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会议
开罗会议(Cairo Conference)是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期间中、英、美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米娜酒店召开的战时会议。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为首的三国代表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讨论。
这次会议是反法西斯同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取得战略胜利,法西斯主义势力逐渐衰退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逼迫日本无条件投降、清除法西斯势力,塑造战后国际新局势。会议主要讨论了日军侵缅问题、战后日本国体及对华赔偿问题、战后中日领土问题、新疆问题、西藏自治区问题、安南问题、朝鲜独立问题等,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在此次会议上达成共识,并在战后贯彻下去,对战后东亚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后,中、美、英、苏于1943年12月1日联合发表《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领土,退兵朝鲜,并无条件投降。
开罗会议对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影响重大,被认为是中国恢复大国地位的转折点,并为中国的领土完整奠定了基础。学者杨铮认为,《开罗宣言》的发布,奠定了反法西斯同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扭转了英军在缅甸作战的不利局势,推动了朝鲜独立,促进了法西斯主义的灭亡。
会议背景
国际背景
英国方面
英国作为欧洲战场的核心,在希望尽快结束对德战争的同时,还要保证将英军损耗降到最低,并保护英国的殖民利益,以谋求战后的国际地位。
英美关系在反法西斯期间十分密切,但作战方案却有着重大分歧。在对德作战的问题上,英国把重点放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尽量避免与德军的正面冲突,这样能最大程度降低英军损失,并且控制巴尔干地区之后更易于战后牵制苏联。美国同样忌惮苏联,想要笼络苏联的同时担心地中海战略可能会使英国陷入巴尔干无法脱身,英方不能真正控制巴尔干,牵制苏联效果不佳。但如果战后英国真的控制巴尔干,英国势力又可能威胁美国。无论英方能不能控制巴尔干,对美国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于是美方更偏向于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英苏关系则在苏德战争开战后逐渐密切,苏联对德宣战后英苏立即结盟,以完成包围德国的作战。1942年苏联面对德国日益紧迫的攻击,要求美英立即开辟第二战场,否则苏联红军很难作战。但英方仍在犹豫,更希望采用英军损失更少的地中海战略。
英中关系最大的分歧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英方不愿舍弃殖民利益,香港问题暂时搁置。缅甸问题也是中英矛盾之一,英军自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后,退缩英伦三岛,无力加强其在远东殖民地的军事力量,英方想恢复在远东的殖民利益,但又不愿加派军力。所以英方想借助中国军队支援它在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力量。此次开罗会议,英方期待放弃缅甸两栖作战计划,将攻缅压力全部转嫁给中国。
中国方面
1942年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宣告了中国的世界四强地位,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外交局势好转的情形之下,罗斯福率先抛出橄榄枝,拟邀约瑟夫·斯大林、温斯顿·丘吉尔、蒋介石召开开罗会议。中国需要谋求国家利益和国际援助,并且需要处理与其他三个大国的利益关系,开罗会议是中国提出诉求的良好平台。
中美关系方面,美国重视中国战场对日本的牵制作用,为中国提供了部分援助,但受“先欧后亚”政策影响,援助聊胜于无。且美国方面对国民政府的看法分歧很大,1942年底到1943年7月,国民政府为挽回不利自己的国际影响,曾派宋美龄多次访问美国。因此中国此次参加开罗会议,重要目的之一是寻求美国的援助。
中英关系在当时也不容乐观,中国方面为了将抗日战争坚持到底,同意与美英合作,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唯一的国际运输线。于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主动提出援助缅甸,英国却不欢迎中国官兵。仰光危急之时,英国却改变态度,但为保全印度,英方有意放弃缅甸,消极作战。最终未能挽回颓势,两国军队不得已撤往印度。1942年10月,英美表示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英方却拒绝归还九龙租借地。且在魁北克省会议已通过“霸王”计划的情况下,英军却一直拒绝对日本实行南北缅水陆两栖的攻击,只关心地中海和太平洋地区。中方参与开罗会议,希望催促英方同意缅甸两栖作战,尽快结束抗日战争。
中苏关系因苏联觊觎新疆降至冰点,此时《苏日中立条约》并未废除,苏联对日态度不明,加之约瑟夫·斯大林拒绝参与开罗会议,中方并未对苏联抱有太大期望。
美国方面
美国作为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最小的大国,谋求消灭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同时还要压制其他大国的发展,平衡其他国家的实力以达到战后美国一国独大的状态。
美苏方面,1942年5月,美苏关系和缓,面对苏联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美国口头同意,欲借苏联之力尽快结束战争。
美英方面,美英就作战计划产生分歧,英国希望以欧洲为先,先攻击意大利,再包围德国,最后解决日本。经过争论,美国做出让步,延迟第二战场的开辟,但苏联极为不满。
美中方面,美国重视中国对日本的牵制作用,且为了平衡英苏实力,希望中国能在战后制衡苏联。于是美国力排众议,支持中国成为“四强”之一,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美国此次推动开罗会议的召开,是为了推动中、英、苏尽快达成战争共识,美国从中助力,尽快结束战争,商讨战后秩序,协调中英、中苏关系。
战争形势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随后美国对日宣战,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次年6月,美国军队赢得中途岛战役;7月苏德战争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10-11月,英国在北非实施阿拉曼战役。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轴心国联盟大势已去。1943年春天,战局已然改观。美、英、苏开始考虑如何消除法西斯主义残留势力,以及着手安排战后世界事务。
会议筹备
卡隆布兰卡会议
1943年1月14日至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北非英属摩洛哥的卡隆布兰卡海港举行会议。英、美在这场会议中并未发表正式宣言,而是决定了一项原则,即“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原则。
开罗会议设想
1943年6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拟邀约瑟夫·斯大林,温斯顿·丘吉尔,蒋介石召开会议。美苏就会议地点产生争执,且蒋介石提出,在苏、日未正式决裂之前,中苏首脑会晤显得立场不明。最终商讨后,决定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并召开开罗会议。
魁北克会议
1943年8月,英美首脑召开魁北克会议。通过了“霸王”作战计划,决定美英军队大约在1944年5月1日在法国登陆,进攻德国心脏地区;并且准备在德国崩溃以后的12个月内击败日本。为了笼络苏联结盟,提出苏联在打败阿道夫·希特勒之后出兵对日作战,同时也为了筹建战后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国际机构,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希望能与斯大林会晤,同时也希望与中国政府首脑会谈,以共同商讨和解决那些影响整个大战进程和战后安排的重要问题。
《关于普遍安全的原则》
1943年10月28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河畔京士顿、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举行三国外长会议,通过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原则》。美国支持中国成为宣言共同发起国,以稳定反法西斯主义的太平洋战争。
该宣言包括四个要点:
会议经过
开罗会议由多个部分组成,主要讨论后续作战问题。美英两国分歧较大,并未在此次会议上达成共识。于是,远东问题成为了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
1943年11月21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偕夫人到达开罗。数小时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到达开罗。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到达开罗。
第一次全体会议
11月23日上午11时,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此次会议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与会者中国方面有:蒋介石夫妇、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商震上将等。美国方面有:罗斯福总统、莱希(William Daniel Leahy)海军大将、陆军参谋总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上将、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史迪威等。英国方面有温斯顿·丘吉尔首相、大日本帝国陆军参谋总长布鲁克(Alan Brooke)上将、东南亚盟军总司令第一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路易·蒙巴顿(Louis Mountbatten)海军大将等。
英国此次参加会议,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欧洲战场与美国战略分歧的问题,以及拒绝日本进入英属印度,重新获得新加坡的统治权,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中方态度则是希望逼迫英国尽快同意缅甸两栖作战方案,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
而美方则希望两国尽快就抗日问题达成共识,以推动战争的尽快结束。
东南亚最高统帅蒙巴顿简单讲述了东南亚作战行动。随后中方表示仰光的登陆对重新夺取缅甸十分重要,但是英方表示反对,不愿再向缅甸增加军力,但中方认为英方控制海洋,可以进行支援。
联合参谋会议
23日下午三点半,中英美召开第一次联合参谋会议,以英国陆军参谋总长布鲁克上将为主席。仍然讨论缅甸作战问题,中方认为第一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路易·蒙巴顿攻缅的计划并不详尽,需要后续再商讨。英方则催促不止。中方认为蒙巴顿计划仅从英国利益出发,并不认可。双方都意图让对方挑起战争重担,最终还是没有就攻缅问题达成共识。
蒋介石罗斯福四次会谈
中方此次参加开罗会议要达成的重要政治目的之一,是达成和美国的同盟,寻求美方援助,并借美国之力抗衡英苏,维护中国主权与领土。而美方则希望对中国进行援助,促进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使中英有实力抗衡苏联。
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同蒋介石前后举行了4次会谈,是开罗会议期间最重要的会谈。其主要内容,是就日本投降后东亚国际新秩序进行磋商和构想。
23日下午七点半,蒋介石夫妇赴罗斯福晚宴。中美互换意见,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
美国支持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并希望战后中国对日本进行军事占领。并且讨论了战后中美、中英、中苏关系。
次日,蒋介石即指令王宠惠将中国政府所备的四项问题节略面交哈里·霍普金斯:第一,由中英美三国成立远东委员会,并欢迎苏联随时参加;第二,统一作战指挥问题;第三,日本领土暨联合国领土被占领或克服时之临时管理问题;第四,日本溃败时对日处置问题。
后续会议
11月24日下午三时半,中英美召开第二次联合参谋会议。主要与会者有,美国方面陆军参谋总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上将,英国方面海军参谋总长肯宁汉(Andrew Cunningham)元帅,中国方面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商震上将。此次会议上,中美再次探讨攻缅问题,中国依旧坚持海陆同战,英方则表示海军另有他用。美方提出先商讨中缅铁路问题,中和中英双方分歧。最终,英方让步,同意缅甸两栖作战,但没有给出明确时间保证。
后续会议中,霍布金斯完成会议《公报》草案,主要内容有:设立中美英远东委员会,筹设联合国总机构等。中方还强调了西藏,台湾,东北地区领土归属于中国。在后续会谈中,中方向美方借款十亿美元。
会议结果
《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的最大成果就是在1943年12月3日,重庆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伦敦分别公布了《开罗宣言》。《开罗宣言》由美国人霍布金斯起草。
《开罗宣言》宣告:
基于以上各项目的,三大盟国将继续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斗,以获得日本无条件之投降。
中国领土与主权
开罗会议中国战后领土归属问题达成共识,英、美、苏皆支持战后中国收回日本占领土地,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并强调新疆、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美英同意交还租界,放弃在华特殊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
遗留问题
开罗会议主要探讨中国问题。但中英双方都对香港的归属避而不谈,使香港问题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长时间未能得到解决。
琉球岛未能归还中国,使“全部领土归还中国”的宣言略显苍白。
会议规划执行
反攻缅北、滇西
1943年12月下旬至3月下旬,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开展了对日军的猛烈军事反攻,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中国提供人力,美国军官参与军队训练,英方提供后勤,迅速训练出一批新式军队。在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下,给予侵缅日军重创。
英方毁约
英方在开罗会议上口头答应中国缅甸两栖作战方案,却又在第二次开罗会议上毁约,放弃在安达曼群岛登陆进行两栖作战的“海盗”计划。使中国不得不中缅双线作战。
对华支援
仰光的陷落致使中国赖以生存的外资援助国际通道被破坏,中国政府所需的战略物资无法输送到境内,在此形势下,为缓解中国物资补给压力,中国与美国协商合作开辟出一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航线以维系中国政府的生存,这条航线被称为“驼峰航线”。1941年11月中美共建的“驼峰航线”开始通航。
开罗会议后,通过“驼峰航线”而运输到中国的物资品种繁多、运输物资总量巨大;包含轻重枪炮武器、医疗器械、药品、燃油等等;空运物资的数量吨位经历了缓慢增长到呈指数级增长。
英国始终坚持“欧洲第一”的作战方略,不仅将自身的人力物资,更是将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所获得的援助和物资几乎全部投放到欧洲及地中海战区,至于亚洲战场的生死存亡则较少在温斯顿·丘吉尔的考量范围之内。对日作战方面,由于担忧日后中国的强大会威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英国重返亚洲、重建殖民帝国,英国自始至终并没有制定出任何对日作战的具体计划。
关于远东国际体系的设想
《开罗宣言》明确规定了战后领土范围, 严格明确日本领土范围是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后远东地区安全由中美双方维护,中美双方在相互防御联盟的框架内实行密切合作, 必要时可以使用对方的海军和空军基地, 以保证战后太平洋地区的安全。
罗斯福和蒋介石在反对英法海底隧道殖民主义问题上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双方一致认为, 殖民主义在战后将退出亚洲的政治舞台, 大多数亚洲国家将实现民族独立。
双方同意, 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罗斯福认为, 战后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的联合国部队应以中国军队为主。蒋介石说, 中国尚缺乏担任这种任务的力量, 所以应由美国主持。
为了实现美国的远东战略, 罗斯福愿意充当中苏两国的调解人, 试图使两国在将来缔结一个条约, 以保证苏联不支持中国共产党, 并尊重中国在东北地区的主权, 但条件是蒋介石必须组成一个国共联合政府。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并在《日本投降条款》中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
影响
对反法西斯战局的影响
开罗会议商讨了英美援华作战的问题,会后美国开辟驼峰航线,支援了大量物资帮助中国坚持作战。英国虽自始至终没有制定出任何对日作战的具体计划,但也表明了抗日立场。中国牵制住了日本的大部分军力,使日本没有能力威胁欧洲战场,加速了世界法西斯的灭亡。
开罗会议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指出了中、美、英、苏四国均支持朝鲜独立,解决了战时重大分歧之一,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
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开罗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有中国首脑参加的大国会议, 罗斯福在会议上制定的对华政策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开罗会议后,苏联正式表示未来将参加对日作战,中印缅战区的“布坎尼尔”两栖战役被取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意味着中国在最终打败日本过程中的作用大大下降。布坎尼尔两栖战的取消再次降低了中国战区的重要性。这两项军事决定表现了美国军方正在酝酿的以太平洋而非中国作为进攻日本的主要基地,使中国的战略地位急剧下降。
开罗会议期间, 尽管中美就琉球问题进行了讨论, 但由于种种原因, 最终未在《开罗宣言》中得以体现, 这对战后对日领土处置、东亚区域秩序、中日钓鱼岛争端出现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 美国在战后顺利进占琉球群岛, 并对琉球群岛进行非法托管,为中日钓鱼岛争端产生埋下了祸根,并且琉球群岛成为美苏冷战期间和冷战后, 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环节。
对中国的影响
开罗会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长期的积贫积弱, 处处被动挨打, 任由强权宰割, 成了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基本形象,而《开罗宣言》肯定了中国开展反法西斯侵略斗争的贡献, 彰显了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价值, 中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开罗会议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 《开罗宣言》为中国恢复领土主权奠定了最重要的国际法基础;开罗会议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坚定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开罗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确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身份,为中国参与战后亚太事务乃至世界事务的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事件评价
与会者评价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期间表示:“完全赞同《开罗宣言》和它的全部内容,朝鲜独立是理所当然的,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应当归还中国。”
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则在日记中称:“昨日发表开罗会议公报以后,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寸衷惟有忧惧而已。” “为攻缅展期问题,内外阻力甚大,如无坚定决心,则此举必被动摇,将蹈去年失败覆辙矣。”
英国总理温斯顿·丘吉尔这样谈论“霸王”行动的前景:“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要让美、英两国青年的鲜血染红海水,或者让他们的尸体布满海滩。”并这样评价开罗会议,“其结果是,中国问题成了开罗会议的首要议题,而不是次要议题。”
1944年1月12日,在美国白宫举行的第36次太平洋战争委员会会议上,罗斯福通知与会者,他对自己分别与蒋介石委员长和约瑟夫·斯大林的会晤结果感到非常满意。罗斯福说,斯大林明确支持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于中国。罗斯福总统还提及琉球王国问题,说斯大林非常熟悉琉球群岛的历史,他完全赞同琉球群岛属于中国,应该归还于中国。
学者评价
《新华社》认为,《开罗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果实,是一份弘扬正义的文件,明确指出中美英三大盟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同时,开罗宣言规范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日本之间结束战争状态、构建亚太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法基础,是中日之间解决战后领土归属问题的国际法基础。
学者刘守华认为,《开罗宣言》的发表,确定了中国作为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鼓舞抗战多年的中国军民,并对恢复中国领士的完整提供了重要的国际保证。美、英等国表示加强对日战争,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将台湾、澎湖以及东北地区归还中原地区。开罗会议是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世界级首脑会议。
学者褚静涛认为,《开罗宣言》促进了朝鲜独立,结束日本对朝鲜的奴役,这说明中国抗战对东亚解放是有利的。
重庆史迪威研究中心宗力哲主任认为,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对战后亚太国际秩序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开罗宣言》与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同盟国制定的《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宪章》《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国际文件构成了战后亚太秩序的法律基础。
相关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开罗宣言》:从历史到现实.半月谈.2023-11-01
《开罗宣言》全文.今日中国.2023-11-01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中国政府网.2023-11-13
历经70年风雨 《开罗宣言》国际地位不容动摇.中国政府网.2023-11-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全记录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1998).豆瓣电影.2023-11-01
二次大战启示录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11-01
开罗宣言 (2015).豆瓣电影.2023-11-01
大棋局: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 (2015).豆瓣电影.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