滨市改称特别市。1947年2月至9月,黑龙江省、嫩江2省曾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同年8月,牡丹江专区撤销,设立牡丹江省,1947年7月该省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并入合江、松江2省。1949年5月,合江省松江省合并成立新的松江省,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直辖市。黑龙江、松江两省共辖5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兴山区),71县,2矿区(鸡西市双鸭山市),2旗。解放战争时期,在黑龙江省境内曾设立专区一级的行政区域,除黑河专区外,存在时间均不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省、市(地)、县3级体制。黑龙江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仍设松江、黑龙江两省,所辖市(地)、县(旗)不变。1950年10月,哈尔滨市开始设立相当于县一级的市辖区,齐齐哈尔市也设立了市辖区行政建置。两省共有14个市辖区。1953年8月,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辖白城地区的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此后,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再没有大的变化。合省后的黑龙江省辖98个县级以上行政建置单位,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鹤岗市5市,黑河市嫩江市、合江3专区,66县、旗,2个兼有行政职能的县级矿区(鸡西市双鸭山市),22个市辖区

吉林

简介

吉林简称吉,吉林市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北界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纬41-46度之间。幅员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管辖长春市1个副省级城市、吉林省四平市、通化、白山市辽源市白城市松原市7个地级引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清朝中期前的吉林管辖外东北大部分的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当时的吉林还有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当时中国最大的岛屿库页岛和鄂霍茨克海、日本海的海洋资源和出海口。清代,自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为吉林省设制之始。其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省境中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域。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会设在吉林,辖区跨今吉、黑两省大部分地区,清政府设立吉林将军辖区管理外东北大部分。沙皇俄罗斯强迫中原地区清政府签订1858年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让外东北-黑龙江北、乌苏里江东、库页岛100多万土地给俄罗斯,中国还失去了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海洋资源和出海口。1954年区域调整后的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中部,北连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东南有图们江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半岛相隔。松花江是东北的主要大河,发源自长白山天池西北,是省内最大的河流。其流域为东北平原腹地,沃野千里。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中游可以通航;沿江更是重要的工农业区。松花江带来的冲积土形成松辽平原,自该省中部延伸向西部,与黑龙江的松嫩平原和辽宁的辽河平原相接。长白山脉在省境东南部连绵起伏,一直延伸至朝鲜半岛北部。主峰白头山海拔二千七百多米,是中国东北部最高山峰。白头山四周有众多火山遗址,长白山天池(火山堰塞湖)便是遗址之一。长白山脉的熔岩高原为茂林覆盖,植被范围从海拔六百多米伸展至一千八百多米,是中国植被较好的林区之一。长白山气候湿润,全年降雨量达一千多毫米,其中以山上的降雨量较多,较山下多一倍;山上的溶雪期则比山下迟两个月。山区的冬季长达七个月。吉林省因位于北纬四十一度以北,严冬来得早。降雪期由十月至翌年四月,长达七个月。在吉林出现的树挂(即雾凇),也始于十月至翌年三月,不过树挂以“数九寒天”(即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时最壮观。省会长春市为全省的交通枢纽,以铁路干线为主,贯通全省各地。京哈铁路(北京至哈尔滨市,途经长春)纵贯南北;长白乌铁路(长春至白城市,远至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和长图铁路(长春至图们市,衔接牡图线至牡丹江市)横贯东西;此外,尚有沈吉铁路沈阳市至吉林)、吉舒街道和拉滨线(吉林至哈尔滨)、平齐铁路四平市齐齐哈尔市)、四梅铁路(四平到梅河口)、梅集线(梅河口至集安市)、浑白铁路(通化至白河)等。航空线由长春和吉林市通航全国各大城市。省内的公路网也非常完善。内河航运遇以松花江为主要航道

历史沿革

吉林省历史上长期是汉、满、蒙古等少数民族活动和聚居之地。吉林东南部和辽东同属于华夏族传统聚居地。燕国秦朝、两汉均在此设立行政机构。约4000年前(周)活动在长白山北部一带的肃慎部族(汉称挹娄,隋唐称渤海国,皆系满族前身)以射猎为主,为本区原始居民。唐代时粟末靺鞨建渤海国,渤海国主体大致以吉林省为中心,包括黑龙江省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部分地区。宋代时又建金朝(女真)。明以后满族经济活动则有畜牧、采集、狩猎、捕鱼及农业等多种生产。省境西部,古称鲜卑、辽朝、鞑,均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为主。北宋时建立辽国,灭渤海国,势力达于省境东部。至明末,全省仍为人烟稀少,山林茂密,草原丰美的地区。清顺治,颁发招垦令,鼓励华北农民来东北地区开垦,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颁布了"流民归还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间,长白山区划为清室采参与狩猎地,东丰县、梅河口、辉南县磐石市一带为皇室围场,从今松花江畔的法特镇起经长春市至辽宁省开原筑有柳条边墙。以西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带,并向北、向东、向西扩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开始在长春一带招民开垦。在农垦区内出现了酿酒等手工业和小的集镇,东部鸭绿江图们江流域也有不少汉族和朝鲜族移入,从事农业、伐木和采集。嘉庆八年(1803)废止禁令,光绪四年(1878)吉林市又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20世纪初始建铁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吉长、四洮、吉敦、天图、沈吉等线,日伪时期又修通了长图、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牡图、拉滨、白阿、梅辑、鸭临等线。这些铁路改变了以吉林省为中心的官马驿站交通系统和区域联系方向,哈尔滨市及其所联系的地区也由吉林省析出。从而加强了长春市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1945年起,中国共产党开辟东北解放区,在原吉林省境内设吉林、松江、合江三省。1949年4月重划东北行政区时,保留吉林省,省会吉林市,同时合江省撤消并入松江省。1954年6月,松江省撤消并入黑龙江省;吉林省省会迁至长春市。全省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人口2727.99万,有汉、满、回、朝鲜、蒙古、锡伯等民族。

历史疆域

清朝时期

清前期,吉林省一直延伸至海岸线,比邻日本海,包括该省东部、黑龙江省东部、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南部,在清朝省区面积中占列第六、七位。素以造船业为主,“吉林乌拉”(Girinula)在满语中为沿江之城。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区被割让,仅剩下内陆。

“中华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1945年时期的东北曾画成九个省份,当时的吉林省的辖区有(省会吉林市,辖2市18县1旗),而境内哈尔滨市直辖市,直隶行政院。

省辖市则有吉林市、长春市

县治有口前镇、长春、伊通满族自治县农安县舒兰市桦甸市磐石市双阳区德惠市扶余市双城区五常市、榆树、敦化市蛟河市、干安、九台区公主岭市

盟旗:郭尔罗斯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到了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将东北九省调整为:黑龙江省、吉林、松江、辽宁省、辽西五省。接下来到1954年以后,改回东北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而吉林省是由吉林、松江组合而成。

建制沿革

吉林省建省始于1907年。吉林市满语吉林市的略称,即沿江的意思,因省会原设于吉林市而得名。吉林自古是个多氏族、部落和部族活动地区。除汉族以外,原住民族有两大族系:一为肃慎族系,其后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主要居于东部;源自肃慎的扶余国族及其分支高句丽,扶余居西北部,高句丽居南部;二为东胡族系,有乌桓、鲜卑、辽朝室韦、蒙古等族,主要居于西部地区。战国秦朝时,东北设辽西地区辽东等郡,吉林为西郡的塞外之地。刘彻时在今通化、浑江区集安市一带设玄菟郡,珲春一带设苍海郡。唐统一东北以后设府、州行政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以东为渤海都督府,以北为室韦都督府,以西为松莫都督府,南部为安东都护府。唐代中期,在吉林东、中部地区设京、府、州。辽代时,吉林的东部属东京道、西部属上京道。金朝时,吉林的中、东部属上京路;四平属咸平路;白城市西部属临潢府路;通化、集安、浑江等地属东京路。元代时,吉林农安县以东为开元路,珲春一带设奚关总管府,延吉市一带设南京万户府,磐石市一带设斡磐千护所,农安设开元千户所;农安以西属中书省泰宁路;南部通化、白山市各县属辽阳路东宁府。明灭元后,在东北南部设辽东都司。1409年增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理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下设卫、所,吉林市境内有70余卫。清设将军辖区,所辖区域为:东到日本海,南至图们江鸭绿江,北临鄂霍次克海,西接黑龙江、通辽市。吉林于康熙帝十二年(1673)建城,称为吉林乌拉。光绪年间,逐步增设吉林府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吉林省,选出巡抚。1912年,改吉林巡抚为都督,1913年废都督设民政长,全省分4道、37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建立伪满洲国,长春市为首都。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地区改为9省,吉林、间岛合并称吉林省。1949年,吉林省为东北6省之一,省政府在吉林市。1954年确立长春市为省会,沿置未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