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宋应星

宋应星

宋应星(1587年-?),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县(今江西宜春奉新县)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农学家、科学家,所著《天工开物》,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著作。

宋应星自幼聪颖,年岁稍长即考入奉新县县学为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乡试中了举人,备受鼓舞后继续应试,然而虽饱腹诗书,却均告失败。崇祯年间,宋应星因考试失利无法进入朝堂遂回乡照顾母亲。崇祯七年(1634年),宋应星因其才学被调任为县学教谕,此后几年又升迁为福建汀州府推官,任期未满便辞官归乡。明亡前夕,宋应星出任南直隶凤阳府州知州,重建升堂处所,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宋应星再次辞官返回奉新。清兵入关后虽被授予滁和(今安徽省滁州市)兵巡道及南瑞(今安徽省芜湖市)兵巡道,却无意恋官,遂辞官归隐。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其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诸多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著述《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晚年时期,宋应星在贫困中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拒不出仕。约康熙五年(1666年)前后,宋应星因病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自幼习学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幼时与其兄宋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后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为师,又在新建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

遍读诗书

年岁稍长,宋应星即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宋代四大家中,唯独推崇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并研讨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宋应星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等众多领域均有所涉猎,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在闲暇之余还常与同窗好友共作音曲诗词,纵谈天下事。

科举经历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赴省城南昌市参加乙卯科乡试。29岁的宋应星成功中得举人,排名第三,而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位考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同年秋天,宋应星兄弟前往京师(今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未取名次。为了后续考试,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省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今北京),却仍未如愿获得佳绩。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陆续再试,均告失败,从此断绝科举之念。

为官经历

初始任教

崇祯七年(1634年),宋应星靠自身才学被任命为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中并未虚度光阴,专注研究众多领域,创作了包括《天工开物》在内的所有传世著作,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正式为官

崇祯十一年(1638年),宋应星任期期间表现优等,遂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所属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刑厅。两年后,在宋应星任期未满之时,不愿再继续掌管政事,上书请辞后归家。

崇祯十四年(1641年),宋应星任升任亳州市知州,因亳州为农民军所攻克占领未能赴任,改授安徽颖州知州。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值明亡前夕,宋应星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其赴任后,战事纷乱,处理政务的府衙均毁,官员也四处出逃。他几经努力重建办事府衙,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一年后,宋应星再次辞官返回奉新。

宋应星辞官时正值明亡清兴的历史时刻,当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朝灭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无奈沦为亡国之民。五月,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

晚年与逝世

晚年生活

宋应星弟兄把希望寄托在当时的政权领导者身上,但此政权由阮大铖等人把持,均为祸乱之人,致使清兵南下取江西省隆武二年(1646年),宋应升不愿投降,服毒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逝世

康熙五年(1666年)前后,宋应星因病逝世。。

人物作品

人物成就

科技成就

宋应星在科技上的成就,得益于他本人在当时具有的进步思想观点,宋应星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天工开物》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在《论气》中写道:“盈天地皆气也”,“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还认为这种物质性的“气”是运动变化的。他以树木的生长变化过程为例,阐述了关于物质不灭的思想;又以铁为例,描述了土石和金属“由土而生”最后“化归为土”的转化过程。足以说明宋应星已经认识到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转化为各种形态,但物质并没有消灭。宋应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能开发利用自然。他还寓意深长地把这部著作定名为“天工开物”,既肯定大自然创造万物,又强调人类运用自身力量和技巧加以开发改造,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在其各项科技研究中,也充分体现了其注重实践、注重实用、注重数据的科学品质。

注重实践:宋应星平时注意实地观察,善于请教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花大力气整理和总结我国古代工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凡在书中记述的,都是自己的亲身见闻和实践作为主要依据。为了研究纺织生产,他走访了许多纺织业工场作坊,仔细观察各种机械的结构尺寸和操作方法,画下了多幅生产图和机械图,而且弄清了从养蚕、缫丝、种棉到纺织成品的来龙去脉。宋应星经常到各地农村请教老农,到手工业生产现场走访工匠师傅。例如,用红花染过的丝绸如要退色,可将所染丝绸浸湿,滴上几十点碱水或稻灰水,红色就会退掉,将所得色水用绿豆粉吸收起来,再用来染红色,就不会退色了。这种方法“染家以为秘诀,不以告人。”宋应星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于工匠,才能了解到一些技术秘诀。

注重实用:对于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产品和技术,宋应星记述得比较详细。供多数人食用的水稻品种,记录得比较详细。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穿著的布衣,对于普通人日用必需的杯盘等器皿的生产,记述得颇为详细。而对于专供达官贵人享受的物品,则讲得很简略。

注重数据:科技著作离不开具体的数据,而我国古代科技著作中,大多缺乏具体的数据。《天工开物》中记录了一百三十多项技术经济数字,这些数字包括农时、田间管理、单位面积产量,手工业方面的各种生产工具的大小尺寸、材料消耗、使用寿命,材料配方。经济效率以及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能,等等。又如,书中所记各种铜锌合金的配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这些数据,使《天工开物》的科学价值更加增强了。

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出版不久即传到日本,在日本一直流传。十八、十九世纪,《天工开物》是日本学术界所重视的中国书籍之一,对日本近代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1950年该书全部译成为日文,1969年还出版了日本译注本,多次重印。不少日本学者还写过关于《天工开物》的论著。日本的一些学者曾给予该书高度的评价,他们说《天工开物》“作为展望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是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1869年,由法国的汉学家于莲和尚比扬把《天工开物》摘译成法文,书名叫“中华帝国古今工业”。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多次引用了有关章节。1882年,德国人布莱茨希奈德所著的《中国植物》一书也引用了《天工开物》的内容。1966年,美国出版了《天工开物》的英文译注本,书名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天工开物》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世界科技史上成为一部重要名著。

生物

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上卷多与农业有关。

《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粱、粟、麻、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裁培技术及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还提出了很多育秧、插秧和灌溉的技术数据,这些数据以前从未有人提到过。文中还介绍了以砒霜为农药拌种、以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等先进技术成就。

《乃服》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及毛纺等生产技术,以及工具、设备,并绘出大型提花机结构图。《乃服》中介绍的蚕的变异现象,与后来达尔文的记述基本相同。除此之外,文中还提出培育具有双亲各自优点的杂种蚕、排除病蚕实现人工淘汰等科技方法,把中国古代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彰施》介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偏重靛青种植和蓝靛提取以及从红花中提取染料的过程,还涉及诸色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

《粹精》叙述稻、麦收割、脱粒及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偏重介绍加工稻谷的风车、水碓杵磨、土、木砻及制面粉的磨、罗等。文中提到的江西水雄,以水力为能源,驱动水轮转动,通过立式主轴带动各机件,同时实现灌田、谷物脱粒和研磨面粉三种机械功能,是十七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农用机械之一。

《作咸》论述海盐、池盐、井矿盐等盐产地及制盐技术,尤详于海盐及井盐。《甘嗜》叙述甘蔗种植、榨糖和制糖技术及工具,兼及蜂蜜及饴饧(麦芽糖)。突出介绍先进生产技术,比如将水稻育秧法移植到甘蔗种植中,实行甘蔗移裁,是一种新技术。

物理

在物理学方面,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著作。

宋应星在《气声五》中初步探索到发声与振动物体的性质有关,也就是现代声学中所谓的振动频率与物质模量有关的内容。这也表明宋应星当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具有一定深度。

关于声的传播问题,宋应星在《气声七》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把声波的传播与水波的传播相类比,认为声是靠气的振荡而传播,只是由于气的振荡特别微渺,感觉不到罢了。当然,声波是纵波,水波是横波,宋应星的这一比喻未必确切,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他能有这样的认识,采用类比的方法认识声的传播问题,在声学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化学

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宋应星所著的《五金》中论述了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矿开采、洗选、冶炼和分离技术,还有灌钢、各种铜合金的冶炼,所附的生产过程图非常珍贵。其中记载有不少中国的发明创造,如以煤炼铁、用活塞风箱鼓风、直接将生铁炒成熟铁、以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等等。文中还提到,将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连使用,可完成从生铁直接炼成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这种设备原理其实就是近代西方马炉的始祖。

思想成就

自然

宋应星在长期观察、整理相关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通过线描的方式将传统工艺以图形的方式整理出来,也正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尽管他的设计绘图却缺乏科技绘图的精确性,设计绘图也缺乏细节描述,缺乏理性、严谨与精确的科学精神,但其设计绘图展示了天地人的统一和谐,表达天、地、人共生的绿色理念,对自然环境和地域性的尊重,使宋应星又具有超前的意识。

哲学

自然观上,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他根据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对张载以来的元气本体论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发挥,在不少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当时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宋应星把物质性的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认为气具有微尘状态,宋应星所说的气,已不再杂有神秘的成分和伦理道德的色彩,而是纯粹自然、充满宇宙的细微物质;也不是绝对没有形象、渺茫难稽的东西,而是“把之无质”、“即之有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一见之”的物质实体。这就改正了过去唯物主义者论气的一些缺点,使气更具有物质的特征。宋应星正是在这样一种元气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已的哲学思想的。

宋应星把宇宙看作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永无止境的过程。他说:“夫由虚而有气,气传而为形”,形“复还于气,气还于虚,以俟再传而已矣。”(《水非胜火说》)。

宋应星的认识论是与他一生的科学实践直接相联的,也是与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法思想一致的。他的认识论虽然比较缺乏理论上的阐述,但同已往的那些唯物主义认识论一样,在朴实无华的形式中,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一些实际情形,是认识论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页。

在技术生成论的模式上,宋应星继承了传统技术哲学生成论的基本方面,但进行了新的诠释,最终构建了万物生成论的图式。在思维方式上,宋应星继承了源于《周易》的“类比推理”,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对技术手段或技术工艺的分析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科学”思维或逻辑思维,但依然不断地作出发明创造的原因。在对技术从定性到定量的探索中,宋应星回答了在不离统一性的“道”的前提下,由定性如何走向定量这一重要问题。

家族成员

直系血亲

曾祖父:宋景

祖父:宋承庆

父亲:宋国霖

旁系血亲

长兄:宋应升

人物评价

明史赞其“廉洁”。(清朝政治家张廷玉评)

宋应星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唯物沦和辩证法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一旦形成,又指导着他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奋力向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李以章评)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科学家,宋应星博学、勤奋,有着浓厚的探索自然奥秘和用先进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愿望,有着丰硕的成果。虽然他的伦理思想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更多的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引领着他积极的人生。(吉林大学历史学教授龙欣宇评)

通过宋应星的探索,证明了中国传统技术哲学在定性的同时,对实现数量重量或质量等方面的量化的追求完全可以实现。可以想象,如果能够延续这种可贵的探索和发现,实现可复制的、可操作的量化,中国古代技术之树不仅能够继续衍续下来,而且会开出不亚于西方科技成就的绚烂之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哲学博士苟小泉评)

相关作品

人物争议

生殁之谜

由于宋应星先生晚年一直在隐居,因此对于其去世时间,没有准确具体的时间记载,目前比较多的两个说法如下。丁文江先生在《重印天工开物始末记》一书中认为,宋应星去世约是1661年,永历十五年,南明灭亡。而据《宋应星评传》作者潘吉星估计,宋应星约在1666年永历二十年辞世。

轶事典故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从小热爱科学。他十五岁的时候,听说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科学价值颇高,一心想找来读一读。可那时候兴的是四书五经,像《梦溪笔谈》一类科学著作,则被列为宣传奇伎淫器的禁书。因此,宋应星跑了许多书铺,都是扫兴而归。有一天,宋应星从一家书铺怏怏走出,一不留神把一位挑柴壮汉的担子碰了一下,柴捆儿一晃悠,放在上面的一个馃子落到了地上。他连忙赔礼道歉,并弯下腰来帮壮汉拾馃子。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他无意发现包馃子的废纸上有一行字:《梦溪笔谈》。他又惊又喜,双手捧着废纸激动地问道:“大叔,这馃子是从哪儿买的?”“在河边渡口一位老人那儿。”壮汉好奇地看着宋应星回答。话音刚落,只见宋应星先是恭敬地鞠了一躬,接着撒腿就跑,一眨眼工夫,就没影了。宋应星一口气跑了四五里路,终于找到了卖馃子的老汉。老汉听说他要买包馃子的废纸,就把它全拿了出来。宋应星接过来一看,发现书只有一半,连忙问另一半在哪儿。老汉告诉他,这本旧书是他清早路过南村纸浆店时向店老板讨的。宋应星听了,马上又跑到南村纸浆店。可那半本书已被泡进水池里了。宋应星急得又是打拱,又是作揖,并掏出所有的钱,外加一件披衣作为酬金,要求老板帮忙。老板深受感动,就发动工匠寻找打捞,终于从满池旧书中捞出了那后半本《梦溪笔谈》。宋应星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把书晾干整订,终于获得了一部完整的《梦溪笔谈》。

后世纪念

宋应星公园

宋应星公园位于奉新县城区凤凰山和乌龟山处,坐落在宋埠镇、县冯田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000余亩,现已投资1500余万元用于景区景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规划景区有:中心广场区、宋应星纪念馆、农业示范区、苗圃农家乐区、古代民俗实物展示及娱乐区、别墅垂钓休闲度假区等景区。

宋应星纪念馆

奉新县宋应星纪念馆于1983年开始筹建,1987年11月10正式开馆,馆址位于冯田开发区,是江西省十大名人馆之一,属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隶属于奉新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事业全额拨款单位,法定代表人胡晓平。宋应星纪念馆属于自然科技类型,馆舍为当代建筑,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米,纪念馆共有在编人员9人,在职人员20人,讲解员3人,登记注册志愿者10人,免费开放资金75万,藏品64件。纪念馆共有1个主馆和2个分馆,主馆介绍宋应星生平和他的重要成果,分馆介绍《天工开物》技术内容,二楼为临时展览馆书画展。原馆现已拆除,2003年择址新建宋应星纪念馆,新纪念馆选址于冯田工业园区的应星农业科技示范园“宋应星公园”内,2008年2月实行免费开放。

月球地貌命名

2021年5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中国提议在嫦娥五号探测器降落地点附近的8个月球地貌的命名申请。其中宋应星被用来命名。

参考资料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宋应星与影响世界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国作家网.2023-08-24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宋应星.豆瓣读书...2022-07-08

宋应星评传.豆瓣读书...2022-07-08

宋应星.豆瓣读书...2022-07-08

衣食住行皆学问:宋应星.豆瓣读书...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奉新县宋应星纪念馆.全国博物馆年度信息.2023-08-24

..2022-07-08

宋应星——明代著名的科学家 .搜狐网.2023-08-24

月球表面新增8个中国地名:徐光启、沈括等被用来命名.今日头条.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