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Rūchūkuku,Ryukyu Kingdom,?-1879年),是曾位于中国的台湾岛日本的九州岛之间,包括现在的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

最初的琉球由三个国家山南、中山和山北组成,后尚巴志王在位期间统一琉球三国,琉球因此进入王统时代。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遣使者杨载到琉球中山国,并赠送“明朝大统历”,招其入贡,这标志着琉球中山王向中国进贡的开始,也是琉球群岛政权与中国王朝建立正式关系的开始,琉球诸国成为中国明朝的藩属国。明朝灭亡后,琉球继续对清朝进贡。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帝遣使前往琉球国册封尚质王为王,尚质成为第一个与清朝建立封贡关系的琉球国王,琉球王国开始使用清朝年号,之后历代的琉球国王都请求中国皇帝册封。1609年,日本的萨摩藩侵占琉球,迫使琉球向日本进贡,这导致琉球王国形成了“两属”的状态,并逐渐被萨摩藩实际控制。到了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削减了琉球的国家地位,将其改为“琉球藩”,后日本强迫琉球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宣布废除琉球藩,并将其划为日本冲绳县,琉球王国至此灭亡。

由于琉球群岛的地理位置特殊,它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被誉为“万国津梁”。现存的琉球王国遗址有琉球故城、琉球人墓等。

国名来源

琉球王国出现在中国典籍的时间不早于隋朝,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派遣羽骑尉朱宽出使琉球王国,因其地形如虬龙浮于水中,因此称之为“流”。唐朝人编《隋书》《北史》时,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一直到宋朝学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为“琉球”,后《元史》又将其写作“琉求”,有的书中也称“留仇”。到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派使臣行人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地为琉球,取琉璃玉和珍珠球之意。从此“琉球”成为这片群岛的正式名称,沿用至今。

史前背景

人类的活动在琉球群岛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1968年和1969年,人们在琉球的那霸市山下洞穴遗址发现了大约三万二千年前的人骨化石,被称为“山下洞人”。另一处遗址,港川,出土的人骨化石约一万八千年前,被称为“港川人”。关于港川人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来自中国南部,而另一些认为他们与东南亚人更为相似。

贝丘时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琉球群岛上的人们大量使用贝类,无论是作为食物还是作为生活用具和装饰品。贝丘时代分为前期和后期,以公元前3世纪为界。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生活在海岸附近,过着以捕捞鱼类和贝类为主的生活。虽然在贝丘时代中期的遗迹中发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合型生活形态,包括农田种植,但直到贝丘时代后期仍未发现水稻耕种的农业生活。

琉球群岛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贝壳、鱼骨、兽骨以及作为饰品的贝制品。这些发现表明,早在七千年前,琉球群岛的人类已经进入了以捕捞为主的生活时代。虽然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原始的耕种活动,但农耕并没有成为当时琉球群岛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这可能是因为海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农业耕种需要大量的水和人力,且容易受制于自然环境。

历史沿革

传说时代

根据琉球的文献《中山世鉴》,琉球的历史起源于天孙氏。传说中,天神阿摩美久降临人间,用天帝赐予的草木土石创造了岛屿。天帝后来还将其子女赐予阿摩美久,这对兄妹成为夫妇,并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的长子,天孙氏,被认为是琉球的开国之君,建立了天孙王朝。据说天孙王朝的首领共有二十五代,均属于天孙氏系统,持续了一万七千八百零二年,但他们的名字不为人知。天孙氏将琉球本岛分为三部分,教人们饮食、居住、农耕和制盐。他们在首里建立了首都,并在各地设立了按司来管理行政事务。琉球的信史通常被认为是开始于天孙氏之后的舜天时代,大约在12世纪末,相当于中国南宋淳熙十三年,即1186年。天孙氏结束是因为第二十五代首领被其叛臣利勇鸠杀害。利勇鸠曾自立为天孙氏的继承人,但不久被当时的“浦添按司”舜天所击败。此时期的琉球也被称为“传说时代”。

按司时代

舜天时期(1187年-1260年)

大约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浦添按司舜天击败利勇鸠,收服琉球群岛上的其他按司(类似于领主或酋长),而后直到1237年他开始长达51年对琉球的统治。他的上位通常被认为是琉球王统的开始,相传舜天的父亲是日本源为朝。舜天去世后,他的儿子舜马顺熙继续统治,十二年后他将王位传给儿子义本。义本统治的第二年,琉球岛上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和瘟疫,之后义本应国人的请求,选用“天孙氏”后人惠祖的嫡孙英祖代为执政。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义本禅让于英祖,舜天王朝的统治结束。舜天王朝是琉球早期政治历史的重要时期,它标志着琉球的政治组织和统治开始成熟,此后天孙氏再次掌握政权。

英祖王朝(1260年-1350年)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之后,在天孙氏后人英祖的统治下,琉球在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上取得发展,久米、庆良间、伊比屋等岛屿首次前来向琉球进贡,另外英祖还以仁德治国并罕用刑罚,后英祖两次击退元朝的入侵。英祖的继任者是大成和英慈,但到了英慈的儿子玉城统治时期,琉球的政局开始变得动荡,玉城失去了对琉球的控制,诸按司不再效忠中央政府。琉球群岛分裂为三个区域以及相互竞争的政权:南部的“山南王”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北部的“山北王”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而玉城仅控制首里及其周边地区,被称为“中山王”,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为“三山”时代。这三个王国经常发生内战,他们的势力主要集中在琉球本岛(冲绳岛),并没有扩展到北部的奄美群岛和南部的先岛诸岛。玉城去世后其年仅十岁的长子西威继位,由其母亲代行国事。元至正十年(1350年),国人废黜西威,拥立受到广泛支持的浦添按司察度为王。

察度王朝(1350年-1406年)

在三山时代中,琉球的中山国由浦添市按司察度领导,察度通过大量购买铁来制造武器和农具,逐渐增强了中山国的国力,使其成为三山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遣使者杨载到琉球中山国,并赠送“明朝大统历”,招其入贡。为巩固其在琉球的地位,察度接受并派其弟泰期随杨载来到中国,向明朝称臣纳贡,这标志着琉球中山王向中国进贡的开始,也是琉球群岛政权与中国王朝建立正式关系的开始。1383年,山南王和山北王也进贡明朝,琉球列岛的三个国家都成为明朝的藩属。到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宫古岛的酋长和那霸势力的丰见向中山国进贡,八重山的首领也前来朝贡。察度去世后,武宁成为中山王国的君主,他是三山时代中山王国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国王。明建文二年(1400年),明朝派遣使者来琉球,册封武宁为中山王,这是琉球历史上第一位受中国册封的君主。但武宁在位期间,处理政事消极,沉湎于奢侈和酒色。明永乐三年(1405年),佐敷按司尚巴志王发动袭击并击败武宁攻陷其城池。

王统时代

第一尚氏王朝(1407年-1469年)

统一三国

明永乐四年(1406年),山南国佐敷按司尚思绍王被其子巴志推为名义上的中山王厝执掌国政,各地按司纷纷归顺。次年思绍自称中山王世子,并派遣从子三五良亹前赴明朝奉表贺和进贡方物,朱棣册封思绍为新任中山王,又赐予赐钞、币、袭衣,宴于会同馆。思绍在位期间还重视从明朝输入文化。永乐九年(1411年),思绍派遣模都古等人为官生进入明朝国子监留学,明朝皇帝给予衣食赏赐优待。永乐十四年(1416年),思绍遣世子巴志攻打山北国,巴志用重金收买攀安知麾下大将平原,平原与巴志兵内外夹攻击败山北军,致使攀安知自杀身亡,后思绍派遣使者佳期巴那、通事梁复等人到罗国建交。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尚巴志王正式继位为中山王,并设国相和三司官,派遣次子尚忠监守山北,三年后巴志被明朝正式册封为中山王。明宣德四年(1429年),巴志发兵讨伐并攻灭山南王他鲁每,形成“三山”归为一统的琉球国,以首里城为王城。次年明朝正式承认巴志统一琉球,封其为中山王,赐姓“尚”,史称“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琉球统一后国力不断壮大,国内局势比较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尚巴志王统治期间初步奠定琉球王国政治统治的基础,使王城成为统治者权威的象征。琉球长期向明朝积极修贡,朝贡贸易往来频繁,仅永乐一朝二十二年,琉球国以各种名义来华就达57次之多,有时一年进贡三四次。除与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外,琉球还与泰国、爪哇等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

平稳发展

1439年尚巴志死后,其次子尚忠即位。尚忠在位期间延续对明朝朝贡,还派遣使者到爪哇购买胡椒、苏木,大力发展与东南亚的贸易。明正统七年(1442年),尚忠遣长史梁求保等人向明朝请求册封。朱祁镇派遣给事中余汴、行人刘逊为正副册封使前往琉球国,除了祭奠已故国王尚巴志王外还册封尚忠为王。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国王尚思达派遣长史梁球奉表入贡,并以父王尚忠讣告兼请袭爵。次年明朝册封正使陈传和副使万祥封尚思达为中山王。尚思达在位期间,曾派遭王舅马权度多次前往明朝贡方物,以所赐绢匹往苏州府交换纱罗、丝,琉球国商舶也曾遭遇海上风浪飘至广东香山港。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尚思达病逝后,其叔父尚金福王(尚巴志的第六子,尚忠之弟)继位为王,尚金福即位的当年正值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为瓦刺所俘,大臣于谦等人立明英宗之弟郎王朱祁钰为皇帝(景泰帝)。景泰二年(1451年),尚金福遣使察都入明朝报告尚思达的死讯,次年他才以王叔身份遣使请求袭封中山王位,景泰帝朱祁钰派遣左给事中陈谟为册封使、董守宏为副使持敕书赴琉球国册封并赐礼。尚金福在位期间,任用明朝人怀机为摄政,并在那霸港与冲绳岛安里川侧之间建筑了长为1000米的堤道。明景泰四年(1453年),尚金福王的独子尚志鲁袭位,尚金福之弟尚布里起兵叛乱并进攻首里城,史称“志鲁布里之乱”,战乱中尚志鲁被杀,同时历代中山王所藏册封诏书、印信、赐品大多散失,后尚巴志王之子尚泰久王(越来王子)被推举为王。

尚氏内乱

景泰四年(1453年),尚泰久主政和在位的第一年就仿造永乐通宝,铸造铜钱大世通宝,次年他以王弟身份遣使入明朝,奏报国中变乱,请求重新赐子国王之印(原印在首里城战乱中遗失),两年之后册封正使李秉彝、副使刘俭到达琉球并册封尚泰久为新王。明景泰七年(1456年),尚泰久任命至琉球传教的日本僧人承琥为住持,并命其督建广严寺、普门寺、天龙寺等寺院,因此琉球王国内崇尚佛和僧侣的风气日盛。明天顺二年(1458年),尚泰久王由于对琉球国兴隆的海外贸易有感,命人铸造著名的“万国津梁钟”并悬挂于首里城正殿,同年胜连按司阿麻和利向尚泰久诬告中城按司护佐丸谋反,尚泰久于是派兵进围中城致使护佐丸自杀。后阿麻和利密谋反叛并围攻首里城但遭到失败,退守胜连城后又被尚泰久的将领大城击败身死。

明天顺六年(1462年),尚泰久去世后,其三子尚德王派遣使者向明朝发报父王离世,并要求明朝册封自己继承王位,朱祁镇遣吏科右给事中潘荣为册封正使,蔡哲为副使赴琉球册封新君。尚德在位期间暴虐昏聩,辅政重臣尚圆王(后来的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一代国王尚圆)数次指出尚德的失政但被尚德拒绝,除此之外尚德还喜欢对外征战,比如他在明成化二年(1466年),率兵2000和五十多条军船亲征奇界岛(喜界岛),历时将近一个月后击败岛上的士兵。尚德凯旋途经安里村,在此修筑寺庙神德寺以纪念战功业绩。同年向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政遺使,次年尚德向朝鲜赠送鹦形目及孔雀,并获赠方册藏经作还礼。

尚德王任内,琉球国还相继征服了马齿山(庆良间岛)、古米(久米岛)等岛的按司势力。期间尚德还曾向满喇加(马六甲)派遣使者,开启了与满喇加的贸易,扩大了琉球的海外市场。从北至日本和朝鲜,南至满喇加和泰国(泰国),琉球成为了与中国交易的主要中转地,开创了琉球大航海贸易的时代。明成化五年(1469年),琉球发生内乱致使第一尚氏王朝灭亡,年仅29岁的尚德病逝,以毛兴文(安里大亲清信)为首的群臣诛杀其独子而拥立尚圆王为王。第一尚氏王朝后期,在经济上,琉球王国进入黄金时代,海外贸易高度发达,与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进行频繁的经贸往来。

第二尚氏王朝(1470年-1879年)

尚真革新

明成化六年(1470年),隐居在内间的金丸被拥为王并改名尚圆,次年他以世子身份向明朝报丧,明朝即派册封使赴琉球封之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尚圆即位后去除先王的苛政,恢复尚巴志时代的德政,并任用此前不满尚德暴政的旧臣,另外他还修建天王寺、龙福寺和崇元寺,并与明朝确定了二年一贡的朝贡制度。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尚圆王去世后由于当时世子尚真年幼,尚圆的胞弟、越来王子尚宣威即位,尚真坐其侧。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年仅12岁的尚真接受叔父尚宣威王的禅位登上王位,派遣长史梁应、使者吴是佳、通事梁德等至明朝,告知其父亲死讯并请求袭封为琉球国王。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朱见深派遣兵科给事中董旻、行人司右司副张祥前往琉球册封尚真为王。尚真亲政后改革旧制并推行“削藩”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将各地按司安置在首里城居住,使其远离领地以弱化其在地方的统治基础;同时为免除按司离开后造成地方的行政混乱,又重新由首里城派遣代官管理各地,继续以宗室驻守山北。此外,尚真又厉行尚巴志王时代曾经推行的销兵政策,将各地居民的武器收归国有,但这一政策也使疏球尚武之风退化,国家战斗力下降。

在礼仪制度方面,尚真以服饰表示身份高低并定大小初仪之礼,规定琉球官员的官职品级、衣冠品位分为正从九等,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上下身份等级制度,同时根据中国明代之制,确定琉球的朝仪顺序和税制,划定了“琉球三十六岛”的疆域。尚真王在位期间不断进行对外扩张,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至尚真病逝,他相继征服八重山、久米岛按司势力、具志川市按司势力、“鬼虎之乱“、与那国岛,将统治势力扩张至宫古岛八重山群岛,基本确定琉球南部的版图和琉球的统一。除了巩固政权,尚真将神权也纳入尚氏王朝的统治范围,还废除了残酷野蛮的人殉制度,琉球王国体制自此正式确立,为此后数十年琉球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尚真统治的50年被认为是琉球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尚真在位期间琉球的宗教文化继续发展,他相继建造圆觉寺和荒神堂,再俦造一口铜钟敬献圆觉寺,以后又陆续加建、修理,圆觉寺相当于尚氏王室的宗庙。此外,尚真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命人在首里城正门外蓄水为池并在其中修筑藏经堂。明正德七年(1512年),尚真鼓励日本和歌山县的僧侣日秀上人在琉球弘扬佛教,日秀上人在尚真的支持下于那霸港修建起护国寺,吸引来往商人参拜使得日本的佛教教义深入琉球。尚真在位期间海外贸易持续昌盛,琉球从朝鲜进口佛教典籍、青铜、虎皮等物,出口胡椒、,对日本、东南亚则一如既往地充当中转者,转运东南亚的香料、象牙等物,同时瓷器、乐器以及日后盛产的泡盛等物品和技术不断传入琉球。当时琉球的商船来往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地,成为各国联系的枢纽,所以琉球人自称为万国之津梁。

国势渐衰

明嘉靖五年(1526年12月11日)尚真去世,其子尚清于次年即位,同时派正议大夫郑绳往明朝请求袭封,但郑绳在途中遭遇台风溺死,尚清重新派出长史蔡瀚、马吾喇等人赴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嘉靖帝派吏科左给事中陈侃、行人司行人高澄前往琉球国册封尚清为王。1537年,奄美大岛酋长向尚清诬称与湾大亲谋反。尚清发兵前往镇压并俘虏其子糠中城而归。1547年,尚清修建大美御殿,后又在那霸港附近修建屋良座森城以加强对倭寇的防备。1555年,尚清临终前遗命三司官毛龙吟、和为美、葛可昌三人辅佐尚元。但尚清死后,和为美、葛可昌突然变心,欲拥立尚鉴心为新王。最后在毛龙吟的帮助下,尚清生前指定的继承人次子尚元在斗争中胜利。

1556年,尚元即位后将三司官和为美流放久米岛、葛可昌流放伊比屋岛,直至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明世宗派遣刑科给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际春为册封正副册封使封尚元为王。16世纪开始,葡萄牙将其触角不断向东方延伸,其货船也逐渐垄断了东西方贸易,偏居海中的疏球岛国也受到严重冲击。加之倭寇猖獗,文弱不堪的琉球商人无力抵抗肆虐海上的匪盗,海上贸易因此而陷入困境,造船技术也日益落后,甚至无力建造进贡船只,而不得不向明朝购买民船代替,琉球开始显现出衰败的征兆。尚元去世后,由于尚元的长子尚康伯不是正妃所生,群臣遂拥立次子尚永王继位。万历七年(1579年),明朝造户科左给事中萧崇业、行人司行人谢杰为册封正副使赴琉球封尚永为王。

萨摩入侵

1589年,尚永的长女婿、小禄御殿的尚宁王以女婿身份袭位并任命弟弟尚宏为摄政,后尚宁拒绝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令琉球相助讨伐朝鲜的请求。1598年,琉球赴明朝的进贡船因遇台风漂至日本境内,刚刚掌握政权的德川家康将船只送还琉球,江户幕府和萨摩藩都要求尚宁派遣谢恩使前去致谢,但尚宁接受三司官郑迥的建议拒绝致谢,后朱翊钧夏子阳王士祯为正副册封使赴琉球国册封尚宁为王。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3月4日),在德川家康支持下,日本萨摩藩假借琉球没有偿还出兵朝鲜的军费、不派遣谢恩使答谢德川家康、对岛津家多年来疏于礼节等借口,派遣桦山久高率领百艘战船和千余士兵,自九州岛山川港出发攻打琉球,一个月内琉球王国的士噶喇群岛、奄美大岛、琉球本岛、德之岛、冲水良部岛等先后沦陷,并焚毁被视为重镇的山北监守今归仁城。尚宁王获悉战况后不敢强硬抵抗,命令各地官军退守首里城,萨摩军开始在首里城下烧杀掳掠,后尚宁被萨摩军的强硬外表所吓而准备投降,萨摩军应允后接收首里城。为防止琉球继续据城抵抗,萨摩命令琉球摄政(尚宁之弟尚宏)以及三司官之一的向里瑞前往萨摩军营做人质,并将尚宁软禁在三司官之一的名护良丰宅邸。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8月28日),尚宁等君臣百余人被萨摩藩带到江户城,与征夷大将军德川秀忠(德川家康次子)会面后被带回鹿儿岛市尚宁王一行被迫与萨摩签订条约,发誓效忠萨摩,同意割让奄美群岛等苛刻条件。后尚宁等人被释返回琉球,任命天王寺长老焦菊隐日本僧人)为摄政。从此,琉球虽然继续与明朝保持封贡关系,但是同时受制于萨摩藩的暗中控制。因战败被俘,尚宁自感愧见列代先王,死后没有葬于第二尚氏王陵(玉陵),而是葬于浦添极乐陵。

两属时期

1621年,尚丰王因尚宁无子而过继并继位,琉球国进入既是中国的藩属国又要向日本称臣的“两属时期”,国势也快速下滑。明朝由于国力衰弱迟至崇祯六年(1633年6月),崇祯皇帝朱由检派遣户科左给事中杜三策为正使、行人司行人杨抡为副使抵达那霸,册封已经继位近14年的尚丰。尚丰在位期间忍辱负重,迫于压力在日本与明朝之间的贸易中斡旋。明崇祯九年(1636年),琉球王的称号一度被萨摩藩剥夺,改称琉球国司。

尚丰死后,其子尚贤王、尚质先后继位。尚贤继位后多次派遣使者奉表贡方物,并以尚丰王讣告,请求袭封为琉球国王。然而当时中国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且海盗阻隔,琉球国使臣滞留于福州而无法归国。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帝即位于福建省,派福州市左卫指挥花烟往琉球国,尚贤遣使毛大用、都通事阮士元等入贺。次年南明朱聿键继位,尚贤派王舅毛泰允、长史金思义等前往福建朝贡,后清朝大将军爱新觉罗·博洛率军攻破南明隆武帝,尚贤见清朝攻势正猛,于是派王舅毛泰允、长史金思义及前使金应元等人随大将军博洛入京师拜见顺治帝帝,顺治帝依礼部奏请派遣通事谢必振前往琉球国承认尚贤的王位,但清代要求尚贤缴纳明朝赐给琉球的敕印,并未正式册封尚贤为王。

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帝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王垓为正副册封使,前往琉球国册封尚质王为王,尚质成为第一个与清朝建立封贡关系的琉球国王。尚质在位期间,任用向象贤为摄政并针对萨摩侵琉造成的凋敝经济进行改革,其中要求自王室到庶民都要厉行俭约,同时限制女巫的权力,要求女巫不得参预政事,后向象贤执笔修撰琉球国最早的史书《中山世鉴》。但是向象贤的改革基本上是对现有的政治制度小修小补,只是暂时恢复了战后的琉球状况。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遣翰林院检讨汪楫、内阁中书舍人林麟焻为正副册封使至琉球国册封尚贞为王,尚贞在位期间追尊先祖尚稷(第二尚氏王朝第一位国王尚圆的父亲)、尚懿(尚宁的父亲)、尚久(尚丰的父亲)为王,并在圆觉寺为他们祭祀,后命令蔡择主持编写疏球国史书《中山世谐》,但日本萨摩藩于1693年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鬼界、大岛、德岛、水良部、与论)。由于尚贞的世子尚纯未及继位就早逝,于是群臣依照长幼之序推举嫡长孙尚益继承王位,但尚益在位三年便亡故,其统治期间只是修复了首里王城的大殿。

尚敬王在位时期,琉球国在蔡温等人的改革和施政之下,政治、经济、文教平稳发展,民生特别是农业明显改善,琉球国逐渐走出自萨摩入侵之后的衰败景象。1752年,其长子尚穆王继位,仍以老臣蔡温为国相,之后清爱新觉罗·弘历派遣翰林院待读全魁编修周煌为正副册封使至琉球国册封尚穆为王,周煌出使回国后,整理编辑成《琉球国志略》一书。尚穆统治期间致力于琉球的法制建设,他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颁布琉球历史上第一部法律《琉球科律》,使琉球国的赏罚得以法律化。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尚穆世子尚哲王的次子、年仅12岁尚温王继承王位,其叔父尚图担任国相辅政。尚温在位期间加强儒学在琉球民间的普及。他于嘉庆三年(1798年)接受国师蔡世昌的建议在王宫以北开办国学和乡学,同时废止久米村对四个官生名额的垄断,规定官生中的两名应为首里人。爱新觉罗·颙琰五年(1800年),清代派修撰赵文楷编修李鼎元为正副册封使前往琉球国册封尚温为王,后琉球首次向中国派遭首里城出身的官生。尚温逝世后其独子、仅仅3岁的尚成王立即被推上王位,但他在位不足半年就天折了,后尚成被清廷追封为中山王。

西方入侵

1803年,琉球尚成夭折,因尚温王(尚成之父)别无他子,群臣遂拥立尚温王之弟尚灏王并遣使前往中国请求册封。嘉庆十三年(1808年),嘉庆帝派遣修撰齐鲲、给事中费锡章为正副册封使册封尚为王。统治琉球二十年之后,尚灏卧病不能上朝,由世子尚育王主理国政。尚育继位后,琉球王国的财政窘迫致使国力逐渐走向衰败。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年),清朝派遣翰林院修撰林鸿年、编纂高人鉴为正副册封使,捧诏敕御书临国袭封尚育。此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开始受到西方列强打压,渐渐被迫打开国门,而生存在清日两国夹缝中的琉球国也受到冲击。道光三十四年(1844年),法国海军到那霸港并要求开港贸易,后法国传教士福尔卡德神父滞留琉球,要求自由传教,尚育被迫同意法国的要求。

清道光三十八年(1848年),琉球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国王、年仅5岁的尚泰即位,尚泰在位期间,琉球国已经无法抵挡外来势力。清咸丰四年(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再度到达琉球,迫使琉球王国与之签订《琉美修好条约》,这是琉球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次年琉球与法国签订《琉法修好条约》,后又同意法国在那霸港建立传教区,被迫与荷兰签订《琉兰修好条约》,同年发生牧志恩河事件,大批琉球官员受牵连。清同治五年(1866年),清代派遣正使右春坊右赞善赵新、内阁中书舍人于光甲为正副册封使前赴琉球册封尚泰为王,这是清朝最后一次册封琉球国王。

琉球国灭

清同治七年(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并废除藩镇制度,琉球国派遣使臣尚健和向有恒前往祝贺,并要求归还奄美群岛但遭到日本的拒绝。清同治十年(1871年9月),从太平山岛出发的一艘琉球商船遭遇风暴漂至台湾,船上的人在台湾牡丹社附近登陆,他们由于与当地的原住民产生纠纷而被其攻击,致使其中的54名琉球人死亡,12名幸存者由当地土民杨友旺救出,并最终被送到凤山县衙门,然后又被转送至福建省的馆驿并安排返回琉球,福建地方政府下令台湾镇府道对此认真查办,该事件被后世称为“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趁机要求清代政府赔偿并惩罚责任者,然而清朝政府以台湾的原住民不受直接控制、琉球本身与清朝有朝贡关系为由拒绝。

同治十一年(1872年9月14日),日本政府在琉球正使尚健(伊江王子)和副使向有恒(宜野湾亲方)等人抵达东京拜见天皇氏之际,突然宣布改变以往的日琉关系,废除琉球国且改称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列入华族。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要求琉球派遣尚泰入朝,但尚泰称病派遣尚健前往东京。同年10月31日,日本代表大久保利通清代代表恭亲王奕䜣在北京签订“北京专条”,日本政府听取大久保利通的建议强制结束琉球与中国的关系。次年7月10日,大久保利通指挥代表团抵达琉球首府那霸市,禁止琉球向中国朝贡、琉球国王更替时接受中国的册封,要求琉球使用明治年号并改革琉球的法律制度,还决定在琉球设立军事驻地并要求琉球王尚泰前往东京致谢。8月5日,国王尚泰致信日本代表团,希望保持与中国的关系,并保留琉球的国家地位和政府体制。

清光绪二年(1876年6月),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琉球的控制,派遣代表前往琉球,宣布在琉球内的民事纠纷和与其他地区的刑事案件应直接向日本的内务省提出。同年12月10日,琉球王尚泰派遣姐婿(幸地亲方紫巾官)向德宏等人秘密前往福州市向清政府求援,次年4月向德宏等人抵达福州后,向当时的福州巡抚丁日昌和闽浙总督何璟提交琉球王尚泰的亲笔信。1877年6月24日,何璟和丁日昌联名将此事上报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并请求由即将出任日本公使的何如璋前往日本阻止其吞并琉球。次年琉球三司官毛凤来和马兼才抵达东京,向西方各国驻日公使递交投诉,但仍未能阻止日本吞并琉球的脚步。清光绪五年(1879年4月),日本正式宣布废除琉球藩,将琉球置为日本冲绳县,任命锅岛直彬为第一任县令,而尚泰被迁往中城御殿居住,琉球国最终灭亡。

疆域领土

琉球王国坐落于琉球群岛,从北到南,包括大隅诸岛、吐噶喇列岛、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统称“琉球诸岛”),面积3600平方公里。明朝宣德年间,琉球王国统一为一国,尚巴志王王建立第一尚氏王朝,将国家分为三个省——中山省(中头省)、山南省(岛尻省)和山北省(国头省)。中山省下辖四个城池(首里城、泊城、久米城、那霸城)和十四个属府,其中首里城为琉球王国的首都;山南省下辖十二个属府;山北省下辖九个属府。地形东西狭,其宽处可有数十里;南北长,四百四十里。

除此之外,琉球王国还辖有三十六岛——东四岛(姑逵佳、津奇奴、巴麻、伊计)、西三岛(东马齿山、西马齿山、久米岛)、西北五岛(度那奇、安根㞾、椅山、叶壁山、硫磺山)、东北八岛(由论、永良部、度姑、由吕、乌奇奴、佳奇吕麻、大岛、奇界)、南七岛(平山、伊奇麻、伊良保、来间岛、达喇麻、面那、乌噶弥)、西南九岛(八重山、乌巴麻、巴度麻、由那姑呢、姑弥、达奇度奴、姑吕世麻、阿喇姑斯古、巴梯吕麻)。

国情制度

政治

官制

琉球官员按照品级被分为正和从各九个等级,高级官员担负重要职责,还可能有其他官员担任副职来协助处理事务。国王的弟弟、叔叔和国相称某地(他所在的领地)王子;国王的舅父、法司和紫巾官等官员被称为某地亲方;品级在三品以下的黄帽官被称为亲云上;没有被分配到具体地方的官员被称为某里之子亲云上或某筑登之亲云上;从六品的官员叙德郎、从七品的官员叙功郎都被称为某掟亲云上;八品的红帽官称为某里之子,如果他们有封地则称为某地里主;九品的官员称为筑登之;还未进入官场或没有官职的人,称为某子,而不称呼他们的姓名。领导一个府的官员称为按司,旧制中每个府都有一个按司负责管理事务,尤其在军事方面具有重要权力。现在改革后,按司居住在首里,远程管理他们的领地。每年派遣一位官员负责检查府的事务,年底向按司上报成绩。在朝廷上,按照品级排列,不考虑职位;在具体工作中,按照职位坐席,不论品级。官员的职责可以横跨多个部门,不受限于品级。如果有功绩表现,可以晋升到更高的职衔,没有固定的规格。

选官

琉球王国只有来自首里、泊、那霸和久米四个城池的人可以进入政府任职,其他人都是普通村民。对国家文字有一定了解的人被称为酋长,又叫掟(土名山巴归),他们负责传递文书命令,调遣村民执行各种义务劳役;其次是保长或作事者(土名山劈姑),他们戴着青色或绿色的帽子,担任下级职务且终身不升迁。

首里、泊、那霸这三个城池的居民被称为“仁也”,那些进入政府还未担任官职的子弟被称为“子”,子弟剃掉头顶的发晋升为筑登成为登仕郎,之后升为筑登之座的登仕佐郎。那些进入政府任职的人,被授予筑登之职位,逐渐晋升为察侍纪官(平民子弟进入政府任职的起点)。世袭官员的子弟被称为里之子(土名叫察度奴示);年纪较小的人担任内部任务并亲自侍奉官员;年龄超过十五岁到十八岁,剃掉头顶的发扎小髻以表示不再参与内部任务,授予筑登成为里之子亲云上,逐渐晋升为亲方(官宦子弟进入政府任职的起点)。

久米村的居民都是福建闽中地区赐予户籍的三十六姓家族,他们村庄有才华的十五、十六岁子弟中选取三、四人作为秀才,他们每年在十二月进行考试;出示「四书」的题目,要求写一首八句或四句诗。表现优秀的人被登记姓名晋升为副通事,逐渐晋升至紫金大夫(也称为亲方,久米村子弟进入政府任职的起点)。年龄没有达到十五六岁的被称为若秀才。

军事

军备

琉球王国的军备相对齐全,但兵器中只有盔甲和刀剑相对坚固锋利,其他如矛和戟类似于较为脆弱的装饰品,同时他们的弓非常长,箭比中国的箭稍短,射击时需要将其放在地上或船上,用两手弯曲弓弦并发射出一百多步远,瞄准时并不是瞄准目标的正中心,而是在靶子的下窄处拉弦发射箭矢,并使用古代的决拾技术,相传射程可以达到200步。除此之外,琉球王国也了解制作火药的方法,他们的炮位多使用铜铸造,并准备用于船舰水战。

兵制

琉球王国的兵制仿效中国隋唐"寓兵于农"的制度,五个家庭为一组,五组再互相统合。琉球王国的上筑登都擅长弓箭,家里都有刀剑和盔甲;战争爆发后他们会领导平时派定的农民,担任百夫长或千夫长等职位。除了仪卫使和武备司之外,武职太过简略,大部分是由文官兼任军职。在册封的仪式上,从王庙到首里大约十几步距离就会有两个人对立,手持长竿类似枪,末端有短剑鞘,中间并没有铁制的东西。

经济

物产

早期琉球王国的经济并不发达,主要以鱼牧农业为基础,依靠甘蔗、甘薯、凤梨等重要的农产品、鱼类、贝类和海藻等渔业资源和贡品贸易来维持国家的经济运作和国际贸易交流。民间的贸易交流则以物物交换方式为主,为琉球王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提供了支持。

货币

明天顺元年(1457年),琉球的尚泰久王开始铸造“大世通宝”铜钱,这是目前已知的琉球群岛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此后,尚泰久的第三子尚德铸造“世高通宝”小平铜钱、1472年尚圆王铸造“金圆世宝”铜钱、1480年尚真铸造“中山通宝”小平铜钱,这四种钱币尤其是“金圆世宝”和“中山通宝”铸造数量稀少,难以见到实物。除此之外,琉球王国还有圆形方孔型和方孔椭圆型的“琉球通宝”铜钱,这些钱币铸造精整且存世数量较多,但它们并非琉球王国自行铸造的货币。1863年,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的岛津氏入侵琉球,萨摩藩为控制琉球王国的经济并将其纳入萨摩藩的势力范围,在日本萨摩藩本土代为铸造“琉球通宝”,然后运到琉球王国强制流通使用。琉球王国的自铸货币在形制、钱文、材质和铸造工艺方面深受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影响。它们的形制都是仿照中国的圆形方孔钱币铸造的,钱币的表面也使用汉字作为纹饰。同时,它们沿用了中国钱币的宝文钱制,以普通金属铜作为铸币材料,并采用翻沙铸币工艺。

文化

文字

琉球字母常规有四十七个,称为“伊鲁花”,相传始于舜天王时代的制定。许葆光认为这是日本的字母,而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由中国人根据省略笔画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教授的,用于记录发音,本身不是真正的字。总的来说,琉球的“伊鲁花”字母是一种用来表示发音的方法,有点像现在的拼音,而不是真正的文字。用四十七个字母可以发出世界上大多数音节。一个字母可以代表两三个字的读音,反过来,两三个字也可以只用一个字母来表示,该语言也会通过组合字母来表示一个字的发音。比如,琉球人把“春”这个字分成两个字母“花鲁”表示。如果有发音但没有对应的字,他们就用几个字母组合来表示这个发音。举个例子,琉球的一个村名“泊”,他们用三个自字母“土马伊”来表示,就是一个字对应三个发音字母;另一个村名“喜屋武”他们用一个字母“腔”来表示,就是三个字对应一个字母。还有一个字母用两个点表示,发音是“妈”,这个是额外的,所以琉球字母总共是四十八个字母。

此外,琉球的书写风格很有特点,琉球的贡表是用木制的简板,上面刻有横行的字,字体类似科斗书。虽然琉球的书法在写中国诗文时无法阅读,但笔势纵横,具有颠、素的遗风。琉球的书法和字母可能受到日本的影响,因为琉球的僧侣通常会去日本学习,然后回国教授本国的学生,因此琉球的字母和日本的字母相似,并且使用草书风格。

教育

琉球王国最早的教育场所是修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位于久米村泉崎桥朝南的圣庙,庙内有康熙帝所题的“孔子”四个大字、广阔的庭院和一个供人祭拜的台阶。三间正堂的里面有孔子的像和配祀的木主,但当时并没有学校。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紫金大夫程顺则上奏请求建立明伦堂作为学校,在堂内设立神主以供奉启圣和其他四位神明,并在明伦堂内存放经书和文献,于是国王命令紫金大夫程顺则刊刻“圣谕十六条”并进行演讲。明伦堂同时也是教育的中心,国王选出精通文理的人担任讲解师和训师,讲解师负责教导已经有一定学问的人,而训诂师则教导初学者。此外,首里还有三所乡塾,教导初学者国字(琉球的文字)。琉球国王鼓励学习并派使者巡视学校以敦促学生学习,他认为学习的内容包括读书、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国家治理、人伦、家族、乡村和风俗的培养。比如琉球王国的学生蔡文溥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成为太学生。

外交

中国

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命令羽骑尉朱宽和海师何蛮招抚琉球国,由于言语不通而只掠夺一人回国,次年朱宽再次出使抚慰未果,后隋炀帝派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出海讨伐,琉球国由于抵死不从而被隋军焚烧宫室并俘虏数千男女。元朝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曾命令海船副万户杨祥等人招抚琉球,后成宗元贞三年(1296年)九月,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派遣省都镇抚张浩、福州市新建陆军万户张进俘虏琉求国生口一百三十余人。自洪武五年(1372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明朝与琉球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明朝与琉球的册封和朝贡以友好形式展开,明朝向琉球派遣使臣29人,共为15次。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朱元璋派遣行人杨载诏谕琉球王,除了明朝向琉球王国派遣使臣、册封琉球国王、行使宗主国的责任和义务外,琉球王国也向明朝进贡并与明朝展开经济贸易往来。明朝对琉球的册封和琉球对明朝的朝贡,使得琉球成为明朝的宗藩国并进入明朝支配下的东亚册封朝贡体系。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并迁都北京,明朝官僚绅士在江南建立南明以反清,此时琉球国王仍按旧例遣使与南明政权交往。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军将领爱新觉罗·博洛将出使南明并未回国的金思德等琉球人送到北京,次年金思德等人受到顺治帝的格外优恤赏赐并安全送回。这是清朝建立后首次接待的琉球国非正式使节,也是清朝与琉球国的初次交往。顺治十一年(1654年)初,琉球马宗毅等十三人进京呈献明朝敕印和庆贺表文,而清廷决定遣使赴琉球国册封世子尚质王为王,此次派遣的册封使因海道受阻未能成行,此次交往最终确立了清朝与琉球国的正式交往关系。

清朝从康熙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清朝皇帝不仅重视对琉球的颁赏和例赏,而且在清朝中叶之后增添加赏这一项,比如乾隆规定凡进京的琉球使臣都被邀在重华宫、紫光阁、山高水长等处筵宴加赏;如果琉球王国使臣遇到皇上万寿圣节,还应邀在宁寿宫等处听戏并给予加赏。除了例赏和加赏之外,清朝皇帝还会对琉球国王给予特赏或特赐,比如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琉球国王尚穆王遣使进贡,爱新觉罗·弘历特赐琉球国王御书“海邦济美”四字匾额。

日本

学界至今尚未对琉球与日本的最早交往时间作出明确的判定,但根据日本学者相田二郎对日本古文字学的研究,表明在15世纪20年代前后琉球与日本之间已经有了交往,其中一份文书被认为可能是两地最早的往来书信。能够明确日期的琉球与日本的交往古文书是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琉球国王尚德王写给三州知府(掌管萨摩、大隅和日向三个州的岛津氏)的信函,该信件使用明朝的年号并以文言文书写。实际上,现存的15世纪明代琉球国王与萨摩岛津氏的十几封书信全部用汉文或和式汉文书写,没有一份是用纯粹的日本假名书写的,这暗示了当时的琉球王国并没有成为日本的附属。

15世纪琉球与日本的关系总体上是和平的。明隆庆和万历年间,琉球国王还曾给萨摩藩的岛津氏致信,提议“睦邻修好”,而萨摩藩的岛津氏也用“同盟”、“善邻”、“昆弟”等词来形容与琉球的关系,两国已经开始和平友好交往但琉球当时仍是明朝的属国。日本萨摩藩入侵并征服琉球之后,他们派人驻扎在琉球并测量其土地,要求琉球每年上贡。虽然琉球名义上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琉球的生存空间和日常活动开始受到日本的干涉和限制,致使琉球转向一种“两属”的生存方式——既向中国朝贡,又向日本朝贡。然而向中国朝贡时,琉球给予的较少却能获得更多的回报;而向日本朝贡时,琉球给予的较多但收获很少。

朝鲜

整个明代,琉球与朝鲜的交往始终保持和平和友好的关系,通过政治、经济交流以及合理处理漂流民事件,两国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了扩大和延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山时代的中山王首次派使者到朝鲜,这是有记录以来两国交往的最早时间。《琉球历代宝案》则记录了自明宣德六年(1431年)开始的琉球与朝鲜的交往。由于《琉球历代宝案》的记录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开始,因此两国的交往至少早于1392年,并且在此后的时间里没有中断的迹象。

在琉球王国的察度至尚丰王的十一任国王,以及朝鲜的太祖至李倧的十六任国王的在位约207年内,两国以和平友好的方式保持交往。两国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书信往来、礼物赠送以及处理漂流民事件,早期的琉球中山王和山南王都曾向朝鲜的太祖派遣使者,致送书信和礼物。琉球送给朝鲜的礼物主要是琉球的特产,如丹木、白矾、金褴、藿香沉香等。而朝鲜送给琉球的礼物主要是朝鲜的特产,如黑麻布、白布、帛布、棉布、丝布等。另一个重要的交流方面是处理漂流民事件,明清时期朝鲜和琉球对待对方的漂流民都持一种体恤和仁爱为本的友好方式。

风俗

节日

丧葬

平民死后都用棺椁葬,官宦人家有详细的仪式,且该地区的棺材制作比中国的棺材略小,棺材的板厚不超过一寸(约2.54厘米),长度为四尺五寸(约137厘米);墓穴设在山中,贵家会建拜台;女墓挂棕叶片扇和白巾,男墓则有白布笠、立杖、草履和木屐;男女墓都会插花筒和设香炉。

饮食

男女食用不同的器具,各自设备不同的餐具,用完后弃置;客人会饮时不设具,一酒传递,用筋一双着盎间,共同使用;一些贵官家庭对待客人时效仿中国的同器分筋,平时可能仍然遵循旧有的习俗。

宗教

佛教

琉球王国从天宝时期开始传入佛教,但存在临济宗和真言教这两种佛教宗派。临济宗除注重禅修和礼诵外,还经常学习作诗,而真言教主要进行祈祷和书写符咒,真言教在正月、五月和九月经常祈福,当月都不吃荤食不饮酒。首里的寺庙中大多数是临济宗,而在那霸则大多是真言教寺庙,其中传入的佛教经典包括《法华经》《维摩经》《楞严经》《法宝檀经》《梁皇忏》《临济录》《中峰录》《碧严录》《三籁集》《洗云诗集》《佛国诗偈》和《藏林集》等。琉球王国的僧人除前往日本参学外禁止渡海到中国,他们多数头戴使用毡制成的帽子,身穿由朱黄色等丝织物制成的袈裟,以及一种类似背心的衣服——"断俗"。

僧人在剃发后,会被登记在理梵司的名册上,并享有一定的粮食供给。圆觉寺的僧人是国王的宗族香火所在之处,禄米特别丰厚,每年达到八十石。天王寺、天界寺和崇元寺(即先王朝)每年各得二十四石。临海寺也是二十四石,而护国寺则有四十石。这两座寺庙位于海滨,是国王许愿和献佛的地方,因此禄米较多。还有其他寺庙如万寿寺、神德寺、圣现寺、龙福寺和安国寺,无论僧众多少,每年都得到八石的米粮供给。

道教

琉球王国各阶层都非常重视道教文化,兴建道教庙宇以供奉道教神灵,在琉球王国三大国史《中山世谱》《中山世鉴》和《球阳》中,在介绍琉球的来历时提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道教阴阳变化思想,体现了琉球王国经历代发展而形成的对道教文化的吸收。此外,琉球社会也信奉道教的神灵(如关羽、土地神、雷神等)。琉球人信奉天尊并在各地建立天尊庙。琉球所供奉的天尊为雷声普化天尊,因此琉球天尊庙又被称为雷神庙。

礼仪

琉球王国的礼仪和庆典包括在冬至元旦之际,国王向岁德(可能是指一种自然或神灵的力量)致敬,并根据岁德所指的方向设位拜之,然后向北方拜礼(包括三次跪拜和九次叩头)以向明朝皇帝表示敬意,礼毕之后国王回到大殿并接受国内的臣子们的祝贺;在明朝皇帝的生日时,国王会率领臣子们向北方致敬,以类似元旦的方式进行庆祝;在国王自己的生日时,他会以类似于元旦的方式接受来自臣子们的祝贺,官员们也会根据他们的贡献来晋升或被授予爵位;在国家的大庆典期间,国家通常会发布赦免,而被迁徙的人会被允许返回,可能对职官晋升或增加俸禄。

春秋两季,琉球王国在圣庙举行祭祀,对孔子使用太牢(最高级别的祭品),而对启圣使用少牢(次高级别的祭品)。祭品包括爵帛、粢盛、豆等,并且严格按照“会典”(礼仪规则)执行;国王继位或受封时亲自举行祭祀。每年的正月、五月和九月,国王会斋戒并举行祭山海和护国神的仪式;每年五月和六月的收获季节,各地区举行仪式以感谢和祭祀田地的神灵;在十月播种之后进行请雨,仪式开始前的三天进行斋戒,然后各官员会去龙王殿和天尊庙祈求雨水。如果旱情严重,国王会亲自去崎山或雨城祷告;春秋两季国王亲自在先王庙举行祭祀,或派遣官员代表自己前往。

法律

琉球王国中不单独设置管理刑罚的官衙,也没有听讼的场所,而且琉球王国的刑罚执法非常严格,基本不徇情面,普通民众如果犯下抢劫行为,无论情节轻重都会被用刀开腹处死,如果是民众打架斗殴或持刀杀人,就会被判处剖腹自尽。官长父子和兄弟犯法,轻则流放,重则处死,但法司、紫巾官都是上层贵族,即使有犯法之事也可抵消,只是令其坐地而不捆绑,情节较轻的则流放至太平山且终身禁锢,情节较重的则令其自刎,比如如果有夫之妇或有妻之夫通奸,男女都要被处死,即便是寡之人也不能减轻。民众有犯罪之举就会被下令自杀,情节较重的被剖腹,较轻的就会被流放到马齿、硫磺诸山,程度更轻的则将其关闭在室中,于二三年之后放出。国家有重大庆典活动时就会赦免犯人,迁徙远处的人都会放还回家。

琉球王国的刑法有凌迟、斩首、枪刺三种死刑和流、曝、夹、枷、笞五种轻刑。枪刺指的是用木桩作十字架,捆住犯人的手足,用枪刺其心致其死后立即枭首,直到木桩倒下为止;流有三等,第一是禁止被流放到岛屿上的罪犯返回原居住地,但他们的家族可以请求法司将其流放到另一个岛屿并限定流放的年限,如果罪犯申请改过并被批准则可以返回原居住地。如果罪犯再次不悔改,他们将被转移到36个岛屿之外的岛屿上。对于犯下严重罪行的人,他们的手脚会被绑起来,然后被放置在一艘小船上,被流放到西马齿和山之间的岛屿;枷刑有轻者数十斤和重者数百斤两种惩罚;对于盗窃的刑罚最为严重,如果是初犯则鞭打若干次,再受一次夹刑和一次曝刑,如果多次犯罪惩罚逐次递加。

氏族

琉球王国的氏族主要是首里四大姓和久米三十六姓,他们在琉球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向、翁、毛、马是首里的四大姓氏,向氏与国王的尚氏有密切的关系,但向氏的人不与国王家族通婚,而翁、毛、马三个家族有时会与王家通婚,并在政府中担任法官或其他高级职务,比如当时在法司职位上的三个人:马献图、翁自道和向圣囗,以及国王尚敬的外祖父毛邦秀,而国王的妻子是马氏。

久米三十六姓则是来自中国福建省的一群家族,他们在琉球王国时期被授予姓氏,并在琉球社会中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家族原本是由明朝的洪武永乐两个皇帝授予的三十六个姓氏,但在明朝万历时代中期,只有蔡、郑、梁、金、林五个姓氏保持存续。万历三十五年,又增加了阮、毛两个姓氏。这些家族的后代并没有大量繁衍,但在琉球社会中有一些显赫的地位,尤其是那些学者和官员。

君王世系

代表人物

张献功

朝鲜族人张献功是琉球王国的制陶始祖,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萨摩藩主岛津义弘跟随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十一岁的张献功和其他70余名朝鲜族人被岛津义弘掳回日本。琉球被萨摩占领后,被囚于萨摩的琉球王国尚宁王等人见到朝鲜陶工烧制的白萨摩磁器,向岛津义弘提出“带朝鲜陶工回琉球”的请求。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夏,张献功、安一官、安三官三名朝鲜陶工被邀去琉球王国,开始向琉球人传授涂釉、造窑等技术,并指导生产温度高达1200度以上质地坚韧的称之为“上烧”的陶磁,以替代当时不涂釉、呈灰色的所谓“荒烧”陶磁,使上烧成为琉球陶磁器界的主流。张献功留下后改成琉球式的姓名——仲地丽伸,除自营窑场外,张献功为向琉球陶工传授朝鲜先进制陶技术,奔走于那霸、王都首里和冲绳本岛中部之间的各窑场,致使琉球的陶磁业发生历史性的大转变,从而被琉球人尊崇为琉球王国的陶祖。

蔡温

蔡温是近世琉球时代第二尚氏王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官至三司官,主要活跃在尚益王和尚敬王在位期间。蔡温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是宋代端明殿大学士蔡襄之后。清雍正六年(1728年),蔡温担任琉球王国的三司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于连署发布《御教条》以教导民众忠孝伦理,发布《农务帐》旨在提高农业产量,同年颁布一系列禁止伐木,教导治林之道的法令,施行环境保护政策。清雍正十年(1732年),蔡温通过“平敷屋友寄事件”将反改革势力铲除。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蔡温辞官养老,蔡温的政策改革使琉球得到复兴,国王赐予养老俸米20石以回报蔡温对琉球王国的贡献,后又赐予其紫地五色花织冠的士族中最高荣誉的地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80岁的蔡温因病逝世,琉球王国尚穆王听亲临其宅邸吊唁,并赏赐大量财物,死后葬于平量墓。

后世纪念

琉球故城

12世纪时,冲绳各地极具影响力的领主崛起,进而出现了名为"御城的城堡式建筑,这些地区在14世纪合并成三个县,并最终于1429年建立了琉球王国。此后,首里城就成为了琉球王国唯一的居所。龙纹和朱漆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屋顶的结构则侧受到旧本文化的影响。首里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毁坏,所以目前大部分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直到1992年才完工。首里城建在海拔120米的高地上,四周被石墙环绕,俯瞰着那霸市。首里城内的正殿是冲绳地区最大的木造建筑。参观首里城是消磨半日时光的好去处。石造王室墓园首里城西是王室的陵墓玉陵。这片庞大的石造建筑是琉球王室世世代代的陵墓,坟墓里面铺着珊瑚礁碎片。陵墓中间和东西塔楼矗立着名为招福狮的石狮

琉球人墓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图书馆的后院,有一座完好的清代琉球人墓——郑文英墓。从图书馆绕至后院的南侧,是一面灰色方砖砌成的石墙。石墙有一人多高,中开有一个圆形的院门。透过院门,可以看到郑文英墓和墓碑就坐落于院中。院门的上方,刻有“墓园”两字。郑文英的职务是墓园内墓碑所刻的“朝京都通事”,意为朝贡入京担任翻译的人。

位于福州市仓山白泉庵的琉球墓,是中国现今保留下来的最多、最完整的琉球墓群之一。1986年,仓山白泉庵建造琉球墓园,将原址上的连同他处移葬来的共8处“琉球墓”划入保护范围。程泰遗址,原位于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的操场旁边。1994年8月,在苏州市外事协会的联系下,程泰祚墓迁址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并建成程泰祚碑。2004年8月,“冲绳县”名护市政府和程氏后人为上方山纪念碑加盖石亭,并在三十三中爱国教育角设置说明牌。1992年,福州市在旧时招待安排琉球贡使的“柔远驿”原址上进行了修复,并改名为“福州市对外友好关系馆”。在馆内呈列了丰富的文物、史料、图片、制表和墓碑拓片,使得琉球馆成为宣传福建省与琉球友好交往、展示福建对外交往关系的窗口。

民族争议

远古时期的琉球群岛频繁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但关于琉球民族的起源,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日本学者安田元久认为在石器时代,曾经居住在中国大陆南部沿海地区的农耕捕捞部族,进入今天的日本西南部并向东扩散,这个部族的一部分人迁移到了琉球群岛;陈桥驿等中国学者认为琉球民族是傣族族的后代,百越分为“内越”和“外越”两支,秦灭六国后,外越逃往海外另寻生地,其中一部分可能到达台湾、琉球等地,然而他们并不是台湾和琉球这些岛屿的最早期居民。

另外一些日本学者比如向象贤和伊波普猷等认为琉球民族主要来自日本九州,是日本人的一个分支,这种观点被称为“日琉同祖论”;学者比嘉春潮认为,公元二三百年前后,以九州为中心,出现了向东、向南的居民迁移,琉球本岛成为中心,形成了冲绳县民族;江户时代的学者新井白石认为,琉球人是中国古籍中提到的“倭人”的一支,《山海经》和《海外异记》中提到的“南倭”即为琉球,琉球人可能与阿伊努人同源;大城立裕认为,远古的琉球原住民来自印度尼西亚,经由吕宋,台湾而到达琉球群岛,并进入日本南九州;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上古时代的琉球民族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同源,属于马来族的分支。

参考资料

中华藩属国琉球是如何被日本吞噬的?同化政策下的悲惨历史.华语智库-腾讯网.2024-09-11

琉球王国都城遗址及相关建筑.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2023-06-08

中国最后的琉球遗迹.民主与法制时报.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