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琉球墓群

琉球墓群

琉球墓群集中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白泉庵、头凤岭、陈坑山和张坑山(今称长安山)等地,这一带的十四座琉球墓统称为“琉球墓群”。里面的这些墓碑是清代安葬冲绳县来华亡故人员的墓碑,反映了明清时期中琉两国的藩属关系史。

琉球位于台湾东北,由36个岛屿组成,原本是中国的藩属国。中琉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明清时期,中琉的交往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朝派遣使臣到琉球,建立了藩属关系。福建地方官员指定福州市仓山区的白泉庵、东门外的金鸡山公园、南门外的吉祥山这一带为琉球人的葬区,后来墓地集中在这一区域。

福州市仓山区的白泉庵琉球墓群是主要集中葬地,位于福建师范大学后山,占地约3200平方米,这里的墓群内有十座墓碑,采用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山墙等五个部分组成,形制简朴。墓碑上的铭文使用汉字,记录了墓主的国籍、姓名、职务、住址、出生和逝世日期等信息。墓主的身份各异,包括琉球王国的官员、船员、通事和学子等。

保护冲绳县墓群是为了加强福州市与琉球之间的传统友谊。1980年,那霸市市长率领“冲绳县第二次各界友好之翼访中团”访问福州市,两城结为友好城市,福州市政府拨专款对墓群进行保护,并将其列为福州市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琉球位于台湾东北,由36个岛屿组成,曾是中国的藩属国。中琉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在《隋书》中,琉球被称为“流求国”,而在《元史》中写作“求”。明清时期,中琉之间的交往有了显著的发展。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于洪武五年(1372年)派遣杨载持诏书前往琉球王国。同年12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派遣弟弟奉表前往明朝进贡,从而开启了明清两朝中琉两国的藩属关系史。除了官方的使团外,许多琉球族也自费前往福州市学习礼仪。渐渐地,许多琉球族在福州定居生活,并在福州安葬。

墓群位置

福州市仓山区位于该市的闽江南岸。在清朝时期,曾是来华琉球族聚集的地方,近年来发现了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在历史上,福建省地方官员指定福州东门外的金鸡山公园、南门外的吉祥山以及仓山区的白泉庵一带为琉球族的葬区。清朝后期,琉球族的葬地主要集中在仓山区的白泉庵一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许多琉球墓被毁,现存的琉球墓多集中在白泉庵、鳌头凤岭、陈坑山和张坑山(今称长安山)等地。其中,在迎安山南坡有八座墓,磨层山北坡有四座墓,两山交界处还有一座墓。此外,附近的上渡洋洽塔仔里也有一座墓。人们将这一带的十四座琉球墓统称为“琉球墓群”。

墓群信息

历史变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后山的琉球墓群,原为仓山区白泉庵,是琉球墓群的主要集中葬地。1980年7月,那霸市市长平良良松率领“冲绳县第二次各界友好之翼访中团”访问福州市。福州与那霸市结为友好城市,为了加强两市之间的传统友谊,福州市人民政府拨专款精心保护琉球墓群,并将其列为福州市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围墙正式建成,整个陵园占地面积约为3200平方米,最初有七座琉球墓。随后,于1987年从福建省邮电学校操场边迁入两座墓碑,进一步丰富了墓群的历史内涵。2006年,又迁入一座墓碑。因此,琉球墓群的主要集中葬地内保存着十座墓碑。

墓群分布

许多琉球墓已经不复存在,而现存的琉球墓群主要集中在白泉庵、鳌头凤岭、陈坑山和长安山(原名张坑山)等地。在主要集中葬地白泉庵的琉球墓群内,有一座采用混凝土结构的四角亭,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前方有石阶,周围则以石栏杆围合。墓群中的琉球墓大多为单人葬,采用靠背椅的形式,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呈龟甲形状)和山墙等五个部分组成,整体制作简朴。墓群入口处的西侧排列着三座琉球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铭标明为康熙五十七年的墓,是整个墓群中最古老的。墓群正面(北侧)排列着五座琉球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铭标明为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的墓,是年代最近的。梁启超墓上的铭文使用汉字,内容包括墓主的国籍、姓名、职务、住址、出生和逝世日期,以及墓地尺寸等信息。

墓主的身份各不相同,包括琉球王国国的财政官员、身份低微的船员、从事朝贡翻译工作的通事,前来中国学习医术的学子,以及滞留福州市的琉球难民等。从墓碑的信息可以看到不同身份背景的琉球族在福州的安葬情况。

重要意义

在明清时期,琉球王国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和生产技术,这是中琉友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留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派遣的留学生,被称为“官生”,在北京的国子监学习,所有在华的费用由明清政府承担;另一类是自费留学生,被称为“勤学生”,大多在福州学习,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冲绳国际大学冲绳经济环境研究所的特别研究员泉川友树参观了冲绳县国墓地遗址,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琉球留学生努力学习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回国后为琉球王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中华文化对琉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指出,琉球和中国的友好交往历史已超过600年,通州琉球国墓地遗址象征着双方友好交往的历史。

有关事件

源河朝忠是根据琉球王的命令前往福建省接受贡品的使者。然而在途中不幸染上了疾病,次年病逝于福州市(今福建福州市),遗体被安葬在福州市郊附近的仓山区地区。之后源河的后裔曾多次来到福建寻找他的墓地,但一直没有结果。直到2006年8月,65岁的源河朝德再次带领着家族来到福州,仍然没有任何消息。当他们准备放弃时,却在一片荒野的草丛中意外发现了源河朝忠的墓碑。应家人的请求,福州市将源河朝忠的墓迁移到了白泉庵的琉球墓群中。

保护工作

1980年7月,那霸市市长平良良松率领的“冲绳县第二次各界友好之翼访中团”访问福州市,两城结为友好城市。为加深双方传统友谊,福州市人民政府特别拨款对琉球墓群进行保护,并将其列为福州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浅析福州市仓山区“琉球墓园”.知网空间.2023-07-05

琉球墓园:中琉友好交往的见证.新浪财经.2023-07-08

琉球人的墓碑上都写了啥——清铭琉球墓碑|栋栋娜娜说文物(71).腾讯网.2023-07-06

日本吞并琉球之始.凤凰网.2023-07-07

琉球人的墓碑上都写了啥——清铭琉球墓碑|栋栋娜娜说文物(71).腾讯网.2023-07-06

记者探访北京琉球国墓地遗址,感受琉球国与中国结下的深情厚谊.新浪财经.2023-07-05

琉球墓园:中琉友好交往的见证.腾讯网.2023-07-05

琉球墓园.U旅旅游网.2023-07-05