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1941年—1945年),别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进入缅甸对日作战部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时为英国殖民地的缅甸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战略目标。为实现对日共同作战,中、英、美三国在重庆黄山蒋介石官邸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应英国代表魏菲尔(ArchibaldWavell)爵士的请求,1941年12月26日中、英两国在重庆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建立了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依此入缅与英军协同作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2年初,约10万中国远征军开始陆续入缅,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史迪威中将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同年3月,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发起作战,先后发起同古战役仁安羌大捷腊戍之战。至5月,日军接连占领了腊戍、八莫等地区,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随后,中国远征军分多路向云南省印度(时为英国殖民地)撤退,由于指挥错乱,环境恶劣,10万入缅远征军撤至滇西和印度时仅有4万人左右,损失惨重。

为准备缅北反攻,中国驻印军训练中心于1942年夏在印度兰姆伽建立,并组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次年夏,驻印军开始缅北会战。为策应驻印军反攻缅北,蒋介石在昆明市重建中国远征军(又称滇西远征军),先后由陈诚卫立煌担任司令长官。滇西远征军接连发起腾冲战役松山战役等反击作战。在接连取得缅北反攻战和滇西收复战的胜利后,滇西远征军与驻印军于1945年1月在缅甸会师。3月,中国远征军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奉命撤回国内。随后,中国远征军开始陆续撤回中国,编制也随之撤销。

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抗击日本侵略军,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三年多的时间中,中国先后投入兵力总计约40万人,伤亡人数10余万人,沉重地打击了太平洋战争的日军,成功打通了滇缅公路,保障了援华物资安全顺利运输,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在反攻作战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驻印军伤亡12729人,远征军阵亡26697人,伤35541人,失踪4056人。

组建背景

缅甸地理位置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北部,它的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相邻,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泰国接壤西部和西北部与英属印度交界,面积67万余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缅甸地形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北接高原,南临大海,除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下游有盆地平原外,大部系山岳丘陵,峰恋纵横交错。境内山脉为中国横断山脉之余脉,主要有野人山脉、东加亲山脉、怒山山脉,山势陡峻,部队行动困难。缅甸控制着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区域的要冲,且为陆上通往中国和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缅甸自19世纪80 年代起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势力范围内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英国以此巩固着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窥中国,挟制泰国并以此作为英国在远东第一军港新加坡和马来亚殖民地的后方基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缅甸是在东南亚唯一未被日军占领的国家,是同盟国在亚洲大陆的南翼屏障,在战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1940年9月,日本入侵越南滇越铁路完全中断后,从昆明市至缅北重镇腊戍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最重要通道。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时间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初,日军一面大举南下,一面东进突袭夏威夷,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两个广阔的战区长驱直入。

1941年12月后,日军接连占领菲律宾新加坡仰光。截至次年5月,日本几乎占领了东南亚地区和西南太平洋海域,形成了北起千岛群岛,经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所罗门群岛帝汶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安达曼群岛至缅甸的一道“外围防御圈”。其土地面积达38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的10倍,人口1.5亿。中途岛以西太平洋上数以千计的岛屿和大约3000万平方海里的广大海域,一时间成了日本的“内陆”和“领海”。日本已完全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上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扩张达到了极限。

日军作战重点

截止到1941年底,侵华日军占领了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但是在华北、华中地区、华南一线中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在国内战场的全面抗战阶段形成了以中国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两者相与配合共同抗击日军侵略,并逐步收复失地。国民党军队通过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保卫以重庆市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战略目标。日本进攻缅甸的目标是为切断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唯一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断绝美英援华战略物资,孤立中国,使中日战争早日结束;彻底摧毁英美在缅甸的空军基地;伺机进犯印度,以便和东进的德国中东会师。因此,缅甸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此外,日军企图迂回到中国后方切断国际反法西斯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帮助,借机消灭国民党精锐力量,削弱中国正面战场上的抗战力量。

中英同盟达成

从英美盟国的角度考虑,缅甸是其“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保卫缅甸也是英美的基本立场。为了确保“先欧后亚”全球战争的实施,英美需要中国坚持积极抗战,将日军拖在中国的泥潭里。中国当局同样也意识到缅甸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军节节胜利,而盟军接连败退。如果缅甸被占领,日军便可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西南大后方发起进攻,其可从町镇的滇缅公路越过高黎贡山,一路直驱占领昆明市,向重庆市成都市进军,从而对重庆国民政府形成南北合围。蒋介石对此十分担心,意识到大局将不堪设想”。因此,国民政府对缅甸战场的局势十分关注并做了有关出兵的准备。

1941年12月23日,在中国的积极策划下,英美两国分别派遣军事代表至重庆,成立中英美三国军事代表会议,同月通过《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26日,中、英双方正式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此后,二十六国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署对轴心国共同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并组织中国战区,推举蒋介石担任统帅。后又派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参谋长等职,蒋介石则授予其中国远征军总指挥的重任。

历史沿革

艰难入缅

太平洋战争一爆发,国民政府立即着手调遣军队准备入缅作战的事宜,但却遭到英国方面屡次阻挠。直至1942年1月下旬,中国接到英方的请求,蒋介石月2月3日命令第六军军部立即进驻缅甸景栋;14日,国民党第五军接到命令入缅,部署于缅甸同古、仰光地区。

2月27日,蒋介石对入缅作战部队下达命令,在军队的整体部署上,蒋介石基本接受了英军方面的要求,但蒋介石对于军队指挥权较为敏感,始终坚持中英军队划分战区、各守其责的原则。

3月8日,英国弃守仰光。仰光失守打乱了中国方面原有的作战部署,英军未先通知中国方面就不战而退,使得中英合作的矛盾由此爆发,两国就军队统一指挥问题进行了多方争辩。最终,蒋介石于3月10日约谈史迪威,命其以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身份赴缅甸指挥作战。

3月12日,中国入缅参战部队正式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总兵力约10万人,正式成立时,除第六十六军尚在云南省边境外,第五、第六军已在缅甸开始布防。司令长官由卫立煌担任,但由于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至4月2日,由罗卓英正式出任。

第一次入缅作战

远征军中路作战

同古防御战

3月中旬,先期入缅的远征军第五军骑兵团已沿仰曼铁路南下至同古以南的彪横江附近。3月18日,日军搜索部队进入彪关河地区,第五军骑兵团与之交战,击退日军,并掩护英军撤退。次日,日军再次发动进攻,被预先埋伏的远征军骑兵团击溃,远征军歼灭日军大部,并获地图、日记等重要文件。日军自占领仰光后一直未遭遇英军抵抗,此战是日军入侵缅甸后首次失利。

远征军根据缴获的日军文件获悉日军部署和作战计划,判断正面日军不会超过两个师团约瑟夫·史迪威杜聿明商议后决定固守同古,进而协同英军收复仰光。但史迪威这一计划与蒋介石当时以曼德勒为防守重点的作战方针并不一致。3 月 21 日,史迪威签发作战命令,同时,杜聿明亲赴同古,指导第二百师准备同古作战,并在连以上军官会议上号召全体官兵顽强作战,为国争光。

3月 20日同古防御战正式开始。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以一个团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十余辆坦克、装甲车为前导,向同古以南第二百师前进阵地鄂克春发起进攻。战至 21 日,日军伤亡三百余人,远征军伤亡一百四十余人,双方呈对峙状态。22 日,日军增加进攻兵力,并加强炮火轰击,远征军仍顽强固守阵地,至次日,远征军阵地一部被日军突破。

24日,日军继续以陆空联合向远征军鄂克春阵地发起正面进攻同时以骑炮联合部队千余人向西迂回,直趋同古城北的克永冈机场。远征军第二百师与日军在机场展开激战,从上午战至傍晚,伤亡惨重,终告不守。克永冈机场被日军占领后,第二百师与后方联络被切断,陷于三面被围之势。当晚,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召开会议,以示誓死固守同古的决心。

25 日,日军从南、西、北三面围攻同古,并遣三十余架飞机轮番轰炸,第二百师依托工事,沉着应战。双方战斗持续至27日,日军的攻击到达极限。此时约瑟夫·史迪威判新当面日军“无后续部队,战斗力不甚强”,仍决定集中进攻,并定于 29日或30日“开始主力战,一举击破当面之敌”。但实际上,日军后续部队第五十六师团此时已赶到同古,并投入对远征军的攻击。

由于远征军新二十二师经过激战,遭遇支援的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双方的战斗持僵持状态,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增援第二百师。第二百师形势急转直下,杜聿明决定改变原定计划,让第二百师突围,以保全实力,另寻战机与日军决战。但史迪威仍坚持对日军进攻,两人争执激烈,互不让步。最后杜聿明坚持已见,命令第二百师于当夜向东突围,新二十二师向日军佯攻,予以牵制。30日,第二百师全师包括伤病员安然从同古撤出,转移至叶达西地区。但史、杜两人关系由此紧张。同古防御战历时11天,远征军歼灭日军五千余人,包括击毙第五十五师团第一四三团团长横田,重创了日军第五十五师团

备战平满纳

日军占领同古后,因占有战场主动权并仰仗其优势兵力,于4月3日制定曼德勒会战计划,决定以主力继续北进,在曼德勒附近与中国远征军决战,并以一部切断腊戍方面中国军队退路,企图一举歼灭中国远征军。

4月5日,蒋介石飞赴缅北,会晤约瑟夫·史迪威、缅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并主持召开远征军高级将领会议。蒋介石指出,缅甸战役目前有两个目标:一、尽一切办法保护缅甸中部的油田;二、为政治上之理由保卫曼德勒。但蒋介石的想法未获英国方面的首肯,蒋介石对此多有批评。在缅甸期间,蒋介石对远征军指挥系统作了调整,由罗卓英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在史迪威指挥下行使对远征军的指挥权。4月9日,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根据蒋介石指令拟定平满纳会战计划,其要旨为:以新二十二师为基干组成阻击兵团,扼守斯瓦河北岸,逐次阻击消耗进犯日军,并以游击支队袭击日军后方,破坏其交通电讯以第九十六师为基干组成固守兵团,吸引日军于平满纳附近地区并坚守阵地;以第二百师为基干组成机动兵团,待日军受挫于固守兵团并呈胶着状态时,转取攻势,将日军夹击包围于平满纳附近地区而歼灭之。

4 月 5 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发起猛烈进攻。远征军新二十二师在师长廖耀湘率领下,英勇抵抗。11 日,日军日军第18师团抵达前线投入战斗,进攻更为猛烈。新二十二师在正面逐次阻击日军的同时,诱日军深入己方阵地趁敌立足未稳之际引发地雷,反击消灭日军,并以游击队在日军后方扰乱其交通运输。激战至16 日,远征军新二十二师在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后,按计划进人平满纳预定阵地。新二十二师以一师兵力抗击日军两个师团达十余日之久,毙伤日军约四千五百余人,远征军伤亡一千五百余人,完成了牵制日军、掩护主力完成平满纳会战准备的任务。

在新二十二师完成阻击任务后,远征军着手按原定作战计划“转移攻势,歼灭当面之敌”,并认定“敌受痛击之期已至”。但此时平满纳两翼却相继告急,远征军只得放弃原定的平满纳会战计划,退出平满纳地区。

远征军西路救援英军作战

3月下旬,远征军第二百师与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在同古激战时,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在西翼向英军阵地发起进攻。4月上旬,日军在基本未遇英军抵抗的情况下,沿伊洛瓦底江北上,直指仁安羌油田,并预定于5月上旬与第五十五师团会师曼德勒

4月15日,英缅军第一军团长斯利姆下令炸毁仁安羌油田。次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占领仁安羌。随后,日军以一部抢占仁安羌北面的宾河大桥及宾河北岸渡口,截断英军退路,将英缅军第一师和装甲第七旅一部共七千余人包围于仁安羌东北地区。

在此之前的4月 14 日,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已因战情危急,请远征军迅速增援。罗卓英下令担任曼德勒防守任务的第六十六军新编三十八师派第一一三团驰援。15 日,亚历山大以一团兵力过于单薄,要求远征军增派部队。远征军再派一团,随第一一三团之后赴援。17日,第一一三团抵达乔克巴党。英军斯利姆将军赶到乔克巴党,命令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率部攻击并消灭宾河北岸的日军。

18日拂晓,第一一三团在英军十二辆轻型坦克的掩护下对日军采取两翼包围态势,发起进攻。激战至下午,击溃宾河北岸日军,并乘胜追击,渡过宾河。此时,被围的英缅军第一师因被围数日,缺水断粮,士气低迷,师长电告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称只能再坚持一夜。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要求第一一3团连续进攻,以解英军之围。亲临前线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根据当前日军情况,连夜调整部署。19 日拂晓,第一一三团向围困英军的日军发起猛攻,经反复肉搏冲杀,至傍晚,日军终告溃退。第一一三团收复仁安羌油田,“救出被围英缅军第一师五千余人,并夺获英方重百余辆,悉数交还”。仁安羌一战,中国远征军以一团兵力 1100 人,与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的两个团战,毙伤日军千余人,自已伤亡五百余人,完成解救英军七千余人的任务。远征军入缅之初,英军对中国军队存有偏见和轻视心理,此战后被救英军官兵高呼“中国万岁!”。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向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致谢,并对中国军队表示敬意,女王陛下政府向孙立人、刘放吾等人颁发了勋章

仁安羌获胜后,第一一三团因兵力不足,并未乘胜追击,而是与日军呈对峙状态。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为扩大战果,对日军施行强攻,包抄其右翼,断其后路,压迫日军于伊洛瓦底江东岸予以一举歼灭。20日深夜,孙立人下达次日拂晓发起攻击的命令,但此时传来英缅军第一军团长斯利姆的命令,称因远征军中路第五军已改变原有作战计划,向北转进,从而影响本处作战,要求新三十八师即刻向乔克巴党转移。孙立人接令后只得放弃已完成部署的进攻计划,下令所部后撤,向曼德勒方向转移。

远征军东路作战

缅甸东部雷列姆、孟畔至景东的广大地区,在远征军入缅后由第六军担任防守。3月下旬,第二百师与日军在同古激战时,第六军抽调暂编五十五师第一团南下至同古以东的莫契(又称毛奇)、全固地区,掩第二百师的侧翼。同古失守后,第六军正面直接面对日军威胁。

日军在占领同古后,日军根据合围远征军的决战计划,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于 4 月初从同古向莫契进军,向第六军发起进攻。4月6日,日军先头部队在莫契与暂五十五师第一团交锋,中国军队与敌激战至深夜,奉命退守莫契以东的克马俾附近地区,继续阻击日军。此时,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已急令调防杂泽的暂五十五师主力再回垒固,并调守备景东彝族自治县的第九十三师一部移师东枝,设立纵深防线。第六军军长甘丽初在挫敌先头部队进攻锋芒后,决定先发制人,乘日军兵力分散之际,予以各个击破,以掩护正准备内比都会战的国民党第五军的左翼安全,遂于8日命令暂五十五师第二团推进垒固,第三团暂留杂泽、东校构筑工事,并令第九十三师第二七九团速至和榜集结。

但远征军正在部署之中,日军后续部队已抵达前线。4月10日,日军在增加兵力后向暂五十五师第一团克马俾阵地发起猛攻,第一团于11日退守土冲河以北地区,12日转移保勒及其以西一线。15日,日军开始向土冲河阵地发起进攻,遭暂五十五师顽强抵抗。至17日,暂五十五师第一团兵力已减至两营。18日,因兵力损失过大,暂五十五师退守南柏,保勒失守。20日,第六军因伤亡过重放弃垒固。

日军占领垒固后继续北进,21日起,日军先后向和榜主阵地和雷列姆进攻,至24日,雷列姆失守,日军进攻腊戍,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回国之路。

中国远征军撤出缅甸

日军占领腊戍后,立即遣一部南下,企图在曼德勒地区对远征军形成合围之势。在此情况下,约瑟夫·史迪威罗卓英只得下令放弃曼德勒会战,远征军各部分头转移。此时,远征军各部在缅甸的情况是:国民党第五军军部率新十二师、第九十六师及归其指挥的第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集结在曼勒附近地区,第二百师正在东翼向雷列姆进击之中,第六军已退至缅东部怒江以东地区,第六十六军新二十九师及新二十八师所余教百人在腊戍以北至云南省境内滇缅公路沿线。4月30日,远征军开始线后撤。

占领腊戍的日军第五十六师团除以一部南下外,5 月3日,日军过滇缅边境,攻占边境重镇畹町镇。第六十六军兵败后,建制被打乱后由滇缅公路溃退。日军则乘势急速北进,连克芒市龙陵县,于5日推进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惠通大桥西侧。由于国民政府在滇西至昆明市一线并无重兵防守,一旦日军突破怒江,将长驱直入,危及整个西南后方。先期退入云南的军委会参谋团遂下令炸毁惠通桥,阻击日军于怒江西岸。日军见桥已被,,即在炮火掩护下以充气船强渡,守军及赶来增援的第三十六师奋力抵抗激战三日,歼灭已渡过怒江抵达东岸的日军数百人,终于击退日军的攻势,沿怒江形成对峙局面。

腊戍失守后,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于4月30日给在曼德勒附近地区集结的国民党第五军下达向缅北撤退命令。第五军军长杜明遂令新二十师、第九十六师及新三十八师轮流掩护,西渡伊洛瓦底江,向北转移。5月4日,各师抵达甘布鲁、车冈一带,准备候车沿曼(德勒)密(支那)路继续北上。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因铁路发生撞车,运输停止,并担忧日军占领畹町后直插缅北,先远征军占领八莫密支那,故于6日电今第五军放弃向缅北转移的计划,改为西进就近向印度境内撒退。随后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开始西行,约瑟夫·史迪威亲率中美官兵百余人徒步半月,5月20日到达印度的因帕尔罗卓英率司令长官部其他人员也于数日后抵达。

杜聿明因不愿败入印度,遂决定向缅北密支那转移,但由于中途遭遇日军后续部队,杜聿明被迫率领第五军军部和新十二师徒步穿越原始森林区。6月缅北进入雨季,暴雨引发山洪,冲毁道路,原始森林中蚂蟆、蚊虫侵人,行军极为艰难。至7月25日,第五军军部和新二十二师历时两个半月,行程480公里,到达印度雷多。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于4月下旬归第五军指挥,5 月10日向密铁路以西地区转移,但师长孙立人认为从缅北迂回回国,路途太远环境险恶,且有被日军围歼危险,故决定脱离第五军,转向西进退入印度。5月中旬,新三十八师予尾追日军打击后,迅速摆脱日军,向西转入山林地区,跋山涉水,穿越密林,赶在雨季前于5月24日抵达印度因帕尔。沿途虽历经艰辛,但因路途稍短,未遇暴雨,且组织良好,未遭重大损失。

第九十六师于5月10日抵达孟拱,原计划攻占密支那,但当日接杜聿明命令放弃攻占密支那,向孟关转进。18 日,第九十六师抵达孟关,途中辗转于野人山中,给养全无,毒蛇、蚂侵袭,又逢连日淫雨,兵员损失严重。6月下旬,部队获空投支援。副师长胡义宾在转移途中遭日军伏击,督战时阵亡。8月初,第九十六师翻越高黎贡山进入云南省境内。

第二百师于4月26日放弃东枝向雷列姆进击,30 日接明令8月下旬抵达滇西的剑川县,经摩谷向卡萨附近集结,归还国民党第五军建制,旋因密支那被占,第五军分头向缅北撤退,师长戴安澜决定向北撤回国内。5月18日,第二百师在穿越西保至摩谷间公路时,遭日军伏击。戴安澜率部与日军激战,负伤后牺牲。第二百师在副师长高吉人率领下继续北进。6月17 日,到达云南腾冲县境内。

5月上旬,第六军各部向景东附近转进,并沿缅泰边境与日军和泰伪军发生激战。5月15 日,军事委员会电令第六军除暂五十五师撤回云南思茅、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外,主力继续留守景栋地区。军长甘丽初认为第六军目前三面受敌,且景栋地区地势平坦,不易防守,故电蒋介石何应钦请放弃景栋,退回云南省,防守边境。获准后,第六军撤回云南境内。

中国远征军于4月底开始撤退至8月国民党第五军第九十六师抵达滇西,历时近四个月。沿途经过之处皆深山密林,又适逢雨季,自然环境恶劣,尤其是长途跋涉穿越缅北的第五军各部,兵员损失极为惨重,甚至超过了对日直接作战的伤亡人员,中国远征军入缅人数共十万人,完成撤退时仅余四万人。

远征军大体撤退路线

备战反攻

隔江对峙

中国远征军在撤退途中,日军跟踪追击,沿滇缅路占领了中国云南西部的腾冲、龙陵、松山、平戛、芒市、遮放、畹町等地,并配置第56师团全部,第2和第33师团各一部分兵把守,利用有利地形,赶筑工事,储备粮弹,企图凭险据守,阻止中国远征军反攻西进,以屏守缅北,形成了中日在中国滇西地区隔江对峙的局面。

印度受训

缅甸被日军占领,抗战前期中国主要国际交通线滇缅路由此中断。此后,美国空军虽开通了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至昆明市的驼峰空运线运送美国援华物资,但对于整个中国战场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第一次入缅作战结束后随后,中、美、英三国开始磋商反攻缅甸。

根据约瑟夫·史迪威的建议,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集结于比哈尔省的蓝姆伽地区,接受美国租借法案所提供的物资和美国军官的训练,并由驼峰空运线的返程飞机从中国国内运送官兵至印度,补充兵员。驻印军由史迪威任总指挥,1943年3月中旬,驻印军副总指挥罗卓英将军调任国内要职,驻印军简化合并成为新一军,直接归总指挥史迪威将军指挥,以郑洞国将军任军长,孙立人将军任副军长兼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新22师师长仍为廖耀湘将军,另任胡素将军为在印度成立的新30师师长。统帅部又陆续从国内调去士兵,在印度新成立了多个炮兵团工兵团、汽车兵团、骡马辎重兵团、独立步兵团,战车营、高射炮营、兵工营、通信营、特务营和人力运输部队等,使驻印军的力量日益强大起来。

野人山保障筑路

至1943年,滇缅公路已经封锁了一年,中国亟须打通一条国际交通路线,以取得盟国物资援助和加强抗战力量。统帅部决定先行反攻缅甸,修筑一条由印度直达昆明的中印公路,以满足当时的迫切需要。

1943年春天,驻印军的补充训练大致完成,孙立人统率新38师作为先锋,从比哈尔省的蓝姆伽又重新回到阿萨密省极北的列多,担任消灭盘踞在野人山胡康河谷的日军、掩护修筑中印公路的重要任务。

从3月到10月,新38师在野人山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抵抗住疟蚊属蚂蝗和日军的袭击,排除一切困难,连砍(树)带杀,打出了一条路基,赶走盘踞山中的日军,掩护后面的工兵和开山机械来进行筑路的艰巨工作。

缅北反攻中由此拉开序幕。

第二次入缅作战

缅北反攻作战

于邦之战

中国远征军最终在1943年的初冬季节通过了一般人认为几乎是不可能通过的野人山。10月29日,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占领胡康河谷的前进基地——新平洋。

11月初,第一一二团向日军第十八师团防守胡康河谷的重要据点于邦发起进攻,由于日军的严防死守,双方在于邦形成对峙状态。此后,双方开始向于邦进行增兵。12月24日凌晨,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发起总攻,在经过多日的激战后,新三十八师于12月29日攻占于邦日军阵地。于邦之战极大地提高了驻印军官兵战胜日军的勇气。

在攻克于邦的同时,驻印军于12月28日令新三十八师为左翼,新二十二师一部为右翼,分别向太白家、大洛一线攻击。新二十二师取道丛山密林,辟路迂回推进,于1944年1月31日攻占大洛新三十八师则以两路夹击,于2月1日占领太白家。

孟关之战

攻占大洛、太白家后,驻印军继续以新三十八师为左翼,新二十二师为右翼,向缅北门户--孟关攻击前进。日军日军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信一指挥下,利用河川沼泽和既设阵地沿大奈河布防,并以优势炮火封锁渡口和各道路。驻印军避免正面攻击,以新二十二师由右翼迂回至孟关以南、北、东三面,先夺取孟关外围。新三十八师则由左翼作大规模迂回,直趋深人敌后,接连占领马高、拉树卡等处,肃清大奈河以北的日军,对日军形成钳形攻势。

新二十二师遂从三面围攻孟关,最终于3月5日攻克该地。整个孟关之战,驻印军击溃日军1400余,重创日军第十八师团。在得知日军从孟关溃逃后集结至瓦鲁班,准备伺机反扑后,新三十八师急行军前往追击,于3月9日攻占瓦鲁班,后又占领丁高沙坎,至此将胡康河谷之日军全部肃清。

密支那战役

从瓦鲁班败退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在瓦鲁班以南30公里的坚布山隘口部署防御阵地,后在驻印军的南北夹击之下,日军第十八师团被迫退守孟拱。驻印军以新三十八、新二十二师为左右两翼,分沿公路以东和公路并列南下。

至4月底,新三十八师已攻占高利、马兰等据点。5月3日,新二十二师在坦克营和美国军队飞机支援下,对英格坎陶发起猛烈攻击,并一举突破日军阵地。中美混合突击支队于4月下旬以孤军从古树蔽日之山区挺进,沿途克服种种险恶的自然环境,经二十余日之努力,突进一百多公里,于5月15日迫近密支那附近,并切断密支那与孟拱间公路。

5月17日向密支那机场发起突然袭击,日军机场被一举攻占。随后,驻印军相继空运降落密支那。7月7日,为纪念“七七”抗战七周年,驻印军向密支那日军发动全面进攻,但战线推进困难。此后,攻城各部均以坑道攻击方式,挖壕推进,7月下旬,驻印军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密支那前线,遂对日军展开总攻,逐步向市区推进。

至31日,猛拱大半市区已被攻占。次日,指挥防守密支那的日军水上源藏少将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8月2日,第五十师组成敢死队百人,携带轻便武器,分组潜入日军后方,将日军通讯设施完全切断,并猛烈攻击其指挥所,日军防线完全崩溃。至8月3日,经两个半月血战驻印军成功攻克密支那

密支那一役,驻印军毙日军两千余人,俘获七十余人。密支那战役之后,驻印军完全掌控缅北各要点,与此同时驼峰空运线也可移至安全航线,此后空运量急剧增长。驻印军攻占密支那后,所属部队包括新从国内空运至印度的都队编为两个军,新一军由孙立人任军长,辖新三十、新三十八师,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军廖耀湘任军长,辖第十四、新二十二、第五十师。在史迪威调离中国后,驻印军由美国中将索尔登任总指挥,原新一军军长郑洞国任副总指挥。

八莫之战

10月中旬雨季将过之际,驻印军在休整两个月后,南进向中印公路从密支那南下进入云南省的必经之路八莫发起进攻。驻印军以新一军为左翼,沿密(支那)八(莫)公路向南推进;以新六军为右翼,沿孟(拱)曼(德勒)铁路转进八莫以西地区。至11月中旬,驻印军将八莫团团围住。

新一军包围八莫后,对城区发起进攻。至11月底,新三十八师将主力全部调至八莫前线,在陆空密切协同下,加紧围攻,逐步缩小包围圈。日军虽数度反扑,均遭击退。激战至12月15日,八莫被驻印军完全占领,日军守城司令原好三大佐以下官兵大部被歼,仅六七十人乘黑夜泅水逃窜。八莫之战后不久,新六军第十四、新二十二师奉调空运回国。

攻克南坎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围攻八莫之时,驻印军为争取战略主动,避免因日死守八莫而推延战局进展,于11月19日令第二线兵团新三十师南下对南坎发动政势。南坎位于八莫东南百余公里,距中国边镇畹町镇仅六十余公里,在八莫被攻占之后,是阻隔缅北与滇西间相连的惟一重要据点。日军在此设有重兵防守,并修筑坚固阵地。

新三十师于11月下旬分三路沿八南公路和两侧山地南进。12月初,在康马、南于一线与从南坎企图增援八莫的日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战况惨烈。12月中旬,新三十师一部向日军正面防线左侧迂回,突入敌后,将八南公路切成数段。27日,一举攻占劳文及其西北的飞机场。

为避免正面作战伤亡过重,驻印军向南坎西南大规模迂回。1945年1月5日,新三十师和新二十八师各一团开始翻越崇山峻岭,秘密迂回,于1月14日进抵南坎西南侧。随后星夜突进,于15日上午一举袭占南坎。在南北猛烈夹击下,几乎全歼驻南坎日军。

此后,驻印军乘胜继续攻击前进,以使中印公路早日通车。

芒友会师

1月16日,驻印军以新三十师围歼老龙山的日军,以新三十八师沿公路向东进攻中印公路上日军最后一个据点芒友。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推进中,相继攻占色兰、苗西等芒友外围据点,并于1月21日与远征军第一一六师第三四八团取得联络。

23日,芒友日军纠集主力分三路进行反扑被驻印军击溃。新三十八师另一部则向南迂回,切断日军退路。随后驻印军向芒友发起总攻,经两日激战,于27日上午攻占芒友。新二十八师与远征军第九、第三十六、第八十八师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宣告打通。

乘胜追击

中印公路打通后,驻印军沿滇缅公路南下乘胜攻击日军。日军以第五十六师团主力和第二、日军第18师团一部,企图利用滇缅公路沿线天险要隘继续抵抗。

2月11日,新三十师主力强渡南开河,进入山地与日军激战,将其击溃后突进。14日,驻印军向贵街发起总攻,于当日午后2时占领贵街。新三十师乘胜向南进击,于新维以北十英里处遇日军依山隘顽抗。新三十师除从正面对敌猛攻外,以两侧部队向敌侧背压迫。19日,正面部队乘日军军心动摇之际,一举突破日军主阵地。次日晨,又乘大雾弥漫冲入新维市区,全歼守城日军,攻克新维。

2月23日,驻印军以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主力超越新三十师,沿公路分三路南下,直指腊戍。日军在新维、腊戍间山地隘口扼险死守。新三十八师官兵在坦克、炮火掩护下连克日军沿路据点。3月6日晨,完成对腊成包围态势。次日,新三十八师攻占飞机场和火车站,并突入市区,展开白刃巷战。3月8日,完全攻占腊成。

新一军在攻克腊戍后,以新三十八师沿滇缅公路继续向西突进,于3月24日与新六军第五十师胜利会师于细胞。3月30日,第五十师与英军在乔梅会师。至此,驻印军胜利完成缅北反攻任务。

滇西反攻作战

策应缅北作战方案

1943年4月,撤至云南省的远征军重新成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初由陈诚任司令长官,后由卫立煌继任。1944年4月中旬,正当驻印军从胡康河谷向孟拱河谷挺进之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美国方面要求和要挟下,制定远征军策应缅北作战方案,拟渡过怒江攻击当面日军,并相机攻占腾冲市。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据此制定渡江攻击计划,以第二十集团军为攻击军,强渡怒江,以腾冲为目标;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为防守军,负责怒江东岸防守,并以一部渡江作战,策应第二十集团军。

5月11日黄昏,第二十集团军所属两个加强团由栗树坝、双虹桥间强渡怒江,第十一集团军也派出三个加强团由惠通大桥等处渡江,策应第二十集团军攻击作战。

次日,远征军各部强渡怒江成功,与江对面的日军展开猛攻,经过数日血战,克复红木树等日军沿江等据点。5月20日,军令部估计日军难以向滇西大量增兵,决定以第二十集团军为有集团,攻击腾冲市;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为左集团,攻击龙陵县芒市

腾冲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后,以第一九八师攻击北斋公房。在空军的支援下,经数日激战,第二十集团军全歼顽抗抵御的日军,翻越高黎贡山隘口。第二十集团军其余各部向南追击,于6月底逼近腾冲北郊。

7月2日,二十集团军以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军对腾冲外围发起攻势。3日,攻飞凤山等,迫近腾冲城郊。因日军依据坚固工事死守,攻城部队进展缓慢,伤亡重大。26日,远征军在空军支援下,以优势兵力对来凤山日军四个堡垒群同时猛攻,最终攻占来凤山,迫使日军退入城内。

随后远征军包围腾冲城,连续用炸药轰炸,最终将城墙炸开缺口十余处。8月21日,远征军开始向城内日军攻击,双方展开巷战,远征军战斗减员严重,遂从他处调兵增援腾冲前线。苦战至9月14日,最终全歼城中日军,攻克腾冲。

第二十集团军自渡过怒江至此,共击毙日军少将以下军官百余人,士兵6000人殉国。

松山战役

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渡过怒江后,以第七十一军新二十八师于6月初进攻松山。松山扼惠通桥咽喉,距桥仅六公里,有日军守军3000人,构筑有四个各自独立又互为犄角的坚固工事群。新二十八师攻击二十余日,伤亡惨重。

6月下旬,改由第八军承担起进攻的任务。第八军在飞机、火炮的轮番轰炸下,先后八次向松山发起围攻,至8月底仍无明显进展。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传达蒋介石命令,限9月上旬攻克松山,逾期依军法论处。第八军遂召集各师师长重新署作战计划。

9月初,第八军以一部对松山顶峰日军主阵地进行政石以工兵在松山顶峰日军阵地垂直下30公尺处挖掘两条地道,装10吨炸药,将整个松山顶峰炸翻,最终全歼日军 3000余人,成功攻占松山,第八军在松山之战中官兵伤亡逾 3000 人。

攻占龙陵

第十一集团军另一部第七十一军主力于6月初向龙陵攻击前进,6月6日迫近龙陵近郊,10日攻入龙陵市区。时因连日暴雨,远征军行军困难,弹药输送亦无法及时跟上,致使未能一鼓作气攻克龙陵。而腾冲市日军却以2000兵力南下增援龙陵县芒市日军亦北上窜犯,对攻击龙陵的远征军形成反包围态势。远征军被迫退出龙陵城,此后中日双方在龙陵城外激战至7月底,处于胶着状态。

8月14日,远征军向龙陵发起第二次攻击。在空军和炮兵猛烈轰炸下,步兵展开猛攻,反复冲杀至20日,将龙陵外围据点全部占领。由于日军援军从芒市赶来,远征军阻击日军援军至9月中旬,才迫使日军退回芒市。

10月29日,远征军在短暂休整之后向龙陵发起第三次攻击。攻城部队在空军和兵支援下,先后突破日军阵地,并与日军激烈搏杀,于1月3日凌晨完全克复龙陵。之后,远征军乘胜跟踪追击,接连攻占芒市、遮放。

缅甸会师

远征军攻占遮放后,日军在滇西的据点仅剩在中缅边境的畹町镇。12月12日蒋介石电令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限令于12月22日前占领畹町。

12月28日,远征军对畹町地区日军开始全线攻击。经半月多激战,远征军突破畹町外围阵地后,三面包围畹町。1945年1月20日,歼灭守城日军占领畹町。

随后,远征军继续追击,肃清残余日军,并进入缅甸境内与驻印军胜利会师。

回国撤编

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奉命撤回国内。随后,中国远征军开始陆续撤回中国,编制也随之撤销。

编制序列

指挥系统表(1942年2月至8月)

中国驻印军指挥系统表

指挥系统表(1943年4月至1945年1月)

核心指挥官

成果与影响

作战成果

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抗击日本侵略军,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三年多时间中,中国先后投入兵力总计约40万人,伤亡人数10余万人,沉重地打击了太平洋战争的日军。以中国驻印度武装部队为例,大部时间以两个师的兵力(最多时两个军辖五个师)连续击破日军六个师团的兵力,击毙日军27699人,击伤42760人,俘虏395人,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攻击作战歼灭日军的典范。中国军队在反攻作战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驻印军伤亡12729人,远征军阵亡26697人,伤35541人,失踪4056人。

影响与评价

确保援华物资通道畅通

中国远征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通了滇缅公路,保障了援华物资安全顺利运输。1945年前8个月,通过中印公路、驼峰航线等途径运输到国内的物资总计49.6万吨,这些物资在中国战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国民政府利用这批战略物资武装和扩充军队,增强国内战场上的抗日力量。对此,何应钦强调:“固得此次物资之运输供应,我国军大部遂获重装备迅速恢复战斗力。”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中取得胜利,保证了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的安全,确保了援华物资顺利运输,缓解了中国国内物资短缺的压力,增强了国内抗战的力量,为中国国内抗战的总反攻创造了条件。

鼓舞民众抗战斗志

滇缅战争的胜利,使日军从中国西南进攻和封锁中国的美梦破灭,为中国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打击日军增加了信心,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决心。中国军队应盟军要求派兵入缅作战,是二十世纪以来第一次派兵援助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打败了当时在中国制造“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日本王牌师团。打出了军威和国威,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找斗志。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对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者,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今天若无中国帮忙,在远东战线上,他们将成为一条没有后方的悬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担负起抗击大部分日军的重要任务。与英、美、苏及各国盟友共同作战,以促成日本及同盟轴心国家的完全崩溃。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英勇作战,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鉴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中国在外交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42年《26国宣言》发表,中国在26个签字国的签字顺序中位居第四,排列在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之后。

后世纪念

纪念场所

滇西抗战纪念馆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结束后,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及遇难的中国民众,腾冲市于1945年建成腾冲国殇墓园,安葬了3300多名中国远征军及盟军兵士。全园占地面积38774.5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大门、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盟军碑、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碑廊等组成,刻录有蒋中正、于右任李根源卫立煌霍揆彰等军事将领及地方爱国人士的题额、楹联、挽诗、悼词和《答田岛书》《告滇西父老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等重要碑记。

位于腾冲国殇墓园东侧的则是于2013年建成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占地面积14677平方米,建筑面积9492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平方米。馆内收藏抗战实物10万余件,展出实实物18000件,图片1500多张。展厅采用多空间立体布展的办法,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在纪念馆西侧建有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全长133米,镌刻着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姓名。

缅北滇西战役纪念馆与原国殇墓园融为一体,对研究和再现滇西抗战历史、缅怀先烈、祈愿和平、对外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滇缅抗战博物馆

在中国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的旧址上,由民间出资设立了滇缅抗战博物馆,其中有民间捐赠了6000多中文物、1000幅老照片。通过大量老照片、纪录片、史实资料、油画、馆藏文物一起,真实再现了中国远征军抗战事迹。博物馆于2005年7月7日开馆,原中国国民党党主席为博物馆题词,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曾在这里拍摄了三期节目。此外,博物馆还接待了五十余位当年参加过滇缅抗战的美国老兵,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松山远征军集体雕塑广场

松山一役战况惨烈,中国远征军以巨大的牺牲攻克松山。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的巨大牺牲,广东佛山的雕塑家李春华,从2011年起,历时3年塑造了402尊中国远征军老兵塑像,并和龙陵县委、县政府合作,在松山建设了一个中国远征军雕塑群。2013年9月3日,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上,集体雕塑广场正式完成。

402尊雕塑中,除了约瑟夫·史迪威、戴安澜和孙立人等少数几位将领外,其余均为士兵。其中有一尊小兵的雕像,个子不到一米五的他身上背着枪、弹单药袋、干粮袋、水壶等,这是李春华根据美国记者当年拍摄的一张战地照片复制的。雕塑表现的是“这个‘娃娃兵’在一次胜仗后,恨不得把战利品都背在身上”。

松山战役旧址

松山战役旧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松山战役旧址主要分为3个片区,第一个片区包括中国远征军纪念馆、滇缅公路纪念馆及纪念碑群等;第二个片区是松山战役纪念碑,内容包括松山战役纪念碑、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等;第三个片区是松山战役遗址公园

纪念碑

仁安羌大捷作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的首场胜利,为了纪念“仁安羌大捷”,由重庆市公益组织“中国远征军网”发起,抗战将领后人刘伟民全力出资、海峡两岸华人共建、重庆市设计院义务设计的“仁安美大捷纪念碑”,于2013年在缅甸仁安羌落成。纪念碑竣工当日,3000多名缅甸华侨从仰光曼德勒自发赶到到仁安美市郊现场进行悼念。落成典礼举行当天,来自北京、上海市、重庆、台湾等地的70多位海峡两岸的健在老兵、抗战将领后人专家学者前往缅甸,参加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

同年9月18日,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也在缅甸南坎落成。

缅甸远征军墓地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随着时代的发展,位于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墓地越来越得到重视。位于云南省边境小镇畹町西南直线距离188公里处的西保(Hsipaw,也称‘昔卜’)曾发现3处中国远征军墓地,主要葬有腊戍一战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

密支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军队在海外最大的战场,位于今密支那第二小学院内,曾有中国远征军50师在攻克密支那战役后所建的墓地。密支那车站以南民居区和华侨新村以北设有第14师墓地,密支那以北设有中国远征军30师墓地,缅甸密支那第六号墓地以南100码设有新一军墓地。中印公路373英里的缅甸八莫设有新38师阵亡将士墓地。

纪念活动

“忠魂归国”公益活动

腾冲作为远征军缅北滇西战役的起点,以及抗战中第一个全歼日军和全面光复的县城。腾冲多次举办相关公益活动。2011年9月14日,腾冲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迎接入缅远征军遗骸安葬腾冲国殇墓园的“忠魂归国”系列活动。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云南省黄埔同学会等民间组织发起“忠魂归国”行动,将在缅甸找到的19具远征军遗骸经猴桥和畹町口岸运回国内,安葬腾冲国殇墓园,这是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首次回国。2014年6月12日,分装600位远征军骨灰的24个骨灰罐,正式归葬国殇墓园。2015年10月28日,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将于11月5日从缅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2012年、2013年,腾冲市先后两次举行了“追荐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益活动;2013年还举办了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缅北镇西大反攻70周年座谈会。

纪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论坛

2021年7月,黄埔同学会于昆明市举办了“纪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黄埔区论坛”。论坛结束后,台湾陈诚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诚将军之子陈履安,黄埔军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远征军将领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等两岸黄埔后代以及“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文燮等台湾退役将领和黄埔同学会的相关领导等近百人来到腾冲市国殇墓园拜。

国外纪念活动

2016年12月30日,由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举办的中原地区远征军在世老兵优抚和公益项目座谈会在腾冲市召开。

2017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曼德勒总领事前往中国远征军忠魂碑及远征军部分遗骸存放处敬献花圈。

2017年4月4日,中国驻缅甸使馆临时代办陈辰率使馆部分馆员赴缅甸同古市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祭扫凭吊;4月15日,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前往印度阿萨姆邦玛格丽特县朗通村,祭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军人公墓;4月28日,中国驻缅甸中国大使馆赴位于克钦邦首府密支那的中国远征军遗骸临时存放地,举行中国远征军遗骸祭奠仪式。

2017年12月4日上午、12月6日上午,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王宗颖分别前往南坎阵亡将士纪念塔、迪波阵亡将士纪念碑敬献花圈祭拜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

2018年1月12日,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马占武率总领馆工作人员和相关中资企业员工,前往印度贾坎德邦兰姆伽的中国抗日远征军烈士公墓祭拜。

老兵回国

进入21世纪,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逐渐被社会所关注,寻找流落在外的中国抗战老兵和帮助老兵归国的活动开始逐步展开。2002年,在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的组织下,云南省腾冲市政府邀请9位留住缅甸的远征军老兵回国观光,老兵以华侨身份回国。2007年,云南腾冲县开始收集整理远征军将士名录,但名单资料已难以寻到,腾冲县发起了“全球寻找30万抗战远征军”的活动。 2009年5月,滞留缅甸曼德勒、密支那两地的共九位远征军老兵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中国远征军主题展

2016年05月,中国远征军主题展落成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此次主题展览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性展示“中国远征军”这一主题的专题固定陈列展览,由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联合承办。展览以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抗击日寇的历史史实为蓝本,分为远征军出征入缅作战、败这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对峙、反攻作战胜利、云南人民对滇西抗战的贡献、远征军中的井武堂师生等5个部分。集中展示了在中缅印战区,中国军队和云南人民与美英盟军共同同携手抗击日本法西期侵略者的历史。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抗日英雄谱之中国远征军 .中国军网.2024-03-07

9名流落缅甸的中国抗日远征军老兵回国探亲_cctv.com_中国中央电视台.news.cctv.com.2022-05-25

中国远征军忠魂馆.中国远征军.2024-03-06

滇西抗战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2024-03-06

滇西边境偏远小城的一座纪念馆,为何吸引人?.新华网.2024-03-06

滇缅抗战博物馆 .新浪网.2024-03-06

402尊远征军雕塑矗立松山广东雕塑家历时3年倾心打造 .中国远征军网.2024-03-07

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在缅甸仁安羌落成 .中国远征军网.2024-03-06

搜寻中国远征军缅甸墓地 .中国远征军网.2024-03-07

搜寻中国远征军缅甸墓地 .中国远征军网.2024-03-07

腾冲纪念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大反攻70周年座谈会 .中国远征军网.2024-03-07

埋骨异域71年中国远征军347具遗骸11月5日归国 .界面新闻.2024-03-07

两岸人士共祭远征军墓园戴安澜之子:两岸要团结 .中国远征军网.2024-03-06

王宗颖总领事凭吊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拜访克钦邦密支那最后一位远征军老兵.www.fmprc.gov.cn.2022-05-25

驻缅甸使馆祭扫中国远征军纪念碑.www.fmprc.gov.cn.2022-05-26

王宗颖总领事祭拜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www.mfa.gov.cn.2022-05-25

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马占武祭拜抗日远征军烈士公墓.m.toutiao.com.2022-05-24

中国首个"中国远征军主题展"落户云南 .央视新闻.2024-03-07

中国远征军.豆瓣网.2024-03-07

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纪实:血战松山 .豆瓣.2024-03-07

中国远征军.豆瓣.2024-03-07

寻找少校.豆瓣.2024-03-07

远征 远征.豆瓣.2024-03-07

中国远征军.豆瓣网.2024-03-07

生死归途.豆瓣.2024-03-07

滇西往事.豆瓣.2024-03-07

我的团长我的团.豆瓣.2024-03-07

滇西1944.豆瓣网.2024-03-07

腾越殇魂.豆瓣网.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