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又称敦刻尔克奇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盟军从法国敦刻尔克港口成功撤退的一次大规模行动,发生在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

1940年,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德国实施“闪电战”计划,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进攻。德军攻占城市,将40个师团的英法联军包围,盟军决定在敦刻尔克海港撤退。撤退行动于5月26日晚开始,第一批撤退船只出发。由于德军的轰炸和比利时的单独投降,盟军失去了后方支援。德国空军对撤退构成了威胁,英国向伦敦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英国皇家海军投入了力量进行救援,但仍然无法避免损失。最后一批法军于6月4日离开,标志着撤离行动的结束。从5月26日到6月4日,盟军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掩护下,通过船只撤离了33.8万多人,其中包括约22万英国士兵、8万法国士兵和一些比利时士兵。由于撤退的紧急性,盟军不得不丢弃了大部分的武器和装备。据统计,英军丢弃了2400门火炮、700辆坦克和8000挺机关枪。与此同时,接运撤退的舰船也遭受了重大损失,英军损失了226艘舰船,法军损失了17艘舰船。

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绥靖主义政策的弊端,迫使英法联军重新审视对纳粹德国的态度,同时也迫使法国政府进行改革,纠正抗战路线上的错误,为未来的作战提供了经验教训。此外,敦刻尔克大撤退还打击了阿道夫·希特勒德国的进攻计划,增强了英国的防御能力,提高了欧洲民众对战胜纳粹的信心。这次撤退为整个战争局势带来了新的变化,标志着双方进入了一种新的战略相持态势。

背景

战前双方军事态势对比

1935年,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开始扩军备战。然而,由于德国在军队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战略性空军,因此他们无法轰炸英国本土,行动范围受限。相反,英国的空军在战争爆发前已得到发展,成为仅次于海军的最出色军种,拥有一支可以远征敌人领土的战略性空军。在海军方面,德国在整顿军备时不重视海军,直到1939年9月才开始制定海军建设计划。然而,到1940年5月初挪威战役(Norwegian Campaign)结束时,德国海军已经遭受了严重损失。德国没有航空母舰,导致他们失去了制海权

在陆军兵力方面,德军在1940年5月集结了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和5个摩托化师。他们可以投入作战的有2200余辆坦克和3700余架飞机,其中大约有600架运输机。而英法联军共有104个师,其中仅有3个坦克师和3个轻机械化师、7个摩托化师。加上比利时荷兰等国,盟军总共有135个师,可投入3400余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并且英国本土还拥有大约1200架现代化战机。两方的兵力相当,但法军在装甲和火炮口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由于英法两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和消极备战,加上法国领导层内部存在矛盾,盟军对军队士气的影响明显。此外,盟军制定的"D"计划中存在保守失算,导致他们逐步退到了敦刻尔克和加莱(Calais)地区。

双方作战计划与战争进程

在1939年波兰沦陷后,德军面对联军的战争计划,主要任务是确保法国领土的完整。如果比利时荷兰受到攻击,德军需要前往支援。为了避免等待联军实力增强后再开始准备,德军决定采取进攻战略。1940年春天,德军制定了曼斯坦计划,将西线兵力划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的任务是通过安斯内斯山地发起奇袭攻击,突破阿登山区,切断敌军左翼的交通线。B集团军群的任务是迅速进攻荷兰和比利时,夺取荷兰要塞,阻击比利时军队的反击。C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佯攻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为A集团军群的突破和包围任务提供掩护。盟军制定的作战计划是D计划,将英法联军分为第一和第二两个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占领马斯河(Mosa)和代勒河(Dijle)一线,并防御马奇诺防线的延伸部分。第二集团军群则负责纯粹的防御任务,保卫马奇诺防线。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全线发动进攻,迅速推进。德军中路的第一装甲师已突破比利时边界防线,占领马斯河两岸;右翼德军突破防线并占领格雷伯防线。联军左翼的增援部队仍在飞速赶往比利时,德军的C集团军群对马奇诺防线展开佯攻。德军的中路强大的坦克装甲集群顺利地渡过马斯河,切断联军在比利时境内与法国境内的联系,开始围困联军。德军的快速推进与联军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军采用坦克和摩托化部队进行快速行动,而联军的大多数指挥官仍然停留在步行或骑马的行军速度上。德军非常注重情报的搜集与分析,而联军的情报则存在着严密性、确凿性和及时性方面的不足。

22日,在德军迅猛推进的过程中,法军总司令部逐渐意识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下令第一集团军群在敦刻尔克和加莱地区尽可能地守住登陆场。德军装甲部队接近阿运河线,距离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的距离,只需夺取敦刻尔克,就能完全封锁英法联军在滨海地区。到24日,将近40万联军被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到比利时边境的三角地带。

过程

1940年5月24日,德军古德里安坦克部队迅速推进,包围了加来并抵达格拉夫林(Gravelines),距敦刻尔克仅30多公里。英法军队被逼到一个狭窄的三角形地带,背靠大海,无法进行背水一战,唯一的希望是从敦刻尔克进行海上撤退。温斯顿·丘吉尔下令英军撤退,并准备了大量船只,但在短时间内要渡过多佛尔海峡(Straits of Dover),船只数量不足。就在这时,德军即将获得全面胜利时,阿道夫·希特勒下令停止装甲部队的追击,给了英法军队一个意外的喘息机会。希特勒的决定有多重原因,包括地形不利于坦克作战、坦克需要修理、内部矛盾和权力争夺等。希特勒还试图通过放出假消息和表示愿意谈判来麻痹对方,但丘吉尔已经看清希特勒的诡计,不再和他谈判。5月25日,英国远征军撤退到敦刻尔克,准备从海上回到英国。盟军防线全线崩溃,法国北线的法比军队也纷纷向敦刻尔克方向撤退。

5月26日,希特勒察觉到敦刻尔克附近的海岸有大量运输舰只活动,迅速下令德军从西面和南面重新发起进攻。在德军停止攻击的三天时间内,英国加强了防御力量,并部署了三个步兵师和大炮来阻挡德军的进攻。英军坚守在加来港,利用河渠纵横、洪水泛滥来阻挡德军的坦克,为援军及时抵达格拉夫林的水堤阵地争取时间。为了协调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英国指派了拉姆齐海军中将担任指挥,并另外组建了一个由十六人组成的参谋班子。

在此之前,英国预见到欧洲大陆的失败已经无可避免,他们制定了一个名为“发电机行动”的计划,旨在实现军队的撤退。该计划规定从法国加来、布伦和敦刻尔克这三个港口进行撤退,每天撤离一万人。为了应对战局的变化,英国迅速做出了安排,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军队能够平安撤离。然后,在26日晚上18点57分,代号为“发电机”的大撤退行动开始。第一批撤退的船只共有129艘出发。首艘开往敦刻尔克的船是“莫纳岛”号,于当晚9点从多佛港出发,午夜时分抵达敦刻尔克的盖尔海岸。德国空军第二天派出两个航空大队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猛烈轰炸,投下约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几乎将敦刻尔克夷为平地。英国皇家空军派出了200架次的战斗机,全力保护登船点和运输船只。虽然未能阻止德国空袭,但英国空军对德军造成沉重打击,仅第2航空大队击落了23架敌机,造成空勤人员伤亡70余人。

5月27日黎明时,载有1420名英国士兵的船只归航。在此期间,“莫纳岛”号遭到德军远程炮击和6架飞机袭击,尾舵被炸毁,造成23人死亡,60人受伤。中午时分,这艘船费尽周折,终于抵达多佛港(Port of Dover),全程35海里,耗时11.5小时,通常只需3小时。5月27日早晨,由于德军炮火过猛,有5艘运输船无法靠岸,只得空船返回。其他救援船只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德军炮火的轰击,其中有2艘小船在接近法国海岸线时被击沉,另1艘救起落水船员后返回英国。由于沙洲和布雷区的影响,多佛到敦刻尔克的最短航线被德军封锁。拉姆齐将军及其参谋修改了计划,在东北方向找到一条全长76海里的“Y”航线,水雷较少且不易受到德军炮击。然而,这条航线比原计划的航线更长,需要更多的船只才能撤离同样数量的人。因此,5月27日,抵达敦刻尔克的船只总共撤离了7669人。

英军撤离敦刻尔克的决定并未通知其盟军比利时政府。当比利时国王兼军队总司令利奥波德尔(Leopold III)决定单独向德军投降,对正在撤退的英法联军造成一个严重的打击。5月28日清晨,比军停止战斗,撤离战场,使得正在撤退的联军失去了后方支援。这样一来,德军可以直接进攻敦刻尔克。情况十分危急,英军被迫加紧防守空隙,并以新撤下来的部队填补空缺,形成了一个被称为"逃避走廊"的通路,与德军展开激烈战斗。英军的炮兵集中火力,迫使德军不得不暂时退却。然而,德国空军对撤退构成了严重威胁。大批俯冲轰炸机不断轰炸敦刻尔克和海滩上空。经过持续轰炸,整个城市几乎成为废墟,港口设施被毁。撤退不得不在海滩上进行,士兵们排成队伍等待救援船只。面对这一危急情况,英国向伦敦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并请求派遣船只进行营救。英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投入了所有可用的舰艇和飞机。英机出其不意地袭击德机,击落了多架,使德国空军无法毫无顾忌地轰炸撤退中的船只。然而,损失仍然不可避免。29日,三艘驱逐舰和二十一艘其他船只被炸沉,许多船只严重受损。

5月29日,法国第1集团军正式接到撤退命令。原先英军拒绝法军登上英国派来撤离的船,这件事被当时的法国总理雷诺得知后,在5月31日,在巴黎召开的盟军最高军事会议上,雷诺坚决主张英法联军共同撤退,随后,温斯顿·丘吉尔同意了共同撤退。5月31日和6月1日,尽管德军不断炮击和轰炸英国船只,但白天它们不敢靠近敦刻尔克,因此联军仍然成功撤离了13.2万人。然而,在撤退过程中,船只损失惨重。仅在6月1日,就有31艘船沉没,11艘船被摧毁。一艘满载2700名法国士兵的英国运输船沉没后,只有2100人被小船救起。

6月2日黎明时分,还有四千余名英军留在阵地上,由十万名法军保护着。此时,防线已进入德军中程炮射程范围,因此白天不得不停止撤退,只能在夜间进行。由于德军持续的炮击,撤离重伤员的行动陷入停顿。为了让撤离重伤员的行动有序进行,英军根据每一百名伤员留下一名医官和十名医务人员的规定,通过抽签决定哪些医务人员能够继续参与撤离行动。到了6月2日和3日的晚上,剩余的英军和六万名法军匆忙撤离阵地。6月4日,最后一批法军离开海岸后,留守部队眼睁睁地目送最后的船只离开。当天下午2时23分,英国海军部正式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

结果

德军占领了敦刻尔克,约有33.8万名英法军队成功撤离敦刻尔克,其中有21.5万名英国人、12.3万名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在撤退过程中,盟军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人员。英军放弃了约700辆坦克、12万辆汽车、8,000挺机关枪、9万支步枪、2,400门火炮和6,100支反坦克枪。此外,还损失了51万吨军用物资和7,000吨药品。英法盟军在敦刻尔克阵亡了9290人,加上受伤和失踪者,总共损失了6.8万人。不幸的是,在大撤退中,英国抛弃的四万名法军全部被俘。另外,英军有302架飞机被击毁,盟军有243艘船只在撤退过程中被击沉,其中226艘是英国的,17艘是法国比利时的。

影响

敦刻尔克大撤退标志着阿道夫·希特勒德国在西欧的地面进攻阶段的结束,意味着双方将进入一种新的战略相持态势。这次撤退对于整个战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次战略退却揭示了英法联军长期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弊端。它是绥靖主义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对于那些一直妥协对待纳粹德国的政策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其次,敦刻尔克大撤退彻底清理了法国政府内存在多年的保守、落后思维的缺陷,还纠正了他们片面抗战的错误路线。这次撤退迫使法国政府进行了内外部的改革与调整。第三,这次撤退粉碎了阿道夫·希特勒德国“围歼”英法联军的战略计划。撤退过程中,英法联军得以保存大量士兵,还增强了英国的防御能力。这不仅提高了英国的抵抗力量,也鼓舞了整个欧洲民众对于战胜希特勒德国的信心。

评价

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认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因为希特勒的个人干涉而成功的。当德军装甲部队已经到达法国北部并切断了英军的退路时,希特勒下令暂停德军的进攻,这给了英国远征军逃脱的机会。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则认为,希特勒之所以下达“停进令”,是因为他想避免英国遭受奇耻大辱,从而促进和平解决。

但德国军事研究会反驳了这种说法,称其为战后的神话,因为德国陆军和空军都曾奉到毁灭在法兰德被围困敌军的明确命令,并且阿道夫·希特勒签署了第十三号元首命令,在该命令中要求全面歼灭联军。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只是变换了歼灭联军的手段,而丝毫没有放弃其歼灭联军的意图。

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表示,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胜利,但在这次撤退中却孕藏着胜利的希望。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Henry Ruthven Moore)认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欧洲光复和德国失败的开始,并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

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Kurt von Tippelskirch)也认同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英勇的行动。

丘吉尔演说

1940年6月4日,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人民的士气低迷。温斯顿·丘吉尔为了号召英国人民勇敢抗敌,向全英人民发表了一篇《我们将战斗到底》的演说。他强调了英国人民的力量和决心,并表示不论在何时何地,英国人民都会坚守信念,战斗到底。演说的慷慨激昂和壮烈感动了全英人民,鼓舞了他们的斗志,为英国战争取得胜利打下了基础。

在丘吉尔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中,他强调了几个关键要点,表达了英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首先,丘吉尔指出战争不是通过撤退来取胜的。他提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称之为一线曙光的胜利。虽然撤退是必要的,但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皇家空军的英勇表现揭示了胜利的希望。其次,温斯顿·丘吉尔强调了德国空军的失败。德国空军试图阻止英国海滩上撤退,并打击密集集结的船只,但最终被英国空军击退。这次战役证明了英国空军的实力优于德国,也表明了英国人民的抵抗能力和决心。丘吉尔还强调了保卫本土和重建中国远征军的重要性。他指出英国不能仅满足于本土的防御战,还有义务重新组织并建立英国远征军,加强本土的防御能力。这样才能保护本土不受敌人侵略,并在其他地方与敌人继续作战。最重要的是,丘吉尔宣布了英国人民的决心。他表示,无论是在法国、海上还是空中,英国人民都将充满信心和勇气,战斗到底,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这种决心和意志是英国人民在困难时刻的力量源泉,也是他们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影视作品

纪录片

电影

参考资料

敦刻尔克大撤退.豆瓣电影.2023-08-16

敦刻尔克 Dunkirk (2017).豆瓣电影.2023-08-06

碧血长天.豆瓣电影.2023-08-23

伦敦上空的鹰.豆瓣电影.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