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
新军又称新式陆军,是晚清时期1894年11月到1911年10月期间,清代为维护其统治而参照西方军事制度组建的新制陆军。
由于清朝后期军备废弛、军制陈旧,致使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遭遇惨败。战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因前淮军官僚胡燏棻已在小站镇训练过名为“定武军”的小规模部队,便于1895年11月将袁世凯调任天津小站训练新兵。袁世凯到任后,对定武军进行训练和改编,并改名为“新建陆军”。1898年,清政府将各省新军以及旧军改编为武卫军,由钦差大臣瓜尔佳·荣禄节制,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开赴山东省镇压;随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武卫军其他四军在作战中溃散,仅剩下驻扎山东的武卫右军。
1901年,袁世凯调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将武卫右军带回天津小站。不久,清政府提出在全国编练新军,袁世凯仿照武卫右军编制,在保定创建北洋常备军。1903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又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设立督练公所,统筹中央与地方练兵事宜。练兵处拟定《陆军营制章》《陆军军事学堂办法》《陆军营制饷章》等文件,对新军营制数量、组成等进行细致规范。同时,袁世凯提出“寓征于募”的方法,对士兵身高、力量、出身等进行要求,提高了兵源质量。此后两年,袁世凯招募新兵,扩充军队,编成北洋陆军常备军六镇。1906年,清政府设立陆军部,统辖全国各省新编陆军。袁世凯将北洋军其中四镇移交陆军部管辖,剩下两镇,仍归袁世凯直辖。
1907年9月,陆军部制定计划,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在三年内编成新军三十六镇,但由于财政困难,新军编练计划进展缓慢,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加上北洋军六镇,全国共编成新式陆军二十镇。新军的编练,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同时,直接催化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新军官兵转变为革命中坚力量,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清政府被推翻后,北洋新军被袁世凯及其下属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把持;其他省份新军则转变为革命军或地方军阀的私人部队,导致了民国早期军阀混战的局面。
成立背景
清朝旧军腐化
清朝末年,清政府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八旗军与绿营兵已经腐败不堪,军纪废弛、战斗力低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八旗军与绿营兵毫无抵抗力;在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期间,八旗军与绿营兵同样屡屡战败。清朝旧军对外不足以抗拒列强侵略,在对内难以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清朝只得被迫依靠临时招募的勇营等来抵御外辱和清剿太平军。但勇营的素质和战斗力依然低下,两江总督曾国藩奉命回乡操办团练,并将勇营制度化,在此基础上创立湘军。1862年,时任江北司道李鸿章奉命在两淮招募乡勇,又将安徽星的勇营按湘军营制加以改编,创立“淮军”。湘军、淮军取代八旗军与绿营兵,成为清代的主力部队。
清政府担心失去地方控制权,决定将勇营分散驻防,称为“防军”。随后,防军也变得作风腐败,战斗力下降,最终在中日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与淮军采取的也是勇营兵制,属于旧式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中发挥了作用。但随着太平军与捻军的覆灭,湘军、淮军转入和平环境之后,逐渐腐化,军队缺乏训练,土兵不能掌握武器,将领不懂得战术,上层钻营舞弊、士兵纪律废弛。八旗军、绿营兵、防军与地方团练,虽然保持着庞大的编制和兵员,但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名义上皇帝掌握兵权,实际上权力操在将军、督抚之手。清政府面临无兵可用的窘境,不得不再一次从事军制改革,编练新军。
甲午战败刺激
1884年,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随即采纳镇压太平天国的“洋枪队”将领英国人查理·乔治·戈登的建议,在天津市建立讲武堂,聘德国教官,锐意模仿西法练兵。但这时所谓新法,也只是购置西式枪械和练习洋操,并不用新人带兵,编制还是采用旧制。1894年,中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与日军作战时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溃不成军。清政府上下都逐渐意识到,旧式军队的不足为恃已经暴露无遗,全国上下强烈要求整军经武,变法图强的呼声高涨。官僚大臣纷纷上奏,从制度方面揭露清代陆军的落后和腐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公车上书”,抵制与日议和,并主张淘汰现有兵勇,采用西方军事制度编练军队,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把养兵与用兵结合起来,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后备军队,以确保战时之需。
南洋大臣张之洞肯定了日本学习西制,运用西器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威力,他认为应该同样向西方学习。广西按察使胡、两江总督刘坤一均认为应该变革旧制、仿效西法编练新军。洋务官员盛宣怀上奏,指出当时的清朝军队没有学习西方的军事体系,只是购买西方的枪炮,所以不够精进,他提出聘请德意志帝国军官编练新军的具体方案。不久,德国陆军军官汉纳根进京,向清政府提出采用德国军制和装备,聘用德国教官,按照随招随练的办法。而后汉纳根又呈递了《练兵办法九条》《再陈拟商事宜》等文件,论述了新军的构成、士兵的招募、军官选拔、新军的训练、部队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沿革
编练定武军
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方战争战败。同年10月,为阻挡大日本帝国进犯辽东,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德国陆军军官汉纳根提出招募洋人将领并编练十万军队的想法,但遭到清代大臣李鸿章、胡燏棻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练兵十万,经费困难,并且军队由洋人将领控制,将来难以约束,于是清政府决定成立一支中国人主导的新式陆军。同年11月,广西按察使胡棻开始在华北地区招募士兵,新招的士兵初屯在马厂,最初编成3营,后来扩充到10营,编制4750人,名为定武军。
1895年5月,胡燏棻上奏《条陈变法自强事宜疏》,提出全国各省均应开始练兵,并按照统一要求操练、征调。同年9月,定武军移驻小站镇,开始“小站练兵”。胡燏棻效仿德制,使步兵、炮兵、骑兵、工兵等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严厉杜绝贪污舞弊。由于胡燏棻不善军事,同年11月,督办军务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爱新觉罗·奕劻爱新觉罗·奕劻,以及军机大臣李鸿藻、瓜尔佳·荣禄等联名奏请变通兵制,并保荐督办军务处的袁世凯编练新军,得到光绪帝批准。同年12月,袁世凯来到天津小站,正式接替胡燏棻接管定武军。1896年1月,袁世凯派人前往山东省、河南、安徽、锦州市等地招募新军,扩充军队,并将“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由此中国步入新军制。
与此同时,张之洞上奏《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提出在江南训练新式陆军万人的建议,得到清朝批准。同年2月,张之洞在江苏省、安徽等地招募士兵,并在南京市进行训练,编练成军,号称“自强军”。不久,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自强军交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接管。同年夏天,刘坤一将自强军移驻吴淞。因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极其缺乏近代军事人才;而袁世凯曾任淮军统领吴长庆的“前敌营务处”会办,又帮助朝鲜李王朝练过“新军”,被视为通晓西法的练兵人才,由大臣刘坤一、张之洞、李鸿藻、瓜尔佳·荣禄等推荐,接统新军。1898年,袁世凯写完成《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详细阐述了编练新建陆军的指导思想和规范程序。
建立武卫军
1898年10月,清朝特派瓜尔佳·荣禄为钦差大臣,将宋庆所率毅军、董福祥所率甘军、聂士成所率武毅军,袁世凯所率新建陆军以及北洋政府各军均划归荣禄节制,由荣禄统领全国军政大权。同年12月,由荣禄奏请,清政府建立武卫军,作为国防之用,武卫军共辖前、后、左、右、中五军。袁世凯统辖的“新建陆军”,又改名为“定武军”,但其新军编制未动。武卫右军与瓜尔佳·荣禄直辖的武卫中军,马玉昆、聂士成的前、左两军,甘肃省董福祥的后军(回军),号称清军精锐,统归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节制。袁世凯率领定武军,即新建陆军驻扎小站镇。聂士成率领武卫前军,即武毅军驻扎在天津市附近的芦台街道,兼顾大沽街道、北塘。董福祥率领武卫后军,即甘军,驻扎蓟州,兼顾通州区一带。宋庆率领武卫左军,即毅军驻扎山海关区内外。瓜尔佳·荣禄率领武卫中军,驻扎北京南苑。武卫军全军共约六万人,为保卫京师及京畿道要地的基本力量。
镇压义和团
1899年,山东地区爆发义和团运动。同年3月,袁世凯率领武卫右军自天津开赴山东省,镇压义和团起义。1900年,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在镇压义和团期间,袁世凯趁机不断扩充军队。同年4月,袁世凯上奏《筹饷练兵酌拟办法折》,提出要再扩编一支军队。瓜尔佳·荣禄表示支持,并将这支军队定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于是,袁世凯将山东原有的勇营改编,并不断招募,使其掌握的兵力超过原新建陆军两倍多。
同年8月,八国联军自天津市出发,很快就侵入北京。瓜尔佳·荣禄率武卫军前、后、左、中各军进行抵抗,四支军队均惨败,编制被打散。因袁世凯的定武军一直驻扎在山东地区,得以完好无损。1901年7月,清政府命令刘坤一所部自强军开赴山东省,交由袁世凯训练。同年11月,自强军又被调往直隶,驻扎保定。因镇压义和团有功,袁世凯愈加得到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赏识,李鸿章临终之前,推荐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政府大臣。袁世凯赴任后,将武卫右军从山东带回小站镇。
北洋常备军
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即对新建陆军进行改革,将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以原武卫右军炮队统带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原武卫右军步兵营统带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原武卫右军工程营总办王士珍为兵备处总办。袁世凯又上奏请求创办北洋常备军。1902年,袁世凯发布《募练新军章程》,并在河北区等地招募壮丁,仿照武卫右军编制,在保定市编伍训练,创建北洋常备军。1903年6月,袁世凯编练出步队12个营,炮队3个营,马队8个营,工程、重各1个营,共25个营,称北洋常备军左镇。同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总理编练新军事,任命爱新觉罗·奕劻爱新觉罗·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袁世凯实际负责。练兵处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袁世凯部下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人手中。练兵处直接编练新军,同时逐步改革八旗、绿营和各省的旧军。
1904年3月,袁世凯将保阳练军、元字淮军以及亲军马队裁减整编,加上新招募的新兵,编练组成北洋军右镇。练兵处颁布全国统一的《陆军营制章》,并规定各省设督练公所,以便管理一切军政事务。随后,北洋常备军左镇更名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右镇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同年4月,北洋常备军第三镇也招募并编练完成。同年12月,袁世凯又制定《新军官制章程》,将新军官制分为三等,使新军官官衔与其对应的文官相等。1905年1月,练兵处再制定《陆军行营礼节章程》,废除跪拜等旧习,按西方军队贯例规范礼节,使新军与国际军队接轨。不久,袁世凯将驻京的定武军、自强军和第三镇各标的第二营整编为北洋常备军第四镇。同年5月,袁世凯以武卫右军先锋队12营,第四镇步、炮6营,加上从山东省各地招募的新兵,整编为北洋常备军第五镇。不久,袁世凯以原八旗兵中年力精壮者编练为京旗常备军。
1905年,为了统一调动,使中央能控制新军,清政府再次公布《陆军营制章》,补充了新军招募办法及训练内容。练兵处要求所有常备军镇统一番号,于是北洋军及京旗常备军全部更名。原京旗常备军改称陆军第一镇,原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改称为北洋陆军第二镇,原北洋常备军第三镇改称为北洋陆军第三镇,原北洋常备军第二镇改称为北洋陆军第四镇,原北洋常备军第五镇改称为北洋陆军第五镇,原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改称为北洋陆军第六镇。至此,北洋陆军常备军六镇正式编成。
全国大编练
北洋陆军六镇编成以后,袁世凯在1905年和1906年分别组织了河间会操和彰德会操,获得清政府的肯定,但也引起清政府的猜忌。1906年,清政府决定改革官职,将军权集中于中央,所以将兵部、练兵处与太仆寺合并,设立陆军部,所有各省军队,一律归陆军部统辖。应该设立的海军部和军府在未设立之前,暂归陆军部管理。同年,袁世凯将北洋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六镇移交陆军部管辖。北洋陆军第二、第四两镇,仍归袁世凯直辖。
1907年9月,陆军部制定编练陆军三十六镇的计划,并给各省分配时限,要求江苏省、湖北各两镇,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新疆各一镇,四川省三镇,限3年内编练完成;广东省、云南省、甘肃省各两镇,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各一镇,限5年内编练完成;浙江省、福建省、沈阳市、吉林省、黑龙江省各一镇,限2年内编练完成。但当时清政府财政困难,新军编练计划进展缓慢。1910年,陆军部又一次进行改革,对原尚书、侍郎、丞、参,一律撤销,改陆军部长官为陆军大臣和副大臣各一员。其下,设置参事官、检察官、驻扎各省调查员、部副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除却北洋陆军六镇以外,当时全国范围内仅有湖北、云南、四川省、江苏省、浙江、福建、沈阳市、吉林各省新军一镇的编练,共计14镇。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被推翻后,北洋新军随之转变成袁世凯及其下属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军阀的私人军队,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其他省份的新军部分转变为革命军,部分转变为地方军阀的部队。
组织结构
指挥体制
练兵处
练兵处设立之前,中央的军事机构为兵部,然而传统的兵部虽然是国家军事行政机构,但不能适应新军编练的需要。1903年12月,为了整顿兵制,统领全国的新军编练工作,清朝成立练兵处。练兵处拥有对督抚、提镇以下官员的考核、奖惩大权,还拥有对千总以下缺额的直接任免权,并且负责核销全国练兵的军饷和续筹专饷,掌管财政大权。练兵处设总理、会办、襄办大臣三人,均为兼差,由皇帝钦命,分设军政、军令、军学三司,负责督练各军。军政司负责考查官兵,筹备军需;军令司负责运筹帷幄,策划防守,负责练兵处的号令以及用兵机密事务;军学司负责训练各军操练,整饰武备学堂,定期呈请派员至各处校阅队伍,考查学堂等。
陆军部
1906年11月,清政府进行官僚机构改革,兵部改为陆军部,将练兵处与太仆寺并入陆军部,陆军部成为编练新军的领导机构。陆军部设尚书一人主持部务,设侍郎两人辅佐,下设两厅十司:两厅即承政厅、参议厅;十司即军衡司、军乘司、军计司、军实司、军制司、军需司、军学司、军医司、军法司、军牧司。承政厅设左右丞各一人,官秩正三品;参议厅设左右参议各一人,官秩正四品;十司设置司长一人,各司其职。综合来看,陆军部的职责有四个部分:其一,负责统辖京外陆军及旗绿各营,管理各级武备学堂和军械制造厂;其二,负责监督全国各省的陆军各种事宜,例如军制、军官等级;其三,负责陆军各级官员的任命与选调,并考察下次提交的候选人名单;其四,负责调配京外各级陆军所需经费问题。
军谘处
军谘处原附属于陆军部,其性质如西方各国及日本的总参谋部。军谘处初设立时,主要的职能是按照陆军部之命,负责全国筹防用兵事务。后来军谘处脱离陆军部独立,仍名军谘处,成为掌握全国军令大权的最高机构,并且直接由皇帝控制。军谘处设管理大臣,在亲王、大臣中挑选任命,总统全处,统筹全国陆海军各项事宜。1911年5月,军谘处改称军谘府,原管理大臣改称军谘大臣,仍由亲王、大臣经过皇帝直接任命产生。
督练公所
督练公所是各省编练新军的领导机构,最早源于1902年袁世凯在直隶创办的军政司。1904年,练兵处奏准各省编练新军一协以上,应该在省会所在地设立督练公所,由各省督抚负责筹办。同年,袁世凯将直隶军政司改为督练处。直隶督练处设立后,福建省、江苏省、湖北、四川省、云南省、奉天、广东省、安徽、江西省、陕西省等省纷纷奏请设立,各省督练公所成为各省编练新军的组织领导机构。督练公所是练兵总汇的办事机构,负责地方各省编练新军的一切事宜。督练公所设督办一人,由总督兼任,总参议官一人,赞佐军政,参议官二人,负责出谋划策。督练公所所属分为三处:兵备、参谋、教练。兵备处设总办一员,实际负责新军编练的后勤与督查;参谋处设总办一员,实际负责新军编练的策划与各种军事行动。教练处设总办一员,实际负责新军的实际训练与军事教育、军官培养等。
新军营制
1904年9月,清政府练兵处拟定了《陆军营制章》和《陆军军事学堂办法》。其中规定:陆军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马、炮各1标,每标均3营,每营马、炮3队;工程队1营,共4队;辎重队1营,共4队;步、炮、工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每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每队2排,每排3棚;步、炮、马、工、辎每棚士兵14名。全镇官长及管理人员等748名,弁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名。平时以两镇为一军,战时视情况而定。
1907年,政府陆军部发布《陆军营制饷章》。其中规定:每军两镇至三四镇不等,平时不编军,战时奏请后编军,默认两镇编成一军;每镇步队2协,马队、炮队各1标,工程、辎重各1营,军乐1队;步队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分前后左右4队,每队3排,每排3棚;马队每标3营,每营分前后左右4队,每队2排,每排2棚;陆军炮队每标2营,过山炮队每标3营,每营分左中右3队,每队3排,每排3棚;工程队、辎重队每营分前后左右4队,每队3排,每排3棚。同时每军设有军乐队、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等。
编练序列
兵役制度
新军初始编练时采取募兵制,由负责募兵的大臣制定募兵标准。后来袁世凯发现由于在招募时没有精挑细选,导致花费巨额军饷训练的士兵没有达到要求,于是他酝酿出“寓征于募”的方法。袁世凯在募兵条件中增加了一条“必须由地方公举保荐”,同时明确了应募者家属的权利义务,使兵源质量得到提升。1904年,清政府制定了统一的募兵方案,对士兵的身高、力量做出要求,并明确必须由村庄庄长、首事、地保等举荐,确保宁缺毋滥。后来,方案进行修订,又增加了对士兵的文化程度要求。新军把士兵服役类型分为常备、续备、后备三种:常备军需屯聚操练,发全响,三年后退回原籍;续备军由退役常备军担任,分期调操,减成给饷,三年后退役;后备军由退役续备军担任,分期调操,再减成给饷,四年后退役为平民。
武器装备
新军武器装备日制、德制武器占据主导位置,常见火炮为日本造75毫米口径阿雷斯卡野战炮、德国造75毫米口径克虏伯山炮、57毫米口径格鲁森野战炮。1905年,新军又增加德国88式7.9毫米口径五响带刀头毛瑟快步枪5130杆,毛瑟包钢子头无烟快枪子500万颗,德国88式7.9毫米口径五响带刀头毛瑟快步枪1万杆,毛瑟包镍钢子头无烟快枪子500万颗,小口径快枪子盒皮件等项1.513万套,德国75毫米十四倍口径长新式克虏伯管退快炮72尊,子弹43200颗。除德国进口武器外,其余少部分武器由清政府自有的兵工企业自制、仿制。
历史影响
促进军事近代化
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一了全国的军制,中国军队建设由此走向近代化。新军中的北洋六镇都装备了进口的近代火炮,步兵使用了日本造的麦及枪和带刺刀的毛瑟枪。同时,新军按照西方武器标准,统一规定了武器制造的规格,自造武器与国际武器开始接轨。新军官制种类完善,官佐分明,资格明确,等级严格,使新军军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官制等级划分、补官方法仿日本陆军军官制度而定,使军官制度近代化;同时由于新军军官大都由军事学堂毕业生或留学生担任,军队素质明显提高。
催化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党人,以推翻清政府、挽救民族危机为己任。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看到了新军的力量,并试图利用新军的力量推翻清政府。尤其是湖北新军第八镇与第二十一混成协,共有兵员18000人,其中三分之一新军士兵加入革命党,成为发动新军起义的主要力量。而新军中曾经出国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大多成为革命党中的骨干人员,如吴禄贞、唐继尧、阎锡山等。他们留学回国后受到清政府的重用,成为新军军官,为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势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军官兵与革命团体直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辛亥革命的首批力量。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湖南省、江西省、陕西省、山西省和云南省在爆发起义,贵州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安徽、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地的起义活动中,也得到了新军的支持。
新军最终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辛亥革命成功后,在革命党、立宪派、北洋集团多种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最终达成一致协议,推翻清政府,优待退位清帝及满蒙贵族,建立共和民国,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逼迫清帝溥仪退位,在袁世凯的授意之下,1912年1月,新军第一军军统段祺瑞联合将领张勋、何宗莲、段芝贵、倪嗣冲、王占元、曹锟、陈光远、李纯等46人,发出主张共和的电文,对清廷施加压力。1912年2月5日,段祺瑞又与第一军8名协统以上将领再次联名电奏,其语气更加强硬。在新军的强大压力之下,清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王朝就此覆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引发军阀混战
新军自编练初始,就存在私人化现象,军事力量呈现分散化、地方化的趋势。尽管编练新军是清政府发起的,但全国各镇由各省编练、供养和管辖的,使新军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北洋军主要为袁世凯及其部下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人掌控,地方各省编练的新军则掌控在地方督抚手中。在清政府丧失对地方的控制之后,各地新军领导纷纷占地自立,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形成了后来的以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地方军队则形成了后来割据地方的各省军阀。这些军阀割据一方,拥兵自重,造成民国早期军阀混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