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其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湿地集中分布区,也是丹顶鹤等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的重要迁徙停歇地。
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该平原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2008年,三江平原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
成因
三江平原是因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形成的沼泽化低平原。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在三江盆地的西南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介于北纬45°01′~48°27′56″,东经130°13′~135°05′26″,总面积5.5万平方千米,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
气候
三江平原区属寒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控制,气候寒冷燥,一月份平均气温-19℃,结冻期140~190d,冻土深度1.4~2.5m,春季气候多变,气温回升快,多大风,易旱易涝。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气候温热,雨量充沛,七月份平均气温21~22℃。多年平均降雨量550mm,降水时空分配很不均匀,70%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72%,陆面蒸发量300~500mm,无霜期120~140d年平均气温1.3~3.9℃,全年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有效积温2250~2800℃,农作物生长期日照1200~1500h,作物生长期太阳辐射量66~77千卡/cm2,光温资源丰富,雨热同季,适于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生长。
水文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省、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江平原山地丘陵区基岩风化裂隙潜水和局部构造破碎带承压水,由降雨下渗补给,含水层厚度30~50cm,潜水埋深0~30cm,矿化度小于0.2gL,为重碳酸钙型水,pH 值为5.9~7.4,单井出水量为1~30m³/h,个别达30~40m³/h,构造盆地砂岩、砂砾岩和泥页岩裂隙孔隙多层承压水,主要受基岩裂隙水和降雨补给,含水层厚10~100m,潜水埋深1~15 m,矿化度 0.2~0.5 8L,属碳酸氢钙或钙钠型,pH值6~7,单井出水量上部为 30~50m³/h,下层小于 10m³/h;岗坡地砂层承压水,由于砂层较薄,单井出水量小于10m/h,其下层风化裂隙水或裂隙空隙水,局部汇水条件好的地段单井出水量为10~30m³/h;河谷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厚2~45m,补给来源为基岩裂隙潜水和降雨,水位埋深0~5m,矿化度小于0.5gL,以碳酸钠型为主,单井出水量10~100h。三江低平原区地下普遍沉积有很厚的砂砾石层,自西部厚度100m向东部递增,可达300m左右。兴凯湖低平原含水层厚度约10~100m,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外,还有三大江补给,储量丰富,水质良好,矿化度一般小于0.5 g/L,pH值6~7,总硬度5~20,属低矿化度水,主要为碳酸钙钠型水。从分布看,挠力河以北为弱承压水,埋深3~10m,单井涌水量150~300Vh;挠力河以南为承压水,埋深3~5m,单井涌水量30~50Vh;萝北县地区为潜水,埋深小于4m,单井涌水量 100~200 vh;兴凯湖地区为弱承压水,埋深1~4m,单井涌水量10~50 Vh。
土壤
三江平原土壤有五大类:棕壤、黑土、白浆土、草甸土及沼泽土。其中:棕壤面积5 200万亩,占全区总面积31.86%,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及松花江以北平原中的高地上;黑土面积1000万亩,占总面积6.13%,多分布在平原中的高岗地和岗坡地上;白浆土面积3100万亩,占总面积19%,多分布在完达山前的岗平地和抚远市三角地带;草甸土面积4 194万亩占总面积25.70%,多分布在平地、低平地及江河沿岸;沼泽土面积2184万亩,占总面积13.38%,多分布在广大低湿荒原中。上述的后三类土壤属湿地型土壤,质地黏重,渗透不良,易成渍涝,其总面积9480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58.10%。
地形地貌
三江平原主要地貌类型为阶地和河漫滩,沿西部和南部边缘为裙状冲、洪积倾斜平原,不同类型间多缓慢过渡,同一类型地面起伏一般仅0.5~2米,平原上仅见少数孤山残丘,广布碟型和线型浅洼地,切割微弱,除黑龙江省、松花江、乌苏里江外,中小河流皆为平原沼泽性河流,且多为沼泽植被所覆盖。三江平原地势低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50-60米,黑瞎子岛的黑瞎子岛最低,海拔34米。地面总坡降1/10000,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
地质
三江平原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北端的一个拗陷带,在大地构造上属同江内陆断陷。它是在前古生代变质岩、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岩组成的基底上,经第三纪拗陷(断陷)而形成的盆地。
自然灾害
三江平原地区的主体是冲积低平原面积为6.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7%。平原地势平坦低洼沼泽与湿地面积大,天然泡沼众多,河流坡降平缓,地下水位高。一到雨期,河流宣泄能力差,积水不易排除,产生涝害。
自然资源
三江平原虽然纬度较高,年均气温1℃-4℃,但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热同季,适于农业(尤其是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资源丰富。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生 和沼泽植物主要有大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人类活动
政权聚居
三江平原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家农垦系统农场。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赫哲族分布于黑龙江省、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农业开发
2009年,黑龙江省将三江平原“两江一湖”干流沿岸14处灌区统一更名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灌区工程。
环境保护
2003年,黑龙江省率先出台湿地法规,率先发布湿地名录,为依法保护湿地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退耕还湿、恢复湿地资源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三江平原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
三江平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广大林区、农村和大部分农场的大气质量均属清洁级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质良好。天然沼泽湿地面积尚有134.7万公顷,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三江平原.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2024-12-15
三江平原:构建农田与湿地和谐共存新格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2024-02-03
赫哲族.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24-12-15
三江平原.《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2-03
湿地良田 一碧相连.光明网.2024-02-03
山环水绕的东北大平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4-02-03
6.三江平原.中国国家地理.2024-02-03
王喜华 研究员.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2024-02-03
10大“新天府”揭榜.中国国家地理.2024-02-03
垦区三江平原灌区工程建设全面启动.黑龙江新闻网.2024-12-17
湿地良田 一碧相连——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生态中国网.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