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脉(英语:Changbai Shanmai),满语称果勒敏·珊延·阿林。长白山脉是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为三江即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邻中国与朝鲜边界,介于东经121°08’~134°,北纬38°46’~47°30’。

长白山脉一般分为广义长白山和狭义长白山。广义长白山脉或称长白山地是指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山地的总称。由多列东北一西南向平行褶皱断层山脉和盆地、谷地组成。狭义长白山脉指长白山火山区,海拔一般在800米以上,指从张广才岭威虎岭、龙岗山脉以东的长白山脉,包括长白山火山锥体和它周围的熔岩高原及东北西南向山地。本篇主要描述广义的长白山脉,长1300余干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略呈纺锤形。

长白山脉海拔大部分500米~1000米,仅部分超过千米。长白山系的最高峰是将军峰,位于朝鲜境内,海拔2749米。中国境内的最高峰为白云峰,位于东北地区,海拔2691米。长白山地以平行山脉与宽广山间盆、谷地相间分布为特征,时熔岩高原广阔,分布在抚松县到密山一线东南,熔岩台地受切割形成方山与孤丘等熔岩地貌。在熔岩高原上分布有火山锥体及火口湖、堰塞湖等。山地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北部属吉黑华力西褶皱带。

长白山脉所在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为3~7°C,由低海拔到高海拔表现出气温下降的趋势;平均年降水量为700~1400毫米,表现为从西北到东南方向增加的趋势。长白山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不仅保留了第三纪孑遗植物和长白山特有植物种,而且还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以及极地植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截止2023年3月14日,已有1225种,在1225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0种。

长白山文化作为区域性文化、边疆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周边国家的历史、民族、疆域和当今国际政治等问题相关联,关乎国家根本利益、边疆稳定和领土安全。

在1960年,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审为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5月8日,长白山景区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2年12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审列入IUCN绿色名录。

命名

长白山脉,满语称为果勒敏·珊延·阿林。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和积雪而命名。有关于不咸山的记载最早见于4000年前历史资料中,《山海经》中这样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其中的“不咸山”就是指现在的“长白山”,而不咸山则是神明居住的山的意思。到北魏又称其为“徒太山”,到天宝称“太白山”,辽金建立后,将其名称统一为“长白山”,后一直沿用至此。清朝时越南语谓“果勒敏·珊延·阿林”,亦称“白山”、“白头山”。它是东北的名山,被人们誉为“关东乔岳”、“第一祖峰”、“万山之祖”。

位置境域

长白山脉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长白山脉,为东北地区地区东部山地的总称,北起完达山脉北麓,西列为大黑山和大青山;中列北起张广才岭,向南有西老爷岭、哈达岭、威虎岭、龙岗山脉,最终延伸至辽宁境内的千山山脉。狭义的长白山脉为张广才岭、威虎岭、龙岗山脉以东的山脉,包括白头山火山锥体和它周围的熔岩高原及东北西南向山地,海拔一般在800米以上。

长白山脉是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21°08’~134°,北纬38°46’~47°30’,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白山脉长约1300多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其中火山地貌的分布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略呈纺锤形。山地海拔大部500~1000米,部分超过千米,2000米以上山峰都在白头山(中朝边界上)附近。长白山系的最高峰是朝鲜境内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我国境内长白山系最高峰为白云峰,海拔2691米,为东北地区第一高峰。

成因

长白山处于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在中生代以前,这块区域就曾经过多次地壳变迁活动,形成了古老的岩层。在中生代,长白山地区经历上亿年的风雨侵蚀,逐渐形成一系列山间盆地。到了新生代,变成了一片波状起伏的具有残丘散布的所谓准平原。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伴有火山的间歇性喷发,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断裂、抬升,地下深处的玄武岩熔液大量喷出地面,构成玄武岩台地,形成了由火山地貌、流水地貌塑造的门类齐全的多样性地貌组合类型。第四纪到来之前,地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时期,火山活动趋于活跃,由原来裂隙式喷发转为中心式喷发,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以长白山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锥。

基地形成阶段

第一套岩层:在太古代时期,该区为海洋区,并在海底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向的深断裂带,形成强烈的火山活动,逐渐沉积成岩,形成龙岗陆核基底岩系。第二套岩层:在元古代早期,龙岗陆核南北两侧形成凹陷,海水自南侵入,沉积形成集安市地层。第三套岩层:在元古代中期,龙岗陆核南部逐渐凹陷,海侵范围扩大,沉积形成老岭群地层,龙岗陆核北部同期或稍晚也发生凹陷,由喷发、喷溢的火山岩形成色洛河群地层。由老岭群和南洛河群组成该区了地壳上的第三套岩层。

地台形成阶段

第一套盖层:元古代晚期,该区基底大面积的凹陷,海水自南向北侵入,先后沉积了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地层。第二套盖层:古生代早期,该区地壳以升降运动为主,海水时进时退,沉积了寒武系一奥陶系地层。第三套盖层:古生代晚期,该区地壳逐渐上升成陆地,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剥蚀,形成准平原。随后地壳下降,形成了晚古生代的沉积。到二叠纪末,地台稳定发展阶段基本结束。

大陆活动阶段

中生代三叠纪时期,该区为风化剥蚀环境,地壳局部下陷,河流、湖泊发育,形成陆相沉积,并伴有岩浆活动。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继承前期的断陷,接受沉积。该时期出现狼鳍鱼。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全区抬升,处于风化剥蚀环境,只有部分断陷盆地接受沉积。侏罗纪的狼鳍鱼进化为满洲鱼新生代第三纪时期,该区隆起,进入了长期剥蚀阶段,形成长白夷平面。此后,喜马拉雅山脉运动第一幕开始,长白山的造山运动也拉开了序幕。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地壳活动频繁,气候冷热交替变化。出现了湖沼盆地、火山喷发、冰川活动互相演化的局面,最终形成了壮观的长白山系。

地理特征

气候

长白山地属于温带湿润性季风区,该区位于全球性季风气候的东北边缘,同时也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其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暂。

长白山区由于受到海拔影响,随地形起伏,不同的平均海拔下,气候类型差异较大。以长白山为例,自下而上,在不同的高度上存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明显的垂直气候带。自下而上分别为基带中温带气候、山地寒温带气候、亚高山寒温带气候、(亚)高山寒带气候和高山寒带气候。基带中温带气候位于海拔1100m以下的区域,夏季温暖,冬季长寒,年平均气温 3℃左右。山地寒温带气候位于海拔1100~1800m,阴湿冷凉为本带主要气候特征,年降水量为 800~1000mm。亚高山寒温带气候位于海拔1800~2100m,冷而多强风是本带气候的主要特征。(亚)高山寒带气候位于海拔2100~2400m,寒冷而多大风,日照充足,紫外线强。

气温

由于横跨近十个纬度,该区域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为3~7℃,由低海拔到高海拔表现出气温下降的趋势。北部地区温度低,最冷月温度在-20~-32℃,如伊春市最冷月平均温度为-23.8℃,牡丹江市最冷月平均温度18.4℃,集安市最冷月平均温度-16.6℃;夏季凉爽,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0~23℃,如伊春最热月平均温度20.5℃,牡丹江最热月平均温度21.9℃,集安最热月平均温度23.4℃。

积雪

年平均积雪深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西南坡局部超过70厘米,长白山冰雪覆盖期长达9个月,积雪最深可达2m,阴坡沟谷内斑块状积雪处于常年不化状态。

降水

长白山地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不同的平均海拔下其降雨量存在差异, 如长白山底部降雨量为780mm,而长白山天池年降雨量达到1200mm。平均年降水量为700~1400毫米,表现为从西北到东南方向增加的趋势。2021年全区降水略多,平均总降水量890.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39毫米,比2020年同期多97.4毫米。

地质

长白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中朝准地台的东北边缘,次一级构造单元为辽东隆起区的太子河-浑江区凹陷和铁岭-靖宇县隆起。长白山地区处于新华厦构造体系中,区内断裂构造为东北-西南走向的长白山断裂带、长白山-珲春断裂带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吉州-长白山断裂带。

地质构造

长白山地是欧亚大陆东岸中原地区向山地的一部分,地质构造呈现出东北西南断裂活动或褶皱运动。这样的构造决定了长白山地的排列方向,在长白山地西侧有哈尔滨市长春-营口断裂带,东侧有鸭绿江断裂带,山地内部有著名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和密山-敦化-抚顺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具有一定的宽度,或为张性断裂,或为地堑式的断裂。由于断裂带遭到河流的溯源侵蚀,形成了宽阔的河漫滩和河谷阶地。同时断裂复杂陷落或底层较为松软,河流冲积侵蚀形成 河谷盆地。河流侵蚀导致在断裂带与断裂带之间相对抬升形成山地。断裂带的相间分布,使得相对抬升的山地和堆积的河谷平原相间分布,长白山地的山脉和河流走向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矿产资源

由于长白山区复杂的地质条件,铸造了这里丰富的矿藏资源。到2000年底,吉林省有探明储量的矿产增加到98种,其中长白山区有80种,固体矿产地有368处,水气矿产地有132处,这些矿种被划分为9个不同的工业类别。第一种是能源矿产如煤、油母页岩、。第二种是黑色金属矿产如铁、锰、钛等。第三种是有色金属矿产如铜、铅、锌、等。第四种是贵金属矿产包括金、银。第五种是稀有矿产、稀土、分散元素矿产如锆、重稀土氧化物等。第六种是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如蓝晶石红柱石石英岩脉石英等。第七种是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如碳化钙大理石、、明矾石、泥炭等。第八种是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如石墨、熔炼水晶石榴石等。九是水气矿产,如地下水、矿泉水。

地形地貌

长白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随海拔自下而上可将其分为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海拔高差近2000米。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伴有火山的间歌性喷发,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断裂、拾升,地下深处的岩浆大量喷出地面,构成玄武岩台地,也形成了熔岩台地、方山、火山锥与孤丘等熔岩地貌,并有火口湖、堰塞湖的分布。第四纪到来之前,地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时期,火山活动趋于活跃,由原来裂隙式喷发转为中心式喷发,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以长白山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锥。

火山地貌

长白山火山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为熔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两大类型。

熔岩高原

海拔700~1100m左右,高差小,由火山锥体向四周缓缓倾斜,为中更新统玄武岩。由于原始熔岩地面的差异,以及新构造运动和河流切割的影响,地表具有不同的形态,可进一步划分为波状熔岩台地、桌状熔岩台地和穹状隆起熔岩山地。

火山锥体

长白山火山锥体属于复合层状载顶火山锥,海拔1700~2750米,锥体底部平面呈卵圆型,长轴约27千米,向北西-南东方向延伸,短轴约15千米,主要包括为天池火山锥体和小火山锥。长白山天池火山锥为盾型复式火山锥体,火山锥体高大,绝对高度超过2700m,相对高度在1500m左右,位于熔岩高原的中央,按外表形态及物质组成由可分为上部火山锥顶、火山锥主体和下部火山锥裙。在火山锥体上还分布着若干个寄生的小火山体。长白山火山锥体高耸的空间位置促成了中纬度高寒的冰缘环境,主要有高夷平阶地、融冻蠕流、雪蚀洼地等,外力作用使得长白山火山锥体具有典型的中纬度高寒冰缘山地的面貌。

流水地貌

沟谷地貌

沟谷地貌是暂时性水流而形成的地貌,主要类型有浅沟、切沟、暂时性瀑布和洪积锥等,浅沟深度较浅,一般为50厘米左右,宽度为1米左右,长度各地不同,一般可达几十米,横剖面呈“’V”字型和“U”字型,沟底的纵剖面与斜坡地形一致,多分布在火山锥体中部和上部。

河谷地貌

分布在二道白河、鸭绿江上游、锦江河及其沿岸,主要类型为嶂谷、盲谷、地下瀑布、地上瀑布等。嶂谷的形成主要是由相对高差大、坡度陡、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强烈;盲谷是由地下森林前缘河流从岩石裂隙中流动,下切侵蚀强烈,地表水变成地下水而形成;瀑布是因本区的河床坡度陡,加上更新世以来的岩浆喷发多次堆积,高度相差大而形成的。

冰川冰缘地貌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分布在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主要有冰斗、冰川“U”型谷;冰碛地貌上形成典型的终垄,是长白山冰期产生的冰碛物。

冰缘地貌

分布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长白山火山锥体的外侧和天池火山口的内壁,由于寒冻风化和重力作用形成了石海、石带、土环、草皮蠕动、雪蚀洼地等冰缘地貌。

水文

长白山区降水量大,年均降水量750毫米,673.7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7.5%,水资源十分丰富,平均年径流量为298.57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31.5立方米。长白山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河网密集。松花江、鸭绿江及图们江流域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量丰富,森林、湿地涵养了丰富的降水,缓慢渗入地下,经过地下火山岩、玄武岩漫长的过滤和运移,不断地会形成优质矿泉水,并通过涌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松花江有两大支流,一是嫩江,二是西流松花江。西流松花江有南、北两个发源地,南源为头道江,北源为二道江。南源头道江汇集了长白山西坡的各条支流,在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支流有漫江、锦江、松江河、槽子河等。北源二道江则汇集了长白山北坡的各个支流,在保护区内的主要支流有头道白河、二道白河、三道白河等,并且,二道白河直接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是第二松花江的正源。

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南麓,右岸有23条较大河流,长度均在20千米以上。在保护区内的主要支流有十五道沟河、十九道沟河和二十三道沟河。这些河流从天池脚下呈放射状流出,河流流向大多与两侧山岭的延伸方向一致。图们江来源于长白山天池东麓,干流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森林植被使河水含沙量极少,水质清澈。长白山地区水量充沛,全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477.5毫米。径流季节变化与降水季节变化关系十分密切,有春汛、枯水期和夏汛之分。冬季降水普遍减少,河流封冻,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江河水量出现第一个枯水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5%~10%;3月和4月,春暖消融,形成春汛,径流量占年径流10%~20%;春汛后雨水不多,进入汛前枯水期,即第二个枯水期;夏季降雨较多,故夏汛大于春汛,并以7、8两月水量最大,为主要汛期,6月至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60%~70%。

土壤

长白山有明显的土壤垂直分布带谱,主要由地质地貌、成土母质、植被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差异而促进形成,自下而上依次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带、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带、亚高山疏林草甸土带和高山冻原土带。 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带分布在熔岩台地上,海拔1100米以下,成土母质为残积物、坡积物和湖积物,主要由火山碎屑和玄武岩经过风化而形成,土壤质地较粗,结构疏松,排水良好,上层大于50厘米,土层中厚。地上植被以果子松阔叶林为主。 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带分布在坡地高原上,海拔1100~1700米之间,地貌属火山锥下部缓坡,成土母质为玄武岩、花岗石风化物,上部覆盖有火山灰。植被以云、冷杉为主,混生有岳桦黄花落叶松。草本植物盖度为40%左右。一般土层较薄,多在20~30厘米。

亚高山疏林草甸土带分布在火山锥体的下部,海拔1700~2000米,地貌为火山锥体,成土母质为粗面岩、粗面角砾岩流纹岩。植被以岳桦矮曲林为主,伴生少量耐寒的长白落叶松,低洼及沟谷处有赤杨分布。土层较薄。 高山苔原土带分布在火山锥体周围,海拔2000米以上,火山锥体的中、上部,为岳桦林以上的无林处。土壤母质主要是角砾岩、粗面岩和玄武岩。植被只有矮小的灌木、草本地衣青苔等。由于气候寒冷,无箱期短,植物生长期短,有机质分解缓慢,经过大量积累,形成泥炭质。土层很薄,剖面层次不明显。 除上述有规律的地带性土壤外,还有非地带性土壤,包括有白浆土、沼泽土、草甸土和火山灰土等。

生物资源

植物

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不仅保留了第三纪孑遗植物和长白山特有植物种,而且还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以及极地植物。区内植被类型主要由果子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植被、高山冻原植被等组成,并从下到上依次形成五个植被分布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针阔混交林带,海拔600~1600米,占有最大垂直宽度。该区阔叶红松林是世界上仅存的大面积原生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一般很茂密,郁闭度很大。树干直而高,乔木、灌木种类多样,结构层次甚多,仅乔木可分三层,林内灌木亦多。

山地暗针叶林带,从山地针叶混交林带向上过渡为山地暗叶林带,海拔1600~1800米,具有典型的北方山地森林的特点,构成了长白山北坡森林植被的主体。

岳桦林带,从暗斜叶林带向上过渡为岳桦林带,海拔1800~2100米。岳桦林带由岳桦组成,是从森林带过渡到高山冻原的过渡地带。

高山苔原带,岳桦林带向上过渡到无林的高山苔原带2100m以上,海拔2100~2400米。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和苔原带中的植物一样具有许多生态特点:如这里植被为多年生,植物都很矮小,通常不超过10~20cm,植株成匍匐状,根系很浅很发达,在地下往往形成网状,根系错落层次简单等。

高山荒漠带,2400米以上。

动物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截止2023年3月14日,已有1225种,分属于73目219科。其中,森林昆虫害虫6目48科387种;森林昆虫天敌7目29科94种;圆口纲1目1科3种;鱼类2目4科8种,两栖动物2目6科13种,爬行纲1目3科11种,鸟类18目48科277种;哺乳类6目19科58种;脊椎动物30目61科370种。

在1225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0种。比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黑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豺、麝、熊瞎子水獭亚科猞猁、马鹿、鹗、鸢等。其中,药用类有15种,食用类有14种,毛皮类有2种,观赏类有1种。

重要支系

*资料来源

人类活动

民族分布

长白山脉地区是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主要分布所在,其中,长白山脚下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余散居在内地的一些大中城市。居住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达84万多,约占该民族总人口的1/2,该区属于中温带湿润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寒冷的气候使得建设房屋时要开间宽大,房屋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

长白山脉的汉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中原迁徙而至,主要来源和主要流向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汉族,大部分是来东北垦荒的农民,迁移到东北定居的中原汉族从风俗和生活方式上都有着中原的风格,中原文化以汉族为主导和核 心。东北地区汉族民居的形成发展,受到中原文化的渗透,但不如中原建筑细腻华美,简单粗犷。

资源开发

长白山规划区域矿泉水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泉水水源地114处,多为自涌泉,日允许开采总量36.37万吨,年允许开采总量10911万吨。先后集聚了农夫山泉、农心、统一 和伊利股份等一批实力雄厚企业投资建厂,矿泉水生产企业达到44户,较规划初期增长21户,矿泉水产能增加956万吨,产能利用率由不到30%提高到32.18%,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百万吨企业占总产能的50%以上。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部分企业瞄准不同消费人群和消费场景,针对性开发差异化产品,逐渐由普通水向中高端水、功能饮料转变。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以下为长白山地区的部分生态环境问题例举:

森林质量退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砍伐,森林大幅度减少,盲目的开昼森林,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城市扩张、公路、铁路等建设用地正在蚕食着区域的森林,使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同时由于森林采伐和大量人工纯林面积的增加,使森林林龄、林种和树种结构的不合理,林分结构失调,导致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度下降。其中林地退化最突出的是牡丹江市,森林面积大大减少,减少323.03平方千米,其中,减少的70%的森林转化成了耕地及建设用地。

草地湿地退化

1990-2013年来,长白山生态功能区草地总面积减少347.98平方千米,大量的草地转化为森林和农田,草地丰富度降低,由各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化可知,大量的草地转化为森林和农田。林业部口大力发展林业,大量开荒造林,导致草地大面积减少。并且,粮食价格上涨,激发了大量的开星草地种田的行为及过度的放牧,加大了草地退化的力度。并且湖泊、河流和湿地的亩积日益下降,23年来,221.08平方千米的湿地转化为农田,大量开垦,围湖(库)造田,引水灌溉,使得大量沼泽、水库、坑塘转化为农田。满足农业需要的同时,过度利用湿地资源,工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使得保护区内水域及湿地的面积一直减少。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摊大饼”式的扩展,致使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优质耕地、菜地不断被侵占。

天池火山口内壁地质灾害

受制于长白山天池的地形及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在天池火山口内壁到水面间形成环带状巨厚的火山灰沉积层,而沉积火山灰又形成多期次的滑塌台阶。这些火山灰在外力作用下,垮塌进入池水内,将会在低洼的北出口形成池水外泄。外泄池水又会冲刷火山灰,形成灾难性的泥流、水流和泥石流。

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长白山区应当要重点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严格要求环境保护监管,使之形成常态化执法,安排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巡查,保障整个长白山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利用互联网渠道以及各类媒体设施,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有效确保引起各界群众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视。针对一些已经破坏的环境设施, 需要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进行修复,按照当地实际环境的情况来确定长白山景区的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模式。为彻底消除松花江源头污染,长白山区投入2亿元拆除北景区“5馆1站”;为畅通鱼类洄游通道,逐步恢复水生生物环境,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2019年开始将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12处小型水电站拆除;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新能源车在公交汽车领域100%全覆盖;取缔“小锅炉”,强化燃煤污染控制。

加强生态检测工作

长白山区环境优美,各项生态指标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生态检测工作,对当地各项生态指标进行动态化监测,降低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检测的覆盖范围,不仅要针对空气、水体资源等,还需要对当地各种动植物进行常规化监测,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到动植物种类及其实际生活状况。截止2022年10月,长白山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4%,优良天数251天,PM2.5均值浓度12微克/立方米;饮用水水质达Ⅱ类以上,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7%和100%;2019年9月,野生动物监测平台在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投入使用。

风景名胜

白头山天池

又称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十六座山峰之间峰,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白头山天池作为中朝两国界湖,是中国最深的天然湖泊,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海拔最高湖泊。天池水的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约占比60%;剩余40%由地下水(温泉、裂隙水)补给。湖水泄入二道白河,形成著名长白瀑布,高68米,景色宜人,引人入胜。天池四周环列群峰,湖面水光粼粼,成为吉林省的主要游览胜地。

聚龙泉

聚龙泉是温泉群中水量最大、分布最广、水温最高的温泉,堪称长白山第一泉。它位于长白山脚下瀑布北峡谷底部,在落笔峰北倒石堆下侧。分布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二道白河从温泉群中间穿过。在河流方向的右方,泉口比较集中,有数十处之多,较大泉眼有7处。聚龙泉群属于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热储盖层厚度与盆地区相比较薄,一般在300~600m之间,温泉水温度在60~79℃。无数条热流从地底涌出,似群龙喷水,故名聚龙泉,在聚龙泉下部建有“怡神浴”浴池。

长白瀑布

长白瀑布位于长白山北坡距天池1250米的地方,是乘搓河从龙门、天豁两峰之间的出水口,由于长白山天池四周奇峰环绕,北侧天文峰龙门峰之间有一缺口,池水由此缺口溢出,向北流经后从断崖流下,形成了落差68米高的长白瀑布群。它是长白山的第一名胜,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瀑布群,上与天池相接,下通二道白河,是松花江的正源。

相关文化

尚武精神

由于东北气候严寒,生活条件艰苦,造就了长白山地区先民吃苦耐劳、朴素节俭的生活习俗。想要维持生活,就要穿越茫茫森林,去与食肉目搏斗,与大自然抗争,这样就形成了勇猛彪悍、尚武崇实、不事奢华的民风。骑射始终是长白山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生活习俗与其有关。长白山先民为了便于骑射,衣服多斜、窄、箭袖,或者短衫马褂,或者长袍开衩。其发式风俗,女真人半剃半留,结发为辫,也是为了方便马上行动。其婚俗,聘礼重马鞍,新娘进门跨马鞍。其育儿习俗,生子便在子孙绳上悬挂“公子箭”以作标识。游艺活动也尤其喜爱赛骑、赌射等竞技。这些方方面面,都映射出长白山先民尚武的文化风范。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是长白山地区长白山地区民族传统的信仰,虽然各少数民族在大力汲取汉文化的各种宗教意识形态如儒、释、道的同时,但仍崇尚萨满文化。历史上,萨满文化渗透到了各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萨满祭祀中通宵达旦的狂歌漫舞、阖族欢聚的喜庆筵宴,都反映出长白山先民豪爽、开朗、热情、奔放、英武彪悍的民族性格。长白山地区古族的萨满世界是相当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是中华北方民族极富特点的历史文化现象。

多民族文化

长白山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长白山文化是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共同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四个大的族系-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族系和肃慎族系。他们在华族的发展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参考资料

长白山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28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长白山生态网.2023-06-28

第二章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2023-06-28

野生动物资源.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3-06-28

寻脉长白山溯文化源起.长春市人民政府.2023-06-28

长白山景区.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6-28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生态网.2023-06-28

吉林长白山:生态保护创造出的生产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28

..2023-06-28

..2023-06-28

地质地貌.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3-06-28

..2023-06-28

气候.长白山生态网.2023-06-28

气候.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3-06-28

..2023-06-28

矿产资源.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3-06-28

地质地貌.长白山生态网.2023-06-28

水文.长白山生态网.2023-06-28

水文.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3-06-28

土壤.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3-06-28

土壤.长白山生态网.2023-06-28

..2023-06-28

长白山区域矿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2021-2025年).吉林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2023-06-28

..2023-06-28

..2023-06-28

..2023-06-28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存入”绿水青山 “取出”金山银山.吉林省人民政府.2023-06-28

白头山天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6-28

..2023-06-28

..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