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史迪威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1946),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在 40 多年的军职中,他曾先后在中国任职达13 年,曾任美国驻天津军官、美国驻北平使馆武官、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等职。能讲流利的中国话,了解中国官场和社会情况,被人誉为“中国通”。
史迪威出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的绅士家庭。1899年,史迪威从扬克斯公立中学毕业。1900年,史迪威考入西点军事学校,接受军事基本训练和理论教育。四年后,他以第32位的成绩从美国军事学院毕业,以少尉军衔赴菲律宾服役。1906年后,回到西点军校担任教官。1916年,史迪威调任纽约普拉茨堡军事教官,晋升为上尉。1917年,在美国参加世界大战后,史迪威先后晋升为少校、中校临时军衔。战后,史迪威成为上尉军官。1920年至1923年,约瑟夫·史迪威作为美国陆军部派往中国的第一个语言教官初次出使中国。1926至1929年,史迪威以美国驻天津第十五步兵团营长的职务赴华任职,1935至1939年又以美驻华大使馆上校武官的身份来华。他在中国任职期间,经常把中国的形势写成报告给美国参谋部,被美军参谋部视为陆军中的“中国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迪威于1942年1月被富兰克林·罗斯福任命为中、印、缅战区美国军队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12月至1944年8月,为了打通中印公路和配合美军在南太平洋的攻势,史迪威指挥国民党驻印军进行了缅北战役,获得胜利,被美国军部升为四星上将。。史迪威为了快速战胜日本,多次向蒋介石施压,迫使其积极抗日。由于约瑟夫·史迪威主张在中国战场对日军采取更加积极的进攻战略,大幅改革中国国民党军队的管理系统以提高战斗力,并认为应该同时援助共产党的抗日部队,其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蒋介石三次要求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瑟夫·史迪威调离中国。罗斯福出于总统竞选和支持蒋介石等方面的考虑,1944年10月18日电令“立即将史迪威将军从中国战区召回”。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离开了中国。1945年1月23日,史迪威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部司令,负责训练部队的工作。后来,史迪威就任第10集团军司令。日本宣布投降后,史迪威于1945年9月2日出席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军投降仪式。1946年1月,史迪威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兼管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在旧金山普勒西迪奥就职。同年10月12日,史迪威因病去世,享年63岁。
史迪威著有《中缅印战区史》《史迪威日记》。他获得过美国功勋十字奖章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奖章。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评价史迪威:想象力丰富,灵活多变,自信心强,是个出色的战术指挥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83年3月19日,史迪威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帕拉特卡,其家族本是英国移民家庭。史迪威的父亲本杰明·史迪威对孩子教育要求严格,史迪威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学和中学时候,史迪威热爱体育,喜欢打网球、划赛艇等。1899年,史迪威以优异的成绩从扬克斯公立中学毕业。1900年,史迪威考入西点军事学校,接受军事基本训练和理论教育。1904年他以第32位的成绩从美国军事学院毕业,以少尉军衔赴菲律宾服役。1906年2月,他回到西点军校担任现代语系教官。史迪威在充任教官的前三年里是教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第四年,兼任战术教官,后来又从教外语转为教历史。他在战术系供职期间始终是篮球、棒球和田径队的教练,还做过橄榄球助理教练。
1910年10月,史迪威与弗雷德·史密斯(爱称“温妮”)结婚。婚后,史迪威与妻子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旅行生活,他先后游览了菲律宾、日本、中国。1913年8月,史迪威重返美国军事学院任英语和历史教官。次年夏季,改任现代语言系教官。
军旅生涯
参加一战
1916年,史迪威调任纽约普拉茨堡军事教官,晋升为上尉。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史迪威晋升为少校临时军衔,任旅部副官。同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史迪威被派到法国战场任美国远征军司令部参谋。不久,他又被派往美国军队第4军任首席情报官。工作期间,史迪威因表现出色,晋升为中校临时军衔。战后,史迪威返回美国,撤销临时军衔,成为上尉军官。
初至中国
1919年8月6日,史迪威被任命为代表陆军的驻华首任语言教官,并去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次年,史迪威携带妻子孩子来到中原地区任职。期间,史迪威曾到华北联合语言学校学习,还担任过红十字会国际国际救济委员会首席工程师,出任修筑山西省和陕西省公路的总工程师,长期接触中国下层群众。在1921年到1923年的3年时间里,史迪威先后到东北、华北地区、西北、江南各省和蒙古旅行考察,与各种各样的中国人接触交往。
往返中美
1923年7月9日,史迪威一家乘船回美国。回国后,史迪威先后入美国本宁堡步兵学校、利文沃思学校进修,并结识了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将军。1926年毕业后,他放弃去法国参谋学院工作的机会,再次来到中国,在天津市担任驻华美军第15步兵团营长。在第十五步兵团任职期间,史迪威曾去中国南方调查中国国民党的军事进展情况,后调任师长的作战参谋,与马歇尔共事,并在期间晋升为中校。
1929年4月,史迪威返回美国。此时,他已获得研究东方问题的权威身份。同年7月,史迪威调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成为副校长马歇尔推行教学改革的得力助手,获得“能胜任平时和战时的任何指挥工作”的评语。1933年,他改赴第9军任职,全家在卡梅尔定居。
1935年7月,史迪威晋升为上校之后,重返中国,担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期间,史迪威曾在中国各地旅行。1937年7月7日,驻北平市日军向驻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摸清日军情况,了解战争进程,史迪威挑选了5名高级语言教官组成一个情报网,将他们派驻各城市,让他们了解日本飞机的架次、运送兵员与物资的日本列车和卡车的数目、中国军队驻扎的方位和中国军队集结的迹象等。史迪威把他们搜集来的情报电文底稿汇集起来放在办公桌上,供记者们翻阅。
1939年,史迪威同溃败的国民党政府到了重庆市。他在给参谋部的军事情报中概述了对国民党政府失败的看法,他认为蒋介石的独裁专政及对属下的不信任造成了其指挥系统的混乱。相比之下,史迪威对八路军很感兴趣。1938年春,他在汉口结识了周恩来和叶剑英。通过与周恩来、叶剑英的谈话,史迪威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热诚、友好,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目标明确,且未被权势所腐蚀。
1939年5月,史迪威返回美国。9月,他晋升为准将。史迪威回国后任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带领部队训练。在这期间,他制订计划,训练官兵,改善指挥,参加陆军全国性大演习。1941年6月30日,史迪威因率领步7师在训练演习中表现突出,被晋升为第3军军长。
再赴中国
1941年12月8日, 日军对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进行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蒋介石在重庆召见英、美大使,建议亚洲反轴心国家结成同盟。经过协议,反法西斯同盟在重庆设立了中国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战区统帅,史迪威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同时,史迪威还担任了中缅印战区美国军队总司令、东南亚战区副总司令、租借物资总监督等职。他的职责是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指挥归他节制的中国部队”“协助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提高美国援华作战物资的作用”等。美国政府派遣史迪威去中国,与蒋介石的愿望大相径庭。美军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给史迪威的任务是消除蒋介石集团的动摇,增大中国的抗日力量以利于美国,并要求史迪威掌握指挥权。而蒋介石的打算是,等待它的新盟友去赢得战争的胜利,而自己却可以用从美国那里得到的军需装备来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以待与共产党长期内战之用。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在关于美援的支配、军队的指挥权、对中国抗日军队的态度问题上发生了矛盾。
1942年3月9日晚,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黄山官邸举行宴会招待史迪威,在招待会上,史迪威用中文作答,并再次转达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口信。在宣布他任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表示,信赖“我的部队”即中国军队,“我们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将是中国、美国军队一起进入东京的那一天”。
赴缅作战
1942年3月7日,缅甸的首都仰光陷落。为了挽救缅甸,史迪威上任后向蒋介石提出给予其指挥权的要求。两人经过讨价还价,3月11日,史迪威在得到蒋介石口头授权后,前往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作战。在史迪威和杜聿明的指挥下,中国远征军取得了一些局部性胜利,并有效地为被日军围困的英缅军解围。远征军入缅后,蒋介石表面上要远征军绝对服从史迪威的命令,但实际上,史迪威所有的命令都必须经杜聿明、林蔚和一个联络官报请蒋介石批准。由于指挥系统混乱,盟军缺乏协调和空中支援,缅甸战事逐渐失利,史迪威和杜聿明被迫率部分别撤往印度和中国,国际援华交通线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
1942年4月中旬,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中国远征军随之战败。史迪威率领144名溃散的参谋人员从眉苗穿过缅北丛林,向印度因帕尔撤退。经过周密的计划,5月20日,史迪威以终于带领这支队伍走出了缅甸。蒋介石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到史迪威的头上。6~7月间,蒋介石以史迪威不服从命令为由向美国提出撤换史迪威,但遭到美方的拒绝。
改革军队
缅甸战败后,为了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了军队改革计划:整编部队,减少空架子师,合并步兵师,使各部队满员,然后把现有武器发给那些能够作战的部队,利用有限的资源装备起一支强有力的突击部队,顶住日军的进攻。史迪威还建议,对军官进行一次全面的筛选,擢升有能力的军官,清洗昏庸无能的高级军官,他还劝蒋介石挑选一名可以信赖的人担任前线总司令,放手让他去指挥部队,任何人不得加以干涉。
蒋介石对史迪威的计划十分不满,他一面与史迪威虚与委蛇,一面与其讨价还价,索取租借物资。史迪威以租借物资作为交换条件,争取蒋介石同意可以先从训练30个师的计划开始。因为蒋介石需要从美国政府攫取更多的物资,加上柯里的斡旋,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才稍有缓和。
1942年8月,史迪威着手训练由美国武器装备的中国30个师,设立了拉姆加尔训练中心和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以训练受械部队官兵。正式开训典礼之后,9000余名缅甸战役的幸存者是第一批受训的部队。10月份开始,国内开始每天运送400人到此受训。11月,每天出动16架飞机,运送650人,到12月底,在拉姆加尔受训的中国部队达到3.2万人。
与蒋矛盾激化
史迪威向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指出中国国民党在囤积租借物资以供战后使用,主张利用向中国提供租借物资时提出交换条件,制定联合作战计划让蒋介石承诺,逼蒋介石积极抗日。这个建议得到美国陆军部的认同。但蒋介石却一再向美国要求允许其全权处理租借物资,这遭到拥有租借物资控制与监督权的史迪威的坚决反对。1942年10月,蒋介石对美国未能兑现它的援华物资诺言感到不满。他向富兰克林·罗斯福施加压力,再次要求撤换史迪威。此提议遭到马歇尔和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的反对,史迪威未被召回。
1943年春季,史迪威在宋希濂等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面前指责蒋介石政府腐败无能、抗战不力。后来,为了使美援能有效地用于抗日,史迪威又多次建议蒋介石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同年9月,当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酝酿之时,史迪威建议让八路军开进五台地区,袭击京汉铁路,和国民党军协同作战,并提出用部分武器装备八路军。
1943年,史迪威向美国政府建议向延安派驻美军观察组,以便加强双方的军事合作,进一步从政治方面了解中国共产党。蒋介石担心这种了解与合作,百般阻挠与反对,史迪威则始终坚持。
再赴缅甸
1943年10月史迪威着手反攻缅甸的战役准备工作。当时中国大陆的抗战形势极其严峻,沿海港口城市均被日军侵占,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之间最后的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苏联方面因忙于对德作战不能大力支援中国。为满足抗战需要,中美两国商议决定,除驼峰航线外,仍然需要从地面打通一条陆路通道。1943年12月,中印公路开工,中方组织修建,美国军队技术配合,史迪威从美国调来了15000多名工人,开始机械化的修筑。史迪威率军先后在胡康谷地、孟拱谷地和伊洛瓦底谷地与日军激战。终于在1944年8月攻占了缅北日军重兵防守的中心城市密芝那,消灭了日军第15师团主力,为打通中印公路(后来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奠定了基础。中印公路是国际援华重要交通线,其开通后,美国租借物资得以通过陆路运入中国。
接近中共
在与中国士兵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史迪威认为“中国兵顶好”,只要经过训练,供应新式武器,他们完全有能力取得抗战的胜利。这让史迪威更加确信美国援华的军用物资除了供应蒋介石部队外,也应分配一部分给英勇善战、领导有方、但缺少新式武器的八路军。
1944年7月22日,在史迪威的倡导下,中缅印战区司令部派出了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代号为“迪克西使团”的观察组去延安考察,了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抗日作战情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热情欢迎并接见他们,朱德同志多次向他们介绍了八路军抗战情况。观察组通过对延安市的细致考察,向史迪威及美国政府作了大量有关延安党政军民的客观报告,多次要求美国向延安提供援助。史迪威从观察团成员的报告中,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此后,史迪威更加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他提出了对延安的军事援助计划并表示要访问延安。尽管因受美国对华政策约束而未能将援助计划付诸实施,史迪威还是尽其所能为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提供帮助。
被召回国
1944年9月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委派前陆军部长帕特里克·赫尔利将军赴华,调解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赫尔利调解无效后,于10月11日,将蒋介石坚决要求召回史迪威的坚决态度报告给华盛顿,并认为史迪威与蒋介石“性格有异,互不相容”。罗斯福出于总统竞选和支持蒋介石等方面的考虑,1944年10月18日电令“立即将史迪威将军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在离别中国前夕,与延安市朱德致函告别,并赶往宋庆龄公馆与宋庆龄道别。蒋介石派人来见史迪威,提出授予他青天白日特别绶章,史迪威婉言谢绝。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上了飞机,离开了中国。
1945年1月25日,由缅甸利多通往中国的公路修通,蒋介石下令将这条公路命名为“中印公路”。2月10日,美国政府为表彰史迪威的功绩,授予他一枚荣誉军团勋章和一枚优秀服役勋章。
回国后工作
1945年1月23日,史迪威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部司令,负责训练部队的工作。司令部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但史迪威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下面各兵营度过的。他忙碌于视察部队的训练情况,处理回国部队的各种问题。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迪威密切注视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希望能参与对日作战。
1945年6月23日,史迪威就任第10集团军司令。但在同一天,美国军队已基本占领了冲绳岛,战争已接近尾声,史迪威最终还是没能指挥美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8月8日和9日,美国相继在广岛市、长崎市投下了核航弹。8月14日,日本投降,战争结束。9月2日,史迪威作为美国代表团中的高级军官出席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军投降仪式。
晚年与去世
1945年10月18日,史迪威回到美国,第10集团军被解散,他的新职务是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1946年1月,史迪威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兼管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他离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回到西海岸,到旧金山的普勒西迪奥就职。那里离他在卡梅尔的家,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
1946年7月,史迪威奉命去马绍尔群岛中的比基尼观察两次原子弹试验的结果。1个月后返回时,他感到手脚冰冷,有时还头晕目眩,体力不支,几次昏睡在椅子上。9月28日,他住进了莱特曼陆军医院。10月3日,外科医生给他作了手术检查,发现胃部的癌变已到晚期,并且已扩散到了肝部。史迪威在弥留之际,提出希望得到一枚战斗步兵纪念章。10月11日,陆军部副部长帕特森来到史迪威的病床前,亲自向他颁发了战斗步兵勋章。10月12日,史迪威在昏迷中与世长辞,享年63岁。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没有为他举行葬礼,尸体火化后撒进了太平洋。
人物著作
《中缅印战区史》
史迪威回国后,担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部司令期间,除了训练,还致力于编辑《中缅印战区史》的工作,撰写了大量材料。这部大型官方史料分为作战报告、政治和陆军各部门等章节。书中他批评了美国的政策。在书的末尾,他谴责了中国国民党政府,并预告国民党政府必将垮台。但按照参谋总部的指示,此书内容需大量削减,而且必须将严厉批评蒋介石和英国人的部分删掉。史迪威拒绝这样做,书也因此未能出版。
《史迪威日记》
《史迪威日记》史迪威的私人日记,是一部记叙当时历史的重要著作 。史迪威去世后,经其夫人同意,《史迪威日记》出版。本书收入史迪威1941-1944年的战时日记、评论文章及与夫人的信函,概括地记叙了两次缅甸战役的情况和中美英三国间的矛盾与龃龉。
主要影响
促进了中美友谊
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解放和进步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对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史迪威对中国人民始终抱以尊重和敬佩。
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从1911年至1945年间,史迪威多次前往中原地区,以军官、武官和美国军队战区陆军司令的身份,深深地涉入了中国事务。在美国的诸多将军中,大概没有哪一个四星上将能如史迪威将军一样了解中国,甚至可以说流利的中文。也没有哪一个乔治·华盛顿的政要,曾经如同史迪威将军一样深入中国的民间,目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各地的风土人情。
维护世界和平
一个纯粹的职业军人,身先士卒,作战英勇,体恤部下,刚直不阿,周恩来同志赞扬他是“最优秀的战士”。
人物评价
《时代》期刊曾这样介绍史迪威将军:他是中国坚定的崇拜者和中国文化的学习者,是一位真正的“老中国通”。
《亚特兰大宪法报》指出,史迪威将军是美国历史上屈指可数 的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威望的军人之一。
马歇尔评价史迪威:想象力丰富,灵活多变,自信心强,是个出色的战术指挥家。
美国驻华大使馆代表评:在战争年代,史迪威将军促进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他所传递的友好交流、团结合作的精神,时至今日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重庆与世界》杂志评:约瑟夫·史迪威放弃美国军队驻欧洲部队总司令职位,来到中国,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侵略,他开拓了青藏高原的驼峰航线,建设中印公路,为中国抗战提供援华军事物资,协调同盟军关系,做出历史贡献。
朱德总司令唁电评:史迪威将军的死,不仅使美国丧失了一个伟大的名将,而且使中国人民丧失了一个伟大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水远记得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和为建立美国公正对华政策的奋斗。
周恩来评: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他是最优秀的战 士……中国人民将永远把史迪威将军的名字铭记心中。”
蒋介石为史迪威的去世写了一副挽联:“危难仗匡扶,荡扫倭氛,帷幄谋谟资擘划;交期存久远,忽传噩耗,海天风雨吊英灵。”
荣誉奖项
1919年,史迪威获功勋奖章。
1943年,美国政府为表彰史迪威在缅甸的战功,授予其功勋十字奖章。
1944年7月,史迪威晋升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
1945年2月,史迪威获荣誉军团勋章和功勋奖章。
1946年10月11日,陆军部副部长帕特森在病床边授予史迪威战斗步兵勋章。
2015年9月2日,史迪威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醋性子乔
1929年7月,史迪威调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成为副校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推行教学改革的得力助手。在史迪威严格地批评学员队伍野外演习情况之后,一位学员曾画出史迪威绷着很友善的面孔从醋瓶里钻出,而醋瓶的商标上拥有3个X的漫画,对此表示欣赏的史迪威从而获得了“醋性子乔”的外号。
好动肝火的乔
“好动肝火的乔”是别人送史迪威的雅号,因为他对看不惯的事不留情面,大家觉得他训起人来尖锐、刻薄。当年和史迪威共患难的人讲过许多关于他的轶闻。在众人眼里,他好骂人,精通英、汉两种骂人话。据说一天一架日本俯冲轰炸机朝他低飞而来,史迪威正脱了裤子蹲在厕所里。他用难听的话吼叫厕所外面的人赶紧投入战斗,朝来犯的敌机开枪。当他从厕所里蹿出来的时候,人们不禁捧腹大笑,他一手提裤子追赶逃窜的敌机,一面嘴里骂个不休。
给蒋介石授勋
史迪威觉得他同许多美国人为中国浴血奋战的事业被出卖了。他发现那位被大吹大擂的“总司令”蒋介石不仅是小人,而且毫无军事才能。他还发现,蒋介石对自己的战区和前线部队的实况了解甚少,是个哗众取宠的投机政客,又善于搞分而治之。史迪威给蒋介石起了个诨名叫“小人”。
史迪威奉命把美国荣誉军团司令的勋章授给蒋介石。在授勋典礼上致辞时,史迪威用冷冰冰的语气宣读了通篇好话的颂词。当他走过去给蒋介石佩带勋章时,蒋介石倒退了一步,有点惊慌。事后,史迪威在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战争结束后,中国会有不少麻烦。“小人”目光短浅、顽固不化、性情暴躁,他是个固执、无知、专断、容不得人、不可理喻、语无伦次、忘恩负义、贪得无厌的人。他引用中国国民党某部长的话来形容蒋介石的办事方式:“他对局势一无所知,千百道命令雪片似地飞来,人人都得连连点头称是。”
后世纪念
史迪威博物馆
坐落在重庆嘉陵新路63号的史迪威旧居,是1942年到1944年间史迪威将军来华居住兼办公地,它早期为宋子文在重庆的行馆。为纪念史迪威将军对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并发展中美友谊,1991年10月,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了“史迪威研究中心”,同时在史迪威旧居建立了“史迪威博物馆”。重庆史迪威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外国军人命名的博物馆,作为“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于2014年02月26日挂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上连接中原地区西南后方与西方盟国的主要交通线,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它是中美友好事业的见证。
1945年1月,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中印公路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军事运输线,为中国持久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为中国抵抗住日本并将其赶出国门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永久纪念史迪威对中国抗战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印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全长共计1730千米,其中印度利多(现译雷多)至畹町镇段长770千米,昆明市至町段长960千米。起点在雷多,往东南经缅甸的班哨、欣贝延、德乃、勒瓦到达密支那,再分为南北两线。南线从密支那经八莫、南坎、木姐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畹町,经芒市到龙陵县。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市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史迪威公路向山顶攀爬的公路上有24个180度的拐弯叠加,堪称世界公路奇观,“24拐”也成了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重庆举行纪念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活动 铭记共同抗战岁月.人民网.2023-08-10
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在重庆举行.新华社.2024-01-17
史迪威日记.豆瓣读书.2024-01-18
史迪威公路与德宏的故事.中共云南党史网.2024-01-18
习近平复信史迪威将军后人.新华网.2024-07-22
“很高兴能延续中美人民友谊”——美国青年交流营参访重庆史迪威博物馆见闻.新华网.2024-07-22
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在重庆举行.新华社.2023-08-10
专访史迪威外孙:外公的“遗产”.人民网.2024-01-18
约瑟夫·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见闻.百家号.2024-07-12
史迪威将军外曾孙女苏珊和南希20年后再赴“重庆之约”.百家号.2024-07-12
重庆史迪威博物馆成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新闻网.2024-01-18
史迪威公路:不曾忘却的纪念.新华网.2024-01-18
史迪威公路 The Stilwell Road (1945).豆瓣电影.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