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鸭
绿翅鸭(学名:Anas crecca),别名巴鸭、小水鸭、小麻鸭等,鸭科鸭属的小型游禽。体长300-470毫米,体重200-400克,雄鸟头颈部深栗色,自眼周向后有宽绿带纹经耳区向下与另一侧的相连于后颈基部;雌雄两翅均具有金属翠绿色翼镜,但雌性的翼镜较小。雄性成鸟翠绿色的翼镜前后均有白边,内外侧均为绒黑色。其寿命在野生状态下的最高纪录为20岁零2个月。
绿翅鸭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均有分布,在繁殖期,其常栖息在开阔、水生植物茂盛、干扰少的中小型湖泊以及各种水塘中,非繁殖期则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江河、河口、港湾、沙洲、沼泽及沿海地带。
2020年,绿翅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绿翅鸭在迁徙过程中通过粪便促进植物种子散播,是中国笼养鸟中的一类优势种,具有观赏价值,但由于被列为“三有鸟类”,禁止滥捕及私自饲养。
形态特征
绿翅鸭是一种小型游禽,是中国河鸭属下体型最小的鸭之一,体长300-470毫米,体重200-400克,嘴峰31-39毫米,翼长160-195毫米,尾长65-95毫米,跗25-39毫米。
雄鸟
雄性绿翅鸭在繁殖期时,虹膜为淡褐色,头、颈部为深栗色,自眼周向后有宽阔且有光泽的绿色带纹,经耳区向下与另外一侧的相并连于后颈基部;颏和额基浅黑褐色;嘴黑色,自上嘴基部至眼下有一窄浅棕白色纵纹,在眼后延伸介于绿带纹和深栗色之间。上背、两肩的大部分及两胁为黑白相间的细纹;肩羽外侧乳白或淡黄色,外羽片有绒黑色羽缘,有较宽块状斑;两翅表面暗褐色,大覆羽具浅棕或白色端斑;次级飞羽有白色或棕白色的狭端,外侧羽片呈绒黑色,内侧的多枚外羽片呈金属翠绿色,形成较为显著的绿色翼镜;最内一枚的外羽片灰白色,具宽阔绒黑色缘;下背、腰深褐色,羽缘有白色细横纹;胸部棕白色,有黑色小圆点;腹部棕白色,下腹有暗褐色细斑;尾上、尾下覆羽黑褐色,羽缘浅棕色;两侧后部为乳黄色;跗蹠为棕褐色。
雄鸟在非繁殖期时的羽色与雌鸟的夏羽相似;但是上胸、两胁密布暗褐色粗斑;下体为污白色,羽缘稍沾棕;下腹部杂以暗褐色细斑纹;北部、肩部的棕色羽缘较窄。
雌鸟
雌鸟的繁殖羽为头顶、后颈棕色,满布黑褐色粗纹;头、颈两侧淡棕白色,但棕色向下渐淡,密布黑褐色细纹;颏、喉及前颈污白色沾棕,杂有褐色细点斑;体躯背面黑褐,各羽具棕黄色“V”形斑和棕白色边缘,背以下的斑较短;两翅与雄性相似,但翼镜较小;两胁和下腹均无细斑,两胁具褐色“V”形粗斑,下腹稍杂以淡褐色小圆斑;尾上覆羽具白色“V”形斑和羽缘,尾下覆羽白,具褐色斑纹。
幼鸟
雄性幼鸟形态与成年雌鸟相似,但较浅淡;下体渲染棕黄色,各羽并具黑褐色羽干纹。
近种鉴别
与绿翅鸭外形和大小均相似的是白眉鸭(Anas querquedula)以及脸鸭(Sibirionetta formosa),三者虽然都有翠绿色翼镜,但是白眉鸭头侧没有绿色斑,尾下没有黄斑,有白色的宽阔眉纹;花脸鸭脸部呈黄、绿、黑、白花斑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绿翅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鸟类,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欧洲(芬兰、冰岛、法国、德国等)、亚洲(俄罗斯、蒙古国、中国等)、非洲(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非等)、美洲(加拿大、美国等)均有分布。
该种共有3个亚种,分布如下:
中国分布
绿翅鸭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在繁殖期,绿翅鸭常栖息在开阔、水生植物茂盛、干扰少的中小型湖泊以及各种水塘中,莎草为其筑巢提供较好的覆盖条件。在迁徙过程中,其会出现在各种水体上或者水体附近,包括沼泽、池塘、湖泊、泥滩、淹没的农田、河流和海湾。在欧洲,它们更可能生活在咸水海岸和海岸线。在越冬季节,它们通常生活在半咸水的背水和盐滩,而非开阔的咸水区域。农业洪水和河流三角洲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是理想的栖息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绿翅鸭的觅食习惯会在随季节发生变化。绿翅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春夏季节主要在浅水、沼泽地觅食,取食植物时主要啄食部位是草籽,秋季也食谷粒、稻子及野草种子,冬季主要食用水生植物种子和嫩叶,有时也会到农田附近觅食收获后散落在地上的谷粒;春、夏、秋季除吃植物性食物外,也捕食一些动物性食物,如甲壳亚门、腹足纲、软体动物门、水生昆虫等。其觅食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他鸭种的竞争以及捕食压力,当绿翅鸭到达繁殖地时,当地可能缺乏食物,便会增加觅食需求。在绿翅鸭的快速生长期间花费的觅食时间是生长期前的两倍多,孵化期间,雌鸭比雄鸭花费更多时间觅食。
觅食时间以早晨和晚上居多,每日觅食时间较长,白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觅食地点度过,直到黄昏回到栖息地。主要到岸边或浅水中觅食,有的直到夜间还停留在水中觅食。主要取食方式为将头颈浸入水中,用其喙部掠过水面,让水流过喙,同时用排列在喙边缘的细密梳状突来捕捉食物。
社群行为
绿翅鸭喜集群,尤其是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活动,有时与白骨顶(Fulica atra)、凤头䴙䴘(Podiceps cristatus)等游禽混群。绿翅鸭会通过用喙戳对方并用翅膀互相击打来发出威胁、追逐甚至打架的声音。与雌性相比,这些行为在雄性绿翅鸭中更为常见,通常是支配地位的表现,尤其是在繁殖地和觅食地。
节律行为
在欧洲,意大利地区的大多数迁徙个体会在2月中旬至3月期间沿着黑海-地中海这条线路离开越冬地,通常在5月到达位于欧洲中部、东北部以及乌拉尔山脉以东的繁殖地,平均日迁徙速度为36千米。迁徙初期,多数个体还会在欧洲东南部的停栖地停留几周。当其离繁殖地越近时,中途的停留时间就越短。在斯洛文尼亚地区,秋季迁徙开始于9月,迁徙高峰期在11月。
在中国,绿翅鸭每年3月初开始从南方越冬地向北迁徙,3月中下旬到4月中旬到达东北、华北地区;秋季迁徙开始于9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到达长江流域,10月初到达广东省沿海一带;迁徙高峰期在9月末到10月末,少数个体会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
在南部的越冬地,绿翅鸭有时在夜间在农田里觅食,以避免与食性相似的体型较大的涉禽之间的竞争。
鸣叫特点
雄鸟的叫声为类似“kirrik”的金属声,雌鸟的叫声为细高的短“quack”声。雌鸟在繁殖季节会持续鸣叫,但在筑巢或育雏期间会减弱,在被雄鸟强迫交配和骚扰时会发出响亮的尖叫声以警告雄鸟。雄鸟在求偶过程中会发出“krick-eet”的声音,还会发出柔和、缓慢、咕噜咕噜的口哨声。
当遇到危险和起飞时,绿翅鸭会以每秒两次的速度发出5-15次嘎嘎声来警告其他鸟类并分散天敌的注意力。在飞翔时会发出“嘶儿-嘶儿”的声音。
活动特点
绿翅鸭会从水中跳到陆地上,在岩石、水边或低垂的树枝上游荡,还会潜入水中躲避天敌;常梳理羽毛、伸展翅膀、抖动羽毛并互相轻咬;在飞行过程中还会抓挠喙部,该动作有助于清除水蛭和鼻腔中的其他阻塞物;休息时多以单腿站立,转动头部并将喙塞入肩部羽毛,通常不在高处休息;飞翔速度较快,起飞时快速鼓翅并发出较大的声音,飞行时头向前伸直,常成直线或者“V”字队形;在水面起飞时更加灵巧,有时冲天直上,有时扇动两翅在水面掠过一段距离后才从水中升起;善游泳,陆地上行走时较为笨拙。
生长繁殖
求偶营巢
绿翅鸭是一雌一雄的单配制。繁殖期为5-7月,繁殖对通常在冬季越冬期间就已经形成,也有的要在春季迁徙的路上才形成。求偶时,雄鸟会上下摆动头部,甚至将头向后甩,然后将胸部抬离水面几厘米,以此吸引雌鸟的注意。雄鸟常强迫雌鸟交配,即使雌鸟已经形成了繁殖对,雄鸟也会尝试与其交配。在这种情况下,雌鸟一般以逃跑和躲藏的方式来避开雄性,雄鸟则会为争夺雌鸟而争斗。当一只雄鸟抓住一只雌鸟时,会用喙衔住雌鸟后颈部并将其压在身下,有时甚至完全淹没在水下进行交配,交配过程通常持续不到30秒的时间。
交配后,绿翅鸭会在产卵的前几天开始营巢,巢址多选择在离水域较近的草丛或灌木丛中,通常距离水源200米左右,较为隐蔽。巢为简陋的浅杯状地面巢。巢材主要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灯草(Juncus eppusus)和羽毛,羽毛常围在四周。营巢任务由雌雄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一般每对鸟繁殖期只筑一巢,但如果巢被破坏或者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等,就会弃巢换新巢。
产卵孵化
产卵时间多在早上4点到7点左右。通常为隔日产卵,但也有隔多日产卵的情况。窝卵数8-11枚,卵为白色或者淡绿色。产卵结束后2-3天开始孵化,雌鸟负责孵化,雄鸟在孵化开始后会离开雌鸟到较为安静的地方进行换羽。孵化时间为21-23天。
雌鸟较恋巢,一天中大约80%的时间都在巢中度过,偶尔有5-10分钟的休息时间来觅食,每次离巢前都要用草简单遮盖住卵,孵化后期雌鸟的离巢次数逐渐减少,出雏前的2-3天几乎不离巢。孵卵过程中,雌鸟会不断地进行翻卵、晾卵,每次翻卵时间根据卵的多少而定,30秒至数分钟不等;中午阳光充足时雌鸟会鸟站立在巢中晾卵,最长可达半小时;阴雨天翻卵和晾卵时间少于晴天;越到孵卵后期,翻晾卵就越频繁。
哺育生长
早成雏早成性,刚孵出时全身已长满羽毛,眼睛已经睁开;一般在巢中停留1天便可出巢随亲鸟觅食、行走、游泳及潜水,不再回巢;在雌鸟带领下30天即可飞翔。1龄可达性成熟,但是不能全部参与繁殖,有的要等到2龄才可以。其寿命在野生状态下的最高纪录为20岁零2个月。
绿翅鸭在每年7月份开始换羽,7月底胸腹部会出现短小的羽芽。初级飞羽在1-2天内就会全部落完,从飞羽脱落到重新获得飞行能力约需21-25天,能飞起后羽毛仍在生长,初级飞羽一般长至12厘米才停止。
种间关系
捕食
绿翅鸭成鸟的天敌为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大斑雕(Clanga clanga)、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白尾鹞(Circus cyaneus)和游隼(Falco peregrinus)、栗翅鹰(Parabuteo unicinctus)。由于绿翅鸭在地上孵卵,赤狐(Vulpes vulpes)、加拿大臭鼬(Mephitis mephitis)、短嘴鸦(Corvus brachyrhynchos)、喜鹊(Pica pica)常偷其卵以及捕食早成雏。
寄生
在中国湖南省洞庭湖栖息的绿翅鸭身上曾发现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优美异幻吸虫(Apatemon gracilis)、透明异幻吸虫(Apatemon pcllucidus)、小异幻吸虫(Apatemon minor)、日本杯尾吸虫(Cotylurus japonicus)、斯氏双睾虫(Diorchis skarbilowitschi)、台湾棘头虫(Polymorphus formosus)等多种寄生虫。
互利共生
绿翅鸭常会与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针尾鸭(Anas acuta)、蓝翼短颈野鸭(Anas discors)一起迁徙,这可以帮助其观察捕食者、寻找食物以及接收其他鸭发出的警报声而快速逃离,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互利共生的关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5年,绿翅鸭的欧洲种群数量估计为55.7万-91.5万对,相当于111万-183万只成年个体。2020年,全球种群数量估计约有280万只成年个体。由于一些种群减少,另一些种群稳定、增加或不明,所以总的种群数量趋势不确定。
致危因素
在绿翅鸭繁殖期间,人类的放牧、旅游、捕捞、拣鸟卵等众多活动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保护级别
2020年,绿翅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绿翅鸭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
主要价值
在迁徙过程中,绿翅鸭可以通过粪便促进植物种子散播,起到了一定的生态作用。
绿翅鸭是中国笼养鸟中的一类优势种,有数量多、易驯化、颜色艳丽等特点,具有观赏价值,但是由于被列为“三有鸟类”,禁止滥捕及私自饲养。
物种危害
绿翅鸭有可能通过唾液和粪便传播禽流感等疾病,例如甲型H5N1流感病毒,虽然相对不常见,但也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如果人类感染可能会导致死亡。此外,每年迁徙路径上的农田都会遭到绿翅鸭的破坏,但通常不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参考资料
绿翅鸭.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20
绿翅鸭.IUCN.2024-10-20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0-20
Anas crecca.ADW.2023-03-09
绿翅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09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1-30
绿翅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09
Anas crecca.ITIS.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