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年12月31日-1959年10月16日),他是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
1880年12月31日,马歇尔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尤宁敦。父亲是一家煤炭公司的董事长,拥有储量丰富的煤场。1901年,马歇尔从弗吉尼亚军校毕业。1902年至1903年和1913年至1916年,马歇尔曾两次到菲律宾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作战处处长、军参谋长,战后担任约翰·潘兴将军的副官、本宁堡步兵学校副校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陆军参谋长,指挥了一系列美国军队和美英联军的重大战役,是美国取得二战胜利的重要人物。1944年12月晋升为五星上将。1945年退役后出任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一度作为特使前往中国,调停国共内战失败后回国。任内参与制订 “ 杜鲁门主义 ” 、 “ 马歇尔计划 ” 、 “ 北大西洋公约 ” 等重大外交政策,是美苏冷战的积极策划者 。
1944年1月3日,马歇尔当选为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3年12月,因“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复兴的贡献,马歇尔获得。1959年,马歇尔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逝世,葬于阿灵顿公墓。2006年,美国《大西洋月刊》将他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63名。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80年12月13日,马歇尔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尤宁敦,出生时家庭生活富裕,父亲除了在当地拥有几处富饶的煤田外,还是当地颇受欢迎的民主党党员。马歇尔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比姐姐小四岁,比哥哥小六岁。开始入学是在一家私立学校读书,九岁时,父亲将他转入公立学校,马歇尔在孩提时代是一个学习迟钝的孩子。
马歇尔的父亲期望他成为一名美国军官,为满足父亲的愿望,1897年9月,年仅16岁的马歇尔考入弗吉尼亚军校。弗吉尼亚军校不同于西点军校,并不保证毕业学员都能成为美国军官。1901年,马歇尔以名列第八的优异成绩毕业。校长希普将军认为马歇尔如果成为陆军军官,其成就会在西点军校毕业生之上。马歇尔不仅学有所成,而且在校学习期间与伊丽莎白•卡特•科莱斯相恋,他们于1902年2月11日举行了婚礼。
入伍晋升
1901年年底,马歇尔毕业后进入了美国陆军。1902年2月,马歇尔受领陆军少尉军衔并被派往菲律宾。因为战事已经结束,马歇尔在菲律宾服役期间,没有参加过战斗,但是经历了丛林环境和疾病的考验。因其表现老成持重和公正无私,被晋升为中尉。1903年夏,马歇尔从菲律宾回到美国的雷诺堡兵营。1905年7月,他奉命率队绘制美国西南部沙漠地区的地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06年底,马歇尔进入堪萨州利文步骑兵学校(次年改为陆军军官进修学校)进修,一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选送入陆军参谋学院深造进修。1907年3月,马歇尔晋升为中尉。他后来称“晋升中尉的时候”是自己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同年,马歇尔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在陆军参谋学院继续深造的资格。1908年,马歇尔毕业留校担任教官。1910-1913年,马歇尔先后在国内担任美国国民警卫队教官和步兵连长、在菲律宾担任美军司令的副官。
参加“一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马歇尔所在的第一师是最先在欧洲登陆的美国远征军部队。1916年马歇尔晋升上尉军衔,担任美国步兵第一师参谋部的一名临时中校,1918年年初,马歇尔被提升为第一师作战处中校处长,这是马歇尔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1918年5月,马歇尔代理师参谋长,参与制订了1918年8月的圣米尔进攻战役计划,联军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随后他又单独制定了默兹-阿尔贡进攻计划并取得战场胜利。总司令潘兴将军注意到马歇尔的出色表现,将他从第一师调到驻在法国肖蒙的美国远征军总参谋部工作,提升他为第一集团军的上校作战处长,负责协助潘兴制订作战计划。马歇尔的工作得到了潘兴将军的赞赏和信赖。在大战结束前,潘兴将军提拨马歇尔担任第一集团军的作战处处长,并报请上级提升他为准将。后因战争提前结束,直到18年之后的1936年他才成为准将。
战争结束后,马歇尔任驻德国美国军队第8军作战处长。之后潘兴将军把马歇尔调往巴黎担任他的副官。1919年9月,马歇尔随潘兴将军结束欧洲使命回到美国。
跃升四星
1921年8月,潘兴将军升任陆军参谋长,他将马歇尔带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由少校晋升为中校,担任潘兴将军的随从参谋,时间长达5年。1924年7月潘兴将军卸任前将马歇尔派往中国天津市,担任美军第15步兵团执行官。1927年6月,马歇尔在天津任职届满回国。9月,他的妻子伊利莎白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为了使他摆脱因丧妻引起的悲痛,上级将他调离华盛顿。11月,马歇尔被任命为美国陆军著名的军事指挥院校本宁堡步兵学校副校长,并兼任教学任务。
马歇尔在本宁堡步兵学校任职期间,培养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青年军官和教官。受到马歇尔赏识的学员共有160多人,他们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因功成为将军,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奥马尔·布莱恩德、约瑟夫·史迪威等。
1930年10月15日,马歇尔同凯瑟琳结婚。1932年马歇尔在本宁堡的任期届满,被调往佐治亚州斯克利文堡第8步兵团担任中校营长,1933年9月,马歇尔晋升上校,11月,他被任命为伊利诺伊州国民警卫队(第33师)高级教官。1936年8月24日陆军部正式批准授予乔治·马歇尔准将军衔,接任陆军第3师第5步兵旅旅长职务,该旅驻扎在华盛顿州的温哥华。1938年2月27日马歇尔担任陆军部作战计划部部长,并兼任陆军参谋长克雷格将军的特别助理。8个月后,克雷格将军任命他为陆军副参谋长。 1939年4月28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克雷格将军退休之后,陆军参谋长的职务将由马歇尔继任。59岁的马歇尔从准将越过少将和中将,跃升为四星上将陆军参谋长。
参与“二战”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对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一天,马歇尔宣誓就职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认为,无论愿意与否,美国都会卷入战争。他大幅度改组军队,提拨军事人才充实一线作战部队,为美国军队介入大战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帮助英国人为美国赢得准备时间,他支持罗斯福总统的援英战略。
1940年7月,美国陆军总司令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成立,马歇尔出任陆军总司令,之后陆军总司令部于1942年3月撤销,但马歇尔仍然是事实上的陆军总司令。
1941年12月,在英美两国领导人举行的“阿卡迪亚”会议上,马歇尔代表美国军方力主美英军队实行统一指挥,并最终说服丘吉尔接受了这一建议,促使两国首脑达成协议,同意在华盛顿设立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在太平洋地区设立美英荷澳联合司令部;组建中原地区战区并设立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重申“欧洲第一”的盟国战略。
1942年2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设立,由美国陆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陆军航空队司令和总统参谋长等人组成,是美军最高指挥机构。由于总统参谋长只是会议的召集人和陆军的特殊战略地位,马歇尔事实上担当着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或总参谋长的角色。
1942年11月,马歇尔指挥英美盟军实施“火炬”登陆作战计划并登陆成功,美英盟军非洲战事取得胜利。
1943年秋,反法西斯同盟首脑在魁北克省会议上一致同意由马歇尔出任即将开始的进攻欧洲的盟军最高司令,但是罗斯福总统认为由马歇尔担任参谋长一职,更能明智地把握战略方向,因此最后任命艾森豪威尔为欧洲最高总司令,而马歇尔继续给予了艾森豪威尔支持。
1944年6月6日,马歇尔参与指挥的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登陆。
1944年12月,马歇尔获得新设的美国军队最高军衔五星上将。
1945年2月,马歇尔先后参加了马耳他会议和雅尔塔会议,7月,马歇尔又参加了波茨坦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8月20日,马歇尔给哈里·S·杜鲁门总统写信请求卸任。1945年11月,杜鲁门总统在白宫为马歇尔举行了退休告别仪式,在他佩戴的军功章旁边添上了一簇橡树叶章。
调停使命
1945年12月21日,退休后的马歇尔作为杜鲁门总统的特使奉命出使中国,负责调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调停国共军事冲突。马歇尔抵达中国后,与国民党代表张群、中共代表周恩来组成三人小组。1946年1月10日,在马歇尔的斡旋下,国共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停战协定签订的当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1946年2月25日,“三人小组”签署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马歇尔视这个方案为其得意之作,称这个整军方案是“中国的希望”,并谴责国民党内的顽固分子不顾人民和平发展的行为。
1947年1月中旬开始,国民党不断增兵东北地区南部,这一地区的武装冲突随之逐步升级,6月,东北休战期间谈判无果,停战协议和整军协议先后遭到破坏。1946年7月,蒋介石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政协决议也被破坏。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抨击美国的援蒋政策,要求美国停止武装干涉中国内政。7月8日,周恩来向马歇尔提出美国有必要做出明智的选择,不向内战中的一方提供援助,并继续进行调解。
1946年8月10日,马歇尔和司徒雷登公开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调处失败。1947年1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召回马歇尔,次日,马歇尔离开南京回国。
战后任职
1947年1月21日,马歇尔宣誓就任美国国务卿。在其担任国务卿期间,通过援助希腊、土耳其,推动实施“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控制其他国家制定纲领和政策,由此拉开了美国和苏联之间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局面。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的混乱局面,马歇尔决定采取措施援助欧洲经济复兴,他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作了复兴欧洲计划的演说。1947年7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通过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给予西欧国家大约130亿美元的援助,帮助西欧多数国家摆脱了战后的经济困境,同时对稳定西欧的政治局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10月11日,马歇尔接受杜鲁门总统的任命,出任美国红十会会长。马歇尔上任后制定一系列工作计划,增加组织新的动力,扩大血库建设,加强志愿者工作,使红十字会的工作迅速步入正轨。
1950年9月21日,马歇尔正式宣誓就任国防部长。马歇尔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减少了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两个部门之间的不必要摩擦,呈现出协调顺畅的工作局面。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美国军队接连战败,战地指挥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麦克阿瑟回到国内后,在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他与马歇尔两人就美国的朝鲜战争策,发生了针锋相对的争论。马歇尔对于部分议员关于他串通约瑟夫·斯大林的言论置之不理,认为不实之词无需辩解。1951年9月21日,马歇尔宣布辞职。从国防部长的职务上退下来后,马歇尔没有再担任任何公职,他和夫人安度晚年。1953年夏,马歇尔代表艾森豪威尔总统率美国代表团出席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的加冕大典。同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对二战后欧洲经济复兴的贡献以及他为促进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逝世
1953年,马歇尔参加完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之后,马歇尔的身体开始一蹶不振。
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里德医院病逝,享年79岁。艾森豪威尔总统宣布举国哀悼一天。在按照其遗言举行简单的葬礼仪式后,马歇尔被安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
军事思想
思想形成
1927年11月,马歇尔被任命为美国陆军著名的军事指挥院校——本宁堡步兵学校副校长,负责部分课题的讲授任务和课程安排。他在教学活动中,擅长把复杂的军事思想凝练成简短的语句。本宁堡军校时期是其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马歇尔的整顿和建设下,本宁堡步兵学校有了自己的装甲部队,有了施放烟幕的飞机、火炮,以及和平时期所能见到的最近似实战的训练场。仅仅几年之后,马歇尔以及他所训练和培训的军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受住了考验,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主要内容
严密备战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马歇尔就任陆军参谋长。在美国国内,大多数人不愿意卷入战争,反对政府扩军备战。马歇尔认为美国与法西斯主义国家必有一战,必须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为了从兵力和武装两个方面快速扩充军队实力,陆军参谋部制定了组建一支28万兵力的陆军和26万美国国民警卫队的计划,并要求国会拨款6.75亿美元。马歇尔不顾国内的反对声音,积极向国会争取通过这个计划,并直接向罗斯福总统蒋光慈厉害,最终总统和国会批准了计划。马歇尔又接连推动国会通过了“选政兵役法案”和“租借法案”等。
在马歇尔的战略远见下,美国完成了战前的军力准备和军事部署,使美国能够从容应对战争危机。
联合作战
珍珠港战争爆发后,在马歇尔的协调努力下,成立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涉及有关海军和陆军两个军种的问题和制订联合作战计划,联席会议由4人组成,其中包括马歇尔、金、莱希、阿诺德。海陆军实现军种融合,并肩作战。
1941年12月22日至1942年1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了偷袭珍珠港后第一次英美会议——阿卡迪亚。马歇尔坚持认为为更好地实现盟军协同作战,必须建立联合司令部,由一个人对整个战区进行指挥,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马歇尔希望美军所至的各个战区确立统一的指挥所。另外,马歇尔要求在每一个战区都设立一名最高指挥官,在联合参谋长会议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联合参谋长会议设在华盛顿,下设四个委员会:原料委员会、军火分配委员会、生产资源委员会和航运调整委员会,各委员会分工具体事务用于统一指挥英美两国的部队,协调两国的战略思想,保证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情报的交换、监督攻占地区的行政管理、后勤和军火供应等各项计划。联合参谋长会议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紧密合作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机构。
“先欧后亚”
1940年,马歇尔在提交给总统的报告中提出“先欧后亚”的战略思想。马歇尔认为,在法西斯轴心国中,德国的军事实力最强,而且地处经济发达的西欧,如果德国征服了欧洲,美国独自对付德国法西斯会极其困难。为此先要集中军事力量在欧洲打决战,战败德国后,盟军再转而共同对付日本。1941年初,美英两国参谋部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就战略方针达成协议。马歇尔提出的“先欧后亚”正式成为美英两国共同的战略方针。1944年,欧亚两大战场都进入战略进攻的关键阶段,马歇尔向欧洲派遣了26个陆军师,向太平洋战争只派了7个师,使欧洲战场陆军兵力达200多万,高出太平洋战场的一倍,实现了集中力量攻打德国的战略思想。“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对于美国成功地实施两线作战,赢得战争胜利具有重要影响。
陆军优先
马歇尔是陆军出身,认为只有陆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他坚持陆军决胜这一战略思想始终没有改变。
马歇尔坚信取胜要靠与敌军打交手战,如果美国参战,就必须有大量的陆军部队。他在陆军年度报告中用大部分篇幅说明了扩军的实质,受打击最重的是特种陆军部队的工兵、重型炮兵和防空部队,因此需要优先扩充陆军。马歇尔坚决反对大幅度削减陆军部队,反对减少物资的分配。在1939年3月3日的一次演说中,他列出了一长串主宰过去战场的技术创新:“战车、接下来是大象、成吉思汗的骑兵;身穿盔甲的武士; 火炮、坦克,现在是飞机。但是在所有这些斗争中,当尘烟消失时,正是手握利剑或弓箭或步枪的人,才能决定战场的最后结局。如果我们没有陆军部队,那我们就一无所有。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公众误解的背景。飞机是十分耀眼的,海军也是如此。如果真的打起仗来,地面部队是急需的武装力量。可是如果我们要求建立地面部队,就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我们必须有步兵师, 我们指挥员要求建立步兵师。如果你要建设空军基地,显然你要使用地面部队,如果你想保住空军基地,你也得动用地面部队,没有地面部队,你就会感到软弱无力。”
为政举措
马歇尔计划
背景
战后欧洲经济恶化,无论是作为战胜国的法国还是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意大利,都面临物资短缺、恶性通货膨胀和生产凋敝的经济环境。各国的政治局势也因此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法国共产党成为法国最有影响的第一大政党,这些状况引起美国人的忧虑和恐惧。而在另一方面,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有强大的优势,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达到全世界的40%,黄金储备达到70%,在军事优势上,一度垄断核技术。美国对欧洲的强力援助既是为了维护整个西方世界的稳定,同时也是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
内容
1947年4月26日,国务卿马歇尔从莫斯科外长会议回国后,呼吁美国立即采取措施援助西欧。6月5日,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正式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夺取全球战略重点—欧洲的方 案。该方案指出欧洲经济濒于崩溃,需要从外国主要是从美国大量进口粮食和其他必要产品,其需要量远超过了欧洲的支付能力。因此,欧洲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以防止欧洲出现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马歇尔还在演讲中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的行动计划和方针:“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并由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定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愿用其过剩物资给予欧洲友好的协助。
“马歇尔计划”引起各国强烈反应。1947年7月12日,英、法、奥、 比、丹麦等16国在巴黎召开经济会议。西德虽然没有正式参加,但它的需要在会议考虑范围之内。巴黎经济会议随后成立了常设联合机构-- 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后改成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同时,英、法等16个西 欧国家正式联合提出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随后,哈里·S·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的咨文,要求国会在1948年至1952年拨款170亿美元。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欧洲复兴法,并设立了负责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合作署,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执行,保罗•霍夫曼担任经济合作署署长。
马歇尔计划原定期限为5年(1948——1952年)。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而代之以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共同安全计划。自1948年4 月3日至1952年6月底,美国国会为马歇尔计划共拨款100多亿美元,其中英国获得最多,达32亿美元,法国次之,为27亿美元,意大利15亿美元,西德13.9亿美元,冰岛最少,只有2900万美元。
结果和影响
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达到了对欧洲经济进行复苏的目的,促进了西欧经济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推行过程中,除了对于西欧经济的直接影响以外,还使美国管理规范以及价值管理在西欧得到推广和应用。
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复兴的前提,为欧洲指出了一条繁荣之路,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共同市场的建立。为了提高欧洲共同市场的竞争能力,参加过又必须加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提高生产效率。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的重大外交实践,对欧洲的繁荣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拉美一体化防御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马歇尔担任国务卿之后力推拉美防御一体化。他在参加巴西举行的泛美国家会议上强调会议围绕制定一项共同防御外部敌人入侵的协定进行讨论和协商。与会各国达成了一致协议,条约宣称:“任何国家对美洲任一国家所进行的武装攻击都将被视为对全体美洲国家的攻击。这一条约的签订,加强了美国对西半球的控制,强化了美国反对外界干涉西半球国家事务的立场。
确立《北大西洋公约》的基本原则
苏联在北欧的扩张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二月事件“,令英国感受到威胁,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向马歇尔紧急提议建立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大西洋互助公约。马歇尔立即着手联盟会谈的安排并获得了杜鲁门的批准,之后联盟会谈如期举行,最终达成一项协议,研究缔结北大西洋协定的计划。1949年7月,美国开始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与各国举行会谈,9月9日,与会各国就北大西洋宫的总原则达成了协议。11月6日,再次当选总统的杜鲁门正式批准了北大西洋公约的总原则。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这时马歇尔已经卸任。马歇尔在国务卿任期内确立了公约的基本原则,对北大西洋公约的建立起到了积极倡导和推动的作用。
人物荣誉
军衔
参考资料:
勋章
参考资料:
其他
马歇尔分别于1944年和1947年两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1953年,马歇尔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洲经济复兴的贡献以及他促进世界和平与理解的努力,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2006年,在《大西洋月刊》评选的"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榜单中,马歇尔位列第63位。
主要作品
马歇尔的主要著作有《马歇尔报告书》等。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杜鲁门总统评价马歇尔的“二战”功勋为“在这场就规模和恐怖程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战争中,数百万美国公民曾为祖国立下了殊勋,而五星上将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奉献的则是胜利。他的品格、作为、效率鼓舞了全军、全国、全世界。美国之得有明日,实有赖于约翰·马歇尔和千百万人民。他于世间大将军行列中卓立前茅。”哈里·S·杜鲁门对马歇尔的去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并表示“衷心地希望当我跨入另外一个世界,马歇尔能收留我当他的部下,从而我得以努力报答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丘吉尔总统对马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予英国的支持十分感佩,丘吉尔在给马歇尔的信中写道:”在这些殚精竭虑的岁月中,我对您英勇精神和宏伟魄力始终怀有饮佩之情;正是您这种精神和魄力,使得与您共渡艰危的战友们获得真正的慰藉,而我切望自己能被公认为您的这些战友之一”。丘吉尔称其为“胜利的组织者”。马歇尔去世的信息传到伦敦,丘吉尔评价道:“他是(当代)美国最后的一位伟人 ”。
1944年1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马歇尔将军为年度新闻人物,马歇尔的照片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他被称为“祖国的托管者”、“不可或缺的人”。周刊写道:“作为一位文明的美国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乔治·卡特利 特·马歇尔将军代表阵亡将士接受祖国的感激之情是当之无愧的”。
后世纪念
墓葬: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安葬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的阿灵顿国家公墓中,被视为美国人的一种荣耀。
网站:位于弗吉尼亚列克星敦的弗吉尼亚军事研究院建立的乔治·C·马歇尔基金会网站,提供了有关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的价值观和生平的信息。
基金会:在弗吉尼亚列克星敦的弗吉尼亚军事研究院用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的名字设立乔治·C·马歇尔基金会。
核潜艇:美国海军用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的名字命名核潜艇——“乔治·C·马歇尔”号核潜艇。
太空飞行中心:1960年7月1日,美国宇航局在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成立太空飞行中心,并以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的名字命名——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
学校:以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的名字命名建立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福尔斯彻奇的高中——马歇尔高中。
奖学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出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重建,英国为了表达对美国的感激之意,并纪念那些共同拥有的理念,于1953年设立马歇尔奖学金,并于1954年正式开始实施。
研究中心:乔治·C·马歇尔欧洲安全研究中心位于德国的加米施-帕腾基兴,是唯一一家美德联合机构。其主要负责对欧洲、亚欧大陆和北美的重大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礼堂:1959年,美国陆军指挥和参谋学院将建成的贝尔霍尔教学楼中命名为乔治·C·马歇尔礼堂,以向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致敬。
奖项:1960年,美国陆军指挥和参谋学院设立乔治·C·马歇尔奖,授予每年优秀的毕业生,使得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每年都会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被人们铭记。
教学楼:21世纪,美国陆军指挥和参谋学院将建成的一栋教学楼命名为乔治·C·马歇尔演讲厅。
轶事典故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人生中还充满了许多有趣的轶事,这些轶事展示了他的性格和风采。
拒绝参选总统
马歇尔多次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但每次都拒绝了这些提议。他认为自己更适合在军事和行政职位上工作,而不是在政治舞台上争夺权力。甚至在杜鲁门总统任内,马歇尔被多次敦促参选,但他坚定地表示拒绝。
马歇尔计划的命名
尽管以他名字命名的“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战后重建产生了巨大影响,马歇尔本人却非常谦逊地对待这一荣誉。他在多个场合表示,马歇尔计划是许多人的共同努力结果,而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功劳。他的这种谦逊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深厚的友谊
马歇尔与许多同时代的军事和政治领导人保持了深厚的友谊,其中包括艾森豪威尔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尽管他们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们相互尊重,并且在关键时刻总是能够合作无间。
婚姻和家庭
马歇尔的第一任妻子莉莉·卡特里特(Lily Carter Coles)在1927年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1930年,他与凯瑟琳·布朗(Katherine Tupper Brown)再婚,两人婚后关系非常亲密。凯瑟琳不仅是他的伴侣,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
与罗斯福的关系
马歇尔与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保持了紧密的工作关系。尽管他们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马歇尔的直率和诚实赢得了罗斯福的尊重。罗斯福多次依赖马歇尔的军事判断,并在二战期间赋予他巨大的指挥权。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
马歇尔:国共内战最冏调停人.网易新闻.2024-05-05
“最后一个指挥岗位”:乔治·马歇尔的国防部长岁月.澎湃新闻.2024-05-05
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新浪网.2024-05-05
二战的“胜利的组织者”:马歇尔.中国老兵网.2024-05-05
MARSHALL AND MEDALS.The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2024-08-22
George C. Marshall.britannica.2024-08-22
About Marshall.NASA.2024-07-19
Marshall High School .usnews.2024-07-19
“THE HARDEST WORK I EVER DID IN MY LIFE.”.marshallfoundation.2024-07-19
麦克阿瑟传 (1977).时光网.2024-05-09
《Enola Gay: The Men, the Mission, the Atomic Bomb》.时光网.2024-05-09
杜鲁门 (1995).时光网.2024-05-09
Mtime时光网.拯救大兵瑞恩 (1998).2024-05-09
珍珠港 (2001).时光网.2024-05-09
建国大业(参见01:56:43) .1905电影网.2024-05-09
奥本海默 (2023).时光网.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