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堆积作用

堆积作用

堆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物质因外营力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以及含溶解质的水溶液受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积聚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岩石受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搬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物质逐渐沉淀、堆积。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流水、风和海流等的搬运能力与流速有关,流速变小,物质即按大小、形状和比重依次分选推积;冰川堆积没有分选现象。岩屑在被运移过程中,在低地或缓坡逐层迭加堆积,但最后的归宿是海洋。

分类

按堆积环境不同,可将堆积作用分为陆地、海岸和海洋三类。在流水的沉积过程中,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形成宽广平坦的冲积平原。例如,长江在流出长江三峡之后,水流速度变慢,在湖北等地形成了广大的冲积扇平原,而华北大平原则是由海河淮河黄河冲积而成。这种冲积扇如果形成于河流的出海口,则称为三角洲,如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北美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陆地堆积

陆地堆积情况复杂,一般情况是:山麓出山口处因山溪流速骤降,堆积成以粗粒碎屑物为主的冲积扇。宽谷和平原区的河床底部沉积物粒径稍粗,岸边和泛滥平原上则堆积细粒的粉砂、粘土。石灰岩层的喀斯特洞穴内由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积聚为绚丽的钟乳石石笋。干燥区的盆地和低处常堆积风成砂丘,而粉砂和粘土被风吹扬至远处堆成黄土。冰川区在冰川的前端和两侧堆积有冰。山区坡地上常见受崩塌、滑坡等作用的重力堆积物。湖泊的沉积作用与海岸和海洋的情况类似。

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障碍物,风沙便沉积下来,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颗粒细小的粉砂粘土,被风挟带出沙漠区,随着风力减弱,在外围形成黄土沉积,如中国的黄土高原等。

海岸堆积

海岸堆积受海、陆两方面影响。在河口附近因河流流速降低,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三角洲。无河口的海岸由于波浪、潮汐流和沿岸流作用,堆积有砂砾质海滩或淤泥质潮滩;有些地方,在岸外堆积着与岸线方向平行的砂坝、砂嘴(见海岸堆积地貌)。

海洋堆积

海洋堆积包括来自陆地的碎屑物、溶解质,以及海洋生物遗骸和化学沉积。其中陆源碎屑在离岸越远处就越细越少。通常潮汐流和海流挟带的碎屑物主要堆积在浅海区,但混浊流可把较粗的陆源碎屑带往深海中。浅海区有珊瑚、藻类和介壳碎屑沉积,以及陆地溶解质入海后发生的化学和絮凝沉积。大洋区有生物遗骸下沉积聚为大片钙质、硅质软泥,并有铁锰结核的积聚。海底还时有火山灰和熔岩流堆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