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
铜钱,中国古人常用的一种金属钱币,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基础的货币。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是海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春秋时期,出现了由农业工具演变而来的金属铸币,中国进入铜币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的青铜铸币,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四大系统。其中,圆形有孔的秦国圜钱,经过演化,发展成为秦半两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成为中国古代固定的铜钱样式,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钱币形制。西汉,刘彻经过六次币制改革,新铸“五铢钱”。中国古代铜钱进入五铢钱时代,以后历代铜币的大小、轻重,基本上以五铢为标准。公元621年,李渊李渊废历代古钱,铸行“开元通宝”钱,标示重量的五铢钱淡出历史舞台,以纪年为主的通宝、元宝开始推行,这是中国古代铜钱史上自秦半两、汉五铢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两宋时期,铜钱铸造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史的鼎盛时期。同时,纸钞开始出现,白银渐渐重要起来,加上南宋铁钱的大量流行,铜钱开始由盛转衰。清代在顺治开始制定钱法,规定了五种钱式,以后各朝每改一次年号都参照这五种范式新铸一种年号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铸造新式的铜钱和铜元,实施了中国货币历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从此,在中国流通了两千多年的方孔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
中国古代铜钱具备一定程度的信用货币性质,中国古代各王朝运用铜钱实施货币政策,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且历代铜钱种类繁多,形制多样,不仅在钱文书法、造型艺术诸方面绚丽多,还从冶铸等方面反映出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国铜钱文化历史悠久,西汉时代即出现了民俗铜钱,自古就有的佩戴习俗,多使用于婚嫁礼仪、祝福后代、生肖纪念等。
出现背景
青铜文明的繁荣
中国的青铜文化约始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商周达到鼎盛,以统治者大量铸造精美青铜器为显著特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国家祭祀要用青铜做礼器,战争要使用青铜兵器,历年出土和传世的商周礼器和乐器已不下两万余件。青铜成为财富的象征,在周朝被称为“金”。史书记载,周王征战南淮夷就是为了争夺铜原料。同时,历经夏、商、周三代,中国逐步形成了先秦时期高水准、高配套和自具一格的采铜冶铜技术体系。这一时期,古人已经熟练掌握了青铜合金的配比,而且拥有高超的铸造技术,能铸造出各种造型精美、纹饰复杂的礼器、生活用器、兵器、乐器等,这为青铜铸币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客观可能。
商品交换的需求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最迟从商代开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财富的象征以及交换的媒介,即海贝是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商品的品种、数量增多,交换的规模日益扩大扩大,海贝不能再满足社会需求。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农业、手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由农业工具铲演变而来的金属铸币,金属铸币逐渐取代贝币,成为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中国进入铜币时代。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形式多样,因地而异,可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四大系统。布币主要流通于西周公国王畿及周围邻近地区。其形似微型的农具铲,首空可以纳柄,后来又演变为平首布,统称为布币。刀币是由实用的工具刀演化来,分为燕国刀与齐国刀两大类。圜钱是一种环状钱币,钱体呈圆形,中间有穿孔。在圜钱的基础上,秦、齐、燕等国诞生了方孔圆钱,为后来秦半两钱的前身。蚁鼻钱是南方楚国铸造的青铜贝币,体积轻小,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形似海贝,是从古代的贝币演变来的。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废除原各国使用的形制不同,名称、单位各异的旧钱,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秦半两钱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开始冶铸。《史记·平准书》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即,秦统一后将货币分为上币、下币二等。黄金为上币,主要供上层社会及大额支付使用,单位为镒;以铜为币材的货币为下币,名为“铜钱”或只称“钱”,用于社会下层民众日常小额支付,单位为半两。秦朝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战国货币紊乱的局面,这种圆形方孔半两钱形制的铜钱从此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通行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钱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汉朝
汉初
西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铜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于汉初时曾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于是便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铜钱。此时一两仍为二十四铢,但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其名已不符实。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刘彻时期方大改币制。
西汉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通过六次币制改革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新铸“五铢钱”。五铢钱为整个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内部主要流通的货币。这样,最早由秦国铸造,后来统一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半两钱,在流通使用了一百多年后,最终在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结束了使命,被五铢钱替代了。从此,中国古代铜钱就进入五铢钱的时代,并延续使用了七百多年,直到隋朝末年,五铢钱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从五铢钱开始,以后历代铜币的大小、轻重,基本上以五铢为标准。据考古发掘证明,全国各地都有五铢钱的出土,说明使用五铢钱的区域是十分广阔的。史料记载,从刘彻铸造五铢钱开始,一直到刘衎时期,共铸280亿枚五铢钱,这反映出“文景之治”后西汉社会的繁荣昌盛。
两汉之交
两汉之交的王莽时代,王莽为削弱刘汉势力,搜刮民间财富,“托古改制",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当政期间,在五铢钱之外,另铸了3种大钱与五铢钱并行,分别是“大泉五十”,重12铢,每枚值50枚五铢钱;“栔刀五百”,每枚值500枚五铢钱;“一刀平五千”,俗称金错刀,每枚值5000枚五铢钱。王莽即位后,尽废此前所铸错刀、栔刀,五铢钱亦废弃不用,另铸重1铢的“小泉直一”,代替五铢钱。建国二年(公元10年)推行“宝货制”,有金、银、龟、贝、铜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庞杂繁难,造成了货币制度的混乱。天凤元年(公元14年)新铸的“货布”与“货泉”货泉和五铢重量相等,实际上相当于恢复了五铢钱的流通。
东汉
东汉立国之初,经济凋敝,官私贸易不用钱币,只用“布帛金粟”。刘秀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割据四川的公孙述,“废铜钱”,置“铁官钱”,铸造铁质的五铢钱。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兵革既息,天下少事”,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光武帝恢复铸行五铢钱,此即“建武五铢”,币制恢复稳定。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董卓小钱”轻薄粗劣,字迹模糊,货币经济在小钱的冲击下,倒退到实物交易的境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带来的是货币制度的混乱,以重量为钱名的传统遭到了破坏,各种不同形制、文字、版别的铜钱混合流通,名目繁多。三国鼎立之时,魏、蜀、吴便实行着各自不同的货币制度和政策。曹魏初期恢复过五铢钱,但很快被罢,后用谷物和锦帛作为交易的货币。至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又重新发行五铢钱。吴蜀两国都铸行虚值大钱,货币减重现象突出。蜀汉先后出现直百五铢钱、太平百钱、直百钱、定平一百等多种铜钱。孙吴孙权行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等,导致贫民破产、通货膨胀频发。
西晋初期,仍用魏钱,但在北方战乱地区,几乎不用钱而用布帛。直到西晋末年,割据凉州的张轨建国前凉,才复用五铢钱,铸过张轨五铢。这段时期或者不用钱,或者行小钱,多数地区恢复到实物经济。东晋以后,各朝货币的使用比西晋时较多,商品货币经济稍稍恢复,而形制更乱,官铸钱无统一标准。
南北朝时期,货币流通仍然混乱,减重普遍,通货膨胀不时发生;钱币材质广泛,金属与谷帛并行;钱文书法由篆书改向隶楷,趋于实用;后期逐渐采用年号钱。刘宋和南梁两朝最乱,加上各地许多封建割据势力滥铸恶钱,使币制更加混乱。
隋朝
隋初的货币极为混乱。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掺杂流通。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不方便。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央政权,杨坚杨坚于开皇三年(583年),下诏废除原北周、北齐的旧钱,铸行一种新的五铢钱,即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以统一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多年紊乱的货币制度。开皇五铢前期,每千钱重四两二斤,统一标准,制作精良。至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因币材配有锡、铅等其他金属,钱色发白,故又称“白钱”。统一的五铢钱制度因此遭到破坏,私铸兴起,通货贬值,国家财政日益枯竭。
唐朝
唐朝初期,政局基本稳定,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改革币制,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铸行“开元通宝”钱,钱文为大欧阳询所书,有汉隶及篆隶三体。“通宝”也就是通行的货币。从此,标示重量的钱币名称的体系淡出历史舞台,以纪年为主的通宝、元宝又开始推行,这是中国钱币史上自秦半两、汉五铢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从这时开始,中国的衡法两以下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而是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十钱开元通宝等于一两。开元通宝是中国最早的通宝钱,其铸造使用贯穿了整个唐朝,数量大,版别也较多,但绝大多数为小平钱,大钱非常罕见。
唐前期社会经济状况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生产增加,货币经济日益发展,但也出现了私铸和劣钱问题。其原因,一是流通领域中货币不足,武德四年废用五铢,其他许多杂色钱币不许流通,只靠开元钱,又供应不足;二是李世民晚年与李治时,对外用兵,财政支出增加,人民负担加重,私铸逐渐盛行。直到李隆基开元、天宝,由于重视农业生产,裁汰冗官,使人民负担减轻,生产增加,物价下跌,私铸才有所减少。
安史之乱后,由于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困难,唐朝政府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大钱“乾元重宝”,引起了物价飞涨,民间盗铸严重,出现了严重的“钱荒”。面对钱重物轻,流通中货币严重不足的局面,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奖励采铜,增加铸钱;放出内库钱到市上流通;令钱帛兼行;禁止铜钱出境;限制积蓄铜钱等。以上措施短期内起到一定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钱重物轻的状况,使得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了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继续,这一阶段是个货币混乱的时期,由于政权众多,先后出现30多种货币。各国自铸恶钱作为增强本身实力、削弱他国的手段。南方诸国如楚、闽、南汉等,设法吸收铜钱和金银而专用铅铁杂钱及低质合金钱。北方各国则严禁恶钱入境,形成错综复杂的货币战。铸币材料除铜外,还有铅锡铁,甚至以泥作币。这一时期,由于铜的缺少,各政权铸钱数量不多,民间仍沿用唐开元旧钱。通货不足、钱重物轻的现象也仍然存在。因而民间继续使用短陌钱,而且除陌数额日益增加。在南方的十国,有些政权把自己铸造的铁铅钱作为正式通货,与铜钱一起使用。
五代十国时期铸造的第一种钱是后梁时期铸造的“开元通宝”,直径3.5厘米,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材质都不佳。这种铜钱铸造不多,传世稀少。后唐时期,社会逐渐稳定,后唐政府在天成年间(公元926年至929年)铸造发行“天成元宝”,该钱直径2.4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浑厚凝重,轮廓阔壮,较为精良。除此之外,后唐还铸造了“青泰元宝”,直径3.4厘米,钱文隶书,顺读,书法普通。后晋只铸造过“天福元宝”,直径不一,有的在2.1-2.5厘米之间,有的小于2.1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平平。后汉时期,只发行过“汉元通宝”,直径2.2厘米,钱文隶书,书法形似开元钱。后周时期,发行过“周元通宝”,书法、铜质、铸工均精美,是毁佛时所铸,具体尺码不清。
十国之中,吴越、南平、北汉等国没有铸造过铜钱。前蜀在永平元年(公元911年)铸造过“永平元宝”,直径2.4厘米,另外,还在通正年间(公元916年)铸造过“通正元宝”,版式较多,形制不一,但数量比“永平元宝”多。后蜀还铸造过“天汉元宝”“光天元宝”“乾德元宝”等铜钱,性质多样。而南唐时期是五代十国中铸钱最多的,比如“大齐通宝”“永通泉货”“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等。后燕虽然不是十国之一,但也是同时代,铸有多种钱币“应天元宝”、“乾圣元宝”、“应圣元宝”。“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 ”背拾等三种钱皆为楷书,大钱,传世极少,为极罕见品。
宋朝
宋代的铜钱铸造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其钱币从年铸量、年号、品种、铸造总数及后世出土量上看,达到了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史的鼎盛时期。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宋铜钱的最高年产量达到了四五百万贯,相当于唐代年产量的十倍。宋朝时期,绢帛已渐退回大宗商品的地位,白银渐渐重要起来,纸币已经产生并在推广使用,但是在经济生活中,主要的还是使用着传统的圆形方孔铸币。宋朝自建隆元年至祥兴二年(960~1279),共历319年,传17帝另加1王,使用57个年号,铸44种年号钱,另有6种非年号钱。
宋朝铜钱与铁钱、纸币并用,铸造与流通情况复杂:分区流通,各种钱币的流通都有严格的地域限制;面值多,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当百、当五百等不同面值,且随时变换;年号多,从北宋“太平通宝”到南宋“淳熙元宝”的300多年里,皇帝改元频繁,共铸行了49种年号钱;铸造数量多,现存古钱中宋钱几乎占三分之一;钱文书法的多,北宋钱文有篆书、有隶书、有真书、有行书、有草书、有瘦金体。一般说来,每种钱至少有两种书体,有时有三种。
宋朝的钱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小平钱为主,南宋则以折二钱为主。北宋钱多变化,南宋钱较单一。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较北宋为发达,然而铜钱的铸造量与北宋时期相比则大幅减少。淳熙以后,铜钱的铸造量基本稳定在年铸10万-15万贯左右。由于铸钱成本的提高,南宋时期铜钱监更多地使用较为廉价的胆铜以及从民间采买的各类旧铜为原料进行铜钱鼓铸,造成铜钱质量较北宋时期大为下降。古代铜钱在宋时发展到极盛时期,但也从宋朝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北宋虽然铸铜钱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对货币需要量的扩大,民间销钱铸造铜器之风日盛及铜钱外流等原因,始终存在着“钱荒”问题。至南宋时,加上铸币数大为减少,“钱荒”问题日益严重。为改善“钱荒”,南宋政府采取一系列对策,如实施铜禁和搜刮铜器,禁止铜钱流入金朝和海外等,但实际作用不大。为了解决铜钱缺少的问题,南宋政府开始发行纸币。
辽夏金元
辽、西夏在使用中原王朝钱币的基础上,都铸造了各自的年号钱,数量均比较少。其中,辽钱铸工粗糙,文字不整;西夏钱则铸工精整,文字规矩。除文言文钱外,辽和西夏还分别用各自的民族文字铸造了花钱和流通钱。金朝钱币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演变,会宁时期主要使用宋辽钱币;唐长安城时期,钱钞与银并行;至汴京时期,出现通货膨胀恶性发展、经济全面崩溃的现象,铜钱、白银、交钞混合使用。孛儿只斤·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在中统年间曾铸造“中统元宝”平钱,数量极少。后推行纸币制度,禁止铜钱流通,并多次将铜材、铜器收缴政府。后由于滥发纸钞,引起纸钞贬值,民间使用铜钱,政府才铸造铜钱,所铸铜钱分为地支纪年钱、纪值钱、权钞钱三类。集中在武宗至大年间和顺帝至正年间初期,有文言文和蒙文两种。
明朝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仿照元朝前期的办法,在洪武八年正式发行了“大明宝钞”,由政府强制发行流通,禁止民间使用金银和铜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交易中自发形成了用银用铜钱的状况,至明朝中期,纸币制度便名存实亡,形成了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银钱兼用货币流通制度。明朝所铸钱币不多,仍属通宝钱体系,主要用于国际交往,如给外国使臣的赏赐,郑和带往国外的赠品等。明朝规定其本朝所铸钱币为“制钱”,前朝的钱统称“旧钱”。其币制和货币流通始终不稳定,自洪武至隆庆的二百余年间,铸钱数量比较有限,十二帝中仅六帝铸钱。万历中期是明代铸钱由少至多的转折阶段,铸钱量开始增加。经天启至崇祯时期,出现滥铸、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时期,主要起义军领导人都铸造过自己的钱币,李自成建立政权时铸造了“永昌通宝”,张献忠建立政权时铸造了“大顺通宝”和“西王赏功”。明亡后,南明建立,其诸王都铸过钱。清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弘光在南京市铸行“弘光通宝";同年,鲁王回越,铸“大明通宝”钱;顺直二年(1645年),唐王在福州市建元隆武,铸行“隆武通宝”;顺治帝四年(1647年),永明王在肇庆市称帝,铸“永历通宝”,种类很多。
清朝
清代时,货币制度仍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在流通中大额交易用银,小额交易用铜钱,白银和铜钱之间也有比价。因此,铜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清朝是宋以后又一个铸钱高峰期,在未入关以前,已在满洲铸钱,有满文天命汗钱、汉文天命通宝及满文天聪汗钱,仿天启大钱形制。顺治入关后,仿明朝办法,在工部设宝源局,户部设宝泉局,按年号铸传统旧钱,开铸“顺治通宝”,以后又在各省设局鼓铸。历代铸局数量经常有增有减,前后设置共达六十所以上。除了官炉钱,民间私铸亦盛行。这种在各地分散铸造的政策,通行了两百多年。
清朝在顺治年间开始制定钱法,规定了五种钱式。以后各朝每改一次年号都新铸一种年号钱,参照这五种范式铸造。到乾隆时,铸币成色重量及制作已不如前。清钱只在形状上保持钱的式样,其大小、轻重、币材和成色,各省各自为政,随铜价和铸利而变。官局自坏成法,私铸因之更滥,币制和钱币流通混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吸收西方国家铸币的先进技术,从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在广州市筹建造币厂,开始机器制币,铸造新式的铜钱和铜元,流通了两千多年的方孔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
主要品类及特征
春秋战国
布币
布币亦名“铲币”,是由农业工具——铲演变而来。早期的布币形如一把缩微的铲子,首部中空,故称为“空首布”。最大的空首布身长连首可达16.5厘米左右,两面都没有文字。空首布主要出土于河南省洛阳一带,推知为周王及邻近地区的铸币。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工艺改进、简化,空首布的首部逐渐变得和铲面一样扁平,这种扁平的布币被称为“平首布”。平首布通体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按形制可分为九类,即尖足布、桥足布、方足布、锐角布等。主要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的周王畿与韩、赵、魏、燕等国。布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背无文或有数字,然其用意尚不能明。
刀币
刀币也称"刀化(货)",起源于东方渔猎和手工业较发达的地区,是由实用工具中的刀演化而来的,形状几乎和刀一样。刀币先无文字,后有一字乃至多字。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和齐国以及邻近的地区,其中燕国的刀币较小,称“小刀”;齐国的刀币较大,称“大刀”。大刀大而厚,质量一般在40克以上。
圜钱
春秋战国时期,多个诸侯国流行圜钱。圜钱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战国时期使用圜钱的诸侯国以货币单位进行划分,秦国圜钱以“两”为单位,两周、三晋地区的圜钱以“新”为单位,齐、燕圜钱以传统货币“刀”为单位。其中,秦圜钱生命力顽强,是战国时期秦国主要的铸币形式,也是秦半两钱的基础和雏形。
秦国早期的圜钱为圆形圆孔,后演变为圆形方孔。秦国方孔钱中,最重要的是“半两”钱。经科学发掘且年代可靠的战国秦墓考证,半两钱是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就铸造使用的货币。秦国在战国末期秦惠文王时,已在本国境内统一了币制,推行“秦半两"圜钱。从秦圜钱的单位和形状来看,此时的圜钱可以视作未来半两钱的前身,但又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钱文的差异。战国时期秦国半两的钱文“半两”为大篆,统一后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
蚁鼻钱
蚁鼻钱是流通于南方的楚国的青铜铸币,它在形式上仍然保留了贝壳的式样,因此又被称为“青铜贝”。每枚蚁鼻钱的质量一般只有2~5克,反面扁平,正面凸起且铸有文字。目前发现的文字有十多种,其中一种文字笔画较多,像一只蚂蚁;另一种犹如一张难看的人脸,俗称“鬼脸钱”,两者被合称为“蚁鼻钱”。
秦半两钱
面值与购买力
半两钱创于战国时期秦国,始皇兼并天下,以它推行于海内。秦半两钱面铸“半两”二字,“半两”既是钱的面值,也是钱的重量单位。秦朝一两的重量是二十四铢,半两就是重十二铢的一块青铜。但是据出土实物所见,秦半两钱轻重、大小,错出并不统一。《史记》记载秦半两钱并非“重如其文”,而是“各随时而轻重无常”,可见秦代的半两钱因铸造的时间不同而大小轻重有别。今据可确认的秦代半两钱得知,重的达10克以上,轻的仅为1克。一般的径在25-28毫米,重量为5克左右。据文献记载,战国后期到秦朝的物价都是很低,正常年份粟米每石只有几十钱,一斗粟米只需要3枚秦半两,可见当时半两钱的购买力较高。
工艺与材质
秦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文字布局严谨,笔画方折,雅卓刚健。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总体上讲,要比汉代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钱体欠圆,好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铜钱。秦半两质地为青铜,合金成份比例,铜约占百分之七十,其余是铅、锡等。
形制与寓意
秦半两钱采用圆形方孔形制,对于其中原因,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是为了携带和使用的方便,此钱内有方孔可穿绳索,既方便计数,又不会导致钱币散失。另一种说法是,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是秦朝“天命皇权”的象征。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形状都节省铸材,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乃粒》里指出:“以竹木条直贯,数百文受锉。”即指铜钱刚从钱范中铸造出来的时候,四周的边郭都带有很多毛刺、流铜,需要锉磨干净之后才能流通使用。如果中间是方孔,就可以用一个方形的竹木条贯穿钱币的方孔,一次将数百枚钱币固定住,便于修整、锉磨钱币的外郭。
两汉时期
榆荚半两
“榆荚半两”约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始铸,又称“榆荚钱”“荚钱”,其面文为“半两”。被称作“荚钱”的汉初半两,版式极杂,大小亦相差悬殊。大的钱径有至20毫米以上者,重2克左右,约合当时三铢;小的径不足10毫米,重仅零点几克,不及汉制1铢。较厚重的荚钱,多为一个流口,较宽。钱文“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比较长,笔法随意,字形方中透圆;“两”字多为“双入两”和“连山两”,“十字两”所占比例较少。或大而薄,或小而厚,但重量多在2克上下,工艺粗糙,千钱千面。
五铢钱
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下令废止了以前流通的各种钱币,由上林三官新铸五铢钱。五铢钱的正面是“五铢”两字,背面无文。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一致。此钱钱型整齐,直径25—25.5毫米,孔径约9毫米,厚约1.5-2毫米,宽约1-1.4毫米。铸工精细,面背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记号有穿上横画和下半星两种。三官五铢铜的颜色为红色,含铜量在70%以上,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钱重3.5-4克,大小适中、轻重适宜,便于携带和计数。五铢钱重量标准自元狩五年刘彻确定以后,此后七百多年间基本上没有变化,“五铢”始终是铸钱的标准重量。此钱标准程度高,铸工精好,采用了战国时刀币、环钱边缘凸起的轮廓,以保护币上的文字不致磨损,同时增加牢度。这一边缘凸起轮廓的铸造法是铸钱技术上的一大突破,从此就固定了下来。
大泉五十
西汉王莽居摄二年(7年)始铸。建国二年行“宝货制”时,定为“六泉”之一。这里的“泉”指的是钱,因“钱”“铢”等字之“金”旁同繁体“劉”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以“泉”代“钱”,同时“泉”还可以表示钱如泉水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意。大泉五十是王莽改革币制中行用时间最长的,经历了王莽居摄二年,始建国元年、二年,天凤元年四次币制改革,遗留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大小不一。
初铸时期,钱体厚重,重者可达11.4克,一般均在7克以上。钱径27-28毫米,郭厚3毫米上下,穿孔正方,径度仅7-8毫米,面背均有宽厚的内郭,字文深峻,铜质及铸工皆佳。钱文“大”字多数呈“圆弧形”,少数呈“燕翅形”或“窄肩形”,“泉”字中竖中断。厚重型大泉五十,可能是初铸时期的标准型。减重型的大泉五十,比厚重型晚出,重量较前者为轻,重4-6克之间,钱径大小同前,但外郭厚度却降至2毫米左右,内外郭均已变窄,穿孔略宽。总体来看,大泉五十钱大小不等、轻重不一,虽一般重量还不到五铢钱(重4克左右)的两倍,但是面值却是五铢钱的50倍,已经是膨胀50倍的虚值大钱。
四出五铢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始铸,亦称“角钱”。四出五铢钱在形制上模仿刘秀的建武五铢,直径25.3~25.5毫米,重3.6~4克,基本符合五铢的重量标准。因此,从正面来看,它和一般的五铢钱没有太大区别。它的独特之处在钱币的背面——比普通的五铢钱多了四道斜线。普通的五铢钱都是光背,而四出五铢的背面从内郭的四角各伸出一道连接外郭的斜线。因为这四道斜线被称为“四出文”,所以钱币币就被俗称为“四出五铢”。四出五铢铜质较差,铜色黄而带白,有似现在的生黄铜。在轻钱、剪凿钱充斥的东汉后期,四出五铢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重钱。四出五铢是五铢钱中数量较少的一种。
魏晋南北朝
直百五铢
蜀汉刘备铸币,始铸于东汉刘协建安十九年(214)。直百五铢钱,钱文顺读,正面铸有四个篆书汉字,上下是“直百”;左右是“五铢”。钱面、背、肉、好皆有郭,钱径26-28毫米,重8—9.5克。后期的减重钱,钱径有降到24毫米,平均重3.2克的。直百五铢钱背多见模铸或镂刻的文字符号。阳文者是益州犍为郡所铸,钱背穿左铸有一个“为”字。阴文者,可分文字、数字、符号三类。
大泉五百
孙吴大帝嘉禾五年(236)始铸。《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界值,设盗铸之科。”大泉五百钱,钱文承王莽大泉五十之文,采用青铜材质,外形宽阔平整,钱文篆书,四字顺读,“泉”字中竖不断,此为孙吴泉的显著特点。大泉五百标准重量十二铢,合今制8.6克,但见出土实物大小差距很大。
汉兴钱
十六国成汉汉兴元年(338)曾铸“汉兴”钱。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李寿》:“(李寿)遂以晋咸康四年皇帝位于南郊……改元‘汉兴’,国号曰‘汉’。”汉兴钱是中国古代钱币中最早的“纪年号钱”。此钱轻小薄弱,钱径16.7-17毫米,重0.7-1.1克。钱文“汉兴”,隶书,在穿孔上下或在穿孔右左,皆顺读,同于其他蜀地铸钱,有的背面刻有阴文。汉兴钱主要见于四川地区出土,其它省份不多见。
太货六铢
宇文赟太建十一年(579年),新造“太货六铢”钱。太货六铢铸工精整,轮郭整齐。它的面值是六铢,比一般的五铢钱稍大并略重,直径在25毫米左右,厚1.6毫米,重3~4克,基本符合六铢的标准。正面钱文为旋读“太货六铢”,篆书字体,书法圆润,线条流畅。最上端为“大”字,古人为了装饰,在其下方加了两笔装饰性的短横,因而看起来更像“太”字,因古代的“太”“大”两字是可以互通的,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太货六铢”。太货六铢属于虚值大钱,南陈宣帝发行此币是为了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解决当时面临的财政危机。
隋唐五代
隋五铢
杨坚为了改变南北朝以来货币不统一、轻重不等的状况,在开皇三年(583年)下诏铸行一种新的五铢钱,即“开皇五铢”。此钱外周与孔都有廓,钱文书“五铢”,一般径宽2.5厘米,钱重3.4克。隋五铢钱的总体风格是阔边直笔,基本特征相同,只在文字笔画以及版别区分上又稍有不同。分两个阶段铸行,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81-604年)铸行开皇五铢,政府规定每千钱重四两二斤,统一标准,严格把关,铜质精良,铸工尚佳。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铸行“五铢白钱”,形制大小、轻重与开皇五铢相同。但因币材配有锡、铅等其他金属,此钱钱色发白,故又称“白钱”。
开元通宝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下令废除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的名称由原来表示重量的单位(如半两、五铢)变成了“开元通宝”四个字;而且钱文中没有再标注重量,并称钱币为“宝”。钱文为隶书,是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体作八分书,清丽遒健。虽然钱文的名称变了,但是在形制上继承了五铢的风格,成为此后历朝铸钱的标准式样。开元通宝有严格的重量规定,《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径八分,重二铢四,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每一枚开元通宝的法定重量为4克左右,是中国古代最基础的小平钱,即俗称的一文钱。1枚开元通宝又简称一钱,重量正好是一两的十分之一。
开元通宝钱贯穿整个唐朝,发行数额巨大,版别众多。早期形制规范,制作精美,大多数背无记号,少数有斜月纹或直划月痕,风格较统一。中期背部多有半月形隆起,形似甲痕,故又称月痕开元。除月纹外,背部还有星纹、星月纹等。总体铸造工艺良好版式较多。晚期体形较小,制作较为低劣,版别庞杂。钱文模糊,背多无记号,少数铸有双月纹或孕月纹。开元通宝钱形制上的变化,反映了唐朝早、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开元通宝钱币有的背面铸有月纹,有仰月、俯月之别。学者彭信威认为这与中国铸钱的传统不符,可能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乾封泉宝
乾封泉宝是唐代的第一枚年号钱。乾封是年号,将原来开元通宝中的通宝改成了泉宝,文字隶书,环读,轮郭周正,铜质纯净,铸工良好,在唐代的铜钱中属于上乘。乾封泉宝的直径约27毫米、重4.4克,比直径25毫米、重4克的开元通宝钱略大并稍重,面值是开元通宝钱的10倍。前后发行了八个月,存世稀少。乾封泉宝的钱文不用通宝,而是另外创造了一个“泉宝”。并改变了钱文的传统读法。开元通宝钱币定名的时候,钱文是先按上下直读,再右左横读,简称对读。乾封泉宝时,将对读改成了环读。
乾元重宝
乾元重宝是唐朝后期铸造的铜钱。钱文隶书,对读,书法精绝,庄严敦厚。乾元重宝钱有两种,一种是乾元元年(758)七月铸造的当十钱,直径27毫米,重6.5克,1000枚重唐制10斤;另一种是乾元二年铸造的当五十的重轮钱,直径35毫米,重12克,1000枚重唐制20斤。背面外郭是双圈,故称重轮钱,或重棱钱。钱文用重宝,从乾元重宝开始,后世所铸大钱都称重宝,亦源于此。传世乾元重宝钱品类极多,轻重、大小悬殊,有小平钱,甚至有轻小到直径一厘米以下的,说明当时曾出现过严重的减重现象。乾元重宝钱币背面有光背、穿下仰月、云朵、星点、瑞雀等不同版式。
高昌吉利
唐朝贞观年间,位于西部的高昌国(今新疆地区)发行了一种流通货币,有大样、中样、小样等多种版别,分红铜与青铜两种不同材质。钱币风格受文言文化影响较大,钱体厚重,制作精美,钱文为旋读隶书。钱币重7.5克,钱径为2.6厘米,穿孔径为0.7厘米,厚0.25厘米,为较典型的魏晋钱币。此钱后世遗存不足三枚,较为罕见。
周元通宝
五代十国后周时期,柴荣柴荣继位的第二年,即显德二年(955),因缺铜曾废佛寺3336座,销毁铜像铸周元通宝钱。周元通宝也属于国号钱,形制同开元钱,铜质、书法、铸工均甚精美。周元通宝钱直径一般在24~25毫米,大型者可达25.8毫米,小型者只有22.6毫米;重量一般为3~4克,最重者可达4.6克,轻者只有2.9克。这是历史上第二起毁佛铸钱事件,也是五代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铸钱。五代钱中,周元通宝相对较多,版别亦较丰富,又因为是由佛像改铸制成,传说可医小孩、妇人疾病,俗称“福儿钱”。
宋朝时期
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钱是是中国钱币史上第一个年号钱,为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所铸的年号钱。公元976年,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铸太平通宝。太平通宝钱与宋元通宝形制相似,因钱文书体不同,分为隶书太平通宝和篆书太平通宝,两者大小与重量皆不相同。前者钱径2.5厘米,重4克左右;后者钱径0.1厘米,重4.3克。二者钱文皆直读,钱背有星、月纹或无纹等多种。版式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五钱和折十钱,以铜质小平钱为主。因地域性差异,在四川及福建地区使用铁钱。此外,还发行有专门用于宫中赏赐的金钱、银钱。
淳化元宝
“淳化元宝”是赵光义改元为淳化元年(990年)时所铸,是最早的“御书钱”,钱文由皇帝亲笔题写,自此开启帝王亲自书写钱文的先河。北宋第二代帝王赵光义又为“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书真、行、草三体年号钱文,后继君王纷纷仿效,钱文为真、行、草三种书体的钱币也被称为“三体书”钱。在宋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公元997年)又铸行了“至道元宝”,钱文也有真、行、草三体。五台山出土发现有金质“淳元元宝”供养钱,背上左右有佛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庆历重宝
“庆历重宝”是赵祯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行的货币。该钱分为铜、铁两种材质,是宋代铸造“重宝”钱的开端。“庆历重宝”钱文分为旋读和对读两种形式,有真、楷二种字体。钱径2.2~3厘米、重为6.6~7克。初铸时,该钱主要为折十钱,发行量大,后世遗存也多。后来因为大量盗铸的出现,在庆历末年改为折三钱,又在皇佑年间改为折二钱。“庆历重宝”钱形制不统一,有不同大小和版别之分,其中大字旋读者较为罕见。庆历年间,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国家经费匮乏,故该钱是政府弥为了补财政虚空所铸行的一种大钱。
宣和通宝
“宣和通宝”为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所铸。宣和也是宋徽宗的年号。钱文字体包括隶书、篆书、行书以及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宋徽宗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亲笔御书了“宣和通宝”,字体端庄秀丽。“宣和通宝”分篆、隶二体,直读;小平钱径2.2~2.5厘米,折二钱径2.6~2.8厘米,折三钱径2.9~3厘米,折五钱直径3~3.3厘米,折十钱试铸样式直径3.4~3.7厘米。其中小平、折二、折三等皆为对钱,版式相近,如大字窄缘、阔缘小字等有数十种。
淳熙元宝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开始铸行的“淳熙元宝”,这是一种背铸有年代的纪年钱。“淳熙元宝”钱背分别铸有“柒”至“十六”的字样,表明了淳熙七年至十六年,即公元1180年至1189年。此钱一目了然,一看便知是哪朝哪代铸行。“淳熙元宝”形制有背无文之小平、折二钱,钱文篆、楷成对,有背纪年及背纪钱监名之折二钱。
辽夏金元
天赞通宝
公元922年辽朝天赞元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铸“天赞通宝”小平铜钱。“天赞通宝”钱,重3.5克,其中“通”字“之”部不带点捺,向上撩扬,形似行草书,钱币界称之为“虎尾通”。境外的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亦藏有“天赞通宝”钱,背穿上也有仰月纹。
保宁通宝
辽朝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年)的铸币,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为隶书兼有八分体,外观浑厚朴拙,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此钱影响了整个辽朝的钱风。
正隆元宝
“正隆元宝”为史书第一次明确记载的金朝铸钱,是金海陵王(1150—1161年)铸行的小平钱。“正隆”是金海陵王使用的第三个年号,用时六年。正隆元宝有不少版别,从字体结构上经常被分为四笔正隆和五笔正隆。四笔正隆,其正字的最后两笔连写成一笔,比较多见。五笔正隆有两种不同的版式,一种是正字的第四笔一竖出头到下边,很少见;另外一种是正字的最后一笔一横出头到左边。正隆元宝钱钱文为楷书旋读,轮窄廓细,制作精美。
大安宝钱
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间(公元1075—公元1085年)铸造的西夏文钱,铜质,钱径2.3厘米,中间有穿。面文旋读,小平钱,汉文直译为“大安宝钱”。大安宝钱在西夏文钱中,数量和版别都是较多的一种。形制有小样、大样,文字有大字、小字、行楷、行草,背文有星文、月文等版别。
至正通宝
至正十年时铸行“至正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当十共五种,面文皆为楷书,钱文顺读,其背文有四种:一为背穿上八思巴文“地支”,小平、折二、折三背文有“寅”字;二为背穿上八思巴文“三”字和穿下汉字楷书“三”字;三为背穿上八思巴文“戌、亥”字和穿下汉字楷书“三”字;四为背穿上八思巴文“戌、亥”字,穿下汉字楷书“十”字,上着星文。
明朝时期
洪武通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铸造了“洪武通宝”钱。此钱沿袭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时期铸造的“大中通宝”钱,是明朝最早的年号钱。该钱由中央和地方统一发行,除京师的宝源局外,朝廷还在各省分别设立了宝泉局一起铸造钱币。其面值分为五等,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此钱为纪重钱,钱文即表示重量。小平钱为一钱、折二为二钱、折三为三钱、当五为五钱、当十为一两。当十钱的价值等于10枚小平钱,其钱文上除了“一两”二字外,还铸有一个“十”字。“洪武通宝”钱是朱元璋重农轻商经济制度的产物,是为满足男耕女织、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需求而铸造发行。
嘉靖通宝
嘉靖六年(1527),开铸嘉靖通宝钱。所铸为素背小平钱,真书顺读,版别较多。明世宗卒于嘉靖四十五年,其小平钱实铸三十九年,铸期长,数量多。嘉靖通宝小平钱一般径24.5毫米,重3.8-4.2克。嘉靖二十三年一月,仿洪武钱的形制铸折二、当三、当五、当十四等大钱,皆为记重钱。四等大钱皆各铸三万文,铸量稀少。嘉靖通宝背二钱、三钱、五钱三等大钱,各有固定版式,三者之间在钱文书写笔划上有略微差异。嘉靖通宝钱虽然在形制以及面值的设计上,模仿的是大中通宝、洪武通宝,但其书法艺术、铸造工艺及铜质的精炼纯度都更为讲究。
万历通宝
万历四年(1576)开铸万历通宝钱。万历通宝小平钱皆为真书顺读,前期大多文字明洁,轮郭周正,铸作精良。后期铸品中出现粗糙轻小者。一般径约25毫米,重约3.8-4.2克。此钱绝大部分为背无文,仅少数铸有背文:或星月,或文字。背月纹者少,但星纹常见。背铸文字有户、工、公、正、天、江、河、鹤、厘等种。万历小平钱版式之分,除面背轮郭宽狭、钱径大小、钱文书写等区别外,还有万字、历傍、通是双点或单点等等不同,又有小字阔轮、大字狭轮等版别。万历通宝钱铸期长达四十四年,存世较多。
天启通宝
“天启通宝”是朱由校在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补铸完其父年号钱“泰昌通宝”之后开铸的钱币。该钱是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钱币之一。天启通宝钱分小平钱、折二钱、折十钱,背文复杂,品类甚多。此钱初铸为小平钱,原定一钱重三分,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含铜量不足三成。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其中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较多,背铸文字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天启通宝”后又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铸期不过三年。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比较少见。
崇祯通宝
崇祯通宝钱于崇祯元年(1628)始铸。初期制作精良,每文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崇祯三年,改为北京钱每文重一钱,南京市钱每文重八分。崇祯初,所铸皆为小平钱,直至明亡的十七年间,始终以铸小平钱为主。曾铸折二、当五、当十三等大钱,数量皆有限。崇祯小平钱正面为楷书“崇祯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版别复杂。面值为小平、折二、折五三种钱币背面的文字有纪重、纪天干、纪铸局、纪铸地、纪铸局兼纪值、吉语等,名目繁多。还有一种背面没有文字的小平钱,在背面穿孔的下方,铸有一个奔跑的马的图案,俗称“跑马崇祯”钱。
清朝时期
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钱有五种形制,史称“顺治五式”,分为:仿古式、汉字纪局式、纪值式、满文纪局式、满汉文纪局式。仿古式的顺治通宝钱有两种,一种是钱的背面没有文字的,一种是纪值类的,即背面铸有纪值的“一”、“二”和“十·一两”三种,分别可以当一文、二文、十文流通使用。背面纪值钱中,除了第一种是小平钱,后两种都属于虚值大钱。仿古式顺治通宝钱自顺治元年开始铸造,直到顺治八年停铸,共铸造了八年。最初的重量是一钱,顺治二年又增重至一钱二分,每七文折银一分,七百文折银一两。
顺治通宝钱的“汉字纪局式”背面都铸有一个表示铸钱局的简称汉字。此钱共铸造了十年,是顺治钱币中铸造时间最长的一种。版别较多,约有33个品种,分属19个铸钱局,是顺治钱币中品种与版式最多的一种。根据背面所铸钱局的名称,可知大部分铸造于北京、山西、陕西省、山东省、河南、江苏等地。
顺治通宝钱币中的第三种,即“纪值式”的权银钱。此钱在钱币背面穿孔的左侧加铸“一厘”两字,表示一枚小平钱,即俗称的一文钱,可兑换白银一厘。在穿孔的右侧铸一表示铸局的汉字,便于对各铸钱局所铸钱币的质量进行考核。
顺治通宝钱的第四种形制是满文纪局式,即对钱币背面的纪局做了调整,将文字统一改为满文,穿孔的左侧为满文“宝”,穿孔的右侧分别为满文“泉”或“源”。顺治十七年,户部对币制又做了一次调整,将此前的钱币背面只有满文一种改为满、汉两种文字,穿孔的左侧为满文,穿孔的右侧为汉文,即满汉文纪局式。
康熙通宝
康熙通宝钱,直径25-27毫米,重3.8-5.5克。正面为汉文楷书“康熙通宝”四字对读。背面有两种形制,一种是仿照顺治通宝钱的满文纪局式,钱币背面只有满文,由中央造币厂铸造。另一种是地方各省铸造的钱币,形制上仿照顺治通宝钱的满汉文纪局式。钱币背面穿孔左侧为满文“宝”,穿孔右侧铸一汉字,表示铸钱局的名称。康熙通宝钱每个铸钱局的名称都被铸在了所铸钱币的背面,便于钱币质量的考核。康熙通宝钱连续铸造了六十多年,铜质、铸工都较好,几乎没有减重现象的发生。
雍正通宝
雍正通宝钱始铸于雍正元年(1723年),正面钱文“雍正通宝”四字对读,以宋体书写,略带楷书成分,端庄规范,笔画微细。背面的满文规范秀丽。雍正通宝的直径在26~28毫米之间,比历代所铸小平钱的直径偏大。雍正时期规定雍正通宝要用黄铜铸造,因此,此钱体型较大、铸工精细、色泽黄亮,数量相对较少。雍正执政时期对全国的铸钱局进行了一次裁撤调整,每省只保留了一个铸钱局,故雍正通宝钱形制上只有一种,为顺治通宝钱的满文纪局式。钱币的背面只有满文一种,穿孔左侧是满文“宝”,穿孔右侧也是用一个满文纪钱局名称。
嘉庆通宝
爱新觉罗·颙琰通宝钱铸造于嘉庆元年(1796年)。因爱新觉罗·颙琰皇位由乾隆禅让而来,其登基改元后,特意在嘉庆朝继续铸造乾隆通宝钱,以表示对太上皇的尊重。当时嘉庆通宝钱只铸造八成,乾隆去世后,才全额铸造。嘉庆通宝钱沿袭乾隆通宝钱的形制,重约2~4克左右,直径约为22~26毫米,正面为年号加通宝、背面为满文纪局名。嘉庆通宝钱名义上每枚钱币重一钱二分,但清政府为了保持白银和铜钱之间比价的稳定,而对铜钱的重量进行了增加或减少,实际的重量与尺寸多有不同。
价值意义
中国历代铜钱种类繁多,形制多样,不仅在钱文书法、造型艺术诸方面绚丽多,还从冶铸等方面反映出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货币制度、货币思想和货币理论等也在不断进步,曾经出现过许多创举和创见,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货币价值
中国古代的铜钱流通贯穿于古代皇帝专制王朝的始终。中国古代各王朝奎断铜钱的铸造权,立法禁止百姓铸造铜钱或销毁铜钱,保护朝廷铸行轻重大小参差不齐的铜钱,按照同等的法定价值行使货币职能。中国古代铜钱经常处于不足值状态,只是依靠朝廷的信用和法律的保护才能正常行使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铜钱具备一定程度的信用货币性质。基于铜钱的信用货币性质,中国古代各王朝运用铜钱实施货币政策,通过铸行减重铜钱、虚币大钱、扩大不足值铜钱发行量等方式,调节社会货币流通总量,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并根据朝廷的需要,随时调整货币政策,将社会财富部分或大部分,从民间收敛到统治者手中。
历史文化价值
中原地区古代铜钱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钱币将书法艺术融入钱币铸造,是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承。中国古钱币中的书法主要以行书、楷书、隶书、篆书、草书等为主。最有代表性的为篆书,如秦朝时期钱币主要以小篆为主,体现一种秀气之美;战国时期多以大篆为主,彰显大气之美;宋朝的瘦金体、南北朝的五铢钱等都体现出制作之精美。在汉唐时期,随着民族大融合,部分少数民族文字也融入铜钱制造中,如元朝蒙古文、金朝女真文、辽朝契丹文等,这些文字丰富了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提升了钱币的鉴赏价值与收藏价值。此外,中原地区古代铜钱由金属铜冶铸而来,当时对钱币形状及纹路打磨还需人工介入,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中国古人通过铸造、冶炼等方式完成钱币设计、加工、制造,并构钱币交易体系,这体现了中国古代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工艺水平,为中国青铜文化及古代冶铸业的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
铜钱文化
中国民俗铜钱始于西汉时代。这一时期,方孔圆钱的形制已经定型,铜钱广泛流通,使中国自古就有的佩戴习俗。陪嫁钱为婚嫁相关的典型民俗钱币,也叫压福钱,用于新娘陪嫁作压箱钱、包袱钱等。一般钱的正面均为“太平通宝”四字,背面为四字吉语,如“日月同庚”“和合千年”“夫妇齐眉”“百事如意”等,面背外缘刻有缠枝花纹、文字、图案,象征婚嫁吉利。此外,还有垫床和坠帐钱等,所用钱币可以是普通铜钱,也可以是特制的体大厚实、带有“夫妻和台”“琴瑟永谐”等吉语钱文的钱币。
此外,还有一些祝福后代的铜钱,主要有洗儿钱和压岁钱。洗儿钱,是在庆贺别人得子时馈赠所用。古代习俗,婴儿出生第三天要进行沐浴,俗称“洗三”。这种风气流传到民间,形成多种贺诞习俗。压岁钱,与春节贺岁略有不同,是在子女出生满周岁时,红线穿系铜钱,挂在脖子上,用来驱邪祈福。有的还要向亲邻讨钱,一家一个,用红线交错穿入钱孔,编成辫形钱链,叫作“百家锁”,又叫“长命钱”。另外,唐代开始把十二生肖铸于铜钱,用于佩戴。有的十二生肖背有龙凤、花卉、人物及“本命元神”“本命星官”“福德长寿”等字样,钱形有大有小,本命年或生日时用于赠送、佩戴。
真伪辨别
伪钱类别
伪钱包括僭伪、私铸、仿真的假钱等。僭伪的钱,其本身不假,但因为铸钱的人不是承袭封建王朝的正统,如王莽、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他们所铸的钱,都被叫做“伪钱”。民间私铸钱的本身同样不假,但私铸者窃取铜料,掺什行用,减轻了钱的分量,也称作伪制。还有一些是商人或工匠仿照历代名贵稀品做成假货出售,这些钱本身就是假的。
鉴别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文字进行鉴别,钱币上的文字每个朝代都有一定规律,先秦用古文,秦、西汉用小篆,王莽悬针,东汉、两晋隶书,唐八分等等。在古钱鉴别时,可以遵循这个成例,对文字加以核对,看是否符合当时的书法形式。其次,可以从古钱的形式上辨别,如圆钱圆孔无论大小,背面平夷多带彩斑,面文凸起大都系圜钱;圆钱方孔,背面平夷多带彩斑,面文为“半两”二字,大小不等,大都属秦汉“半两”钱。再次,还可以根据钱币上的色泽进行区分,不同朝代的古钱因时间久远、窖藏等原因,呈现不同的色泽。此外,铜钱的材质本身有黄铜、青铜、紫铜、红铜、白铜的分别,亦可根据其材质进行区别。最后,凭声音也可以分辨出古钱的质地。新铸的铜钱,其声有转音;传世的铜钱,质坚而声尖响;入土的钱质地松软,扣之声沉;破裂之钱,无论传世、入土,其声喑哑。
评价
西汉初期的刘恒时期,大臣贾山说:“钱(铜钱)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
清朝爱新觉罗·弘历曾经说:“今惟以钱(铜钱)为适用,其应用银者皆以钱代。”
中国货币史研究学者王永生在其《钱币上的中国史》一书中说道:“铜钱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货币,每个朝代都有铸造。特别是在王朝建立之初,铸造新的货币往往被视为改朝换代、标榜正统,或者是宣示合法性,表示王命所归的象征,而成为统治者必做的事项之一。”
中国货币法制史研究学者石俊志在其著作《中国铜钱法制史纲要》中说道:“秦始皇武力统一中国,废黜了各诸侯国流通的各种铜钱,将战国时期秦国铸行的铜钱——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推广到全国使用。从此,圆形方孔的铜钱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中原地区经济学家千家驹认为:“中国历代货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
馆藏情况
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里,存有从先秦至晚清时期大部分已出土的铜钱类型,比如“东周”平肩空首布、秦半两钱、西汉八铢钱、隋五铢、唐乾元重宝、宋靖康元宝、清咸丰重宝等。
资料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藏有部分已出土的铜钱,具体数量尚未可知,比较有代表性的铜钱有:秦半两铜钱、刘彻时期五铢铜钱、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铜钱,唐“开元通宝”铜钱等。
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古钱币为何多用铜.辽宁日报集团多媒体数字报纸.2023-09-21
文化解读.河南博物院.2023-09-22
丝路概说.陕西省图书馆.2023-09-22
国宝在辽宁㉗│后金天命汗钱:努尔哈赤铸满文货币宣示主权.北国网新闻.2023-09-21
隋唐及五代十国的钱币铸行.中国政府网.2023-10-23
元朝的钞法.中国政法大学.2023-09-22
明朝钱币的盛行.中国政府网.2023-10-24
古钱币为何以“泉”字代称?.运城新闻网.2023-09-21
博物馆藏品.中国钱币博物馆.2023-10-24
首页.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