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英文名:Palestinians‬)泛指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的民族,人口约1350万(2021年),巴勒斯坦人主要分布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以色列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属木卫二人种地中海类型。通用阿拉伯语,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巴勒斯坦”在希腊语中意为“腓力斯人之地”。公元前30世纪左右,巴勒斯坦地区是迦南人的故乡。前13世纪,腓力斯人自海上侵入,并在沿海地区建立国家。“巴勒斯坦”由此而得名。尔后,迦南人和腓力斯人逐渐发生混合,并不断吸收后来的其他民族成分。前12世纪,希伯来12个游牧部落进入迦南地区,吸收迦南文化,并在此定居,于前11世纪建立希伯来王国,后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大王国。以后相继受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王国等帝国统治。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绝大部分流往世界各地。自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人陆续移入,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被阿拉伯化,逐渐形成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饮食文化既有阿拉伯饮食文化的共同特点,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巴勒斯坦穆斯林严守教规,不食用《伊斯兰教圣经》中禁止的食物,也不饮酒。面饼和米饭是巴勒斯坦人的主食。巴勒斯坦人的教育受巴以冲突影响,教育状况总体落后,目前文盲率约为2.6%。法定婚龄是男子16岁,女子15岁 。重要节日包括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巴勒斯坦人见面通常行握手礼。男士多穿着西装或便装,女士大部分戴头巾着伊斯兰教传统装。

1978年以来,联合国将11月29日定为“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int Day of Solidarity with the Palestinian People),每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2023年的国际日是在加沙地带爆发战争的背景下举行的。

历史沿革

溯源

早在旧石器时代,巴勒斯坦就有人居住。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巴勒斯坦开始受来自阿拉伯半岛闪族人迁徙浪潮的冲击。冲击巴勒斯坦的闪族人第一次迁徙浪潮是在公元前250年左右。 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穆尔人和迦南人同时迁往叙利亚地区 (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 ) 。其中部分阿穆尔人在巴勒斯坦定居下来,先后在其东部地区建立了两个王国,还有部分阿穆尔人在该地区南部及死海沿岸定居下来,陆续建立了一些城市。翔南人则定居于叙利亚沿海及西南部 (今黎巴嫩和巴勒斯坦) ,建立国家,其疆城即今日巴勒斯坦史称 “ 姻南地 ”。公元前1730~前1580年,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喜克索斯人即迦南人,他们曾建立了包括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在内的王国,并在巴勒斯坦南部兴建了一批城市。

公元前1500年左右,闪族人又揪起第二次迁徙浪潮。这次是闪族的亚兰人、欧姆尼人、穆阿比人和以东人迁出阿拉伯半岛后定居在叙利亚地 区的东南部,在公元前13世纪分别建国。其中,亚兰人的 “ 亚兰大马士革王国 ” 的势力曾自外约旦扩展至巴勒斯坦平原,其余三者所建的国家从北到南依次位于亚兰王国之南,约旦河以东地区。介于两次浪潮之间的还有乎里人和胡赛人。一些乎里人加入喜克索斯军队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并与当地人同化;一些胡赛人到达当地后,融合在阿穆尔人、迩南人和亚兰人之中。随后,希伯来人于公元前13世纪离开埃及前往巴勒斯坦。他们到目的地时发现当地的 “迦南文化 ” 相当发达,已具有青铜器文化的特征,而他们却仍是个半游牧部落,处于氏族社会分化阶段,遂开始征服巴勒斯坦,进入“ 士师时代 ” 。

希伯来人统治时期 (公元前13—前6世纪)

希伯来人的征服历时两个世纪,即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此阶段,他们在征服中一面加速 民族统 一体的形成,一面吸取当地原有居民的先进文化,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和相应文化的过渡,及终结束了 “ 士师时代 ” , 建立起统一独立的国家。迦南人和阿穆尔人等虽曾建国,但各部落彼此独立,互不联系,很容易为希伯来人各个击破。腓力斯丁人则不然,他们是克里特岛的海上民族,于公元前12世纪迦沙和雅法一带,并建立国家。曾两次大败希伯来人,直到公元前8世纪,其政治势力才逐渐消失,后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在此阶段, 希伯来人加强团结,跨越氏族局限,逐渐形成牢固的民族团结。在征服及其以后的历史阶段, 希伯来人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放弃游牧生活,开始定居的农业生产,在吸收原有民族先进文化的同时, 并赋予新的民族和宗教含义。如,当地人尊奉 “ 巴力神 ” 的仪式被希伯来人效仿, 作为自己献祭时的仪式。当地居民原有的圣地也被希伯来人重新赋予新的民族和宗教含义。在此基础上,希伯来人的政治联盟日益加强, 最终于公元前1世纪建立起统一的王国——犹太联合王国(公元前1028~前933年)。这是巴勒斯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约一个世纪之后,它一分 为二 ,北方为以色列王国(公元前933一前722),南方为犹太王国 (公元前933~前586年 ),亦称 “ 犹太国” 。此后,犹太人逐渐衰落,直到希腊化时期,马卡比家族在耶路撤冷及其周围地区建立起哈斯蒙尼王朝 ( 公元前140~前64年) 后,才复兴犹太国。其鼎盛时的势力范围北达加利利 ,东至约旦河以东及撒马利亚和以土买。希伯来人统治巴勒斯坦后影响最大的举措是大卫王在耶路撒冷修建的庙堂和圣殿,不久就成为犹太教中心和犹太民族精神象征。

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的统治 (公元前722至公元后7世纪)

公元前722年和前556年,亚述与新巴比伦王国先后灭以色列和犹太国。随后,巴勒斯坦相继为波斯 (公元前586~ 前332年) 、希腊 (公元前332一前64年)、罗马和东罗马(公元前63至公元637年) 所统治。公元1-2世纪开始大批流散世界各地,同时,基督教文化始植人巴勒斯坦地区,巴比伦灭犹太国,摧毁圣殿,将5万名犹太人掳往两河流域,犹太民族首次遭受政治打击。在希腊化和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不堪奴役多次发动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公元73年,罗马在镇压犹太人起义后,再次摧毁圣殿,并将耶路撒冷王国夷为平地,从此犹太人失去家园,四处流散,到公元2世纪,这种境况进一步加剧。此后,在整个中世纪直至近代,巴勒斯坦本土上只留居有少数犹太人,主要集中在北部加利利一带,他们自成社团,较少与外界交往。但原被犹太人征服的当地居民,却继续生活在巴勒斯坦本土上,他们与后来的希腊、波斯、罗马等人多有融合。

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闪族人——阿拉伯人开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迁徙浪潮。不仅波及到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在内的叙利亚地区和非洲之角,而且东至印度西北部和中国唐朝西部边境,西迄大西洋,把阿拉伯人带到所征服地区,把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植人异域。在阿拉伯帝国统治阶段, 帝国境内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各地区先后经历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进程。到1世纪末,巴勒斯坦的文化面貌、人口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现代意义的巴勒斯坦人开始形成。

伊斯兰化进程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坦,但到正统哈里发时代 (公元632—61年) , 才完成征服。倭玛亚朝 (公元622—750年) 和阿拔斯朝时期 (公元750—1055年) ,阿拉伯帝国全境逐渐伊斯兰化。在军事征服阶段,叙利亚地区已有一些人皈依新教,但在整个侯玛亚时代仍是基督教国家社会。只是到阿拔斯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立法,个人利益的驱使及个人和集体强制改宗,帝国境内的大部分居民才改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成为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数居民的信仰则是到公元10世纪之时。

阿拉伯人在征服和以后的和平时代,注意吸收和利用境内各民族原有文化的精华,同当地人一起共同创造了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就其渊源和结构讲,它的基本内涵是将征服地区广泛存在的各民族文化用规范化的阿拉伯语表达出来,使之具有伊斯兰特 色 ,孕育成长于俊玛亚时代 ,成熟鼎盛于阿拔斯时代 ,在阿拉伯帝国 和以后各历史时期 ,这种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

马穆鲁克王朝埃及建立,是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间接结果。1260年蒙古帝国首次到达巴勒斯坦,首先是景教基督徒将军吉特布卡(Gitebka)率领蒙古国武装部队突袭巴勒斯坦。艾因贾鲁特战役时被马穆鲁克人击退。1291年马穆鲁克被摧毁的英亩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和最后据点。1300年,蒙古族在加赞(Ghazan )和穆莱(Moulay)的带领发起了几次短暂的袭击,最远的攻击距离到达加沙,耶路撒冷被蒙古人占领了四个月。

奥特斯曼时期

1486年,争夺西亚控制权的敌对行动在马穆鲁克王朝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1516年,奥斯曼帝国谢利姆一世的军队打败埃及马木鲁克王朝军队,巴勒斯坦地区被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的统治结束。伴随奥斯曼帝国的没落,巴勒斯坦被西方列强进行争夺。

1799年,巴勒斯坦的加沙、雅法和海法市等城市被拿破仑·波拿巴率领大军占领。1830年,在穆罕默德·阿里帕夏(Muhammad Ali)入侵前夕,耶路撒冷王国纳布卢斯的桑贾克的控制权移被波特交给阿卡总督阿卜杜拉·阿齐兹·帕夏(Dura Pasha)。1832年,穆罕默德·阿里的埃及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1834年埃及的统治期间受到全国范围内反征兵和其他民众认为具有侵略性的措施的民众起义的挑战,镇压摧毁了巴勒斯坦的部分村庄和主要城镇。

1840年,在英国的干预下,埃及归还黎凡特的控制权给奥斯曼帝国。 1860年,巴勒斯坦融入全球,社会经济借助欧洲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迅猛。从1880年开始,犹太移民大规模的开始,基本上来自于欧洲来自欧洲,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明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德意志帝国共和国一方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作战。

英国托管和分治时期

1915年英国西奈半岛和第一次中东战争。根据1916年英国与法国秘密签订战后瓜分奥斯曼帝国领土的《赛克斯—皮科协定》,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1917年,战争于到达巴勒斯坦南部,英国正规军攻陷巴勒斯坦多个城市,从此巴勒斯坦开始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同年11月2日,英国发布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布女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为犹太复国主义在巴勒斯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1922年《圣雷莫协定》规定,英国对伊拉克约旦和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英国委任统治政府执行《贝尔福宣言》,国推行“扶犹抑阿”政策,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削弱阿拉伯人的力量,同时为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敞开大门。1939年,英国为确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中东的利益,转而支持阿拉伯人,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自此英国委任统治政府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关系趋于紧张。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人国家和犹太人国家进行分治的决议。1948年5月,在英、美等国支持下部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

巴勒斯坦建国

1953年9月,阿盟理事会确认了“巴勒斯坦实体”的存在,并正式任命哈迈德·舒凯里(Ahmad al-Shukeiri)为巴勒斯坦驻阿盟代表。1964年5月28日,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74年10月26日,阿拉伯峰会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阿拉伯国家的承认由亚西尔·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组织。同年1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邀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常驻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会议和工作,并参加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其他机构发起的所有国际会议。

1976年9月,巴勒斯坦解放织成为阿拉伯联盟正式成员。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义,组建了哈马斯。1988年11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巴勒斯坦

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代表在奥斯陆达成了有关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的协议。同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首领亚西尔·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白宫草坪正式签署了协议,即《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又称《奥斯陆协议》,这一历史性协定为巴勒斯坦人民在加沙地带和西岸实现自治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一个谈判解决永久地位问题的进程的开始。

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过渡协议》(又称“奥斯陆第二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1月,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举行巴勒斯坦历史上首次大选,选举产生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和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

巴勒斯坦的抵抗与斗争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右派党派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不顾巴勒斯坦方面的一再警告,强行进入西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参观”,在不断加紧对巴自治区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的同时,也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亚西尔·阿拉法特。2003年3月,阿拉法特领导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完成了自治政府的改革,设立总理职位。2004年7月,巴勒斯坦政府陷入了政治危机。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下令解除加沙地带警察部队总司令贾巴利职务,并精简安全机构后,巴勒斯坦总理艾哈迈德·库赖向阿拉法特辞职,但不获接纳。

2005年1月9日,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出任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巴解组织最高领导人,以色列将所有军队和定居者从加沙地带撤出,但仍保留对加沙空域、海滨和食品及其他商品运送通道的控制,但通向埃及的通路除外。2006年,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第二次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对巴以局势产生冲击。2007年,哈马斯通过加沙之战在法塔赫手中夺得加沙地带的控制权。此后,哈马斯清除加沙地带所有法塔赫活跃分子及犹太人,彻底控制加沙。

2007年6月,哈马斯最终在加沙地带掌权,马哈茂德·阿巴斯解散政府,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区域因此分别由控制约旦河西岸和控制加沙法塔赫哈马斯两个机构组成。

2008年3月,法塔赫与哈马斯签署《萨那宣言》,但宣言没有得到落实。经过埃及的斡旋,2011年5月,以法塔赫和哈马斯为首的巴勒斯坦13个政治派别在开罗签署和解协议。各方同意结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割据状态,开启和解进程,筹备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选举和立法委员会选举。2012年2月,法塔赫和哈马斯签署《多哈宣言》,同意组建以马哈茂德·阿巴斯为总理的联合临时政府。同年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67/19号决议授予巴勒斯坦国非会员观察员国地位。

2014年4月23日,法塔赫与哈马斯达成和解协议,决定组建带有过渡性质的民族联合政府,双方相关人员于6月2日就职。2016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2334号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和完全停止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被占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2017年10月12日,法塔赫与哈马斯在开罗签署和解协议。哈马斯同意将加沙地带的行政权移交法塔赫,结束双方长达10年的分裂对立局面。

2021年5月10日开始,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至少造成双方数百名平民的死亡。

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犹太假日期间对以色列发起军事行动,引发了以色列的军事报复,对加沙地带的居住区与公共设施大规模轰炸,致使大规模平民伤亡,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人口与分布

人口

早在6世纪左右,巴勒斯坦地区就有阿拉伯人当阿拉伯征服大军到达当地时,发现不少同族人。随着军事征服的扩展,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在征服地区的人口日益增长,他们与各地原有居民的通婚也时常发生。估计,7世纪末定居在今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人约有25万,其中大多是士兵、官吏和贝杜囚人。到10世纪中叶后,大批阿拉伯人定居在耶路撤冷,巴勒斯坦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阿拉伯人开始占当地人口的多数。这些阿拉伯人包括希伯来人征服以前的巴勒斯坦当地居民,和迁来的阿拉伯穆斯林及部分同化了的波斯、希腊和罗马人等。估计,从此时到16世纪初,巴勒斯坦的人口约有20~25万人,其中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所占的比例依次为70%、20%和10%,这一比例持续到近现代。从某种意义上讲 , 这就是现代巴勒斯坦人的基本结构。

10世纪末阿拉伯帝国日趋衰落,塞尔柱帝国十字军蒙古族、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奥斯曼帝国相继侵入或统治巴勒斯坦地区。一些入侵及一些朝圣者陆续在叙利亚一带定居下来,并与当地的基督徒通婚,变成了土著居民。总之,这一时期巴勒斯坦人口的基本构成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只不过新增添了十字军、土耳其人等成份。

犹太复国主义者和英国的支持下,从1882年开始 ,经过几次大规模的阿里亚 (犹太人迁徙 ) 浪潮,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由当年的24万人增加到1947年的60.8万人。据英国委任政府统计,1947年巴勒斯坦总人口为191. 2万人。

截止至2021年巴勒斯坦人口约1350万人(2021年),其中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人口为523万(2021年),其余为在外的难民和侨民。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统计(2016年),巴勒斯坦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00人,其中约旦河西岸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9人,加沙地带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54人。

202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增长率为2.41%,年龄结构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8.6%,15-64岁人口占54.1%,65岁及以上人口占7.3%。性别比例为男性占总人口的51.2%,女性占48.8%。

难民分布

据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统计,2016年,巴勒斯坦难民登记人数达到590万人。

1948年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由于恐怖和战争流落他乡,成为难民。综合各方面的统计,前两次中东战争造成的直接难民人数在100万~120万人。由于最初的巴勒斯坦难民产生距今年代久远,许多难民已有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

巴勒斯坦难民主要分布在以色列(1949年停火线范围)、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埃及等国家或地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流落在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的难民数量最多。

宗教信仰

巴勒斯坦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少数是艾哈迈迪亚派。巴勒斯坦基督徒占6%,其次是规模小得多的宗教团体,包括德鲁兹人和撒玛利亚人。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巴勒斯坦的主要宗教,穆斯林占约旦河西岸人口的85%(以色列定居者包含其中),占加沙地带人口的99%。巴勒斯坦穆斯林中最大的教派是逊尼派,占穆斯林总人口的 98-99%。分为逊尼派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兰教、艾哈迈迪耶伊斯兰教三大类。其中艾哈迈迪亚是巴勒斯坦伊斯兰教中的一个小教派,不被主流穆斯林承认为真正的伊斯兰教徒,受到当地伊斯兰教法法院施加的婚姻限制。

逊尼派伊斯兰教巴勒斯坦穆斯林总数的85%,哈纳菲派是主要的伊斯兰教徒,是逊尼派的四大伊斯兰法流派之一。1970年萨拉菲主义在加沙扎根,沙特阿拉伯的宗教学校留学回来的巴勒斯坦学生在当时加入。位于加沙的部分萨拉菲派团体得到利雅得继续的支持和资助。

在1923-1948年,什叶派穆斯林(也称为梅塔瓦利)分布在巴勒斯坦的七个村庄,人口主要为一下七种:Tarbikha、Saliha、Malkiyeh、Nabi Yusha、Qadas、Hunin和Abil al-Qamh。1979年以来,受到伊朗的影响,巴勒斯坦地区的逊尼派皈依了什叶派伊斯兰教。数百名逊尼派,包括在伊斯兰圣战活动家和普通民众,都皈依了伊斯兰教。2014年萨比林运动是由一些离开伊斯兰圣战组织的什叶派于创建。

基督教

巴勒斯坦基督徒占总人口的6%,其次是规模小得多的宗教团体,包括德鲁兹人和撒玛利亚人。据英国委任统治政府统计,1922年,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中,基督教徒约占10.8%。截至2015年,在约旦河西岸,基督教徒约占总人口的1%~2.5%。在加沙地带,基督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1%。东耶路撒冷拉姆安拉纳布卢斯伯利恒是巴勒斯坦基督教徒的主要聚居地。2011年,包括耶路撒冷在内,巴勒斯坦共有162座教堂,其中159座位于约旦河西岸,3座位于加沙地带。2016年,包括耶路撒冷在内,巴勒斯坦共有2924座清真寺,其中1979座位于约旦河西岸,945座位于加沙地带。

语言文字

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中的“闪”语族。“闪米特”术语是德国东方学家施勒策尔在1781年提出的,是根据西亚、北非语言的近缘关系,以及借用圣经《旧约▪创世纪 》第十章传说的诺亚的3个儿子闪、含、雅弗中“闪”的名字而来。而“闪米特”语族名称是法国学者欧内斯特·勒南在1855年最早提出的。阿拉伯语,这是一种由28个阿拉伯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自右向左,被世人公认为是除了中文、梵语外,最难学的另一个语种。阿拉伯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闪米特方言:东部语支、西北语支、西南语支。

其中,西北语支包含迦南语群和阿拉米语群。迦南语群中主要分为古迦南语、乌加里特语、腓尼基语、希伯来语和摩押语。迦南是历史上和圣经中的地名,主要指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约在公元前3000——约前1550年间,闪米特人迁移这一地区,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成分,其语言为最早的古迦南语。

希伯来语曾通行于巴勒斯坦,是约公元前13世纪征服巴勒斯坦的在西奈半岛与希贾兹北部沙漠地带的闪米特游牧部落使用的语言,是迦南语群中唯一一种目前仍在使用的语言。

巴勒斯坦阿拉伯语是巴勒斯坦人(包括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仍留在巴勒斯坦的人)说的一种黎凡特阿拉伯语的方言。巴勒斯坦阿拉伯语有来自中东(如亚拉米文)及欧洲语言的词汇。在7世纪伊斯兰教扩张和黎凡特地区被阿拉伯化之前,巴勒斯坦原先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亚拉米文、希腊文和叙利亚语,而阿拉伯语也在某些地方被使用。英语和希伯来语在巴勒斯坦广泛使用。巴勒斯坦公立和私立学校都开设英语课程。

巴勒斯坦阿拉伯语是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侨民中大部分巴勒斯坦人使用的黎凡特阿拉伯语的相互融汇的方言连续体。在巴勒斯坦和外约旦使用的阿拉伯语方言的语言单位多样化,由于地理、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而属于各种类型不同群体方言的种类也有不同的种类。最接近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阿拉伯语方言是巴勒斯坦阿拉伯语,主要为加沙地带人使用的方言。

民族文化

教育

巴勒斯坦人的教育受巴以冲突影响,教育状况总体落后,目前文盲率约为2.6%。主要大学有比尔宰特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圣城大学、伯利恒大学等。巴勒斯坦分为基础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三个方面。在高等教育方面,巴勒斯坦是阿拉伯国家中,除了埃及沙特阿拉伯两个国家外拥有大学最多的国家之一。

体育

巴勒斯坦人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开始出现赛马、跑步、摔跤和游泳。20世纪初,现代竞技体育传入,足球成为巴勒斯坦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勒斯坦国家足球队在2014年FIFA国际足联世界杯预选赛中与阿富汗队交手。2015年,巴勒斯坦国家男子足球队首次入围亚洲杯决赛。2023年7月5日至15日巴勒斯坦参加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泛阿拉伯运动会。 派出代表团参加了12项运动会。

饮食

巴勒斯坦人的饮食文化既有阿拉伯饮食文化的共同特点,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巴勒斯坦穆斯林严守教规,不食用《伊斯兰教圣经》中禁止的食物,也不饮酒。巴勒斯坦菜式包括沙拉、炖菜、肉类和奶制品,面饼和米饭是巴勒斯坦人的主食。

粗面饼“恰巴蒂”是当地人必备的主食,此外还有油饼、油炸土豆馅三角等。大米常常做成黄油新疆抓饭和肉抓饭,婚宴上必定端上染有颜色的甜米饭。手抓饭大饼咖喱羊肉、鸡肉,是当地最常见的食品搭配。巴勒斯坦人口味偏辣,无论做肉、鱼、豆类,还是做蔬菜,都会放辣椒。其烹调方式不是炒,而是炖,牛羊肉、鸡、鱼以及各种豆类、蔬菜均炖得烂熟。吃饭时不用刀叉、筷子,而是在净手后,以右手抓取饭食。他们喜欢喝茶,招待客人时,主人一般会亲自烹煮工夫红茶,同时还会端上夹心饼干蛋糕、点心等让客人品尝。

“曼沙夫”(Mansaf)是巴勒斯坦人隆重节日才有的大餐,即将羊肉和大米同煮,再加上酸乳酪。巴勒斯坦人假日尤其是周五经常吃的是一种称为“马克鲁巴”(Maqlouba)的食品,即将肉和蔬菜烹煮之后再配上米饭。

节日

斋月

斋月(每年时间根据伊斯兰历调整,2022年为公历4月2日至5月1日),阿拉伯语叫"拉马丹"。按照伊斯兰教教义,安拉在这个月把《伊斯兰教圣经》降给穆斯林,因此斋月是伟大、喜庆、吉祥和尊贵的月份。在斋月里,每天东方刚刚开始发亮至日落期间,除了患病者、孕妇以及作战的士兵等少数人外,成年的穆斯林必须严格把斋,不吃不喝,不吸烟、不进行娱乐活动等。直到太阳西沉,人们才进餐,随后或消遣娱乐,或走亲访友。斋月期间,当地饭店白天一般不营业,政府部门上午办公时间推迟至早上10点左右。在穆斯林把斋时段,为尊重穆斯林宗教习俗,非穆斯林不宜在公共场所抽烟、喝水、吃东西或进行娱乐活动。

开斋节

开斋节(每年时间根据伊斯兰历调整,2022年为公历5月2日),斋月里,巴勒斯坦人凌晨3时吃早饭,晚8时吃晚饭,白天(早4时至晚8时)不进食。他们的开斋节如同中国的新年,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节前,妇女们大包小包地购置食品、鲜花和气球。节日期间,清真寺广场上盛况空前,数百乃至上千穆斯林身穿传统服装,一般是男女分为两片聚集,进行节日礼拜。斋月期间,当地非穆斯林群众也会自觉遵从这一节日习惯,不在公共场合进食。

宰牲节

宰牲节(每年时间根据伊斯兰历调整,2022年为公历7月9日),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穆斯林为圣祖伊卜拉欣宰牲献祭。主要活动有集会庆祝及宰杀牛羊等。

服饰

巴勒斯坦人在社交场合一般穿西装或传统服装。休闲时,年轻人多穿牛仔裤、夹克衫、T恤,姑娘们也爱穿花裙子。巴勒斯坦男人的传统服装,多由半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和农民手工制作,黑白两色是其特点,如白色长袍、粗呢斗篷、黑色灯笼裤,佩戴白色或黑、白色相间的头巾,脖颈上缠绕宽大围巾。女人也着袍装、扎头巾。老年妇女的袍装以黑色为主,而年轻女子的袍装、头巾色彩丰富。女子服装常饰有刺绣,如几何图案以及树木、花草、鸟兽图案等。袍装适合于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走动时会产生通风的效果,能起到祛热降暑的作用。

婚俗

巴勒斯坦法定婚龄是男子16岁,女子15岁 。儿子长大,母亲会直接到女方家提亲。若双方满意,男女可当面相亲。求亲要举行仪式,男方家人和德高望重族人全都到场。订亲更隆重,在宗教法官见证下签订婚约,确保双方婚姻自愿。必不可少的是,订婚时需支付彩礼,众人吃甜点心“库纳法”。婚礼活动颇多,通常会持续一周,其中包括各自的告别单身晚会、婚宴、答谢等。新娘打扮最受关注,习惯将凤仙花捣碎,以其红色汁液涂饰新娘的双手、双脚。新娘礼服美观、华贵,共分7套,上面缀满金片和钞票,其颜色分别为白、红、绿、黄、蓝、青和黑。婚礼期间会不时更换礼服,至于什么时间、什么场合穿什么礼服,都会严格遵照传统,有专人指导。

礼仪

巴勒斯坦人多为穆斯林,见面时必说:“阿斯兰姆阿莱古姆”,意为“真主保佑”。见面礼节是握手,但男女相见时,女子主动伸手才可相握。好友久别重逢会拥抱,典型的动作是拥抱3次:头靠左、头靠右、头再靠左。大多数人遵循伊斯兰教教规,不抽烟、不喝酒。巴勒斯坦女性不见男客人,不随丈夫参加社交活动,因而日常宴席上只有男士,没有女眷。婚宴上,男女分两处就坐。应邀参加节日欢宴,巴勒斯坦人有送小花圈的习惯,花圈尺寸很小,且花色带有喜庆色彩。过年时,妇女们出门拜年会随身携带红粉,见了亲友将红粉涂在对方前额上,以表示祝贺。

文学

巴勒斯坦文学是指巴勒斯坦人创作的阿拉伯语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当代巴勒斯坦文学是更广泛的阿拉伯语学流派的一部分,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讽刺感,创作者常常对存在和身份问题进行探索,常见的是反抗占领、流亡、迷失、向往家园等主题。

巴勒斯坦的文学作品的短篇小说始于萨米拉·阿扎姆(Samira Azam )等作家。代表作为苏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的短篇小说《杰宁的早晨》(Mornings in Jenin)和作者拉贾·谢哈德(Raja Shehadeh)的《时间的裂痕》。

巴勒斯坦的诗使用经典的前伊斯兰教形式,巴勒斯坦人在1948年被驱逐和逃亡之后,诗歌成为了政治活动的工具。在1952年《公民法》通过后,在以色列阿拉伯公民的巴勒斯坦人中,抵抗诗歌流派诞生,代表人物为包括马哈茂德·达维什(Mahmoud Darwish)、萨米赫·卡西姆(Samih Kassem)和陶菲克·扎耶德(Tawfik Zayed)等诗人。

音乐

传统的巴勒斯坦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词,而是有一定的节奏,让人可以即兴演唱民间诗歌。这种民间歌唱形式名为阿塔巴(Ataba),它由4个诗节组成,遵循特定的形式和韵律。Ataba与其他歌唱形式的特征在于其前三个诗节以相同的单词结尾,但意思不同。Ataba常在以色列阿拉伯地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阿拉伯地区的婚礼和节日上被演奏。

在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新的巴勒斯坦音乐流派在巴勒斯坦形成。巴勒斯坦说唱或嘻哈将阿拉伯旋律和西方节拍融合,作词采用的是阿拉伯语、英语和希伯来语作词。对20世纪70年代进行首次出现在洛杉矶和纽约贫民窟的传统嘻哈音乐借鉴,巴勒斯坦的年轻音乐家们采用这种风格,表达他们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不满。

电影

1948年以后,埃及黎巴嫩出品的影片已涉及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自己拍片是在1968年法塔赫成立照相部之后,之后其他一些抵抗运动组织也开始拍摄宣传性的纪录片。第一批巴勒斯坦纪录片于1969年问世。至20世纪80年代,较重要的影片有穆斯托法·艾布·阿里的《侵略》(1972)、卡列布·沙阿的《钥匙》(1977)、阿德那那·马达纳特的《巴勒斯坦见闻》(1978)、卡伊沙·阿菲-祖贝迪的《在铁丝网后面的国家》(1981)等。

1972年,在电影工作者穆斯托法·艾布·阿里和评论家哈桑·艾东·迦米纳的推动下,成立了巴勒斯坦电影协会。1982年,该协会完成了第一部故事片《回到海法》(导演卡塞姆·哈瓦里)。1983年巴勒斯坦、也门苏联合拍了《贝鲁特上空的外国云彩》。1996年,E.苏雷曼导演了《消失文明的编年史》,获得国际影评界的关注和好评。2008年,巴勒斯坦制作了3部长故事片和8部左右的短片。2010年完成一部新片《伟大的解放》。2017年,E.雅西尔执导了《责任》,在国际上获得关注。

戏剧

巴勒斯坦现代戏剧起步于20世纪初。受黎巴嫩叙利亚埃及等周边国家戏剧活动的影响,巴勒斯坦也有一些戏剧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在小范围内进行戏剧演出。以色列建国前,活跃在耶路撒冷的戏剧团体就多达30余个,主要表演形式有吟诗、说书、皮影戏、宗教戏与校园戏等,这些民间艺术为巴勒斯坦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巴勒斯坦文坛涌现出一批以巴勒斯坦现实遭遇和斗争经历为主题的抵抗戏剧,这些作品的出现推动了巴勒斯坦戏剧进入一个高潮。此阶段的代表作家有穆因·巴西苏(Muin Bassiou)、哈伦·哈希姆·拉希德(Harun Hashem Rashid)、格桑·卡纳法尼(Gershon Kanafani)等。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巴勒斯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巴勒斯坦戏剧的发展也遇到各种困难,如官方资助减少,专业人员和观众的流失,电视及新媒体的挑战等。一些剧团宣告解散,但同时又有新的剧团宣告成立。

民间故事

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Palestinian Hikaye)是巴勒斯坦一种传统的口述文化形式,由一代代妇女口头传承,从女性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直触女性的生活,勾画出巴勒斯坦的社会结构。其故事多为虚构,主要针对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社会和家庭问题,例如家庭中女性在责任和欲望之间的矛盾挣扎。希卡耶的讲述技巧风格遵循语言学与文学的规定,这也是该艺术形式区别于其他民间口头传统艺术的地方希卡耶使用的口头习惯用语与通常对话中采用的语言有所不同。故事用巴勒斯坦方言进述法拉伊乡村方言或马达尼城市方言》,几平每位7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都是希卡那的讲述者,也是这一传统的主要传承者。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手工艺

巴勒斯坦人的手工艺有刺绣橄榄木雕、珍珠母制品、梭织地毯等,橄榄木雕与珍珠母制品最早都发源于教会,念珠和十字架起初就是橄榄木镶嵌珍珠母制成。如今工艺品的种类变得多样,烛台、饰品、首饰盒、巴勘斯坦橄榄木雕与珍珠母制品以华丽优雅闻名,受到世界各地民族艺术爱好者与收藏家的欢迎。

舞蹈

巴勒斯坦人在节日、婚礼等重要节日,热情的巴勒斯坦人奏响乌德琴等传统乐器,跳起“达卜克”舞,达卜克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是跺脚,舞姿源于当地人从事农业劳动、登山、游执时脚路地面的动作。舞蹈者上身放松,左右脚交替踩踏地板发出的声音,并穿插下蹲、蹦跳、前俯后仰等动作,作为一种团体舞,众人肩并肩,手挽手起舞的场面颇为壮观。

重要人物

亚西尔·阿拉法特

亚西尔·阿拉法特阿拉伯语:ياسر عرفات,英语:Yasser Arafat;1929年8月24日-2004年11月11日),全名穆罕默德·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库杜阿·侯赛尼,巴勒斯坦前领导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曾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勒斯坦总统)。

谢赫·艾哈迈德·亚辛

谢赫·艾哈迈德·亚辛 (英文名Ahmed Yassin,1936年—2004年3月22日),男,出生于阿什克隆,毕业于艾资哈尔大学。1987年,谢赫·亚辛和拉迪西一起在加沙创建了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组织,并为该组织的精神领袖。亚辛领导下的“哈马斯”主张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第一要教育全体巴勒斯坦人民了解民族的危机,第二要团结认可这个目标的巴勒斯坦人,第三要停止和以色列的谈判,第四要争取全部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的支持。2004年3月22日,亚辛死于以色列对加沙北部发动袭击空袭。

艾哈迈德·舒凯里

艾哈迈德·舒凯里(Ahmad Shukeiri,1908年1月1日—1980年2月26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第一代领导人,巴勒斯坦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多年来致力于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强调巴解组织是团结巴勒斯坦各组织的天然场所和中心。提出将犹太复国主义者赶入地中海,反对承认以色列或与之和解。主张建立一支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组织巴勒斯坦人民为巴解组织筹款,向世界各国介绍巴勒斯坦问题,在阿拉伯国家设立办事处从而加强彼此联系。强烈谴责美国扶植以色列并利用它侵略阿拉伯国家,美国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头号敌人,是阿拉伯国家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他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但舒凯里将武装斗争的希望寄托于阿拉伯国家,既未广泛动员巴勒斯坦民众,也将奉行武装斗争的法塔赫等团体排除在巴解组织之外,仍停留在政治与外交斗争阶段,使巴解组织的影响比较有限。舒凯里个人行事被指责独断专行,最终被迫辞职

舒凯里支持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称赞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亚非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感谢中国人民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反帝事业的支持。1965年3月年访问中国,中国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之会谈,同意巴解组织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参考资料

巴勒斯坦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07

巴勒斯坦.中国领事服务网.2024-01-01

巴勒斯坦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9-28

巴勒斯坦习俗(礼仪漫谈).人民网.2023-10-15

联合国在国际日重申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声援.联合国.2024-01-01

..2023-11-05

巴勒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3

巴勒斯坦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8

1799年拿破仑率军攻打叙利亚 法军被传染鼠疫(图).人民网.2023-10-17

Immigration to Israel: The First Aliyah (1882 - 1903).jewishvirtuallibrary.2023-10-30

第一次中东战争(图).新浪网.2023-10-17

权力破碎化的阿拉伯世界.新浪网.2023-10-17

英庆祝《贝尔福宣言》百年 巴勒斯坦怒火冲天.新华网.2023-10-17

中东睿评|巴以冲突的历史反思(上):巴以问题缘起与复杂化.澎湃新闻.2023-10-17

【史海回眸】搅动多年,英国埋下中东乱局种子.腾讯网.2023-10-17

1964年5月28日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央视网.2023-10-15

生命中的重要日子.新浪网.2023-10-15

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会员国.UnitedNations.2023-10-15

巴勒斯坦国家概况.中国人大网.2023-09-30

哈马斯的挑战者:巴以间又一轮流血冲突与一段重演的历史.澎湃新闻.2023-10-13

历史性妥协: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和争取两国解决方案的二十年斗争.Carim.2023-10-01

巴勒斯坦简介.中国日报网.2023-10-15

领土纷争中的巴以冲突与多层制衡‒‒ 以约旦河西岸犹太定居点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知网.2023-10-01

阿拉法特生平:巴勒斯坦民族之魂.搜狐网.2023-10-15

沙龙搅乱中东和平.中国新闻网.2023-10-15

加沙地带陷入混乱状态 巴勒斯坦政府再陷政治危机.新浪新闻.2023-10-15

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今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新网.2023-09-30

巴勒斯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厅.2023-09-26

巴勒斯坦选举结束哈马斯获胜崛起冲击巴以局势.新浪网.2023-10-31

巴勒斯坦两大派别达成和解.新浪网.2023-10-31

巴勒斯坦两大派别将组联合政府.新浪网.2023-10-15

法塔赫哈马斯签《多哈宣言》 就组联合政府达一致.新浪网.2023-10-15

阿巴斯要求将巴权力机构更名为“巴勒斯坦国”.中新网.2023-09-30

中方敦促以色列停止藐视安理会决议、停止一切定居点活动.光明网.2023-10-15

法塔赫与哈马斯签署和解协议 巴勒斯坦两大派别结束十年对立.央视网.2023-10-15

以色列曾占领加沙地带38年,为何又撤出了?.澎湃新闻.2023-10-17

超12.3万巴勒斯坦人因冲突升级被迫离开家园 居民:炸弹不分平民和部队.海外网.2023-10-22

巴以为何爆发大规模冲突.新华网.2023-10-15

Worldmeters.Worldmeters.2023-09-30

State of Palestine Palestinian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pcbs.2023-10-31

Palestine refugees.UNRWA.2023-10-01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知网.2023-10-0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难民问题研究.中国知网.2023-10-01

West Bank.cia.2023-10-31

Gaza strip.cia.2023-10-31

PA's Moderate Muslims Threatened.israelnationalnews.2023-10-31

Chapter 1: Religious Affiliation.pewresearch.2023-10-31

How Salafism’s Rise Threatens Gaza.foreignaffairs.2023-10-31

..2023-10-31

Hamas Brutally Assaults Shi'ite Worshippers in Gaza.haaretz.2023-10-31

Al-Sabireen: an Iran-Backed Palestinian Movement in the Style of Hezbollah.raseef22.2023-10-31

..2023-10-18

西里尔芒果。拜占庭:新罗马帝国。斯克里布纳,1980年。.fordham.2023-10-18

How to Reach your Audience with the Right Dialect of Arabic.Asian Absolute.2023-10-31

Arabic Language: Tracing its Roots, Development and Varied Dialects.Day Translations.2023-10-31

..2023-10-31

فلسطين تؤكد مشاركتها في دورة الألعاب العربية بالجزائر.elayemnews.2023-10-31

فلسطين تشارك بوفد كبير في دورة الألعاب العربية بالجزائر.palsport.2023-11-01

Woven Legacy, Woven Language.saudiaramcoworld.2023-10-17

Holiday reading: Irish diplomats on what books to read where.irishtimes.2023-11-04

Best books for newcomers to Palestine and its literature.electronicintifada.2023-11-04

Israeli-Arab rap: an outlet for youth protest.csmonitor.2023-11-05

巴勒斯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30

巴勒斯坦戏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30

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04

在巴勒斯坦迷上中东风情(国家人文地理).人民网.2024-02-21

求和勇士:阿拉法特.央视网.2023-10-01

阿拉法特生平.青岛新闻网.2023-10-05

获得诺贝尔奖的阿拉伯人.中国驻埃及大使馆.2023-10-05

亚辛:走完传奇一生.光明网.2023-10-08

哈马斯:恐怖组织还是自由斗士?.新华网.2023-10-08

亚辛之死·惨杀·亚辛被炸得粉身碎骨(组图).新浪网.2023-10-08

艾哈迈德·舒凯里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