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是位于中国湖北省中南部的平原,因其地跨长江汉江而得名,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起宜昌枝江,东迄武汉市,北自荆门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主要包括荆州市的8个县(市、区),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等3个县级市,以及武汉市、孝感市荆门市宜昌市襄阳市5个地级市的部分地区,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

江汉平原由长江、汉江冲积而成。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降水量丰富。江汉平原地质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势平坦,河网稠密,地面海拔均在35米以下,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50米的平缓岗地和百余米的低丘外。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8%,其中,湖泊面积约1605.4平方千米,大小湖泊有300多个,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达92条。该平原鱼类资源丰富,有中华鲟白鲟白鱀豚等珍稀保护动物。此外,江汉平原矿产丰富,矿产资源有近百种。

江汉平原历史悠久,有着新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文化和楚文化。夏商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炎帝就在这繁衍生息,秦秦灭六国之战后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隋开皇九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市。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地带经济功能和特点突现。江汉平原有着独特的皮影戏,天门花鼓戏、仙桃市剪纸等民间艺术。此外,江汉平原旅游资源丰富,有黄鹤楼景区、东湖景区、潜江市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景区。

命名

江汉平原因其地跨长江汉江而得名,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名。

位置境域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汉江中下游,湖北省中南部,地处东经111°45′-114°16′、北纬29°26'-31°10′,主要包括荆州市的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市、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8个县(市、区),仙桃市、江市、天门市等3个省直管市,以及武汉市、孝感市、荆门市、宜昌市襄阳市5个地级市的蔡甸区、汉川市、应城市、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枝江市、宜城市等部分地区。行政区域面积4.6万平方千米。

成因

大约在100万年以前(第三纪),江汉平原是个断层陷落的湖盆,从周围山地流来的河流,把大量的泥沙堆积在湖盆内,湖泊开始缩小,形成了红色岩层。第三纪末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阳川盆地抬高,川江切穿川鄂间的山地向东流去,长江形成了。从此,长江、汉江等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堆积在湖盆内,湖盆范进一步缩小,幷被分割为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些湖泊本身的堆积作用,也促使了江汉平原的成长。江河的冲积物、湖泊的沉积物和老的红色岩层,共同构成了江汉平原。所以,在江汉平原的中部是河流和湖泊的沉积物,边缘则是红色岩层和红土,岩层中含有石膏石盐

地理特征

气候

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值460~480千焦/平方厘米,无霜期240~260天,10℃以上持续期230~240天。年平均温度在16℃以上,最冷月均气温在3.5℃以上。活动积温5100~5300℃。年均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气温较高的4~9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70%。

地质

地质构造

江汉平原与构造上的江汉盆地在地域上大体一致,南为江南造山带,北为东秦岭造山带,构造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一部分,是伴随构造盆地之沉降由河流与湖泊沉积而成;进入第四纪以来江汉平原继承了古近纪、新近纪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在中、新生代内陆河、湖相沉积盆地的基础上,仍以沉降为主体。

岩石地层

江汉平原第四纪地层发育,岩相多变,普遍发育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三类含水岩组。江汉平原岩性主要为砂砾(卵),中粗砂、粉细砂、细砂、粉土及粉质黏土,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无明显界线,呈渐变或交错状。含水岩组在阶地前缘以接受江河水补给为主,富水性中等,阶地后缘富水性较差。

矿产资源

江汉平原地区是中国矿产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矿产资源有近百种,其中锌、钒、钛、磷、银、锑、、水晶萤石、甲长石、耐火粘土重晶石等储量大、质量优。

地形地貌

江汉平原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长江、汉江和东荆河沿岸地势较高,一般在8~38米。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其主要由长江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

水文

江汉平原河湖水系纵横,皆以灌注汉口为水流总趋势。水域面积广大,水域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8%,其中,湖泊面积达1605.4平方千米,水资源丰富。域境内有东荆河、天门河、汉北河松滋河、水等以及大小湖泊300多座,江汉平原衔接洞庭湖平原,水道航运大通江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湖。江汉平原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达92条,加上人工开挖的渠道,水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为0.5千米,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河流

江汉平原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达92条,长江和汉江是最重要的两条河流,此外域境内有东荆河、天门河、汉北河、松滋河、洈水等。

长江是流经江汉平原的最长河流,长江出三峡,过宜昌市,便进入了江汉平原,江面骤然开朗,水流平缓,从枝江市城陵矶的河段称为荆江。荆江又以藕池镇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长180千米,下荆江直线距离80千米左右,河道迁长达170千米,比上荆江更弯曲。荆江自由河曲发育,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汉江经过钟祥郢中以后,便流经江汉平原上,由于地势起伏不大,河床坡度小,水流十分缓慢,河道也很弯曲,古有“曲莫如汉”之说。汉江愈往下游河床愈窄,泄洪比较困难。汛期中上游洪水分别由下游干游和东荆河分流注入长江

东荆河为长江水系,流经江汉平原又名南襄河,亦称通顺河。《水经•夏水注》作夏杨水。在湖北省偏东南部,为汉江下游分水河道。西起潜江市县泽口,南流经潜江、监利市洪湖市仙桃市等县市之间,于嘉鱼县、汉阳、洪湖三县界新滩镇附近入长江。全长249千米。自然落差13米,两岸有堤,属于冲积平原河流。泽口至中革岭为上段,长约117千米,枯水位水面宽50-100米,洪水位水面宽150-2000米,河底海拔29-22米。滞洪面积约983平方千米,调蓄容积约45亿立方米。

湖泊

江汉平原大小湖泊有300多个,重要的有洪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

洪湖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湖北省第一大湖。洪湖位于湖北省境南部,东面与长江的自然堤相隔,内荆河一内河在北面成弧状绕流。流域面积5981平方千米,湖面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413平方千米,容积7.5亿立方米。占整个洪湖市行政面积的三分之一,被誉为“小行星2547之肾”。历史上由内荆河与长江、东荆河间湖群相连,并与长江相通。湖内有机质丰富,鱼类30余种,以鲭、鲢、鲤、鳙[yōng]、鲩[huàn]、鲫、鲇[nián]、鳝、鳢[lǐ]、鳊[biān]、鳜等较常见。洪湖为候鸟冬栖地,常见者有花头鸭赤麻鸭针尾鸭绿翅鸭等18种,为湖北省羽绒的天然产地。

长湖由古云梦泽演变而成,因形狭得名,位于荆州市荆门市潜江市三市交界处,为四湖总干渠首,兼具蓄洪、灌溉、养殖、航运之能。长湖有五条较大支流汇入,上引沮漳河水,下以内荆河为出水道,于洪湖市市新滩口汇入长江;流域成雨面积为324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31平方千米,东西最长30千米,南北最宽18千米,平均水深1.71米,库容2.71×108立方米。

土壤

江汉平原地带性土壤有红壤和黄棕壤两类,有棕红壤、红壤性土、黄棕壤和黄棕壤性土4个亚类,其中黄棕壤亚类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黄棕壤面积的景观构成:平原湖区27.3%、平缓岗地29.6%和起伏丘陵43.2%。各景观类型内部黄棕壤的构成比例差别悬殊,分别占平原湖区景观、平缓岗地景观、起伏丘陵景观区的2%、24.9%和39.5%。可见黄棕壤主要分布于起伏丘陵景观区,平缓岗地景观区次之,平原英国湖区国家公园景观区比例很少。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江汉平原地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75种,其中,兽类128种,鸟类577种,爬行类82种,两栖动物88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18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44种,Ⅱ级保护的142种)。如川金丝猴、麋鹿、白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其中武汉湿地栖息着野生动物43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此外江汉平原鸟类繁多,1861年汉口记录下的有鹭、燕鸥、秧鸡鸻鹬等水鸟。

植物

江汉平原地区浮游植物有65种,维管植物有315种;其中张家湖湿地范围内共有维管束植物76科189属244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6属6种,裸子植物3科4属4种,被子植物67科179属234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

自然保护区

江汉平原自然保护区数量为8个,面积12.36万公顷,分别占总数和总面积的16.33%和12.76%。

武汉市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深圳市中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江汉平原东缘,蔡甸区的西南部,距武汉市中心城区48千米。其南与汉南区沌水相望,西与仙桃市毗邻,总面积60平方千米,其水体面积18平方千米。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小行星2547省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是江汉平原上最大的、地球上同一纬度湖泊群中唯一的一处典型淡水湖泊和沼泽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自然灾害

洪涝

由于江汉平原为冲积平原,地势较低,主体为汉水长江所包围,其中分布着大量汉江长江水系,降雨量丰富而且降雨时间较为集中,故极易形成水灾。

干旱

干旱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灾害,在湖北省四季都可能发生,江汉平原及鄂中、鄂东地区,夏季气温较高,蒸发快,作物需水量大,只要十天半月不下雨,就会出现干旱迹象。如果旱情发生在春夏之交。则会影响早稻插秧,而夏旱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导致作物减产。如潜江市1928年大旱,全县湖泊大部分干枯,水稻颗粒无收。江陵县在1840年-1949年的110年期间,共发生旱灾15次,平均7.3年发生一次,但多发生在丘陵地区。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

大约在1万年至7000年,江汉平原就有人类活动,并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过渡到氏族公社。在荆楚境内,已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数百处之多。2017年,潜江市张金经济开发区的林鸟台新石器遗址首次发现,规模之大、内涵丰富、保存好、时代早及延续时间长,填补了江汉区平原间新石器早中期文化的空白。

先秦时期

夏商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华夏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于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及鄂西山区制未、种五谷、立市,耕拓洪荒,奠定农耕基础。同时期的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屈家岭遗址代表着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商周时期,铜绿山-盘龙城-郭元咀-随州市一带建立了集开采、加工、集散的完整青铜产业链,随枣走廊成为最早的工业运输命脉之一,盘龙城则是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楚国先人鬻熊辅佐周王灭商建立周朝,于西周初年获封楚地,并在荆山南侧、水、漳河逐步起家,开疆5000里,雎水、漳水、汉江、长江是此时期重要的建城水源和交通支撑,其中汉水沿线逐步成为楚时期重要的交通走廊南襄隘道(荆襄古道)。

秦汉至三国

秦灭六国之战后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汉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治所为郢城遗址,即为荆州。凭借荆襄古道北通中原之优势,江陵县荆州市)和襄阳市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荆州所辖政局安定、经济发达文化学术事业亦随之迅速发展,“荆州学派”声名远扬,与黄河流域的郑(玄)学相抗衡。两汉之交时,佛教传入中原,鄂州市襄阳地区是佛经南译的重镇。至三国,以湖北为中心的三国战史曾广泛影响了中原大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格局,荆州、襄阳、隆中赤壁市当阳市等成为三国文化重要载体。两晋战乱频仍,分裂割据,朝代更迭和人口流徙频繁,湖北统治中心和人口民族构成多元化。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了两湖地区的开发。其时,江陵县(荆州)锁钥峡路、夏口控扼江湖、襄阳镇捍北关,三地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成果显著,湖北也称为影响国家治乱的关键地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枢纽地带。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九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市,治江夏,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隋唐之际,天台宗智顗智顗在当阳玉泉山玉泉寺创立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天台宗。禅宗四祖、五祖皆在黄梅县双峰山森林公园立宗传法,禅宗文化在湖北省深刻影响着鄂北至鄂东北一带。唐宋道教兴盛,道教御制道派创始人张道清开辟九宫山道场。

明清时期

湖北四大世界遗产中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遗址皆成于此期。明永乐年间“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奠定武当山道教建筑格局,武当道教为全国最大道场,亦为皇室家庙;明正德年间嘉靖钟祥市修建“一陵两冢”的明显陵,为中国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汉口在长江中游迅速崛起,成为“天下四聚”之一,经济功能和特点突现。

近现代

晚清洋务运动中,湖北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督鄂,兴工矿、办学堂、推新政,湖北自此逐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要津,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的发祥地,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武昌起义,“此复神州第一功”,拉开中国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序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建党以来,湖北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策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诞生地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根据地。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是国家先进生产力布局重点区和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家加强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主战场。

人口和语言

人口

江汉平原在明末时期人口约为180万人,在1953年为1130万人,到1982年迅速增加到2020万人,1991年和1998年江汉平原的人口数量分别为2120万人和2350万人。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增长量为2980万人)发生在1953年到1982年期间。截止2020年,江汉平原地区的县均人口都超过50万人。

语言

江汉平原方言主要包括天、、潜三地方言,荆州市方言,荆门市话,该方言流通于广大的江汉平原地区以及周边部分地区,江汉平原方言跟汉语也无多大的差异,但是部分发音带了浓厚的荆楚特色。

经济

第一产业

江汉平原核心区多是国家粮食主产区。江汉平原是湖北省油菜生产集中分布和重点生产区域,以荆门市、荆州市和天门市为重点,创建江汉平原“双低”油菜产业集群,重点包括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松滋市、公安县江陵县和天门市8个县市区,集群内8个县(市、区)都是油菜大县,油菜被列为当地主导产业。据统计,2021年集群内油菜种植面积为333.97万亩,占湖北省21%以上;产量56.62万吨,占全省23%以上。每年种植油菜面积超过50万亩的有沙洋、天门、钟祥、公安4地,其中沙洋县以70万亩的种植面积在中国首屈一指。集群内油菜全程机械化率达到了80%以上,代表了长江中下游平原油菜种植的最高水平。

第二产业

以江汉平原及周边区域为重点,依托襄阳市荆州市荆门市孝感市仙桃市天门市等地纺织行业原料生产与织造能力优势,打造一个中国国内先进、具有国际影响力、产业规模3000亿元以上的国家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此外,江汉平原经济带工业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到精深加工的多个领域,部分行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一些龙头企业和产品在中国或中西部地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此外,经济带农特产品加工产业也具有一定实力,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不断加快,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

第三产业

江汉平原的荆州市荆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5市120余家文旅部门、旅游协会、骨干文旅企业在荆州古城结盟,成立“江汉旅游联盟”。联盟成员之间将以推动江汉平原旅游业互信、互通、互联为己任,充分发挥“旅游航母”的综合性、整体性优势,打造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旅游品牌,推进江汉平原联动发展。此外,2019年前三季度,武汉第三产业10个门类中,9个保持增长,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个行业,营业收入更是保持了20%以上的高增速。

交通运输

航道

江汉平原航道网定级航道主要有沌水东荆河内荆河、田关渠、四湖东干渠、四湖西干渠等。该平原航道网有江汉航线新城船闸至江汉运河段航道和内荆河张金至福田寺段航道。江汉运河长江进口处的龙洲垸及汉江出口处的高石碑设置了2座千吨级船闸,航道按限制性三级航道建设,航道水深可达3.2米。船闸设计年通过能力为:龙洲垸970万吨,高石碑730万吨。可满足1000吨级货船和一顶二单排双列千吨级船队常年通行。

汉江航运是联通秦巴地区和江汉平原地区的纽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近代以来,汉江航道曾上通汉中市、下行汉口,是内河最繁忙、最便捷的航道。

荆汉生态新水道起点位于湖北省松滋市长江松滋口,终点位于汉南区长江东荆河口;拟定线路以枝城、荆州簰洲湾镇为控制节点,在荆州市观音寺附近跨越常江,线路全长230千米。上段枝城至荆州区河段位于长江以南,长65千米,其中有31千米是利用松滋河及采穴河现有的河道,枯期运行最大航运需水流量约60立方米/秒;下段荆州至洲湾河段位于长江以北,长165千米。其中有95千米是利用现有东荆河河道,枯期运行最大航运需水流量约120立方米/秒。新水道为双向限制性航道,拟选航道尺度为8米×90米×1000米(水深×底宽×弯曲半径),可通航万吨级船舶。

货运铁路

2018年12月21日,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江汉平原货运铁路2013年开工建设,总投资约54.7亿元,穿越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汉川市4市,由湖北天门至仙桃、天门至潜江两条铁路支线组成,开通后将进一步完善江汉平原货运系统。

工程建设

史前水利系统

熊家岭水利

熊家岭水利位于遗址群东北部,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熊家岭水坝坐落于青木河东-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属土坝,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约13米,坝底宽约27米,南北长约180米。水坝东侧为蓄水区,与自然岗地合拢面积约19万平方米;西侧为灌溉区,约8.5万平方米,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入口宽约26米,呈南高北低的走势,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

郑畈水利系统

郑水利系统位于屈家岭遗址群西南,目前已确认水坝、蓄水区和溢洪道。亦属土坝,为连接南北两端山体而营建的人工设施,现存坝顶高约2.3米,宽约5.2米,坝底宽约10米,长约580米。据推测,坝体堆积仅一期,其建造工艺、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水坝早期高度一致,年代也相当。

现代水利工程

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水利工程于1954年建造,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具有直接保护荆北平原防洪安全的作用。大堤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市城南,全长182.35千米。堤防保护范围包括荆江以北,汉江以南,东抵新滩,西至沮漳河的广大荆北平原地区,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荆江大堤被列为长江防洪重点确保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之一,主要任务是从长江上荆江河段引水,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含东荆河)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而减少的水量,同时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用水条件。工程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地跨荆州市荆门市潜江市三市,干渠全长67.23千米,起于荆州市李埠镇长江左岸,止于潜江市高石碑镇汉江右岸,兼具通航功能,可通行千吨级船舶。渠道设计流量立方米/秒,设计多年平均补水量30.8亿立方米。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2014年9月建成通水。

科考研究

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遗址位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发现、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300年至4500年。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以来,出土大量史前稻作遗存、蛋壳彩陶和磨光黑陶,命名为“屈家岭文化”,表明长江中游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屈家岭国家遗址公园现已建成博物馆区(含考古工作站),遗址核心展示区、周边环境配套区、黑陶文创产业园等。屈家岭文化是以双腹器为代表。屈家岭文化由油子岭文化演变而来,由以黑陶为主演变为灰陶为主,双腹器成为典型器物。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有学者认为其发展可能受到了大汶口文化或是仰韶晚期文化的影响。

石家河遗址

石家河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石家河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而石家河遗址是其核心部位的典型遗址,是研究中国史前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人口分布、聚落的发展演变,民族形成与文明起源、邦国兴起的实物资料宝库,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石家河遗址是石家河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江汉平原最晚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它拥有着长江中游地区已知最大的史前古城,由40多个聚落遗址组成,是目前湖北省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群。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凤,最大的直径为4.9厘米,被一些学者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凤形象。

楚纪南故城

楚纪南故城,又称“纪郢”,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荆州古城北约5千米处。因在纪山之南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首都。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纪南城成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城。楚纪南故城是楚文化和江汉平原地区作为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心地区的重要物证。1961年,楚纪南故城遗址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楚纪南故城遗址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大遗址名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36处大遗址之一。

风景名胜

黄鹤楼景区

黄鹤楼公园是国家级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起大东门,西至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北临京广铁路,南靠武珞路和武汉长江大桥引桥。黄鹤楼为武汉黄鹤楼公园主要景观,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公园是武汉市对外交往的窗口,公园内龟蛇两山隔江相对,武昌长江大桥飞架南北,黄鹤楼、白云阁、千禧钟等景点,使千古名楼的文化气氛浓郁。

东湖风景区

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以大型自然湖泊为核心,集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一体。其前身为爱国民族资本家周苍柏于1930年创设的“海光农圃”。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千米,2019年,武汉东湖迎来40年最好水质,作为唯一入选的城中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湖泊)”。

潜江市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潜江市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潜江市龙湾镇,由22座宫殿夯土台基组成,是全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楚国宫殿建筑遗址。景区以放鹰台遗址群保护区为中心,以楚王离宫一章华台为主题,以王家园为特色,是综合性楚文化特色旅游景区。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龙湾遗址博物馆、章华台基址展示馆和湿地花海景观为支撑,以文化遗迹、考古发掘现场、古环境复原及自然绿化为展示途径,向世人呈现一个以“天下第一台--章华台”为主题,述说楚文化及荆楚历史风貌的国家级遗址公园。

九真山风景区

九真山旅游度假风景区属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蔡甸区九真山国家森林公园,九真山主峰海拔276米,被誉为“江汉平原第一峰”。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山间独有的恐龙同时代的蕨类植物,与国宝中华鲟一样,是受国家保护的活化石,每天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使景区特有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95%。九真山风景区建成森林浴场休闲区、森林探险拓展训练区、非遗文化展示区、卡丁车运动区、大型儿童游乐区、一世姻缘锁情区、生态观光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制作体验区、食趣園、薇柏花园、薇柏营地等30多处景点。

仙桃梦里水乡文化旅游区

仙桃梦里水乡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仙桃市赵西垸林场,整个旅游区规划面积为4820亩,涵盖10主要功能板块,包括荷塘村,水上花海,乡野湿地公园,乡趣游乐园,乡土生态公园,乡韵中医养生园,乡风生态体育健身园,乡居养生园,乡隐房车营地等。

相关文化

饮食

大米和家鱼鲜是平原河湖地区人们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原料,其饮食结构“以喜米为主,水产禽为副,蔬菜为辅”。主食以大米为主,小麦、杂粮(大麦荞麦、高粱、玉米、糜子、豌豆、饭豆、绿豆、红豆、番薯等)为辅。小菜包括菜肴、糕点等。其中,干咸菜为荆州市民间所必备之菜肴。

沔阳三蒸

沔阳三蒸,湖北菜系之一。“沔阳三蒸”是指蒸畜禽,蒸水产和蒸寺院菜的总称。所谓的“三”,就成了概数了,粉蒸、汤蒸、清蒸、炮蒸、扣蒸、酿蒸、包蒸、封蒸、花样造型蒸、干蒸,蒸的技法就不下九、十种。沔阳三蒸能从元朝年间历经多个朝代演变流传至今。

荆州鱼糕

荆州鱼糕,又名“百合糕”,俗称“花糕”,这种由青鱼或草鱼和猪肥膘肉,辅以精盐、味精、姜、葱白末、淀粉、土鸡蛋等加工制作而成的美食。相传荆州鱼糕由大禹的妃子女英所创,后到楚国时被引为宫庭头道菜,从此在荆楚一带流传至今。至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此菜作为当时举行的“头鱼宴”的名菜之一。南宋末年,荆州市各县广为流传,权贵宴请宾客,都把鱼糕作为宴席主菜。直到清朝鱼糕仍出现在宫廷菜中,据说乾隆尝过荆州花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

米团子

米团子简称“团子”,又称粘米团子,是中国湖北仙桃市洪湖市等江汉平原南部地区的一种美食,人们取其团团圆圆之意,把它叫做“团子”。

艺术技艺(戏曲、民间技艺)

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流行于湖北中南部的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监利市洪湖市石首市、公安、京山市等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江汉平原皮影的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生动逼真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艺术风格。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当地民俗音乐。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达三百多个。

天门花鼓戏

天门花鼓戏始于清朝中叶,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50年代,花鼓戏《打莲湘》参加过中国民间艺术汇演,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世纪80至90年代,是天门花鼓戏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花墙会》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片;《水乡情》《飘逝的蓝印花》先后在中南海演出;《一口咬定》夺得中国金奖,并作为湖北省代表剧目进京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展演;《石磴还田》获第十届楚天群星奖金奖。

仙桃雕花剪纸

蛋黄果雕花剪纸,俗称“花样子”。据《沔阳县志》记载,在明末清初,走街串巷的剪纸艺人们身背花箱,手摇拨浪鼓卖“花样子”,由此仙桃“剪纸之乡”而闻名。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作为中国剪纸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饰技艺是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地区“漆器”工艺的高峰。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二千多年来,这一技艺,一直在荆州市地区世代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荆州市楚墓中陆续出土的漆器已超过五千件。楚式漆器造型奇异瑰丽,图饰丰富多彩,色彩饱和雅重。榫卯组合是其一大特色,整体物件由分别雕刻成形的部件榫卯组合而成,造型生动牢固。楚式漆器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彩色漆料必须经过色料研磨、日晒脱水、色料与透明漆料搅拌、密封存放等多道工序。制作一件器物要经过选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绘画、描金等近二十道工序。

天门糖塑

天门糖塑源于祭祀用的糖供,俗称吹糖或吹糖人。天门糖塑是糖塑艺人把加热后的麦芽糖,通过搓、压、挑、剪等方法,变成美术作品。2007年6月,天门糖塑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天门糖塑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7年,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上,天门糖塑作品的模型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湖北民间美术》栏目纪录天门糖塑的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天门糖塑作品入选多本画册,并被选入小学《美术》课本。

参考资料

江汉平原先民如何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关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4-02-21

..2024-02-21

刘建国:江汉平原史前人地关系研究.中国历史研究院.2024-02-21

自然条件.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2-21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方略(上).中国经济报告.2024-02-24

中国新石器时代史前文明-大溪文化.德辅博物馆.2024-03-16

屈家岭文化新发现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史至少提前1000年.平凉博物馆.2024-03-16

新刊推荐|楚文化专辑(上)来啦.大遗产.2024-03-10

楚文化的摇篮湖北.搜狐网.2024-02-25

省院思考 | 何以荆楚、鉴往知来,湖北历史文脉的梳理与思考.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2024-03-10

天门花鼓戏.天门市人民政府.2024-02-22

“强国复兴有我——沔阳雕花剪纸作品展示”.仙桃日报.2024-02-24

中国最美景点 | 黄鹤楼,如诗如画的千年名楼.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2024-03-09

武汉东湖景区.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2-24

湖北4A级旅游景区上新啦!.湖北文旅.2024-02-22

江汉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气象保障规划(2021-2025).湖北气象局.2024-02-21

刘建国 | 石家河遗址群的人地关系探析.中国社科院研究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4-03-25

江汉洞庭平原水文地质图编制支撑服务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地质调查.2024-03-09

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院.2024-02-21

圈系·商誉力与朝宗共同体 ——汉口汉正街商道文明论纲(其三).硚口发布.2024-03-10

挖呀挖!一起来洪湖挖藕带吧!.今日洪湖.2024-02-24

湖北第一大湖洪湖的水灾之困.澎湃新闻.2024-02-24

江汉平原长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湖泊科学.2024-02-24

异质景观条件下江汉平原土壤的空间分异.生态学报.2024-02-21

自然条件.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3-26

武汉湿地栖息432种野生动物,河麂、貉等“神兽”频繁现身.搜狐网.2024-03-26

什么是湖北 ——观鸟人眼中的湖北.鸟类观察.2024-03-26

快来蔡甸,感受“武汉醉美后花园”的魅力吧!大美沉湖:欣赏它,更需要我们保护它.玩转蔡甸.2024-03-16

喜报!张家湖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天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03-26

重大成果!江汉平原首次发现新石器早中期大型聚落址.湖北网台.2024-02-25

中国县域常住人口排行榜:2县超200万,546县低于20万.第一财经.2024-03-26

湖北十大最难懂方言排行出炉,快来看看你的家乡上榜了吗?.湖北日报.2024-03-04

江汉平原核心区发展滞后及跨越式发展研究 .湖北省统计局.2024-02-21

江汉平原油菜产业集群获中央两亿支持资金,重点建设这些项目.湖北省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2024-03-25

六大行动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湖北工信.2024-03-25

江汉平原5市结盟拟推旅游一卡通,出去玩又能省不少钱啦!.潜江日报.2024-03-26

头条∣挖潜新一线 征战“第二战场” 掘金第三产业 武汉第三产业加速冲刺万亿.武汉商务.2024-03-26

人民长江 | 刘涛:荆汉生态新水道实施对长江中游航运的影响分析.人民长江.2024-03-16

湖北省港航局加快推进江汉平原航道网联通.新浪网.2024-02-25

江汉运河成为“水上高速公路”.新浪财经.2024-02-25

时隔六年,汉江航道正式复航!.湖北水运.2024-03-16

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中国政府网.2024-02-25

5000年前水利系统和初形态“磉墩” 再现屈家岭先民治水与筑造智慧.文博中国.2024-03-09

科普|中国著名水利工程——荆江大堤.中国水利.2024-02-25

湖北首获水利领域国家优质工程奖.湖北水利.2024-02-25

国际古迹遗址日 | 湖北这些“宝藏”遗址公园你打卡了吗.湖北文物.2024-03-26

讲座纪要|彭小军老师:众城之邦——屈家岭文化的聚落与社会.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4-03-16

名单出炉!楚纪南故城列入国家规划!.荆州发布.2024-03-26

在这里,探寻“楚”的由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湖北文旅之声.2024-03-26

九真山风景区.九真山风景区官网.2024-02-24

湖北新增9家4A级景区,你最想去哪儿?.湖北日报.2024-03-09

荆州的饮食习俗.荆州市人民政府.2024-02-24

万物皆可蒸 ——沔阳三蒸.中国水运网.2022-11-28

【首届湖北·荆州鱼糕节】荆州鱼糕千古美食写传奇(一).荆州发布.2024-02-22

周末出发,到这个水乡养眼养胃!.湖北文旅.2024-02-24

就在今晚!聚焦湖北卫视.仙桃电视台.2024-02-22

楚式漆器亮相河北省香河.荆州文旅之声.2024-03-10

遗产|植根于江汉平原的民间艺术——天门糖塑.文化月刊杂志.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